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中国新疆》是一本用地图来描绘新疆历史的地图集,从史前时期至今日,用每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一幅地图来展示该时期的新疆,用精炼简洁的文字和珍贵的历史图片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政权演变更迭,同时表述地方政权和中央集权的关系。
《地图上的中国新疆》根据《新疆通史》、《新疆地方史》以及《新疆“三史”教育简明读本》等大量历史资料和历史地图图件,反复研究,用地图的语言直观、简明、形象地说明新疆在祖国多民族大家庭发展中的历史脉络和人文变迁。
《地图上的中国新疆》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研院所的历史专家、地图专家组成专家顾问组,对图集中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科学考证,实现了将历史与地图在科学性、艺术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完美结合与统一。
作为国家版图的实证记录,地图是镌刻于史册的领土主权象征。
《地图上的中国新疆》是一本历史地图集,它忠实地集录了自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府起至今的两千多年新疆状况。在这两千多年里,无论朝代更替、无论政权交叠、无论宗教演兴,新疆从未与中国的版图分离。
《地图上的中国新疆》见证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中央政权对这块土地的行政辖制;见证了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与文明在这块土地上的传承与辉煌;见证了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一体多元、荣辱与共、风雨共担的真实历程。
中国是世界上仅剩的一个文明发展脉络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
自秦朝开始,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就已经形成;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以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为标志,新疆地区正式归入中国版图,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新疆地区并入中国领土的时间,几乎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一样长。两千多年来,国家大一统时,新疆接受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中国处于割据状态时,新疆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当地政权与居民均认为自己是中国的。这充分说明,自古以来,无论任何时期,新疆和祖国各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往从无间断,日渐加强,成为愈加坚韧、不可分割的整体。
作为一本历史地图集,《地图上的中国新疆》更是一部教科书,它以无可辩驳的史证向世界再现了新疆在中国历朝历代历史疆域中的真实地位,形象而直接地告诉人们新疆在祖国多民族大家庭发展中的历史脉络。
《地图上的中国新疆》钩沉历史籍典,以证古今曲直,是创举,也是壮举,它为前世今生后代立言树碑:新疆从来都是中国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管理并发布新疆地理信息数据,有丰富的地图编制经验,编制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集》(汉文版、维文版、哈文版)、《乌鲁木齐市影像地图集》等多部反映新疆的地图作品,多次荣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自治区“测绘科技进步奖”、“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优秀测绘工程奖”等诸多奖项。
2-3历史的足迹
4-5史前时期
6-7西汉时期
8-9东汉时期
10-11三国时期
12-13西晋时期
14-15东晋十六国时期
16-17南北朝时期
18-19隋时期
20-21唐时期
22-23五代十国时期
24-25辽北宋时期
26-27金南宋时期
28-29元时期
30-31明时期
32-33清时期(一)
34-35清时期(二)
36-37中华民国时期
38-41中华人民共和国
42-4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6-47古丝绸之路
48-49新亚欧大陆桥
50-51乌鲁木齐市城市图
52-53乌鲁木齐市城市变迁图
54-55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旧图
56-59新疆历史大事记
60后记
读《地图上的中国新疆》,我感觉像是踏上了一场奇妙的地理探索之旅。从翻开书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那些精美的地图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标识,更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描绘着这片广袤土地的壮丽与多元。每一条河流的蜿蜒,每一座山脉的巍峨,每一片绿洲的生命力,都在地图上得到了细致而富有艺术感的呈现。我尤其喜欢那些标注着地貌特征的区域,它们用不同的颜色和纹理,巧妙地勾勒出沙漠的辽阔、草原的起伏、山地的险峻。当我看着地图上的城市分布,想象着它们的历史渊源和人文风情,便仿佛能听到驼铃声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回荡,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书中的比例尺和图例也设计得非常实用,让我这个对地理颇感兴趣的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不同区域的相对位置和规模,仿佛手中握着一把钥匙,能够开启对新疆认识的大门。那些关于地质构造和气候带的图示,更是让我对新疆独特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原来这片土地的形成和演变,竟是如此波澜壮阔。
