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池:高频交易及人工智能大盗颠覆金融世界的对决 [Dark Pools:The Rise of the Machine Traders and the]

暗池:高频交易及人工智能大盗颠覆金融世界的对决 [Dark Pools:The Rise of the Machine Traders and th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斯科特·帕特森(Scott Patterson) 著,孙豪,王泽宪,李骥宇 等 译,王斌 校
图书标签:
  • 高频交易
  • 暗池
  • 金融科技
  • 人工智能
  • 算法交易
  • 市场微观结构
  • 金融市场
  • 量化交易
  • 欺诈
  • 金融犯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29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528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金融期货与期权丛书
外文名称:Dark Pools:The Rise of the Machine Traders and th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畅销书《宽客》作者全新力作
  深度揭示全球金融市场的尖端技术与资本暗战
  《暗池》是一部史诗,记录了黑客群体的成长和算法战争的重大战役
  《暗池》是一部警示录,人类正在努力控制他们创造出的“机器怪兽”

内容简介

  《暗池:高频交易及人工智能大盗颠覆金融世界的对决》是一个电子交易机器颠覆和重塑金融世界的故事。
  高速交易、人工智能大盗、大数据、机器学习悉数登场。
  从机器的诞生、机器的对决,到机器的胜利,还有不可知的机器的未来。
  这是一群计算机极客与怪杰成功逆袭,最终占领华尔街的故事。
  核心人物乔希·莱文,一个梦想夺取大交易所对市场控制权的编程天才,一个大学都没上的小程序员,孜孜不倦不为名利与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做斗争,然后启动了“科技改变生活”的连续剧。
  最终,莱文的创造变成电子版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在极短的时间内,全世界的资本通过光纤密集涌来。
  “交易机器人”——在毫秒间执行交易的人工智能系统,正在利用人类肉眼看不见的订单超过创造它们的人。
  人类无法预测它们下一步会做什么!

作者简介

  斯科特·帕特森,《华尔街日报》资深记者,财经专栏撰稿人。在《华尔街日报》200万订户中,有40%认为他的专栏属于必读文章。他对2010年“闪电崩盘”事件的报道获得了杰拉尔德·勒伯奖。他的第一本书《宽客:华尔街顶级数量金融大师的另类人生》是《纽约时报》排行榜上最畅销的书籍。新书《暗池》从一篇报道开始揭示了全球市场的资本暗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电子交易机器巅覆和重塑金融世界的故事。

精彩书评

  ★比起迈克尔·刘易斯的《高频交易员》,本书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詹姆斯·斯图尔特,《纽约时报书评》
  
  ★这是属于早期电子化交易员的光辉历史。
    ——迈克尔·刘易斯
  
  ★《暗池》讲述一个无人谈论而又十分重要的金融事件:高频交易员是如何操纵市场的。
  ——马克·库班
  
  ★精彩之作!就算是电子交易市场的老手也能从中学到不少知识。
  ——《福布斯》
  
  ★本书记录了金融市场的一个时代,是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的必读之书。读完本书,当你再听到上市钟声的时候,你的感觉都会改变。
  ——《金融时报》
  
  ★一本引人入胜的好书——《暗池》是描写新时代股票交易市场的书籍里有趣而又简明易懂的书。
  ——《财富》杂志
  
  ★对市场机制的阐释,浓缩在这本充满激情和价值的书里。《暗池》是一本少见的既通俗易懂又对交易实用的书。
  ——财经网站
  
  ★《暗池》史诗般地叙述了黑客群体、老派交易所和交易员的纠葛——在机器世界里进行的斗争 ……故事环环相扣,将读者一步步带入真实的历史。
  ——财经网站Seeking Alpha
  
  ★本书再现了“算法战争”里重要的战役和黑客群体的成长之路,如今其中部分精英正在努力控制他们创造出的“怪兽”。《暗池》是一本警世录。
  ——财经媒体Canadian Business
  
  ★《暗池》是所有认真的投资者必读之书,它展示了当今证券市场的核心问题,本书能够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制度设计做出贡献。
  ——布莱尔·赫尔,赫尔交易及凯旋交易公司的创始人

目录

总 序
译者序
序 言
第一部分 机器的对决
第1章 交易机器  002
第2章 以大吃小  016
第3章 算法战争  034
第4章 剥头皮策略  041
第二部分 机器的诞生
第5章 恶棍  062
第6章 “守望者”  083
第7章 “闪电键”  094
第8章 “岛屿”  113
第9章 绿色的机器  135
第10章 “群岛”  149
第11章 万众瞩目  159
第12章 “宫廷政变”  176
第13章 不速之客  186
第14章 傻钱  195
第15章 交易机器人  207
第16章 疯狂的数字  233
第17章 我不想成为名人  251
第三部分 机器的胜利
第18章 野兽  260
第19章 站台  275
第20章 恐慌降临  291
第21章 高度危险  305
第四部分 机器的未来
第22章 受操纵的游戏  314
第23章 大数据  334
第24章 高级对弈  350
第25章 明星  363
致谢  379
注释  381
译后记  390


































