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绪论、光滑圆柱体结合的公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滚动轴承与孔和轴结合的互换性、尺寸链、圆锥结合的互换性、螺纹结合的互换性、键和花键的互换性、圆柱齿轮的互换性等共二章,并另附习题及实验指导书。本书概括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分析介绍了我国公差与配合方面的新标准,阐述了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同时也介绍了国内外一些新的测量技术。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机械类各专业作为专业教材,并可供其他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计量、检验人员参考。本书另有习题参考解答,向授课教师免费提供,需要者请参见书末的信息反馈表。 目录
前 言
第1 章 绪论 1
1. 1 研究对象 2
1. 2 基本概念 3
1. 2. 1 互换性 3
1. 2. 2 标准化 5
1. 2. 3 优先数系 6
第2 章 尺寸公差与配合 9
2. 1 基本术语与定义 10
2. 1. 1 有关孔、轴的定义 10
2. 1. 2 有关线性尺寸的术语与定义 10
2. 1. 3 有关尺寸偏差和公差的术语与
定义 11
2. 1. 4 有关配合的术语与定义 13
2. 1. 5 补充有关尺寸的概念 17
2. 2 常用尺寸公差带与配合标准 18
2. 2. 1 标准公差系列 18
2. 2. 2 基本偏差系列 21
2. 2. 3 极限与配合在图样上的表示 30
2. 2. 4 一般、常用和优先的公差带与
配合 30
2. 3 常用尺寸公差与配合的选择 33
2. 3. 1 配合基准制的选择 34
2. 3. 2 标准公差等级的选择 36
2. 3. 3 配合种类的选择(非基准孔(轴)
基本偏差代号的选择) 39
2. 4 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46
第3 章 几何公差与检测 47
3. 1 基本概念 48
3. 1. 1 零件几何要素及其分类 48
3. 1. 2 几何公差的特征项目及其符号 49
3. 2 几何公差 50
3. 2. 1 几何公差带 50
3. 2. 2 几何公差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60
3. 3 公差原则 65
3. 3. 1 有关术语及定义 65
3. 3. 2 独立原则 67
3. 3. 3 相关要求 69
3. 4 几何公差的选择 74
3. 4. 1 几何公差特征项目的选择 74
3. 4. 2 基准的选择 75
3. 4. 3 几何公差值的选择 75
3. 4. 4 公差原则的选择 79
3. 5 几何误差评定与检测原则 81
3. 5. 1 几何误差的评定 81
3. 5. 2 几何误差的检测原则 84
第4 章 表面粗糙度与检测 87
4. 1 基本概念 88
4. 1. 1 表面粗糙度的界定 88
4. 1. 2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工作性能的
影响 89
4. 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89
4. 2. 1 轮廓滤波器、取样长度及评定
长度 89
4. 2. 2 表面粗糙度轮廓中线 90
4. 2. 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91
4. 3 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93
4. 3. 1 表面粗糙度的符号和极限值判断
规则 93
4. 3. 2 表面粗糙度的代号 93
4. 3. 3 表面粗糙度在图样上的标注
方法 95
4. 4 表面粗糙度的选择 97
4. 4. 1 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的选择 97
4. 4. 2 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值的选择 97
4. 5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98
4. 5. 1 比较法 98
4. 5. 2 针描法 98
4. 5. 3 光切法 99
4. 5. 4 干涉法 100
第5 章 几何量测量基础 101
5. 1 概述 102
5. 2 长度和角度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 103
5. 2. 1 基本计量单位与计量基准 103
Ⅴ
5. 2. 2 量值传递系统 103
5. 2. 3 量块 103
5. 2. 4 角度单位与多面棱体 106
5. 3 测量方法与计量器具 107
5. 3. 1 测量方法的分类 107
5. 3. 2 计量器具的分类 109
5. 3. 3 计量器具的技术性能指标 110
5. 4 测量误差 111
5. 4. 1 测量误差与测量精度 111
5. 4. 2 测量误差的来源 113
5. 4. 3 测量误差的分类 114
5. 5 各类测量误差的处理 115
5. 5. 1 测量列中随机误差的处理 115
5. 5. 2 测量列中系统误差的处理 117
5. 5. 3 测量列中粗大误差的处理 118
5. 6 等精度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119
5. 6. 1 直接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119
5. 6. 2 间接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120
第6 章 尺寸链 123
6. 1 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124
6. 1. 1 尺寸链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124
