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材料学

创新材料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民波 著
图书标签:
  • 材料科学
  • 创新材料
  • 纳米材料
  • 复合材料
  • 功能材料
  • 先进材料
  • 材料工程
  • 材料化学
  • 生物材料
  • 高分子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065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8482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创新材料学》和《材料学概论》作为材料学组合教材,系统鸟瞰学科概况。《创新材料学》按10条纵线介绍各类材料在半导体集成电路、微电子封装、平板显示器(包括触控屏和3D电视)、白光LED固体照明、化学电池、太阳电池、核能利用、能量及信号转换、电磁屏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推荐作为研究生新生教材,以《材料学概论》为辅;《材料学概论》按10条横线讨论绪论、元素周期表、金属、粉体、玻璃、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磁性材料、薄膜材料,说明每一类材料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相关性能及应用,推荐作为本科新生入门教材,以《创新材料学》为辅。纵横交叉,旁及上下左右,共涉及百余个重要知识点,力图以快捷、形象的方式把读者领入材料学知识的浩瀚海洋。
  这套材料学组合教材既不是海阔天空的漫谈,也不是《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压缩,更不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在内容上避免深、难、偏、窄、玄,强调浅、宽、新、活、鲜。在汇集大量资料的前提下,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且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类材料的新进展、新性能、新应用,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千方百计使知识新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做到有声有色,栩栩如生。
  本书可作为材料、机械、精密仪器、化工、能源、汽车、环境、微电子、计算机、物理、化学、光学等学科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对于从事相关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也具有极为难得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田民波,男,1945年12月生,研究生学历,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1964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70年毕业留校一直任教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学院等。1981年在工程物理系获得改革开放后**批研究生学位。自1994年起,数十次赴日本京都大学等从事合作研究三年以上。

  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曾任副系主任等。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正式出版著作38部(其中10部在台湾以繁体版出版),多部被海峡两岸选为大学本科及研究生用教材。

  担任大学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数十门。主持并主讲的《材料科学基础》先后被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北京市精品课,并于2007年获得***精品课称号。

目录

第 1章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材料

1.1 何谓集成电路(IC) 2

1.1.1 从分立元件到集成电路

1.1.2 由硅圆片到芯片再到封装

1.1.3 三极管的功能——可以比作通过水闸的水路

1.1.4 MOS型与双极性晶体管的比较

1.2 存储器 IC(DRAM)和逻辑LSI的进展 4

1.2.1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功能及按规模的分类

1.2.2 从存储器到CPU和系统 LSI(SoC)

1.2.3 存储器IC按功能的分类

1.2.4 DRAM中电容结构的变迁和三维结构存储单元

1.3 集成电路发明逾50年——两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 6

1.3.1 CMOS构造的断面模式图(p型硅基板)

1.3.2 快闪存储器单元三极管“写入”、“擦除”、“读出”的工作原理

1.3.3 集成电路发明逾半个世纪历史回眸

1.3.4 新器件靠材料和制程的革新而不断进展

1.4 从硅石到金属硅,再到 99.999999999%的高纯硅 8

1.4.1 “硅是上帝赐给人类的宝物”