精彩书摘

  情况不容乐观,夏天就有小道消息说交易机器公司快不行了。而现在博德克的王牌正在受到竞争对手的侵袭,他仿佛感受到大白鲨正要拖着猎物下水泛起的血腥,而他,就是那个猎物。  为了让公司这艘船不沉没,博德克一个人担负了相当于三个员工的工作量。他通宵待在办公室写代码,测试新策略,以便深度了解交易机器内部出了什么错误。他已经精疲力竭了,如果这个公司要重回轨道,他需要每个人全身心地投人。  “我知道这很糟糕,但是我们可以扭转局面,我知道,”博德克说。“我们能做到!今天我们要干得这些家伙鬼哭狼嚎,好了,现在,我们开始干吧!”  每个人都转向他的屏幕,开始工作。随着开盘的到来,交易机器继续受到重创,几个月来一直如此,无数次的亏损使得交易机器正在接近灭亡,这对他们而言无异于一种酷刑般的折磨。由于亏损的增加,唐威看上去很沮丧,他一边困扰地敲着钢笔一边叹气,他低声咒骂着,让心里累积的郁闷有个出口。  突然,机器停住了。交易中止。唐威一拳砸在桌子上。“到底是怎么回事,海姆!”他喊道,目光死死地盯在博德克身上。  这种事在之前从没发生过。  博德克开始检查熬了一个通宵写的代码以便让机器恢复正常。“一定是一个错误!”他喃喃地说,疯狂地打着字。  “该死!”  呼吸声回荡在交易室里。  博德克通过梳理代码,很快发现了问题。半小时后,交易机器恢复运行,但是仍然继续着一次又一次的亏损,像钟摆一样机械而规律。  交易机器的噩梦始于2009年春天。博德克去夏威夷参加了一个亲戚的婚礼,他得以有时间放松自己,可以回顾和反思自加入赫尔交易公司以来10年间自己的人生历程。一路走到今天,他拥有了一切:金钱;一位美丽的妻子,她受过良好古典音乐教育;一栋坐落于斯坦福德海滩的漂亮房子;三个漂亮的孩子。当然,最最重要的是:他拥有自己支配生活的自由。  当他在6月初回到交易机器公司的办公室时,他就开始从乐观转为担忧,公司的利润正在下降。博德克开始像个猎手一样抽丝剥茧地寻找交易机器的问题所在,但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从那以后,交易机器被市场重创,利润不断地减少。它仍还可以从市场上赚到钱,但是日均利润已经减少到15 000美元附近,偶尔会多一点,就这样从夏天一直持续到秋天。这样的结果就是收入开始不能覆盖成本——博德克曾承诺给他团队中所有精英人才高额的回报,引进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也需要耗费大量金钱。  这是一条不归路,最终公司的现金流将耗尽。交易机器的嘀嗒声现在听起来是如此刻板。  整个12月的每一天,从早到晚,博德克都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埋在那一堆显示器中间,除了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之外很少挪动身体,充血的眼睛从一个屏幕看到另一个屏幕。  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在交易时间内,博德克几乎不离开他的椅子,到下午4点收盘前他甚至不吃不喝,也很少说话。他坐在那里,看着跳动的数字,他的目光仿佛要探入市场的最深处,像一个专门研究古埃及历史的学者探究那些褪色的象形文字埋藏的秘密一样。  “高盛还活得好好的,瑞银也是,我自己在2005年设计的交易系统却看起来要搞砸了。”  博德克的机器麻烦不断,他一直在观察它的运行,他知道它的下一步行动迹象。  正如现在。  他瞪大了眼睛,或许一波行情正在到来。他追踪被人们称为Spyder的标准普尔500指数ETF(交易所交易基金)。Spyder是全球交易最为活跃的标的品种之一,它也是博德克最爱的一个标的,它正在112美元附近徘徊。  ……

