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胜利 [Verlorene Siege]

失去的胜利 [Verlorene Sieg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冯·埃里希·曼施泰因 著,戴耀先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
  • 德国
  • 回忆录
  • 历史
  • 战争
  • 军事
  • 政治
  • 个人经历
  • 战后
  • 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061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99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二战德军三大文件
外文名称:Verlorene Sieg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8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军事、历史爱好者
  

★帝国总参谋部的骄傲、战略家曼施泰因决战欧洲的战略思想!

★上兵伐谋,兵者诡道!曼施泰因亲笔回忆录,战略天才的宝贵遗产!

★任正非推荐阅读的战略思维经典。

宏观思维建议看一点历史和哲学。有三位德军著名将领、元帅留下的三本书,对德国二战战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一本: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第二本:隆美尔的《战时文件》,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胜利》。

让听到炮火的人呼唤炮火!让一线直接决策!

内容简介

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该书对于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订过程及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冯·埃里希·曼施泰因 ,德国陆军元帅,出身于军官世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曼施泰因积极参与制订和实施希特勒的侵略战争计划,先后任集团军群参谋长、集团军司令、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3月,因在作战指导上与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1945年5月被英军俘虏;1949年12月被战胜国判处18年徒刑,1953年因病获释。战后,被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聘为顾问,参与组建联邦国防军。1973年6月病逝,终年86岁。

戴耀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从业33年,一直从事德国军事研究,论著、译著十余种。主要有:《论德国军事》《德意志军事思想研究》《德国总参谋部》《总体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等。

精彩书评

宏观思维建议看一点历史和哲学,我曾推荐看三本书。有三位德军的著名将领留下的三本书,对德国二战战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对如何用新技术改变战争模式以及德国进攻苏联的战略有细致的思考和讨论;第二本:隆美尔的《战时文件》,这个日记是英国大战略家李德?哈特亲手整理的,看这些内容才能琢磨出如何在运动中集中兵力,在点上突破进而取得全局胜利,以及领会当将军的真谛;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胜利》,要领悟他决战欧洲大陆的战略是怎么构想出来的,马奇诺防线是怎么被废掉的,他构想这个战略所依据的战略原则是什么。
——华为总裁任正非

曼施泰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将帅中善用头脑打仗的人,西方将他与著名的法国贝当元帅相提并论。他将拥有先进军事技术的装甲兵、航空兵等应用于作战,与古德里安的“闪击战”思想不谋而合。他重视研究敌情我情,做战前周密思考,制订详细的计划;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大胆修正预案;进攻时敢于冒险,大胆奇袭;防御中力避消极被动,主张攻势防御。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戴耀先