1.4.2 从硅石原料到半导体元器件的制程

1.4.3 从硅石还原为金属硅

1.4.4 多晶硅的析出和生长

1.5 从多晶硅到单晶硅棒 10

1.5.1 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

1.5.2 直拉法(Czochralski法)拉制硅单晶

1.5.3 区熔法制作单晶硅

1.5.4 抛光片、外延片和 SOI

1.6 从单晶硅棒到晶圆 12

1.6.1 先要进行取向标志的加工

1.6.2 将硅坯切割成一片一片的硅圆片

1.6.3 按电阻对绝缘体、半导体、导体的分类

1.6.4 pn结中杂质的能级

1.7 从晶圆到IC(1)——氧化与扩散工艺 14

1.7.1 涂布光刻胶——制作图形的第一步

1.7.2 曝光,显影

1.7.3 绝缘膜的作用——绝缘、隔离、LSI的保护

1.7.4 热氧化法——制取优良的绝缘膜

1.8 从晶圆到IC(2)——掩模与蚀刻工艺 16

1.8.1 杂质的扩散法之一——热扩散法

1.8.2 杂质的扩散法之二——离子注入法

1.8.3 图形加工方法之一——湿法刻蚀

1.8.4 图形加工方法之二——干法刻蚀

1.9 DRAM元件和逻辑LSI元件中使用的各种薄膜18

1.9.1 DRAM元件结构及使用的各种薄膜

1.9.2 逻辑LSI元件的结构和使用的各种薄膜

1.9.3 用于VLSI的薄膜种类和制作方法

1.9.4 用于VLSI制作的CVD法

1.10 IC制作中的薄膜及薄膜加工——PVD法 20

1.10.1 真空蒸镀

1.10.2 离子溅射和溅射镀膜

1.10.3 平面磁控溅射

1.10.4 晶圆流程中的各种处理室方式

1.11 IC制作中的薄膜及薄膜加工——CVD法 22

1.11.1 用于VLSI制作的CVD法分类

1.11.2 CVD中主要的反应装置

1.11.3 等离子体CVD(PCVD)过程中传输、反应和成膜的过程

1.11.4 离子注入原理

1.12 Cu布线代替Al布线 24

1.12.1 影响电子元器件寿命的大敌——电迁移

1.12.2 断线和电路缺陷的形成原因和预防、修补措施

1.12.3 Cu布线代替Al布线的理由

1.12.4 用电镀法即可制作Cu布线

1.13 曝光光源向短波长进展和干法刻蚀代替湿法刻蚀 26

1.13.1 步进重复曝光机光源向短波长的进展

1.13.2 曝光波长的变迁

1.13.3 图形曝光装置的分类

1.13.4 干法刻蚀装置的种类及刻蚀特征

1.14 光学曝光技术 28

1.14.1 薄膜图形加工概要

1.14.2 对基板的曝光及曝光波长的变迁

1.14.3 近接曝光和缩小投影曝光

1.14.4 曝光中的各种位相补偿措施

1.15 电子束曝光和离子注入 30

1.15.1 电子束曝光

1.15.2 LEEPL(低加速电子束近接)曝光

1.15.3 离子注入装置

1.15.4 低能离子注入和高速退火

1.16 单大马士革和双大马士革工艺 32

1.16.1 大马士革工艺即中国的景泰蓝金属镶嵌工艺

1.16.2 Al布线与Cu大马士革布线的形成方法比较

1.16.3 Cu双大马士革布线的结构和形成方法

1.16.4 由大马士革(镶嵌)工艺在沟槽中埋置金属制作导体布线的实例

1.17 多层化布线已进入第四代 34

1.17.1 第一代多层化布线技术——逐层沉积

1.17.2 第二代多层化布线技术——玻璃流平

1.17.3 第三代多层化布线技术——导入CMP

1.17.4 第四代多层化布线技术——导入大马士革工艺

1.18 摩尔定律继续有效 36

1.18.1 半导体器件向巨大化和微细化发展的两个趋势

1.18.2 “摩尔定律并非物理学定律”

1.18.3 “摩尔定律是描述产业化的定律”

1.18.4 “踮起脚来,跳起来摘苹果”

名词术语和基本概念

思考题及练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微电子封装和封装材料

2.1 微电子封装的定义和范畴 40

2.1.1 微电子封装的发展过程

2.1.2 前工程和后工程,电子封装的功能

2.1.3 电子封装工程的范围

2.1.4 微电子封装的定义

2.2 电子封装的分类 42

2.2.1 一级封装和二级封装

2.2.2 引线键合(WB)连接方式

2.2.3 倒装芯片(flip chip)连接方式

2.2.4 TAB连接方式

2.3 一级封装工艺(1)44

2.3.1 引线键合方式及连接结构

2.3.2 金丝引线键合的工艺过程

2.3.3 倒装芯片(flip-chip)凸点形成方法

2.3.4 利用FCB的连接方法

2.4 一级封装工艺(2)46

2.4.1 TAB中的内侧引线键合(ILB)和外侧引线键合(OLB)

2.4.2 采用TAB的IC封装组装(TBGA)

2.4.3 藉由ACP/ACF粘结实现的COF模式

2.4.4 采用FCB的IC封装组装(FCBGA)

2.5 传递模注封装和环氧塑封料(EMC)48

2.5.1 DIP型陶瓷封装的结构

2.5.2 球栅阵列封装(BGA)的结构

2.5.3 传递模注塑封工艺流程

2.5.4 环氧塑封料(EMC)及各种组分的效果

2.6 从半导体二级封装看电子封装技术的变迁 50

2.6.1 半导体封装外部形状的变迁

2.6.2 LSI封装按与印制线路板安装(连接)方式的变迁

2.7 三维(3D)封装 52

2.7.1 何谓三维封装?

