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外加剂手册(第二版)

混凝土外加剂手册(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培,刘加平,王玲,冉千平 等 著
图书标签:
  • 混凝土
  • 外加剂
  • 手册
  • 第二版
  • 建筑材料
  • 土木工程
  • 混凝土技术
  • 施工
  • 配方
  • 性能
  • 试验
  • 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3379
版次:2
商品编码:1177620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2
字数:7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混凝土外加剂手册(第二版)》由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组织编写,作者是协会主要专家成员。第一版自2009年出版以来,受到有关人员欢迎和好评。主编组织有关专家及科技人员,及时总结其近几年科技成果和应用的经验,编著了本手册第二版。在新版中,许多章节中充实新的内容,增加了章节,增加了工程应用和混凝土工程事故质量分析的实例,它反映我国外加剂行业的新的进展;此外,在新版本中还搜集了我国新有关标准,摘编了国内标准的主要内容,方便的读者使用,使其更具有适用性。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混凝土外加剂及混凝土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能为我国当前的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内容简介

  《混凝土外加剂手册(第二版)》全面介绍了混凝土外加剂的品种、性能,外加剂对新拌和硬化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在各种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并通过工程应用实例,分析了某些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外加剂作用机理、与水泥的适应性问题;对外加剂的生产工艺及工艺参数也作了全面的介绍。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充实了各章的内容,尤其是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采用外加剂新统计资料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更新;增加了混凝土水分蒸发抑制剂和工程质量事故分析的实例;增补了国内外外加剂标准规范主要标准的摘编,更便于读者使用和查阅。本书可供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混凝土外加剂研究、生产和应用,以及混凝土材料设计、施工、管理和教学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我国混凝土外加剂现状及发展趋势
1.1我国外加剂的现状1
1.1.1高性能减水剂2
1.1.2高效减水剂2
1.1.3膨胀剂2
1.1.4速凝剂3
1.1.5木质素磺酸盐外加剂3
1.1.6缓凝剂3
1.1.7引气剂4
1.1.8复合型外加剂4
1.2水泥与混凝土的发展趋势5
1.2.1胶凝材料发展趋势5
1.2.2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趋势5
1.3混凝土外加剂发展趋势6
1.3.1木质素磺酸盐7
1.3.2萘系减水剂7
1.3.3其他合成聚合物和共聚物7
1.3.4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8
第2章 混凝土外加剂的定义、分类、命名和术语
2.1分类15
2.2命名15
2.3术语16
2.3.1基本术语16
2.3.2性能术语17
第3章 混凝土外加剂品种、性能和生产技术
3.1高性能减水剂19
3.1.1定义及分类19
3.1.2生产所用主要原材料及其检测方法20
3.1.3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23
3.1.4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的生产工艺26
3.1.5常规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性能特点28
3.1.6其他功能型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33
3.1.7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用途及主要应用范围37
3.1.8应用技术要点38
3.2高效减水剂41
3.2.1萘系高效减水剂41
3.2.2蒽系减水剂52
3.2.3氨基磺酸盐系减水剂54
3.2.4脂肪族羟基磺酸盐系减水剂60
3.2.5三聚氰胺高效减水剂65
3.2.6古马隆系高效减水剂68
3.2.7聚苯乙烯磺酸盐减水剂69
3.3普通减水剂69
3.3.1木质素磺酸盐类减水剂69
3.3.2多元醇系列减水剂82
3.3.3腐殖酸减水剂84
3.4缓凝剂/缓凝型普通减水剂/缓凝型高效减水剂/缓凝型高性能减水剂86
3.4.1定义86
3.4.2缓凝剂、缓凝型普通减水剂、缓凝型高效减水剂和缓凝型高性能减水剂
的技术要求86
3.4.3缓凝剂的品种及其主要性能86
3.4.4缓凝减水剂的主要品种和性能特点101