6. 1. 2 尺寸链的分类 125
6. 1. 3 尺寸链的建立 126
6. 1. 4 尺寸链的计算 127
6. 2 用完全互换法计算尺寸链 128
6. 2. 1 极值法计算公式 128
6. 2. 2 设计计算 129
6. 2. 3 校核计算 130
6. 2. 4 工艺尺寸计算 131
6. 3 用大数互换法计算尺寸链 132
6. 3. 1 统计法计算公式 132
6. 3. 2 设计计算 132
6. 3. 3 校核计算 133
6. 4 用其他方法解装配尺寸链 134
6. 4. 1 分组法 134
6. 4. 2 调整法 135
6. 4. 3 修配法 135
第7 章 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136
7. 1 滚动轴承概述 137
7. 2 滚动轴承的精度 138
7. 2. 1 滚动轴承的公差等级及其应用 138
7. 2. 2 滚动轴承内、外径公差带 139
7. 2. 3 与滚动轴承配合的轴颈和轴承座孔
的常用公差带 140
7. 3 选择滚动轴承与轴颈、轴承座孔配合时
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40
7. 4 与滚动轴承配合的轴颈和轴承座孔的
精度设计 143
7. 4. 1 轴颈和轴承座孔的尺寸公差带的
确定 143
7. 4. 2 轴颈和轴承座孔的几何公差与表面
粗糙度值的确定 146
7. 4. 3 轴颈和轴承座孔精度设计举例 147
第8 章 键联接的公差与检测 149
8. 1 平键联接的公差
前言/序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随着各院校机械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展开、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加, 原有课程正面临着变革和发展的新机遇, 同时, 新课程体系对该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课改需求, 编写了本教材, 供各院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课程使用。
本课程内容特点是涉及面广, 它不仅将制造业的基础标准与计量技术结合在一起, 而且涉及机械设计、制造、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领域。它是教学计划中联系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的纽带, 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 强调卓越工程能力的培养, 以此确定本教材的内容导向。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是: 以学生为本, 以让学生看懂、便于自学、培养卓越工程师能力为目标, 在课程内容体系上下功夫, 以学生容易接受的逻辑思路, 帮助学生完成由基础课学习向专业课学习的过渡。
为了适应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书结合后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及时把本学科最新标准、最新发展成果和本课程教改教研成果引入其中, 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适合教学。
全书共分为10 章, 内容包括绪论、尺寸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与检测、几何量测量基础、尺寸链、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键联接的公差与检测、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检测、圆柱螺纹公差与检测。
本书由武汉理工大学胡业发、张宏任主编, 石绘、吴彦春任副主编, 全书由张宏统稿,武汉大学陈小圻教授任主审。第1 章由胡业发、张宏、石绘编写; 第2 章由石绘、胡业发编写; 第3 章由张宏、郑银环(武汉理工大学) 编写; 第4 章由张宏、江连会编写; 第5 章由石绘、程飞月(武汉理工大学) 编写; 第6 章由张宏、江连会编写; 第7 章由吴彦春、齐红方(华夏理工学院) 编写; 第8 章由石绘、齐红方编写; 第9 章和第10 章由吴彦春、胡业发编写。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武汉理工大学有关部门给予的经费资助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书中难免存在欠妥之处, 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精密制造的基石:形位公差的理论与实践》 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现代精密制造领域中至关重要的“形位公差”这一核心概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其理论基础、检测方法、应用规范以及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从最基础的尺寸公差、角度公差,到更复杂的轮廓度、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同轴度、对称度、跳动等形位公差项目,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解析。 第一部分:形位公差基础理论 公差的本质与目的: 详细讲解了为什么需要公差,以及公差在零件制造中的作用。包括理解零件的互换性、保证装配精度、降低制造成本等。 形位公差的定义与分类: 明确界定了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区别,并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形位公差的类型,如位置公差、方向公差、轮廓公差和跳动公差。 