2.7.2 芯片叠层的三维封装

2.7.3 封装叠层的三维封装

2.7.4 硅圆片叠层的三维封装

2.8 丝网印刷及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 54

2.8.1 电路图形(pattern)的各种形成方法

2.8.2 印刷图形的各种不同方法

2.8.3 丝网漏印网版构成及丝网印刷工艺

2.8.4 丝网印刷电子浆料及制作工艺

2.9 高密度封装对封装材料的要求 56

2.9.1 倒装芯片(FC)封装的结构

2.9.2 倒装芯片封装结构中采用的各种新材料

2.9.3 按绝缘(介质)材料对电子基板的分类

2.9.4 不同介质材料介电常数、热导率、热膨胀系数高低的比较

2.10 印制线路板(PCB)技术的最新动向 58

2.10.1 对印制线路板的要求

2.10.2 高密度化的发展方向

2.10.3 积层式印制线路板的结构及制作工艺

2.11 印制线路板的交流特性 60

2.11.1 印制线路板的交流特性(1)——特性阻抗

2.11.2 印制线路板的交流特性(2)——集肤效应

2.11.3 印制线路板的交流特性(3)——高频信号的延迟与失真

2.11.4 印制线路板的交流特性(4)——交叉噪声(串扰)

2.12 印制线路板用材料 62

2.12.1 作为基材的玻璃布

2.12.2 热固性树脂材料(1)——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

2.12.3 热固性树脂材料(2)——聚酰亚胺、BT树脂和 A-PPE树脂

2.12.4 热塑性树脂材料

2.13 电解铜箔和压延铜箔 64

2.13.1 电解铜箔的制作工艺

2.13.2 压延铜箔的制作工艺

2.13.3 铜箔的表面处理工程

2.13.4 电解铜箔和压延铜箔各有长短,分别适用于不同领域

2.14 积层式印制线路板(1)66

2.14.1 积层法印制线路板(built-up PCB)的模式图及断面照片

2.14.2 树脂覆铜箔(RCC)方式

2.14.3 热固性树脂方式

2.14.4 感光性树脂方式

2.15 积层式印制线路板(2)68

2.15.1 ALIVH方式

2.15.2 B2it方式

2.15.3 转印法实现多层积层的工艺过程

2.15.4 积层法中多层间的连接方式

2.16 挠性基板(FPC)70

2.16.1 三层法和两层法挠性基板

2.16.2 两层法FPC——铸造法、溅镀/电镀法、叠层热压法制作工艺

2.16.3 连接用和补强用挠性基板

2.16.4 用于手机和液晶电视封装的挠性基板

2.17 表面贴装技术(SMT)及无铅焊料 72

2.17.1 何谓SMD和SMT

2.17.2 表征可靠性随时间变化的浴缸曲线

2.17.3 贴装器件故障分析

2.17.4 无铅焊料的分类及其特性

2.18 无源元器件嵌入(EPD)和有源元器件嵌入(EAD)74

2.18.1 从MCM到SiP,SoC和SiP的对比

2.18.2 电子元器件内藏(嵌入)基板的定义和分类

2.18.3 无源元器件嵌入

2.18.4 有源元器件嵌入

2.19 利用Boss B2it技术进行无源和有源元器件嵌入76

2.19.1 电子元器件内藏(嵌入)技术发展简介

2.19.2 利用SIMPACT技术进行无源器件和有源器件的嵌入

2.19.3 利用WABE Package.技术进行无源器件和有源器件的嵌入

2.19.4 利用Boss B2it技术进行无源器件和有源器件的嵌入

2.20 半导体封装的设计 78

2.20.1 半导体器件的分类

2.20.2 对半导体封装的要求

2.20.3 半导体封装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2.20.4 半导体封装的设计项目