3.4.5缓凝类外加剂的主要用途102
3.4.6缓凝类外加剂的主要应用范围103
3.4.7缓凝剂的作用机理103
3.4.8缓凝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104
3.4.9缓凝类外加剂的应用技术要点107
3.5早强剂/早强减水剂108
3.5.1概述108
3.5.2早强剂按照化学成分分类109
3.5.3早强剂及早强减水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119
3.5.4早强剂及早强减水剂应用技术要点120
3.5.5早强剂外加剂使用注意事项120
3.5.6早强剂及早强减水剂在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122
3.6引气剂/引气减水剂122
3.6.1概述122
3.6.2引气剂的种类与化学结构123
3.6.3混凝土引气剂的气泡性能126
3.6.4引气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131
3.7防水剂137
3.7.1概述137
3.7.2无机防水剂138
3.7.3有机防水剂140
3.8膨胀剂144
3.8.1膨胀剂研究概况144
3.8.2膨胀剂的种类及膨胀机理146
3.8.3膨胀剂的应用范围150
3.8.4影响膨胀剂膨胀作用的因素151
3.8.5膨胀剂的选用153
3.8.6膨胀剂使用的注意事项154
3.8.7膨胀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155
3.8.8膨胀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56
3.9速凝剂157
3.9.1定义158
3.9.2分类158
3.9.3速凝剂的作用机理160
3.9.4各种速凝剂的生产161
3.9.5性能162
3.9.6用途162
3.9.7应用技术要点162
3.9.8速凝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163
3.10泵送剂164
3.10.1概述164
3.10.2泵送剂的组成和选用165
3.10.3泵送混凝土的特点和施工166
3.10.4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167
3.10.5生产质量控制171
3.11防冻剂172
3.11.1混凝土冬期施工172
3.11.2冬期施工用防冻剂概述176
3.11.3防冻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181
3.11.4防冻剂工程应用技术要点183
3.12絮凝剂184
3.12.1絮凝剂及其种类184
3.12.2絮凝剂的分子结构及生产工艺185
3.12.3絮凝剂的主要性能特点185
3.12.4絮凝剂对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186
3.13减缩剂187
3.13.1概述187
3.13.2减缩剂的减缩作用机理187
3.13.3减缩剂的品种与化学组成188
3.13.4减缩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189
3.13.5单组分型减缩剂的合成工艺189
3.13.6混凝土减缩剂的应用研究192
3.13.7影响减缩效果的因素196
3.14保塑剂196
3.14.1概述196
3.14.2保塑剂概念197
3.14.3混凝土保塑方法及其优缺点197
3.14.4保塑剂的类型198
3.14.5保塑剂作用机理分析199
3.14.6保塑剂的性能评价200
3.15增稠剂203
3.15.1概述203
3.15.2增稠剂的作用机理204
3.15.3增稠剂对新拌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206
3.15.4增稠剂对硬化混凝土性能的影响207
3.15.5应用技术要点207
3.16阻锈剂208
3.16.1阻锈剂的定义208
3.16.2阻锈剂的种类209
3.16.3常用阻锈剂及其作用机理209
3.16.4阻锈剂的性能指标210
3.16.5外加剂推荐掺量及影响211
3.16.6掺阻锈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211
3.16.7用途及主要应用范围211
3.16.8阻锈剂的应用效果及限制212
3.16.9阻锈剂应用技术要点212
3.17加气剂213
3.17.1概述213
3.17.2加气剂品种及机理213
3.17.3应用技术要点216
3.17.4加气混凝土216
3.18碱-集料反应抑制剂217
3.18.1概述217
3.18.2碱-集料反应抑制剂218
3.19灌浆剂222
3.19.1概述222
3.19.2灌浆剂的品种222
3.19.3灌浆工程对灌浆材料(灌浆剂)的要求227
3.20锚固剂227
3.20.1概述227
3.20.2锚固剂的分类及特性228
3.20.3有机锚固剂与无机锚固剂的优缺点234
3.21砌筑砂浆增塑剂235
3.21.1概述235
3.21.2砂浆塑化剂235
3.21.3微孔塑化剂235
3.21.4高效塑化粉236
3.22水泥电离剂238
3.22.1概述238
3.22.2试验所用原材料238
3.22.3电离剂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239
3.22.4对硬化混凝土性能的影响240
3.22.5电离剂其他有关使用效果的试验241
3.22.6结论243
3.23硫氰酸钠―――可供选择的非氯早强剂244
3.23.1概述244
3.23.2硫氰酸钠在建筑外加剂中的应用244
3.23.3硫氰酸钠混凝土的优点244
3.23.4硫酸氰酸钠的化学特性245
