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师是枝裕和亲撰,经典代表作《步履不停》原著小说,豆瓣评分8.8,拿遍各大国际影展重要大奖,感动全球亿万影迷。
一些随口说出的约定还来不及实现,一些胸口小小的悸动被淡淡忽略。人生,为何有太多迟了一步的遗憾……是枝裕和以细腻的手法,探触了生命中ZUI需要温柔以对的本质问题。故事通过一次家庭聚会,精准地捕捉家人间ZUI珍贵的情感。母亲擅长的料理、煮饭时家人的对话,将对于整个家族的回忆一一唤出,在看似简单平凡的生活里,让人细细品味属于每个家庭共有的故事,关于误会与谅解,亲情与宽恕,还有珍惜——人生就是不断的失去,时间终将带我们找到谅解的出口。
绝无冷场的故事,蕴藏着比电影更幽微的人性暗涌。一茶一饭的淡香,触动了每个家庭深潜的秘密。黑柳彻子、小泉今日子、舒国治、韩良露、李欣频、林奕华、陈珊妮掌声推荐。
封面原味呈现经典电影海报,特制书签重温感动箴言,【京东定制】随书附赠步履不停主题海报。
本书是是枝裕和经典代表作《步履不停》的原著小说。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已经是夏末的季节了,院子里的紫薇花开得璀璨,黄斑蝶在山坡上翩然飞舞着。横山良多与妻儿一同返回位于湘南海边的老家。久违的横山一家人,每年只有在大哥纯平的忌日才会团聚。在沁凉的麦茶、红透的西瓜、母亲绝手的好料理炸玉米天妇罗,加上外卖的寿司和鳗鱼饭之间,闲散地度过看似平凡的一天。然而他们细细分享品尝着的,却是欢笑背后隐隐的哀伤,小心翼翼的对话又忍不住的争执中,不经意触动的回忆以及深藏在彼此心中不曾说出口的秘密……
是枝裕和:
日本当代电影大师,被很多人誉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1962生人,早稻田大学文艺学科毕业后,加入TV Man Union拍摄纪录片,关注的题材多具社会关怀及人文主义色彩。1995年执导由宫本辉同名小说改编的《幻之光》,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新导演及*佳摄影奖。2004年以真实事件改编为电影《无人知晓》,14岁的柳乐优弥凭此片荣获戛纳电影节*佳男主角奖。
代表作品有《幻之光》《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如父如子》《海街日记》《比海更深》等,著有随笔集《有如走路速度》等,小说《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奇迹》《如父如子》等。
“《步履不停》简直是人类关系模块的大总汇,在这部绝无冷场的故事中,你绝对可以找到跟你很类似的父子、母子、婆媳、夫妻关系,这些精彩无比的对话听起来似曾相识,但现在身为观众旁听起来,你就瞭悟每个与你对立关系的苦处--这是一部好看、有趣、笑中带泪的好故事,宛如以优美散文小品的方式,呈现了人类zui简单但澎湃的史诗规格!”
--李欣频
“看完这部电影让人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竟是这么的麻烦悲伤,却又如此的美好又有趣啊!”
--芥川奖得主《踏蛇》/川上弘美
“充满着料理的香味!看完之后真想回家啊!”
