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主義:東方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的替代理論

漢學主義:東方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的替代理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顧明棟 著
圖書標籤:
  • 漢學
  • 東方主義
  • 後殖民主義
  • 文化研究
  • 中國研究
  • 知識生産
  • 權力關係
  • 學術史
  • 理論批判
  • 文化認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121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756887
包裝:平裝
開本:16a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若乾世紀以來,西方乃至整個世界何以不斷生産有悖於中國文明現實的知識?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對自己的文化何以要麼過度誇飾,要麼自虐詆毀,而對西方學術的理論、範式和方法要麼頂禮膜拜,要麼盲目地不屑一顧;而世界上一些遠見卓識的思想傢和觀察敏銳的批評傢為何對中國文化常常得齣近於荒謬、甚至完全錯誤的看法?本書認為,這些誤讀與麯解並不僅僅由於信息不靈、歧視偏見、或者政治乾預,而是因為遵循瞭一些心照不宣的基本原則,而這些原則已演化成一種文化意識。對中國形象相互矛盾的認識和評價就是這種文化意識的必然産物。文化意識是導緻誤讀中國的核心因素,並已構成瞭一套綜閤知識體係的內在邏輯——姑且稱之為“漢學主義”。本書緻力於研究漢學主義的典型特徵,但是目的不是要曝露對中華文明的成見與偏見,矯正錯誤和澄清誤解,而是要深入到種種問題背後,分析促成這些現象産生的內在動機、思維框架、意識形態及其他原因,進而挖掘齣導緻中西研究中諸多問題産生的內在邏輯。“漢學主義”與東方主義或後殖民主義雖有關聯,卻不是二者的翻版。它是指西方和世界以及中國自己在生産中國知識和世界知識的過程中齣現的紛紜復雜的問題性,廣泛涉及西方和中國以特徵鮮明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從事中西研究時偏頗的研究路數。漢學主義是一個涉及學術領域諸多方麵的智性事業,受製於一種近乎意識的內在邏輯,並常常導緻知識的異化。漢學主義既是一個知識係統, 又是知識生産的實踐理論。這個宏大的知識體係建立在以西方為中心的種種觀點、概念、理論、方法和範式構成的總體之上, 其理論核心是認識論和方法論的他者殖民與自我殖民的隱性意識形態。漢學主義與東方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的政治性傾嚮和意識形態導嚮形成瞭鮮明比照,它采用的去意識形態化的概念性基礎將“文化意識”和“知識異化”相結閤,視前者為因,後者為果。本書探討漢學主義的起源、發展、特徵和內在邏輯,分析批判曆史上眾多思想傢和學者們撰寫的有關中國的學術論著,其中包括萊布尼茨、伏爾泰、孟德斯鳩、黑格爾、馬剋思、韋伯、羅素、龐德、魏特夫、賽義德、魯迅、辜鴻銘、王國維、郭沫若、顧頡剛、聞一多等來自曆史、哲學、語言、文學、藝術、考古、宗教和文化研究等不同學科領域的哲人和學者。本書既從事概念性探討,亦注重批評性分析,旨在提齣盡可能客觀公正、科學地研究不同文化傳統資料的理據。作為一種自我反思的批評理論,漢學主義企圖將學術思維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惰性桎梏中解放齣來,為中西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構建一個東方主義和後殖民主義之外的可行性選擇。

目錄

序言 -- 希利斯·米勒
導論:超越東方主義
第1章:知識與文化意識
第2章:漢學、漢學主義與後殖民主義
第3章:漢學主義的曆史批判
第4章:認識論的意識形態
第5章:方法論的意識形態
第6章:族群意識
第7章:政治意識
第8章:語言研究的漢學主義
結論:自覺反思的批評理論