2.21 电子封装发展路线图 80

2.21.1 印制线路板的发展趋势

2.21.2 微电子封装的发展经历和开发动向

2.21.3 LSI封装的发展动向

2.21.4 SiP路线图

名词术语和基本概念

思考题及练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平板显示器及相关材料

名词术语和基本概念

思考题及练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半导体固体照明及相关材料

名词术语和基本概念

思考题及练习题

参考文献

彩色插页 225

第5章化学电池及电池材料

SOFC燃料电池

5.21.3 可利用煤炭的

MCFC燃料电池

5.21.4 可利用废弃物的

PAFC燃料电池

名词术语和基本概念

思考题及练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光伏发电和太阳电池材料

名词术语和基本概念

思考题及练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核能利用和核材料

名词术语和基本概念

思考题及练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能量、信号转换及传感器材

名词术语和基本概念

思考题及练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电磁兼容——电磁屏蔽及RFID用材料

X射线激光

名词术语和基本概念

思考题及练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环境友好和环境材料

名词术语和基本概念

思考题及练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材料一般指具有特定性质,能用于制造有用物品的物质。材料的获得离不开人的劳动。人们在追求材料更高性价比的同时,在原料、制备、使用、回收再利用等各个环节 ,必须考虑资源、节能、环境友好等因素。

  最早为人类所用的材料,比如石块、木棒、陶罐、青铜器具、铁制武器、农具等,种类单一、形式简单;而今天的汽车、飞机、计算机、平板电视、智能手机等,无一不是各种材料的最佳集成,不仅涉及种类繁多的材料、各种材料的性能都发挥到极致,而且处于激烈的竞争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

  材料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进展。由于发展初期的粗放经营,加之近年来环境污染的现状,一提到材料,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多晶硅等,给人的印象是粗放、耗能、低效、污染,似乎与创新和高新技术相距甚远。因此,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普通民众,必须消除对材料的误解与偏见。

  材料是人类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体现,被看成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材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的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质量,历史学家往往用制造工具的原材料作为历史分期的标志。例如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半导体及高分子时代、复合材料及先进功能材料时代等。一部人类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称为世界材料发展史。

  材料既古老又年轻,既普通又深奥。说“古老”,是因为它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同样悠久;说“年轻”,是因为时至今日,它依然保持着蓬勃发展的生机;说“普通”,是因为它与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信息相关;说“深奥”,是因为它包含着许多让人充满希望又充满困惑的难解之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其和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关系密切的程度而言,没有任何东西堪与“材料”相比。

  “材料科学与工程”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材料的成分和结构、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应用行为。这四要素之间的密切结合决定了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性质是确定材料功能特性和应用的基准;组成与结构是构成任何一种材料的基础;而材料的合成、加工与使用性能则是其能否发展的最关键的环节。所以材料科学与工程既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同时还具有许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有人常用“一流的设备,二流的人才,三流的管理,四流的材料”来形容某些企业。意思是说,不少新建企业“不差钱”,用大把的人民币购进崭新的装备,用大把的美元从国外购进先进的关键设备。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相比,我们后建的企业,设备普遍比它们的新,有的比它们的更先进,但同样规模的企业,我们的效益却望尘莫及。这样的企业当然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生产不出一流产品的企业,又如何会有一流的人员和一流的管理呢?

  影响创新的其他原因暂且不谈,单就材料而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科学发展史上,新材料的出现促使高技术诞生的实例屡见不鲜。例如,20世纪50年代镍基超级合金的出现,将材料使用温度由原来的700℃提高到900℃,从而促成超音速飞机问世;而高温陶瓷的出现则促进了表面温度高达 1000℃的航天飞机的发展。与之相似,硅、锗、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对于计算机,荧光体材料、液晶材料、各种膜层、特殊玻璃对于显示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离层对于各类电池,犹如水之源、木之本。无一撇一捺,何谈人字?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新材料更新换代快、式样多变,其制备和生产往往与新技术、新工艺紧密相连,其制备及在高技术中的应用需要更综合的知识和能力。每一种新材料的发现,每一项新材料技术的应用,都会给社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把人类文明推向前进。材料工业始终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柱,随着社会的进步,材料的内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些新材料和相应技术正在不断替代或局部替代传统材料。

