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第一章 逐步靠拢:斯大林时期之一(1948—1949)
一、战后苏联对华方针的调整
二、援助中共的第一批苏联专家
三、林彪要求苏联派遣更多的专家
四、斯大林的犹豫和拖延
五、刘少奇带领大批高级专家回国
第二章 缔结同盟:斯大林时期之二(1949—1953)
一、关于苏联专家来华工作条件的谈判
二、中国急需大量苏联顾问和专家
三、他们是中国人最好的老师
四、与苏联专家的矛盾和意见分歧
五、对苏联专家是如何派遣和管理的
六、毛泽东号召全面向苏联专家学习
第三章 共度蜜月:赫鲁晓夫时期之一(1953—1957)
一、赫鲁晓夫努力调整对华方针
二、苏联专家大规模来到中国
三、苏联专家的实际待遇和工作条件
四、与苏联专家的友谊和矛盾
五、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的思想
六、派遣和聘请专家方针的微妙变化
第四章 走向分裂:赫鲁晓夫时期之二(1958--1960)
一、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平静和暗流
二、中苏正面冲突与专家政策的调整
三、在“大跃进”浪潮中的苏联专家
四、苏联专家与中国核武器的研制
五、赫鲁晓夫宣布全面撤退苏联专家
结论
征引和参考书目
来华苏联顾问和专家名单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要说市面上关于中苏关系的学术著作,我读过的也不算少了,但《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 第三版)》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对史料的挖掘可谓是下足了功夫,许多细节之处的考证都相当严谨,令人信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苏联专家在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的论述,那些具体到武器装备引进、军事理论学习、以及部队训练的细节,都让我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建设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同时,作者并没有将苏联专家简单地描绘成“救世主”,而是分析了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在中国内部所引发的讨论和争议。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全书更具学术价值。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那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脉络,更对中苏两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特殊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窗口,让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那段历史,去思考它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那个时代研究的一部重镇,我拿到它的时候,就被厚重的体量和严谨的排版所震撼。封面设计简洁却富有力量,泛黄的书页散发着历史的沉淀感,仿佛能嗅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我之前对中苏关系有过一些零散的了解,但总觉得隔靴搔痒,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认知上的巨大空白。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援助,更是在剖析两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文化,几乎无所不包。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苏联专家在中国各个建设领域的具体工作描述感到兴趣盎然,那些详细的数据、案例分析,以及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都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知。读这本书,就像是翻阅一部尘封的史书,每一页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深刻的洞察。我对于那个时期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的内外因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一边倒”政策的深远影响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学术佳作,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的读者来说,它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学术盛宴!我一直对那种能够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巧妙结合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 第三版)》恰恰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历史陈述,而是将冷冰冰的史料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苏联专家如何在中国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时,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仿佛能看到他们汗流浃背地工作在工厂车间,或者在课堂上耐心讲解,那种跨越国界的知识传承和友谊的萌芽,都写得格外感人。同时,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期两国关系中的复杂性,对于分歧和摩擦也做了客观的呈现,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角更加全面和成熟。那些关于经济建设的规划、工业体系的建立、甚至教育模式的引进,都让我对当时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个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关于国家发展、国际合作的宝贵经验。
评分我对《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 第三版)》的评价,可以用“震撼”来形容。这本书的体量虽然庞大,但内容却极其充实,信息量爆炸,让我一度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作者的史料功底可见一斑,那些来自不同档案、回忆录、官方文件的引用,都为书中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苏联专家在能源、重工业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援助和规划分析所吸引。那些详细的数据图表,以及对具体工程项目的介绍,都让我对中国当年实现工业化的艰辛与成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并没有回避那个时期中苏关系中的一些敏感话题,对于双方在战略决策上的分歧,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都做了客观的呈现。这使得全书的叙述更加立体和真实,避免了脸谱化的描绘。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选择的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它是一部极其宝贵的学术著作,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化的来路。
评分拿到《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 第三版)》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投入阅读,而是被它那种沉静而充满智慧的书卷气所吸引。封面设计低调却不失品味,书页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感。一旦翻开,就被书中严谨的逻辑和扎实的论证所吸引。这本书并不是简单的历史叙事,它更像是一次对历史事件的深度解剖。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苏联在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科学研究方法引进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以及这些对中国教育和科研事业产生的深远影响。那些关于专家们在课堂上的教学场景,或者与中国学者进行的学术研讨的片段,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传播的渴望和热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无数次的交流、碰撞、学习中不断前进。我从中不仅看到了苏联专家的贡献,也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的努力与智慧。
评分送货很快,质量上佳,值得购买
评分很好,值得推荐,同事也说好
评分书到了先拆这本
评分很想了解这段历史!
评分《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 第三版)》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学术性著作。
评分东西不错,价格合适。
评分内容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评分2. 专业的口述采集整理团队——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诚意之作,内容独特真实
评分1940年代末,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和各方面的技术专家纷纷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他们胸怀革命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道纸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