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器史

中国兵器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纬 著
图书标签:
  • 兵器史
  • 中国兵器
  • 军事史
  • 冷兵器
  • 热兵器
  • 武器发展
  • 古代军事
  • 国防
  • 历史
  • 军事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54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8412
品牌:创美工厂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兵器通史拓荒巨著,以小器见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100多种乾隆等私家珍贵藏器首次公开;982幅古兵器图片,立体展示兵家思想流变;数千条精确图注,无缝详解纵横战场的神兵利器。

  这不仅是一部兵器通史,还是收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纸上博物馆。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兵器研究的先驱周纬先生的《中国兵器史》一书是中国古兵器研究领域的通史类读物,被视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以详实的文献史料,稀有的兵器实物照片,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源流、形制演变与制作工艺。

作者简介

  周纬,中国古代兵器研究的先驱,曾参加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周纬先生虽以外交、法学及经济为专业,却广泛接触兵器研究者和收藏家,遍访图书馆与博物馆,搜集研读相关著述,更出资收集了几百件古兵器珍品和近万幅资料图片。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他对中国历代兵器的发展源流、形制演变、制作工艺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石兵 (角、骨、 蚌、 玉兵器附)

第一节 原始石器时代及旧石器时代之石兵/ 1

第二节 中石器时代之石兵/ 11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之石兵/ 11

第四节 石铜器时代之石兵/ 23

第五节 玉兵/ 26

第二章 铜兵

第一节 铜器时代/ 29

第二节 三代铜兵/ 32

甲 所谓夏代铜兵/ 33

乙 商殷铜兵/ 33

丙 周代及春秋、 战国铜兵/ 40

壹 周代及春秋、 战国长兵/ 41

子 周戈/ 41

丑 周戟/ 57

寅 周矛/ 62

卯 周殳/ 65

辰 周代劈斫长兵/ 66

贰 周代及春秋、 战国短兵/ 69

子 周刀/ 70 丑 周剑(匕首附)/ 70

叁 周代及春秋、 战国射远器/ 101

肆 周代及春秋、 战国防御武器/ 107

第三节 三代以后之铜兵/ 113

甲 秦代铜兵/ 114

壹 秦代长兵/ 114

贰 秦代短兵/ 114

叁 秦代射远器 / 115

肆 秦代防御武器/115

乙 汉代铜兵/ 115

壹 汉代长兵/ 115

贰 汉代短兵/ 117

叁 汉代射远器/ 119

肆 汉代防御武器/121

伍 附铜鼓/ 122

丙 两晋、 南北朝及唐代铜兵/ 132

第三章 铁兵(包括钢兵)

第一节 周代铁兵/143

第二节 秦汉铁兵/146

第三节 晋唐铁兵/147

第四节 宋代兵器/148

壹 宋代长兵/ 149

贰 宋代短兵/ 149 叁 宋代射远器/ 150

肆 宋代防御武器/154

子 宋代卫体武器/154

丑 宋代守城武器/157

第五节 元代兵器 (辽、 金、 西夏附) / 157

壹 元代长兵/ 159

贰 元代短兵/ 160

叁 元代射远器/ 164

肆 元代防御武器/165

第六节 明代兵器/166

壹 明代长兵/ 169

贰 明代短兵/ 171

叁 明代系兵/ 172

肆 明代射远器/ 173

子 明代弓箭/ 173

丑 明代火器/ 173

伍 明代防御武器/175

陆 明代冶铁铸兵之法/ 177

第七节 清代兵器/180

壹 清代长兵/ 181

贰 清代短兵/ 183

子 清代军用刀及宝刀/ 183

丑 清代宝剑/ 185

寅 清代杂形短兵/188

叁 清代射远器/ 189

子 清代暗器/ 189

丑 清代弓弩/ 199

寅 清代枪炮/ 202

肆 清代防御武器/206

子 清代防守武器/206

丑 清代卫体武器/206

第八节 边疆各族兵器/ 210

壹 边疆各族长兵/211

贰 边疆各族短兵/211

子 边疆各族之刀/211

丑 边疆各族之剑/213

寅 边疆各族之标枪/215

卯 边疆各族其他短兵/ 216

叁 边疆各族射远器/ 216

子 边疆各族之弓弩箭矢及箭筒/ 216

丑 边疆各族之火器/ 217

肆 边疆各族防御武器/ 217

子 边疆各族防守武器/ 217

丑 边疆各族卫体武器/ 218

伍 边疆各族之鼓/218

图版/220

插图目次(共一百二十八器)