--《佐贺的超级阿嬷》/浅田美代子
“明明是这么普通的家族故事,我却一直笑个不停,所有细微的事物都逃不过是枝裕和的眼睛,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
--《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
“淡淡地描述看似什么都没发生的一天,却像用剃刀切开的缝隙般,在平淡的外表下令人惊艳。无论是人世间的生死,抑或真心密切的亲情,都是倏忽即逝的事情。看完之后不禁浮现出‘啊!没在家里孝顺父母亲是不行的啊!’的念头。”
--日本流行音乐界&作词教父/松元隆
“表现出一种日本家庭令人怀念的原始样貌,这是一部洋溢着小津安二郎味道的好电影。”
--《HERO》/中井贵一
《步履不停》是一部慧黠感人且充满乡愁的电影,它也是首哀歌,追悔我们都曾经拥有、也都曾经错过的,那些父母zui需要我们与他们亲近的时刻,称得上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东京物语》。
—— SCREEN DAILY影评
那是距今七年前的事了。当时的我刚满四十岁,虽然已经称不上年轻,但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也还没抵达折返点。至少,当时的我是这么想的。
那年春天我结了婚。在成为丈夫的同时,我也成了一个小学五年级男孩的父亲。也就是说,我的结婚对象是带着她和前夫的小孩跟我结婚的。这也没什么不一般的。顺带一提,“一般”,正好也是那个男孩——名字叫做淳史——的口头禅。
“已经很不错了啦,你还配不上人家呢!”姐姐说。
就算被如此揶揄,我也没有感到不是滋味。虽然姐姐只大我两岁,但她从小就爱把我当小孩子看,而后遗症至今还留在我身上。至于父亲,则没有对我的婚姻表达任何意见。基本上除了婚姻之外,关于我的任何事情,他也几乎没有表达过什么意见。恐怕他是对我的事情没兴趣吧。而母亲,与其说在意我跟怎样的女性结婚,她更在乎的是我总算结婚了的这个事实,终于让她放下多年以来肩上的重担。不过认真说来,我猜她心里也不太认同这桩婚事吧。
虽然当时父母都已超过七十岁了,但那时他们都还健在。我当然知道,他们迟早有一天会走,但那也只是“迟早”,我还无法具体地想象失去父母到底是怎样的状况。而关于我接下来要讲的那一天,其实也没有发生什么决定性的事件,我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许多事情已经在水面下悄悄酝酿。但即便如此,我却故意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时候,我的人生已经往后翻了好几页,再也无法回头挽救什么。因为,那时,我已经失去了我的父母。
感觉从那之后已经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当初若是这么做的话”,或是“如果换成现在的我就能做得更……”之类的感伤,至今仍会不时地袭上我心头,感伤伴随着时间沉淀、混浊,最终甚至遮蔽了时间的流动。在这段不断失去的日子中,如果说我还得到过一点什么,应该就是: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这么一种近似于认命的教训吧。
“还是坐最后一班电车回去吧。只要八点从那边出门的话就一定赶得上。”
周六上午,我在摇晃的电车车厢内,将手机上的换乘信息给由香里看。
“已经说好要过夜了啊,而且换洗衣服什么的我也都带了……”
她有点不满地拍了拍抱在膝上的包。坐在我们俩中间的淳史从刚才就沉迷于手上的游戏机。他今天穿着白色短袖衬衫,黑色的七分裤,配上黑色的皮鞋。这是昨晚由香里想了半天后终于选出来的“重要场合才穿”的衣服。
昨天中午,我不经意地在母亲打来的电话中答应她说会过夜。
“哦?是吗?”
母亲在电话那头拉高音调惊讶地回答。听到她的反应,我不禁觉得要是刚刚说当天来回就好了,但一时也找不到好的借口,就这么挂了电话。顺着眼前的状况随波逐流,事后却反悔不已……这是我的坏习惯。
坐在从品川站发车的京滨急行电车中,电车每过一站,我心中的反悔就大一些。窗外不断向后退去的大楼玻璃,反射着被切割成四方形的蓝天白云。虽已进入九月,但今年炎热的暑气依旧。晨间新闻说,上午的气温将会超过三十摄氏度。想到从公交车站到老家门前的那段上坡路,我就不禁却步。
在我久里滨海岸附近的老家中,是不管多热都不会随便开空调的。
【汗流浃背对身体是有益的。】
父亲用他这套哲学逼着全家人实践他的健康法则,这习惯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光是这个理由,就足以让极度怕热的我不想返乡。最近甚至连一年一次的年假,我都会极力找借口不回去。
我们搭的电车与反方向的来车错身,车厢剧烈地“嘎嘎”作响。
“不然就说是学校突然要开家长会,你觉得怎样?”