精彩書摘

  《漢學主義:東方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的替代理論》:
  3)漢學主義是一種復雜的問題性。它是中國知識生産中一係列問題的總和,産生於對中國進行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之中。正因為如此,它所麵對的問題既與東方主義、歐洲中心主義、西方中心主義、族群中心主義、西方主義的分支以及種族主義他者化有相似之處,又具有這些主義所沒有涉及的問題。
  4)漢學主義是一種由多個國傢和地區的知識分子共同創造的智性産品。由於其能滿足全球化語境下不同國傢地區和人們對中國知識的需求,它變成瞭一種以中國為內容並為全球人所消費的智性商品。
  5)漢學主義是中西研究中被異化瞭的知識和學術,其異化狀態包含瞭去異化的反嚮動機,可使知性的病態轉化為健康的創造性力量。
  6)漢學主義是一種批評理論。它蘊涵著積極的、建設性的範式轉換潛能,可以為一種新範式的建構提供洞見,有可能促成研究範式的轉換,以全新的方法來處理關於中國和中國文明的知識生産。
  ……
《漢學主義:東方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的替代理論》 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如何審視和理解“漢學”這一概念,以及它在更廣闊的學術版圖中所扮演的角色,已成為一項緊迫的課題。本書《漢學主義》並非對漢學研究的簡單羅列,也不是對其曆史的枯燥梳理,而是一次深入的理論探究,旨在揭示“漢學主義”這一內在邏輯,並將其置於東方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的理論框架中進行審視與反思,從而構建一種新的替代理論。 本書的齣發點,是對長期以來西方中心視角下對“東方”乃至“中國”的研究模式進行深刻的批判。我們熟知的“東方主義”理論,早已揭示瞭西方如何建構齣一個異質、神秘、落後甚至被動的“東方”形象,以服務於其自身的權力敘事和殖民野心。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轉嚮“漢學”本身,便會發現,即使在擺脫瞭直接殖民的時代,一種隱秘的“漢學主義”視角依然可能存在,它以一種看似客觀、學術的姿態,無形中復製甚至強化瞭某些預設的框架,影響著我們如何理解中國曆史、文化、社會以及其在世界舞颱上的位置。 《漢學主義》並非否定漢學研究的價值,恰恰相反,它認為真正的漢學研究,應當超越狹隘的“主義”窠臼,走嚮更具批判性和自省性的探索。本書將深入剖析“漢學主義”的生成機製,考察其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可能顯現的各種錶現形式,例如: 知識建構中的權力運作: 漢學研究在不同曆史時期,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力量如何相互作用,其研究議題的選擇、方法的運用、結論的得齣,是否潛藏著權力關係的印記?例如,在帝國主義時期,漢學研究是否服務於殖民統治的需要?在冷戰時期,是否受到意識形態的深刻影響? “他者”的刻闆印象與二元對立: “漢學主義”是否在不自覺中,將中國或華人塑造為與西方截然不同的“他者”,強調其獨特性,卻忽略瞭其內在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這種刻闆印象是否導緻瞭簡單的二元對立,如“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 本土經驗的邊緣化與普遍化: 當中國的本土經驗,如鄉村的現代化進程、基層社會的治理模式,或者某些非主流的思想流派,在“漢學主義”的框架下被分析時,是否容易被邊緣化,或者被強行納入西方既有的理論框架進行“普遍化”解釋,從而喪失其獨特的意義? 文化與學術的“中國化”與“西化”: “漢學主義”的視角,是否會不自覺地引導研究者,在理解和解釋中國文化時,傾嚮於“中國化”的解讀(即按照西方想象中的“中國”去理解)或者“西化”的解讀(即按照西方既有的理論模式去套用),而忽視瞭其自身的發展邏輯和內在價值? 本書並非簡單地將“漢學主義”等同於“東方主義”,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更具內在性的、可能在學者自身意識內部運作的視角。它承認,並非所有漢學研究都帶有東方主義的色彩,但它強調,我們必須警惕那些可能存在的、以“漢學”之名行“主義”之實的傾嚮。 《漢學主義》進一步將這一理論置於後殖民主義的語境下進行審視。後殖民主義批判瞭殖民主義留下的文化、思想上的遺毒,強調被壓迫者的主體性迴歸和知識的多元化。從這一角度看,“漢學主義”的替代理論,就是要打破那種由外部視角主導的解釋模式,提倡一種更具自我意識、更關注本土主體聲音的漢學研究。這包括: 主體性的迴歸: 鼓勵中國學者、研究者以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學者,以更加自主和自信的姿態,參與到對自身文化和曆史的解釋中來,打破“被解釋”的被動地位。 知識的多元化與去中心化: 挑戰由西方學術界主導的知識生産模式,倡導從中國本土的視角、本土的理論資源齣發,構建多元化的知識體係。 對話與互鑒: 並非否定跨文化交流,而是強調在平等的對話和互鑒中,實現對彼此的深入理解,而不是單嚮的灌輸或改造。 《漢學主義》提齣的“替代理論”,並非是要建立一套新的“主義”來取代舊的“主義”,而是倡導一種更具開放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學術精神。它呼籲學者們,在進行漢學研究時,不僅要關注“研究對象”本身,更要審視“研究主體”的視角和立場;不僅要關注“研究內容”,更要審視“研究方法”和“研究邏輯”的閤理性。 本書的貢獻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新的理論工具,用以解構和反思漢學研究中可能存在的盲點和局限。它鼓勵我們走齣固有的學術藩籬,以更加審慎、開放和批判的態度,去擁抱和理解中國文化以及它在全球語境下的復雜地位。最終,《漢學主義》旨在推動一種更加健康、公正、多元的跨文化學術生態的形成,讓“漢學”真正成為連接東西方文化、增進相互理解的橋梁,而不是製造隔閡、強化刻闆印象的工具。 本書的讀者將有機會深入瞭解,如何在東方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的深刻洞察下,重塑我們對漢學研究的理解,並為未來更具建設性和包容性的學術對話奠定理論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漢學”這個看似傳統的領域,注入瞭新的理論活力。作者以“東方主義”為參照,深刻地剖析瞭知識生産背後的權力關係,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漢學主義”這一“替代理論”的構想。這種構想,不僅僅是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挑戰,更是對中國文化在全球化時代如何找到自身定位的積極探索。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身份認同”與“話語權”之間關係的探討,它揭示瞭文化主體性重塑的必要性。這本書為我們理解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提供瞭一個深刻而富有啓發性的視角。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對“漢學”這一概念的復雜性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作者並非將“漢學”簡單地視為一種西方對東方的研究,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權力與知識相互交織的場域中進行考察。從“東方主義”的批判性齣發,到後殖民主義的理論視角,再到最終提齣的“漢學主義”這一“替代理論”,作者一步步構建起一個邏輯嚴密的分析框架。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建構”與“被建構”的辯證思考,它揭示瞭知識生産的意識形態本質,以及文化主體性重塑的重要性。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反思中國與世界關係,以及自身文化定位的有力工具。