目录

出版说明 003
译者前言 005
作者前言 013
第一编 波兰战局
第一章 暴风雨前夕 002
德国总参谋部和波兰问题 005
是战争还是恫吓? 008
第二章 作战形势 014
德国军队的兵力和作战计划 014
波兰军队兵力及其作战计划 016
对波兰军队部署的思考 018
第三章 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 025
在集团军群司令部 025
最初态势 026
第14 集团军经加里西亚的开进 028
第10 集团军对维斯瓦河的突破以及
对拉多姆的合围 029
集团军群司令部有人造访 032
布祖拉河会战 033
一段往事 036
占领华沙 038
桑河和维斯瓦河以东的最后战斗 039
怀念 040
东方集团军群司令 044
我们的民政管理领导 045
终结 046
第二编 1940 年西方战局
第四章 陆军总司令部的失势 055
希特勒——冯?布劳希奇——哈尔德 057
第五章 围绕作战计划的斗争 074
陆军总司令部(希特勒)的作战计划 075
反对意见 078
“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计划 082
“A”集团军群为作战计划的斗争 085
第六章 第38 军军长 103
成为旁观者 103
向卢瓦尔河的突击 109
第七章 两次战局间 121
“海狮”行动 124
第三编 对苏战争
第八章 “装甲兵突袭” 142
第九章 克里木战役 172
接任第11 集团军司令时的情况 174
两线的会战
突破彼列科普地峡和亚速海畔的会战 182
占领克里木 187
争夺伊顺地峡的战斗 188
追击 192
对塞瓦斯托波尔的首次攻击 198
斯大林攻势至占领克里木 202
刻赤半岛态势的发展 204
施彭内克伯爵将军的悲惨结局 205
“斯大林攻势”继续进行 210
“猎鸨”行动
夺回刻赤半岛 213
“捕鲟”行动
夺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219
在罗马尼亚休假 240
第十章 列宁格勒—维捷布斯克 245
第十一章 希特勒执掌军队最高指挥权 256
第十二章 斯大林格勒的悲剧 270
通向斯大林格勒的路 272
斯大林格勒城下态势的发展
就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 275
最初印象和决断 287
接管指挥权时的形势 291
苏军对第6 集团军实施攻击 300
奇尔河畔防线态势告急 301
围绕必要的决断而做的徒劳斗争 302
生与死的竞赛 304
错过拯救第6 集团军的机会 312
第6 集团军的最后战斗 323
第十三章 1942—1943 年在南俄的冬季战局 337
冬季战局的战略背景 338
作战主导思想 341
第一阶段:解救第6 集团军的战斗 344
第二阶段:为保障“A”集团军
群后方通路畅通而进行的战斗 347
第4 装甲集团军在顿河下游南岸的战斗 352
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的战斗 355
第三阶段:为保障德军整个南翼后路畅通
而进行的战斗 357
第四阶段:“德军反突击” 382
顿涅茨河与第聂伯河之间的会战 389
哈尔科夫会战 393
回顾 396
第十四章 “堡垒”行动 401
1943 年春的战略形势 401
苏联人在作战上的几种选择 404
实施后发制人的打击? 406
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 408
“堡垒”作战的设想 409
灾难性的拖延 413
进攻 421
总结 427
第十五章 1943—1944 年的防御战 429
指挥问题 429
与九头怪物的战斗 434
顿涅茨地区的首次会战 435
别尔哥罗德西部的会战和哈尔科夫
周围的战斗 438
在南方集团军群整个防线展开激战 442
向第聂伯河彼岸的撤退 453
焦土政策 455
争夺第聂伯河一线的战斗 457
第聂伯河河曲部的会战 463
基辅争夺战 467
第聂伯河河曲部的第二次会战 471
整个防线上的会战 473
尼科波尔的丢失 490
切尔卡瑟被合围 491
罗夫诺 494
清算的时刻…… 498
战斗在泥泞中继续进行 502
附件1(节录) 522
附件2 526
附件3 532
附件4 538
附件5 541
附件6 546
附件7 548
附件8 550
军事简历 552