听我这么随口一说,由香里慢慢地伸出食指,指着自己。
【难道你现在是要叫我想办法?】
她用充满疑虑的表情看着我。
“嗯,不行吗?”
我猜,我当时是用哀求的眼神看着她的,她深深叹了一口气。
“你就是这样,每次都推给别人。”
的确,会变成这样都是我造成的,我知道是我自作自受。但未必非得用我的事来当不过夜的借口,到了紧要关头,我甚至想说干脆请淳史装病也是一种方法。
电车过了两三条河后,绵延窗外的大楼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广阔的天空。
对面的座位上坐着看来像是要去游乐园的一家人。两个男孩子翻着母亲的包,从里头拿出了饭团,是便利店卖的那种。可能是还没吃早餐,兄弟俩抢着饭团。看上去还不到三十岁的父亲对于小孩的吵闹视若无睹,专心看着摊开的体育报,上面报道着一个资深职棒选手退役的消息。我记得他和我差不多是同样岁数的人,于是忍不住追着标题看了下去。想起在电视前兴奋地看着他打甲子园的情景,一切仿佛昨日。
“就算回去也不知道要聊什么,我爸甚至到现在都还以为我在迷职棒呢。”
“职棒”一词吸引了淳史的注意,让他首度停下手中的游戏抬起头来。
“小良你喜欢棒球吗?”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在说:你竟然会喜欢棒球那种运动,混杂着某种惊讶与轻蔑的语气。
“以前啦,很久以前。”我像是否定自己的童年似的,慌张地回答。
“嗯哼”了一声后,淳史又埋首于手中的游戏机。这一代的男孩流行的运动都是足球或篮球。淳史今年春天也参加了小区的篮球队。每当我问他“好玩吗”,他总是回答“一般吧”,每次都被由香里骂。淳史的班上似乎有很多小孩从来不曾打过棒球。这么说来,我最近也很少在街头看到玩丢接球的小孩了。但如果去看我小时候的照片,则会发现班上大半的男生都戴着棒球帽。
“话说在前面,我可比你还紧张呢。不过你也不会懂吧。”
由香里一边压着淳史睡乱的头发一边说。
“我知道,我知道啦。”
那是理所当然的。她是要以媳妇的身份去面对家里的公婆。况且她是再婚,而我是第一次结婚,要她不紧张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才跟她说了好几次“不用勉强自己”。
“但也不能老是这样吧?”她自己则坚持要去。虽然我现在很想跟她说“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吗”,但最后还是作罢。我不认为继续刺激她是个好主意,于是把手机放回了胸前的口袋中。
大约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曾带着大哥和我到还没改建成东京巨蛋的后乐园球场看球赛。被水银灯照亮的鲜绿色草皮,回荡其上的打击声、欢呼声。十二局上半,我们支持的横滨大洋鲸队终于逮到机会准备一举反击时,我们却为了要赶最后一班电车而不甘愿地离开球场。就在我依依不舍地走向出口的那一瞬间,突然听到一声干瘪的打击声,接着欢呼声响彻云霄。我们互看了一下,身旁那些原本要回家的观众一时间全部调头涌向了球场。父亲二话不说也跟着调头,转眼间已经推开人群向球场走去。我和大哥则是手牵着手,拼命地追着父亲的背影。结果那一天我们是搭计程车回久里滨的。虽然我已经不记得最后到底是哪一队赢了,但那个时候父亲喜滋滋的背影,以及如顽童般闪烁着光芒的双眼,至今都还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跟平时在病患或家人面前充满威严……不,应该说是坏脾气的“老师”的表情,可以说是判若两人。
那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直到现在,只要我们之间陷入尴尬的沉默,父亲仍旧会聊起棒球。
