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幸福都相似,而各有各的不幸?——並不是,幸福也因人而異。
我們的生活比兩韆年前的古希臘人更高級嗎?——怎麼會,在很多方麵人類進展甚微。
在享樂至上的時代裏,我們能免於思考的痛苦嗎?——彆做夢瞭,至少在你之前還沒人做到過。
既然人逃脫不瞭生命意義的追問,那……
★39條哲學“金句”揭示生命的意義,來自人類曆史上最傑齣的頭腦,告訴你如何活齣最棒的人生!
★《紐約時報》超級暢銷書作傢丹尼爾·剋萊恩新著作,詼諧幽默的39篇短文,用嚴肅的哲學思辨迴答生活中的小確幸
蘇格拉底說,人要過一種美好、公正的生活,而不是毫無約束地嬉鬧作樂。他的學生、享樂主義者亞裏斯提蔔卻認為,“純粹的快樂纔是生活的目的”。而在悲觀主義者叔本華眼裏,“不想太過悲慘的話,最保險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能很開心”。不過,羅素卻認為叔本華本人其實是一個生活放蕩享樂的僞君子。——在最燒腦的哲學生涯中,這些人類曆史上最傑齣的頭腦是如何思考人生意義的呢?
從伊壁鳩魯到尼采,從叔本華到薩特,關於“如何盡可能活齣最棒的人生”,藏在39個哲學金句裏的生活智慧。
丹尼爾·剋萊恩(Daniel Klein),美國作傢,畢業於哈佛大學哲學係,曾與托馬斯·卡斯卡特(Thomas Cathcart)閤作齣版超級暢銷書《柏拉圖與鴨嘴獸一塊兒上酒吧》(Plato and a Platypus Walk into a Bar),還是其他25本圖書的作者或閤著者。現和妻子生活在馬薩諸塞州西部。
前言
1.“莫因渴望你沒有的,而錯過你已擁有的;要知道,你現在擁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
2.“生活的藝術在於及時行樂,而最強烈的快樂不是知識上的,也並不總是道德的。”
3.“基因工程和納米技術將會終結所有擁有感知力的生物的痛苦。這項工程雖然雄心勃勃,但在技術上切實可行。它不但具有工具理性,而且還是道德義務。”
4.“生活搖蕩如鍾擺,於痛苦與無聊間徘徊。”
5.“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隻有一個,那就是自殺。判斷生命是否值得繼續,就相當於迴答哲學的根本問題。其他一切——諸如世界是否是三維的、精神有九種還是十二種範疇——都要位列其後。”
6.“我的第一個自由意誌行動將會是相信自由意誌。”
7.“存在先於本質。”
8.“從存在中收獲最大成果和快樂的秘訣就是:過危險的生活!”
9.“大自然以其慣常的善意,注定瞭人直到完全失去瞭活著的理由之時,纔懂得該如何生活;直到無力再享受鮮活的快樂之時,纔找到生活的樂趣所在。”
10.“頭腦裏的貨,至少和身體裏的貨同等重要。”
11.“有老朋友的幸事之一就是,你可以盡情在他們麵前犯傻。”
12.“我們的語言精明地體悟到瞭獨自一人所包含的兩種意味。它創造瞭“孤寂”這個詞,來錶達獨自一人時的那種痛苦。它還創造瞭“獨處”這個詞,來錶達獨自一人時的那種榮耀。”
13.“愛情是兩個不同的身體裏住著同一個靈魂。”
14.“當你生活時,什麼事也不會發生。環境在變化,人們進進齣齣,如此而已。從來不會有開始,日子一天接著一天,無緣無故地。這是一種沒有止境的、單調乏味的加法。”
15.“對宇宙而言,人的生命並不比一隻牡蠣更重要。”
16.“首先,一切都不存在;其次,就算有東西存在,人類對它也一無所知;第三,即使對它略有所知,也無法將它傳達或解釋給旁人。”
17.“愛斯特拉岡:咱們老是想齣辦法來證明自己還存在,是不是,狄狄?弗拉季米爾:是的,是的,咱們是魔術師。”
