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 : 逻辑与历史的冲突和统一

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 : 逻辑与历史的冲突和统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丁丁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思想史
  • 经济学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学
  • 哲学
  • 经济学
  • 思想史
  • 进阶
  • 逻辑
  • 冲突与统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25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8579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712
字数:7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反思贯穿经济学二百年演化的逻辑与历史的方法论冲突

尝试为未来的社会科学建构新的分析框架

著名经济学家、身体力行的教育家——汪丁丁教授全新讲义

直面现代经济学本质性的内部紧张与动态创新

内容简介

  《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是著名经济学家、身体力行的教育家汪丁丁教授全新推出的讲义。汪丁丁教授从思想史视角反思经济学及其历史已近十年,他认为,逻辑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冲突和相辅相成实为“经济学思想史”这一原创学科贯穿始终的主题,他的方法论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套逻辑与历史的分析框架。而未来的经济学必然是跨学科的存量经济学,融入社会科学以为公共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不同于初版于2008年面向本科生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本书脱胎于作者近6年来为研究生班讲授的“经济学思想史”讨论课程,内容不再围绕经济学中的几大核心观念,而是直面现代经济学的本质冲突,呈现对方法论的深入省思和未来展望。书中叙事结合了汪丁丁教授的许多人生感悟,配以心智地图为主的创新性教学法,希望能够以此达到他心目中“教育”的目的——令学生们与自己的中年和老年相遇。

作者简介

  汪丁丁,中国著名经济学家。1953年生于沈阳,成长于北京,祖籍浙江淳安。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理学学士(1981)。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数学与控制理论专业理学硕士(1984)。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1990)。

  曾任教于香港大学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及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东北财经大学行为与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并担任《财经》《新世纪周刊》及“财新传媒”学术顾问。
  著作包括《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制度分析基础讲义》《行为经济学讲义:演化论的视角》《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等20多种。教学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演化社会科学等重要的前沿学科领域。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言
第一讲 经济学思想史概说
一、重要的是观念本身,而不是阐述观念的人
二、核心参考文献介绍
三、课程思路概述
第二讲 长期史视角下的经济学及其核心议题
一、思想史方法:历史情境与重要性感受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及核心议题
附录: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议题
第三讲 德国历史学派对东亚各国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一、德国历史学派
二、历史学派对东亚各国现代化的影响
三、以“幸福”为主题的学期论文示例
附录一:民主的要素及其文化表达
附录二:关于我们人类的下一个一千年——读《塞莱斯廷预言》
第四讲 经济学的开端——原创的经济学家与经济学的原创议题
一、作为“文化现象”的创造性活动
二、首位原创性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
三、存量经济学:弗里德曼与威克斯蒂德
附录: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
第五讲 连续性、不确定性与断裂
一、马歇尔的连续性假设
二、同一性与涌现秩序
三、熊彼特的“断裂”问题
附录一: “连续性假设”的社会科学涵义
附录二:质与内涵的永恒绵延——评柏格森《创造进化论》
附录三:演化——不确定性与创造
附录四:面向综合的时代——兼评《复杂》
附录五:新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社会变迁——写给中国的作者与读者
附录六:愚民政策与社会动乱
附录七:贝克尔提出的市场需求向上倾斜的例子
第六讲 涌现秩序,逻辑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关系
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视角
二、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目录浏览
三、许茨:基于常识建构社会科学理论
附录一:涌现秩序的表达困境
附录二: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初论
附录三:论“扩展秩序”与制度创新——兼与崔之元、昂格先生商榷
附录四:谈谈企业家精神
第七讲 怀特海《思维方式》
一、怀特海与过程哲学
二、《思维方式》前五讲段读
三、结语 :“一般均衡”稳态如何转型
附录:文字的代价
第八讲 不动点定理,未来的社会科学,比较社会过程分析
一、不动点定理
二、感受—表达—理解
三、比较社会过程分析
附录一:严肃新闻的社会条件
附录二:何谓“新闻敏感性”?
附录三:智识与豁达——未来十年政治领袖的品质
附录四:探讨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框架
附录五:知识、秩序、悟性浅说——一份不断重写的读书笔记