“不知道今年的海湾星队怎样了……”
“我哪知道,我早就不看棒球了。”
如果可以这样决断地回答,也许对彼此都会是一种解脱。但我从不曾这么做。
“是啊……怎么样了呢……”我总是不断给他如此模棱两可的回应。
久别了一年,车站前的景象变了许多。出了南出站口左转,有通往公交站牌的楼梯。途中有间立食面店,门口多了一台餐券贩卖机,并加了玻璃门。原本挂在墙上脏兮兮的手写菜单已不见踪影。而出租车停靠站旁卖鲷鱼烧的小店面,如今也换成了便利店。虽然站前的景象被开发得更加现代,但总是少了那么一点所谓的街町气息。再加上车站前新盖了一座环岛,害我都找不到往老家方向的公交站牌在哪儿。我只好提着在车站水果摊买的西瓜四处寻找,好不容易找到站牌时,我们三个人已经全身是汗了。
我们确定了发车时间后,走进了一间咖啡店。这家店在我高中时是一间供应不辣的咖喱饭和黏稠稠的意大利面的破旧咖啡店,如今则整了整形象成了家庭餐厅,还摆设了无限畅饮的饮料区。淳史从刚刚就一直站在那前面,嘴里衔着杯子,想着要喝什么饮料。看他那样子,还真像是个无处不在的“一般”的十岁男孩。
那是距今七年前的事了。当时的我刚满四十岁,虽然已经称不上年轻,但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也还没抵达折返点。至少,当时的我是这么想的。
那年春天我结了婚。在成为丈夫的同时,我也成了一个小学五年级男孩的父亲。也就是说,我的结婚对象是带着她和前夫的小孩跟我结婚的。这也没什么不一般的。顺带一提,“一般”,正好也是那个男孩——名字叫做淳史——的口头禅。
“已经很不错了啦,你还配不上人家呢!”姐姐说。
就算被如此揶揄,我也没有感到不是滋味。虽然姐姐只大我两岁,但她从小就爱把我当小孩子看,而后遗症至今还留在我身上。至于父亲,则没有对我的婚姻表达任何意见。基本上除了婚姻之外,关于我的任何事情,他也几乎没有表达过什么意见。恐怕他是对我的事情没兴趣吧。而母亲,与其说在意我跟怎样的女性结婚,她更在乎的是我总算结婚了的这个事实,终于让她放下多年以来肩上的重担。不过认真说来,我猜她心里也不太认同这桩婚事吧。
虽然当时父母都已超过七十岁了,但那时他们都还健在。我当然知道,他们迟早有一天会走,但那也只是“迟早”,我还无法具体地想象失去父母到底是怎样的状况。而关于我接下来要讲的那一天,其实也没有发生什么决定性的事件,我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许多事情已经在水面下悄悄酝酿。但即便如此,我却故意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时候,我的人生已经往后翻了好几页,再也无法回头挽救什么。因为,那时,我已经失去了我的父母。
感觉从那之后已经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当初若是这么做的话”,或是“如果换成现在的我就能做得更……”之类的感伤,至今仍会不时地袭上我心头,感伤伴随着时间沉淀、混浊,最终甚至遮蔽了时间的流动。在这段不断失去的日子中,如果说我还得到过一点什么,应该就是: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这么一种近似于认命的教训吧。
“还是坐最后一班电车回去吧。只要八点从那边出门的话就一定赶得上。”
周六上午,我在摇晃的电车车厢内,将手机上的换乘信息给由香里看。
“已经说好要过夜了啊,而且换洗衣服什么的我也都带了……”
她有点不满地拍了拍抱在膝上的包。坐在我们俩中间的淳史从刚才就沉迷于手上的游戏机。他今天穿着白色短袖衬衫,黑色的七分裤,配上黑色的皮鞋。这是昨晚由香里想了半天后终于选出来的“重要场合才穿”的衣服。
昨天中午,我不经意地在母亲打来的电话中答应她说会过夜。
“哦?是吗?”
