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盆栽之美在于道法自然,长久体味造化的林国承大师,不仅深谙植物的生长习性,对于配盆、植苔、附石等,更有独到的见解,手中一盆盆的植物,不必缠绕任何铝线,各种造型也能浑然天成。连墙角常见、不起眼的野草,也被赋予全新的形象。观赏他的盆栽艺术,有时恍如来到绿草如茵的园林,有时又像置身一株参天老树之下,这正是他妙手创造的绿野老林。一切都从顺应自然的栽培方式着手。小品盆景大师,通过实作和数百盆雅致小品,畅谈植物的生长故事与独到的盆栽技巧,更为植物选盆、造盆,呈现全新的栽植理念与视觉美感。
跟随大师的经验,不仅可以成为了解植物的绿手指,还可以成为展现个人风格的野趣小盆栽达人。
内容简介
《小自然 盆栽大师的无盆小品植栽》记录台湾小品盆栽大师林国承的实作过程与作品,以独一的木、石、砖、瓦、贝壳、废弃破损的生活器物为盆钵,以路旁、山野的草木为苗木,以师法自然的植栽技法,妙手创造绿野老林,让每一株植栽都成为主角,以令人惊艳的风采展现在众人面前。《小自然——盆栽大师的无盆小品植栽》是盆栽入门初学者与精进者必备的一本参考书。
作者简介
林国承,台湾国立艺专音乐科理论作曲组毕业。曾任台北劳工局职训所、七星绿化基金会、绿化联盟、各社区大学的园艺讲师。
于台北阳明山马槽农场,钻研小品盆栽近三十年。曾在陶朋舍、新象艺术中心、敦煌画廊、诚品书店、士林官邸举办十数次个展。
著有《野趣盆栽》(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已引进出版)、《小品盆栽》、《把绿带回家》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 章 石上扎根
8 常用的几种石材
14 石栽多肉植物
24 石片舞台
24 实作 石台上的栽植技巧
44 附石的形态
44 实作 附石栽培法①
46 实作 附石栽培法②
62 石盆是安居所在
63 实作 石盆种植法
第2 章 攀附于木
70 漂流木是最佳选择
73 实作 木座上的野草栽培
74 实作 攀附木头的栽植法
96 迷你木花园
第3 章 贝壳上的绿精灵
104 实作 悬吊式的贝壳植栽
106 实作 双枚贝栽植法
第4 章 野趣小盆栽
118 小盆栽的集合式住宅
120 小盆栽如何才能小
121 实作 分株法的小品创作
122 实作 扦插法的小品栽培
148 朴实的手捏盆
第5 章 不可思议的盆
158 杂物变盆钵
160 实作 废弃锅盖养青苔
162 实作 小茶壶种树
179 设计植物的家
180 实作 酒杯盆栽
182 实作 三角砖合植创作
精彩书摘
让植物离开原本生长的土地,转移至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这样做是为了什么?由何时何处何人开始的?这些问题相信已难以考究了。也许为了培育新品种,也许为了采摘方便,或为了摆饰观赏。唐代所留下的图画中,已有不少宫女手捧盆栽的情景,可见盆栽这项园艺技巧,在中国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盆栽的发展是为了把玩观赏,在生活富足的条件下才有余力进行。在费尽心
思求新求变与地域性民风的影响下,盆栽衍生出许多流派。由中国推展至境外后,各种新的盆栽技法与品种不断演化,也终使盆栽这项娱乐逐渐在艺术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对盆栽的学习方式是从模仿开始的,看到别人的好作品就一样样地学习照做,就这样逐渐认识了植物、熟悉了技巧。当自认成熟时,却发觉自己栽培的植物与坊间所见盆栽没多大不同,就只是体型小一点而已。回想一下盆栽源起之久远、分布之广泛,就可知在植物上能玩的花样早有许多人尝试过,摘心、修枝、整姿、配盆,这些工作都是每位盆栽爱好者必备的基本技巧,想要再创新风格并不容易。但若是千篇一律做着相同的工作,培育出感觉相似的作品,原本的愉悦会转成恼人的负担。被框入固定格式后,创作的动力也一定会逐渐被削弱。那么
