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歲月之眼,聽鏡頭說話。
為瞭解讀二戰中神秘的東方戰場,從1937年到1944年,美國記者福爾曼等多次到中國,針對抗日戰爭進行廣泛采訪。作者從這批鮮為國人所知的照片中,選取震撼場麵,為讀者解析抗戰中真實的中國,還原以中國共産黨為中流砥柱的艱苦卓絕的敵後戰場的真實曆史,作為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紀念。
拍攝於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數百張照片,真實再現瞭八路軍與日軍的殊死搏鬥及根據地建設和延安大生産運動等珍貴曆史場麵。外國記者對英勇抗戰的中國紅色武裝和紅色政權産生瞭深刻的好感,其文字和影像記錄成為再現敵後戰場的重要依據。本書希望通過對這批照片和相應記載的解析,使讀者通過外國記者的眼睛,對真實而偉大的敵後戰場有不一樣的瞭解。
每一張照片都滲透著中國大地泥土的味道,那個時代的延安,帶給我們的不僅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探索的精神,異國記者的鏡頭下,透露齣幾十年後仍然值得我們追尋的信息。
內容簡介
抗戰中的八路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盟國記者在敵後根據地所拍攝的照片,讓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審視那個時代,從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外國攝影師眼裏,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敵後作戰的遊擊隊中,有著種種匪夷所思的武器,從美式湯普森衝鋒槍到大清國時代的火銃應有盡有,甚至還有木頭做的大炮。
陝甘寜邊區竟然有相當完整的石油工業,從打井到分餾、運輸,宛如一條龍服務,連工作服都和新中國成立後異麯同工,還曾賣瞭一套設備給國民黨的玉門油田。
諾曼底登陸後沒幾天,邊區便進行瞭一次大型慶祝活動,中國人扮演的希特勒和戈培爾惟妙惟肖,其中最齣風頭的,則是被眾人舉在空中的“艾森豪威爾”。
……
這些以影像方式記錄、所見即所得的珍貴照片將為我們講述敵後根據地真實而震撼的故事。
作者簡介
薩蘇,知名作傢,新浪寫作奬獲得者之一,博客點擊率過億。先後齣版《國破山河在》《尊嚴不是無代價的》《退後一步是傢園》《最漫長的抵抗》《突破緬北的鷹》等抗戰史料解讀圖書,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奬。
內頁插圖
目錄
001 | 前 言
第一章 從紅軍到八路軍
009 | 一、電綫、標語和“不明物 ”——被懷疑遭到造假的紅軍
018 | 二、破繭而齣——紅軍最後的形象記錄
025 | 三、難得的迴眸一笑——改編成八路軍的紅軍風采
第二章 意外的紅色首都——延安
038 | 一、延安去哪兒瞭
052 | 二、王傢坪的“國宴”
062 | 三、延安沒人防記者
第三章 八路軍不僅僅有小米加步槍
072 | 一、神秘的八路軍獨臂機槍手
084 | 二、中國遊擊隊員的“怪槍”
095 | 三、地雷戰,“土八路”的正規與不正規
第四章 戰鬥在敵後
124 | 一、齣現在敵後戰場的卡賓槍
134 | 二、八路軍的大炮
第五章 抗戰時期的延安石油工業
147 | 一、新龍門客棧風格的油田
159 | 二、一個清華大學學生帶來的飛躍
第六章 八路軍的戰鬥
173 | 一、突破“昭和的萬裏長城”——解讀馬坊之戰
200 | 二、“土八路”繳瞭鬼子的槍
213 | 三、戰鬥在敵後——從開門見喜到院士殺敵
239 | 注 解
245 | 後 記
前言/序言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的全麵抗戰就此開始。當時,國際輿論幾乎無人看好這個分裂、貧窮的古老農業國可以對抗已經完成工業化的日本。但是,中國竟然在這場戰爭中堅韌地苦戰下來,引起瞭世界的震驚。為瞭解讀這個神秘的東方戰場,從1937年到1944年,福爾曼等一批外國記者多次來到中國,針對抗日戰爭進行瞭廣泛的采訪。他們的報道對於讓世界瞭解抗戰中的中國起到瞭重要作用。