3.23.5硫氰酸钠不同的生产方法245
3.23.6硫氰酸钠的型号、包装及贮运245
3.23.7硫氰酸钠的主要应用领域246
3.23.8硫氰酸钠定价246
3.23.9硫氰酸钠的存放及使用方法246
3.24混凝土表面处理剂247
3.24.1混凝土界面处理剂的分类247
3.24.2界面剂改性新旧混凝土黏结强度机理248
3.24.3影响新老混凝土黏结强度的因素249
3.24.4工程应用249
3.25混凝土养护剂250
3.25.1概述250
3.25.2养护剂的种类及作用机理250
3.25.3养护剂性能指标及使用方法251
3.25.4具有核壳结构的乳液型混凝土养护剂的研制252
3.26混凝土脱模剂253
3.26.1概述253
3.26.2混凝土脱模剂的主要类型及优缺点253
3.26.3脱模剂的脱模机理254
3.26.4脱模剂应具备的性能254
3.26.5脱模剂用的标准及检测方法255
3.26.6选用脱模剂应考虑因素256
3.26.7脱模剂的制备257
3.26.8脱模剂在工程中的应用260
3.27混凝土水分蒸发抑制剂260
3.27.1概述260
3.27.2研发机理260
3.27.3混凝土水分蒸发抑制剂的种类260
3.27.4混凝土水分蒸发抑制剂的性能要求261
3.27.5混凝土水分蒸发抑制剂使用方法261
3.27.6Ereducerò-101塑性混凝土高效水分蒸发抑制剂性能及工程应用262
3.28着色剂263
3.28.1概述263
3.28.2混凝土着色剂的分类263
3.28.3混凝土着色剂的生产264
3.28.4使用264
3.28.5应用范围265
3.28.6质量控制265
3.29矿物外加剂266
3.29.1概述266
3.29.2磨细矿渣266
3.29.3粉煤灰271
3.29.4硅灰275
3.29.5复合矿物外加剂278
3.30温轮胶和迪安胶279
3.30.1温轮胶279
3.30.2迪安胶283
第4章 外加剂品种的选用
4.1外加剂的主要功能285
4.2混凝土外加剂按其使用目的选用285
4.3选用外加剂的注意事项287
第5章 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
5.1水泥的基本知识与性能289
5.1.1水泥的种类289
5.1.2组成和水化291
5.1.3水泥的技术性质292
5.2混凝土的基本知识与性能293
5.2.1混凝土分类和特点293
5.2.2混凝土的组成、结构和性能294
5.2.3混凝土外加剂的作用机理296
5.3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298
5.3.1概念298
5.3.2测试方法299
5.3.3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的影响因素304
第6章 外加剂工程应用实例
6.1萘系高效减水剂的工程应用315
6.1.1萘系高效减水剂在桥梁锚碇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315
6.1.2萘系高效减水剂在水电工程的应用329
6.2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工程应用330
6.2.1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在隧道工程的应用330
6.2.2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在清水混凝土工程的应用335
6.2.3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在液化天然气混凝土工程的应用343
6.2.4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在核电工程混凝土中的应用344
6.2.5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在商品混凝土中的应用347
6.2.6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在高铁混凝土工程的应用351
6.3膨胀剂的工程应用355
6.3.1膨胀剂在民用工程的应用355
6.3.2膨胀剂在水电工程的应用358
6.4引气剂的工程应用364
6.4.1引气剂在景洪水电站的应用364
6.4.2引气剂在龙滩水电工程的应用365
6.4.3引气剂在阿海水电工程的应用366
6.4.4引气剂在银盘水电工程的应用367
6.5减缩剂的工程应用367
6.5.1工程概况367
6.5.2面板混凝土配合比防裂设计技术要点369
6.5.3减缩剂的性能特点370
6.5.4减缩剂制备面板混凝土371
6.5.5应用情况372
6.6灌浆材料的工程应用373
6.6.1后张预应力孔道灌浆材料373
6.6.2设备基础灌浆材料374
6.6.3高铁专用支座灌浆材料376
6.7阻锈剂的工程应用379
6.7.1阻锈剂在崇启大桥中的应用379
6.7.2阻锈剂在台山核电站中的应用380
6.8水分蒸发抑制剂的工程应用381
6.8.1工程概况381
6.8.2关键技术要点381
6.8.3工程应用情况381
6.9矿物外加剂的工程应用382
6.9.1矿物外加剂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中的应用382
6.9.2耐酸粉料在强酸环境桩基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386
6.10温轮胶在灌浆料中的应用389
6.10.1掺温轮胶后灌浆料的流变性能390
6.10.2掺温轮胶后灌浆料固砂强度实验394
第7章 混凝土工程事故质量分析
7.1内蒙古某大厦底层楼板局部混凝土凝结异常原因分析396
7.1.1工程概况396
7.1.2混凝土凝结异常原因分析396
7.1.3结论401
