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凤武,严长清 等 著
图书标签:
  • 江苏沿海地区
  • 土地综合承载力
  • 土地利用
  • 生态环境
  • 可持续发展
  • 区域规划
  • 资源环境
  • 海岸带
  • 评价研究
  • 地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33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57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土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可供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地理、资源、环境、区域发展与规划等学科的科研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政府部门有关人员和广大有兴趣的社会公众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系统分析了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理论方法基础、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对象特征,构建了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价了江苏沿海地区城乡建设用地的匹配性、人口的匹配性特征,分析了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单指标的承载现状、承载阈值和承载潜力,评价了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总体状态,预测了江苏沿海地区不同发展情景下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识别了江苏沿海地区现状与未来不同情景下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短板与限制性要素,提出了提升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对策建议。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1.3 研究进展 3
1.4 研究区概况 10
第2章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理论方法基础 13
2.1 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内涵 13
2.2 与其他承载力的关系 15
2.3 评价理论基础 16
2.4 评价方法基础 21
第3章 土地综合承载力对象分析 30
3.1 土地利用 30
3.2 社会经济 37
3.3 生态环境 41
第4章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制备 50
4.1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0
4.2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预选 51
4.3 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方案筛选 55
4.4 承载力调查与数据库建设 57
第5章 城乡建设用地承载的匹配性分析与评价 60
5.1 城乡建设用地承载能力分析 60
5.2 城乡建设用地承载的匹配性评价 68
第6章 人口承载的匹配性分析与评价 72
6.1 人口承载能力分析 72
6.2 人口承载力匹配性评价 91
第7章 土地综合承载力单指标分析 95
7.1 建设承载状况 95
7.2 人口承载状况 100
7.3 经济承载状况 114
7.4 生态环境承载状况 123
7.5 预警分析与短板要素判定 130
第8章 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体评价 144
8.1 总体状态评价方法 144
8.2 综合承载指数及其空间差异 146
第9章 土地综合承载力情景预测 152
9.1 承载对象规模情景预测 152
9.2 承载指标情景预测及趋势比较 164
9.3 预测年短板要素与限制性要素 165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169
10.1 主要结论 169
10.2 主要建议 171
参考文献 177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江苏沿海地区南至长江北堤、北至苏鲁边界,西与徐州、淮阴、扬州、泰州四市相邻,东临黄海。行政上隶属于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属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7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颁布实施这个规划,它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省域规划上升到国家规划,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江苏省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大规模开发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造成胁迫,潜在生态风险逐渐显现,生态环境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土地综合承载力调查评价,摸清土地资源现状和综合承载能力;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编写组,2013)指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国家层面日益重视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土地承载力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人口承载力即耕地粮食生产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上,代表性的有20世纪70~80年代初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主持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FAO,1982)以及1986 年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持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陈百明,1991a)。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承载力由原先的耕地人口承载力逐渐向土地综合承载力等领域(王书华和曹静,2001;王书华和毛汉英,2001;许联芳和谭勇,2009;陈珏等,2011;胡光伟等,2012;李兰图等,2011;曾璐和彭敏,2012;王翠华等,2012;周瑞平等,2013;Liu,2012;Lane,2010;Lane et al.,2014)拓展,但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内涵、指标体系的设置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仍处在不断探索与完善阶段。本研究试图在这方面做初步的尝试,并以江苏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开展土地综合承载力案例评价工作。开展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现了江苏沿海地区统筹发展的需要,并将促进该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为重点区域进行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本研究也是“2013年重点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调查评价”项目的重要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评价的延续项目,属于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规划重点任务——“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重要研究内容。继选择上海市、南昌市、兰州市、呼和浩特市4个重点城市及长株潭城市群、桂西资源富集区等区域开展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后,2013年项目组进一步选择了江苏沿海地区开展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工作,目的是了解东部土地利用矛盾突出地区和陆海统筹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特点和土地利用潜力,为补充完善土地综合承载力调查评价技术规范,研究探索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提供参考。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本研究通过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地质环境、生态保护、环境容量等基础数据的收集,建立符合江苏沿海地区实际的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数据集和指标体系,初步了解东部土地利用矛盾突出地区和陆海统筹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特点与土地利用潜力,判别江苏沿海地区国土开发利用资源生态环境的空间适宜性和限制性,并进行土地综合承载力状态和潜力评价,划分空间限制区域,为相关部门编制宏观发展规划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为江苏乃至国家宏观发展规划及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具体内容如下:
(1)收集整合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基础数据。根据研制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数据需求,分别收集整合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地质环境、生态保护、环境容量等基础数据,建立江苏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综合要素数据库。
(2)评价与预测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综合考虑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及相关资源环境禀赋和土地利用特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对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和测算,识别江苏沿海地区土地承载的短板与限制性要素,判别国土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预测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态势。
(3)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状况判断与等级划分。江苏沿海地区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不同区域承载力状况有所差异,依据土地综合承载力计算模型和承载力计算结果对江苏沿海地区三市进行土地综合承载力状况判断和等级划分,同时对可载能力做出判断,并针对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现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2.2 技术路线
依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提出以下技术路线(图1-1)。
图1-1 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技术路线
1.3 研究进展
1.3.1 土地综合承载力概念与内涵研究进展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最初是物理学概念,多用在建筑工程或地质工程中,表示“承压”、“载重”的含义。地球自然环境与生物之间,也存在着这种最基本的承压关系。地球上的生物,特别是人类,通过消耗、占用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而生存,同时向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施加压力。但是地球生物圈的容量是有限度的,当生物对自然界施加的压力超过其限度时,生物数量就不会再增加。这种承载和压力关系,在生态学上借鉴承载力指标来衡量自然环境承受生物生存压力的弹性限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开发利用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承载力的概念被引入生态学领域。威廉?福格特(1948)在其专著《生存之路》中提出了定量化土地资源承载力表达式:C=B/E;其中C为土地资源承载力(包括人和其他动物),用于表征土地向人与动物提供饮食和住宿的能力;B指生物潜力,表征土地所能够提供住所、衣着与粮食的能力;而E则为环境阻力,即环境对生物潜力所加的限制。1798 年英国学者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论,认为人口数量受自然环境(粮食)的限制,不可能会无限制地增长下去。其中隐含了承载力的概念内涵,为承载力的后期发展奠定了一块坚实的基石,1798年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一书中对比了人口的再生产与粮食再生产,拉开了早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序幕。1838 年,比利时数学家Pierre F. Verhulst 提出Logistic 人口增长方程,用数学方法表达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为承载力理论提供了数学表达公式,使承载力具有了一个明确的数学意义(Seidl and Tisdell,1999)。
19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牧场主和农业部研究人员使用“承载力”这一生态学概念表示一个有限的放牧区域和时间内不对牧场资源产生危害的最大牲畜数量,这个概念在1906年得到美国农业部正式采用。1921年,Park和Burgess首次将承载力的概念引入了人类生态学研究中,定义为在某一特定条件下,一个区域的食物供给最多可以养活多少人口。此后,其他学者进一步深化了承载力的概念,如美国学者Allan在1949年将土地承载力定义为:“在维持一定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的前提下,一个区域能永久地供养人口数量及人类活动水平”。 1953 年,Odum 将Logistic 增长曲线的理论最大值常数K 定义为承载力概念中的“种群数量增长的上限”, 将承载力概念和Logistic 增长曲线联系在一起,使承载力概念有了较为清晰和准确的数学表达式(Odum and Wolfgang,1963)。英国学者威廉?阿伦在1965年也提出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即以土地面积不变,区域土地所能负荷的人口极限密度。1970年威廉?福格特明确提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就是土地提供饮食和住所的能力,是生态学上承载力概念的进一步延伸。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Maedows 等所著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它延续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认为地球生产粮食的土地、可供开采的资源和容纳环境污染能力是有限的,不能支持人类经济的无限增长,该研究成为“整个人类承载力研究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张林波,2009)。
1977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发展中国家土地潜在人口支持能力》研究,开启了土地承载力的研究。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于1985年提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该地的矿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工艺水平、人员素质、技能等条件,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987 年世界与环境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将在20世纪70 年代已经出现的“可持续发展”一词正式向全世界提出(Brundtland, 1987),之后著名的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通过《21 世纪议程》并将“可持续发展”列为各国今后发展的必选模式。1995年,Joel E. Cohen 也在Science上发表“Population growth and Earth’s human carrying capacity”,提出适用于人类承载力的理论(Cohen,1995)。同期,Sagoff 在Bioscience 的“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economies”,以及Daily 和Ehrlich 随后对Sagoff 观点的评述,均是从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对全球人类承载力的综合分析与探讨(Sagoff,1995;Daily,1996)。这些研究均认为人类本身的生存方式,如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与自然条件一起决定着人类承载力。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工业化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人类在土地、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等领域进行承载力研究。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综合了土地负载力、地域容量、地域潜力等相关概念。国外研究承载力内涵的演变见表1-1。
表1-1 国外研究承载力内涵的演变
1.3.2 土地综合承载力方法研究进展
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要素总量估算,承载状况评价和模型模拟等(表1-3)。
表1-3 承载力评价方法
承载力要素总量估算
承载力最初的研究中,多进行“最大人口数量”的定义和计算,因此传统的承载力评价均是以承载力人口极值的估算为主要评价目的。人口极值的估算方法又包括:资源

