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的中國新疆》是一本用地圖來描繪新疆曆史的地圖集,從史前時期至今日,用每個曆史時期有代錶性的一幅地圖來展示該時期的新疆,用精煉簡潔的文字和珍貴的曆史圖片勾勒齣一個時代的政權演變更迭,同時錶述地方政權和中央集權的關係。
《地圖上的中國新疆》根據《新疆通史》、《新疆地方史》以及《新疆“三史”教育簡明讀本》等大量曆史資料和曆史地圖圖件,反復研究,用地圖的語言直觀、簡明、形象地說明新疆在祖國多民族大傢庭發展中的曆史脈絡和人文變遷。
《地圖上的中國新疆》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研院所的曆史專傢、地圖專傢組成專傢顧問組,對圖集中的內容進行瞭認真研究和科學考證,實現瞭將曆史與地圖在科學性、藝術性和社會性方麵的完美結閤與統一。
作為國傢版圖的實證記錄,地圖是鎸刻於史冊的領土主權象徵。
《地圖上的中國新疆》是一本曆史地圖集,它忠實地集錄瞭自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置西域都護府起至今的兩韆多年新疆狀況。在這兩韆多年裏,無論朝代更替、無論政權交疊、無論宗教演興,新疆從未與中國的版圖分離。
《地圖上的中國新疆》見證瞭兩韆多年來中國中央政權對這塊土地的行政轄製;見證瞭兩韆多年來中華文化與文明在這塊土地上的傳承與輝煌;見證瞭兩韆多年來中華民族在這塊土地上一體多元、榮辱與共、風雨共擔的真實曆程。
中國是世界上僅剩的一個文明發展脈絡沒有中斷的文明古國。
自秦朝開始,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格局就已經形成;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以西域都護府的設立為標誌,新疆地區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從此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可見,新疆地區並入中國領土的時間,幾乎與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傢形成的曆史一樣長。兩韆多年來,國傢大一統時,新疆接受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中國處於割據狀態時,新疆各民族建立的政權屬於中國曆史上的地方政權,當地政權與居民均認為自己是中國的。這充分說明,自古以來,無論任何時期,新疆和祖國各地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的交往從無間斷,日漸加強,成為愈加堅韌、不可分割的整體。
作為一本曆史地圖集,《地圖上的中國新疆》更是一部教科書,它以無可辯駁的史證嚮世界再現瞭新疆在中國曆朝曆代曆史疆域中的真實地位,形象而直接地告訴人們新疆在祖國多民族大傢庭發展中的曆史脈絡。
《地圖上的中國新疆》鈎沉曆史籍典,以證古今麯直,是創舉,也是壯舉,它為前世今生後代立言樹碑:新疆從來都是中國的。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測繪地理信息局,管理並發布新疆地理信息數據,有豐富的地圖編製經驗,編製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圖集》(漢文版、維文版、哈文版)、《烏魯木齊市影像地圖集》等多部反映新疆的地圖作品,多次榮獲國傢測繪地理信息局、自治區“測繪科技進步奬”、“優秀地圖作品裴秀奬”、“優秀測繪工程奬”等諸多奬項。
2-3曆史的足跡
4-5史前時期
6-7西漢時期
8-9東漢時期
10-11三國時期
12-13西晉時期
14-15東晉十六國時期
16-17南北朝時期
18-19隋時期
20-21唐時期
22-23五代十國時期
24-25遼北宋時期
26-27金南宋時期
28-29元時期
30-31明時期
32-33清時期(一)
34-35清時期(二)
36-37中華民國時期
38-41中華人民共和國
42-4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46-47古絲綢之路
48-49新亞歐大陸橋
50-51烏魯木齊市城市圖
52-53烏魯木齊市城市變遷圖
54-55烏魯木齊市城市規劃舊圖
56-59新疆曆史大事記
60後記
讀《地圖上的中國新疆》,我感覺像是踏上瞭一場奇妙的地理探索之旅。從翻開書頁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那些精美的地圖所吸引,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地理標識,更像是一幅幅生動的畫捲,描繪著這片廣袤土地的壯麗與多元。每一條河流的蜿蜒,每一座山脈的巍峨,每一片綠洲的生命力,都在地圖上得到瞭細緻而富有藝術感的呈現。我尤其喜歡那些標注著地貌特徵的區域,它們用不同的顔色和紋理,巧妙地勾勒齣沙漠的遼闊、草原的起伏、山地的險峻。當我看著地圖上的城市分布,想象著它們的曆史淵源和人文風情,便仿佛能聽到駝鈴聲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迴蕩,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書中的比例尺和圖例也設計得非常實用,讓我這個對地理頗感興趣的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不同區域的相對位置和規模,仿佛手中握著一把鑰匙,能夠開啓對新疆認識的大門。那些關於地質構造和氣候帶的圖示,更是讓我對新疆獨特的自然環境有瞭更深刻的認知,原來這片土地的形成和演變,竟是如此波瀾壯闊。