第一图 仰韶期之骨石合制刀/ 24

第二图 石戈/ 41

第三图 戈之安置法/ 42

第四图 各地出土商、 周、 战国铜戈之形式变迁略图/ 43

第五图 程瑶田氏所拟之戈柲图/ 45

第六图 马衡氏所仿造之戈柲/ 46

第七图 郭宝钧氏拟戈柲想象图/ 47

第八图 辛村与戈同出土之角质钩/ 48

第九图 卫墓出土之铜钩/ 49

第十图 卫墓出土以銎受柲之铜戟/ 53

第十一图 程瑶田氏所绘倨句度法生于矩之图/ 55

第十二图 欧洲青铜器时代之勾兵/ 56

第十三图 程瑶田氏初拟戟制图/ 56

第十四图 程瑶田氏再拟戟制图/ 58

第十五图 《揅经室集》 载龙伯戟图/ 58

第十六图 郭沫若氏所拟雄戟想象图/ 59

第十七图 胡肇椿氏实测之铜戟及铁戟图/60

第十八图 卫墓出土 戟/ 61

第十九图 铜矛之形式/ 63

第二十图 殷虚出土铜矛/ 64

第二十一图 战国越王矛/ 64

第二十二图 周初玉矛/ 65

第二十三图 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六年英国伦敦之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中各国博物馆及收藏家送往陈列之中国周代铜矛头/ 65

第二十四图 商殷铜刀/ 69第二十六图 甲种实茎有后铜剑/ 74

第二十七图 甲种铜剑深刻阳文凸体花纹之剑格(腊)/ 75

第二十八图 剑格(腊)上精刻鸟篆书之春秋、 战国名剑/ 76

第二十九图 乙种空茎铜剑/ 78

第三十图 波斯出土与乙种剑相类似之管柄铜剑/ 79

第三十一图 戊种冠首及无首铜剑/ 83

第三十二图 程瑶田氏所图示形式特异之中国古代铜剑/ 84

第三十三图 空体筒形铜茎之剖面形/ 90

第三十四图 日本名手所铸刃上出现平面天然花纹之良刃/ 99

第三十五图 殷虚铜矢/ 101

第三十六图 程瑶田氏所图矢人为矢三等之图/ 106

第三十七图 周代及春秋、 战国之铜镞和有铭之铜镞/ 107

第三十八图 殷代铜盔/ 108

第三十九图 石冠/111

第四十图 汉刀笔/117

第四十一图 汉代铜弩机详图/ 120

第四十二图 铜鼓鸟首花纹变迁图/ 130

第四十三图 唐宋残甲片/ 139

第四十四图 西夏文青铜小刀二柄/ 142

第四十五图 汉代铁杆铜镞/ 144

第四十六图 日人所藏唐人佩剑图/ 148

第四十七图 清代弩弓/ 200

第四十八图 清代弹弩/ 200

第四十九图 弩弓之机/ 201

第五十图 蜀汉诸葛武侯弩/ 201

图版目次(共八百五十四器)

第一图版 原始石器时代及旧石器时代之石兵、 骨兵/ 221

第二图版 中石器时代之石兵/ 223

第三图版 新石器时代之石斧/ 224

第四图版 新石器时代之石刀/ 226

第五图版 河南殷虚出土石刀/ 227

第六图版 新石器时代之石矛头及石镞/ 228

第七图版 新石器时代之骨兵及贝兵/ 230

第八图版 石铜器时代之骨、 角、 蚌贝兵器/ 232

第九图版 三代玉兵/ 234

第十图版 三代玉兵/ 236

……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石 兵

  ( 角、 骨、 蚌、 玉兵器附)

