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金枝玉叶

上海的金枝玉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丹燕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
  • 金枝玉叶
  • 家族史
  • 民国史
  • 历史小说
  • 社会变迁
  • 上海历史
  • 家族兴衰
  • 旧上海
  • 文学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574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766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陈丹燕·上海三部曲风靡中文世界19年后重现故乡,以纪念巨变的城市与逝去的时光

  《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2015新修订版

  一个上海的乡土作家,从寻找家乡感开始,充满地方性地记录下自己城市巨变中的日常生活、民间记忆与个人历史,精微而独立地描绘出上海的面容。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内容简介

  她父亲当年应孙中山邀请回国创办中国第壹家西式百货公司,她6岁时就读于上海著名的中西女塾,24岁燕京大学心理系毕业。她的二姐与宋美龄是闺中好友,她大学最好的朋友是康有为的外孙女。25岁她嫁为人妇,丈夫是受庚子赔款资助,去麻省理工工商管理学院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之后的岁月中她经历了太平洋战争和内战,遭逢了“镇反”、“四清”与“文革”,丧偶、抄家和劳改,一贫如洗。但磨难没有使她心怀怨恨。她仍然可以用铝锅在煤球炉上烤出带彼得堡风味的蛋糕。90高龄谢世时,她把遗体捐给上海的红十字会,留给上海最后的礼物,是用她的白发编成的“90”字样的花环。

  她叫戴西,在英文里这名字是雏菊的意思。

  陈丹燕从细读戴西一岁到九十岁的数十张私人影像着手,勾连起这个在磨难中依然保持芬芳洁净的女子的一生。阐述了这个历经沧海桑田的女子,何以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


作者简介

  陈丹燕,1980年代以儿童文学创作步入文坛,1990年代转入成人文学创作,以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和其漫游世界的旅行文学广受关注。主要作品有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的迷宫》《成为和平饭店》,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另有《我的旅行哲学》《我的旅行方式》《北纬78°》《永不拓宽的街道》《咖啡苦不苦》《漫卷西风》《一个女孩》《慢船去中国》《唯美主义者的舞蹈》等。 作品在国内外广受赞誉,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宽容”文学奖,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金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作品被译为英、德、日等多国文字。

目录

1910年,一岁,悉尼
那双白色的软底鞋

1915年,六岁
爹爹带我们去一家叫“上海”的中餐馆

1920年,十一岁
上海的阳光照耀

1928年,十九岁
永远的中国式服装,永远的英文

1931年,二十二岁
利西路上的大房子

1932年,二十三岁
爹爹死了
1933年,二十四岁
燕京骄傲的女生

1934年,二十五岁
分离

1934年4月,二十五岁
美丽的女孩出嫁了,倔强的女孩出嫁了

1934年11月,二十五岁
爱情故事

1935年,二十六岁
富家女子的梦想

1944年,三十五岁
把微笑丢在哪里

1945年,三十六岁
来得快,去得快

1946年,三十七岁
波丽安娜

1948年,三十九岁
美妇人之月的阴面

1951年,四十二岁
尚不知魏晋
1954年,四十五岁
再次成为职业妇女

1955年,四十六岁
戴西穿上了长裤

1955年,四十六岁
双重的生活

1957年,四十八岁
吴家花园湖石边

1958年,四十九岁
最长的一天

1958年,四十九岁
微微肿胀的笑容

1961年,五十二岁
阳台上的风景

1961年平安夜,五十二岁
万暗中,光华升

1962年夏天,五十三岁
煤炉上金黄色的Toast

19624年夏天,五十三岁
让我们也荡起双桨

1964年,五十五岁
沸腾的大锅

1968年,五十九岁
来一碗八分钱的阳春面

1969年,六十岁
骄傲与坚持

1971年,六十二岁
光荣退休

1974年,六十五岁
亲爱的奶奶不同于众

1976年,六十七岁
再婚

1977年,六十八岁
私人授课的英文老师戴西

1982年,七十三岁
英文顾问戴西

1983年,七十四岁
它能证明“我在工作着”

1986年,七十七岁
乔治归来

1989年9月,八十岁
“我今天应该从哪里说起?”

