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 基于县域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Fiscal Decentralization,Local Government's Behaviour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unty]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 基于县域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Fiscal Decentralization,Local Government's Behaviour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un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志宏 著
图书标签:
  • 财政分权
  • 地方政府行为
  • 经济发展
  • 县域经济
  • 公共财政
  • 行为经济学
  • 中国经济
  • 区域发展
  • 实证研究
  • 政策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469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463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Fiscal Decentralization,Local Government's Behaviour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 基于县域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关于分权体制下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研究的继续,在现有研究分税制体制下省级财政竞争与地区经济增长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省管县”体制下县级财政竞争与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考察。以“省管县体制-财政竞争-县域经济发展”为研究轨迹,通过理论建模和计量实证,重点分析了省管县改革后的政府财政竞争的新特点及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并从地方政府治理的角度,提出了规范和引导县级政府竞争以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说明
一、“省管县”体制
二、财政竞争
三、县域经济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分权财政体制下财政竞争与经济增长:理论框架
第一节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
一、财政分权理论概述
二、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分权财政体制下的财政竞争
一、财政竞争的内涵
二、财政竞争的其他相关理论
三、财政竞争的分类
四、财政竞争的形成条件
五、财政竞争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财政竞争的经济效应
一、财政竞争的正面效应
二、财政竞争的负面效应

第三章 分权财政体制下财政竞争与经济增长:中国实践
第一节 我国财政体制分权化改革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
一、统收统支财政体制下的政府行为
二、财政包干体制改革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三、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四、“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分权财政体制下的财政竞争
一、统收统支体制下的“兄弟之争”
二、财政包干体制下的税收竞争
三、分税制下的财政支出竞争
第三节 我国分税制下的财政竞争与经济增长
一、我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
二、我国的财政竞争与经济增长

第四章 “省管县''体制下的政府财政竞争:特征分析
第一节 “省管县”体制下政府问财政竞争面临的环境
一、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制度变迁
二、“省管县”改革后的政府间关系分析
第二节 “省管县”改革对县级政府行为的影响
一、财政压力下的县级政府行为
二、“省管县”改革对县级政府的激励
第三节 “省管县”体制下政府财政竞争的特点
一、“省管县”体制下的纵向财政竞争
二、“省管县”体制下的横向财政竞争
第四节 “省管县”体制下政府财政竞争的博弈分析
一、县际横向财政竞争的博弈模型
二、县级与省级政府纵向财政竞争的博弈模型

第五章 “省管县”体制下的政府财政竞争:存在性检验
第一节 县级政府与省级政府纵向财政竞争的判定及检验
第二节 县级政府横向财政竞争存在性的判定及检验
一、省际县级政府财政竞争的判定及检验
二、省内县级政府财政竞争的判定及检验

第六章 “省管县”体制下财政竞争与县域经济发展:理论分析
第一节 县级政府行为与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县级政府行为
二、县级政府行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第二节 县城财政竞争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
一、基于财政分权理论的分析
二、基于委托一代理理论的分析
三、基于最优辖区理论的分析
四、基于公共品供给理论的分析
第三节 县域财政竞争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
一、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二、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三、对县域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四、对县域民营经济的影响
五、对县域政府转型的影响
第四节 县域财政竞争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
一、县域财政竞争负面效应的具体表现
二、县域财政竞争负面效应的制度根源