18.“為這個世界找不到任何意義的哲學傢,並非隻關心純粹的形而上學問題,他還想證明,在自己為什麼不能隨心所欲做事的問題上,並沒有什麼正當的理由……對我而言……無意義這一哲學,本質上是自由解放、性和政治的工具。”
19.“如果你有哪怕一點兒想象力,做決定都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有那麼多可欲的選擇時,與其他選項的可欲性之集一比,似乎沒有哪個選擇會在長期內令人滿意。雖然和其他單獨的某個一比,這個選擇並沒差多少。”
20.“在拿撒勒的耶穌的黃金律中,我們讀到瞭功利主義倫理學的全部精髓。‘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和‘要愛鄰捨如同自己’,構成瞭功利主義道德的完美典範。”
21.“我認為,對世界的狀態唉聲嘆氣沒什麼意義,除非你能想到什麼方式來改進它。否則,彆勞神寫書瞭,去找個熱帶海島,躺著曬太陽吧。”
22.“一個在諸行中都力求做到善的人必定會遭到毀滅,因為有太多人並非善類。”
23.“我們的道德心弦……就是被用來拉扯的,但不是遠遠地拉。不過,這並不是因為它在道德上對我們有益,而是因為關心自己和周圍一小群人,可以幫助我們生存下去。實際上,關心其他人群——競爭對象——對我們的生存幫不上什麼忙。如果真要怎樣,我們對他們的態度也該是負麵的纔對,因為我們是在和他們爭奪資源。” 61
24.“人們因陳年舊事受到的懲罰,應該比他們因為近期所做之事受的懲罰更少一些,甚或完全不用懲罰。”
25.“上帝不存在,而他的生母是瑪利亞。”
26.“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傢。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傢。”
27.“宗教是唯一一種我們/他們的思維能達到超驗意義的活動。如果你真的相信使用正確的名稱稱呼上帝,便意味著永恒的幸福和永恒的受苦之間的天壤之彆,那麼惡劣地對待異教徒和非信徒也就變得理所當然瞭。我們的宗教分歧所蘊含的風險,要遠遠高於部落主義、種族主義或者政治産生的風險。”
28.“一點點的哲學會讓人的思維傾嚮於無神論,但是對哲學的深究又會使人心轉迴到宗教上去。”
29.“我看到瞭神聖存在。恐怕我得把自己所有的著作和觀點都修訂一遍瞭。”
30.“不光是說我不信仰上帝,同時自然希望我的信念是正確的,而是說我希望世界上根本沒有上帝!我不願意有上帝存在,我不想宇宙是那個樣子的。”
31.“在這山上,萬軍之耶和華必為萬民用肥甘設擺筵席,用陳酒和滿髓的肥甘,並澄清的陳酒,設擺筵席。他又必在這山上除滅遮蓋萬民之物和遮蔽萬國濛臉的帕子。他已經吞滅死亡直到永遠。主耶和華必擦去各人臉上的眼淚,又除掉普天下他百姓的羞辱,因為這是耶和華說的。”
32.“每當我想到人生的短暫,想到它被以前與以後的永恒吞噬,想到我占據的甚至是能看到的逼仄空間會被無限浩瀚的空間吞沒,而我卻對它一無所知,也從未被它知道,我便驚恐不已,同時又驚異於我是在此處而非彼處。因為並沒有什麼理由解釋為什麼是在此處而不是彼處,為什麼是此時而不是彼時。誰把我放到瞭此處?又是誰下的命令和指示,將這個此時與此地分配給瞭我?”
33.“你是由和地球一樣古老的物質組成的,其中三分之一的年齡甚至和宇宙相當。不過,這是這些原子第一次以這種方式聚集在一起,並且認為它們就是你。”
34.“死不是生活裏的一件事情:人是沒有經曆過死的。如果我們不把永恒性理解為時間的無限延續,而是理解為無時間性,那麼此刻活著的人,也就永恒地活著。人生之為無窮,正如視域之為無限。”
35.“要活得好像你是在活第二次一樣,好像你第一次活的時候做錯瞭什麼。”
36.“未經省察的人生當然值得過,但沒有真正活過的人生值得省察嗎?”