基准的引入与重要性: 深入阐述了基准在形位公差控制中的核心地位,详细介绍了基准要素的选取原则、基准系的建立以及不同类型基准(基准点、基准线、基准面)的意义。 公差带的概念: 图文并茂地解释了各种形位公差的公差带形状、大小及其在零件上的位置,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公差要求的实际含义。 形位公差符号系统: 全面介绍并解析了国际上通用的形位公差符号,包括公差项目符号、基准符号以及附加符号(如最大实体、最小实体、独立要求等),帮助读者准确识读图纸。 第二部分:主要形位公差项目详解 位置公差: 平行度: 详细讲解了直线平行度、平面平行度,包括其控制原理、检测方法(如塞尺、百分表、激光干涉仪)以及在轴类、支架类零件中的应用。 垂直度: 深入阐述了直线垂直度、平面垂直度,分析了其对装配精度和功能性的影响,并提供了常用的测量手段。 倾斜度: 讲解了相对于基准平面的倾斜公差,分析了其在斜面、锥面等零件制造中的重要性。 同轴度与对称度: 重点分析了同轴度对于旋转零件、齿轮等精度要求高的部件的重要性,以及对称度在确保零件平衡和均匀受力方面的作用。 方向公差: 轮廓度: 区分了直线轮廓度和平面轮廓度,讲解了其在控制零件整体形状方面的作用,尤其适用于非圆零件。 轮廓公差: 跳动公差: 径向圆跳动: 详细阐述了对旋转件径向跳动的要求,分析了其对轴承座、孔等配合精度的影响。 轴向圆跳动: 讲解了对旋转件轴向跳动的控制,分析了其在配合件轴向定位和密封方面的作用。 全跳动: 综合了径向和轴向的跳动要求,是复杂旋转件重要的综合性公差。 第三部分:形位公差的检测与测量 测量原理与方法: 接触式测量: 详细介绍百分表、千分表、测头、三坐标测量机(CMM)等常用接触式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精度特点以及适用范围。 非接触式测量: 探讨了激光扫描、机器视觉、光学测量等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在形位公差检测中的应用,以及其优势和局限性。 测量仪器选择与校准: 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具体的形位公差要求、零件尺寸、精度等级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并强调了测量仪器定期校准的重要性。 测量方案设计: 讲解了如何根据零件图纸和公差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案,包括测量点的选择、测量路径的规划、测量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不确定度分析: 引入了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指导读者如何评估和分析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可靠性。 现代测量技术的应用: 介绍了最新的形位公差测量技术,如在线测量、自动化检测等,以及它们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方面的潜力。 第四部分:形位公差的应用与实践 零件设计中的形位公差应用: 阐述了设计师如何根据零件的功能需求、装配关系、加工能力等因素,合理标注形位公差,以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 加工制造中的形位公差控制: 讲解了在数控加工、精密磨削、电火花加工等不同加工工艺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形位公差,以及加工参数对公差实现的影响。 质量检验中的形位公差验证: 详细说明了质量检验人员如何依据图纸要求,运用各种测量方法和工具,对生产出的零件进行形位公差的检验,并做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断。 形位公差与制造工艺的协同: 探讨了形位公差要求与制造工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来满足更严格的形位公差要求。 典型零件的形位公差分析: 选取了曲轴、缸体、涡轮叶片、精密轴承等典型零件,结合实际图纸,深入分析其关键形位公差的设计、制造和检测过程。 第五部分:形位公差的国家标准与发展趋势 相关国家标准介绍: 梳理并简要介绍与形位公差相关的核心国家标准(如GB/T 1184、GB/T 10610等),帮助读者了解标准的最新要求。 形位公差的最新发展: 展望了形位公差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如智能化测量、数字化设计与制造(CAD/CAM/CAE)的深度融合、以及对复杂曲面和微小零件形位公差控制的新挑战。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严谨的理论推导,又紧密结合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案例,使读者能够学以致用。 图文并茂: 大量使用示意图、实物图和测量数据图表,直观展示形位公差的概念和测量过程。 系统全面: 涵盖了形位公差从基础理论到检测方法、再到实际应用的各个方面。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力求使机械制造行业的初学者和专业人士都能轻松掌握。 实用性强: 针对精密制造行业在形位公差方面的痛点和难点,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指导。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于机械设计、制造、工艺、质检等领域的工程师、技术员、技师、学生以及相关管理人员。尤其适合于在汽车、航空航天、精密仪器、模具、电子设备等行业工作的从业者,帮助他们提升零件精度控制能力,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