精彩书摘

第五章 围绕作战计划的斗争
直到战争结束后,替代1939 年10月29日由陆军总司令部拟制的“黄色进军计划”,并构成我们西线攻势基础的那个计划,才在更大范围内为人所知晓。根据那个计划,我们在西线迅速战胜法、英联军以及比利时和荷兰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一个对这个“新计划”进行报道的大概是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他依据的是集团军群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和我们的作训处长布卢门特里特将军的报告,并以我的名字来命名这个计划。
因此,我认为,我作为主要参与者,现在应当依靠现有资料,对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作战计划的产生过程做一个描述。实际上,这个计划的基本思想确实出自我的头脑。我亲笔起草了多份备忘录,由集团军群司令转呈陆军总司令部。我们是想提出一个进攻作战的构想,以便能按照我们的观点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最后,在我已经离开“A”集团军群参谋长位置后的1940 年2 月终于有了一个机会,我亲自向希特勒陈述自己的思想。这个思想通过集团军群司令向陆军总司令部提出后,一直杳无音信,而在我见到希特勒后仅仅几天,陆军总司令部就依据我们的思想和建议,拟制了一份新的进军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集团军群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将军以及我的同事布卢门特里特和特雷斯科夫一直同意我的思想,而且龙德施泰特先生还在我们呈送的报告上亲笔签名,以表完全赞同和全力支持。没有他的首肯,我们根本不可能一再向陆军总司令部呈文,以说服他们接受我们的观点。
对于研究战史的军官和历史学家而言,对这个围绕一份作战计划所进行的思想上的争论进行全程分析,或许是值得的。但是,我不想重复介绍集团军群司令部呈送给陆军总司令部的呈文,以免使读者感到厌倦。那些呈文所提出的要求和理由,对今天已没有什么价值,它是专门针对当时那个特定时刻的,当时如果争取的话还有可能实现。如果想进一步研究西线攻势前期的历史,可以将陆军总司令部的进军指令(其中的主要段落)和本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呈文当作基础资料。
因此,我将首先介绍陆军总司令部进军指令的基本作战思想,然后再解释我是出于什么原因认为陆军总司令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希特勒)的战略方案是不完善的。接着,我将阐述与陆军总司令部进军指令相对立的基本作战思路,这也是我集团军群司令部战略方案的依据。最后,我还要简单地描述一下,在经过长时间的无谓争论之后,原来依据集团军群司令部思路拟定的作战计划最后又是如何被修改的——毫无疑问是根据希特勒的指示。
陆军总司令部(希特勒)的作战计划
如果根据手头的陆军总司令部(和希特勒)的进军指令,首先对西线攻势所采取的基本战略思想做一个概述,我想这样来介绍:
陆军总司令部(根据希特勒10月9日的指令)企图利用强大的右翼兵力,通过荷兰和比利时北部,击溃可能位于比利时的法、英军队以及比利时和荷兰军队。这个强大的翼侧突击应是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主要突击。它由“N”集团军级支队A 和“B”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大将)组成,在下莱茵和北艾费尔展开。“B”集团军群由三个集团军编成。德军北翼共计30 个步兵师和快速师的大部(9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步兵师),相当于德军在西线总兵力102 个师的几乎一半。
“N”集团军级支队的任务是击败荷兰军队,“B”集团军群的三个集团军则从吕蒂希B 南、北两侧,经比利时北部向前推进。进攻中,将利用能发挥关键作用的强大装甲兵力,一举将敌人击溃。(关于“A”集团军群的任务,我在下面再谈。)
10月29日,对(10月19日下达的)第一个进军指令(见附件1)做了修改,荷兰被排除在外。这或许是依据陆军总司令部的建议。
根据新指令,“B”集团军群以两个(第4、6)集团军为第一线,另两个(第18、2)集团军为第二线,由吕蒂希两侧向前推进。后来,荷兰再次被纳入作战计划中,并由第18 集团军负责对付之。
担负决定性作战任务的“B”集团军群,其南翼安全由“A”集团军群负责。“A”集团军群下辖的两个(第12、16)集团军共22 个步兵师(但没有快速部队),在艾费尔南部和洪斯吕克展开,经比利时南部和卢森堡向前推进。
第12集团军在“B”集团军群左翼成梯次配置,随“B”集团军群一起推进,以避免“B”集团军群在进攻中翼侧遭敌攻击。
第16集团军在通过卢森堡之后,向南转,在萨尔河与色当东部的马斯河之间,紧贴着马其诺防线的北沿构筑防御阵地,以保障整个作战行动的纵深翼侧安全。
“C”集团军群留下两个集团军和第18步兵师,以保障卢森堡边界至瑞士边界间西壁工事的安全。第17步兵师和两个快速师留作集团军群预备队。
此次作战的目标,在10月19日进军指令的第一条中被作为“总企图”(根据10月9日希特勒签署的国防军统帅部指令)规定如下:
“尽量多地击溃法军及其盟军,同时尽量多地占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领土,作为未来对英空战和海战的基地,以及鲁尔区的辽阔前哨地。”
陆军总司令部在该指令的第二条中,为两个集团军群规定的第一个进攻目标为:
“消灭荷兰军队,尽量多地击溃位于边境要塞中的比利时军队,在比利时北部及中央迅速集中强大,尤其是快速兵团,为强大北翼的继续推进和迅速占领比利时各港口创造条件。”
在10月29日的修正进军指令中,陆军总司令部对“总企图”做了新的界定,使“B”集团军群的作战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扩展:
“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领土上牵制和歼灭尽量多的法军部队,为继续在陆上和空中与英国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在“兵力配置和任务”一节中,陆军总司令部为“B”集团军群规定的目标为:
“消灭位于索姆河北部地域的同盟国军队,一直突贯至海峡各港口。”
“A”集团军群的掩护任务虽然大体如前,但实际也有所扩大;它的右翼(第12)集团军现在需在菲迈及其南部,以尽快的速度渡过马斯河,通过法国的边境工事地带,径直向拉昂方向推进。
两份进军指令所规定的作战企图可大致概括如下:
利用一次(强大的)右翼突击,击溃在比利时的法、英军,(较弱的)左翼负责对此突击实施掩护。就地域而言,作战目标为夺取海峡港口。实施首次打击后应当如何,指令并没有指明。
反对意见
这两份进军指令中所拟定的作战计划,首先给我带来的对立情绪更多是感情上的,而不是理智上的,这很特别。陆军总司令部的作战企图,基本是对1914年著名的施利芬计划的模仿。使我感到羞耻至极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居然无能到除了重复一个陈旧的方案之外,再也提不出另一个良方的境地,尽管它是出自像施利芬这样的名人。如果重复一个陈旧的、敌我双方曾共同经历过的战争计划,结果会怎样;况且敌人肯定对这个计划的重新启用早有充分准备!因为,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军人都肯定明白,比起1914年对凡尔登—图尔—南锡筑垒防线来,德国人更不愿意也不可能攻击马其诺防线。
提到我在感情上对作战计划的恶感,自然是冤枉了陆军总司令部。因为首先,计划是出自希特勒,而不是陆军总司令部;其次,事实上,这个计划并不是彻头彻尾地照搬施利芬计划。一种普遍认为是照搬照套的看法,其中只有两点是正确的。第一,1914年像1939年一样,德国都将进攻重点放在了北翼;第二,都必须通过比利时。除此之外,1914年的计划和1939年的计划截然不同。
首先,形势已发生根本性变化。1914年还能像施利芬那样利用作战的突然性。尽管不是全部军队都需通过比利时,但将德军大部兵力集中在北翼,当时还是可行的。但是,1939年希特勒的类似企图无法掩敌耳目。
其次,1914年可以像施利芬所希望的那样,法国人会提前向洛林发动攻势,从而给我们帮了大忙。但是,1939年不可能再希望敌人为我们帮这个忙。敌人会投入强大兵力,抗击我们取道比利时以及荷兰的突击,而且与1914年不同的是,敌人将会采取正面抗击的形式。法国人不首先在整个战线的中央采取主动,但它可能后发制人,对我们取道比利时的主力实施强大的反突击。因此说,施利芬计划决不能简单重复。
此外,我已经搞清楚了,不管是陆军总司令部还是希特勒,都不曾想完全照搬施利芬计划的模式。施利芬计划的主旨在于全面、彻底地取得对法作战的胜利。也就是说,利用一次大规模的深远迂回,从北面将敌人包围,从而将法国北部的敌军一网打尽,之后经巴黎北部向前推进,最终将敌人的全部军队压至梅斯—孚日山—瑞士边界一线,迫其投降。为此,要冒在阿尔萨斯遭敌反突击的风险。同时,希望敌人向洛林发动进攻,从而为德军大规模包围战取得全面胜利助一臂之力。
而在1939 年的作战计划中,争取全面、彻底歼敌的思想是没有的。作战目标十分清楚,是取得对比利时北部同盟国军队的局部胜利;同时夺占空间,占领海峡港口,为后续作战准备基地。
当时的冯?布劳希奇大将和他的总参谋长在拟订进军指令时,或许想到了毛奇的话,这是毛奇在论述总参谋部一书的引言中谈到1870—1871 年战争时说的:
“任何一个作战计划都不可能准确地预计到与敌主力首次遭遇后的情况。只有门外汉才相信,在一次战局过程中,一个事先决定的、考虑到所有细节直到战局结束的思想,能够自始至终地加以贯彻。”
陆军总司令部如果以此作为其思路的基础,那它是想在第一目标——取得对比利时北部敌人的局部胜利和占领海峡港口——达成后,为决定是否和如何进行下一步作战留下余地。
然而,根据我在措森受领进军指令时所听到的,又不得不推断出,陆军总司令部认为在法国战场上取得全面胜利的可能性,如果不说绝对没有,至少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陆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多次对本集团军群的视察,更加深了我的这个印象。集团军群一再提出的必须争取全面胜利的提示,从来就没有引起陆军总司令部的真正注意。同时我也相信,即使希特勒当时也不相信有一举将法国击败的可能性。他可能首先想到的一个事实是,当我们1914年进攻失利后,没有事先占领对英进行潜艇战所需要的基地。于是,他现在对占领海峡港口给予了极大关注。
现在已经十分清楚,一次像施利芬计划那样的一举全面击败法国的作战,已是不可能的事。由于上文讲到的形势变化,已经不具备这种前提。但是,如果陆军总司令部想在局部目标达成后继续作战,以求彻底击败法国,那么它就早应将首次作战列为达成这个最终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争取将北翼敌军全部歼灭,以便为第二步即歼灭在法国的西方国家剩余兵力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其次,为第二步的作战创造一个有利的前提。
但是,我觉得,现在的作战计划无法满足为实施第二步行动,即达到全面歼敌的这两个条件。