37.“如果你相信感到難過或者憂慮足夠久,便能改變過去或未來的某件事,那你一定生活在另一個星球上的另一種現實體係當中。”
38.“要把每件事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件事去做。”
39.“每次我剛找到生命的意義,他們就把意思改瞭。”
後記
術語錶
緻謝
譯名對照錶
4
“生活搖蕩如鍾擺,於痛苦與無聊間徘徊。”
——亞瑟·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傢
形而上學者、倫理學傢
好吧,我交代:我的確隔三岔五就渴望好好地悲觀一次,尤其是在生活裏要麵對點兒小災小難的時候。當自己遇上啥糟糕事瞭,隻要想想生活對每個人而言其實都挺爛的,心裏就會有種麻木不仁的慰藉感。在這種時候,還有誰比憂鬱先生叔本華更適閤請教的。我記不清到底是什麼時候把這句話抄到筆記本裏的,不過我敢打賭,肯定是在某個情緒低落到榖底的時期。
雖然有點兒難以置信,不過叔本華本人卻被認為是個享樂主義者。因為他主張幸福纔是生活的終極目標,隻不過他覺得要達到這個目標基本上比登天還難。同伊壁鳩魯一樣,他將幸福與快樂定義為恐懼和痛苦的缺席。而且一如伊壁鳩魯,叔本華也相信,降低我們的期待纔是消除憂鬱感的不二法門。這位德國哲學傢用詞直白地講道:“不想太過悲慘的話,最保險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能很開心。”真是大愛“太過悲慘”這幾個字,叔本華都不屑於采用伊壁鳩魯所說的“不高興”一詞。
從這兒開始,叔本華的哲學開始一路下坡,還是很陡的那種。在他的皇皇巨著《作為意誌與錶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中,叔本華寫道:“生命的短暫常常被人哀嘆,卻可能是生命中最好的部分。”在《存在的虛無》(The Vanity of Existence)一文中,他又寫道:“人的生命一定是某種錯誤。這一點的真實性足夠明顯瞭,因為我們隻需要記住,人是欲望與需求的綜閤體,極難被滿足;而且即便被滿足瞭,他能得到的也隻是一種無痛苦的狀態……這就直接證明瞭存在本身是毫無價值的。”當然,這之後就是他那令人超級沮喪的“鍾擺”名言瞭,咱都曉得的。
在他充滿失敗與孤獨——沒人買他的書,也沒有大學請他當老師——的成年生活中,叔本華偶然讀到瞭婆羅門(印度)典籍《奧義書》(Upanishads)最早的西語譯本。盡管這種東方哲學骨子裏會更積極一些,但在那充滿神秘/玄學的文字中,他還是為自己的哲學找到瞭深深的共鳴。《奧義書》認為,人隻有變得超脫與順從,纔能體驗到平和接受生活的感覺。而叔本華在人生晚期逐漸開始吸納的,正是這種態度。在這段最後的時期裏,他寫道:“Oupenk’hat(受佛教啓發的印度教經文)一直以來便是我生命的慰藉,直到我死去。”對叔本華來說,承認自己感受到某種程度的慰藉,基本上就跟彆人喊齣“哇靠”差不多。
這些東方的文字似乎極大地改變瞭叔本華的人生,不過有點反諷的是,這種改變的方式卻非常單調平凡。六十多歲時,他齣版瞭一本名為《附錄與省略》(Parerga and Paralipomena)的書,書裏大部分都是炒他那些悲觀哲學的冷飯,不過也有很大一塊是些朗朗上口的警句。比如,“很多時候,隻有失去之後,纔懂得事物的價值”,以及“每天都是一段小生命,每日醒來起身是一次小齣生,每個新鮮的早晨是一次小青春,每晚休息睡去是一次小死亡”,還有“榮光雖不必贏取,但必不能遺失”。
嗬,一堆陳詞濫調吧,但是許多人還覺得這些話就跟伊壁鳩魯的格言一樣說得挺好,讓人著迷。不過要談到叔本華作為一個寫作者的發展曆程,《附錄與省略》那種一句話概念的格式,很大程度上要得益於他讀過的那些東方宗教典籍,尤其是《大梵經》(Brahma Sutras),也就是吠檀多/印度教那些通俗易懂的警句。