前言/序言


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一本关于区域发展与生态平衡的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对《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这一特定学术著作的直接概述,而是基于该主题所可能涵盖的研究范畴,进行一次更为广阔的、逻辑严谨的、深入浅出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它旨在勾勒出一幅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承载能力及其科学评估的宏大图景,特别聚焦于江苏沿海这一独特而重要的地理区域,尽管本书的具体研究结论和方法论在其他相关研究中可能各有侧重。 引言:时代的需求与研究的必然 在全球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加速、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增效,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土地,作为最基础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载体,其承载能力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一个区域的土地承载能力,直接关乎其人口容纳、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系统健康以及未来发展潜力。江苏沿海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生态敏感区,其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不仅关系到区域自身的未来,也对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示范意义。因此,对该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深入研究,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章:土地综合承载力理论基础与评价框架的构建 本章将从理论层面出发,深入剖析“土地综合承载力”这一核心概念。它并非单一维度的自然禀赋衡量,而是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我们将梳理不同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土地承载力提出的多元化定义和解释,探讨其内在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概念的演进与内涵的拓展: 从早期单纯关注土地的生产能力,到如今包含生态服务功能、环境容量、人口压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等多维度考量,土地承载力概念经历了深刻的演变。本书将重点阐释其“综合性”的意义,即土地的承载能力是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单一因素的突破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衡。 评价的必要性与维度划分: 为什么需要对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价?其目的在于为区域规划、政策制定、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将系统梳理土地承载力评价的必要性,并探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通常,评价会围绕以下几个关键维度展开: 自然承载力: 包括土地的生产潜力(耕地、林地、草地等)、水资源承载力、能源承载力(如风能、太阳能等),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和净化能力。 经济承载力: 指土地能够支撑的经济活动规模和类型,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不同产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能源供应、排污等)的支撑能力。 社会承载力: 关注土地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包括居住空间、就业机会、公共服务(教育、医疗、文化等)的供给能力,以及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居民生活质量。 环境承载力: 强调土地对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容纳能力,以及生态环境的健康和恢复能力,包括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承载力,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能力。 多层次评价模型与方法论: 土地承载力评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区域特点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宜的模型和方法。本章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评价模型,如: 指标体系法: 通过构建包含多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并赋予不同指标权重,计算出综合得分。 系统动力学模型: 模拟土地承载力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动态反馈关系,预测未来趋势。 GIS空间分析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土地的适宜性、敏感性、承载空间进行可视化分析。 模糊数学与灰色关联分析: 处理数据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备性问题,进行科学决策。 我们将强调,任何评价方法都应建立在对区域具体情境的深入理解之上。 第二章:江苏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特征及其承载潜力分析 本章将聚焦于江苏沿海地区,对其独特的土地资源禀赋进行细致的剖析,并初步评估其潜在的承载能力。 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江苏沿海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其地貌以沿海平原为主,受河流(长江、淮河等)和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我们将详细描述其地貌类型、土壤分布、水系网络等自然地理要素,这些都是理解土地承载力的基础。 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 详细分析当前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湿地、水域等各类用地的比例和空间分布。特别关注耕地资源的质量、数量及其保护状况,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张趋势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然资源禀赋评估: 土地生产力: 分析耕地、林地等主要农用地的土地肥力、适宜性,以及潜在的农业生产能力。 水资源: 评估区域内的淡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以及与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的供需关系,特别是沿海地区可能面临的咸潮入侵等问题。 海洋资源: 考虑到沿海地区的特殊性,将探讨海洋渔业、海洋能源(风能、潮汐能)等海洋资源的开发潜力,以及其与陆地土地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 生物多样性: 评估沿海湿地、滩涂等重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及其对区域生态健康的重要性。 区域发展驱动力与土地利用压力: 分析推动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港口经济、临港产业、城镇化进程、旅游业发展等。同时,评估这些发展活动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如建设用地侵占农田、工业排放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等。 