母亲在电话那头拉高音调惊讶地回答。听到她的反应,我不禁觉得要是刚刚说当天来回就好了,但一时也找不到好的借口,就这么挂了电话。顺着眼前的状况随波逐流,事后却反悔不已……这是我的坏习惯。
坐在从品川站发车的京滨急行电车中,电车每过一站,我心中的反悔就大一些。窗外不断向后退去的大楼玻璃,反射着被切割成四方形的蓝天白云。虽已进入九月,但今年炎热的暑气依旧。晨间新闻说,上午的气温将会超过三十摄氏度。想到从公交车站到老家门前的那段上坡路,我就不禁却步。
在我久里滨海岸附近的老家中,是不管多热都不会随便开空调的。
【汗流浃背对身体是有益的。】
父亲用他这套哲学逼着全家人实践他的健康法则,这习惯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光是这个理由,就足以让极度怕热的我不想返乡。最近甚至连一年一次的年假,我都会极力找借口不回去。
我们搭的电车与反方向的来车错身,车厢剧烈地“嘎嘎”作响。
“不然就说是学校突然要开家长会,你觉得怎样?”
听我这么随口一说,由香里慢慢地伸出食指,指着自己。
【难道你现在是要叫我想办法?】
她用充满疑虑的表情看着我。
“嗯,不行吗?”
我猜,我当时是用哀求的眼神看着她的,她深深叹了一口气。
“你就是这样,每次都推给别人。”
的确,会变成这样都是我造成的,我知道是我自作自受。但未必非得用我的事来当不过夜的借口,到了紧要关头,我甚至想说干脆请淳史装病也是一种方法。
电车过了两三条河后,绵延窗外的大楼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广阔的天空。
对面的座位上坐着看来像是要去游乐园的一家人。两个男孩子翻着母亲的包,从里头拿出了饭团,是便利店卖的那种。可能是还没吃早餐,兄弟俩抢着饭团。看上去还不到三十岁的父亲对于小孩的吵闹视若无睹,专心看着摊开的体育报,上面报道着一个资深职棒选手退役的消息。我记得他和我差不多是同样岁数的人,于是忍不住追着标题看了下去。想起在电视前兴奋地看着他打甲子园的情景,一切仿佛昨日。
“就算回去也不知道要聊什么,我爸甚至到现在都还以为我在迷职棒呢。”
“职棒”一词吸引了淳史的注意,让他首度停下手中的游戏抬起头来。
“小良你喜欢棒球吗?”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在说:你竟然会喜欢棒球那种运动,混杂着某种惊讶与轻蔑的语气。
“以前啦,很久以前。”我像是否定自己的童年似的,慌张地回答。
“嗯哼”了一声后,淳史又埋首于手中的游戏机。这一代的男孩流行的运动都是足球或篮球。淳史今年春天也参加了小区的篮球队。每当我问他“好玩吗”,他总是回答“一般吧”,每次都被由香里骂。淳史的班上似乎有很多小孩从来不曾打过棒球。这么说来,我最近也很少在街头看到玩丢接球的小孩了。但如果去看我小时候的照片,则会发现班上大半的男生都戴着棒球帽。
“话说在前面,我可比你还紧张呢。不过你也不会懂吧。”
由香里一边压着淳史睡乱的头发一边说。
“我知道,我知道啦。”
那是理所当然的。她是要以媳妇的身份去面对家里的公婆。况且她是再婚,而我是第一次结婚,要她不紧张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才跟她说了好几次“不用勉强自己”。
“但也不能老是这样吧?”她自己则坚持要去。虽然我现在很想跟她说“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吗”,但最后还是作罢。我不认为继续刺激她是个好主意,于是把手机放回了胸前的口袋中。
大约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曾带着大哥和我到还没改建成东京巨蛋的后乐园球场看球赛。被水银灯照亮的鲜绿色草皮,回荡其上的打击声、欢呼声。十二局上半,我们支持的横滨大洋鲸队终于逮到机会准备一举反击时,我们却为了要赶最后一班电车而不甘愿地离开球场。就在我依依不舍地走向出口的那一瞬间,突然听到一声干瘪的打击声,接着欢呼声响彻云霄。我们互看了一下,身旁那些原本要回家的观众一时间全部调头涌向了球场。父亲二话不说也跟着调头,转眼间已经推开人群向球场走去。我和大哥则是手牵着手,拼命地追着父亲的背影。结果那一天我们是搭计程车回久里滨的。虽然我已经不记得最后到底是哪一队赢了,但那个时候父亲喜滋滋的背影,以及如顽童般闪烁着光芒的双眼,至今都还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跟平时在病患或家人面前充满威严……不,应该说是坏脾气的“老师”的表情,可以说是判若两人。