精彩书摘

  思想史方法:历史情境与重要性感受
  自从有了文字以来,后人若要理解前人的思想,通常有两条途径:其一是文本分析方法(例如经典阐释学);其二是思想史方法。文本,也包括口述史的文本。因此,在文明史阶段(不是史前史阶段)——或许更晚,在西方社会,“实践智慧”的传统中断之后,文本成为思想传承的主要途径。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范围的迅速扩张,最初嵌入于具体情境的文本脱离了原来的情境,于是很容易误导后人陷入怀特海所谓“错置实境的谬误”(the fallacy of misplaced concreteness),或者陷入詹姆士(William James)所谓“vicious abstractionism”(邪恶的抽象主义),总之,这些文本或概念容易误导后人以抽象概念取代真实情境的切身体验,因此很难获得关于重要性的感受。可是,消失了重要性感受之后,哪里可能有智慧呢?知识取代智慧,这就是文字的代价。
  在一个缺乏常识的时代,我认为上述第二种途径——就是通过思想史方法来理解前人的思想,可能更好一些,当然也更累一些。至少,对以前的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我们通过思想史方法可以有韦伯所谓“同情的理解”。
  在运用思想史方法时,我们首先试图想象作者的生活情境(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然后试图感受作者通过作品试图表达的重要性。我们常要重复这一过程,直到获得比单纯文本分析所得的更令人信服的理解。现在,第二讲,这种思想史方法被用于理解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和他们之前的经济学思想。
  首先,请看图2.1,取自伍晓鹰等译麦迪森(Angus Maddison)《世界经济千年史》(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这张图的标题是“中国与西欧人均GDP 水平的比较,400—1998”,这是麦迪森长期经济史证据研究汇总得到的最重要的一张图。我们试图回到以往时代经济学家们的生活情境之中,目前最好的依据,是长期经济史的公认权威麦迪森的这张图。他在解释这张图时承认,1820年以前各世纪各国GDP定量分析,有大量的推测成分。
  不论如何,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在西欧,人均GDP在14世纪初开始超越中国。并且远在14世纪之前,大约在11世纪初,那里的人均收入已进入一个显著增长时期。与汉唐之间数百年的乱世类似,蛮族入侵和罗马帝国瓦解(公元5世纪中叶)导致的经济倒退过程大约是400 年,从公元400年到1000年。但是,在公元1000年的时候,西方开始改变。
  我们或许难以想象西欧5—10世纪期间的生活情境。南森·巴伯(Nathan Barber)在2006年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European History(傻瓜系列丛书之一种)第一部分“爬出中世纪”第一章“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我们所知世界的末日)开篇就说,在中世纪欧洲人看来,公元5世纪之后的400多年如同世界末日。我们可以想象,对普通人而言这几百年之所以特别艰难,恐怕是因为,罗马的皇帝和将军们四处征战,或蛮族从四面八方入侵罗马,这些连绵不绝的战争,最大祸害是使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完全谈不上有安定之感。堪与上述情形类比的,或许是普通中国人在魏晋南北朝(220—589年)时期的生活情境。根据钱穆《国史新论》,这段乱世延续了00年。当时普通人的生活异常艰难,也因此而兴起了世家大族对普通人的保护制度,与西欧封建制度类似。
  我认为,对你们这一代年轻人而言,更容易想象的是西欧19世纪以后的生活情境,有些类似中国目前迅速变迁时期的日常生活,对应于图2.1,西欧和中国的人均收入几乎垂直的这一时期。现在,对第二讲而言,你们需要想象的,既不是罗马帝国瓦解时期的也不是英国工业革命以后时期的西方社会生活,而是11—19世纪的西方社会生活。在大约900年的这段时间里,如图2.1显示的那样,西方经济持续增长,终于导致19世纪以后的加速增长(工业革命)。中国社会,如图2.1所示,在宋代也有大约300年的经济持续增长时期,但是随后就陷入一段大约900年的停滞和衰退时期,直到1950年代以后才开始爆发性增长(后发优势)。
  钱穆写过一篇长文论述中国历代教育得失,其中一项结论,给我印象很深,就是说,宋代的民间自由教育模式,或许是几千年中国教育最成功的模式。西欧在这段时期的情形,借助类比,或许也有教育和思想的持续进步。最近几十年,西方史学界不再称“中世纪”为“Dark Age”(黑暗时代)。因为,晚近的史料研究表明,中世纪的教育和思想十分活跃,唯其如此,才可累积性地理解“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我们考察经济活动的视角,几乎总是连续的,而不是断裂的。也因此,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第1版序言里声称,“连续性”原理在该书中的运用或许是使它不同于以往著作的唯一特征。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逻辑与历史的冲突与统一》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不包含该书的实际内容,而是围绕其主题和可能的学术价值展开的描述。 --- 图书简介:探寻经济学思想的演进脉络与内在张力 书名: 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逻辑与历史的冲突与统一 面向读者: 经济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研究人员,以及对经济思想史有浓厚兴趣的社会科学研究者。 主题概述: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深入而系统的视角,审视自古典政治经济学萌芽至今,经济学思想如何在逻辑推演与历史实践的双重驱动下,经历分化、融合与重塑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经济学流派的罗列与梳理,更着重于揭示不同思想体系内部的内在矛盾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从而构建一个动态的、富有张力的思想演化图景。全书的核心关切在于辨析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理论构建(逻辑推演)与社会现实(历史情境)之间长期存在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 核心章节构思与内容侧重(非实际章节内容,而是基于书名主题的学术切入点): 第一部分:逻辑的源头与历史的困境——古典时代的思想基础 本部分将聚焦于斯密、李嘉图等奠基者的思想体系。重点不在于复述他们的核心命题,而是分析其早期逻辑结构的严密性是如何在面对工业革命初期混乱、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现实时,暴露出解释力的局限。例如,劳动价值论的逻辑自洽性与历史实践中价格波动的复杂性之间的张力,如何催生了边际革命对传统理论的挑战。此部分将深入探讨早期经济学如何试图以抽象模型来捕捉现实,以及这种“逻辑纯粹化”倾向带来的历史视野的缺失。 第二部分:边际革命的双重遗产——数学化与行为学的分野 边际革命是经济学逻辑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关键节点。