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

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宗焜 著
图书标签:
  • 说文解字
  • 唐写本
  • 古籍
  • 字书
  • 汉字
  • 书法
  • 文献
  • 历史
  • 文化
  • 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081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467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收录存世《说文解字》唐写本残卷的全部图版,包括木部残卷与口部残叶。另收莫友芝撰《仿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同治三年独山莫氏刊本)的全部图版,并附新式标点本。《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编者另仿莫氏《笺异》之例,为三种口部残叶笺异。《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还收有编者撰写的导读文章,详述唐写本《说文解字》残卷的背景流传、学术价值、与李阳冰刊本的关系、真伪问题的讨论,并附相关论的篇目。

目录

出版说明
唐写本《说文解字》残卷研究
壹 前言
贰 背景与流传
叁 学术价值
肆 唐写本《说文》残卷与李阳冰刊定本《说文》
伍 真伪问题
陆 结语
唐写本《说文解字》残卷图版
一 木部残卷 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藏品
二 口部残叶 西川宁氏藏品
三 口部残叶 平子尚氏藏品
四 口部残叶(篆隶字义断简》 东京古典籍下见展观会收录本
仿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
同治三年独山莫氏刊本,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品
《仿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手稿及批校本(部分)
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品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题跋及印记释文
仿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
仿唐写本《说文解字》口部笺异
相关着作目录

