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兴起的新视野(套装全二册)

工业文明兴起的新视野(套装全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寰 编
图书标签:
  • 工业革命
  • 文明史
  • 社会发展
  • 经济史
  • 历史
  • 西方史
  • 现代史
  • 文化
  • 思想史
  • 全球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05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95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46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部世界经济文化史的理论著述。书中以详实的资料、详细的分析,从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对世界亚洲、欧洲地区中古向近代过渡,进行了全面、深刻、系统的比较研究。以亚洲和欧洲九个国家的文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实例,探讨了由传统封闭的封建农业文明社会,过渡到开放的、市场经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社会,以及它的不同特点与共同规律。也是一部阐述中世纪世界亚洲、欧洲部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研究与总结性专著。

作者简介

朱寰先生为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多年从事世界中古史教学和研究,对世界近代化问题有深刻的见解,参加此书的其他作者大部分为其博士研究生,这些人均为本学科的学术骨干。

目录

前言
上编 亚欧诸国走向近代文明之比较
第一章 国外向近代过渡问题的研究状况
第二章 向近代过渡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三章 亚欧封建经济比较研究(上)
第四章 亚欧封建经济比较研究(下)
第五章 过渡时期政治制度之比较
第六章 过渡时期社会结构之比较
第七章 过渡时期社会文化之比较

