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沉思录

设计模式沉思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翰·威利斯迪斯(John Vlissides) 著,葛子昂 译
图书标签:
  • 设计模式
  • 软件设计
  • 重构
  • 代码质量
  • 可维护性
  • 面向对象
  • 软件工程
  • 编程技巧
  • 经验分享
  • 最佳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67211
版次:2
商品编码:11750054
品牌:异步图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页数:1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GoF的《设计模式》一书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运用其中的概念,介绍了一些技巧,帮助读者决定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哪些模式,以及不应该使用哪些模式。本书不仅对已有的一些模式提出新的见解,还让读者见证开发新模式的整个过程。
本书适合使用设计模式的软件开发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John Vlissides(1961—2005) GoF成员,《设计模式》一书作者之一。曾在斯坦福大学工作,自1991年起任IBM T. J. Watson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还曾是《程序设计的模式语言》的编辑,Addison-Wesley“软件模式”丛书的顾问。因患脑瘤于2005年感恩节病故。为纪念他的贡献,ACM SIGPLAN特设立了John Vlissides奖。

译者介绍
葛子昂,时任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服务器及开发工具事业部的软件开发主管,从事WF的相关开发,致力于为WF开发人员提供方便高效的开发工具。之前曾长期从事WCF产品的相关研发,具有丰富的开发经验。出版译作有《.NET设计规范(第2版)》、《Windows核心编程(第5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介绍 1
11 对模式的十大误解 2
12 观察 9
第2章 运用模式进行设计 11
21 基础 12
22 孤儿、孤儿的收养以及代用品 16
23 “但是应该如何引入代用品呢?” 22
24 访问权限 27
25 关于Visitor的一些警告 35
26 单用户文件系统的保护 37
27 多用户文件系统的保护 44
28 小结 56
第3章 主体和变体 59
31 终止Singleton 59
32 Observer的烦恼 70
33 重温Visitor 77
34 GENERATION GAP 82
35 Type Laundering 98
36 感谢内存泄漏 106
37 推拉模型 111
第4章 爱的奉献 119
第5章 高效模式编写者的7个习惯 143
51 习惯1:经常反思 143
52 习惯2:坚持使用同一套结构 145
53 习惯3:尽早且频繁地涉及具体问题 146
54 习惯4:保持模式间的区别和互补性 146
55 习惯5:有效地呈现 147
56 习惯6:不懈地重复 148
57 习惯7:收集并吸取反馈 149
58 没有银弹 149
参考文献 151
索  引 155