1990年4月,把十一岁
童年时代的咒语

1996年,八十七岁
戴西与松林

1998年,八十九岁
上帝这次看见她了,成全她了

精彩书摘

  《上海的金枝玉叶》:
  1989年9月,戴西离开上海,去美国看她的儿子中正一家,同时她也去看了分离了三十多年的兄弟姐妹。
  1958年,她的丈夫被捕入狱,被判必须向政府退还六万四千美金。她被迫向所有国外亲人写信,请他们寄钱回来,帮她家还账。她把信写好,交给政府过目。寄出去那么多信,只有她的哥哥沃利一个人寄回了八千美金,那是从前她借给沃利的钱。1963年,戴西去学校教英文,沃利还从美国寄来了许多英文教学方面的资料和最新出版的词典。而“文革”以后,他就再也没有了消息。
  而在从前,沃利总是戴西的领袖,他总是为戴西出各种各样的主意,在全家从悉尼迁往上海的日本邮船上,他们玩了六个星期的“跟着领袖走”的游戏,沃利的领袖地位在那时候就确立了。小时候礼拜天去教堂,爹爹分给每个孩子一个便士,让他们自己投到奉献箱里去,沃利教她用半个便士去买一个冰激凌筒吃,把找下来的半个便士给奉献箱。
  在全家离开澳大利亚时,爹爹妈妈又带他们一起去照相,那时戴西已经长得高过沃利,所以他一定要戴西坐下来,不让她看上去竟然比自己要高。在兄弟姐妹里,他们是最要好的。甚至戴西十多岁的时候学钢琴,后来学开汽车,也都是沃利的主意,因为这是上海淑女个个都要学的时髦。
  弟弟乔治1957年从上海经广州偷渡出境,临行前清理永安公司总裁办公室,匆忙之中,突然不知触动了哪里的秘密机关,一只秘密抽屉弹了出来,里面是从前二哥留下来防身的一把枪。1947年在永安公司的一次危机中,宋子文出面帮忙,所以二哥沃利做了总裁;1948年蒋经国要杀他,所以他也是在匆忙中逃往国外,由乔治接了他的班。乔治当晚就要走,他就把那把枪带到戴西家,让她处理。她的丈夫把枪埋在了自家花园的树下。后来,就是这把他们从来没用过的枪,成为她的丈夫吴毓骧判决书上的一条罪行:私藏武器。乔治并不知道后来在上海发生了什么事,戴西再见到他的时候,他陪着太太在夏威夷开美发厅,穿了当地人爱穿的大花衬衣,他老了以后,鼻子越长越宽大,像一个犹太老人了。要是没人告诉,你不会把他与照片上那个坐着的胖胖的小男孩联系在一起。戴西从没有真正具体地告诉过他关于那把枪的事,她说,说什么都已经没有意义了。
  戴西的三姐安慈是上海的第一位“上海小姐”,在这张照片上,虽然她还是一个刚刚发育的小姑娘,已经能看出她日后的醒目与美貌。她和丈夫一起生活在美国多年,仍旧保持着她的美貌,和美女那种安适而活泼的气质。她们姐妹从中西女塾毕业时,她已经是一个会骑马、会跳舞、会射击、会一切新鲜花样的小姐,她带着戴西在去闵行的公路上跟人飙车,最后发现那辆居然与她们争锋的车里,坐着她们的哥哥沃利。在她参加上海小姐选举的时候,戴西已经去了北京读燕京大学的心理学,她还写信回家劝姐姐不要参加这种无聊的游戏。而到了姐姐为了自己爱上的人几乎要从家里私奔的时候,戴西又是第一个表示同情的人。安慈已于1980年在美国去世,戴西去美国的时候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而见到了照片上那温顺的大姐。
  1989年在美国,大家都鼓励戴西把自己的一生写下来。于是戴西去大学的老人写作班上了两期写作课程,规范自己的英文。离开澳大利亚以后,她仍旧上的是英文学校,她这一辈子,说的大多是英文,用的也大多是英文,虽然从中学时代开始,也一点点地接触中文,可总没有真正当成自己的语言用。直到1950年代单位里为老资本家们洗脑,她才被迫认真学习中文。到1971年退休的时候,造反派对老资本家做了最后一次训话,要每个人表态怎么继续改造自己,她对造反派表示一定要更好地掌握中文,学好毛泽东著作,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得到造反派的表扬。到了1989年,她决定要用英文写她的回忆录。她真的从9月开始写自己的回忆录,在她写在电脑里的回忆录里,她回忆到七十四年前的9月,六岁的时候,她在悉尼上科莱斯泰小学的情形,那时因为同学乱叫她名字,她逃了学,而且理直气壮地对校长宣布,要是同学不改正的话,她就永远不去学校了。那时她是个眼睛里看不得一点点不公平的小姑娘。
  ……