  第一节 原始石器时代及旧石器时代之石兵

  原始人类, 工兵不分, 石器即石兵也, 以石片斫物则为器, 以石片格斗即为兵。故叙述石兵, 应自叙述石器始, 石器明则石兵亦明矣。石器时期之年代, 颇难为准确之估定, 尤其原始石器时代, 在真原始人未确定以前, 实难限定其年代也。若依各国考古学家普通估计之法, 则可假定新石器时代约在距今七千年至九千五百年之间, 旧石器时代约在距今九千五百年至四十万年之间, 再远则为原始石器时代。但其间尚有区域问题, 恐亦未可一概而论也。

  原始石器时代之石器, 现在出土者颇少, 故尚未能为各期之分析。至于旧石器时代之石器出土者既多, 欧洲人曾为之分期如下:

  旧石器时代前期分为舍利文化期及阿雪利文化期。

  旧石器时代中期名为摩斯特林文化期。

  旧石器时代后期分为奥利那西文化期、 梭鲁特文化期及马格德林文化期。

  旧新两石器时代过渡期名为阿奇林文化期。

  各期之名字, 均由欧洲地名而出, 但因已成习惯, 故他洲如美洲、 亚洲等处之考古团体,

  掘出石器, 亦皆援引上列诸时期, 以相附合, 以相比拟。 法国考古学家德日进 (Dr援Teilhard de Chardin)、 桑志华 (E援Licent)、 步日耶 (H援Breuil) 诸氏, 在中国各地发现旧石器时代之石器, 亦均举以与上述诸期相比拟而定其年代。近年荷兰人在爪哇发现 “爪哇原人” 淤或 “爪哇人” , 及前期旧石器时代石器, 欧洲考古学家亦均认为与舍利文化期之石器因同式而同期。

  吾人苟欲认识上述各期石兵之特性, 以便手执一器, 即可分辨其期代, 而为发掘时或鉴定时之标准, 则不可不知此各期石器之形式及制造之法。 兹为介绍如下:

  在旧石器最古之舍利文化期中, 几于只有一种石器, 法人呼为石拳, 英人称为手斧。其形式至为简单, 亦甚易辨别, 大都系天然石块, 略如中国端阳节所食之短体肥胖之粽子形, 边上当然凸凹不平, 底部稍圆而较为平整, 半系古人挑选之故,半系用多磨平之故。 此种老石兵, 欧洲最多, 在小亚细亚与中亚细亚各地亦有出土者, 在中国出土之旧石器时代之石器中 (如周口店等处出土之石器) 则未曾见及,说者谓此可为中国人种非从西来或中西不同源之一证。 阿雪利文化期出土之石兵较多, 可分为石刀、 石刮等类, 不难一望而可辨别其形式, 但其制造之技术仍甚为简陋, 较之舍利期并无改进, 仅将天然石子敲去其碎片而用其中心石核耳。 降至摩斯特林文化期, 虽然石器仍形粗陋, 但其技术已有进步; 因不但利用石心 (石核),且已知同时利用敲下或落下之石片制器, 而制造之方法亦已较上两期为进化。盖在上两期中, 制造石器之法, 系以石击石, 去其碎片, 留其中心, 可谓一击或击一次而成; 摩斯特林期之石器, 则须再击始成。其法系选择石子之一面或一点而敲击之, 一击即可获得大小合意之石片, 石片敲下之后, 再将石子敲击以成器, 且整齐其边角, 使成锐利之边锋。 是以摩斯特林期石器制造之特点有二: (一) 将撞击的力量缩小在石之一点;(二) 再击或二重手工之打琢。奥利那西文化期的石器与摩斯特林文化期的石器大致无甚差别, 然亦小有不同之点, 此系先后人工差异之故, 欧洲考古学家大都能辨别。 再降至梭鲁特期, 则石兵及他种石器之制造尤形进步, 已有两面边锋, 犹如制刀者已能制剑矣。 迨至马格德林期, 制造石器之技术更加长足进展。 从前制作石器系以石击石而用其中心石核及碎片, 其始仅一次打击, 其后则