這些盟軍記者曾經在中國拍攝瞭大量照片,成為記錄那段曆史的珍貴載體。讓人意料不到的是,正值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之際,經過努力發掘,研究者發現,這些照片,在抗戰中發錶的隻是少數。大部分照片被福爾曼等帶迴本國,在國外發錶或保存,而不為中國人所知,數量達數韆張之多。2014年,我國學者在努力之下,從歐美等相關部門獲得瞭這批照片,使其重見天日。在這次發現的照片中,包含瞭若乾美國戰地記者拍攝於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照片約八百張,其中真實地體現瞭八路軍與日軍的殊死搏鬥,以及根據地建設和延安大生産運動等珍貴曆史場麵。這些盟國記者因此對英勇抗戰的中國紅色武裝和紅色政權産生瞭深刻的好感,其文字和影像記錄則成為再現敵後戰場的重要依據。
本書希望通過對這批照片和相應記載的解析,使讀者透過盟軍記者的眼睛,澄清曆史疑惑,對敵後戰場有更真實的瞭解。筆者希望能夠利用這些照片,為讀者解析真實的紅色抗戰,重現真實曆史,作為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紀念。對於整理這批照片的工作者來說,它們的意義並不僅僅是重現那段曆史,更重要的是,它給我們展示瞭在那個極端艱難的時代,中國人怎樣努力地試圖解決自己的問題。確切地說,相信這些照片會帶給我們的讀者很大程度的震動,因為它為我們展現的敵後戰場,乃至紅色政權和紅色軍隊,與各種教科書式的描述相比,帶有更豐富、更人文的色彩。許多令人睏惑不解的問題,因此有瞭答案。
那個時代的延安,帶給我們的不僅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探索的精神,在異國記者的照片裏,顯示齣幾十年後仍然值得我們追尋的信息。
棗園,陝甘寜邊區的“國宴”上將星雲集,開國元帥就有好幾位,來的是遠方的盟軍和客人,但照片中每個人連刀叉都配不齊。
敵後作戰的遊擊隊中,有著種種匪夷所思的武器,從美式湯普森衝鋒槍到大清國時代的火銃應有盡有,甚至還有木頭做的大炮。
陝甘寜邊區竟然有相當完整的石油工業,從打井到分餾和運輸,宛如一條龍服務,連工作服都和新中國成立後異麯同工,還曾賣瞭一套設備給國民黨的玉門油田。
諾曼底登陸後沒幾天,邊區便進行瞭一次大型慶祝活動,中國人扮演的希特勒和戈培爾惟妙惟肖。其中最齣風頭的,則是被眾人舉在空中的“艾森豪威爾”。
八路軍也會打門球,甚至幾位將軍休息時還會在一起打打撲剋……
每一張照片都滲透著中國大地泥土的味道,也讓我們浮想聯翩。我們竟然能從那個時代的影像中找到似曾相識的影子,讓我們在今天依然從中獲取教益。
《烽火中的觀察者:一群美國記者的東綫戰場報告》 內容簡介 1937年至1945年,一場席捲整個中華大地的抗日戰爭,將無數中國兒女推嚮瞭生與死的考驗。在這場空前絕後的民族存亡之戰中,除瞭奮勇殺敵的中國軍民,還有一群特殊的“戰地記者”,他們懷揣著對真相的追求,冒著槍林彈雨,深入抗戰最前綫,用鏡頭和文字,嚮世界傳遞著中國的聲音,記錄著這場波瀾壯闊的史詩。本書《烽火中的觀察者:一群美國記者的東綫戰場報告》便是這樣一本珍貴的史料集閤,它聚焦於二戰期間,那些活躍在中國戰場上的美國記者群體,深入挖掘他們的報道、日記、書信及迴憶錄,試圖從一個相對獨立的第三方視角,還原那段烽煙彌漫的歲月,展現中國人民英勇不屈的抗戰精神,以及國際友人對中國抗戰的關注與支持。 本書並非單純地堆砌史料,而是力求通過梳理和分析,構建一個有機的敘事框架。我們將從這些美國記者的到來伊始,探究他們為何選擇中國作為報道的焦點,他們的動機是什麼,他們經曆瞭怎樣的準備和磨礪。隨後,本書將詳細呈現他們在中國不同戰區、不同時期的所見所聞。這包括對正麵戰場戰況的報道,對國民政府領導下正麵戰場抵抗日軍侵略的努力的記錄,以及對各地齣現的各種抗日力量的觀察。 然而,本書的重點,恰恰在於那些常常被提及卻又常常被誤解的“敵後戰場”。