本部分将探讨马歇尔等人引入微积分工具所带来的逻辑上的优雅性和分析上的精确性,这种“逻辑的胜利”如何将经济学导向更数学化的方向。然而,这种对个体理性选择的严格逻辑推演,在面对真实世界中,诸如制度、权力和非理性因素的冲击时,其解释力开始受到质疑。本书将剖析新古典主义在逻辑自洽性与历史复杂性之间的艰难平衡。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与历史的急迫性 凯恩斯的出现被视为对既有逻辑体系的强力修正,其核心驱动力源于大萧条这一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本部分将深入分析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历史必然性,并将其与传统微观基础的逻辑进行对比。我们将考察凯恩斯理论如何在继承部分古典逻辑的同时,通过引入“预期”、“有效需求不足”等具有强烈历史情境色彩的概念,试图弥合逻辑模型与历史危机之间的鸿沟。此部分特别关注,当宏观经济学试图将自身理论化时,这种理论化过程本身又如何反过来重塑了政策实践与历史走向。 第四部分:结构与均衡——冲突的深化与体系的重构 进入中后期,经济学思想的分化加剧。异端流派(如制度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奥地利学派)对主流新古典范式的挑战,本质上是历史经验的观察者对抽象逻辑推演的控诉。本部分将重点分析不同学派如何利用不同的历史观和逻辑起点来构建其理论体系。例如,制度学派强调历史路径依赖(历史优先于逻辑建构),而理性预期学派则追求逻辑的极致严密性。探讨它们在解释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时的根本性分歧。 第五部分:统一的追求与不可避免的张力 本书的终极目标在于探讨“冲突与统一”的可能性。我们不寻求提供一个绝对的“完美理论”,而是剖析当代经济学如何尝试整合历史洞察与逻辑工具。从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对“理性人假设”逻辑的修正,到新制度经济学对产权形成的历史考察,本书将展示当代研究者如何努力在复杂的历史现场中寻找可操作的、具有逻辑一致性的解释框架。结论部分将回归到方法论层面,讨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逻辑工具箱的边界在哪里,以及对历史脉络的充分理解,如何能深化而非削弱其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本书特色与学术价值: 1. 超越流派综述: 本书不满足于简单介绍“谁说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不同思想范式背后的方法论选择和潜在的历史预设。 2. 强调内在张力: 结构上贯穿着“逻辑推演的必然性”与“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使读者理解经济学理论的进步往往来源于对现有逻辑框架的“历史性批判”。 3. 批判性思维培养: 引导读者识别当前主流经济学模型在面对重大历史转折点或新兴社会问题时,其逻辑结构可能存在的盲点。 4. 跨学科视野: 通过对历史情境的重视,本书自然地将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思想史相连接,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分析和清晰的叙事结构,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思想考古”,理解经济学是如何在不断的自我审视和对外部世界的反馈中,塑造其今日的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否意味着它会比一般的入门书籍更具深度和挑战性?而“逻辑与历史的冲突和统一”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在价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经济学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学公式和抽象的模型,它更关乎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而历史则是人类社会最真实的记录。因此,理解经济学思想,离不开对历史背景的深刻洞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经济学理论的诞生,是如何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回应历史提出的问题的?同时,我也希望看到,这些理论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历史的进程,甚至创造了新的历史?“冲突”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不同学派之间的激烈争论,比如古典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对峙,新古典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的分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梳理清楚这些冲突的根源,以及它们如何促进了经济学思想的进步。“统一”则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概念,它暗示着一种超越表面分歧的深层联系,也许是对经济运行某种普适性规律的探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导我看到,在那些看似激烈的争论背后,可能存在着某种更宏观、更根本的统一性,从而构建起我对经济学思想史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逻辑与历史的冲突与统一》。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就立刻被这个副标题所吸引。“逻辑与历史的冲突与统一”,这四个字仿佛点破了经济学研究中最核心也最难以捉摸的脉络。通常我们在学习经济学时,会接触到各种模型、公式,那是严谨的逻辑构建,试图用抽象的语言来解释现实世界。但历史却常常显得如此复杂和多变,现实的经济现象似乎总在挑战着那些优雅的理论。这本书正是试图在这个张力中寻找答案。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历史的土壤,同时,理论的逻辑力量又反过来塑造和影响着历史的走向。我想,这本书也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经济学模型脱离现实,为什么历史上的经济事件会那样发展,以及这些看似矛盾的方面是如何在经济学的宏大叙事中达到某种平衡的。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这种“冲突与统一”的关系,是侧重于理论的演进,还是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抑或是两者兼顾,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展现这种动态的辩证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具深度和洞察力的理解,让我对经济学这个学科的认识更上一层楼,摆脱碎片化的知识,建立起更宏观、更连贯的认知框架。

