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模式沉思錄

設計模式沉思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約翰·威利斯迪斯(John Vlissides) 著,葛子昂 譯
圖書標籤:
  • 設計模式
  • 軟件設計
  • 重構
  • 代碼質量
  • 可維護性
  • 麵嚮對象
  • 軟件工程
  • 編程技巧
  • 經驗分享
  • 最佳實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367211
版次:2
商品編碼:11750054
品牌:異步圖書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頁數:15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在GoF的《設計模式》一書的基礎上進行瞭拓展,運用其中的概念,介紹瞭一些技巧,幫助讀者決定在不同的情況下應該使用哪些模式,以及不應該使用哪些模式。本書不僅對已有的一些模式提齣新的見解,還讓讀者見證開發新模式的整個過程。
本書適閤使用設計模式的軟件開發人員閱讀。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John Vlissides(1961—2005) GoF成員,《設計模式》一書作者之一。曾在斯坦福大學工作,自1991年起任IBM T. J. Watson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他還曾是《程序設計的模式語言》的編輯,Addison-Wesley“軟件模式”叢書的顧問。因患腦瘤於2005年感恩節病故。為紀念他的貢獻,ACM SIGPLAN特設立瞭John Vlissides奬。

譯者介紹
葛子昂,時任微軟中國研發集團服務器及開發工具事業部的軟件開發主管,從事WF的相關開發,緻力於為WF開發人員提供方便高效的開發工具。之前曾長期從事WCF産品的相關研發,具有豐富的開發經驗。齣版譯作有《.NET設計規範(第2版)》、《Windows核心編程(第5版)》。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介紹 1
11 對模式的十大誤解 2
12 觀察 9
第2章 運用模式進行設計 11
21 基礎 12
22 孤兒、孤兒的收養以及代用品 16
23 “但是應該如何引入代用品呢?” 22
24 訪問權限 27
25 關於Visitor的一些警告 35
26 單用戶文件係統的保護 37
27 多用戶文件係統的保護 44
28 小結 56
第3章 主體和變體 59
31 終止Singleton 59
32 Observer的煩惱 70
33 重溫Visitor 77
34 GENERATION GAP 82
35 Type Laundering 98
36 感謝內存泄漏 106
37 推拉模型 111
第4章 愛的奉獻 119
第5章 高效模式編寫者的7個習慣 143
51 習慣1:經常反思 143
52 習慣2:堅持使用同一套結構 145
53 習慣3:盡早且頻繁地涉及具體問題 146
54 習慣4:保持模式間的區彆和互補性 146
55 習慣5:有效地呈現 147
56 習慣6:不懈地重復 148
57 習慣7:收集並吸取反饋 149
58 沒有銀彈 149
參考文獻 151
索  引 155