前言/序言

  ◆译者序◆
  交易革命的记录者和观察员
  2015年春节,我每天都宅在家中致力于本书全部译稿的校对和统稿,得力于翻译组其他同仁的辛勤劳动,这本很有意思的书将在我这里最后集结成篇。在工作中,我有时候会想起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些场景,并且和书中描绘的场景相互叠加,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
  1997年,我进入一家证券营业部的电脑部上班。当时恰逢中国证券市场著名的一段牛市,熙熙攘攘的交易大厅每日犹如菜市场一般热闹,满头大汗的股民挤在一起,体量巨大的点阵屏占据了整整一面墙壁,只能用红绿黄三个颜色来揭示报价的上涨/下跌/平价。股民拥挤在柜台前填写委托单,然后交由柜台里面的伙计敲入电脑去下单。而到了晚上,我们就要和柜台伙计一起趴在办公室的地板上,将打印出来的满地的交割单和白天的委托单对应起来,这和书中描写的“原始的”纽交所有点像——当然,我们的规模就小多了。
  那时连电话委托都尚不普及,营业部有自己的服务器,也有自己的交易所席位通道,于是一些没有通道的其他营业部便挂靠于此。由于专门的承包商还没有完全成型(包括现在为多家券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恒生电子也正在初创阶段),于是我们自编程序,将来自多个营业部的委托数据收集起来,加上识别标记,统一报送到交易所,并将从交易所传回的成交数据,根据识别标记分传回各个营业部。如果有足够大的流动性,再加上交易匹配系统的话,也许就是一个书中所言的“暗池”。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的证券交易方式已经越来越先进,金融工程、程序化交易、机器学习、高频交易……这些“高大上”的名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除了连大妈股民都耳熟能详的巴菲特之外,吉姆·西蒙斯以及以他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为代表的技术交易精英正在成为新的业内偶像,量化交易仿佛一夜之间便成为很多理财产品表面金光闪闪的装饰品。
  但是,一切都如其表象一般绚烂吗?
  学霸级的技术交易大师,都是来自常春藤里面那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等生吗?
  先进的技术在交易市场上呼风唤雨,它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哪里?
  技术革命和传统以及既得利益,就没有残酷的博弈和争斗吗?
  这些问题,是我们希望把本书介绍给大家的动机之一。因为就连我们自己在翻译过程中,也想知道答案。
  本书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来采访和写作,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致谢和注释中有所了解。作者以大量的真人真事为基础,以通俗、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全景式地呈现了这个世界上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一场又一场证券交易方式翻天覆地的动荡与变革(作者的叙事语言风格很有特色,这一点也让我们在翻译中感到压力,因为有很多俚语、隐喻、俗语都需要一一设法求证出处,并结合上下文尽量力求表达准确)。
  作者带领我们得以旁观算法战争的爆发,观看交易江湖中的大侠如何自立门户,如何较力竞技,如何与纽交所和纳斯达克这样的巨无霸分庭抗礼,让我们看到技术如何撼动那些根深蒂固的精英权贵,并将权杖转交给那些更加聪明、快速、强大的竞争对手。在这个江湖中,既有海姆·博德克这种符合大家心目中形象的精英分子,也有颇具江湖帮派老大气息的雪莱·马斯库勒和马特·安德烈森,更有高中辍学、大隐于市,从未在大众面前留下一张照片,却因证券史上最大的丑闻被处罚的计算机编程大师、市场架构之王、岛屿公司的创始人乔希·莱文。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得以一窥算法战国时代的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并得以了解就算是机器交易的世界里仍然存在人为的不公平(交易所特殊待遇、“剥头皮策略”)。在书中,美林、高盛、瑞银、J。P。摩根、雷曼兄弟、老虎基金、极讯公司、岛屿公司、群岛公司,文艺复兴科技公司……还有许多耳熟能详、如雷贯耳的名字都会出场——这本书的内容一切都是“玩真的”,这些资本市场的名角又怎能缺席呢?
  从书中我们看到,交易技术的革命原本发端于追求市场信息的透明公平,然而很快就发展到利用各种结构漏洞而无所不用其极的巧取豪夺,从“唯快不破”的技术军备竞赛,又逐步回归人工智能加持下的基本面分析。这是技术的自我涅槃吗?还是孕育着更大的灾难?
  我们在翻译中最大的体会是,作者在书中几乎没有对成功人士或先进技术的崇拜、吹捧或者炫耀,相反,纵观全书,我们却可以感到莫名的、淡淡的忧伤,那是作者对证券交易技术革命的隐忧。