我們選取瞭部分美國記者,他們深入到被日軍占領區域,與各種抗日力量建立瞭聯係,並對這些力量的活動進行瞭細緻的觀察和報道。這些報道,往往充滿瞭冒險和挑戰。記者們需要剋服交通不便、通訊阻礙、語言障礙,甚至還要應對日軍的搜捕和國民黨方麵的種種限製。他們穿越重重封鎖,冒著生命危險,隻為親眼目睹,親耳傾聽,親手記錄下那些發生在槍林彈雨之外,卻同樣決定著戰爭走嚮的重要篇章。 這些美國記者,他們的報道範圍廣泛,涉及的不僅僅是軍事衝突。他們關注的,還有戰爭對中國人民生活的影響,普通民眾在戰爭中的苦難與掙紮,以及他們在艱難睏苦中展現齣的堅韌與樂觀。他們記錄瞭日軍的暴行,也記錄瞭中國人民的抵抗。他們采訪瞭軍人,也采訪瞭農民、婦女、兒童,試圖從不同層麵、不同角度,勾勒齣戰爭的全景圖。 本書將特彆關注記者們筆下那些生動的細節和鮮活的人物。他們如何與當地的抗日武裝建立信任?他們如何看待這些武裝的組織形式、軍事策略和政治思想?他們如何描述那些深入敵後、與日軍周鏇的中國軍人?他們的報道中,是否捕捉到瞭那些不為外界所熟知的英雄事跡?這些問題,將是本書著力探討的核心。 我們不迴避記者們報道中的局限性,例如他們可能受到的信息來源、文化背景、政治立場等因素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本書在呈現這些報道的同時,也會對其進行必要的梳理、辨析和補充,力求提供一個更加全麵、客觀的理解。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外部視角”,這個視角雖然並非完美無瑕,卻能夠與我們原有的認知形成對照,帶來新的啓發和思考。 本書的另一條重要綫索,是探究這些美國記者如何在中國與國民政府、中國共産黨以及其他抗日力量進行互動。他們如何獲得采訪許可?他們如何獲取信息?他們在報道中又如何平衡各方立場?這些互動過程本身,也摺射齣當時復雜的政治格局和信息傳播的挑戰。 《烽火中的觀察者》還不僅僅是關於戰爭的報道。它還是一部關於媒體、關於真相、關於國際友誼的書。這些美國記者,他們是冒著生命危險傳遞信息的勇士,他們在中國人民最需要支持的時候,用他們的筆和相機,為中國贏得瞭國際社會的關注和同情。他們的報道,不僅影響瞭當時的國際輿論,也為後人研究這段曆史留下瞭寶貴的財富。 本書的結構將是多綫並進的。我們會選取若乾典型事件或戰役,深入剖析相關記者的報道,還原事件的原貌。例如,他們如何描述某次重要的伏擊戰?他們如何記錄一次大規模的掃蕩?他們又如何描繪敵後根據地的生活圖景?通過對這些具體案例的深入分析,我們將帶領讀者走進那個真實的戰場。 我們還將關注記者們的迴國及其後續影響。他們將他們的見聞帶迴美國,他們的作品在中國引起瞭廣泛的關注,甚至影響瞭美國的對華政策。本書將探討這些報道在中國和國際上的反響,以及它們在中國抗戰曆史敘事中的地位。 總而言之,《烽火中的觀察者:一群美國記者的東綫戰場報告》是一部關於曆史、關於人性的作品。它通過一群美國記者的眼睛,為我們展現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中國抗日戰爭。它告訴我們,在那個黑暗的年代,不僅有浴血奮戰的中國軍人,也有那些冒著生命危險記錄真相的國際友人。他們的文字和鏡頭,是曆史的見證,也是友誼的橋梁。本書旨在讓更多讀者瞭解這段被忽視的曆史細節,理解中國人民為和平付齣的巨大犧牲,以及國際社會在這場正義的鬥爭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書的語言風格將力求平實、客觀,同時又不失生動性。我們將避免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史料的呈現和分析,讓讀者自己去感受曆史的溫度和力量。我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讀者將對中國抗日戰爭,特彆是敵後戰場的復雜性與重要性,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這不僅是對曆史的追溯,也是對和平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