第七章 “省管县”体制下财政竞争与县域经济发展:实证检验
第一节 理论模型的推导
第二节 计量模型设定及数据选取
第三节 计量实证及结果分析
一、省际县级财政竞争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二、省内县级财政竞争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第八章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竞争治理模式
第一节 县级政府财政竞争治理的总体思路
一、为增长而竞争
二、为和谐而竞争
三、为发展而竞争
第二节 县级政府财政竞争治理的具体建议
一、中央与地方层面:完善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二、地方与地方层面:构建和谐的府际关系协调机构与机制
三、地方与民众层面:强化民众约束地方政府的表达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专家推荐表
深入探寻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一部关于要素流动、制度环境与发展模式的综合性研究 本书旨在从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科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的交叉视角,系统剖析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要素禀赋、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如何共同塑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期经济发展轨迹与结构变迁。全书聚焦于理解地方层面决策如何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创新能力培育以及收入分配公平性,并尝试构建一套解释不同区域发展分化现象的理论框架。 本书的结构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理论基础构建到实证检验,再到政策含义的探讨,力求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分析视角。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石与空间异质性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以及空间经济学中的核心观点,为后续的分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本书并未止步于主流理论的复述,而是着重探讨了在现实世界中,“空间”这一维度如何成为影响增长路径的关键变量。 我们深入探讨了要素禀赋的区域集聚效应与溢出效应。具体而言,本书分析了资本、劳动、技术以及土地等关键生产要素如何在地理空间上分布,并检验了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的类型——如知识溢出、劳动力市场深化和中间品共享——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背景下的相对重要性。一个重要的论点是,特定区域的增长率并非仅仅由其自身的要素投入决定,而是深受邻近区域和更广阔区域网络的影响。 此外,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区域经济增长的“锁定效应”(Lock-in Effects)与“赶超潜力”(Catch-up Potential)之间的动态平衡。当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制度环境形成路径依赖后,如何通过外部冲击或内部改革打破僵局,实现向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转型,是本部分关注的核心议题。我们引入了“历史积累”与“制度惯性”的概念,用以解释为什么一些资源丰富或政策倾斜的地区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却能凭借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崛起。 第二部分:制度环境、地方治理与资源配置效率 本部分将研究的焦点转移到制度和治理层面,探讨制度环境——包括产权保护的清晰度、契约执行的有效性以及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划分——如何通过影响微观主体的行为预期,进而决定资源配置的效率。 本书详细分析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多重角色。我们超越了将地方政府简单视为“效率低下”或“过度干预”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将地方政府视为一个复杂的行动者,其行为受到中央政策约束、地方税收激励、官员晋升锦标赛机制以及社会期望的多重塑造。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激励相容”和“信息不对称”的分析框架,用以预测在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可能采取的招商引资策略、基础设施投资偏好以及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特别地,本书对地方政府在土地和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我们分析了地方政府如何利用土地出让金作为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种财政结构如何影响其城市规划决策、公共品供给倾向以及对重工业或房地产等特定产业的偏好。在金融层面,本书探讨了地方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隐性担保关系如何扭曲信贷市场,导致资本向效率较低但政治关联度高的项目倾斜,从而形成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第三部分:要素流动的微观基础与区域发展差距的形成 本部分侧重于微观经济主体(企业与劳动者)在特定制度和空间约束下的决策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累积并扩大或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针对劳动力流动,本书运用最新的微观计量模型,检验了工资差异、公共服务质量、户籍制度(或类似的人口管理制度)以及社会资本在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决策中的相对权重。我们特别关注了“候鸟式”流动的后果,即部分劳动力未能实现完全城市化所带来的生产力损失和家庭结构冲击。 在企业层面,本书考察了创新活动的区位选择。地理上的邻近性如何促进了知识溢出和创新合作?创新型企业在选择投资地时,除了传统的成本考虑外,对地方政府提供的科研支持、人才引进政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敏感程度如何?本部分通过对大量企业数据库的分析,揭示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国有、民营、外资)在追求效率与规避风险时,对区域环境的差异化偏好。 此外,本部分还深入探讨了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持续性。我们检验了“马太效应”(强者愈强)是否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占据主导地位,或者是否存在足够的收敛机制(如要素流动和技术扩散)来缩小差距。研究发现,要素流动的速度和效率受到制度壁垒的显著抑制,导致资本和技术在发达地区的高度集中,而低收入地区的增长潜力长期被压抑。 第四部分:政策含义、发展模式评估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将理论分析和实证发现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并对当前面临的区域发展挑战进行评估。 本书提出了一套多维度的地方政府行为评估体系,该体系不仅考察地方政府在GDP增长方面的表现,更将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环境规制执行力度、社会福利改善程度以及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能力纳入考量。 针对如何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书强调制度层面的改革优先于单纯的财政转移支付。我们认为,只有当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被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所重塑,使其利益与区域整体福祉更紧密地挂钩时,可持续的、包容性的区域发展才有可能实现。