  多次打击, 击而后琢; 马格德林期石器之制造, 已知利用居间器击打, 而不复以石块击石块。 譬如斯时燧石器之打击, 均曾经过一种中间媒介的工具, 如石凿、 石钻、石锤之类, 而不直接用力打击其石块; 是以马格德林期之石器, 其体积面积均能大小如意, 制成各种不同之器具。斯时人类之知识已大形进化, 可谓已有科学观念,因吾人至今亦尚沿用此种方法凿石也。至于阿奇林期, 系旧新两石器时代之过渡时期, 有人名之为中石器时代, 亦有人名之为尾旧石器时代。在此时期中, 马格德林期的艺术已不复存在, 系另以么石器 (日人译为细石器, 即含有结晶成分之小火石所制之石器) 代表斯时制作之石器, 此外并无他种特征。

  就骨角等器言之, 人类自有生以来, 即知利用此等俯拾即是之天然兵器。至前后旧石器时代, 骨角器使用的范围愈形扩大, 可为其时代之又一区别。 在舍利期及阿雪利期中, 是否仅用天然骨角为器, 或已知加以人工制作, 虽尚不能断定, 但曾经使用骨角兵器则毫无可疑。 降至摩斯特林期, 则确知业已开始人工修制骨角器,但其形式及使用范围是有限制的, 颇为简单, 其制造之技术当然亦甚简陋。 至奥利那西期, 则人工进步, 遗有以鹿角制成之骨针及他种骨器甚多, 恐已有骨镞之可能。再迟至马格德林期, 则骨器之种类愈多, 制作的技艺亦愈形进步, 因斯期之人类已知利用间接琢击刻划之工具也。 至新石器时代之前, 阿奇林期中, 则斯时驯鹿业已绝灭, 鹿角制器因以不见, 而骨器制作的艺术亦复呈衰落之现象。 就美术方面言之, 绘画及雕刻之遗迹, 在西欧前旧石器时代之遗迹中, 尚无确定之发现; 在奥利那西期中, 则确已发现雕刻及造型艺的开始; 降至马格德林期, 则最初的艺术已达最高之成就。 此种自然形象之造型艺术成为旧石器时代之动物画家及雕刻家之专长, 实为人类史上之特彩。

  ……

前言/序言

  导言

  一民族固有之兵器,实与其人种、文化、历史、科学、美术、技艺,及其民族之消长生息强弱盛衰,有密切之关系。是以世界各国,既有古兵博物馆之设置,以资观感,复各有其兵器史,以利学者及军人之研究,并供人民阅读。吾国兵器在商周已臻发达,惜无著述遗留,汉人所著之《考工记》承周代文化之后,对于合金之术尚有所昭示,但亦略而不详,且仅及周末之兵器。自汉以来,以迄于今,除宋曾公亮之《武经总要》及明茅元仪之《武备志》图示宋明两代所用兵器尚详外,其他关于兵器之著述,大都不出商周二代兵器之范围,仅《金石索》采纳较广,《西清续鉴》稍列西北回蒙二族之兵器耳。推原其故,一则因发掘之事业未盛,商以前之铜兵尚无出土者,而石兵之出土又系近年之事,故前人论兵,其远不能超越商周,亦事实之所宜然。二则因铁兵发生,周末仅有萌芽,而铁质易腐,且无铭文,海内藏兵家多不及汉以后之物,或存有三代以下非古之见解,然亦因实物不多及不佳之故。