那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直到现在,只要我们之间陷入尴尬的沉默,父亲仍旧会聊起棒球。
“不知道今年的海湾星队怎样了……”
“我哪知道,我早就不看棒球了。”
如果可以这样决断地回答,也许对彼此都会是一种解脱。但我从不曾这么做。
“是啊……怎么样了呢……”我总是不断给他如此模棱两可的回应。
久别了一年,车站前的景象变了许多。出了南出站口左转,有通往公交站牌的楼梯。途中有间立食面店,门口多了一台餐券贩卖机,并加了玻璃门。原本挂在墙上脏兮兮的手写菜单已不见踪影。而出租车停靠站旁卖鲷鱼烧的小店面,如今也换成了便利店。虽然站前的景象被开发得更加现代,但总是少了那么一点所谓的街町气息。再加上车站前新盖了一座环岛,害我都找不到往老家方向的公交站牌在哪儿。我只好提着在车站水果摊买的西瓜四处寻找,好不容易找到站牌时,我们三个人已经全身是汗了。
我们确定了发车时间后,走进了一间咖啡店。这家店在我高中时是一间供应不辣的咖喱饭和黏稠稠的意大利面的破旧咖啡店,如今则整了整形象成了家庭餐厅,还摆设了无限畅饮的饮料区。淳史从刚刚就一直站在那前面,嘴里衔着杯子,想着要喝什么饮料。看他那样子,还真像是个无处不在的“一般”的十岁男孩。
我看到《河流的低语》,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周期的文学作品。我期待的不是那种激烈的冒险,而是一种接近散文诗的叙事方式,跟随一条大河,从它的源头——也许是高山上的冰雪融化——一直流淌到它最终汇入海洋的过程。在这条河流的旅程中,它见证了什么?它滋养了哪些村落和生命?我希望作者能赋予这条河流一种近乎人格化的视角,用它“看”过的人类世事变迁。比如,河边一座古老的磨坊如何兴衰,一对恋人如何在河畔许下誓言又最终劳燕分飞,这些都像水滴一样被河流记录下来。文字的描写应该非常注重感官体验,河流的冷冽,泥土的芬芳,两岸植被的颜色变化。它可能探讨的是“变”与“不变”的哲学命题:河流本身在流动,但它所承载的那些生命的故事,那些被刻在岸边的印记,是否成为了永恒?这应该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读,带着敬畏之心去感受的作品。
评分《古堡迷踪》这个标题,直接把我带回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充满了哥特式的悬疑氛围。我设想的是一个充满迷雾、阴森走廊、以及层层叠叠的家族秘密的故事。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年轻的侦探,或者是一位被卷入事件的局外人,他/她需要解开这座宏伟却充满诅咒的古堡中,尘封已久的谋杀案。我期待看到那种精巧的逻辑推演,线索散落在羊皮卷、旧日记和那些刻着奇怪符号的石头上。最吸引我的,是那种随着解谜深入,人物性格逐渐被揭示的过程——看似无辜的仆人,可能隐藏着最深的动机;看似可靠的贵族,却有着不可告人的过去。我希望作者能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墙壁似乎都在呼吸,每一个阴影都可能藏着杀机。当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必须是那种“原来如此,但又完全出乎意料”的震撼感,让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前面读到的每一个细节。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破案故事,更是一出关于人性贪婪与嫉妒的时代悲剧。