《附錄與省略》成瞭當仁不讓的暢銷書,霎時間憂鬱先生成瞭全城景仰之人,妖艷動人的女子、輝煌富麗的派對與讀者來信蜂擁而至,他那種悲觀的享樂主義終於找到瞭自己的聽眾。人們在他這種狂飆突進運動中發現瞭一種近乎可怕的浪漫,而且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去柏林那傢時髦的鮑爾咖啡館的路上,就可以讀完那些朗朗上口的簡短句子。
20世紀的哲學傢伯特蘭·羅素一般被認為是個非常大度的人,但他卻把叔本華評價為一個極品僞君子。羅素寫道:“他一直都在高級餐館大快朵頤;還有不少肉欲多於激情的風流韻事;他非常喜歡與人爭辯,還極端貪婪……所以很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樣一個深信禁欲與剋製的人,卻從來沒有在實踐當中哪怕錶現齣一點兒他那些所謂的信念。”
羅素這麼寫,其實有藉個人好惡攻擊叔本華哲學之嫌。但話說迴來,叔本華的哲學實質上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又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心理現象。悲觀是人的一種感受,會影響人們觀察事物的方式。這種感受或許促成瞭哲學的誕生,但說到底,無論是感受還是哲學,都無法被證明。如果讓現代心理學傢去分析叔本華的生活,他們看到的會是一個自尊問題很嚴重的人在一鳴驚人之後,剋服瞭抑鬱,成瞭一個派對動物。我理解羅素的齣發點,因為重生後的派對動物叔本華乾的那些事情,讓我也很難去嚴肅地對待他那種悲慘的厭世之感。
我這輩子裏,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因為什麼事,都從未把叔本華的悲觀主義長期留在心裏。即便在最慘淡的時刻,也總有東西會帶著希望齣現,讓我重新振作起來——都是一些日常小事,但總能齣人意料地讓我重燃生活的欲望。
在伍迪·艾倫的電影《漢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的結尾處,米奇這個角色(由艾倫飾演)發錶瞭一段長長的獨白,講的是在他人生的某個時段裏,由於被叔本華的悲觀主義過分左右,他曾嘗試自殺。自殺未遂後,他跑到紐約的大街上軋馬路,一時興起鑽進瞭一傢電影院,裏麵正在放馬剋斯兄弟的《鴨羹》(Duck Soup)。米奇迴憶道:
我就是需要一點時間來整理一下思緒,讓腦子恢復邏輯,把看世界的角度重新放在閤理的位置上。我上到樓上的陽颱,然後坐下來。你知道吧,那個電影我從小到大已經看瞭很多遍,一直都很喜歡。我看著銀幕中的那些人,又開始被電影吸引瞭。然後我就想,你怎麼會想要自殺?這難道不是很愚蠢的行為嗎?對吧,看看那些銀幕裏的人,他們真的很好笑。而且,即便最糟糕的事情發生瞭,又怎樣。
即便沒有上帝又怎樣,你隻能在這人世走一遭,僅此而已。是吧,所以難道你不想經曆一下嗎?……然後,我放鬆地躺到瞭椅子上,開始真正地享受現在的我。
米奇/艾倫的頓悟,讓我想起瞭奧斯卡·王爾德那句精闢至極的話:“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裏,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
5
“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隻有一個,那就是自殺。判斷生命是否值得繼續,就相當於迴答哲學的根本問題。其他一切——諸如世界是否是三維的、精神有九種還是十二種範疇——都要位列其後。”
——阿爾貝·加繆(1913—1960),法國哲學傢
存在主義者
抱歉我先在沙發上躺一會兒,因為我從來都沒辦法坐著讀加繆的這段宣言。事實上,我把這段話抄到筆記本裏時,正躺在一條幽暗絕望的溝渠中,放眼望去,連一顆星星都沒有。不過直至今天,我都仍然相信加繆的訓誡是完全正確且至關緊要的。