  至于边疆各民族,如蒙古、回、藏、苗、瑶、彝、羌,及“戎”、“番”、“夷”,以及缅甸、马来等族之古兵器,均有可观,且早已见知于世,帝国主义者劫夺甚多;海内人士则收藏尚少,历代以来从无注意及此者。清高宗之收入十数器于《西清续鉴》,尚属创举,但无继响者。盖因畴昔藏器之士,存玩古之见者较多,既以三代为古,复专重铭文花纹及器形之考较,遂偏重器之外表,而对于三代铸造之术及科学艺术之实质反少研究;三代以后之器更无论矣,边疆各民族之器更无论矣。清代海通以后,实学之思想渐盛,故清儒之论周代兵器,一祛从前附会神奇之说,而以实物为著论之根据,如程瑶田其翘楚也。程氏所著《通艺录》中之《考工创物小记》,对于周代长兵、短兵及射远兵,如戈、戟、剑、匕首、弓、矢之类,均一一为深切详晰之研究,庞然巨籍,并无一语涉及神奇怪诞之说,或虚无附会穿凿不经之语,此诚清季儒者渐重实学之明证,而为前人之所不及,后人之所宜致其钦迟者也。嗣后趋重科学,考古之学盛,著书立说之士日多,对于兵器一端不乏知言之士。如陆懋德之《中国上古铜兵考》上篇,对于钺、戚、斤、戣、瞿、戈、戟、矛等古长兵,解释考据颇周(仅戟形有误),且图示其装柄使用之形,巧具匠心。马衡著之《戈戟之研究》一文,图示戈戟之形式及附件,及所仿造之柲(拟图有误)。一九三一年郭沫若著之《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内有《说戟》一文,图示戟之形及其装柲之形,纠正马衡之主张,图著《俯身葬》二文中有《勾兵之研究》,证明商及周初之戈,胡均甚短,多半连胡亦无之,雕戈只是戈之一种,《考工记》的戈至早不过是周末之戈。一九三二年广州黄花考古学院之《考古学杂志》,载有胡肇椿著之《戟辨》,以广州木塘岗出土铜戟,辨正马衡说戈戟同为一物之误。一九三五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第三分载有郭宝钧著《戈戟余论》一文,根据河南辛村卫墓出土之铜戟十五具,及汲县出土长胡戈十余事,证明程瑶田初年所说之戟不误,及阮元《揅经室集》中所载龙伯之可信,于是戈戟之形大明,装柄之式亦定,自此可以毋庸再辩,诚如郭沫若氏所谓实物为论断之主体也。

  又如一九三四年徐中舒著《弋射与弩之溯源及关于此类名物之考释》一文,亦可继《玉海》诸古籍之后而为古式射远器加一旁证。以上为今人图列及研究兵器大致也。但三代以后之兵器,仍鲜著述,且少实物;汉、晋、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两千年以来(舶来品除外),吾中华民族固有兵器之变迁沿革,其铸造如何递变,其形式如何更易,其历代制造所受外族影响如何,其向外发展传播之势力范围如何,均无所考焉。著者于此困难过程中,曾向全国各省各县之博物馆、图书馆、各大学、古物陈列所、民众陈列所,以及其他公私收藏兵器之处所及人士,兼及蒙藏回及苗瑶彝诸民族,征求自汉以下以迄清季之中国兵器摄影或图形,以及关于兵器未知之著作;一征不应再征之,且曾函请各方相助为理而自行担负各种费用;如是者劳劳十数年,甚至大庙丛林之藏有古兵者,亦不舍置。今者检查所获结果,尚并非各代均有,虽一切旅行及摄影等费,均由著者担任,尚有吝不肯摄,或置诸不理,或诮为多事者。甚矣,吾侪学者专门研究之难也。因《亚洲古兵器图考》之编辑,先成中华民族古兵器一集,名曰《中国兵器史稿》问世。碌碌三十年,所得仅此!