前言/序言


《繁华落尽:海上遗梦》 第一章:黄浦江畔的浮世绘 海风吹拂,带着咸湿的气息,也带来了这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上海,这座东方巴黎,自开埠以来便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各色人等,也孕育着无数跌宕起伏的故事。《繁华落尽:海上遗梦》便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勾勒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座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与人情冷暖。 故事的开端,聚焦于一个名叫沈若兰的年轻女子。她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绅家庭,父亲曾是小有名气的书画家,却在乱世中家道中落。沈若兰自幼饱读诗书,琴棋书画皆有涉猎,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知识与艺术已无法支撑一个家庭的生计。她聪慧伶俐,却也明白,在这个光鲜亮丽的上海滩,仅仅拥有才情是远远不够的。 她的目光,时常越过狭窄弄堂的屋顶,投向黄浦江上缓缓驶过的轮船。那些巨大的舶来品,载着来自远方的货物,也载着无数关于“新大陆”的传说。在她的眼中,上海不仅仅是故乡,更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知世界。她渴望融入这座城市的脉搏,渴望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然而,沈若兰的命运,并非总是如她所愿。父亲的病重,母亲的忧愁,都像沉重的枷锁,将她牢牢地束缚在现实的泥沼中。为了生计,她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去寻找那些能够带来微薄收入的工作。她尝试过在洋行做账房的助理,却因女性身份受到歧视;她也尝试过在小报社做校对,却因稿件中充斥着低俗的内容而感到厌倦。 在这个过程中,她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西装革履、谈笑风生的买办,他们眼中闪烁着精明的算计;有衣着华丽、浓妆艳抹的交际花,她们的笑容背后隐藏着无数的辛酸;也有街头巷尾、匆匆忙忙的普通市民,他们的生活平凡而坚韧。沈若兰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座城市的各种信息,也逐渐看清了它光鲜外表下的复杂肌理。 她遇到了林家二少爷林志远。林家是上海滩屈指可数的富商,家产万贯,在租界拥有多处房产。林志远年轻有为,留学归来,思想开放,却也继承了家族的商业帝国。初见沈若兰,林志远便被她清丽的气质和聪慧的谈吐所吸引。他看出了沈若兰身上所掩藏的才华,也看到了她眼底深处渴望改变命运的倔强。 林志远向沈若兰伸出了援手。他提供给她一份体面的工作,让她在自己的公馆里负责管理家中的藏书和日常事务。这份工作,对于沈若兰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她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她得以近距离地接触到上海最顶尖的社会圈层。她开始阅读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学习更先进的经营理念,也逐渐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社交场合游刃有余。 然而,这份庇护并非没有代价。林志远的出现,也为沈若兰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波澜。林家并非铁板一块,二太太王氏心狠手辣,觊觎着家族的财产;大少爷林志诚则是纨绔子弟,沉迷于声色犬马,对家族事业毫无建树。沈若兰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也引起了王氏的忌惮与敌视。 第二章:浮华背后的暗流涌动 上海滩的夜晚,永远是灯火辉煌,却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谋。《繁华落尽:海上遗梦》的叙事,并未停留在沈若兰初入上流社会的欣喜与新奇,而是迅速将读者带入到更深层的权力斗争与情感纠葛之中。 沈若兰在林家公馆的生活,表面上平静安稳,实则暗流涌动。她凭借自己的聪慧与勤勉,赢得了林老爷子的赏识,却也因此触动了王氏的利益。王氏利用手中的权力,处处刁难沈若兰,甚至设下陷阱,试图让她狼狈不堪。沈若兰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了隐藏自己的锋芒,学会了察言观色,也学会了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 她与林志远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林志远对沈若兰的欣赏,逐渐演变成了更深的情愫。他为她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也给予了精神上的慰藉。在那个年代,男女授受不亲,尤其是在门当户对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里,这种跨越阶级的吸引,注定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林志远的家族,尤其是王氏,对他们的关系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 与此同时,上海滩的政治格局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军阀混战,政党斗争,外国势力渗透,这座城市如同一个巨大的棋盘,各方势力在此纵横捭阖。林家作为上海滩的巨富,自然也卷入了这场漩涡之中。林志远作为家族的继承人,肩负着家族的重担,也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政治博弈。 沈若兰在无意中,成为了这场博弈的棋子。她偶然发现了一些与林家商业秘密相关的信件,这些信件的背后,牵扯着更复杂的利益链条。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是选择沉默,明哲保身,还是选择冒险,揭露真相?她的选择,不仅关系到她自己的命运,也可能影响到林家的兴衰,甚至波及到整个上海滩的格局。 