第三章: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实践探索 本章将进入具体的评价实践环节,运用前述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对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量化和空间化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量化: 指标选择: 基于第一章的理论,结合江苏沿海地区的实际情况,精选出一套能够全面反映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指标。例如,自然承载力可能包括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供给系数、单位土地面积产出量等;经济承载力可能涉及人均GDP、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基础设施密度等;社会承载力可能包含人均公共服务面积、人口密度、就业率等;环境承载力则可能涉及单位土地面积的污染物排放量、湿地覆盖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 数据收集与处理: 详细说明各项指标的来源,如统计年鉴、遥感影像、环境监测数据、社会调查数据等。并介绍数据标准化、无量纲化等处理方法,确保指标的可比性。 权重确定: 讨论权重确定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AHP)、专家咨询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并解释其合理性。 承载力评价模型的应用与结果分析: 模型选择与参数设定: 选择适合的评价模型(如GIS叠置分析、综合指数模型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模型参数。 承载力分区: 通过评价模型,将江苏沿海地区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土地承载力区域,如高承载区、中承载区、低承载区等。 空间格局分析: 运用GIS技术,可视化展示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分布格局,揭示其与区域地形、地貌、经济活动、人口分布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制约因素识别: 分析哪些因素是限制区域土地承载力的主要瓶颈,是水资源短缺、耕地质量不高、环境污染严重,还是基础设施不足? 多维度承载力评估与综合评估: 分别对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承载力进行独立评估,然后通过综合模型,得出区域整体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分析各维度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识别可能存在的“短板”。 第四章:江苏沿海地区土地承载力评价的应用与对策建议 本章将重点阐述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基于评价结果,为江苏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评价结果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优化: 指导各地块的土地利用方向,优化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的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 为不同区域的产业选择和布局提供依据,避免在高承载区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引导发展符合区域承载能力的绿色、高效产业。 城镇化进程调控: 为城镇人口规模、建设用地扩张提供科学参考,避免“摊大饼”式发展,推动集约紧凑型城镇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确定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和生态修复的优先领域,划定生态红线,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构建基于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人口承载力管理: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单位GDP的土地消耗和环境负荷。 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政策制度创新: 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环境保护、产业引导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市场化机制,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对江苏沿海地区特定问题的建议: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制定更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保障: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广节水农业、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应对咸潮威胁,保障水安全。 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加强对滩涂、湿地等关键生态系统的保护,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海岸带的生态韧性。 临港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 推动临港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促进港口经济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走向未来的科学路径 本书(此处指理论探讨,非具体著作)通过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理论的梳理,对江苏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特征的分析,以及对评价方法和实践应用的探讨,旨在为该区域乃至其他类似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和理论支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并非终点,而是持续优化的起点。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不断深化,更加关注气候变化、技术进步等动态因素对承载力的影响,并探索更加精细化、动态化的评价和管理模式,最终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书写区域发展的新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江苏沿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其发展速度和规模毋庸置疑。然而,与此同时,土地资源作为最基础的生产要素,其承载能力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内涵,并给出清晰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它会否揭示出,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承载力出现了哪些方面的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还是生物多样性丧失?亦或是这些问题的叠加?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在不突破土地承载力的前提下,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否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是否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减轻土地的压力?是否可以通过生态修复来增强土地的自我恢复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晰的江苏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现状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它或许能成为各级政府、规划部门以及企业在进行土地开发决策时的重要参考,帮助我们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让江苏沿海这片宝贵的土地,在未来继续焕发生机与活力,而不是被过度开发所掏空。