德国的突击集群“B”集团军群,它的43个师在突击到比利时境内时,将遭到20个比利时师,如若将荷兰也包括在内,那就要再加上10个荷兰师的抗击。尽管这些师的战斗力远远低于德军,但他们可依托(吕蒂希两侧和阿尔贝运河畔)强大的要塞体系或地形障碍(在比利时,有一直通安特卫普要塞的阿尔贝运河,在南部有以那慕尔为轴心的马斯河筑垒线;在荷兰,有无数条纵横的江河),实施顽强低抗。
除这些敌军外,数天之内,德军还将遇到法、英军(全部为装甲师和摩托化师)的反突击。他们早已在比利时、法国边界准备就绪,随时抗击德军。
德国的进攻翼侧不再可能像1914年那样,对敌军实施一次突然的大规模迂回包围。随着英、法军的到来,德军就必须与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进行在某种程度上的正面较量。首次交战的胜利只有靠战术手段来取得,进攻胜利的战略基础已经没有了。
如果敌军指挥巧妙,可以避免在比利时全部被歼的命运。即使敌人未能守住安特卫普—吕蒂希—马斯河(或瑟穆瓦河)筑垒线,也必须估计到敌人仍能保持一定战斗力,退至索姆河下游彼岸。在这里,他们可以利用强大预备队构筑一条新的防线。而到此时,德军的进攻锐气也被一路削弱。而“A”集团军群就其兵力而言,也无力阻止敌人构筑一条由色当东部马其诺防线顶端至索姆河下游的防线。这样,德军就陷入了与1914年秋季作战结束之后相类似的处境。唯一的收获是占领了海峡沿岸一个宽大的海岸基地。除此之外,既未能消灭比利时境内的敌军,从而争取到实施决战的足够优势,也未能为下一步作战创造有利条件。由陆军总司令部计划的作战只能是一个局部胜利,别无其他。
事实上,1940年由于“B”集团军群指挥高超,给比利时境内的敌人以毁灭性打击,比利时和荷兰军队被迫投降,尽管我们对德军指挥和装甲
兵团的战斗力充满信心,但这样一个结果事先还是无法考虑到的。但是如果敌方指挥巧妙一些,也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敌人在比利时北部遭到的惨败,其原因应归结于我们后来对作战计划做了修正,使在比利时作战的敌人后方联系全部被我“A”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切断,并被迫撤离索姆河。
最后,还有一件事是陆军总司令部的作战计划没有想到的:果敢坚定的敌军指挥所具有的战斗力。他们并不缺少这样的指挥,尤其像甘末林将军这样的人物,即使在我们这里也享有很高声誉。战前贝克将军拜访他时,就留下了良好印象。
敌军果敢的指挥有可能阻止德军取道比利时的突击,同时对德军南翼部队的北翼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反突击。即使原本计划支援比利时和荷兰的兵力已投入比利时,他们也能为实施这样的反突击集中50—60个师——当然会削弱马其诺防线的驻军。在此期间,向西挺进的“B”集团军群离海峡或索姆河口的距离愈近,敌军对德军北翼纵深的反突击就愈加有效。“A”集团军群的22 个师能否阻止敌人的反突击,难下定论。但不管怎么说,作战行动如果照此发展,那就难以为争取在西线战场赢得最终胜利创造有利条件。
“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计划
上文讲到的我在研究陆军总司令部进军指令时想到的反对意见,构成了我们数次向陆军总司令部呈文,力促接受我们的作战观点的基础。这其中难免或多或少有些重复,所以我想将与陆军总司令部作战企图相对立的观点,简单地加以概括。
1. 西线攻势的目标必须是在陆上寻求决战。像陆军总司令部进军指令所提出的局部目标,无论就政治付出(破坏三国的中立)还是军事付出而言,都不尽合理。德军在欧洲大陆的攻击力,对我们来说是决定性要素。为了局部目标将其消耗掉,实不可取,况且已考虑到了苏联的因素。
2. 我们的进攻重点必须放在“A”集团军群,而不是“B”集团军群。计划中的“B”集团军群的突击将会与预有准备的敌军正面遭遇。进攻也许会取得初期战果,但最终会停止在索姆河畔。真正有希望的是,“A”集团军群经阿登山地(敌人认为我决不会在此处使用装甲部队)对敌实施一次突然袭击,继而向索姆河下游推进,在索姆河前方将敌人投入比利时的军队退路切断。仅仅通过这一手段,就有望将位于比利时的敌军北翼全歼,从而为在法国赢得最终胜利创造前提。
3. 这既是我们的主要希望,同时也是德国攻势的主要危险所在。
如果敌人处置得当,它会避免在比利时实施对其不利的决战,有可能撤到索姆河彼岸。同时集中所有兵力对我南翼实施一次大规模反突击,力图将在比利时境内或下莱茵前方的德军主力合围。尽管我们不大相信法军统帅部会采取如此大胆的做法,其盟国也肯定不会赞成,但我们不能不考虑到这种可能性。
但是,一旦我们取道比利时北部的攻势在索姆河下游受挫,敌人至少会成功地利用其预备队建立一条绵亘的防线。这条防线可能始自色当东部马其诺防线西北端,利用埃纳河和索姆河的江河障碍,直至海峡。
为防止此种情况的发生,对敌军在我南翼即马斯河两侧或马斯河与瓦兹河之间的展开,必须在其初露端倪时就予以粉碎。必须割裂敌人在这一地域的防线,为我们将来迂回马其诺防线创造条件。
4. 必须以“A”集团军群为整个作战行动的重点。尽管出于地域原因,起初在“B”集团军群方面投入较多的师,但“A”集团军群不能只配属两个集团军,而必须是三个集团军。
其中,一个集团军经比利时南部,渡过马斯河,之后继续向索姆河下游突击,从背后攻击“B”集团军群当面的敌军。另一个集团军必须向西南方向推进,任务是粉碎敌军集中兵力旨在马斯河西部地域攻击我南翼的任何企图。第三个集团军按计划在谢尔克—穆宗之间的马其诺防线以北组织防御,以掩护整个作战行动的纵深翼侧。
因作战重点由“B”集团军群转到“A”集团军群,为此要求:
首先,另外准备一个集团军(鉴于空间的原因,该集团军在我们的攻势取得进展后再投入使用,但必须事先做好准备);
其次,需要强大的装甲部队。
这就是我们集团军群司令部多次向陆军总司令部呈文的要点。