在沈若兰的身边,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心机深沉的商业对手,他们觊觎着林家的财产;有背景神秘的革命人士,他们试图利用林家的资源来推动自己的事业;还有一些落魄的文人墨客,他们以尖锐的笔触讽刺着这座城市的虚伪与堕落。沈若兰在与他们的交往中,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判断。 她与林志远的感情,在重重压力下,经历了考验。林志远并非不爱沈若兰,但他身处家族的利益和未来的抱负之间,不得不做出一些牺牲。一次次的误会,一次次的分别,让他们的感情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沈若兰也逐渐意识到,爱情在那个时代,并不能完全左右命运,个人的力量,在巨大的时代洪流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第三章:抉择与重生 随着故事的推进,《繁华落尽:海上遗梦》将读者的目光从繁华的表象引向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沈若兰的人生,已经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塑造自己的未来。 一次突如其来的事件,彻底打破了沈若兰在林家的平静生活。王氏设计的陷害,让她身败名裂,甚至被卷入了官司之中。在这最艰难的时刻,林志远虽然有心营救,却也因为自身难保而无能为力。沈若兰在绝望中,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她不再是那个柔弱的大家闺秀,而是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行动。 她利用自己掌握的那些秘密信息,开始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她找到了曾经帮助过她的老友,也结识了一些地下工作的革命者。在他们的帮助下,她逐渐掌握了反击的手段。她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揭露王氏的罪行,去保护自己和那些无辜的人。 这个过程,充满了危险与挑战。她几次险些丧命,也经历了背叛与欺骗。但每一次的磨难,都让她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她开始理解,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显赫的家世或雄厚的财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勇气与智慧。 林志远在经历了家族的动荡和政治的洗礼后,也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他看到了沈若兰身上所展现出的独立与坚韧,也更加明白了自己内心真正所渴望的东西。在家族企业濒临破产、个人命运岌岌可危之际,他选择与沈若兰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困境。 他们的感情,也在经历了生离死别、误会猜忌后,走向了成熟。他们不再是年轻时的冲动与迷恋,而是升华为一种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伴侣关系。他们明白,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上海滩,他们需要彼此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走下去。 最终,沈若兰通过自己的努力,揭露了王氏的罪行,也为自己洗清了冤屈。她并没有选择继续留在林家,而是选择了离开。她深知,过去的辉煌与荣辱,已经成为历史。她渴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条不受任何人束缚,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故事的结尾,沈若兰并没有回到旧日的富贵,而是选择投身于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她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开始帮助那些像她一样,在乱世中挣扎求生的女性。她在简陋的办公室里,伏案工作,她的眼中,没有了曾经的迷茫与彷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坚定与希望。 黄浦江依旧潮起潮落,上海滩依旧灯火辉煌。但对于沈若兰来说,她的人生,已经从一场繁华的旧梦中醒来。她不再是依附于他人的“金枝玉叶”,而是成为了一颗独立自主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努力生根发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繁华落尽:海上遗梦》,并非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家族兴衰史。它更是一曲关于女性成长、关于时代变迁、关于人性探索的史诗。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最黑暗的时代,最艰难的境遇,只要心中仍存希望,永不放弃,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黎明。那些曾经的繁华,或许会如同落叶般飘零,但留下的,是经历过风雨后的坚韧与成长,是洗尽铅华后的真正自我。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压抑的美感”。全篇弥漫着一种精致的颓废气息,就像一栋年久失修却依旧保持着华丽装饰的老洋房,美得令人心悸,同时也让人嗅到腐朽的味道。叙事视角切换得非常自然流畅,时而是局外人冷静的观察,时而又瞬间切入到当事者最私密的心绪之中,这种近景与远景的不断拉伸,营造出一种宿命般的悲剧色彩。我欣赏作者敢于直面生活中的残酷和不公,却又没有沉溺于过度渲染的煽情。它用一种克制到近乎冷酷的笔触,描绘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脆弱。