评分《午夜剧场的灯光》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脑补出1930年代百老汇的浮华与落寞。我最期待看到的是舞台背后的真实人生,那些光环下的演员、编剧和导演,他们为了艺术做出的牺牲,以及他们在聚光灯熄灭后,所要面对的寂寞。我希望看到对那个时代独特审美的还原,服装的华丽,音乐的动感,以及那种老派的表演风格。故事的核心,也许围绕着一场即将在午夜上演的“秘密演出”展开,这场演出可能关乎复仇,或者揭露一个巨大的行业丑闻。我特别想看到角色之间的化学反应,舞台上的默契与台下的猜忌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是否能精准地捕捉到,当灯光亮起,所有人都戴上面具,成为另一个角色的那种奇妙的“错位感”?这本书不应该只是讲述戏剧本身,更应该讲述“表演”这种生存方式对人心的影响,让人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互动,又何尝不是一场“演出”呢?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被它的名字吸引了。《微风拂过的街角》,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和美好的回忆。我以为它会是一部探讨人与人之间微妙情感联系的都市小说,讲述一些擦肩而过却又念念不忘的故事。比如,两个主角在一家老旧的咖啡馆里不期而遇,因为一本书,或是一段共同的记忆而开始交织。我期待看到细腻的心理描写,那种午后阳光洒在木地板上,空气中弥漫着咖啡豆香气的场景,配上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绪波动。可能有一条暗线是关于一座正在消失的老城区,主角们试图在拆迁的浪潮中,抓住那些即将逝去的时光印记。文字的质感,我希望是那种温润如玉,不疾不徐的,能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真的走在那条铺着青石板的街道上,感受那种时间的流逝感。最终,故事或许没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结局,而是像一阵风,轻轻吹过,留下一点痒痒的念想,让人回味良久。总的来说,我期待的是一种“慢”的故事,节奏舒缓,情感内敛,聚焦于生活中的微小光芒。
评分拿到这本《夜航星辰》,我立刻被封面那深邃的宇宙图景给迷住了。我原以为这是一部硬核的科幻史诗,充满了对星际旅行、高维物理或者外星文明的宏大构想。我特别想读到那种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观设定,比如一个横跨数个星系的帝国,其内部复杂的政治斗争,或者是一个孤独的探险家,在未知的星云中寻找失落的信号。我期待的细节是,作者如何用精准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去描绘那些超乎人类理解的宇宙现象,比如时间扭曲的边缘,或者黑洞边缘的光线折射。如果故事中能有一个核心谜团,比如一个神秘的古老种族留下的遗迹,而主角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必须不断突破已知的科技和认知边界,那将是极大的享受。我希望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宇航员们,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总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应该是一场思维的极限挑战,一场视觉的盛宴,一场关于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深刻叩问。
评分豆瓣推荐,想必不错,还是喜欢有设计感有内涵的好书,不是畅销书哦……
评分只花了一天时间就把一本看完了,是枝裕和的笔触很细腻,很多画面都跃然纸上,这是文字的力量,推荐!
评分买了一堆书还没有看,具体要看过才知道
评分听好多人推荐这本书,终于买了,准备读起来
评分一次体验很好的购物过程,低价入手很多书!一次体验很好的购物过程,低价入手很多书!一次体验很好的购物过程,低价入手很多书!
评分发货快,书本质量高,纸质不错,读起来非常舒服。
评分我是这样进的。。。希望能帮助你。。。望采纳(*^__^*) ……
评分发货快,书本质量高,纸质不错,读起来非常舒服。
评分非常棒的书,质感很好,印刷精美,特别喜欢,京东618活动,真的太划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