如果哲學的根本問題是“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那我們就必須解決個體生命是否值得繼續的問題——答案就隱藏在其中。(那些發自內心相信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到底有九種還是十二種範疇的人,可以不必往下讀瞭。)
加繆這個觀點的威力始於一個事實,那就是在這個世界的生物當中,隻有人類擁有思索和清醒地做齣自殺決定的能力。對那些認為鮭魚冒著韆難萬險洄遊至産卵地也是自殺的吹毛求疵之人,我隻能迴答,我敢肯定鮭魚這麼孤注一擲,絕沒有經過深刻的哲學思考。而一個人若是神誌清醒、活動自如,而且還算有隨機應變能力的話,就可以自由地決定自殺,然後照做。
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真正思考過這種可能性。理智上,我們知道自殺是一種選擇,卻很可能從未真正想過,不會坐在一個燈光晦暗的房間裏,全身心投入到這個問題中去。那太可怕瞭。
在繼續往下說之前,有一點需要鄭重指齣,那就是加繆忽略瞭自殺問題的心理學角度,即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內心可能承受瞭巨大的痛苦,以至於自殺成瞭唯一的齣路、唯一的解脫。而多數心理醫生會說,這類人其實有彆種選擇,如藥物和精神療法。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會說有自殺傾嚮的人本質上就不是理智的——任何自殺之人的行為都是非理性的。當然,加繆會說,誠摯地思索自殺問題就是極端理性的行為。
我認識一位父親,他的大女兒在二十幾歲時自殺瞭。很長一段時間裏,這個女孩都刻意與社會隔絕,大多數時候都自己一個人待在樹林裏。她的傢人和朋友非常擔心,求她去看看心理醫生,但是她對旁人的關切置若罔聞。她也沒有留下遺言解釋自己為什麼要自殺。很多人都因她的離世而悲痛萬分。
她父親傷心欲絕,離傢齣走瞭好幾年時間。直到迴來之後,他纔看起來差不多接受瞭現實。他對一位朋友說:“我不光希望她還活著,更希望她能找到一個活著的理由。”這位父親勇敢而又深刻地找到瞭這齣悲劇的根源。
於我而言,對一個人思考自殺最決然和恐怖的描述,來自格雷厄姆·格林那篇令人拍案的私人化散文——《牆角壁櫥裏的左輪手槍》(The Revolver in the Corner Cupboard)。
由於飽受難以緩和的空虛感睏擾,少年時代的格林曾偷偷拿著哥哥的手槍,跑到伯剋翰斯德的公共林地裏玩俄羅斯輪盤:他先裝入一顆子彈,再轉一下槍膛,然後把槍對準腦袋,扣下扳機。當隻有一聲哢嚓時(他每次玩都有),他會感到一種難以抑製的快感,“就像一盞燈突然點亮瞭……我感到人生充滿瞭無限可能。”
加繆當然不會建議玩俄羅斯輪盤,一個原因是,這種行為最終把是否繼續活著這個重要的存在主義問題,交到瞭命運的手中。但是,格林的行為仍以一種戲劇化的方式展示瞭為什麼直麵自殺可以讓人找到活著的終極理由,且不論這個理由到底是什麼。一個人一旦決然地明白瞭生存與否是自己的選擇之後,就會到達要麼有理由活著要麼沒有的關口。模棱兩可結束瞭,選擇繼續活著——選擇生命——就成瞭創造自己生命意義的前奏。我們選擇繼續活著是有理由的,即便這個理由沒有多明確具體,僅僅是“我不想死”而已。
當加繆在《局外人》(The Stranger)中寫下“如果你一直在尋找生命的意義,那你就永遠沒有活過”這句話時,從另一個角度錶明瞭同一個觀點:人生的意義不能靠我們去找,而是要靠我們來創造。隻有通過沉思自殺,我們纔能徹底見證自己創造的意義。
……
不久之前,我在收拾一些書的時候,偶然翻齣瞭一個封皮上寫著“金句”(Pithies)的破舊筆記本,裏麵是些哲學傢講過的名言短句,都是我匆匆忙忙記下來的,每頁一句,而且基本上每句下麵都有一些字跡潦草難辨的評論。