评分《地图上的中国新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全局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地名和符号,而是通过地图这一独特的媒介,将新疆的地理信息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呈现。我最喜欢的是那些按照不同主题绘制的专题地图,比如气候分布图、人口密度图、经济活动区域图等等。这些地图让我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新疆,理解这片土地是如何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孕育出多样的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当我看到水源地与绿洲分布的密切关系图时,我才真正理解了“靠水吃水”这句话在新疆语境下的深刻含义。这本书也帮助我理解了新疆在整个中国地理格局中的位置,它独特的地理坐标,决定了它在交通、能源、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战略意义。我甚至可以借着地图,去感受新疆与周边国家的毗邻关系,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新疆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其内部,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地理背景之下。
评分拿到《地图上的中国新疆》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呈现出的视觉冲击力所震撼。书中那些印刷精美的地图,色彩鲜明,细节丰富,简直是一件件艺术品。我是一个对旅行充满向往的人,尤其是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新疆的最初幻想。我反复翻阅着那些关于自然风光的地图,比如描绘着喀纳斯湖、赛里木湖的区域,那些蓝色的水域和周围的山峦,仅仅在地图上就足以勾勒出令人神往的画面。我还特别关注了那些标注着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的地图,虽然篇幅有限,但它们如同一个个小小的亮点,吸引我去探索地图之外的更多故事。当我看着地图上的公路和铁路网,想象着自己沿着这些线路,穿越戈壁,翻越雪山,抵达那些神秘的古城,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新疆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人文,更在于它那令人屏息的自然景观,而地图,恰恰是开启这一切的最佳向导。
评分不得不说,《地图上的中国新疆》这本书,让我对“新疆”这个词有了全新的、更加立体的理解。以往我对新疆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新闻报道和一些零散的文化介绍上,总觉得它遥远而神秘。但这本书,通过一张张精心绘制的地图,将新疆的地理轮廓、行政区划、交通网络,甚至是地貌、水系、植被分布,都一一呈现在我眼前。这就像是拥有了一份最直观、最权威的“新疆指南”。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那张描绘全疆地貌的图,看着那些高耸的山脉如何分割出不同的盆地,黄色的沙漠如何在地图上蔓延开来,绿色的河流又如何在干旱的土地上孕育生命。当我对比着地图,阅读关于不同区域的简短介绍时,那些曾经模糊的地理概念,瞬间变得清晰起来。比如,我过去总是混淆吐鲁番和哈密的地理位置,但通过地图上的精确标示,我终于明白了它们之间的相对距离和方向。这本书让我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地“指点江山”,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感受新疆的辽阔与多样。
评分翻开《地图上的中国新疆》,我仿佛变成了一位探险家,手中握着一份古老而又精准的藏宝图。这本书让我有机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看见”新疆。那些地图上的等高线,清晰地勾勒出群山的轮廓,让我能想象出那崎岖的地形;那些蓝色的线条,蜿蜒曲折,那是新疆的母亲河,滋养着这片土地;那些散落的色块,代表着不同的植被类型,有的广袤无垠,有的细碎点缀。我特别喜欢地图上的标注,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名,很多都带着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传承。比如,当我看到一些古老的城镇名称,我就会忍不住去想象它们曾经的繁华,那些丝绸之路上的商旅,那些在此停歇的吟游诗人。这本书让我感觉到,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脉,每一个角落,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地图,就是这些故事最简洁、最直观的表达。它让我对新疆的地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这片土地深厚历史和多元文化的探究欲望。
评分使者郑吉迎之,匈奴在西域的统治力量随之瓦解。于是汉廷使护鄯善以西南道诸地的郑吉“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曰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评分了解@的一本好书!
评分读起来了解一下历史
评分不错的图书,感觉还不错。
评分买了就后悔,这不是书,而是本旅游宣传册的味道,而且书的内容都是过时的,上面写着2015年7月出版,但地图却很老,还有吐鲁番地区??现在都改成地级市了,感觉盗版
评分任尚任西域都护时,为政严苛,引发诸国不满。公元106年秋,西域诸国叛汉。汉廷征还任尚,以段禧为西域都护。公元107年,汉安帝以“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费无已”为由,罢西域都护,迎还伊吾卢、柳中屯田吏士。汉廷弃西域后,北匈奴复收属西域诸国。公元123年、126年,班勇先后击败匈奴伊蠡王、呼衍王。公元127年,焉耆乞降,西域诸国俱归属汉朝。
评分因匈奴内争,其主管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率万余众降汉,汉使护鄯善以西
评分,到张掖觐见,盛况空前。大业六年,设立鄯善(今若羌)、且末、伊吾三郡,在伊吾城之东北设柔远镇。
评分,到张掖觐见,盛况空前。大业六年,设立鄯善(今若羌)、且末、伊吾三郡,在伊吾城之东北设柔远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