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关于您提到的特定书籍《暗池:高频交易及人工智能大盗颠覆金融世界的对决》的简介,因为我的训练数据不包含关于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不过,我可以为您创作一个关于金融科技、市场结构和数字资产主题的、长度大约1500字的虚构图书简介。这个简介将专注于探索一个假想的、与“暗池”和“高频交易”等概念相关联的、但完全独立于您提供的书名的复杂金融世界。 --- 《算法边界:超光速交易与不可见市场的重塑》 导言:看不见的战场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华尔街不再是咆哮的公牛与孤独的交易员的舞台,而是一个由无形代码驱动的、超光速的数字竞技场。传统金融的基石——透明度和可预测性——正在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蚕食:算法驱动的微观结构革命。 《算法边界:超光速交易与不可见市场的重塑》深入探究了驱动全球资本流动的下一代自动化系统。本书并非仅仅关注交易速度的竞赛,而是揭示了隐藏在闪烁的屏幕和纳秒级延迟背后的宏大叙事:当决策权从人类手中转移到可以自我迭代的机器学习模型时,金融市场的本质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变化? 本书的作者,资深金融历史学家与量子计算专家艾莉森·里德(Allison Reed)和网络安全架构师马库斯·陈(Marcus Chen),以其跨学科的视角,将读者引入一个由“黑箱模型”统治的金融前沿。他们挑战了一个普遍的假设:技术进步总是带来效率的提升。在《算法边界》中,效率的提升往往伴随着全新的、难以察觉的系统性风险。 第一部分:微观结构的消隐 市场曾经被“交易所”这个物理概念所定义。然而,如今最大的交易量发生在“非集中化流动池”——一个由大型机构私下运营的、旨在规避公开报价影响的电子场所。本书详尽分析了这些“隐形订单簿”如何重塑了价格发现机制。我们探讨了“流动性碎片化”的深层影响:当大部分真实买卖意图被隐藏在不同的专有网络中时,散户投资者和中小机构如何能真正了解市场的真实深度? 里德和陈将焦点对准了“情景渗透策略”(Contextual Infiltration Strategies, CIS)。这不是简单的高频交易,而是一种基于对特定交易池微观延迟特征的深度学习。书中揭示了某些头部交易机构如何利用对网络拓扑的细微理解,预判其他算法的行为模式,从而在毫秒级的时间窗口内,以极低的成本获取巨额利润。这不仅仅是速度的较量,更是对网络物理学和信息论的精妙应用。 第二部分:智慧的诞生与伦理困境 本书最具颠覆性的部分,聚焦于“自适应市场智能”(Adaptive Market Intelligence, AMI)的崛起。这些不再是预设规则的程序,而是能够根据实时市场反馈自我调整参数的深度强化学习代理。这些 AMI 系统在数周内可以掌握人类交易员耗费数年才能领悟的市场“直觉”。 书中详细介绍了一个案例研究:代号为“潘多拉”的 AMI 系统如何在一次全球宏观经济数据发布后,识别出市场对某一特定新兴市场债券的“群体性误读”,并在不到三分钟内执行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旨在纠正这种误读的交易。虽然最终该策略被证明是正确的,但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几乎导致了东南亚某国央行储备的短暂冻结。 作者提出了尖锐的问题:当市场的“智慧”超越了人类的理解能力时,谁来负责? 传统的监管框架建立在人类的意图和可追溯的决策路径之上。然而,AMI 的决策路径是概率性的、多维的,甚至是不可逆向工程的。本书深入分析了“黑箱审计”的难度,并探讨了要求算法对自身的“非理性繁荣”负责的理论框架。 第三部分:对抗与防御:数字金融的军备竞赛 面对日益复杂的算法操控,全球监管机构和金融安全团队正陷入一场绝望的军备竞赛。陈在书中描绘了下一代网络防御——“反量化防御”(Counter-Quantitative Defense, CQD)。 CQD 策略不再试图阻止攻击,而是利用同等的计算能力和更先进的博弈论模型,在算法层面进行“智能干扰”。书中引入了“信息烟雾生成器”的概念,这是一种故意注入微妙但具有误导性的交易信号到市场中,用以迷惑或延迟对手 AMI 系统的技术。这使得金融战场从简单的信息优势竞争,演变成了一场复杂的数字心理战。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在重塑信任层面的潜力与局限。虽然区块链承诺带来透明度,但本书认为,在超高频交易的背景下,即使是不可篡改的记录,其价值也会因生成速度的绝对差距而被稀释。真正的未来在于构建“即时验证的信任层”,而不是仅仅依赖事后审计。 结论:回归基本人性 《算法边界》的最终结论是,技术并未消除金融的周期性或人性的弱点;它只是将它们升级到了一个更快的维度。算法的“贪婪”和“恐慌”不再是个体的情绪,而是通过代码固化并放大的群体行为。 里德和陈呼吁,金融系统的未来不应仅仅是技术更迭的被动接受者。真正的稳定需要一种“人机协作的监管哲学”,即承认机器的效率,但坚持人类对最终风险的仲裁权。本书为政策制定者、资深交易员以及任何对全球经济未来感到好奇的人,提供了一张绘制我们正在进入的、令人目眩神迷又危机四伏的数字金融新世界的地图。它迫使我们思考:在一个由算法定义的世界里,我们如何还能保持对资本流动的掌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让人感到一种智力上的兴奋,仿佛自己正在参与一场只有少数人能理解的智力游戏。叙事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像是冷峻的调查报道,时而又像是一部充斥着技术行话的赛博朋克小说。作者对于构建冲突场景的能力令人赞叹,特别是当算法间的冲突升级到足以影响实体经济的层面时,那种紧迫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让我对那些看起来波澜不惊的金融新闻背后,可能隐藏的惊涛骇浪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轻松愉快的小说,它要求读者投入专注力去理解那些复杂的交互作用,但这份努力绝对是值得的。它不仅描绘了金融界的现状,更像是向我们投射了一个关于技术失控的警示,一个关于“谁在真正控制世界”的深刻拷问。