前言/序言


《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一部失传的汉字智慧宝库的重现 《说文解字》,这部由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呕心沥血编撰的汉代字典,是中国文字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它不仅是理解汉字起源、演变和结构的基石,更是探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社会风貌的绝佳窗口。然而,历经千年沧桑,《说文解字》的原貌早已模糊不清,流传至今的版本,多经过后人累积的校勘、增补与改易,其“原汁原味”已难以考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的出现,如同一道划破历史迷雾的曙光,为我们揭示了《说文解字》在唐代时期可能存在的更为接近原貌的风貌。 本书并非以现代的编纂体例呈现,而是以一种“辑存”的方式,尽可能地搜集、整理、比对现存的、与唐代《说文解字》写本相关的零散材料,从而拼凑出这部古籍在唐代流传的轮廓。它致力于还原的,是那个曾经存在、却又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消散的《说文解字》的唐代版本形态。这里的“唐写本”,并非指某一个完整且被保存至今的唐代《说文解字》孤本,而是指一切带有唐代书写、校勘、传抄痕迹,且能与《说文解字》内容相联系的文献碎片。这些碎片可能隐藏在寺院的藏经洞中,可能散见于私人收藏的古籍残卷里,也可能体现在一些宋元时期书籍的引文或校注之中。 《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 本书的研究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对《说文解字》文本溯源的贡献。许慎的《说文解字》以“六书”为纲,对约九千三百五十个汉字进行了逐一解释,包括字形、字义、读音(古音)、结构等。然而,自成书以来,历代学者对《说文解字》的传抄、整理、校订从未停止。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校勘成果,使得《说文解字》的版本体系日益复杂。而唐代,作为中国文化鼎盛时期,其对经典的整理和传播有着重要的地位。《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通过辑录唐代相关的文字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说文解字》在唐代流传状况的难得机会。这对于理解《说文解字》的早期流传路径、版本差异,以及唐代学者对《说文解字》的理解与应用,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其次,本书对于汉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历史。许慎的《说文解字》是研究汉字演变的重要依据,而唐代的写本,则可能保留着比后世版本更接近汉代原貌的字形或释义。通过辑存这些唐写本的材料,我们可以对比不同时期的字形差异,追溯汉字的具体演变轨迹,纠正后人误传或臆测的字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汉字的本源。例如,某些在后世已经简化或改变了形体的字,在唐写本中可能仍然保留着更古朴的形态,其字形结构也可能更能体现“六书”造字原理。 再者,《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对于古代语言学、音韵学、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汉字的释义往往与古代的词汇、语法、语音紧密相连。唐写本中的释义,可能反映了唐代学者对汉字意义的理解,这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词汇发展、语义变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音韵学的研究,唐写本中可能夹杂的读音批注或与音韵相关的文字,也能为我们推断古音提供新的线索。在文献学层面,本书的辑存和整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学问,它考验着研究者对古文献的辨识能力、考订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也为其他文献学研究者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借鉴。 本书的搜集与整理思路: 《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的编撰,并非易事。其核心工作在于“辑存”,即收集散落在各处的、可能与唐代《说文解字》写本相关的材料。这一过程可能包括: 1. 敦煌文献的挖掘与分析: 敦煌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大量写本,是研究唐代文化的重要宝库。《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的作者,需要仔细梳理这些文献,寻找其中可能包含的《说文解字》片段、引文、校语,甚至是零星的字条。这些材料可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存在,也可能以写经的附注、文书的抄录等形式出现。 2. 宋元善本的校勘与互证: 尽管《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聚焦于唐代,但宋元时期的《说文解字》版本,往往是唐代传本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对现存的宋元善本进行细致的校勘,寻找其中指向唐代传本的痕迹,例如某些宋元学者的校语,如果明确指出是根据唐本校订,则具有重要的价值。 3. 历代类书与文集的引文考证: 许多唐代及之前的类书(如《玉篇》、《广韵》等)和文集,在解释词语或阐述道理时,可能会引用《说文解字》的释义。本书的编纂者需要对这些引文进行细致的考证,判断其是否为《说文解字》的原意,以及是否可能来源于唐代的传本。 4. 碑刻铭文的字形参照: 尽管碑刻铭文与《说文解字》的释义体系有所不同,但其字形同样是研究汉字演变的重要依据。某些唐代碑刻上的字形,如果与《说文解字》的释文在字形上高度契合,或者能够解释《说文解字》中某些字形的来源,也可能被纳入辑存的范围。 5. 古音学研究的辅助材料: 一些与唐代语音研究相关的材料,例如某些唐代学者对《说文解字》字音的批注或解释,也可能为辑存工作提供线索。 在搜集到上述材料后,便是艰巨的“整理”工作。这包括: 辨伪存真: 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严格的鉴定,辨别其真伪,剔除后人伪托或误传的成分。 分门别类: 将辑存的材料按照《说文解字》的部首、篇章顺序进行重新组织,使其更具条理性。 校勘比对: 对不同来源的同一条目进行仔细的校勘,找出差异,并尝试解释这些差异可能产生的原因。 释义考证: 在辑存的材料基础上,对《说文解字》的释义进行重新审视和考证,结合唐代学者的理解,可能对某些释义提出新的见解。 附录与说明: 为每一条辑存的材料提供详细的出处、版本信息、校勘说明,以及研究者自身的考证意见,以便读者深入了解。 本书可能呈现的内容与结构(推测): 《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的结构,很可能不会像现代字典那样整齐划一。它更可能是一种“碎片化”的呈现,但每一点碎片都凝聚着作者的辛勤考证。我们可以预设,本书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引言: 详细阐述编纂本书的缘由、研究的意义、搜集材料的范围与方法,以及对唐代《说文解字》传本状况的初步分析。 辑存正文: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作者会按照《说文解字》的部首顺序,逐一呈现辑存的唐写本材料。每一条目下,可能包含: 字头: 标注《说文解字》的字头。 辑存材料: 呈现从各种唐代写本、文献中辑录的与该字相关的释义、字形、音义批注等。这些材料的原文会完整呈现,并附带详细的出处信息。 校勘与考证: 作者会对辑存的材料进行校勘,比对不同来源的文本,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意见。例如,如果某个唐写本的释义与后世版本有较大差异,作者会详细分析这种差异,探讨其可能的原因,并结合其他文献资料进行论证。 字形演变分析: 对于某些字形,如果辑存的唐写本字形与后世有显著不同,作者可能会进行详细的字形演变分析,阐述其在唐代可能存在的形态。 附录: 唐代《说文解字》研究概况: 简要梳理唐代学者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和整理情况,为本书的研究提供历史背景。 引用文献目录: 详细列出本书所引用的所有古籍、写本、论文等文献。 索引: 方便读者查阅,可能包含人名索引、地名索引、部首索引、字头索引等。 本书对读者的启示: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可能是一部相对艰深的学术著作,它所呈现的并非是轻松的阅读体验,而是对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的深入探索。然而,即便如此,本书依然能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首先,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今天所见的许多经典,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过了漫长的传抄、整理、演变过程。每一部得以流传至今的古籍,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人的努力和智慧。 其次,本书彰显了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独特魅力。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承载着古人的思维方式和宇宙观。通过对古籍字形的细致观察和字义的深入考究,我们可以窥见先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最后,阅读《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也是对一种严谨治学精神的致敬。这本书的背后,是研究者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是对每一个细节的反复推敲,是对每一个结论的审慎求证。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总而言之,《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的出现,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的问世,更是对一段失落历史的重新发掘,是对汉字智慧的再度审视。它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瞥见《说文解字》在唐代时期更为接近原貌的风貌,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提供了一个更加珍贵而独特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每当看到“古籍”、“辑存”之类的字眼,我的心都会被一种特殊的学术情怀所牵引。对于《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这部著作,我抱有极大的期待,因为它似乎触及了汉字研究中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说文解字》的版本校勘的论文,深知不同版本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异,往往会影响到对字义的理解和对古代社会文化的解读。而唐写本,作为早期且具有重要价值的传抄本,其意义不言而喻。《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的编纂,本身就是一项艰辛而伟大的学术工程,它将分散在各地的珍贵文献汇聚一堂,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的研究平台。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精美的写本摹本,能够通过这些真实的笔触,去感受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去理解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文本的“辑存”,更是对一段宝贵学术传统的“传承”。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古文字学有着初步涉猎的学生,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汉字起源与发展脉络的优质文献。市面上关于《说文解字》的资料不在少数,但往往都是基于后世的刻本进行解读,难免会受到版本讹误、传抄失真的影响。而《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的出现,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接近源头的视角。唐代作为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抄本无疑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示不同唐写本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反映的文字流变和学术传承。或许,通过比对这些唐写本,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辨析出许慎原意,纠正后世的误读,甚至发现一些已经被遗忘的造字原理。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严谨的治学实践,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考证、去追溯,在细微之处见真章。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学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个曾经繁盛的唐代抱有深深的向往。想象着《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学的知识,更是一扇窥探唐代社会生活、文化风貌的窗口。那些用毛笔在纸上留下的点划,是否还带着唐代文人的墨香?那些精心描摹的字形,是否也映照着他们当时的审美情趣?我猜想,这部书的出现,对于研究唐代的文字演变、书法风格、乃至当时的文化传播方式,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或许,在这些唐写本中,能够发现一些后世已不常见的异体字,甚至是某个词语在唐代才使用的特定含义。这对于理解唐诗、唐赋、唐代史籍中的某些难解之处,无疑会提供一把金钥匙。我期待在这部辑存中,能够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共鸣,仿佛置身于大唐盛世,亲耳聆听古人在抄写、校勘、研究这部巨著时的低语。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学术的厚度,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虽然不是专业的古文字学家,但一直对汉字的演变过程和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感到着迷。想象一下,那些在唐代被小心翼翼抄写的文字,它们经历了多少个世纪的时光洗礼,又承载了多少前人的智慧与心血。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库,让我们有机会一窥那些最原始、最纯粹的汉字形态。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当时的学者是如何解读和传承《说文解字》的,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些字形和字义的。也许,书中那些古朴的字形,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象形和指事意味,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本质。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体验,一次对中华文明根源的探寻。