前言/序言

作者前言
这本书是一个军人的记述。我有意避开对政治问题或与军事没有直接关联的事件的阐述。人们或许记得英国军事著作家利德尔?哈特的一句话:
“此次战争中的德国将领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称得上是他们这一职业中的成功产品。如果他们能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的理解力,会更优秀。但是,如果他们成为哲学家,那也就不再称其为军人了。”
我尽量不从事后的角度,而是以当时的眼光描述我的亲身经历、个人所想和自己的决断。写此书的人不是历史学者,而是一个亲历这些事件的人。尽管我努力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当时的事、人及其决定,但仍是一个当事者的主观判断。尽管如此,我依然希望我的记载对于历史学家们不无价值。因为,他们即使依靠档案和文件也无法获得事情的真相。最重要的东西,即当事者的想法和判断,很少存在于档案或战时日志中,即使有也绝不会完整。
在叙述1940 年西方战局计划的形成时,我偏离了冯?泽克特大将提出的“总参谋部军官要甘做无名英雄”的准则。我认为,在西方战局计划早已成为众人研究对象之后——我个人并没有介入——我可以将其公之于众了。是我过去的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元帅以及我的作训处长布卢门特里特将军,将这个计划的来龙去脉讲给利德尔·哈特的(可惜我本人并不认识利德尔?哈特)。
当我在描述军事问题和事件时,也插入了个人的东西,这是因为个性的东西在战争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书的后几章中缺少了这种个人的回忆,原因是那段时间里忧虑和责任的重负使我无暇顾及其他。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担负的职务,使我基本上是从高级指挥官的立场去看待所发生的事件。我只是希望我的描述不要使大家忽视了,决定性的东西是德国军人的忘我、勇敢、忠诚和尽职,以及各级指挥官的责任感和能力。正是这些素质使我们赢得了胜利。也正是凭借这些品质,使我们能够与占压倒优势的敌人对垒。
同时,我也借撰写此书的机会,向在战争初期担任我的司令的冯?龙德施泰特元帅致以谢意,他对我一直充满信任;我还要对曾在我指挥下的全体各级官兵,以及我的助手,尤其是我的参谋长和参谋们表示感谢。
最后,要感谢在撰写这本回忆录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人,他们是:我过去的参谋长布塞将军,以及我的参谋冯·布卢姆勒德尔、艾斯曼和安努斯;此外,还有建议我撰写这本回忆录的格哈德·京特先生,向我提供宝贵帮助的弗雷德?希尔登布兰德先生,以及为该书绘制地图的马特讷先生。
曼施泰因(签名)