我笑瞭起來。我都差點忘記還曾有過這麼一個小小的摘抄本瞭。開頭的記錄裏那些斑斑點點的汙漬,無疑是鋼筆的墨漬和汙點。高中畢業時,父母曾送給我一支鋼筆作為畢業禮物,這些筆記就是五十多年前的我用那支筆寫給自己的。當時我應該已經十九、二十歲瞭,剛剛決定要到大學裏攻讀哲學專業。
做齣這個決定——還有記這本筆記——的原因是,我希望從那些偉大的哲學傢身上尋找到一些啓迪,讓我明白如何纔能更好地去生活。因為當時我對畢業之後想乾什麼完全沒有頭緒,隻知道我不想當醫生、律師、商人。結果,這樣的排除法讓我成瞭同學中雞立鶴群的少數派。所以我就想,學哲學吧,正好可以給我指點一下迷津。
本子翻過大概一半之後,批注從鋼筆換成瞭圓珠筆,下麵的評論也減少為三言兩語,全是“肯定還有更好的辦法”或者“救命啊!”這種。最後一則筆記,是神學傢萊茵霍爾德·尼布爾的名言:“每次我剛找到生命的意義,他們就把意思改瞭。”這句話下麵,我寫的是:“你怎麼現在纔說!”當我最終閤上“金句”,不再往裏邊記東西的時候,應該已經三十好幾瞭。
幾十年恍然而過,當我再翻看這個筆記本時,第一反應竟是對自己當年的幼稚程度感到羞愧難當。我真以為可以從哲學傢身上學到如何過好我的人生?他們中的很多人可都生活在幾韆年前啊。我當時到底是怎麼想的?
我做學生時,在那些哲學課本中讀到的人生建議少之又少,無章可循。當時首先要迴答的,是類似“我們如何知道什麼是真實的”“倫理原則有理性根據嗎”以及“‘意義’的意義是什麼”這種問題。畢竟,我連“意義”有什麼意義都還沒搞清楚,就思考我或他人生命的意義,好像也沒有什麼意義。
這是真話。但與此同時,畢業季很快就會飛速到來,我也將要鄭重地開始進入成年生活,所以我十分迫切地想得到一些關於接下來該做什麼的建議。在隨後的幾年裏,我在幾個研究生院的哲學係進瞭又退,退瞭又進,而且為瞭養活自己,還給電視遊戲節目編寫過智力問答和搞笑環節,給單口秀演員撰寫過喜劇段子,齣版過懸疑小說。我還到過不少地方遊曆,而且通常都會拖著幾本哲學書去。我仍然在上下求索著,想知道如何纔能活齣最好的人生。
時不時地,我還真碰到瞭一些極具啓發性的建議,把它們抄在那個越來越破的筆記本裏。直到某一刻,我突然醒悟過來,意識到自己心中所懷的使命感其實很幼稚後,便把“金句”和其他一些舊課本一同塞進瞭箱子裏。也差不多就是在那個時候,我聽到瞭約翰·列儂唱齣的那句著名歌詞:“你左顧右盼做著各種打算,卻不知道生活已然過去大半。”
曾幾何時,如何盡可能地活齣最好的人生這個問題,是哲學的核心追問,一直縈繞在亞裏斯提蔔、伊壁鳩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等思想傢心頭最緊要的位置。在此後的世紀中,從人文主義者到自然神論者再到存在主義者,這個問題又是一大批哲學傢眼中最根本的疑問。
可在近代的西方哲學中,如何生活這個問題,卻幾乎退居到瞭認識論(我們如何知道什麼是真實的)以及邏輯學(什麼是理性和理性討論的必要原則)的那些問題之後。除瞭幾個令人滿意的特例之人,當代的理論哲學傢們都把如何生活的問題拋給瞭日間電視脫口秀主持人、打扮乾練的勵誌演說傢和偏好穿著飄逸長袍的靈性導師。哲學研究者的看法是,尋求如何生活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不是任何有自尊的現代哲學傢該追求的事業。
真是可惜——我邊翻我的舊筆記本,邊這麼想著。嘲笑完自己的年少無知後,現在我意識到,原來那些如何生活的問題仍然在我的腦子裏活蹦亂跳著。當然,逝者如斯夫,我這有起有落的人生也就這個樣子瞭,因為生活本就是如此,但我對有關生命的哲學觀點的渴求,卻絲毫沒有消減。事實上,當我站在耄耋之年的製高點迴望這一生時,仍然會想要以最好的方式去安度自己的晚年。不過更讓人難以抗拒的是,我發現自己已經來到瞭那種想最後再好好端詳一下我的個人曆史的階段。我很好奇,若以那些經過深思熟慮的有關美好生活的想法來衡量,我這一生閤格嗎?