下编 亚欧诸国走向近代的不同道路
第八章 经历曲折反复的意大利
第九章 最早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尼德兰
第十章 率先迈入近代社会的英国
第十一章 经历激越奋进的法国
第十二章 后发制胜的德国
第十三章 从农奴制走向近代的俄国
第十四章 夹缝中求生存的土耳其
第十五章 “脱亚入欧”的日本
第十六章 道路艰难曲折的中国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工业文明兴起的新视野(套装全二册)》:
  1651年,英国国会首次通过“航海法案”,规定任何运入英国的货物,必须使用英国船只或用出产该货物的本国船只装运,违者予以没收。该法案还明确规定禁止外国船只与英国殖民地贸易。英国航海条例公布后,英国、荷兰两国的矛盾立即激化。于是在1652年7月—1667年7月的15年间,爆发了两次英国、荷兰商业战争。虽在战争中互有胜负,但最终还是英国占了上风。荷兰被迫将北美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让予英国;英国则允许部分荷兰船只载运货物进入英国。1660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美洲殖民地出产的某些物资只许输入英国,不许卖与其他国家。1663年,英国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任何输往美洲殖民地的欧洲货物,必须先运至英国,然后方可转运殖民地。根据1651年的航海条例,运进英国的货物必须使用英国船,自然运出英国输往殖民地也只能用英国船只。此法案使英国既可征商税,又可赚运费,并可垄断殖民地贸易。1673年,英国议会又通过北美殖民地征税法案,规定北美殖民地各处相互贸易中,要征收烟、糖等物的贸易税。1676年,北美弗吉尼亚殖民地爆发了普通殖民者培根领导的人民起义。英国新英格兰总督伯尔克利对殖民地人民进行血腥镇压,杀人如麻,血流成河,以致英王查理二世都批评伯尔克利杀人太多,甚至比他替父王报仇所杀的人还多。英国政府为控制北美殖民地不惜采取一切残暴手段。1696年,英国政府设立“商业与殖民委员会”,专事控制美洲殖民地的商业,加紧实施航海条例,残酷压制北美的新兴工业。17世纪80年代末和17世纪90年代前期,由于英国、法国忙于在北美打“威廉王战争”,从欧洲输入美洲的货物不断减少,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于是新英格兰地区居民逐渐发展起本地工业,其中主要是羊毛纺织业。英国政府很怕殖民地工业的发展成为英国竞争对手,迅速通过法案予以打压。1698年,英国议会通过“羊毛纺织物法案”,严格禁止殖民地各区相互间运送羊毛或毛纺织品,这显然是压制北美殖民地毛纺织业的政策,使新英格兰毛纺织工业受到极大损害。英国人对东方殖民地印度的控制和垄断也是一样。
  ……
文明的灯火与思想的疆域:一部跨越世纪的知识漫游指南 图书名称: 文明的灯火与思想的疆域:一部跨越世纪的知识漫游指南(全三卷) 图书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密的思想剖析,构建了一部横跨数千年人类文明进程的知识全景图。它并非聚焦于单一技术体系的兴衰,而是致力于探究人类心智如何从蒙昧走向觉醒,从地方性认知扩展为全球性理解的复杂轨迹。全书分为三卷,每一卷都对应着人类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的一次重大转型。 --- 第一卷:古老的回响与轴心时代的精神铸造 核心内容: 本卷深入探讨了人类早期文明的结构性特征,重点剖析了在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初期,世界范围内不同地理区域(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印度河谷、黄河长江流域以及爱琴海文明)如何独立或通过有限的接触,孕育出影响后世数千年的基础社会组织、宇宙观和伦理体系。 详细展开: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文字”作为关键技术的出现如何重塑了记忆与权力。书中细致考察了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的早期应用,分析了它们如何被统治阶层用于税收、法律制定和神话的固化。这部分内容摒弃了将早期文明简单视为“停滞”的观点,转而强调其内部固有的复杂性与精密的规划性,例如巴比伦的法律体系如何体现了一种早期形式的社会契约思想。 随后,全卷的重心转向了“轴心时代”——一个跨越欧亚大陆的精神大爆发时期。我们不将此视为孤立事件,而是一系列社会压力与哲学探索的必然结果。书中对孔子的“仁”与“礼”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辨析,将其置于春秋战国纷乱的政治背景下考察其作为社会粘合剂的努力。同时,我们也细致对比了古希腊哲学的理性探究路径,从泰勒斯对“本原”的追问,到柏拉图对“理念世界”的构建,展示了西方理性精神的源头。在印度,对吠陀传统的超越性探索,如何催生了佛教对“苦”的解脱之道,以及耆那教的苦行主义,这些思想如何共同塑造了南亚次大陆深远的生命观。 本卷特别关注了早期知识的“非线性传播”问题。通过对古代丝绸之路前身的考古发现和文本残片的解读,探讨了宗教思想(如琐罗亚斯德教)和基础数学知识在不同文化间发生的“嫁接”与“本土化”过程。结论部分总结了这一时期形成的基本宇宙图景:一个由神祇主宰、带有清晰等级结构、并通过道德律令来维持秩序的稳定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所有后世思想发展的温床,也是其潜在的束缚。 --- 第二卷:中世纪的知识炼金术与全球知识网络的雏形 核心内容: 本卷聚焦于公元五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漫长历史阶段,探讨了在古典文明衰落与现代性尚未到来的“间隙期”,知识是如何被保护、重构和创新的。本卷的核心论点是,中世纪并非知识的“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全球知识资源进行深度“炼金术”操作的关键时期。 详细展开: 本卷首先解构了“西方中心论”对中世纪的片面理解,转而强调三大知识中心的同步发展: 一、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知识整合与飞跃: 详细介绍了“智慧馆”(Bayt al-Hikma)在巴格达的运作模式。重点不在于简单地复述阿拉伯学者对手稿的翻译,而在于分析他们如何通过引入印度数字系统(包括零的概念)来革新代数学,如何将希腊几何学与天文学(如托勒密体系)进行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与发展,例如伊本·海塞姆在光学领域的实验方法论探索,这被视为早期经验主义的萌芽。 二、拜占庭的知识保守与传承: 分析了君士坦丁堡在保留希腊罗马典籍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其神学与法学传统的复杂性。这部分内容展示了在政治动荡中,制度化机构如何充当知识的“保险库”。 三、东亚的官僚化知识体系: 考察了中国宋元时期,科举制度对知识普及和技术应用(如活字印刷术、火药的军事化应用)产生的双重影响。探讨了道家思想与儒家经世致用观如何相互作用,催生了对水利、农业的精密管理技术。 全卷的另一重要面向是“技术与信仰的共存”。我们考察了欧洲中世纪晚期大学的兴起,分析了经院哲学(如托马斯·阿奎那)如何试图调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体系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张力。书中还探讨了中世纪的技术革新,如水车和风车在欧洲的广泛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地方性的生产关系,尽管这些变革往往被宏大的宗教叙事所掩盖。 最终,本卷描绘了一幅跨大陆的知识流通网络图景,强调了在技术和思想交流的驱动下,全球知识基础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以地理大发现为标志的剧变奠定结构性前提。 --- 第三卷:启蒙的边界与现代性的多重谱系 核心内容: 本卷将视角聚焦于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探讨了“科学革命”如何系统性地解构了旧有的宇宙观,并催生了关于人类自身、社会组织和自然法则的全新阐释体系。本书拒绝将启蒙视为单一的、纯粹理性的运动,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相互竞争和批判的“现代性谱系”的诞生。 详细展开: 一、科学范式的转移与心物二元论的构建: 详细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实验方法以及牛顿力学体系如何从根本上将世界“机械化”和“数学化”。书中侧重于考察这种新科学范式对哲学产生的冲击,特别是笛卡尔如何确立了主体性(Cogito)和客观实在(Res Extensa)的严格分野,以及洛克和休谟如何发展了经验主义,挑战了先天的知识。 