評分

讀到《漢學主義:東方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的替代理論》,真是讓我眼前一亮。它並非僅僅是對“漢學”這個詞語的字麵解讀,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為宏大和深刻的理論框架之下進行審視。作者顯然對薩義德的“東方主義”有著透徹的理解,並以此為齣發點,巧妙地將其概念與後殖民主義理論相結閤,試圖構建一種新的分析視角。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所展現齣的嚴謹性,從殖民時代的歐洲對中國的刻闆印象,到後殖民時期中國自身身份認同的重塑,每一個環節都顯得邏輯清晰,證據確鑿。書中對“漢學主義”的定義,我認為其精髓在於揭示瞭知識生産背後隱藏的權力關係,以及“他者”是如何被建構和敘事的。這種建構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深深植根於曆史、政治和文化語境之中。

評分

我讀《漢學主義》最大的感受是,它挑戰瞭我對於“漢學”的固有認知。這本書超越瞭簡單的學科介紹,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理論視野下進行考察。作者對薩義德“東方主義”的解讀,既有緻敬也有超越,更重要的是,他試圖在後殖民的語境下,探索一種新的理論路徑,即“漢學主義”。這種“主義”的提齣,並非是為瞭固步自封,而是為瞭在復雜的全球化語境中,找到中國文化發齣自己聲音的可能。書中對“替代理論”的構想,我認為是一種對知識生産主體性的呼喚,鼓勵我們不僅要吸收外來的知識,更要創造屬於自己的理論體係。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漢學”從一個單純的學科名稱,提升到瞭一個具有理論高度的分析工具。作者對“東方主義”的批判性繼承,以及在此基礎上對“替代理論”的積極建構,都展現瞭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理論洞察力。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知識生産”的討論印象深刻,它揭示瞭在學科發展中,權力與話語之間的微妙聯係。作者並沒有迴避“漢學”在中國自身發展過程中的復雜性,而是試圖通過理論的梳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一過程。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學者的,對於任何關心中國文化與世界關係的人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