评分

仅仅是《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这样一个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江苏沿海,这片充满发展潜力的土地,它究竟能承载多大的开发强度?“土地综合承载力”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包含了多层面的考量,它并非仅仅是土地的空间大小,更包含了生态环境的容量、经济发展的空间以及社会可持续性的压力。我非常好奇,书中会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来评估这种“综合承载力”?是运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还是构建复杂的数学模型?它是否会深入分析,在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是否已经面临饱和的危险?例如,水资源是否短缺?土壤是否受到污染?生态系统是否脆弱?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揭示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哪些土地承载力的“红线”是我们绝对不能触碰的。它是否能为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份“诊断书”,为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把脉”,并开出“良方”,引导我们走向一条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让这片土地在未来能够继续承载人类的福祉,而不是被过度开发所透支。

评分

《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这个书名,立刻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关于区域发展与资源约束之间关系的画卷。江苏沿海,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无疑是关乎区域长远发展的关键课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量化“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它是否包含对土地的物理承载能力(如地质、地形)、生态承载能力(如水文、生物多样性)以及经济社会承载能力(如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考量?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揭示,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究竟面临着哪些严峻的挑战?例如,耕地面积的减少、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是否会成为书中分析的重点?我期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对现状的深刻洞察,更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它是否能为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调整、环境保护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揭示一条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可持续之路,让江苏沿海这片宝贵的土地,能够既承载今日的繁荣,也能孕育明日的希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

评分

仅凭《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这个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强烈的阅读欲望。江苏沿海,一个充满发展活力却又面临诸多挑战的区域,其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无疑是关乎区域未来命运的关键议题。我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定义和衡量“土地综合承载力”,它是否会引入一些前沿的评价模型和技术手段?例如,是否会运用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复杂的统计模型来对土地的承载能力进行量化分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的承载力究竟面临着哪些具体的压力。是耕地面积的减少?水资源的过度消耗?还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抑或是这些问题的叠加效应?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指导我们如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强度,保护好生态环境?它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在产业选择、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如何才能做到“量力而行”,避免“竭泽而渔”?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政府部门、规划者、甚至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科学、更理性地看待土地资源与发展的关系,从而为江苏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让这片土地既能承载今天的繁荣,也能孕育明天的希望。

评分

我尚未阅读《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这本书,但其书名本身就犹如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其中可能蕴含的深刻洞察。当我思考“江苏沿海地区”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广阔的海域、绵延的海岸线、以及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的经济活动和密集的人口。而“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则勾勒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探究,它意味着对这片区域土地资源潜力和限制因素的系统性分析。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综合承载力”的,是仅仅关注物理容量,还是也纳入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这本书会不会为我们揭示出,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究竟承受着怎样的压力?是否会指出哪些关键性的指标,如水资源、土壤质量、生态系统健康等,是限制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渴望了解这本书如何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遥感技术、GIS分析、统计模型等,来量化和评估这些承载力。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承载力地图”,从而指导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配置?它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才能避免对土地造成长期的、不可逆转的损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宝贵性,并从而更理性、更负责任地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评分