评分

初见《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这个名字,心中便涌起一股探寻古籍奥秘的渴望。我自诩对汉字起源颇有兴趣,也曾翻阅过不少关于《说文解字》的研究资料,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未能触及那最原始、最鲜活的脉络。《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其文本的流传与变异,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而“唐写本”这三个字,无疑为这部古籍注入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献的稀缺性。我想象着,这些唐代的手抄本,一定承载着古人最直接、最忠实的记录,它们或许在书写方式、字形结构、校勘讹误等方面,都保留着与后世刻本迥异的风貌。能够将这些珍贵的唐写本汇集、辑存,本身就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工作。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已经被时间消磨、在后世版本中难以辨认的古朴字形,能够理解那些因流传而产生的歧义和变迁,从而更深刻地洞察汉字演变的轨迹。这不仅仅是对文字本身的兴趣,更是对一段鲜活历史的追溯,一次与古人精神的对话。

评分

至於周先生所提示三個證據,李先生認為:

评分

抱朴子内篇原来单独成书,不与外篇相併。葛洪抱朴子内篇序云:“余所著子书之数,而别为此一部,名曰内篇,凡二十卷,与外篇各起次第?”。葛洪先抱朴子内篇做为道教史和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资料,无疑是重要的。前人和近人先后做了不少校勘工作,这次把它们汇合起来,加上我个人一些校语和订正,算是首次的集校。至于注释,向来没有一个注本传世。据纪载,梁朝陶弘景的侄子陶翊在华阳隐居本起录里曾经提到陶弘景所著道书的名目中有抱朴?注二十卷(见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籤卷一百七、宋贾嵩陶隐居内传中)。陶弘景抱朴子注二十卷,当係内篇的注解,但是这个注本早已亡佚,连影子都不见了。现在我将它粗作注释,聊供读者之一助。因为抱朴子内篇不是通俗读物,校释本既有校订文字,又有注释,内容已感繁重,故除个别地方,乘行文之便,聊寓批判之意外(如微旨篇谬称郭巨埋儿得金),对于一般宗教迷信以及封建伦理的说教,率不另加批语。

评分

经典啊经典啊。很好很满意、

评分

學文字學的一本好書,好評

评分

(2)李陽冰除書寫秦篆外,也寫其它篆書,因此同一字形有多種寫法。因此李陽冰篆文與木部殘卷不盡相合是理所當然的。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作者不容易,标点整理并且附原书图板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给东西点赞,给京东点赞,给快递点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