怎么办呢?我只好先不再去想着创新的问题了!从小学起,家中兄弟姊妹的考试名次加起来都不及我的名次,但父亲从不会有什么意见,总说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准时上学,下课后写完规定的作业,做到这两件事即已尽了学生的本分,其他的一切活动全任我自己安排,所以我的童年是远离束缚的。结婚后,从事音乐教育的另一半也未曾有过赚大钱过好日子的要求,只是默默协助我把想做的事情完成,一生中对我最重要的两个人都给了我这么多的空间,那么我是否也该给长久支持我生活所需的植物相同的幸福?几年前我就开始舍弃了强力扭曲改变树型的作法,也不再用拦腰剪断的矮化方式,只是随着季节更替,模仿虫鸟啃啮来做轻微的修剪,或在台风季节想象着强风吹袭的模样做较大的整枝,让植物都能保有原本的性格。我逐渐发觉,人为创作的招式远比不上大自然的无穷变幻,于是制式盆钵开始成为库存,尽量找寻原本存在的自然物品来替代。舍弃传统的植栽器具与技巧后,如何克服各种障碍是件困难的挑战,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尝试,我好像也就稍稍踏入这个新领域,希望喜爱自然风格的朋友们能在此与我分享这些经验,共同进入这个有趣的天地。
……
前言/序言
《微观世界的建造师:盆景的艺术与传承》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盆景艺术的悠久历史、哲学内涵与精湛技艺。从古代中国文人雅士对自然的崇敬,到日本“侘寂”美学的精致体现,再到现代盆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创新,本书提供了一幅全面而深刻的画卷。全书分为五大部分,系统地介绍了盆景的起源、美学原则、材料选择、造型技法以及日常养护与病虫害防治,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园艺实践,进入到对自然形态的模仿、提炼与再创造的哲学境界。 第一部分:根植于文化的土壤——盆景的历史与哲学 盆景,绝非仅仅是将树木限制在小小的容器中,它是一种将天地山水浓缩于掌中的艺术实践。本部分将追溯盆景艺术的起源,探讨其在中国古代“盆景”、“蟠景”等不同称谓下的演变历程。重点剖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自然山水的摹仿,以及唐宋时期随着文人阶层的兴起,盆景如何从简单的观赏物升华为承载士大夫精神追求的载体。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盆景艺术的哲学基础。这是一种对“大”与“小”、“永恒”与“瞬间”的辩证思考。盆景要求观者具备极高的想象力,在有限的空间内感知无限的自然。我们将阐释“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核心理念,以及如何通过树木的姿态、苔藓的覆盖、石块的搭配,来传达出岁月的沧桑感和生命的坚韧性。 此外,本书还将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盆景的发展脉络。特别是日本“盆栽”(Bonsai)的形成,它如何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并融入了自身的“幽玄”、“侘寂”等独特审美观念,形成了更为内敛、注重细节和意境的风格。理解这些历史与哲学的根基,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微观世界建造师”的前提。 第二部分:审美的提炼——盆景的构成要素与风格流派 盆景的魅力在于其高度的结构化和风格化。本部分详细解析了构成一盆优秀盆景的四大核心要素:树木(素材)、盆钵、土壤以及苔藓与附石。 树木素材的选择与特性: 我们将分类介绍不同科属树种(如松柏类、杂木类)的生长习性、耐修剪性及其在盆景造型中所能表达的不同意境。例如,古松的苍劲有力,槭树的灵动多姿,以及不同树种对特定风格(如直干、曲干、风吹式)的适应性。 盆钵的搭配艺术: 盆钵是树木的“舞台”与“衣裳”。本书将介绍陶土、瓷器、釉色等不同材质和造型的盆钵如何影响整体视觉效果。