前言/序言


《设计模式沉思录》—— 探寻代码优雅的智慧之路 在软件开发的浩瀚星辰中,总有那么几颗耀眼的星辰,指引着我们穿越迷雾,抵达彼岸。设计模式,正是这些智慧的结晶,它们凝聚了无数开发者在实战中淬炼出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构建稳定、可维护、易于扩展的软件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而《设计模式沉思录》,则是一本旨在深入剖析这些经典设计模式精髓,引发读者深度思考,从而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它们,最终升华自身编程哲学的著作。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和解释各种设计模式的定义和 UML 图,而是致力于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沉思与实践并重的旅程。我们不只是“知道”设计模式,更要“理解”它们诞生的背景、解决的核心问题,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权衡与取舍。通过对每一个模式的细致解读,本书力求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设计思想,帮助读者形成一种“模式思维”,让设计模式成为解决问题的自然而然的“套路”,而非生搬硬套的“公式”。 第一篇:驱动与缘起——理解设计模式的生命脉络 在正式进入具体设计模式的探讨之前,本书首先会带领读者回顾软件设计中面临的普遍挑战。我们会深入剖析“为什么需要设计模式?”、“它们是如何演化而来的?”、“设计模式与原则(如SOLID原则)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根本性问题。通过对面向对象编程核心概念的重温,以及对早期软件开发中遇到的痛点(如代码僵化、修改困难、可读性差等)进行追溯,本书将为读者建立起对设计模式的宏观认知,理解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将探讨“变化”在软件开发中的必然性,以及如何通过抽象、封装、继承、多态等面向对象特性来应对这种变化。设计模式正是这些应对策略的具象化和模式化,它们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管理和控制代码中的变化。本书会强调,设计模式并非“银弹”,过度设计或误用反而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因此,理解模式的适用场景和边界,比仅仅记住它们的名称和结构更为重要。 第二篇:结构之美——精炼与组织的代码艺术 本篇将系统性地介绍和解析23种经典设计模式中的“结构型模式”。它们关注对象的组合,如何通过继承和组合来构成更大的结构。我们将逐一深入探讨: 适配器模式(Adapter):如同语言翻译官,将不兼容接口的类连接起来,让它们能够协同工作。本书会展示,在面临遗留系统集成、第三方库接入等场景时,适配器模式如何扮演“粘合剂”的角色,化解接口不匹配的尴尬。我们将从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再逐步过渡到代码实现,分析其“目标接口”、“被适配者”和“适配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性能考量。 桥接模式(Bridge):将抽象与实现分离,使它们可以独立变化。在需要支持多种抽象以及多种实现的情况下,桥接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类爆炸。本书会以一个经典的图形绘制系统为例,展示如何利用桥接模式,将“图形”这个抽象与“颜色”、“线条粗细”等具体实现分离开,从而轻松扩展新的图形类型或新的实现方式。我们会深入讨论其“抽象化部分”和“实现化部分”的设计,以及它们之间如何通过组合达到解耦的目的。 组合模式(Composite):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组合模式使得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本书将以文件系统、菜单栏等为例,生动形象地展示组合模式的威力,它允许我们将复杂的层级结构进行统一处理,大大简化了遍历和操作。我们会详细阐述“组件”接口、“叶子节点”和“容器节点”的设计,并讨论其在处理递归结构时的优势。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相比继承,装饰器模式更加灵活。本书会以咖啡店点单系统为例,讲解如何通过装饰器模式,在不修改现有类的前提下,为咖啡添加各种配料(如牛奶、糖、巧克力等),实现功能的动态组合。我们将深入分析其“被装饰者”和“装饰器”的交互方式,以及它如何实现“开放-关闭”原则。 外观模式(Facade):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外观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让子系统更容易使用。本书会通过一个多模块的复杂系统(如一个自动化构建系统)来演示,如何利用外观模式,为用户提供一个简洁易用的入口,隐藏底层复杂的调用逻辑。我们会强调它如何降低系统的耦合度,以及在团队协作中扮演的“统一协调者”角色。 享元模式(Flyweight):运用共享技术来支持大量细粒度的对象。当对象的数量非常庞大,而它们的内部状态却可以共享时,享元模式能够显著减少内存占用。本书将以一个图形编辑器中海量小图标的渲染为例,解释享元模式如何通过分离“内部状态”和“外部状态”来实现共享,并探讨其在游戏开发、大数据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代理模式(Proxy):为其他对象提供一个代理,并控制对该对象的访问。代理模式可以在访问对象时,完成一些额外的操作,如权限控制、延迟加载、日志记录等。本书将以远程代理、虚拟代理、保护代理等多种代理类型为例,阐述其在网络通信、懒加载、安全验证等场景下的应用。我们会深入分析代理模式与被代理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代理类型带来的不同功能。 第三篇:行为的智慧——协同与通信的动态艺术 本篇将聚焦于“行为型模式”,它们主要涉及对象之间的通信和职责分配。这些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组织对象间的协作,让系统更加灵活和易于理解。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耦合。请求沿着链传递,直到有一个对象能够处理它。本书将以一个请假审批流程为例,展示责任链模式如何实现请求的逐级处理,以及如何动态地组合和修改处理链。我们会详细分析“请求”对象和“处理者”接口的设计,以及链的构建与遍历。 命令模式(Command):将一个请求封装成一个对象,从而使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请求来参数化客户,对请求排队或记录请求日志,以及支持可撤销的操作。本书会以一个图形编辑器中的“撤销/重做”功能为例,说明命令模式如何将操作抽象为对象,实现操作的参数化、队列化和回溯。我们将重点分析“命令”接口、“具体命令”和“调用者”之间的协作。 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给定一个语言,定义其文法的一种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解释器模式用于描述句子、表达式等语言成分的表示。本书将以一个简单的算术表达式求值器为例,演示解释器模式如何构建一个解释树来表示和执行表达式。虽然在实际开发中应用相对较少,但理解其原理对于解析复杂语言和规则至关重要。 迭代器模式(Iterator):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的各个元素,而又不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本书将以遍历一个复杂的自定义数据结构为例,说明迭代器模式如何将遍历逻辑与聚合对象的实现分离,使得客户端代码无需关心内部细节即可安全地访问元素。我们会强调其“迭代器”接口和“具体迭代器”的设计。 中介者模式(Mediator):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对象交互。中介者使对象能够解耦,因为它们只通过中介进行交互,而不是直接交互。本书将以一个在线聊天室为例,展示中介者模式如何避免用户之间直接通信而产生的“多对多”复杂关系,所有消息都通过中介者进行转发。我们会分析“同事”对象和“中介者”对象的设计,以及它们之间的通信机制。 