前言/序言


《設計模式沉思錄》—— 探尋代碼優雅的智慧之路 在軟件開發的浩瀚星辰中,總有那麼幾顆耀眼的星辰,指引著我們穿越迷霧,抵達彼岸。設計模式,正是這些智慧的結晶,它們凝聚瞭無數開發者在實戰中淬煉齣的寶貴經驗,為我們構建穩定、可維護、易於擴展的軟件係統提供瞭堅實的基石。而《設計模式沉思錄》,則是一本旨在深入剖析這些經典設計模式精髓,引發讀者深度思考,從而真正掌握並靈活運用它們,最終升華自身編程哲學的著作。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和解釋各種設計模式的定義和 UML 圖,而是緻力於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沉思與實踐並重的旅程。我們不隻是“知道”設計模式,更要“理解”它們誕生的背景、解決的核心問題,以及在不同場景下的權衡與取捨。通過對每一個模式的細緻解讀,本書力求揭示其背後蘊含的深刻設計思想,幫助讀者形成一種“模式思維”,讓設計模式成為解決問題的自然而然的“套路”,而非生搬硬套的“公式”。 第一篇:驅動與緣起——理解設計模式的生命脈絡 在正式進入具體設計模式的探討之前,本書首先會帶領讀者迴顧軟件設計中麵臨的普遍挑戰。我們會深入剖析“為什麼需要設計模式?”、“它們是如何演化而來的?”、“設計模式與原則(如SOLID原則)之間有什麼關係?”這些根本性問題。通過對麵嚮對象編程核心概念的重溫,以及對早期軟件開發中遇到的痛點(如代碼僵化、修改睏難、可讀性差等)進行追溯,本書將為讀者建立起對設計模式的宏觀認知,理解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從而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們將探討“變化”在軟件開發中的必然性,以及如何通過抽象、封裝、繼承、多態等麵嚮對象特性來應對這種變化。設計模式正是這些應對策略的具象化和模式化,它們提供瞭一種結構化的方式來管理和控製代碼中的變化。本書會強調,設計模式並非“銀彈”,過度設計或誤用反而會增加係統的復雜性。因此,理解模式的適用場景和邊界,比僅僅記住它們的名稱和結構更為重要。 第二篇:結構之美——精煉與組織的代碼藝術 本篇將係統性地介紹和解析23種經典設計模式中的“結構型模式”。它們關注對象的組閤,如何通過繼承和組閤來構成更大的結構。我們將逐一深入探討: 適配器模式(Adapter):如同語言翻譯官,將不兼容接口的類連接起來,讓它們能夠協同工作。本書會展示,在麵臨遺留係統集成、第三方庫接入等場景時,適配器模式如何扮演“粘閤劑”的角色,化解接口不匹配的尷尬。我們將從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再逐步過渡到代碼實現,分析其“目標接口”、“被適配者”和“適配器”之間的關係,以及在實際應用中可能遇到的性能考量。 橋接模式(Bridge):將抽象與實現分離,使它們可以獨立變化。在需要支持多種抽象以及多種實現的情況下,橋接模式能夠有效地避免類爆炸。本書會以一個經典的圖形繪製係統為例,展示如何利用橋接模式,將“圖形”這個抽象與“顔色”、“綫條粗細”等具體實現分離開,從而輕鬆擴展新的圖形類型或新的實現方式。我們會深入討論其“抽象化部分”和“實現化部分”的設計,以及它們之間如何通過組閤達到解耦的目的。 組閤模式(Composite):將對象組閤成樹形結構以錶示“部分-整體”的層次結構。組閤模式使得用戶對單個對象和組閤對象的使用具有一緻性。本書將以文件係統、菜單欄等為例,生動形象地展示組閤模式的威力,它允許我們將復雜的層級結構進行統一處理,大大簡化瞭遍曆和操作。我們會詳細闡述“組件”接口、“葉子節點”和“容器節點”的設計,並討論其在處理遞歸結構時的優勢。 裝飾器模式(Decorator):動態地給一個對象添加一些額外的職責。相比繼承,裝飾器模式更加靈活。本書會以咖啡店點單係統為例,講解如何通過裝飾器模式,在不修改現有類的前提下,為咖啡添加各種配料(如牛奶、糖、巧剋力等),實現功能的動態組閤。我們將深入分析其“被裝飾者”和“裝飾器”的交互方式,以及它如何實現“開放-關閉”原則。 外觀模式(Facade):為子係統中的一組接口提供一個一緻的界麵。外觀模式定義瞭一個高層接口,讓子係統更容易使用。本書會通過一個多模塊的復雜係統(如一個自動化構建係統)來演示,如何利用外觀模式,為用戶提供一個簡潔易用的入口,隱藏底層復雜的調用邏輯。我們會強調它如何降低係統的耦閤度,以及在團隊協作中扮演的“統一協調者”角色。 享元模式(Flyweight):運用共享技術來支持大量細粒度的對象。當對象的數量非常龐大,而它們的內部狀態卻可以共享時,享元模式能夠顯著減少內存占用。本書將以一個圖形編輯器中海量小圖標的渲染為例,解釋享元模式如何通過分離“內部狀態”和“外部狀態”來實現共享,並探討其在遊戲開發、大數據處理等領域的應用。 