二、政治哲学的重塑与主权观念的诞生: 深入剖析了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关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的不同设想,及其对现代国家形态的奠基作用。我们对比了美国独立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中“天赋权利”概念的起源与差异,揭示了不同启蒙路径如何导致了不同的政治实践。 三、非西方世界的碰撞与知识的再定位: 本卷的关键在于考察启蒙思想与非欧洲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书中审视了欧洲殖民扩张对美洲、非洲和亚洲本土知识体系(如中医、印加历法)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知识的“等级化”过程。同时,也探讨了如伏尔泰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推崇(“开明专制”的理想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欧洲本土对宗教宽容的讨论。 四、十九世纪的思想大分流: 最后,本卷分析了启蒙理性在面对工业化社会矛盾时的自我批判。详细讨论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决定论式解构,达尔文进化论对神创论的颠覆,以及尼采对西方传统道德基础的彻底怀疑。这些思潮共同构建了二十世纪复杂的思想景观,展示了现代性并非一帆风顺的进步,而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和激烈思想搏斗的动态过程。 --- 总结: 本书通过对“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权力中心”的动态考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不依赖于单一技术发展路线的文明史观。它强调了思想的连续性与断裂性,展示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努力地绘制出他们所理解的“世界地图”,以及这些地图如何不断被新的发现和更深刻的反思所修正。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心智拓展边界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翻完第一本,感觉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工业文明认识的全新维度!我一直以为工业革命就是蒸汽机、工厂、城市扩张,然后是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但作者的视角真的太独特了,他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经济技术史,而是深入探讨了工业文明如何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甚至是我们对时间、空间、以及“进步”本身的理解。 比如,他详细分析了工业化如何催生了“标准化”和“效率至上”的观念,这种观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工业生产流程到教育系统,再到我们对待闲暇的方式。我以前从未想到,现代社会对“准时”的强调,对“生产力”的崇拜,竟然是工业文明深刻烙印的体现。书中对“时间”的量化和切割,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感,让我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赶时间”有了全新的反思。 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触及了工业文明与文化、艺术、哲学之间的互动。他引用了大量当时的文学作品、绘画、甚至音乐来佐证他的观点,展现了那个时代艺术家们如何回应工业化的冲击,有的是赞美,有的是批判,有的则是迷茫与挣扎。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跨学科的对话,将冰冷的工业史与鲜活的人文关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第二本更是将视野延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它探讨了工业文明的全球传播及其带来的影响,包括殖民主义、全球化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我特别喜欢关于“地方性知识”与“全球性技术”之间张力的讨论,作者指出,工业文明在传播过程中并非是单向的征服,而是与当地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实相互作用,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体和适应。 书中对“城市”的剖析也让我印象深刻。不仅仅是人口聚集和经济中心,作者将城市描绘成工业文明的有机体,是技术、资本、劳动力、以及社会关系的复杂交织体。他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发展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工业化进程中城市演变的多元性,以及城市在塑造现代人生活方式中的核心作用。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重新审视了“进步”的概念。工业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和技术进步,但代价是什么?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社会不公、以及精神上的疏离感。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在追求效率和物质增长的同时,我们是否正在失去更重要的东西。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未来充满了警惕,也更加珍惜当下。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像一个精密的探测器,深入到工业文明肌体内部,解剖其每一个细胞,展现其每一次呼吸。作者的叙述语言极富感染力,他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同行,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迷宫中,他总能指出最关键的线索,引领我走向清晰的理解。 让我尤为着迷的是,作者对“异化”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他不仅仅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而是将其置于工业文明的整个发展脉络中去考察。从工人在流水线上与劳动对象的分离,到人们在消费主义社会中对商品和符号的迷恋,再到我们与自然环境的疏离,他展现了“异化”是如何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一些不适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书中对“消费主义”的早期萌芽和发展进行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消费主义是近几十年的产物,但作者追溯到工业文明的早期,就指出了制造商如何通过广告、营销手段,以及对产品设计和功能的不断创新,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增长。这种对消费文化根源的探究,让我对当今社会无处不在的消费浪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关注了工业文明对“性别角色”的影响。他分析了工业化如何打破了传统的家庭分工,如何将更多的女性推向工厂,以及这种转变对家庭结构、婚姻关系、以及性别平等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他通过引用的史料和分析,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在工业化浪潮中的挣扎与抗争,以及她们对社会变革的贡献。 第二部分更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了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演变。作者对不同地区在接受和适应工业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多样性,进行了细致的阐释,这让我认识到,所谓的“全球化”并非是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区域性的差异和互动。

