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中国新疆

地图上的中国新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 编
图书标签:
  • 新疆
  • 地图
  • 中国
  • 地理
  • 文化
  • 历史
  • 民族
  • 旅游
  • 边疆
  • 西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97875031843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92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60
正文语种:中文
审图号:GS(2014)1994号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地图上的中国新疆》是一本用地图来描绘新疆历史的地图集,从史前时期至今日,用每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一幅地图来展示该时期的新疆,用精炼简洁的文字和珍贵的历史图片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政权演变更迭,同时表述地方政权和中央集权的关系。
  《地图上的中国新疆》根据《新疆通史》、《新疆地方史》以及《新疆“三史”教育简明读本》等大量历史资料和历史地图图件,反复研究,用地图的语言直观、简明、形象地说明新疆在祖国多民族大家庭发展中的历史脉络和人文变迁。
  《地图上的中国新疆》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研院所的历史专家、地图专家组成专家顾问组,对图集中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科学考证,实现了将历史与地图在科学性、艺术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完美结合与统一。
  

内容简介

  

  作为国家版图的实证记录,地图是镌刻于史册的领土主权象征。
  《地图上的中国新疆》是一本历史地图集,它忠实地集录了自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府起至今的两千多年新疆状况。在这两千多年里,无论朝代更替、无论政权交叠、无论宗教演兴,新疆从未与中国的版图分离。
  《地图上的中国新疆》见证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中央政权对这块土地的行政辖制;见证了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与文明在这块土地上的传承与辉煌;见证了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一体多元、荣辱与共、风雨共担的真实历程。
  中国是世界上仅剩的一个文明发展脉络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
  自秦朝开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就已经形成;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以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为标志,新疆地区正式归入中国版图,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新疆地区并入中国领土的时间,几乎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一样长。两千多年来,国家大一统时,新疆接受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中国处于割据状态时,新疆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当地政权与居民均认为自己是中国的。这充分说明,自古以来,无论任何时期,新疆和祖国各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往从无间断,日渐加强,成为愈加坚韧、不可分割的整体。
  作为一本历史地图集,《地图上的中国新疆》更是一部教科书,它以无可辩驳的史证向世界再现了新疆在中国历朝历代历史疆域中的真实地位,形象而直接地告诉人们新疆在祖国多民族大家庭发展中的历史脉络。
  《地图上的中国新疆》钩沉历史籍典,以证古今曲直,是创举,也是壮举,它为前世今生后代立言树碑:新疆从来都是中国的。
  

作者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管理并发布新疆地理信息数据,有丰富的地图编制经验,编制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集》(汉文版、维文版、哈文版)、《乌鲁木齐市影像地图集》等多部反映新疆的地图作品,多次荣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自治区“测绘科技进步奖”、“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优秀测绘工程奖”等诸多奖项。

目录

2-3历史的足迹
4-5史前时期
6-7西汉时期
8-9东汉时期
10-11三国时期
12-13西晋时期
14-15东晋十六国时期
16-17南北朝时期
18-19隋时期
20-21唐时期
22-23五代十国时期
24-25辽北宋时期
26-27金南宋时期
28-29元时期
30-31明时期
32-33清时期(一)
34-35清时期(二)
36-37中华民国时期
38-41中华人民共和国
42-4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6-47古丝绸之路
48-49新亚欧大陆桥
50-51乌鲁木齐市城市图
52-53乌鲁木齐市城市变迁图
54-55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旧图
56-59新疆历史大事记
60后记