代理模式(Proxy):為其他對象提供一個代理,並控製對該對象的訪問。代理模式可以在訪問對象時,完成一些額外的操作,如權限控製、延遲加載、日誌記錄等。本書將以遠程代理、虛擬代理、保護代理等多種代理類型為例,闡述其在網絡通信、懶加載、安全驗證等場景下的應用。我們會深入分析代理模式與被代理對象之間的關係,以及不同代理類型帶來的不同功能。 第三篇:行為的智慧——協同與通信的動態藝術 本篇將聚焦於“行為型模式”,它們主要涉及對象之間的通信和職責分配。這些模式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地組織對象間的協作,讓係統更加靈活和易於理解。 責任鏈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使多個對象都有機會處理請求,從而避免請求的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耦閤。請求沿著鏈傳遞,直到有一個對象能夠處理它。本書將以一個請假審批流程為例,展示責任鏈模式如何實現請求的逐級處理,以及如何動態地組閤和修改處理鏈。我們會詳細分析“請求”對象和“處理者”接口的設計,以及鏈的構建與遍曆。 命令模式(Command):將一個請求封裝成一個對象,從而使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請求來參數化客戶,對請求排隊或記錄請求日誌,以及支持可撤銷的操作。本書會以一個圖形編輯器中的“撤銷/重做”功能為例,說明命令模式如何將操作抽象為對象,實現操作的參數化、隊列化和迴溯。我們將重點分析“命令”接口、“具體命令”和“調用者”之間的協作。 解釋器模式(Interpreter):給定一個語言,定義其文法的一種錶示,並定義一個解釋器。解釋器模式用於描述句子、錶達式等語言成分的錶示。本書將以一個簡單的算術錶達式求值器為例,演示解釋器模式如何構建一個解釋樹來錶示和執行錶達式。雖然在實際開發中應用相對較少,但理解其原理對於解析復雜語言和規則至關重要。 迭代器模式(Iterator):提供一種方法順序訪問一個聚閤對象中的各個元素,而又不暴露該對象的內部錶示。本書將以遍曆一個復雜的自定義數據結構為例,說明迭代器模式如何將遍曆邏輯與聚閤對象的實現分離,使得客戶端代碼無需關心內部細節即可安全地訪問元素。我們會強調其“迭代器”接口和“具體迭代器”的設計。 中介者模式(Mediator):用一個中介對象來封裝一係列對象交互。中介者使對象能夠解耦,因為它們隻通過中介進行交互,而不是直接交互。本書將以一個在綫聊天室為例,展示中介者模式如何避免用戶之間直接通信而産生的“多對多”復雜關係,所有消息都通過中介者進行轉發。我們會分析“同事”對象和“中介者”對象的設計,以及它們之間的通信機製。 備忘錄模式(Memento):在不破壞封裝性的前提下,捕獲一個對象的內部狀態,並在之後恢復該對象。本書將以一個文本編輯器中的“保存/恢復”狀態為例,闡述備忘錄模式如何管理對象的內部狀態,而無需暴露其內部實現細節。我們會重點分析“發起者”、“備忘錄”和“管理者”的職責劃分。 觀察者模式(Observer):定義對象間的一種一對多依賴關係,當一個對象的狀態發生改變時,所有依賴於它的對象都會得到通知並自動更新。本書將以股票行情更新為例,講解觀察者模式如何實現發布-訂閱機製,讓被觀察者(Subject)的狀態變化能夠自動通知所有的觀察者(Observer)。我們會深入分析“被觀察者”和“觀察者”的接口設計,以及事件通知的機製。 狀態模式(State):允許一個對象在其內部狀態改變時改變它的行為。該對象看起來會改變它擁有的類。本書將以一個自動售貨機為例,展示狀態模式如何將對象的行為與其狀態關聯起來,當狀態改變時,對象自動切換到相應的行為。我們會詳細分析“環境”對象、“狀態”接口和“具體狀態”類的設計。 策略模式(Strategy):定義一係列算法,把它們封裝起來,並使它們可以相互替換。策略模式讓算法的變化獨立於使用算法的客戶。本書將以一個排序算法的選擇為例,展示策略模式如何將不同的排序算法封裝成獨立的策略對象,供客戶端根據需要動態選擇。我們會強調其“環境”對象、“策略”接口和“具體策略”的組閤。 模闆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在父類中定義一個算法的骨架,將一些步驟延遲到子類中實現。模闆方法使得子類可以在不改變父類算法骨架的情況下,重新定義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驟。本書將以一個文檔處理程序為例,展示模闆方法模式如何定義通用的文檔生成流程,而將具體的渲染或格式化步驟留給子類實現。 訪問者模式(Visitor):錶示一個作用於某對象結構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它可以在不修改這些元素的類的情況下,為這些元素添加新的操作。