  概括起来,材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材料是当代文明的根基,材料是各类产业的基础,先进材料是高新技术的核心,新材料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材料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材料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材料的性能永无止境,新材料应该不断适应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应包括五个方面: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入、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资源、创立新的组织。其中,材料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新材料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制造材料者制造技术”,无论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往往都是以新材料作为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发展的技术起点较低,所需要的技术大都是国外成熟的技术,甚至有些是过时的低端技术,因此从国外购买技术相对容易。然而,这种用大量人民币从国外购买技术、设备、材料、工艺的现象,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的,是不可能持续的。特别是,“有钱难买新材料”。在一个产业领域,不掌握核心材料,总归要受制于人。我们不可能永远拥有低成本的优势,也不可能靠别人的技术实现我们自己的现代化,这充其量是大而不强。

  作为《材料学概论》的续篇,《创新材料学》共分10章,每章涉及一个相对独立的材料领域,自成体系,内容全面,系统完整。内容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材料,微电子封装和封装材料,平板显示器(包括触控屏和3D显示)相关材料,半导体固体照明(包括LED和OLED平板显示器)及相关材料,化学电池(包括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及电池材料,光伏发电和太阳电池材料,核能利用和核材料,能源、信号转换及传感器材料,电磁兼容——电磁屏蔽及RFID用材料,环境友好和环境材料,涉及高新技术的各个领域。对于这些高新技术产业来说,熟悉了其中所用的各种关键材料,也就了解了技术精髓和来龙去脉;掌握了这些关键材料,便成功了一大半。因此,本书所讨论的既是高新技术中所采用的新材料,也是新材料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

  本书在每章之下采用“节节清”的论述方式,左文右图,图文对照,并给出“本节重点”。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选材新颖,强调应用;纲举目张,脉络清楚。本课程既不是海阔天空的漫谈,也不是基础理论课程的压缩,更不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在内容上避免深、难、偏、窄、玄,强调浅、宽、新、活、鲜。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前提下,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且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类材料的新进展、新性能、新进展、新应用,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千方百计使知识新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力求做到有声有色,栩栩如生。

  本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同学开发新材料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需要建立在学习理解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系统分析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基础上。内容论述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通过分析最前沿的实际问题,从各方面增强同学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创新的理念和思维,积累创新的动力和本领,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才。

  本书可作为材料、机械、微电子、计算机、显示器、精密仪器、汽车、能源、环境、化工、物理、化学、光学、建筑、交通运输等学科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对于从事相关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也有极为难得的参考价值。

  本书得到清华大学“985”名优教材立项资助并受到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的全力支持。刘伟、陈娟、程利霞、吴微微博士参加了本书的部分辅助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水平有限,不妥或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5年6月