前言/序言


地图上的中国新疆 序言 新疆,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连接东西方的交通枢纽,民族文化交融的熔炉。它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地理的辽阔感。“新疆”,意为“新的疆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变迁和多元的文化印记。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如今现代化建设的日新月异,新疆的面貌在地图上不断被描绘、被理解、被书写。 本书并非一本详尽的学术专著,也非一本记录个人旅行游记的碎片集合。它试图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以“地图”作为切入点,去勾勒出中国新疆的地理肌理、历史脉络、民族构成、经济发展以及文化风貌。我们相信,一张地图不仅仅是地理坐标的二维呈现,它更蕴含着人类活动、自然力量、历史事件以及未来走向的种种线索。通过审视新疆在不同时期、不同维度下的“地图”,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一章:地理的画卷——新疆的疆域与地貌 广阔无垠,是新疆最直观的地理印象。它占据了中国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翻开任何一张描绘中国地理的地图,新疆都以其庞大的身躯占据着显著的位置。然而,如此庞大的疆域,其内部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地貌特征。 “山脉与盆地交错,绿洲与荒漠并存”,这是对新疆地貌最精炼的概括。雄伟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等山脉,如同巨大的脊梁,构成了新疆的主要地理骨架。这些山脉不仅塑造了地形,更影响着气候、水系乃至人类的聚居模式。 位于南北疆之间的天山,是中国境内最长、最著名的一条山脉,它将新疆大致划分为南疆和北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面积高达53万平方公里。盆地内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其极致的干旱和广袤的沙海,闻名于世。然而,就在这片看似荒芜的沙漠边缘,沿着河流分布着星星点点的绿洲,这些绿洲是生命的发源地,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基石。从历史悠久的楼兰古城到今日的喀什、和田,绿洲是南疆的灵魂所在。 北疆则以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谷为主要地理单元。准噶尔盆地,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内陆盆地,地势相对平缓,但气候条件与塔里木盆地有所不同。伊犁河谷,则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水资源,成为北疆的一颗明珠,气候温润,草场丰茂,是著名的“塞外江南”。 此外,新疆还拥有丰富的湖泊资源,其中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其周围的湿地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哈纳斯湖,以其神秘的传说和绝美的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 从地图上看,新疆的地理格局充满了对比与张力。高耸的山峰与深邃的盆地,干旱的沙漠与湿润的河谷,这些地理要素共同构成了新疆独特而壮丽的自然画卷,也深刻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 第二章:历史的印记——新疆的古老脉络与时代变迁 新疆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民族的迁徙、文化的碰撞与帝国的兴衰。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各种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最早在这里繁衍生息的,是新疆的土著居民。随着历史的进程,一支支不同的民族和部落,带着各自的语言、习俗和信仰,来到这片土地,或征服,或融合,或被融合。从古老的塞人、乌孙人,到后来涌现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再到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满族、回族、汉族等,新疆的民族构成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丝绸之路”,是理解新疆历史的关键。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通道,以新疆为中心,连接了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始,新疆就成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吐鲁番、高昌、龟兹、于阗、疏勒等古城,曾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见证了无数商贾、僧侣、使者、士兵的往来。他们带来了各自的商品、宗教、技术和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新疆的文化内涵。佛学、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传播,在新疆留下了丰富的宗教遗迹和文化遗产,如克孜尔千佛洞、莫高窟(尽管其主体在中国甘肃,但其历史渊源与新疆地区紧密相连)等,都是这一历史时期的辉煌证明。 帝国的兴衰,也深刻地影响着新疆的历史走向。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的疆域,清朝的统一,都为新疆的历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每一个王朝的统治,都试图将这片广袤的土地纳入其政治版图,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治理和开发。这些历史的印记,如同地图上标注的古城遗址、军事要塞,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在近代,新疆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帝国的争夺,民族的觉醒,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都赋予了这片土地新的历史叙事。从晚清的自治,到民国时期的整合,再到新中国的成立,新疆的历史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第三章:民族的画廊——新疆的多元文化与风俗人情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语言、宗教、服饰、音乐、舞蹈、饮食和习俗。这种多元文化的并存与交融,构成了新疆最迷人的风景线。 维吾尔族,是新疆人数最多的民族,他们的语言属于突厥语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学艺术。古老的乐器如十二木卡姆,优美的歌舞,精美的艾德莱斯绸,都展现了维吾尔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伊斯兰教是维吾尔族的主要信仰,大小清真寺遍布城乡,成为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中心。 