备忘录模式(Memento):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之后恢复该对象。本书将以一个文本编辑器中的“保存/恢复”状态为例,阐述备忘录模式如何管理对象的内部状态,而无需暴露其内部实现细节。我们会重点分析“发起者”、“备忘录”和“管理者”的职责划分。 观察者模式(Observer):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本书将以股票行情更新为例,讲解观察者模式如何实现发布-订阅机制,让被观察者(Subject)的状态变化能够自动通知所有的观察者(Observer)。我们会深入分析“被观察者”和“观察者”的接口设计,以及事件通知的机制。 状态模式(State):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该对象看起来会改变它拥有的类。本书将以一个自动售货机为例,展示状态模式如何将对象的行为与其状态关联起来,当状态改变时,对象自动切换到相应的行为。我们会详细分析“环境”对象、“状态”接口和“具体状态”类的设计。 策略模式(Strategy):定义一系列算法,把它们封装起来,并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策略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本书将以一个排序算法的选择为例,展示策略模式如何将不同的排序算法封装成独立的策略对象,供客户端根据需要动态选择。我们会强调其“环境”对象、“策略”接口和“具体策略”的组合。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在父类中定义一个算法的骨架,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实现。模板方法使得子类可以在不改变父类算法骨架的情况下,重新定义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本书将以一个文档处理程序为例,展示模板方法模式如何定义通用的文档生成流程,而将具体的渲染或格式化步骤留给子类实现。 访问者模式(Visitor):表示一个作用于某对象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它可以在不修改这些元素的类的情况下,为这些元素添加新的操作。本书将以一个文件系统中的各种文件类型(如文本、图片、视频)为例,演示访问者模式如何为一个新的操作(如文件大小计算)而无需修改各个文件类型的类,只需新增一个访问者即可。我们会详细分析“元素”结构、“访问者”接口和“具体访问者”的设计。 第四篇:创建的优雅——实例化与初始化的智慧 本篇将聚焦于“创建型模式”,它们关注对象的创建过程,如何抽象和封装对象的实例化过程,从而使得系统在创建对象时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的具体类。本书将以一个跨平台GUI工具包为例,展示抽象工厂模式如何为不同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OS)提供不同的控件(如按钮、文本框)的创建工厂,确保应用程序在不同平台上的外观和行为一致。我们会深入分析“抽象工厂”、“具体工厂”、“抽象产品”和“具体产品”之间的关系。 建造者模式(Builder):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其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本书将以构建一个复杂的汉堡为例,讲解建造者模式如何逐步构建一个对象,并允许使用相同的构建器构建出不同的“成品”。我们会重点分析“建造者”接口、“具体建造者”和“产品”的组合。 工厂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定义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但由子类决定要实例化的类。工厂方法模式让类把实例化推迟到子类。本书将以一个文档编辑器创建不同类型文档(如Word文档、PDF文档)为例,展示工厂方法模式如何让子类(如Word文档创建器、PDF文档创建器)负责具体的文档对象的创建。我们会分析“工厂”接口和“具体工厂”的应用。 单例模式(Singleton):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本书将以一个数据库连接池、日志记录器为例,说明单例模式如何保证全局只有一个共享实例,避免资源浪费和状态不一致。我们会探讨饿汉式、懒汉式等实现方式,并分析其在多线程环境下的线程安全问题。 原型模式(Prototype):通过克隆现有对象来创建新对象,而不是通过实例化。当对象的创建成本很高,或者对象的创建过程很复杂时,原型模式可以提供一种高效的创建方式。本书将以一个游戏场景中的复杂对象复制为例,展示原型模式如何通过“深拷贝”或“浅拷贝”来快速生成大量相似对象,从而提高性能。 第五篇:实践的升华——设计模式的融会贯通 在掌握了各种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着重于如何将这些模式融会贯通,并在实际项目中灵活运用。 设计模式的组合与演化:我们不会孤立地看待每一个设计模式,而是会探讨它们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形成更强大的解决方案。例如,工厂方法模式常常与模板方法模式结合使用,或者单例模式可以被用于管理享元对象的池。本书将通过一些复杂的案例分析,展示设计模式是如何相互协作,解决更宏观的设计问题。 模式的权衡与取舍:设计模式并非越多越好,过度设计会增加代码的复杂性,降低可读性。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在不同的项目阶段、不同的业务场景下,应该如何选择最合适的设计模式,以及何时应该避免使用某个模式。我们将探讨设计模式的“成本”(如增加的类、接口、代码量)与“收益”(如可维护性、可扩展性)之间的权衡。 重构与模式的引入:很多时候,我们会在项目的后期发现代码存在设计上的不足,这时就需要进行重构。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识别代码中的“坏味道”,并逐步引入相应的设计模式来优化代码结构。我们将展示如何通过一系列重构手法,将“意大利面条式”的代码转变为更加优雅、易于维护的面向对象设计。 从“知”到“行”的转化: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我们鼓励读者在日常的编码实践中,有意识地去思考和应用设计模式。通过大量的代码示例、练习和项目实践指导,本书力求让读者能够内化设计模式的精髓,将其视为解决问题的自然思维方式,最终成为一名更具智慧和创造力的软件工程师。 《设计模式沉思录》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编程哲学和艺术的书籍。它将带领您深入理解软件设计的本质,提升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您的代码焕发优雅的光芒。无论您是初入软件开发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开发者,本书都将是您提升自我、迈向卓越的宝贵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设计模式的世界,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吸引着我。我曾尝试过许多不同的书籍,试图从中找到那条通往代码优雅与高效的道路。但似乎总有那么一点隔阂,让我徘徊在概念的边缘,难以真正领会其精髓。直到最近,我偶然听闻一本名为《设计模式沉思录》的书,朋友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它如同醐醍灌顶,有人却觉得晦涩难懂。这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渴望亲自去探索,去感受它是否真的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理解那些经典的模式,不仅仅是知道它们的名字,更能理解它们诞生的背景,解决的问题,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前所未有的视角,打破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能用更灵活、更具创造力的方式去审视和设计软件。如果它能引导我思考“为什么”而非仅仅是“怎么做”,那将是对我最大的帮助。我深信,好的设计模式书籍,不应该只是模式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思想的传承,一种解决问题智慧的启迪。