评分

在阅读经济学相关书籍的时候,我常常会陷入一个思维的怪圈:一方面,我被那些严谨的数学模型和逻辑推理所折服,它们展现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精确性;另一方面,我又时常感到,现实经济世界 far too messy and unpredictable to be fully captured by these elegant theories。尤其是当我们回顾经济学思想史时,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一个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看来是如此的“正确”和“逻辑自洽”,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理论又会遭遇挑战,甚至被新的理论所取代。这本书的副标题——“逻辑与历史的冲突和统一”——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解读这种“冲突”?是因为逻辑本身存在局限,还是因为历史是动态的,而理论往往是静态的?而更令我好奇的是,这些冲突最终是如何走向“统一”的?是所有理论最终殊途同归,还是在不断的冲突与扬弃中,我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接近本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让我看到经济学思想发展并非简单的直线前进,而是一个充满张力、辩证发展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逻辑的力量和历史的演进是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

评分

坦白说,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经济学思想史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和人物的名字上,比如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这些耳熟能详的巨匠。但“进阶讲义”这个词,让我意识到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梳理,而是要深入探讨其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脉络。我对“逻辑与历史的冲突和统一”这个副标题有着极大的期待,我认为这是理解经济学思想演进的关键。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在某个历史时期如此盛行的经济理论,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却显得不再适用,甚至被全盘否定?这种理论的迭代和更新,背后究竟是理论本身的逻辑缺陷,还是历史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本书似乎正是要解答这些深层问题。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清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不同经济学派的产生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的批判与继承关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揭示出,在那些看似冲突的理论之间,可能隐藏着某种更深层次的统一性,或许是对经济运行规律的不同侧面、不同阶段的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历史陈述,带领我进行一次深入的思想实验,去体味经济学思想的“进化论”,理解那些伟大的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碰撞、融合,最终推动着我们对经济世界认识的深化。

评分

作为一名对经济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常常会在理论的严谨性和现实的复杂性之间感到一丝迷茫。经济学的逻辑体系总是力求简洁和普适,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实的经济形态又变幻莫测,这似乎总是在挑战着那些既定的理论框架。因此,《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逻辑与历史的冲突与统一》这个书名,如同一个信号,预示着这本书将要探讨的,正是经济学最核心也最迷人的矛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经济学思想的丛林,去探寻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在历史的背景下,运用他们的逻辑工具,去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的。更重要的是,我好奇他们是如何处理理论逻辑与历史现实之间的“冲突”的?是理论的修正,还是历史的解读?而最终,这些看似对立的因素,又是如何走向“统一”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人物和理论的简单罗列,而是能够深入剖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经济学思想是如何在不断的试错、辩驳和整合中,一步步逼近对经济规律的真谛。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理解理论并非僵化的教条,历史也并非不可捉摸的混沌,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经济学。

评分

期待

评分

身临其境 卡侃侃而谈

评分

好书,快递给力,值得收藏

评分

我们过着粗旷的生活,在风暴动荡里。从劳作到休息,什么样的日子都有乐趣。

评分

好厚呀,估计要看好一段时间了……

评分

这本书应该还可以,跟他的其他的书一起买的。搞活动,挺值的。

评分

书是正版没的说,物流211还是很牛逼的,适合急事。但是如果能附买书的购物清单就好了。

评分

自从有了文字以来,后人若要理解前人的思想,通常有两条途径:其一是文本分析方法(例如经典阐释学);其二是思想史方法。文本,也包括口述史的文本。因此,在文明史阶段(不是史前史阶段)——或许更晚,在西方社会,“实践智慧”的传统中断之后,文本成为思想传承的主要途径。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范围的迅速扩张,最初嵌入于具体情境的文本脱离了原来的情境,于是很容易误导后人陷入怀...

评分

很大部头的书,冲着汪丁丁老师的书才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