哈萨克族,以其悠久的游牧传统而闻名。他们的语言属于突厥语族,善于骑术和音乐,尤其擅长弹奏冬不拉。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草原紧密相连,牧歌式的旋律和豪放的歌舞,展现了他们热爱自由、豁达乐观的精神。 柯尔克孜族,同样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他们的语言与哈萨克语相近。他们的史诗《玛纳斯》,是中国现存最长的英雄史诗,内容宏伟,气势磅礴。 汉族,是新疆最早的开发民族之一,他们的到来带来了中原的农耕技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并在与当地民族的长期交往中,形成了具有新疆特色的汉族文化。 此外,新疆还有回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众多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他们如同地图上色彩各异的区域,共同点缀着新疆这幅壮丽的画卷。 在新疆,不同民族之间长期以来保持着和谐共处、互相学习的传统。春节、古尔邦节、肉孜节、那吾热孜节等各种节日的庆祝活动,都成为各民族欢聚一堂、增进了解的盛会。街头巷尾的各种小吃,从抓饭、拌面到烤包子、羊肉串,无不体现着各民族饮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第四章:经济的脉动——新疆的资源禀赋与发展之路 新疆的经济发展,既得益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受到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的影响。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区域,新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聚宝盆”,是人们对新疆自然资源最形象的描绘。新疆矿产资源极其丰富,石油、天然气、煤炭、金、铜、镍等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尤其是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新疆更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新疆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方面,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足的光照、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棉花、番茄、玉米、小麦等作物。新疆的棉花产量和品质均居全国之首,素有“中国棉花看新疆”的美誉。番茄酱的生产也享誉国际。此外,葡萄、哈密瓜、香梨等特色林果业,也为新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旅游业,是新疆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另一亮点。壮丽的自然风光,如天山天池、喀纳斯湖、赛里木湖、火焰山等,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历史文化遗迹,如吐鲁番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喀什的古城等,也为新疆旅游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更是为新疆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定位,使得新疆在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占据了独特的战略位置。便利的交通网络,如铁路、公路、航空的不断完善,以及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口岸的不断升级,使得新疆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重要枢纽。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发展,都为新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新疆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地理位置的偏远、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人才的引进与留用、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都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努力。但总体而言,新疆的经济正在以稳健的步伐向前发展,其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的地位日益巩固。 结语 “地图上的中国新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幅静态的地理图景,更是历史、文化、民族、经济等多种元素的交织与碰撞。从宏观的疆域划分到微观的居民生活,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一带一路”,新疆的每一寸土地都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阅读这本关于“地图上的中国新疆”的图书,我们希望能够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片土地的广阔与深邃,去感受这里的多元与包容,去认识这里的挑战与希望。新疆,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书写着新的篇章。 (此处省略与书中实际内容无关的其他信息,仅保留对“地图上的中国新疆”这一书名下可能包含的丰富内容进行的推演和描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地图上的中国新疆》,我感觉像是踏上了一场奇妙的地理探索之旅。从翻开书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那些精美的地图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标识,更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描绘着这片广袤土地的壮丽与多元。每一条河流的蜿蜒,每一座山脉的巍峨,每一片绿洲的生命力,都在地图上得到了细致而富有艺术感的呈现。我尤其喜欢那些标注着地貌特征的区域,它们用不同的颜色和纹理,巧妙地勾勒出沙漠的辽阔、草原的起伏、山地的险峻。当我看着地图上的城市分布,想象着它们的历史渊源和人文风情,便仿佛能听到驼铃声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回荡,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书中的比例尺和图例也设计得非常实用,让我这个对地理颇感兴趣的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不同区域的相对位置和规模,仿佛手中握着一把钥匙,能够开启对新疆认识的大门。那些关于地质构造和气候带的图示,更是让我对新疆独特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原来这片土地的形成和演变,竟是如此波澜壮阔。