《光影织锦:穿越时空的色彩艺术》 序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色彩如同流动的旋律,贯穿着人类文明的始终。从远古壁画上鲜艳的矿物颜料,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对光影与色彩的精妙捕捉,再到现代工业中无数染料和涂料的诞生,色彩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情感的载体,文明的印记,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无形纽带。 《光影织锦:穿越时空的色彩艺术》并非一本探讨物质结构或化学合成的学术专著,它是一场关于色彩的漫游,一次对人类与色彩之间深刻而复杂关系的追溯。本书旨在揭示色彩在历史、文化、艺术、心理乃至哲学层面的丰富内涵,带领读者一同探索色彩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影响我们的决策,并最终成为我们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媒介。我们将跨越时间的长河,从遥远的过去一路抵达当下,感受不同文明如何运用色彩来诉说故事、传递信仰、构建社会。 第一章:曙光初现——人类最早的色彩印记 早在文字诞生之前,色彩就已经成为人类表达思想、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在史前洞穴的岩壁上,我们看到了令人惊叹的色彩运用:赭石的红,炭黑的黑,以及少量提取自植物和矿物的黄、白,它们构成了狩猎的场景、神秘的仪式,以及对自然万物的敬畏。这些原始的颜料,它们的来源、制备方法以及当时的象征意义,都揭示了人类早期对色彩的认知和需求。 本章将深入探讨: 史前洞穴壁画的颜料分析: 追溯古人类如何从自然界采集矿物(如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和植物(如植物根茎、果实)来制作颜料,以及这些颜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早期色彩的象征意义: 分析不同颜色在史前社会可能承载的宗教、祭祀、部落标记等象征含义。例如,红色可能代表生命、血液或力量;黑色可能象征夜晚、死亡或神秘。 色彩在早期工艺中的应用: 介绍陶器、骨器、兽皮等早期器物上的色彩装饰,以及这些装饰背后可能蕴含的审美趣味和实用功能。 感官的启蒙: 探讨人类早期视觉系统如何适应并开始区分和利用色彩,以及这种能力对生存和发展的潜在影响。 第二章:文明的调色盘——古埃及、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色彩传奇 当文明的曙光照亮大地,色彩的运用也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细。古埃及的壁画与雕塑,以其鲜艳夺目的色彩呈现出庄重而神秘的宗教氛围;古希腊的雕塑虽然如今多为素色,但在当时却常常被涂以鲜亮的色彩,以展现其生动的姿态和神圣的象征;古罗马的马赛克和壁画,则以丰富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展现了其强大的帝国气象和对美的追求。 本章将重点剖析: 古埃及的色彩密码: 深入研究古埃及人如何利用矿物(如孔雀石绿、铜蓝、氧化铁红)和植物提取物来创造出持久而鲜艳的色彩,以及这些颜色在宗教信仰、法老权力象征和来世观念中的重要地位。例如,金色象征神圣和永恒,蓝色代表天空和尼罗河。 失落的古希腊色彩: 挑战“白色雕塑”的传统印象,通过考古证据和文献记载,重现古希腊雕塑和建筑上曾经鲜活的色彩,探讨色彩在表现人物情感、神祇威严和建筑装饰中的作用。 罗马帝国的色彩盛宴: 描绘古罗马时期在壁画、镶嵌画、纺织品和服饰中丰富的色彩运用,分析不同色彩组合所传达的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信息。例如,紫色象征皇室和贵族,绿色与农业和生命力相关。 色彩的象征与情感: 探讨在这些古代文明中,色彩如何被赋予特定的情感含义,并用于影响观众的情绪,营造特定的氛围。 第三章:东方画卷——中国古代的色彩哲学与美学 在东方,中国古代的色彩运用同样源远流长,并与哲学、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紧密相连。从帝王宫殿的朱墙碧瓦,到文人墨客的水墨丹青,再到民间节日的五彩斑斓,色彩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章将带领读者领略: 阴阳五行与色彩关联: 探讨中国古代哲学中“五色”(青、赤、黄、白、黑)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对应关系,以及这种对应如何影响了建筑、服饰、绘画和祭祀等各个领域。例如,黄色代表中央和皇权,象征土地的丰饶。 宫廷与民间色彩的差异: 分析皇室建筑(如紫禁城)和官宦服饰所使用的尊贵色彩(如黄色、红色、紫色),与民间节庆、戏剧服饰中所展现的更加活泼、多样的色彩风格。 水墨的留白与色彩的意境: 探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黑白灰的微妙变化如何构成独特的色彩美学,以及留白在传达意境和精神层面的作用,这是一种与西方色彩理论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 色彩在丝绸、瓷器与染织中的技艺: 介绍中国古代在丝绸染色、瓷器釉彩、染织工艺等方面高超的色彩技艺,以及这些技艺如何创造出闻名世界的精美艺术品。 第四章:重塑世界——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色彩革命 随着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巨大变化,艺术也随之迎来了一场色彩的革命。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平面化的表现,而是开始深入研究光影与色彩的关系,运用透视法和解剖学,试图在画布上重现真实世界的体积感和立体感。巴洛克时期则将这种对色彩的探索推向了极致,以戏剧性的光影对比和浓郁的色彩,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 本章将深入挖掘: 透视法的引入与色彩空间: 探讨透视法的出现如何改变了画家对色彩空间的处理方式,色彩如何通过明暗、冷暖变化来塑造深度和距离感。 达芬奇与色彩的科学探索: 研究达芬奇等艺术家如何观察自然,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色彩的混合、折射和反射,以及他对色彩在表现形体和情感方面的独到见解。 威尼斯画派的明亮与饱和: 分析提香、委罗内塞等威尼斯画派大师如何以其明亮、饱和的色彩和对光线的精妙运用,展现出世俗的繁华和感官的愉悦。 巴洛克时期的戏剧性色彩: 剖析卡拉瓦乔、伦勃朗等巴洛克艺术家的作品中,强烈的明暗对比(Chiaroscuro)如何强化画面的戏剧性和情感力量,以及他们如何运用浓烈、深邃的色彩来烘托气氛。 色彩与宗教和权力: 探讨在这一时期,色彩如何继续被用于宗教表达,以及如何被统治阶级用来彰显财富、权力和地位。 第五章:现代的万花筒——工业革命与色彩的普及 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色彩的生产和应用方式。合成染料的发明,使得色彩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颜色种类也变得极其丰富。这不仅深刻影响了纺织、印刷、涂料等行业,也使得色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催生了现代设计、广告和时尚产业。 本章将呈现: 合成染料的诞生与影响: 介绍19世纪合成染料的发明历程,如苯胺紫、茜红等,分析它们如何颠覆了传统的天然染料产业,并为色彩的普及奠定基础。 色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探讨色彩在纺织品、陶瓷、玻璃、金属制品等工业产品中的广泛应用,以及色彩如何成为产品吸引消费者、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元素。 印刷技术的进步与色彩的传播: 介绍彩色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及这如何使得色彩图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传播,影响了报纸、杂志、书籍和海报的设计。 