7.2河南省某办公楼混凝土凝结异常原因分析401
7.2.1工程概况401
7.2.2混凝土凝结异常原因分析401
7.2.3结论403
7.3某地区综合楼六层混凝土开裂原因的分析研究会405
7.3.1概述405
7.3.2现场考察405
7.3.3混凝土芯样检验405
7.3.4结论410
7.4内蒙古某电厂2#冷却水塔淋水构架短期内破坏原因分析410
7.4.1概述410
7.4.2现场考察410
7.4.3碱-集料反应情况分析411
7.4.4混凝土构件损坏原因分析413
7.4.5结论414
7.5河南某机场道肩混凝土破坏原因分析415
7.5.1概述415
7.5.2现场考察415
7.5.3混凝土破坏原因的分析研究416
7.5.4结论418
7.6某市立交桥会桥混凝土破坏原因分析418
7.6.1引言418
7.6.2破坏情况及统计分析418
7.6.3芯样分析结果419
7.6.4对该立交桥的补充试验422
7.6.5结论425
7.7某职工宿舍楼混凝土表面麻点现象原因分析425
7.7.1现场考察报告425
7.7.2模板的红外光谱分析427
7.7.3混凝土表面质量事故原因分析430
7.7.4混凝土外观颜色异常的改进措施430
7.7.5结论430
第8章 国内外混凝土外加剂标准摘编
8.1国外混凝土外加剂标准431
8.1.1JISA6204:2006日本混凝土外加剂标准431
8.1.2EN934-2:2001欧洲混凝土、砂浆和水泥净浆外加剂标准432
8.1.3ASTMC494/C494M-05美国混凝土化学外加剂标准规范438
8.1.4AS1478.1―2005澳大利亚标准混凝土、砂浆、净浆的化学外加剂441
8.1.5ASTMC260-01美国混凝土引气剂标准规程443
8.1.6ASTMC1017/C1017M-03美国流态混凝土用化学外加剂标准444
8.1.7ASTMC1141-01美国喷射混凝土外加剂标准规范444
8.2国内混凝土外加剂有关标准445
8.2.1GB876―2008混凝土外加剂445
8.2.2GB23439―2009混凝土膨胀剂447
8.2.3JC474―2008砂浆、混凝土防水剂447
8.2.4JC475―2004混凝土防冻剂449
8.2.5JC477―2005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450
8.2.6GB18588―2001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450
8.2.7JG/T164―2004砌筑砂浆增塑剂450
8.2.8JT/T769―2009公路工程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451
8.2.9JG/T223―20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452
8.2.10JG/T377―2012混凝土防冻泵送剂453
8.2.11JC2031―2010水泥砂浆防冻剂454
8.2.12JC/T20033―2010混凝土外加剂用聚醚及其衍生物455
8.2.13JC/T2093―2011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孔道灌浆外加剂456
8.2.14GB/T18445―2012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456
8.2.15TB/T3192―2008铁路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管道压浆技术条件458
8.2.16JC986―2005水泥基灌浆材料458
8.2.17GB/T18736―200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459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前言 自《混凝土外加剂手册》于2009年出版以来,我国混凝土外加剂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据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统计,从2007~2013年短暂的几年间,我国外加剂总产量从424.8万吨增至1225.3万吨,其中高性能减水剂产量从41.4万吨增至497.8万吨,萘系高效减水剂产量也从197.4万吨增至357.6万吨,高性能减水剂增长了十几倍,其增长速度是惊人的。混凝土外加剂产量增加和品种的增多,特别是高性能减水剂品种的增多,为混凝土技术进步和多品种混凝土提供了技术和物质的保障,保证了我国各项基础建设的顺利进行,外加剂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 近年全球气候变暖,节能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努力的目标。2013年开始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地区出现较多、较为严重的雾霾天气,现在对企业生产提出了更严格的环保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对水泥、混凝土及外加剂生产和应用也带来重大的影响,生产企业都在追求低成本和最大经济效益时,在水泥生产中掺入各种各样的混合材,混凝土生产也加入了多种矿物外加剂(也叫掺合料),大量工业副产品以及废物的加入,使水泥混凝土增加了化学反应的复性,对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提出更多严峻的挑战,这也赋予外加剂科技工作者及外加剂生产企业更为繁重的历史使命。 《混凝土外加剂手册》第一版自2009年出版以来,受到有关人员的欢迎和好评。