评分

在我看来,设计模式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种“顿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很多时候,即使我们死记硬背了某个模式的定义和UML图,也未必能真正理解它。我希望《设计模式沉思录》能够成为那个帮助我实现“顿悟”的钥匙。我期待它能够用一种更加自然、更加直观的方式来阐述设计模式,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带领我逐步揭开模式的神秘面纱。我特别看重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情景式”的学习方法,通过描述一个具体的开发难题,然后引出相应的模式来解决,这样会比单纯的模式讲解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到如何“举一反三”,将一个模式的精髓应用到不同的场景中,甚至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化繁为简”地运用模式,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它能让我觉得设计模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触手可及的解决问题的利器,那我将不胜感激。

评分

在编程的道路上,我曾无数次地被“代码腐烂”的现象所困扰。那些最初看起来还算清晰的代码,随着时间的推移,功能的不断叠加,渐渐变得难以理解,修改起来如履薄冰,生怕牵一发而动全身。我深知设计模式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良药,但很多书籍都过于注重模式的定义和结构,而忽略了它们背后的“道”与“术”。我希望能《设计模式沉思录》能够带我跳出理论的樊笼,去感受设计模式在实际开发中的“生命力”。我特别希望它能够引导我去思考,在面对不同的业务需求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模式?又或者,当我们发现现有的代码结构不合理时,如何运用设计模式去重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诊断”代码健康状况的“工具”或“思维框架”,帮助我提升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读性。如果它能让我从“写能运行的代码”向“写优雅、健壮的代码”迈进,那将是莫大的福音。

评分

对于我而言,学习编程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设计模式,作为软件工程中的一种“最佳实践”的沉淀,无疑是塑造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载体。我曾读过一些关于设计模式的书,但总觉得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过于“学院派”,缺少了一些“江湖气息”。我希望《设计模式沉思录》能够带来一种更加接地气的视角,它能让我们看到设计模式是如何在实际的开发环境中发挥作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我尤其看重作者在书中是否能够展现出对设计模式的深刻洞察,能否在讲解过程中融入其个人的经验和思考,甚至是对某些经典模式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或质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激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不仅理解“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甚至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它能让我从一个模式的“使用者”变成一个模式的“思考者”,那我就认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

评分

我一直觉得,学习设计模式,最怕的就是陷入“为了模式而模式”的窠臼。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机械地套用某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模式,结果代码变得臃肿不堪,维护起来更是举步维艰。我渴望找到一本能真正教会我“见招拆招”的书,而不是一本“秘籍大全”。我希望《设计模式沉思录》能够帮助我培养一种“模式敏感度”,让我能够在阅读代码,甚至是在构思解决方案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识别出潜在的设计问题,并从中找到最适合的模式来解决。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最好是那些在实际项目中反复出现,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痛点。我希望这本书的作者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架构师,娓娓道来,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化繁为简,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原则具象化。如果它能让我开始思考“这个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真的合适吗?”,或者“有没有更简洁的替代方案?”,那我就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超我的预期。

评分

设计模式的作者新写的,好多分析

评分

好书

评分

设计模式的作者新写的,好多分析

评分

学习设计模式时值得回顾

评分

可以

评分

总是需要跳出当前的思维疆域,设计模式是很好的导引!

评分

比我想的薄

评分

设计模式沉思录,618买的,好书,无需多言

评分

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