因此,在“金句”中的最後一則筆記過去四十年後,我再次記錄下瞭自己對很久以前抄錄在筆記本裏的那些哲學傢名言的新思考,並開始收集、玩味一些新的語錄。說真的,沉浸其中讓我實在是樂此不疲。
這些語錄中,有些總結歸納瞭關於如何生活的一整套哲學立場,有的則僅僅朝我這邊拋來瞭一個令人振奮的高弧度麯綫球,但當我站在生命的這一頭思考時,所有的語錄無疑都讓我感到驚艷和贊嘆。那些偉大的哲學傢僅僅用幾個精心斟酌的詞句,就能如此舌燦蓮花、鼓舞人心,實在令我摺服。我還認識到,一句言簡意賅的哲學觀點對我這種年紀的人而言還有個優勢,那就是當我讀到末尾的時候,還能記得它的開頭。
從個人角度講,我一點都不介意大眾媒體上的那些靈性導師或者勵誌演講傢,無論他們穿成什麼樣。我敢肯定,他們的確想要試圖迴應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某種根本性需求。但是,一些偉大的哲學傢提煉齣來的那些關於美好生活的觀點,是那麼貨真價實、鞭闢入裏、曆久彌堅,如果就這樣被淹沒在一堆時髦的口號標語之下,或者消失在一堆晦澀難懂的哲學語言分析之中,就真是太遺憾瞭。
所以在這裏,我把自己收集的那些討論如何生活的精練的哲學警句,以及針對它們逐一作齣的個人評價,一並貢獻瞭齣來。盡管我的這些評論本意是想拋磚引玉,但有時候也會離題萬裏、恣意而為地信馬由繮一下。而且,到現在我都沒能為這些不相乾的題外話找到什麼令人滿意的藉口。
在決定要把這些“金句”分享給大傢後,我曾試著為它們排一個閤適的順序。按照我抄記的時間先後?感覺有點兒過於主觀瞭。按照類彆?比如,幸福和快樂的人生,有意義或無意義的人生,追求靈性的人生,美好與公正的人生?但分類的問題在於,那些哲學傢有太多太多的觀點沒法被歸到某個單一的類彆裏。所以最後,我選擇瞭按照個人化的關聯方式來分類,即某個觀點是如何齣其不意地把我引嚮另一個觀點的——換句話說,基本上是非常隨意武斷的一種方式。
喏,這就是我的“金句”瞭,舊的、新的都有,還附帶瞭我的那些沉思與見解,年輕時的、年長後的。它們提齣的問題可能比提供的答案要多很多,不過,這些問題是多麼饒有趣味啊……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彆樣的哲學意味,色彩的運用既有沉靜的藍色,又有跳躍的橙色,仿佛在暗示著生命中既有深邃的思考,也有不期而遇的驚喜。拿到手裏,紙張的觸感溫潤而有質感,不是那種廉價的印刷品,能感受到作者或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僅憑這封麵和觸感,就覺得這本書會是一次心靈的旅程。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靈魂深處、引發深刻思考的書籍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能夠挑戰我們既有觀念、引導我們重新審視自身存在的作品。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張力,"找到"與"變瞭"之間的矛盾,暗示著生命的意義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動態、不斷演進的過程。這讓我充滿瞭好奇,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展開這個宏大的主題,又將通過怎樣的故事或論述來呈現他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我預感,這會是一本需要反復品讀、甚至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有不同感悟的書籍,我很期待它能帶給我新的視角和更深的理解。
評分當我第一次在書店瞥見這本書時,它的書名就如同一個閃電擊中瞭我的大腦,讓我瞬間停下瞭腳步。那句“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瞭”精準地捕捉到瞭我內心深處的一種普遍卻又難以言說的睏惑。我們總是渴望抓住某種確定的、永恒的東西,尤其是在人生的迷茫期,似乎找到“生命的意義”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然而,現實往往是,當我們以為觸及瞭真理,生活卻以新的麵貌和挑戰齣現,迫使我們重新審視和調整。這種“變瞭”的狀態,既是令人沮喪的,又是充滿可能性的。我想這本書或許就是在探討這種不斷變化的本質,也許它並不是在提供一個固定的答案,而是在引導我們學會擁抱變化,理解生命的流動性。它的存在本身,就仿佛是對我過往經曆的一種肯定,讓我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在麵對這種永恒的追尋和不斷的調整。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繪這種動態的生命哲學的。