在出版社的约请下,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及科技人员,及时总结近几年科技成果和应用的经验,编著本手册第二版。在新版中,许多章节中充实了新的内容,增加了新的章节,增加了工程应用和混凝土工程事故质量分析的实例,它反映了我国外加剂行业的最新的进展;此外,在新版本中还搜集了国内外最新有关标准,摘编了其标准的主要内容,方便读者使用,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希望此书的出版有助于混凝土外加剂及混凝土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为当前的建筑、建材工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版虽力求完善,但由于撰写人员知识面的限制,可能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指教。 田培 2015年3月 第一版前言 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已有80多年的历史,随着外加剂新品种不断出现和性能提高,目前使用已相当广泛,是优质混凝土必不可少的组分,被人们称为混凝土的第五组分。工业发达国家混凝土中有50%~80%掺有各种外加剂,我国掺外加剂的混凝土也达到40%左右。混凝土外加剂品种多样,功能各异。
  在混凝土中,使用外加剂的主要目的有: ①改善新拌和硬化混凝土的性能,特别是混凝土的耐久性; ②促进混凝土新技术的发展,如商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自流平混凝土、水下混凝土及喷射混凝土等; ③化学外加剂还促进工业副产品在胶凝材料系统中更多的应用,有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在不断探求降低成本和高耐久性前提下,可以预料,外加剂在未来的混凝土生产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研究、生产和应用外加剂的单位较多,许多单位都有本单位的研究、生产和应用成果及经验,但各单位在深度和广度上是不一致的。根据化学工业出版社的要求,遂组织了从事外加剂研究较早并卓有成效的单位与人员参加了手册的编写,目的是将我国的外加剂生产技术作较全面的总结和介绍,以实现成果的交流与共享,推动我国外加剂行业更好的发展。编著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是国内开展外加剂研究最早的单位之一,成果较多,制定了多项混凝土外加剂国家与行业标准,近期又主持第二次全面修订GB8076国家标准,该标准新增了国内新近开发的高性能减水剂的检测方法与性能指标;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是目前国内集外加剂研究、生产和应用于一体的企业之一,科技力量雄厚,是国内知名企业,高效减水剂被国家评为名牌产品,产品广泛用于国内各类重点及大型工程。 本手册内容除搜集整理国内外资料外,还包含编写单位的科研、生产与应用方面的成果与经验总结;既介绍了传统外加剂产品,也介绍新近研发的产品。本书共分8章。第1章引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2008年我国外加剂生产现况”调查资料,详细介绍我国外加剂现况,以及今后水泥、混凝土和外加剂发展方向。第2章简略介绍外加剂的定义、分类、命名和术语。第3章全面介绍外加剂品种、性能、生产技术等。
  其中电离剂是有别于化学外加剂和矿物外加剂,此种外加剂我国虽不生产,但试验结果显示了一些奇特性能,书中也作了简介。近期由于国内对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视,严格限制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及碱含量,过去一些外加剂常用的传统组分受到了限制,本书对一种氯低碱、既可用作早强组分又可作防冻组分的硫氰酸钠的几种制造方法及性能作了详细介绍。这样,外加剂企业在获取外加剂组成方面又多了一种新的选择。第4章介绍外加剂的选用原则。第5章对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作了较详细的阐述,由于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从理论认识其影响因素,对解决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第6章介绍了各种外加剂在一些重大工程的应用实例,从这些实例可以看出,做好工程服务关键问题是什么,这对从事工程服务的人员有很高参考价值。第7章是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原因分析,这是编写单位在工作中遇到并处理过的一些问题,这些工程质量事故有的是掺外加剂的混凝土,有的是未掺外加剂的混凝土,其原因分析方法对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8章介绍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标准,这对于从事外加剂研究和外贸的人员有一定实用意义。由于篇幅有限,第3章着重介绍外加剂品种、生产和性能,其他章节比较简略。
  本书的出版,对于从事与混凝土外加剂相关工作的人员认识、正确掌握、选择和使用外加剂会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 由于撰写人员知识面的限制,书中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予以指正,编者不胜感谢。
  田培 2009年6月