  因略述经历甘苦及编述旨趣以代导言。


《战火铸魂:冷兵器时代的中国军事科技与战略思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在冷兵器时代铸就了辉煌的军事文明。本书《战火铸魂》并非旨在罗列中国兵器的演进谱系,而是深入探究在那段刀光剑影的岁月里,中国古代军事科技的独特发展脉络,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深邃战略思想,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战争形态,影响了东亚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 第一章:铸铁为锋——冷兵器时代的材质革新与工艺巅峰 本书将首先追溯中国古代军事装备材质的重大飞跃。从早期原始的石器、骨器,到青铜时代的鼎盛,再到铁器时代的全面普及,每一次材质的变革都意味着战争潜力的巨大提升。我们将重点解析青铜冶炼技术在兵器制造上的应用,例如周代铜戈、剑的精湛工艺,以及其在战场上的战术意义。 然而,铁器时代的到来才是冷兵器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我们将详细阐述中国古代在炼铁和铸铁技术上的独特贡献,如“灌钢法”的出现,它使得钢材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飞跃,生产出了更坚韧、更锋利的刀剑、矛头和铠甲。本书将聚焦于汉代冶铁业的兴盛,如龙门铁官的规模化生产,以及唐宋时期在钢铁冶炼技术上进一步的创新,如“熟铁”和“生铁”的混合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兵器的性能。我们会对比不同时期兵器在硬度、韧性、锋利度上的差异,并通过考古发现的实物兵器进行具体的分析,解读这些技术革新如何直接影响了士兵的战斗力,改变了战争的强度和破坏力。 同时,本书还将考察兵器形制的演变。从早期简单的直刃剑,到秦汉时期更为复杂的环首刀,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武器的发展,以及宋代步兵和弓弩手的标准装备,我们将梳理这些形制变迁背后的战术需求和技术能力。例如,环首刀的出现,不仅是冶炼技术的进步,更是为了适应马上作战和劈砍的需要。唐代陌刀的出现,则体现了对长柄重兵器在阵地战中的重视。我们还会深入探讨不同兵器在战场上的分工与配合,例如刀、枪、戟、矛、剑、斧、锤等各种冷兵器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武器体系,以及它们在不同兵种、不同战术环境下的最优配置。 第二章:御敌之盾——战车、骑兵与步兵的协同作战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绝非单纯的个人武力对抗,而是一场精密的组织与协同的艺术。本书将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军事装备在不同兵种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将详细回顾战车在中国古代战争中的辉煌时期,分析其结构特点、战术运用以及为何最终被骑兵所取代。从殷商时期的简陋战车,到西周的“戎车”,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车战的精细化,我们将探究战车作为早期陆地军事力量核心的战略价值,以及其在攻防两端的优势与局限。 随后,本书将重点描绘骑兵的崛起与发展。从北方游牧民族的传入,到中原王朝对骑兵的大力发展,我们将分析马匹的优良培育、马具的改良(如马镫的发明及其划时代的意义),以及骑兵武器(如弓、箭、马刀、长矛)的配置,如何赋予了军队强大的机动性和冲击力。我们将研究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中骑兵战术的运用,唐代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对外征战中的作用,以及宋代在面对北方骑兵的挑战时,如何在自身步兵和科技装备上寻求平衡。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步兵的演进。本书将关注步兵装备的革新,如扎甲、锁子甲、明光铠等不同类型铠甲的防护效能,以及盾牌、长矛、朴刀等步兵常用武器的特点。我们将研究步兵在阵地战、攻城战中的战术运用,以及如何与战车、骑兵进行有效的协同。例如,汉代“合围战术”中步兵与骑兵的配合,唐代“长蛇阵”等步兵阵法的精妙之处,都将成为我们深入探讨的对象。 第三章:箭雨倾城——弓弩技术的飞跃与战术的革新 弓弩,作为冷兵器时代最能体现科技进步的远程攻击武器,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拨开迷雾,展现中国古代弓弩技术发展的宏大图景。 我们将从早期简单的弓箭说起,追溯弓的材质(如复合弓的出现)、结构的优化以及张力与射程的提升。然后,我们将重点聚焦于弩的伟大发明与发展。从秦汉时期的“强弩”,到宋代的“床弩”、“神臂弓”,我们将详细解析弩的机械原理,如弩臂、弩身、弩弦、扳机等部件的精巧设计,以及其在发射精度、穿透力、射速等方面的巨大优势。 本书将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弩在战争中的具体运用。我们将分析强弩在攻城战中对城墙的破坏作用,在野战中对敌方骑兵和步兵的压制能力。我们还将探讨连弩(如诸葛连弩)的发明,虽然其历史地位与实际战术作用存在争议,但其背后对射速提升的追求,本身就代表了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向。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分析弓弩技术革新对战术思想的影响。弩的出现,使得远程打击能力大大增强,促使了战术的演变,例如对阵型、掩护以及远程火力压制的重视。我们将研究历史上著名战役中弓弩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其如何改变了战争的节奏和结局。 第四章:坚城为营——攻防技术的对抗与城市战的演变 战争,从来不只是发生在广阔的战场上,城市的争夺更是冷兵器时代军事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攻防技术的对抗,以及由此演变出的城市战策略。 在防御方面,我们将详述中国古代城墙建筑的演进。从夯土城墙到砖石结构,再到城墙上的角楼、箭垛、马面等防御工事的完善,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如何提升了城市的坚固程度。同时,我们还将关注城门、护城河、吊桥等关键防御环节的设计与加固。 在进攻方面,本书将重点探讨攻城器械的发展。从简陋的云梯、冲车,到更为复杂的投石机、井阑,再到后期如“井阑车”、“楼车”等大型攻城设备的出现,我们将分析其设计原理、建造难度以及在攻城战中的实际效能。我们还将研究火药在攻城战中的早期应用,如火药箭、火炮的雏形,尽管其在冷兵器时代尚未成为决定性力量,但已显露出技术变革的端倪。 本书还将深入研究攻防双方在战术上的智慧博弈。我们会分析围城、破围、突袭、坚守等各种策略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战术配合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守城方被动的情况下,通过夜袭、反扑、消耗战等方式来扭转战局,以及进攻方如何通过心理战、饥饿战术来瓦解敌方的抵抗意志。 第五章:兵书为鉴——战略思想的传承与军事理论的创新 军事科技的发展,与军事思想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本书的第五章将聚焦于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与战略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我们将选取《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等经典军事著作,深入解读其核心思想。