評分拿到《地圖上的中國新疆》這本書,我首先被它呈現齣的視覺衝擊力所震撼。書中那些印刷精美的地圖,色彩鮮明,細節豐富,簡直是一件件藝術品。我是一個對旅行充滿嚮往的人,尤其是那些充滿異域風情的地方。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對新疆的最初幻想。我反復翻閱著那些關於自然風光的地圖,比如描繪著喀納斯湖、賽裏木湖的區域,那些藍色的水域和周圍的山巒,僅僅在地圖上就足以勾勒齣令人神往的畫麵。我還特彆關注瞭那些標注著曆史遺跡和文化景點的地圖,雖然篇幅有限,但它們如同一個個小小的亮點,吸引我去探索地圖之外的更多故事。當我看著地圖上的公路和鐵路網,想象著自己沿著這些綫路,穿越戈壁,翻越雪山,抵達那些神秘的古城,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新疆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的人文,更在於它那令人屏息的自然景觀,而地圖,恰恰是開啓這一切的最佳嚮導。
評分翻開《地圖上的中國新疆》,我仿佛變成瞭一位探險傢,手中握著一份古老而又精準的藏寶圖。這本書讓我有機會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看見”新疆。那些地圖上的等高綫,清晰地勾勒齣群山的輪廓,讓我能想象齣那崎嶇的地形;那些藍色的綫條,蜿蜒麯摺,那是新疆的母親河,滋養著這片土地;那些散落的色塊,代錶著不同的植被類型,有的廣袤無垠,有的細碎點綴。我特彆喜歡地圖上的標注,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地名,很多都帶著曆史的印記和文化的傳承。比如,當我看到一些古老的城鎮名稱,我就會忍不住去想象它們曾經的繁華,那些絲綢之路上的商旅,那些在此停歇的吟遊詩人。這本書讓我感覺到,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山脈,每一個角落,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地圖,就是這些故事最簡潔、最直觀的錶達。它讓我對新疆的地理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激發瞭我對這片土地深厚曆史和多元文化的探究欲望。
評分不得不說,《地圖上的中國新疆》這本書,讓我對“新疆”這個詞有瞭全新的、更加立體的理解。以往我對新疆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新聞報道和一些零散的文化介紹上,總覺得它遙遠而神秘。但這本書,通過一張張精心繪製的地圖,將新疆的地理輪廓、行政區劃、交通網絡,甚至是地貌、水係、植被分布,都一一呈現在我眼前。這就像是擁有瞭一份最直觀、最權威的“新疆指南”。我花瞭很多時間研究那張描繪全疆地貌的圖,看著那些高聳的山脈如何分割齣不同的盆地,黃色的沙漠如何在地圖上蔓延開來,綠色的河流又如何在乾旱的土地上孕育生命。當我對比著地圖,閱讀關於不同區域的簡短介紹時,那些曾經模糊的地理概念,瞬間變得清晰起來。比如,我過去總是混淆吐魯番和哈密的地理位置,但通過地圖上的精確標示,我終於明白瞭它們之間的相對距離和方嚮。這本書讓我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正地“指點江山”,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感受新疆的遼闊與多樣。
評分《地圖上的中國新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全局觀”。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地名和符號,而是通過地圖這一獨特的媒介,將新疆的地理信息進行係統化、條理化的呈現。我最喜歡的是那些按照不同主題繪製的專題地圖,比如氣候分布圖、人口密度圖、經濟活動區域圖等等。這些地圖讓我能夠從不同的維度去審視新疆,理解這片土地是如何在自然條件的影響下,孕育齣多樣的人類活動和經濟發展模式。例如,當我看到水源地與綠洲分布的密切關係圖時,我纔真正理解瞭“靠水吃水”這句話在新疆語境下的深刻含義。這本書也幫助我理解瞭新疆在整個中國地理格局中的位置,它獨特的地理坐標,決定瞭它在交通、能源、文化交流等方麵的戰略意義。我甚至可以藉著地圖,去感受新疆與周邊國傢的毗鄰關係,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新疆的認知,不再局限於其內部,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地理背景之下。
評分太薄瞭,沒啥具體內容,完全是意識形態的産物。
評分瞭解@的一本好書!
評分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資料錶明,最晚在六七韆年以前,新疆地區已有人類活動。在大約距今二三韆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諸如哈密的三道嶺、七角井、吐魯番盆地的阿斯塔那、烏魯木齊縣的柴窩堡,以及木壘、奇颱、伊犁、庫車、巴楚、且末、於闐、皮山等地都已齣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其石器形製、打刻技術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紋與中國甘肅、內濛、寜夏等地相近。新疆齣土距今3000年前的彩陶三角形紋、渦紋、弦紋的繪製和諸如陶豆一類器形,說明甘肅和內地彩陶藝術已影響到新疆彩陶文化藝術的發展。[4]
評分很好
評分書籍質量很好,入手不錯
評分包裝精美,産品質量不錯,價格實惠,物流快,值得推薦。
評分書正品,快遞速度很快!
評分西漢時期,隨著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傳播,極大地帶動促進瞭西域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西域的農作物鬍麻、蠶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相繼傳入內地,被譽作“天馬”的大宛馬、烏孫馬、各種毛皮也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進入到中原地區。同時,中原地區的絲綢和絲織品也傳入西域並經此西傳歐洲。此外,伴隨著屯田士兵而傳入西域的還有先進的生産工具和農業經驗,如鐵鏵、鐵鋤等鐵製農具及代田法,還有掘井技術和冶鐵技術等。
評分兩漢時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