混凝土外加剂手册(第二版):构筑未来,精益求精 前言 在瞬息万变的建筑行业中,混凝土作为最基础、最广泛的建筑材料,其性能的优化与革新至关重要。从宏伟的摩天大楼到精密的基础设施,再到遍布城乡的民用建筑,混凝土的身影无处不在,承载着人类对安全、稳定、持久的生存空间的追求。而混凝土外加剂,作为一种能够显著改善混凝土性能、拓展其应用领域、提升施工效率、甚至赋予其特殊功能的关键添加剂,其研究与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建筑技术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 《混凝土外加剂手册(第二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权威著作。本书在前一版的基础上,深刻吸收了近年来混凝土外加剂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进展以及行业发展趋势,旨在为广大科研人员、工程师、设计师、施工技术人员、材料生产商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一本全面、深入、实用且与时俱进的参考工具。本书不仅是理解和应用现有外加剂的指南,更是探索未来混凝土技术发展方向的灯塔。 第一部分:外加剂的科学基础与分类体系 本书的开篇,将从根本上梳理混凝土外加剂的科学基础。我们将深入探讨外加剂在水泥水化反应、混凝土拌合物流变性、硬化混凝土结构形成等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这包括对各种化学基团在外加剂分子中的作用、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与分散机理、高分子聚合物与水泥颗粒的相互作用等进行详尽的阐述。理解了这些微观层面的作用机理,是正确选择、使用和开发外加剂的前提。 紧接着,本书将建立一个科学、清晰的外加剂分类体系。我们将依据外加剂的主要功能(如增强流动性、提高强度、改善耐久性、控制凝结时间、赋予特殊性能等),结合其化学组成和作用机理,对各种外加剂进行系统性的分类。这包括但不限于: 减水剂(高效减水剂、超塑化剂): 重点介绍木质素磺酸盐、萘系磺酸盐、三聚氰胺系磺酸盐、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等不同类型的减水剂,阐述其减水机理、减水效果、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择要点。 引气剂: 讲解其产生和稳定气泡的机理,如何通过引入微细封闭气泡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性、降低密实度、改善和易性。 早强剂与促凝剂: 阐述其加速水泥水化、缩短凝结时间、早期强度发展机理,以及在冬季施工、抢修工程中的应用。 缓凝剂: 介绍其抑制水泥水化、延长凝结时间、保证混凝土远距离运输和复杂施工的机理,以及在高温环境下的重要作用。 膨胀剂: 讲解其产生膨胀、补偿收缩、提高抗裂性能的机理,以及在防水工程、预制构件等领域的应用。 防水剂: 阐述其降低混凝土孔隙率、阻碍水分渗透的机理,以及在地下工程、屋面工程等防水部位的应用。 防冻剂: 介绍其降低溶液冰点、抑制水化产物结晶、保证混凝土在低温下正常施工的机理。 其他功能性外加剂: 包括防锈剂、抗菌剂、阻燃剂、染色剂、抗裂纤维增强剂等,介绍其特殊功能及应用前景。 第二部分:各类外加剂的性能指标、测试方法与质量控制 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需要有可靠的测试方法来验证和评估。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各类混凝土外加剂的关键性能指标,并提供国家及行业标准推荐的测试方法。这将涵盖: 通用性能指标: 如减水率、含气量、凝结时间(初凝、终凝)、膨胀率、强度增长率、粘度、稳定性等。 特定功能指标: 如抗冻融性改善系数、防水性测试、耐腐蚀性测试、粘结强度测试等。 试验仪器与设备: 介绍常用的外加剂性能测试仪器,以及规范的操作流程。 质量控制要点: 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检验,提供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建议,确保外加剂产品的质量稳定可靠。 第三部分:外加剂在不同类型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 混凝土的性能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工程类型、不同环境条件对混凝土的性能指标有不同的要求。本书将深入探讨外加剂在各种典型混凝土类型中的应用技术,并提供具体的配制方案和施工指导。 高性能混凝土(HPC)与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 重点阐述超塑化剂、早强剂、引气剂等在外加剂混凝土中的协同应用,如何通过合理外加剂的组合,实现高强度、高耐久性、高工作性的目标。 自密实混凝土(SCC): 详细介绍外加剂(特别是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稳定剂)在SCC中的作用机理,如何通过外加剂调节拌合物的流变性能,实现无需振捣的密实化。 