本書將以一個文件係統中的各種文件類型(如文本、圖片、視頻)為例,演示訪問者模式如何為一個新的操作(如文件大小計算)而無需修改各個文件類型的類,隻需新增一個訪問者即可。我們會詳細分析“元素”結構、“訪問者”接口和“具體訪問者”的設計。 第四篇:創建的優雅——實例化與初始化的智慧 本篇將聚焦於“創建型模式”,它們關注對象的創建過程,如何抽象和封裝對象的實例化過程,從而使得係統在創建對象時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抽象工廠模式(Abstract Factory):提供一個創建一係列相關或相互依賴對象的接口,而無需指定它們的具體類。本書將以一個跨平颱GUI工具包為例,展示抽象工廠模式如何為不同的操作係統(如Windows、macOS)提供不同的控件(如按鈕、文本框)的創建工廠,確保應用程序在不同平颱上的外觀和行為一緻。我們會深入分析“抽象工廠”、“具體工廠”、“抽象産品”和“具體産品”之間的關係。 建造者模式(Builder):將一個復雜對象的構建與其錶示分離,使得同樣的構建過程可以創建不同的錶示。本書將以構建一個復雜的漢堡為例,講解建造者模式如何逐步構建一個對象,並允許使用相同的構建器構建齣不同的“成品”。我們會重點分析“建造者”接口、“具體建造者”和“産品”的組閤。 工廠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定義一個創建對象的接口,但由子類決定要實例化的類。工廠方法模式讓類把實例化推遲到子類。本書將以一個文檔編輯器創建不同類型文檔(如Word文檔、PDF文檔)為例,展示工廠方法模式如何讓子類(如Word文檔創建器、PDF文檔創建器)負責具體的文檔對象的創建。我們會分析“工廠”接口和“具體工廠”的應用。 單例模式(Singleton):確保一個類隻有一個實例,並提供一個全局訪問點。本書將以一個數據庫連接池、日誌記錄器為例,說明單例模式如何保證全局隻有一個共享實例,避免資源浪費和狀態不一緻。我們會探討餓漢式、懶漢式等實現方式,並分析其在多綫程環境下的綫程安全問題。 原型模式(Prototype):通過剋隆現有對象來創建新對象,而不是通過實例化。當對象的創建成本很高,或者對象的創建過程很復雜時,原型模式可以提供一種高效的創建方式。本書將以一個遊戲場景中的復雜對象復製為例,展示原型模式如何通過“深拷貝”或“淺拷貝”來快速生成大量相似對象,從而提高性能。 第五篇:實踐的升華——設計模式的融會貫通 在掌握瞭各種設計模式的基礎上,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著重於如何將這些模式融會貫通,並在實際項目中靈活運用。 設計模式的組閤與演化:我們不會孤立地看待每一個設計模式,而是會探討它們之間如何相互配閤,形成更強大的解決方案。例如,工廠方法模式常常與模闆方法模式結閤使用,或者單例模式可以被用於管理享元對象的池。本書將通過一些復雜的案例分析,展示設計模式是如何相互協作,解決更宏觀的設計問題。 模式的權衡與取捨:設計模式並非越多越好,過度設計會增加代碼的復雜性,降低可讀性。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在不同的項目階段、不同的業務場景下,應該如何選擇最閤適的設計模式,以及何時應該避免使用某個模式。我們將探討設計模式的“成本”(如增加的類、接口、代碼量)與“收益”(如可維護性、可擴展性)之間的權衡。 重構與模式的引入:很多時候,我們會在項目的後期發現代碼存在設計上的不足,這時就需要進行重構。本書將指導讀者如何識彆代碼中的“壞味道”,並逐步引入相應的設計模式來優化代碼結構。我們將展示如何通過一係列重構手法,將“意大利麵條式”的代碼轉變為更加優雅、易於維護的麵嚮對象設計。 從“知”到“行”的轉化: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幫助讀者真正做到“學以緻用”。我們鼓勵讀者在日常的編碼實踐中,有意識地去思考和應用設計模式。通過大量的代碼示例、練習和項目實踐指導,本書力求讓讀者能夠內化設計模式的精髓,將其視為解決問題的自然思維方式,最終成為一名更具智慧和創造力的軟件工程師。 《設計模式沉思錄》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是一本關於編程哲學和藝術的書籍。它將帶領您深入理解軟件設計的本質,提升您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讓您的代碼煥發優雅的光芒。無論您是初入軟件開發的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資深開發者,本書都將是您提升自我、邁嚮卓越的寶貴夥伴。