评分

《地图上的中国新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全局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地名和符号,而是通过地图这一独特的媒介,将新疆的地理信息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呈现。我最喜欢的是那些按照不同主题绘制的专题地图,比如气候分布图、人口密度图、经济活动区域图等等。这些地图让我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新疆,理解这片土地是如何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孕育出多样的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当我看到水源地与绿洲分布的密切关系图时,我才真正理解了“靠水吃水”这句话在新疆语境下的深刻含义。这本书也帮助我理解了新疆在整个中国地理格局中的位置,它独特的地理坐标,决定了它在交通、能源、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战略意义。我甚至可以借着地图,去感受新疆与周边国家的毗邻关系,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新疆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其内部,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地理背景之下。

评分

拿到《地图上的中国新疆》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呈现出的视觉冲击力所震撼。书中那些印刷精美的地图,色彩鲜明,细节丰富,简直是一件件艺术品。我是一个对旅行充满向往的人,尤其是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新疆的最初幻想。我反复翻阅着那些关于自然风光的地图,比如描绘着喀纳斯湖、赛里木湖的区域,那些蓝色的水域和周围的山峦,仅仅在地图上就足以勾勒出令人神往的画面。我还特别关注了那些标注着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的地图,虽然篇幅有限,但它们如同一个个小小的亮点,吸引我去探索地图之外的更多故事。当我看着地图上的公路和铁路网,想象着自己沿着这些线路,穿越戈壁,翻越雪山,抵达那些神秘的古城,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新疆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人文,更在于它那令人屏息的自然景观,而地图,恰恰是开启这一切的最佳向导。

评分

不得不说,《地图上的中国新疆》这本书,让我对“新疆”这个词有了全新的、更加立体的理解。以往我对新疆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新闻报道和一些零散的文化介绍上,总觉得它遥远而神秘。但这本书,通过一张张精心绘制的地图,将新疆的地理轮廓、行政区划、交通网络,甚至是地貌、水系、植被分布,都一一呈现在我眼前。这就像是拥有了一份最直观、最权威的“新疆指南”。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那张描绘全疆地貌的图,看着那些高耸的山脉如何分割出不同的盆地,黄色的沙漠如何在地图上蔓延开来,绿色的河流又如何在干旱的土地上孕育生命。当我对比着地图,阅读关于不同区域的简短介绍时,那些曾经模糊的地理概念,瞬间变得清晰起来。比如,我过去总是混淆吐鲁番和哈密的地理位置,但通过地图上的精确标示,我终于明白了它们之间的相对距离和方向。这本书让我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地“指点江山”,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感受新疆的辽阔与多样。

评分

翻开《地图上的中国新疆》,我仿佛变成了一位探险家,手中握着一份古老而又精准的藏宝图。这本书让我有机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看见”新疆。那些地图上的等高线,清晰地勾勒出群山的轮廓,让我能想象出那崎岖的地形;那些蓝色的线条,蜿蜒曲折,那是新疆的母亲河,滋养着这片土地;那些散落的色块,代表着不同的植被类型,有的广袤无垠,有的细碎点缀。我特别喜欢地图上的标注,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名,很多都带着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传承。比如,当我看到一些古老的城镇名称,我就会忍不住去想象它们曾经的繁华,那些丝绸之路上的商旅,那些在此停歇的吟游诗人。这本书让我感觉到,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脉,每一个角落,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地图,就是这些故事最简洁、最直观的表达。它让我对新疆的地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这片土地深厚历史和多元文化的探究欲望。

评分

使者郑吉迎之,匈奴在西域的统治力量随之瓦解。于是汉廷使护鄯善以西南道诸地的郑吉“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曰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评分

了解@的一本好书!

评分

读起来了解一下历史

评分

不错的图书,感觉还不错。

评分

买了就后悔,这不是书,而是本旅游宣传册的味道,而且书的内容都是过时的,上面写着2015年7月出版,但地图却很老,还有吐鲁番地区??现在都改成地级市了,感觉盗版

评分

任尚任西域都护时,为政严苛,引发诸国不满。公元106年秋,西域诸国叛汉。汉廷征还任尚,以段禧为西域都护。公元107年,汉安帝以“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费无已”为由,罢西域都护,迎还伊吾卢、柳中屯田吏士。汉廷弃西域后,北匈奴复收属西域诸国。公元123年、126年,班勇先后击败匈奴伊蠡王、呼衍王。公元127年,焉耆乞降,西域诸国俱归属汉朝。

评分

因匈奴内争,其主管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率万余众降汉,汉使护鄯善以西

评分

,到张掖觐见,盛况空前。大业六年,设立鄯善(今若羌)、且末、伊吾三郡,在伊吾城之东北设柔远镇。

评分

,到张掖觐见,盛况空前。大业六年,设立鄯善(今若羌)、且末、伊吾三郡,在伊吾城之东北设柔远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