評分從書名來看,這本書就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它不像那些直白地兜售“人生秘籍”的書籍,而是以一種更加內斂、更加富有哲思的方式來探討“生命的意義”這一永恒的主題。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一位善於觀察生活、並且擁有敏銳洞察力的人。他並沒有試圖去“解決”生命的意義,而是去描繪它“變化”的本質。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深刻的洞察。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常常感到一種虛無,仿佛抓不住任何確定的東西。而這本書的書名,則巧妙地迴應瞭這種普遍的焦慮,它告訴我們,或許“變化”本身就是生命的常態,而我們要做的是去理解和適應它,而不是 futile 地去捕捉那些終將逝去的“意義”。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一種不執著於結果、而是專注於過程的智慧,讓我在麵對生活的無常時,能夠更加從容和堅定。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極具藝術感,封麵上的圖案抽象而富有層次,仿佛是一幅正在展開的星圖,又像是一片深邃的海洋,充滿瞭未知與探索的意味。標題的字體設計也彆具匠心,既有現代的簡潔,又不失古典的韻味,與“生命的意義”這樣沉重而宏大的主題形成瞭一種巧妙的平衡。拿到手中,書本的重量恰到好處,翻頁時發齣的輕柔沙沙聲,都增添瞭一種閱讀的儀式感。我並非一個急於求成或者追求速食知識的讀者,我更喜歡那些能夠沉浸其中、細細品味的著作。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宿命感和哲思,它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拋齣瞭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這恰恰是我所欣賞的。它似乎在預告著,這是一場關於理解、關於接納、關於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方嚮的旅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啓示,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生命中那些看似無常卻又深刻的體驗,甚至在我自己的人生中,也可能因為它的存在而産生一些新的頓悟。
評分我通常會被那些名字自帶故事感、並且能夠引發我強烈好奇心的書吸引。這本書的書名“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瞭”就屬於這一類。它像是一個古老而又新穎的哲學謎題,直接戳中瞭人類普遍存在的對確定性的渴望,以及隨之而來的失落感。我想象著,作者一定是經曆過許多生命中的起伏和思考,纔能夠如此精準地捕捉到這種“追尋與失落”的循環。它暗示著,生命的意義可能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目標,而是一個隨著我們成長、經曆變化而不斷被重新定義的過程。我喜歡這種不提供廉價答案的風格,它更能激發讀者主動去思考、去探索。這本書的齣現,對任何一個曾經感到迷茫,或者在追尋人生方嚮時遇到過挫摺的人來說,都會是一種慰藉,也是一種激勵。我期待它能夠帶領我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去理解這種“變化”背後的真正含義。
評分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瞭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瞭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瞭
評分嗬嗬法國進口看不健康 i
評分還可以吧。。。。。。。。。。。
評分紙質不錯,買來送人,還沒看
評分又是一本哲學類的 不過這本竟然有讓人想讀下去的欲望 也許是內頁做瞭黑白設計的原因
評分還是不錯的,不過價格比亞馬遜還是貴瞭一些
評分收到貨。
評分書內容不錯,圖書紙質質量不行。
評分好!速度與激情快點啊你現在在哪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