用戶評價

評分

在我看來,設計模式的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一種“頓悟”和“融會貫通”的過程。很多時候,即使我們死記硬背瞭某個模式的定義和UML圖,也未必能真正理解它。我希望《設計模式沉思錄》能夠成為那個幫助我實現“頓悟”的鑰匙。我期待它能夠用一種更加自然、更加直觀的方式來闡述設計模式,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循循善誘,帶領我逐步揭開模式的神秘麵紗。我特彆看重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些“情景式”的學習方法,通過描述一個具體的開發難題,然後引齣相應的模式來解決,這樣會比單純的模式講解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學習到如何“舉一反三”,將一個模式的精髓應用到不同的場景中,甚至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化繁為簡”地運用模式,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它能讓我覺得設計模式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觸手可及的解決問題的利器,那我將不勝感激。

評分

在編程的道路上,我曾無數次地被“代碼腐爛”的現象所睏擾。那些最初看起來還算清晰的代碼,隨著時間的推移,功能的不斷疊加,漸漸變得難以理解,修改起來如履薄冰,生怕牽一發而動全身。我深知設計模式是解決這類問題的良藥,但很多書籍都過於注重模式的定義和結構,而忽略瞭它們背後的“道”與“術”。我希望能《設計模式沉思錄》能夠帶我跳齣理論的樊籠,去感受設計模式在實際開發中的“生命力”。我特彆希望它能夠引導我去思考,在麵對不同的業務需求時,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最閤適的模式?又或者,當我們發現現有的代碼結構不閤理時,如何運用設計模式去重構?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診斷”代碼健康狀況的“工具”或“思維框架”,幫助我提升代碼的可維護性、可擴展性和可讀性。如果它能讓我從“寫能運行的代碼”嚮“寫優雅、健壯的代碼”邁進,那將是莫大的福音。

評分

我一直覺得,學習設計模式,最怕的就是陷入“為瞭模式而模式”的窠臼。很多時候,我們隻是機械地套用某個聽起來很“高大上”的模式,結果代碼變得臃腫不堪,維護起來更是舉步維艱。我渴望找到一本能真正教會我“見招拆招”的書,而不是一本“秘籍大全”。我希望《設計模式沉思錄》能夠幫助我培養一種“模式敏感度”,讓我能夠在閱讀代碼,甚至是在構思解決方案的時候,自然而然地識彆齣潛在的設計問題,並從中找到最適閤的模式來解決。我特彆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最好是那些在實際項目中反復齣現,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痛點。我希望這本書的作者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架構師,娓娓道來,將那些復雜的概念化繁為簡,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抽象的原則具象化。如果它能讓我開始思考“這個模式在這種情況下真的閤適嗎?”,或者“有沒有更簡潔的替代方案?”,那我就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已經遠超我的預期。

評分

對於我而言,學習編程不僅僅是掌握一門技術,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塑造。設計模式,作為軟件工程中的一種“最佳實踐”的沉澱,無疑是塑造這種思維方式的重要載體。我曾讀過一些關於設計模式的書,但總覺得它們在某種程度上過於“學院派”,缺少瞭一些“江湖氣息”。我希望《設計模式沉思錄》能夠帶來一種更加接地氣的視角,它能讓我們看到設計模式是如何在實際的開發環境中發揮作用,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紙麵上的理論。我尤其看重作者在書中是否能夠展現齣對設計模式的深刻洞察,能否在講解過程中融入其個人的經驗和思考,甚至是對某些經典模式提齣一些獨到的見解或質疑。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激發我更深層次的思考,讓我不僅理解“是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甚至思考“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如果它能讓我從一個模式的“使用者”變成一個模式的“思考者”,那我就認為這是一本真正的好書。

評分

設計模式的世界,總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吸引著我。我曾嘗試過許多不同的書籍,試圖從中找到那條通往代碼優雅與高效的道路。但似乎總有那麼一點隔閡,讓我徘徊在概念的邊緣,難以真正領會其精髓。直到最近,我偶然聽聞一本名為《設計模式沉思錄》的書,朋友們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它如同醐醍灌頂,有人卻覺得晦澀難懂。這反而激起瞭我的好奇心,我渴望親自去探索,去感受它是否真的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理解那些經典的模式,不僅僅是知道它們的名字,更能理解它們誕生的背景,解決的問題,以及在不同場景下的適用性。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前所未有的視角,打破我固有的思維模式,讓我能用更靈活、更具創造力的方式去審視和設計軟件。如果它能引導我思考“為什麼”而非僅僅是“怎麼做”,那將是對我最大的幫助。我深信,好的設計模式書籍,不應該隻是模式的堆砌,更應該是一種思想的傳承,一種解決問題智慧的啓迪。

評分

值得擁有

評分

值得擁有

評分

感覺書很爛,不值得購買。

評分

還可以,沒拆開,活動買的,實惠

評分

總是需要跳齣當前的思維疆域,設計模式是很好的導引!

評分

學習設計模式時值得迴顧

評分

雖然書很薄,但是內容很豐富,很好。

評分

商品是否給力?快分享你的購買心得吧~

評分

比我想的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