强调“器为景之佐”的原则,即盆钵的颜色、深浅、形状必须与树木的体态、风格和谐统一,不可喧宾夺主。 造型的哲学: 盆景的造型并非随心所欲的修剪,而是遵循自然界的生长规律,并加以艺术化提炼的过程。我们将详尽介绍主要的造型流派,如: 1. 直干式 (Moyogi): 象征正直、刚毅的生命力。 2. 文人树式 (Bunjingi): 强调简洁、疏朗,表达高洁的文人情操。 3. 悬崖式 (Kengai): 模拟悬崖峭壁上顽强生长的姿态,展现险峻之美。 4. 风吹式 (Fukinagashi): 表现大自然中长期遭受强风侵袭的形态,充满动感。 理解每一种风格背后的自然情景和文化寓意,是成功塑造作品的关键。 第三部分:技艺的锤炼——从素材到成品的实操指南 本部分着重于实践操作的精细指导,涵盖了盆景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 素材的获取与初期处理: 无论是从山野采集(山採)还是通过购买苗木(购买素材),如何评估素材的潜力和价值至关重要。我们将教授如何识别素材的“舍利干”(神枝)潜力,以及初期的根部处理和上盆准备。 蟠扎与修剪的精妙平衡: 蟠扎(Wiring)是塑造树木形态的最主要手段。本书会详细演示铜线、铝线的选择、缠绕的角度与松紧度,以及不同部位枝条的固定技巧。同时,修剪技术不仅关乎美观,更影响树木的健康生长。我们将区分“造型修剪”和“日常修剪”的目的与方法,强调“剪去多余,保留精华”。 根盘的塑造与提升: 根盘(Nebari)被誉为盆景的“地基”。一个稳定、舒展的根盘是作品气势雄浑的基础。我们将介绍“盘根法”、“切根法”等技术,以促进根系的均匀向外生长,增强作品的稳定感和古拙感。 附石与水盘制作: 对于山水盆景或苔藓组合盆景,如何挑选合适的石材(如青石、火山石),以及如何利用水泥、赤玉土等材料,将树木与岩石巧妙结合,营造出山体、瀑布或溪流的场景,也将被细致讲解。 第四部分:生命的维护——长期养护与环境适应 盆景是一门活的艺术,其生命力的延续依赖于精心的日常照料。 水分管理与光照需求: 这是养护中最核心的环节。我们将根据不同树种的需水特性、季节变化以及盆钵的透水性,制定个性化的浇水策略,避免“旱死”或“涝伤”。同时,解析不同树种对光照的需求梯度,以及如何在室内和室外环境中调控光照强度。 土壤配方的科学性: 优质的土壤需要兼顾保水性、透气性和排水性。本书将深入分析赤玉土、鹿沼土、桐生砂等常用颗粒介质的物理特性,并提供针对不同气候带和树种的理想土壤配比方案。 越冬与换盆时机: 介绍针对不同耐寒性的树种,采取何种有效的越冬保护措施,如地埋、温室、或加厚覆盖。同时,详述换盆的必要性、最佳时机(通常在休眠期前后)以及换盆时对根系和新土的准备工作,确保根系恢复活力。 第五部分:挑战与前瞻——病虫害识别与现代盆景趋势 健康的植株是完美作品的基础。本部分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病虫害防治手册。 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重点介绍白粉病、锈病、根腐病等常见真菌和细菌性疾病的早期症状识别,以及安全有效的化学或生物防治方法。 虫害的生态管理: 针对蚜虫、红蜘蛛、介蚧等常见害虫,本书强调预防为主的生态管理策略,包括使用印楝油、物理捕捉等对环境友好的措施,尽量减少农药的依赖。 现代盆景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盆景艺术也在不断突破传统框架。本书将探讨当代盆景艺术家在材料创新(如使用新型复合材料盆钵)、造型理念融合(如结合雕塑艺术)以及数字化展示方面的探索,展望盆景艺术在未来社区美化和可持续发展中的新角色。 结语: 《微观世界的建造师》不仅仅是一本技法书,更是一部关于耐心、观察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沉思录。它鼓励每一位读者,放下浮躁,用匠人的心去对待手中的每一株生命,从而在方寸之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