《时间的回响:那些被遗忘的英雄与重塑的命运》 这不是一本关于宏大战争史诗的宏大叙事,也不是一部描绘失落帝国辉煌的王朝挽歌。它是一段被时间洪流悄然淹没的真实往事,是一群在历史巨变中闪耀过又悄然隐没的个体命运的细致勾勒。在那些被尘封的泛黄书页里,我们试图寻觅的,不是那些被载入史册的胜利者,而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用自己的方式抗争、挣扎,最终却未能抵达胜利彼岸的灵魂。 本书的目光,不聚焦于凯旋的将军与耀眼的功勋,而是投向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身影,那些在风暴眼中的无名小卒,那些怀揣着一腔热血却被时代浪潮裹挟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可能是边陲小镇上默默守护家园的农民,可能是暗流涌动的城市中坚持信念的学者,也可能是深陷囹圄却从未放弃希望的抗争者。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响彻云霄的战鼓,没有万众瞩目的加冕,但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牺牲,他们的不屈,构成了历史深处最动人的回响。 我们将深入那些被刻意遗忘的角落,发掘那些被选择性忽略的细节。故事并非总是关于国家间的较量,更多的是关于人性的复杂,关于个体在巨大压力下的抉择,关于在看似不可逆转的命运面前,那些微弱却坚韧的抵抗。我们会在那些被遗弃的文献、私密的书信、口述的历史片段中,拼凑出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轨迹。 书中,你或许会遇到一位怀揣着宏大抱负的年轻军事家,他拥有卓越的才能和无畏的勇气,却因为政治的阴谋、内部的倾轧,或是一次被低估的战术失误,最终将一场原本唾手可得的胜利拱手让人。他的失利,不是因为实力不济,而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或是人性的弱点。我们不会因此去苛责他,而是去理解他所处的困境,去感受他失败后的痛苦与不甘,去探寻那些导致他跌落神坛的蛛丝马迹。 你也会看到一位在文化领域崭露头角的思想家,他的理论振聋发聩,他的思想光芒四射,仿佛能照亮前行的道路。然而,恰恰是他的前瞻性,他的“不合时宜”,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保守势力的眼中钉,最终他的声音被压制,他的思想被禁锢,他所倡导的改革化为泡影。他的“失败”,在于他过于超前,在于他未能获得足够的支持,在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还未准备好接受他的启迪。 我们还会讲述一群普通人,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生存,为了保护家人,为了维护心中的一丝尊严,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选择。他们或许曾有过短暂的辉煌,或许曾有过一次令人赞叹的义举,但最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被抛在了后面,他们的付出被风干成模糊的记忆。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但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的珍视,对良知的坚守,却能引发最深刻的共鸣。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真实而细腻,避免宏大叙事的空洞口号,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动。我们不追求戏剧性的冲突,而是沉浸在历史的细节之中,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年代所特有的气息。每一个章节,都如同一次深入的考古发掘,力求呈现出最原汁原味的历史场景和人物情感。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被“失去”的胜利,来反思“胜利”本身的定义。真正的胜利,是否仅仅是战争的凯旋,政治的得势,还是在逆境中保持人性的光辉,在黑暗中点燃希望的火种?那些未能抵达的彼岸,是否也孕育着另一种可能,另一种不为人知的价值? 《时间的回响》并非对失败的歌颂,也不是对历史的悲观论调。它是一次对被掩盖的真实的探索,是对被遗忘的灵魂的致敬。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并非只有一条笔直的、成功的道路,在那些看似黯淡的角落,同样存在着值得我们铭记的故事,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这些故事,或许以“失去”为结局,但它们所传递的精神,却能够穿越时空,在我们的心中激起持久的回响。 我们将带领读者一同潜入历史的深海,在那些被忽略的礁石和暗流中,发现那些曾经闪耀过的星辰。这些星辰,或许未能照亮整片天空,却能在我们阅读之时,点亮内心的那一隅,让我们重新审视何为真正的价值,何为不朽的精神。这不是一本让你欢呼雀跃的书,但它会让你在掩卷之时,有所沉思,有所触动,有所感悟。它将是一次关于人类韧性、关于梦想与现实博弈、关于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挣扎与超越的深刻旅程。 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破碎的镜子,虽然残缺,却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独有的光芒。我们收集这些碎片,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拼接在一起,希望能还原出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那些曾经炽热的心灵,以及那些在时间的长河中,被遗忘的,却又从未真正消失的,属于人类的,复杂而动人的,关于“失去”的记忆。 这本书,将带你走进那些被遗忘的战场,那些被压抑的角落,那些在历史的喧嚣过后,归于沉寂的瞬间。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也不宣扬宏大的口号,它只是静静地讲述,让你去感受,去思考,去体会。因为,即使是“失去的胜利”,也蕴含着无尽的价值,等待着被重新发现,被重新理解,被重新铭记。