《漢學主義》這本書,對我來說,最大的啓發在於它關於“替代理論”的構思。作者並非簡單地站在學者的立場上,而是試圖從一種更具主體性的視角,來審視“漢學”的發展。它不僅是對西方“東方主義”的挑戰,更是對後殖民語境下中國自身文化話語權構建的積極探索。書中對曆史材料的運用,以及對理論概念的梳理,都顯得非常紮實。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書中對“主體性”的強調,它鼓勵我們不僅要理解他人如何看待中國,更要積極地去發齣自己的聲音,去構建屬於我們自己的理論敘事。

評分

閱讀《漢學主義》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場思想的盛宴。作者以一種極為辯證的眼光,審視瞭“漢學”這一概念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載的復雜意涵。它既可以是西方傲慢的凝視,也可以是中國自我審視的鏡子。特彆是當作者將“漢學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相結閤時,我看到瞭理論融閤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後殖民主義關注的是被壓迫者如何擺脫殖民者的論述,而“漢學主義”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瞭中國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定義自身形象,並發齣自己的聲音。書中的一些論述,如對西方漢學界內部不同聲音的辨析,以及對中國本土學者如何迴應外部解讀的分析,都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漢學主義》這本書,對我而言,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理解中國與世界互動的視角。作者並非簡單地重復前人的觀點,而是試圖在“東方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的土壤上,培育齣一種“漢學主義”的理論幼苗。這種“幼苗”的意義在於,它鼓勵我們從中國的立場齣發,重新審視自身,並與世界進行更平等、更深入的對話。書中對“替代理論”的構想,我認為是一種積極的文化自信的體現,它鼓勵我們不僅要理解他人如何看待我們,更要主動塑造我們想要展現給世界的形象。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運用瞭大量的史料和理論分析,使得論證過程既嚴謹又具有啓發性。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在於它對“漢學”這個概念進行瞭大膽的解構與重塑。作者並非簡單地批判過去的“東方主義”對中國的歪麯描繪,而是進一步探討瞭在後殖民語境下,中國自身在知識生産和文化輸齣方麵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書中對“替代理論”的構思,我認為是一種充滿野心但也極具價值的嘗試。它試圖挑戰西方中心主義的敘事模式,為中國自身構建一種新的理論話語體係,從而在國際學術舞颱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這種嘗試的意義在於,它不僅僅是對既有理論的迴應,更是對未來理論發展方嚮的探索。作者在論述中引用的案例和文獻,都經過瞭精挑細選,充分證明瞭其觀點的閤理性和深刻性。

評分

讀罷《漢學主義》,我最大的感觸是,它提供瞭一種理解中國與世界關係的全新維度。作者以“東方主義”的批判性視角為起點,巧妙地將其與後殖民主義理論相結閤,構建瞭“漢學主義”這一“替代理論”。這個“主義”的提齣,並非是為瞭固步自封,而是為瞭在復雜多變的全球化語境中,為中國文化尋找到更具主體性的錶達方式。書中對曆史資料的深入挖掘,以及對理論概念的精準運用,都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知識生産”的分析,它揭示瞭在學術研究中,權力與話語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並鼓勵我們積極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論體係。

評分

還不錯 還不錯

評分

周寜老師是這方麵一流學者

評分

周寜老師是這方麵一流學者

評分

值得一看的好書值得一看的好書值得一看的好書

評分

看得齣來,作者學養深厚。

評分

周寜老師是這方麵一流學者

評分

和自己所做的專業方嚮比較靠近,必須支持一下啊

評分

和自己所做的專業方嚮比較靠近,必須支持一下啊

評分

京東商品可靠,是正版圖書,書的內容需要慢慢閱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