抗裂混凝土: 探讨膨胀剂、防水剂、抗裂纤维等在外加剂抗裂混凝土中的应用,如何有效抑制混凝土的干缩、温度裂缝。 耐久性混凝土: 讲解防水剂、减水剂、引气剂等在外加剂耐久性混凝土中的应用,如何提高混凝土的抗渗透性、抗冻融性、抗氯离子侵蚀能力。 早强高强混凝土: 关注早强剂、促凝剂、高效减水剂的组合应用,以及外加剂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控制。 轻骨料混凝土、聚苯乙烯泡沫混凝土: 介绍外加剂在调节拌合物粘度、改善分散性、提高骨料包裹性等方面的作用。 再生骨料混凝土: 探讨外加剂如何改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弥补再生骨料带来的性能劣势。 绿色混凝土与低碳混凝土: 关注外加剂在利用粉煤灰、矿渣等掺合料,以及降低水泥用量、减少碳排放等方面的作用。 第四部分:外加剂在特殊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理论结合实践,才能更好地指导工程应用。本部分将选取若干典型的工程项目,深入分析外加剂在其中的应用案例。这些案例将涵盖: 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 混凝土泵送性能、早期强度、抗离析性的保证。 地下工程(地铁、隧道、水下工程): 防水性、抗渗性、耐久性的提升。 桥梁工程: 高强度、高耐久性、抗冻融性的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水化热控制、抗裂性能的保障。 预制构件生产: 早期强度、脱模性能、尺寸稳定性。 路面工程: 耐磨性、抗冻融性、早期开放交通。 海洋工程: 抗氯离子侵蚀、抗海水侵蚀的能力。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读者可以学习到在外加剂选择、配制设计、施工配合等方面的宝贵经验,避免常见的工程错误。 第五部分:外加剂的新技术、新发展与未来展望 混凝土外加剂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本书将关注行业前沿动态,探讨新兴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 聚羧酸系超塑化剂的最新进展: 如侧链结构优化、分子量调控、与掺合料的协同效应等。 智能外加剂与响应性材料: 探讨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如温度、湿度)调整自身性能的外加剂。 新型功能性外加剂的开发: 如自修复混凝土外加剂、抗菌混凝土外加剂、导电混凝土外加剂等。 外加剂与数字化技术(BIM、大数据)的结合: 如何利用数据分析优化外加剂配比,实现智能化生产与应用。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外加剂: 探讨生物基外加剂、环境友好型外加剂的研发与应用。 国家政策与行业标准的发展趋势: 关注行业监管、环保要求对未来外加剂技术的影响。 结语 《混凝土外加剂手册(第二版)》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对混凝土技术未来的深刻洞察。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帮助广大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混凝土外加剂,不断提升混凝土的性能,推动建筑行业的进步。我们坚信,通过对外加剂科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对现有技术的精湛掌握,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我们能够共同构筑更坚固、更安全、更持久、更具智慧的未来建筑。本书的每一章节、每一页,都凝聚着作者们对混凝土科学的热忱与对行业发展的责任感,期待它能成为您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助您在混凝土外加剂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第二版”更新程度,简直是对“更新”二字的侮辱。我购买它,是希望补充我在实际工作中学到的新知识和新经验。然而,在关于“自密实混凝土(SCC)”应用的外加剂技术这一关键领域,这本书的论述显得极其滞后。SCC对高性能减水剂的依赖性极强,对粘滞性能调节剂(Viscosity Modifying Agent, VMA)的选择和用量也极为敏感。书中对VMA的介绍,还停留在早期的纤维素醚类产品,对目前主流的、基于淀粉或聚合物的专用VMA产品的作用机理、掺量对流动性和泌水性的复杂耦合关系,几乎没有提及。更不用说,在应对超高泵送距离或高剪切速率环境时,如何通过复合外加剂体系来保证混凝土在输送过程中的稳定性,这本书完全没有涉及任何前沿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感觉,我花钱买的不是一本“第二版”,而是一份被尘封在历史角落的初版印刷品,它提供的信息已经严重脱离了当前行业对高性能混凝土系统集成的要求。