现代设计中的色彩语言: 分析现代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如何运用色彩理论,通过色彩的搭配、对比和情感联想,来创造出功能性与美观性兼具的设计作品。 色彩的商业化与大众化: 探讨色彩如何从奢侈品和特权阶层的象征,逐渐演变为大众消费品,以及色彩在广告、包装和营销中的策略性运用。 第六章:色彩的心理维度——情感、感知与文化 色彩并非仅仅是视觉上的刺激,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状态、情感表达,并与我们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不同的颜色能够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影响我们的生理指标,甚至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本章将探索: 色彩心理学: 深入研究不同颜色(如红、黄、蓝、绿、黑、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通常引发的情感反应,例如红色可能象征热情、危险或警告,蓝色可能代表平静、忧郁或信任。 色彩与感官体验: 探讨色彩如何与我们的其他感官互动,例如冷暖色调对温度感知的错觉,以及某些颜色可能引发的味觉或触觉联想。 文化背景下的色彩解读: 分析不同文化对颜色的解读差异,例如在中国,红色象征喜庆和好运,而在西方,它可能更多地与爱或危险联系。白色在西方象征纯洁,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它可能与哀悼相关。 色彩在治疗与疗愈中的应用: 介绍色彩疗法(Chromotherapy)的理论和实践,以及色彩在心理辅导、环境设计(如医院、学校)中如何起到积极的疗愈作用。 色彩与身份认同: 探讨色彩在个人和群体身份认同中的作用,例如特定服装颜色、旗帜颜色等如何代表一个群体或意识形态。 第七章:未来的调色盘——创新色彩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色彩未来。从智能材料的变色功能,到环保型染料的研发,再到数字世界的虚拟色彩,色彩的应用正在不断拓展和创新。同时,如何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色彩,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本章将展望: 智能材料与变色技术: 介绍温敏、光敏、电致变色材料等,探讨它们在服装、建筑、显示技术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以及未来色彩如何能够主动适应环境或用户需求。 环保与可持续色彩: 关注生物基染料、可降解颜料、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涂料等环保色彩技术的研发,以及如何减少色彩生产和使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数字世界与虚拟色彩: 探讨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数字艺术领域,色彩如何被创造、操纵和体验,以及数字色彩的独特表现力和可能性。 纳米技术与色彩的超凡表现: 介绍纳米材料如何能够产生虹彩效应、结构色等,实现传统颜料无法比拟的色彩效果,以及它们在防伪、显示等领域的应用。 色彩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展望未来色彩设计、应用和消费的趋势,例如个性化色彩定制、增强现实色彩体验,以及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环境责任。 结语 《光影织锦:穿越时空的色彩艺术》是一次对色彩的致敬,一次对人类创造力和感知力的探索。色彩,是自然赋予我们的礼物,也是我们理解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通过对色彩在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中的丰富表现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和艺术,更能启发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愿读者在本书的陪伴下,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去感受周遭世界的斑斓色彩,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藏匿在光影之中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创新材料学》这本书的印象,与其说是在一个知识的宝库里寻宝,不如说是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画廊里欣赏画作。它没有提供具体的坐标去指引我找到某种稀有的矿石,也没有提供详细的配方让我合成某种神奇的物质。相反,它用一种艺术家的笔触,勾勒出材料科学发展的壮丽图景。书中充斥着对未来材料的畅想,比如能够自我修复的智能材料,能够与人体完美兼容的生物医用材料,甚至是能够直接进行信息交互的“活”材料。读这些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书中还用生动的案例,阐释了材料创新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从轻质高强的航空材料到柔韧耐用的电子器件材料,再到能够净化水源的新型过滤材料,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断提升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尽管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特定材料家族的深入剖析,例如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或者二维材料的最新进展,但《创新材料学》所展现的宏观视野和创新精神,无疑是一种强大的精神食粮,它点燃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作为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其潜力和魅力所在。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新材料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创新材料学》的书,虽然它并没有涉及我最感兴趣的某个具体领域,但整体的阅读体验依旧令人兴奋。这本书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材料科学的宏大图景之中。它并没有深入探讨某种特定材料的微观结构或是复杂的合成路线,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勾勒出材料创新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书中着重强调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比如如何将生物学原理应用于设计新型医用材料,或是如何借鉴物理学的思维来开发具有特殊光学或电学性质的材料。读到这些部分时,我仿佛看到了材料学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生命科学、信息技术、能源科学等前沿领域紧密相连,共同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书中还探讨了可持续发展对材料科学的驱动作用,比如如何利用可再生资源开发环保型材料,以及如何设计易于回收和降解的材料,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材料创新不仅是技术性的突破,更是对人类未来负责任的表现。尽管我原本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纳米材料或量子点方面的内容,但《创新材料学》所展现出的跨学科视野和前瞻性思考,无疑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对材料科学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想象。这本书虽然并非技术手册,却是一本激发读者思考、引导方向的优秀启蒙读物。