例如,《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是如何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战争实践之中。我们将分析这些兵法著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以及其对军事指挥官的实际指导意义。 本书还将探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地域特色和时代变迁。例如,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思想与中原王朝的军事思想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又相互影响。我们将研究宋代“重文轻武”背景下的军事理论发展,以及明清时期在总结前代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军事思想。 我们还将关注军事教育与人才的培养。从古代的军事学府,到将领的实战经验积累,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来传承和发展军事理论。我们将分析那些对中国军事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军事家,如孙武、吴起、白起、韩信、岳飞等,他们的战术思想与实践是如何与当时的军事科技紧密结合,并推动了军事理论的进步。 结语:冷兵器时代的余晖与启示 《战火铸魂》并非止步于历史的回顾,更旨在从冷兵器时代的中国军事科技与战略思想中汲取宝贵的启示。本书将梳理这些辉煌成就背后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务实主义以及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洞察。我们将探讨这些古代智慧在今天仍具有的借鉴意义,无论是在科技研发的思路,还是在战略决策的原则上。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以生动的笔触为载体,为读者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冷兵器时代军事画卷。我们希望通过对科技与思想的深度挖掘,让读者深刻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明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人类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武器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智慧、关于勇气、关于民族精神的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拿到这本《中国兵器史》,真是让我爱不释手!还没开始细看,光是目录就让人目不暇接。从石器时代的简陋工具,到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精妙工艺,再到秦汉时期钢铁冶炼技术的突破,每一页似乎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无数代工匠和军事家的智慧结晶。尤其是看到关于战国时期“连弩”的介绍,那种精巧的设计和强大的杀伤力,简直不敢想象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如此先进的武器。还有书中对古代火器的描绘,从早期的“火球”、“火炮”到后来的“突火枪”、“火铳”,看着这些文字,仿佛就能听见古代战场上震耳欲聋的炮火声,感受到硝烟弥漫的气息。书中对于每一种兵器的起源、发展、以及在战争中的应用都有非常细致的描述,配上精美的插图,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古代军事史画卷。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宋代“突火枪”的论述,作者详细解析了其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将其与西方同期火器进行了对比,让我对中国古代军事科技的领先地位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武器的罗列,更是关于技术、战略、以及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军事史的新世界。我一直觉得古代战争无非就是刀枪剑戟,但《中国兵器史》让我发现,原来兵器的发展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冷兵器,更重要的是,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火器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这部分内容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从最早的燃烧型火器,到后来的管状火器,作者详细解析了每一种火器的工作原理、制造技术以及在战场上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在描述宋元时期的火器时,书中列举了“震天雷”、“火炮”等多种型号,并分析了它们如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甚至对蒙古西征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火箭”的描写感到好奇,那种将易燃物绑在箭上发射的武器,虽然简单,但在古代战场上却能起到很大的威慑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武器,更是在讲技术如何在战争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及这种技术进步如何推动着历史的进程。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也看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中国兵器史》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最惊喜的一本。它不仅仅是一本罗列兵器名称和功能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智慧、创新和历史变迁的史诗。作者在书中展现了中国古代在兵器制造方面的卓越成就,从那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兵器,到后来充满力量感的铁制武器,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让人惊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唐刀”的描述,那种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冷兵器,不仅是战场上的利器,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当我读到书中关于“连弩”和“诸葛弩”的章节时,更是对古代工匠们的智慧折服,那种多箭齐发的强大杀伤力,在当时的条件下简直是不可思议。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兵器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它让我对中国古代军事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中华民族曾经拥有的辉煌科技成就感到由衷的敬佩。