评分

坦率地说,我最初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技术手册,但读进去才发现,它构建了一个极具张力的叙事框架。作者非常擅长在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切换,一会儿是监管机构的焦虑,一会儿又是某位程序员在深夜代码中发现的那个可能颠覆一切的漏洞。这种多线叙事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厚度和真实感。书中对于“市场操纵”的定义被彻底刷新了,不再是传统的内幕交易,而是转变成了对微观市场结构和数据流的精妙控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AI大盗”角色时的平衡感,他们既是冷酷无情的技术天才,又被赋予了相当复杂的情感动机,使得整个故事不仅仅是技术展示,更是一场关于野心与界限的哲学探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华尔街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仿佛刚上完一门关于“金融战争论”的速成课。

评分

这部作品绝对是金融小说中的一股清流,它没有那种老掉牙的华尔街精英自视甚高、玩弄权术的陈词滥调,反而深入到市场运作最核心、也最不透明的那些角落。作者的笔触极其敏锐,精准地捕捉到了高频交易(HFT)那种冷酷、高效,几乎带有机械性的力量感。读起来就像是看一部节奏极快的动作片,但枪战换成了毫秒级的算法对决,信息流的博弈才是真正的战场。我特别喜欢它如何将那些抽象的技术术语——比如“延迟套利”、“闪电订单”——用生动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让你即使不是金融专家也能感受到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感。书中对人性的刻画也很有意思,那些掌握了顶尖算法的人,他们的骄傲、偏执以及对绝对效率的追求,最终如何与整个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产生碰撞,这才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看不见的战争”氛围,我们普通人在屏幕前看到的股价波动,背后却是机器与机器之间无声的厮杀。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信息密度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平衡点。它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种近乎纪录片式的冷静,记录了这场技术革命对传统金融秩序的冲击。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速度”这个核心概念的拆解。在HFT的世界里,速度不再是一种优势,而是一种生存的先决条件,这种极端的内卷化对市场健康的影响,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书中描绘的那些光纤网络和服务器机房,仿佛成为了新的权力中心,冰冷、高速、毫不留情。对我来说,它成功地将一个极其专业且封闭的领域,转化成了一个关于技术与权力、透明与阴影之间永恒拉锯战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资本主义最新形态的寓言,充满了对未来不可控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

我一直对现代金融市场的“黑箱”运作深感好奇,而这本书简直就是一趟深入这个地下世界的导游。它不仅仅是关于钱和权力,更多的是关于信息不对称性如何被最尖端的技术放大到极致。文字的密度非常高,但叙事节奏却出人意料地流畅,仿佛作者本身就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每一个术语、每一个市场机制的运作都了如指掌。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探讨了当“智能”不再是人类独有,而是被编码进硅片和光纤中时,金融伦理将面临怎样的困境。这种对未来金融图景的描绘,带着一种近乎宿命论的悲观色彩,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旧会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融产品产生全新的审视。这绝对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它会强迫你去思考,我们所依赖的金融体系,究竟是建立在坚实的逻辑之上,还是仅仅建立在一群更快的计算机之上。

评分

包装还算可以

评分

先给个好评,我喜欢的

评分

看不懂,有点难

评分

东西不错,送货速度也很快,总的来说比较满意,下次还会回购的。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纸质很不错,字迹清晰,下次需要买再来买。

评分

开始读了,感觉很有收获,值得大家购买!很经典的一本书!!!

评分

好书,对期权的各方面讲解得深入浅出,对美股期权实战很有帮助!

评分

一共买了两本还没来得及看,书应该是正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