评分

当我拿起《创新材料学》时,我心中期盼着能一窥特定领域,比如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或是陶瓷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然而,这本书的风格更像是在描绘一幅宏伟的蓝图,而不是在绘制一张精确的地图。它着重于材料科学作为一门“科学”本身的哲学思考和发展脉络。书中探讨了材料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再到产业化的整个生命周期,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例如成本控制、规模化生产以及环境影响评估。我发现书中对“新”材料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仅仅是化学组成上的改变,更包含了结构、性能以及应用方式上的革新。它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比如如何将材料科学与设计学、社会学结合,创造出更符合人类需求和社会价值观的材料。书中还对材料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比如对“智能化”和“个性化”材料的畅想,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尽管我未能直接找到关于我所关注的具体材料的详细信息,但《创新材料学》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深刻理解了材料科学的本质和其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它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拓展视野的书籍,让我对“创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初次接触《创新材料学》,我本是带着寻找某种特定解决方案的心态而来,期望能从中找到解答我在科研中遇到的某个技术难题的蛛丝马迹。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并不在此。它更像是一场关于材料科学宏观战略的深度对话,探讨的是材料创新的整体脉络和未来趋势,而非具体的技术细节。例如,书中花了不少篇幅来阐述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加速新材料的发现和设计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来优化材料的性能。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材料研发将不再仅仅依赖于实验的偶然性,而是会更加依赖于智能化、数字化的工具。此外,书中还讨论了材料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中的关键作用。它分析了新型储能材料、高效催化剂以及低碳建筑材料的研发进展,这些内容虽然没有具体到某种化合物的分子式,但却极大地启发了我对材料科学社会价值的认识。书中的一些章节还涉及了材料伦理和安全问题,比如新材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制定相应的法规来规范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尽管我没有在书中找到我所期望的“秘籍”,但我不得不承认,《创新材料学》提供了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材料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使命。

评分

我以一个渴望拓展视野的读者的身份阅读了《创新材料学》。这本书并非一本详尽的技术手册,不会手把手教你如何制备某种特定的材料,更不会深入解析某一材料的晶体结构或相变过程。它更多地是在探讨材料科学的“大局观”和“战略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材料如何支撑新兴技术发展的论述印象深刻。比如,在能源领域,书中就探讨了太阳能电池效率提升的瓶颈在哪里,以及未来可能突破的方向,其中涉及到的新型光伏材料的构想,虽然没有具体到每一个原子层面的设计,但却为我指明了宏观的研究方向。同样,在信息技术领域,书中也提到了下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存储介质的潜力,这些内容让我对未来的电子产品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还关注了材料科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比如个性化药物载体、先进的诊断传感器等,这些离我的专业领域稍有距离,但依然引人入胜,展现了材料科学的普适性。虽然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高性能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具体应用数据,但《创新材料学》所提供的宏观视角和战略性分析,帮助我理解了材料科学在整个科技体系中的定位,以及它如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