用户评价

评分

《失去的胜利 [Verlorene Siege]》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它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被遗忘的细节,那些被掩盖的真相。通过对一个个具体事件的细致描绘,我看到了历史进程中那些微妙的转折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如何最终导致了“失去的胜利”。作者的笔触冷静而犀利,不带任何情感的偏颇,只是客观地呈现事实,然后将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我惊叹于作者深厚的功底,能够将如此复杂和沉重的主题,表达得如此清晰而富有吸引力。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探索,但同时又充满了文学的美感。它让我明白,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和无奈的抉择。我常常在阅读后,会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试图更深入地理解书中所提及的那些“失去的胜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人性弱点。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性的一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失去的胜利 [Verlorene Siege]》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凉和历史的厚重感。我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周末偶然翻到它的,当时就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了。它没有像市面上那些充斥着“逆袭”、“崛起”、“光辉岁月”等字眼的励志书籍那样直白地喊出希望,反而是一种更深沉、更引人遐思的叙述。我常常想象,书中描绘的那些“失去的胜利”,究竟是怎样一场场辉煌背后隐藏的失落?是战场上的功败垂成,还是政治格局中的暗流涌动?亦或是个人命运的无奈转折?光是这个标题,就足以勾勒出一幅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 dive into。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角落,去感受那些英雄们在荣耀时刻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以及那些辉煌胜利最终为何化为泡影的深层原因。书名中的德语“Verlorene Siege”更是增添了一层异域的神秘感,仿佛在低语着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故事,等待我去解开它的面纱。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段段历史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种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一种对人类探索与奋斗过程中必然伴随的失落与遗憾的哲学思考。

评分

最近开始读《失去的胜利 [Verlorene Siege]》,不得不说,它的叙事方式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像那种按时间线索一本正经地梳理事件的史书,而是更像一位老友在咖啡馆里,呷着一口酒,缓缓向你讲述一段段波澜壮阔却又充满遗憾的故事。语言风格十分细腻,充满了画面感,仿佛我能看到那些历史人物的表情,听到他们的叹息。作者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尘封的往事重新赋予生命,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英雄人物不再是冰冷的历史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个体。他们也会迷茫,也会痛苦,也会在付出一切之后,面对“失去的胜利”。这种真实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性有了更深的体悟。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反复回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和富有哲理的句子,它们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指引着我思考。书中的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每一段文字都仿佛蕴含着深意,等待我去细细品味。

评分

读完《失去的胜利 [Verlorene Siege]》,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甚至带点淡淡的忧伤。它所描绘的那些“失去的胜利”,不是戏剧性的轰然倒塌,而是悄无声息的侵蚀,是日积月累的裂痕。作者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客观,揭示了权力、欲望、野心在历史舞台上上演的悲喜剧。我看到了那些曾经雄心勃勃的计划,如何在现实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看到了那些意气风发的领导者,如何在权力的漩涡中迷失方向。它让我明白了,所谓的胜利,往往只是暂时的喘息,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守住它,如何让它转化为长久的福祉。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沉稳,没有惊涛骇浪,却有着一股强大的力量,缓缓地穿透人心。它不是一本能让人读了就热血沸腾的书,但它会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久久无法平静,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审视那些看似美好的事物背后,是否也隐藏着“失去的胜利”的影子。

评分

《失去的胜利 [Verlorene Siege]》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没有直接灌输给我所谓的“成功经验”,也没有贩卖廉价的鸡汤。相反,它以一种极其克制而又深刻的方式,展现了历史的长河中那些看似辉煌,实则暗藏危机的“胜利”。我从中看到了野心的膨胀,看到了短视的代价,看到了那些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它让我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胜利?是在某个短暂的时刻取得的成就,还是能够长久维持的稳定与繁荣?书中对因果关系的剖析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看似完美的胜利,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隐患,又会如何一步步走向不可挽回的结局。它不是在评判历史人物的对错,而是在引导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每一次翻开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过去的智慧交流。它教会了我,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光芒,更要警惕潜在的阴影。

评分

三位大神的都收齐了,看一下还是很不错的

评分

不错不错,印刷不错,质量不错,看起来还可以。

评分

曼施坦因元帅的甩锅之作,失去的胜利

评分

京东物流,遍天下,天下物流属京东,京东只为品质生活,我在京东等你

评分

质量不错,送货速度真快,服务态度也很好,不错的一次网购

评分

喜欢战争的书,一定要好好看看,继续支持京东

评分

其实是第二次买了,曼施坦因,德国二战最优秀的将领,可读!

评分

作为买家 我每个宝贝都会用心使用过后才做评价 因为我不想不好的也说好 不会给要准备买的亲们没有价值的参考 这个宝贝使用过后真的满意 必须全五星赞赞 还有一点必须说下希望开通惠州的生鲜服务啊 那样以后就不用出门去了 在家一次采购完成 什么都有多好啊 希望快点开通惠州市的生鲜服务 谢谢 赞赞 总体满意

评分

京东的东西有保障,品质值得信赖,物流很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