这本书的配乐——如果它有配乐的话——一定是那种缓慢而低沉的大提琴演奏,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宿命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对于喜欢探讨存在主义命题和复杂人际关系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文本样本。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权力与妥协”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它没有简单地将人物标签化为好人或坏人,而是将每一个人都置于一个复杂的道德灰色地带。每个人物都在巨大的时代洪流和既定的社会结构下,做出了自己认为“必须”的妥协。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牺牲和隐忍。我常常在想,如果是我处于那个境地,能否做出比书中人物更明智或更无私的选择?答案往往是令人沮丧的。作者对人性的刻画极其精准,那些微小的、几乎不为人察觉的嫉妒、恐惧、或是转瞬即逝的善意,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这使得角色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矛盾的个体。读完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消化书中人物的命运,它引发了我对自身选择的重新审视,这种直抵灵魂的阅读体验,是极少数作品能够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它像一个复杂的万花筒,每一个翻转都会呈现出全新但又相互关联的图案。叙事线索看似多头并进,但作者高明之处在于,那些看似不相关的支线情节,最终总能在意想不到的时刻交汇融合,产生巨大的情感共振。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设置的“留白”,那些没有被直接点明、需要读者自行脑补和推理的部分,恰恰是作品魅力所在。它不把话说死,将解读的空间完全交给了阅读者,使得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带来新的领悟。我甚至尝试着去梳理其中的时间线和人物关系网,发现其精妙之处远超初次阅读时的感知。这种需要主动参与构建故事全貌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和满足感。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揣摩、细细品味的文学佳作,它的层次感和复杂性,远超一般的通俗小说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实在令人着迷,它仿佛一艘老式蒸汽船,缓缓驶入迷雾笼罩的港口,每一步都带着历史的重量和不确定的期待。作者对细节的打磨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那种对旧上海街头巷尾气味的捕捉,对黄包车夫汗水味和晾晒在弄堂里的衣物上阳光味道的描摹,构建了一个立体到可以呼吸的背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人物内心挣扎的方式,那些表面上波澜不惊的交谈背后,隐藏着惊涛骇浪的情感暗流,寥寥数语便能让人感受到人物命运的沉重与纠结。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饱含深意的对话,它们像一块块精心雕琢的玉石,每一面都折射出不同的人性光辉与阴影。故事的张力并非来自于激烈的冲突,而是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微妙氛围,让人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暗示着未来走向的细微线索。读完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如同品尝了一口极品普洱,回甘悠长,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强烈推荐给喜欢深度挖掘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沉浮的书友。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初看之下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晦涩”,但一旦适应了它那种带着浓厚古典韵味的句式和遣词造句,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它不是那种追求速度和冲击力的快餐文学,更像是一部需要慢火细炖的古董汤。作者似乎对每一个名词的选择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使得原本平实的描述都带上了一种诗意的张力。我特别喜欢它对“时间流逝”的处理,不是直白地告知我们某年某月,而是通过物品的磨损、记忆的褪色,甚至是城市建筑风格的更迭,不动声色地将时间的洪流展示在我们面前。这种间接叙事的手法,极大地考验读者的耐心与理解力,但回报也是丰厚的——你会获得一种真正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旁观者,见证着繁华背后的苍凉。对于追求文学深度,厌倦了模板化叙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股清流,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感受语言本身的魅力和故事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评分

陈丹燕写的郭婉莹,喜欢,小时候就知道这书,终于买了。

评分

三部曲里的故事,非常好?,。值得收藏,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很棒

评分

很好,值得一读,超喜欢,没有白买哦

评分

宝贝非常好,很满意。

评分

老婆买的,看起来来不错

评分

非常喜欢的书,值得购买。经典。

评分

历经沧海桑田的女子,代表了上海的精神。

评分

好。。。。。。。。。。。

评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读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