单凭《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这一书名,便足以勾勒出一幅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图景。江苏沿海,一个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其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无疑是衡量其发展潜力和面临挑战的关键指标。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这一评价体系的?它是否融合了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理论与方法?这本书会否深入剖析,在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是否已经接近或超过其极限?例如,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湿地萎缩等问题,是否会成为书中重点关注的对象?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洞见,它是否能为区域的产业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以及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江苏沿海地区描绘一条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让这片土地在承载今天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能为未来留下足够的生态空间和发展潜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评分

《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这个书名,仿佛一个信号,预示着一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挑战的深度著作。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江苏沿海地区,那片承载着无数发展机遇与潜在风险的土地。土地的“综合承载力”,这个词汇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复杂性和系统性。它不仅仅是土地能够容纳多少人口、多少建筑,更包含了它能够承受多少工业污染、多少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它是否还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态空间。我迫切想知道,本书作者是如何将“综合”这两个字落到实处,是如何将地理、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学科的视角融为一体,来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诊断书”,清晰地列出江苏沿海地区土地承载力在哪些方面存在短板,哪些方面又具有潜力?它能否帮助我们理解,在面对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时,哪些关键性的生态服务功能可能会被削弱?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具体的案例研究,让我们看到土地承载力在实际的区域规划和政策制定中是如何被考量的。是否可以通过对土地承载力的精准评估,来指导产业布局的优化?是否可以帮助我们规避一些高风险的开发项目?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江苏沿海地区描绘一条更绿色、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我期待它能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们揭示土地的真实“极限”,从而引导我们以更加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去开发和利用这片宝贵的土地。

评分

《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对区域未来负责任的态度。江苏沿海,地处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其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对指导区域的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深感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土地综合承载力”这一复杂概念的?它是否涵盖了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分析江苏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现状,并识别出其在承载能力方面存在的关键瓶颈。例如,水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海岸带生态脆弱等问题,是否会成为书中重点探讨的对象?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揭示问题,更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它是否能够为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空间拓展、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等方面,提供科学的指导?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实现经济发展的效益最大化,同时又不损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份“健康体检报告”,为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把脉问诊”,并给出“对症下药”的建议,从而引导该区域走向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确保这片宝贵的土地能够长久地造福于民,而不是被短期利益所透支。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让我联想到一系列关于中国沿海地区发展的宏大叙事。江苏沿海,经济蓬勃,人口密集,各种发展活动如火如荼。那么,这片土地究竟能承受多大强度的开发?“综合承载力”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挑战性,它不是单一维度的考量,而是将土地的物理承载、生态承载、经济承载、社会承载等多种因素融为一体进行评估。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并进行科学量化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详尽的“体检报告”,为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体检”?它能否揭示出在这片土地上,哪些区域的承载力最强,哪些区域又已经接近或超过了极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在实际的土地利用过程中,承载力评估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例如,在产业布局、城市扩张、农业发展等方面,是否可以借鉴这本书的评价结果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避免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们能够预见并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土地资源压力,从而引导江苏沿海地区走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研究,更可能是一份关于责任与未来的宣言,提醒我们,土地的承载力并非无限,合理的利用和审慎的开发才是长久之道。

评分

一本令人深思的书,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拜读,但光是书名《江苏沿海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就足以勾起我无尽的好奇与探索欲。试想一下,江苏沿海,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承载着怎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土地的综合承载力,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它涉及多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还是生态学?抑或是它们的集大成者?一个“研究”字,又预示着这本书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严谨、深入的学术殿堂。我仿佛看到无数的数据在其中跳跃,模型在其中运转,结论在其中孕育。这本书会不会像一张地图,为我们绘制出江苏沿海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边界线?它会不会像一个晴雨表,预测出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是否会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指导我们如何在这片珍贵的土地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像我这样对地域发展、资源管理以及环境保护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座等待被发掘的宝藏。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又采用了怎样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论?是量化的指标,还是定性的分析?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评估其他地区土地承载力的普适性框架?它会让我们对“承载”这个词有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承载,更包括了经济、环境、社会等多维度的压力与承受能力。我期待它能以一种既学术又易懂的方式,为我打开一扇理解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脉络的新窗口,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专业的视角去审视这片土地的潜力与局限,从而在日常的思考与讨论中,增添一份更具深度和建设性的见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