评分

我之前对中国古代军事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也看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中国兵器史》这本书,真的带给我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发。它并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兵器,而是巧妙地将兵器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结合。比如,书中在讲述冷兵器时代对骑兵战术的依赖时,特别强调了马匹的驯化和养殖技术对军事发展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兵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整个军事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而当书中探讨到火器出现后,对传统骑兵和步兵战术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时,我更是深有感触。作者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兵器技术的演进,揭示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变迁,从强调人海战术到注重技术优势,这种转变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兵器技术时,不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考察,比如,书中关于弩的制造和普及,就与当时国家对军事力量的投入、以及民间对武器的需求息息相关。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知识性,又不乏趣味性。

评分

《中国兵器史》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非常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学术著作,但同时又不像我想象中的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作者在研究中似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史料的考证非常到位,无论是对于各种兵器的名称、形制、材质,还是关于其制造工艺和作战方式的描述,都力求准确。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并结合考古发现,对一些模糊不清的史实进行了澄清和补充。例如,在关于“霹雳炮”的章节,作者就详细梳理了不同史书中关于其描述的差异,并提出了自己具有说服力的解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床弩”的讨论,那种能够射出巨大的箭矢,威力惊人的巨型弩,在现代看来简直就像科幻小说里的武器,但作者通过严谨的考证,让我们看到了它在中国古代战争中的真实身影。书中还涉及了冶金技术、机械原理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古代的军事科技实力有了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也为中华民族曾经拥有的辉煌科技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

评分

属于专门知识,可以多些了解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快递很快。

评分

一民族固有之兵器,实与其人种、文化、历史、科学、美术、技艺,及其民族之消长生息强弱盛衰,有密切之关系。是以世界各国,既有古兵博物馆之设置,以资观感,复各有其兵器史,以利学者及军人之研究,并供人民阅读。吾国兵器在商周已臻发达,惜无著述遗留,汉人所著之《考工记》承周代文化之后,对于合金之术尚有所昭示,但亦略而不详,且仅及周末之兵器。自汉以来,以迄于今,除宋曾公亮之《武经总要》及明茅元仪之《武备志》图示宋明两代所用兵器尚详外,其他关于兵器之著述,大都不出商周二代兵器之范围,仅《金石索》采纳较广,《西清续鉴》稍列西北回蒙二族之兵器耳。

评分

图片的质量不行,降低了书的品质

评分

*元十本书,*-100。这样下一本十元左右。非常便宜。书的质量也不错。

评分

凑单买的,还没看,不过纸质不错。

评分

书到了,物流超快,习惯好评

评分

有画有图,文字很吸引人。可了解先辈铸造智慧。

评分

这本书是挺出人意料之外的大部头半科普半学术的著作 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