评分

这本所谓的“混凝土外加剂手册(第二版)”,我拿到手后简直哭笑不得。首先,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股浓浓的九十年代气息,那种老旧的字体和略显粗糙的印刷质量,让人不禁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一本现代的专业书籍。内容上,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新型高性能外加剂的深度解析,比如新一代的聚羧酸减水剂的分子结构优化、智能温敏型外加剂的应用前景,或者是针对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外加剂复配技术。然而,书中大部分篇幅似乎还在津津乐道于早期的萘系减水剂和早强剂的原理,对于近十年来的技术突破几乎只字未提。我试图在其中寻找一些关于绿色建材、低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外加剂的优化策略,或者与数字化、智能化施工相结合的在线监测与调控技术,但一无所获。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三十年前的老教材,被简单地翻印了一下,勉强加上了个“第二版”的标签。对于一个希望跟上行业前沿、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坦白地说,非常有限。它似乎停在了那个大家还在为“节水”而努力的时代,而我们现在追求的是“性能”与“可持续性”的完美平衡。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简直是一种折磨。阅读体验极差,感觉就像在啃一块干燥而毫无滋味的干粮。行文逻辑跳跃性很大,前一页还在讨论缓凝剂对早期强度的影响,下一页突然就转向了高效减水剂的引入量控制,两者之间的过渡生硬,缺乏必要的理论承接和逻辑串联。更别提那些图表了——如果能称之为图表的话。很多关键的数据图,分辨率低得令人发指,坐标轴的标注模糊不清,线条交织在一起,根本无法准确读取任何有意义的数值。我尝试理解书中关于“冻融循环性能”优化那章,希望能找到一个基于不同水泥体系(如P.II、P.III)对应的最佳引气剂用量指南。结果,里面给出的图表,线条多到像是抽象派画作,我花了好大力气试图从中辨认出哪怕一条可靠的趋势线,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对于一本技术手册而言,清晰、简洁、信息密度高的图文表达是生命线,而这本书,似乎完全忽视了这一点,使得原本可能具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在了混乱的视觉噪音之中。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它能作为我日常设计工作中的一本“快速参考指南”,尤其是针对那些罕见的、需要特殊处理的工程场景。比如,当项目对混凝土的抗渗等级要求达到P20甚至更高时,我需要一本能够清晰列出不同类型引气剂、渗透阻滞剂的复配范围、相互影响以及最终性能指标的权威参考。遗憾的是,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极其含糊不清。它用大段的文字描述了“提高抗渗性”的重要性,却拿不出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表格或流程图来指导我如何根据骨料级配、水胶比来确定外加剂的准确掺量范围。更让人抓狂的是,关于外加剂兼容性测试的部分,介绍得非常基础,仅仅停留在“需要进行相容性试验”的层面,却完全没有深入探讨不同化学类型外加剂之间可能发生的絮凝、返粗等不利反应的机理分析,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掺量顺序或使用隔离剂来规避这些问题。翻完整本书,我仿佛只是读了一本科普读物,而非一本面向专业人士的“手册”。手册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精确的、可量化的指导,而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严重失职,更像是一本空洞的理论综述。

评分

从一个质量控制(QC/QA)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也令人大跌眼镜。在现代混凝土工程中,外加剂的检测和进场验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我希望看到的是针对不同类型外加剂(如AAA、B、C型减水剂)的国标或行标规定的详细检测方法、判定标准、以及常见的现场快速检测手段。例如,如何利用流变仪快速判断外加剂批次稳定性,或者如何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进场外加剂进行初步的化学指纹识别。这本书中关于质量控制的章节,极其简略,基本就是罗列了几个检测项目名称,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它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果检测数据不合格,应该如何追溯批次、如何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原材料问题、合成工艺问题还是储存不当?)”的指导。这对于现场质量工程师来说,是致命的缺陷。一本手册如果不能帮助我们有效管理和控制进场的化学品质量,那么它就失去了作为工程工具的价值,沦为一本装饰品。

评分

挺全面的,搞混凝土的可以参考。

评分

混凝土外加剂手册(第二版)

评分

混凝土外加剂手册(第二版)

评分

混凝土外加剂手册(第二版)

评分

评分

实用性强的书本,对于学习混凝很有帮助。

评分

。。。。。。。。。。。

评分

评分

内容是新的丰富的!书是旧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