这包括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以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以及改革干部考核体系以弱化对短期经济指标的过度追求。 本书最后展望了全球化和技术变革对区域经济格局的潜在影响。面对数字化转型和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区域经济体如何重新定位自身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及地方政府应如何扮演“催化剂”而非“控制者”的角色,以迎接未来新的增长机遇,是本研究留给未来学者的重要议题。 本书适合对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财政、区域科学以及政府行为研究感兴趣的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研究生阅读。它提供了一个分析区域经济复杂性的强大分析工具集。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奥秘的窗口。财政分权,一个听起来就充满政策博弈和利益纠葛的词汇,在与“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发展”并列时,立刻勾勒出了一幅动态的画面。我期待作者能够细致地剖析财政分权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县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塑造”地方政府的决策行为。例如,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是如何引导地方政府的投资方向?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是否会采取一些“非理性”的、甚至是损害长期发展的措施?而这些行为的累积,最终又将如何体现在县域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甚至是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承诺,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严谨性充满期待。我希望作者不仅能提出有洞察力的理论观点,更能用扎实的实证数据来支撑这些观点,用生动具体的案例来印证研究结论。特别是“县域视角”,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是在谈论遥远的宏观概念,而是聚焦于我们身边最实在的经济现象。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直指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议题:财政分权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决策,进而驱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当我看到“财政分权”时,我立刻联想到的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以及他们从中获得的自主权和责任感。这直接关联到“地方政府行为”,比如他们会如何制定发展规划、如何进行财政支出、如何进行招商引资等等。而这一切的最终落脚点,便是“经济发展”。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构建理论框架,来解释这些复杂的因果链条。是说财政分权越大,地方政府就越有动力去发展经济?还是说在特定条件下,过度分权反而会导致地方政府过度竞争,甚至引发资源错配?“基于县域视角”的强调,则是我认为本书最闪光的地方。县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基层单元,了解财政分权在县域层面的具体实践,以及它如何影响县域政府的行为模式和发展路径,将是本书的独特贡献。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过实证研究,揭示这些深层次的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关注点,即财政分权这一宏观政策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仅仅从书名来看,我就能预想到作者会深入探讨其中的复杂逻辑和内在联系。财政分权的概念本身就包含着权力与责任的转移,这必然会改变地方政府的运作模式和决策偏好。它们是否会因此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还是会因为责任不清而出现“搭便车”现象?抑或是为了追求GDP增长而不惜牺牲环境和社会公平?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更何况,作者还特别强调了“基于县域视角”的研究,这无疑为研究增添了独特的维度。县域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政单元,也是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其行为模式和发展路径往往更能反映出政策的实际落地效果。作者选择这个视角,意味着研究将更加贴近现实,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泛。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理论化地梳理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又将如何设计实证研究来检验这些理论假设。是采用统计模型分析,还是深入的案例研究?无论如何,这本书有望为我们理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结构性的分析框架。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关于中国经济改革深层逻辑的种种疑问。财政分权,作为一种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治理效率的改革方向,其影响绝非简单直线。这本书将它与“地方政府行为”联系起来,无疑触及了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关键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地方政府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和利益的协调者,其行为模式的演变是理解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他们是改革的推动者,也可能是阻碍者。财政分权如何影响他们的“能动性”?是激发了他们争夺财权的积极性,还是让他们在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困境中徘徊?这种博弈最终又如何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或制约?“县域视角”的选择,则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了最具体、最生动的经济单元上。县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承载了大量基层治理的压力和发展经济的重任,而财政分权政策在县域层面如何落地,如何被地方政府“再创造”,进而影响到当地的产业布局、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将是本书值得深入挖掘的内容。

评分

仅仅是看到“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我就能感受到这本书所蕴含的深度和广度。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可能是一本剖析中国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的“操作指南”。财政分权,顾名思义,涉及权力的分配和资源的配置,这其中必然伴随着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复杂互动。作者选择关注“地方政府行为”,正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当权力下放,地方政府会如何“使用”这份权力?他们是会倾向于效率优先,还是会因为考核压力而采取短期行为?这些行为又如何汇聚成一股股力量,最终推动或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基于县域视角”的定位,让我更加确信这本书的价值。县域作为中国经济最基础的细胞,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的经济活力。理解财政分权如何作用于县域政府,进而影响到县域的经济发展,无疑能为我们提供更具操作性和参考性的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