评分

这是一部让我颠覆固有认知的著作,它以一种极其宏观和深刻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工业文明的兴起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抽象的理论概念,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思维的远航,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和顿悟。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技术”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精妙阐释。他认为,技术并非是独立发展的,而是深深地嵌入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中。工业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的进步,更是社会需求的驱动、资本的投资、以及权力结构的塑造。他通过梳理一系列关键的技术革新,展现了技术如何反过来重塑社会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书中关于“城市化”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将城市视为工业文明的“孵化器”和“放大器”,它不仅是生产和交换的中心,更是思想交流、文化创新、以及社会冲突的舞台。他对不同时期、不同城市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让我看到了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它对现代人生活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对“教育”在工业文明兴起中的作用的论述。他指出,工业文明需要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懂得技术的工程师、以及能够管理复杂系统的管理者。因此,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改革,成为了工业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分析了不同国家在发展教育体系时所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策略,以及教育如何塑造了社会阶层和个体命运。 第二册更是将研究的触角延伸到更辽阔的全球视野。作者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各种形态,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他分析了工业文明在与不同文化、不同经济模式碰撞的过程中,是如何被接受、被改造、被融合,从而产生了丰富的地域性变体。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工业革命”只是一个起点,而真正的“工业文明”是一个漫长而深刻的演变过程,它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也塑造了我们本身。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分析,带领读者去感受工业文明带来的每一次冲击和转型。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在工业文明的语境下,自然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是可以被征服、被改造、被利用的对象。作者通过梳理工业技术的发展,展现了人类如何一步步地加深对自然的索取,以及这种索取最终带来的环境问题。他没有停留在批判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思维模式是如何在工业文明早期就已悄然形成,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发展轨迹。 另一让我印象深刻的章节是关于“社会组织”的演变。工业文明不仅仅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改变,更催生了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比如政党、工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作者分析了这些组织如何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下产生、发展,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个体与庞大工业体系之间的一个缓冲器,同时也可能成为新的权力斗争的场所。他对这些组织之间复杂关系的剖析,让我对现代社会的运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关于“知识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论述也十分精彩。工业文明带来了印刷术的普及、报纸的兴盛,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作者探讨了这种信息传播的改变如何影响了公众的认知、舆论的形成,以及社会思想的演变。他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信息传播在推动社会变革和塑造集体记忆中的关键作用,这让我认识到,信息的力量在工业文明的兴起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 第二册的讨论更是将视野拓展到了全球。作者对工业文明如何跨越国界,以及在不同文明之间产生的碰撞和融合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他分析了西方工业文明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是如何与东方、非洲、美洲等地的原有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发生作用,从而催生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变体。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对工业文明的理解还是停留在非常表层的认知。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讲述了工业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更是深入剖析了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甚至心灵带来的根本性改变。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 书中对“时间”的解读尤其让我感到震撼。我之前只是模糊地感觉到,现代社会对时间的利用和管理和过去不一样,但这本书让我清晰地认识到,工业文明是如何将时间“商品化”、“切割化”,从而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时间的感知方式。从工业生产线上精确到秒的计时,到城市交通的准点要求,再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日程表,这些都深刻地体现了工业文明对时间的“控制”和“剥削”。这种对时间观念的颠覆,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如何对待和利用时间。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工业文明与“身体”的关系。他分析了工业化如何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生活习惯,甚至对人体本身的认知。比如,流水线上的重复性劳动如何导致身体的异化,城市化带来的生活节奏加快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以及医学技术的发展如何被工业化所驱动,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理解。这种从身体层面去理解工业文明,是我之前从未有过的视角。 更让我感到惊叹的是,作者还巧妙地将工业文明的发展与“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联系起来。他探讨了工业化如何加剧了社会疏离感、个体焦虑,以及人们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如何寻找自我认同。通过分析当时的文学艺术作品,作者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复杂情感世界,有怀旧、有迷茫、有反抗,也有对新世界的憧憬。这让冰冷的工业史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第二本则将研究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地理和文化空间。作者对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及其带来的多样化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这让我看到了工业文明并非是单一的模式,而是与不同地域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条件发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变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