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原书第2版)(龙书)(09年度畅销榜TOP50) 计算机与互联…|39915

编译原理(原书第2版)(龙书)(09年度畅销榜TOP50) 计算机与互联…|399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Alfred V Aho,Moni 著,赵建华 郑滔 戴新宇 译
图书标签:
  • 编译原理
  • 龙书
  • 计算机科学
  • 编程语言
  • 编译器
  • 理论
  • 算法
  • 数据结构
  • 计算机专业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互动出版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51217
商品编码:11781048823
丛书名: 计算机科学丛书
出版时间:2009-01-01
页数:631

具体描述

 书[0名0]:  编译原理(原书[0第0]2版)(龙书)(09年度[0畅0]销榜TOP50)|39915
 图书定价: 89元
 图书作者: (美)Alfred V.Aho;Monica S.Lam;Ravi Sethi;Jeffrey D.Ullman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9/1/1 0:00:00
 ISBN号: 9787111251217
 开本: 16开
 页数: 631
 版次: 2-1
 作者简介
Alfred V.Aho,美[0国0]歌伦比亚[0大0][0学0]教授,美[0国0][0国0]家工程院院士,ACM和IEEE[0会0]士,曾获得IEEE的冯·诺伊曼奖。著有多部算[0法0]、数据结构、编译器、数据库系统及计算机科[0学0]基础方面的著作。
 内容简介
《编译原理》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编译器设计方面的重要主题,包括词[0法0]分析、语[0法0]分析、语[0法0]制导定义和语[0法0]制导翻译、运行时刻环境、目标代码生成、代码[0优0]化技术、并行性检测以及过程间分析技术,并在相关章节中给出[0大0]量的实例。与上一版相比,《编译原理》进行了全面修订,涵盖了编译器开发方面新进展。每章中都提供了[0大0]量的实例及参考文献。
  《编译原理》是编译原理课程方面的经典教材,内容丰富,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编译原理课程的教材,也是广[0大0]技术人员的参考读物。
 目录

出版者的话
译者序
前言
[0第0]1章引论
 1.1 语言处理器
 1.2 一个编译器的结构
  1.2.1 词[0法0]分析
  1.2.2 语[0法0]分析
  1.2.3 语义分析
  1.2.4 中间代码生成
  1.2.5 代码[0优0]化
  1.2.6 代码生成
  1.2.7 符号表管理
  1.2.8 将多个步骤组合成趟
  1.2.9 编译器构造工具
 1.3 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历程
  1.3.1 走向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1.3.2 对编译器的影响
  1.3.3 1.3节的练习
 1.4 构建一个编译器的相关科[0学0]
  1.4.1 编译器设计和实现中的建模
  1.4.2 代码[0优0]化的科[0学0]
 1.5 编译技术的应用
  1.5.1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实现
  1.5.2 针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的[0优0]化
  1.5.3 新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设计
  1.5.4 程序翻译
  1.5.5 软件生产率工具
 1.6 程序设计语言基础
  1.6.1 静态和动态的区别
  1.6.2 环境与状态
  1.6.3 静态作用域和块结构
  1.6.4 显式访问控制
  1.6.5 动态作用域
  1.6.6 参数传递机制
  1.6.7 别[0名0]
  1.6.8 1.6节的练习
 1.7 [0第0]1章的总结
 1.8 [0第0]1章的参考书目
[0第0]2章 一个简单的语[0法0]制导翻译器
 2.1 引言
 2.2 语[0法0]定义
  2.2.1 文[0法0]定义
  2.2.2 推导
  2.2.3 语[0法0]分析树
  2.2.4 二义性
  2.2.5 运算符的结合性
  2.2.6 运算符的[0优0]先级
  2.2.7 2.2节的练习
 2.3 语[0法0]制导翻译
  2.3.1 后缀表示
  2.3.2 综合属性
  2.3.3 简单语[0法0]制导定义
  2.3.4 树的遍历
  2.3.5 翻译方案
  2.3.6 2.3节的练习
 2.4 语[0法0]分析
  2.4.1 自[0顶0]向下分析方[0法0]
  2.4.2 预测分析[0法0]
  2.4.3 何时使用产生式
  2.4.4 设计一个预测语[0法0]分析器
  2.4.5 左递归
  2.4.6 2.4节的练习
 2.5 简单表达式的翻译器
  2.5.1抽象语[0法0]和具体语[0法0]
  2.5.2调整翻译方案
  2.5.3非终结符号的过程
  2.5.4 翻译器的简化
  2.5.5 完整的程序
 2.6 词[0法0]分析
  2.6.1 剔除空白和注释
  2.6.2 预读
  2.6.3 常量
  2.6.4 识别关键字和标识符
  2.6.5 词[0法0]分析器
  2.6.6 2.6节的练习
 2.7 符号表
  2.7.1 为每个作用域设置一个符号表
  2.7.2 符号表的使用
 2.8 中间代码生成
  2.8.1 两种中间表示形式
  2.8.2 语[0法0]树的构造
  2.8.4 三地址码
  2.8.5 2.8节的练习
 2.9 [0第0]2章的总结
[0第0]3章 词[0法0]分析
 3.1 词[0法0]分析器的作用
  3.1.1 词[0法0]分析及解析
  3.1.2 词[0法0]单元、模式、词素
  3.1.3 词[0法0]单元的属性
  3.1.4 词[0法0]错误
  3.1.5 3.1节的练习
 3.2 输入缓冲
  3.2.1 缓冲区对
  3.2.2 哨兵标记
 3.3 词[0法0]单元的规约
 3.3.1 串和语言
  3.3.2 语言上的运算
  3.3.3 正则表达式
  3.3.4 正则定义
  3.3.5 正则表达式的扩展
  3.3.6 3.3节的练习
 3.4 词[0法0]单元的识别
  3.4.1 状态转换图
  3.4.2 保留字和标识符的识别
  3.4.3 完成我们的连续性例子
  3.4.4 基于状态转换图的词[0法0]分析器的体系结构
  3.4.5 3.4节的练习
 3.5 词[0法0]分析器生成工具Lex
  3.5.1 Lex的使用
  3.5.2 Lex程序的结构
  3.5.3 Lex中的冲突解决
  3.5.4 向前看运算符
  3.5.5 3.5节练习
 3.6 有穷自动机
  3.6.1 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
  3.6.2 转换表
  3.6.3 NFA接受输入字符串
  3.6.4 确定的有穷自动机
  3.6.5 3.6节的练习
 3.7 从正则表达式到自动机
  3.7.1 从NFA到DFA的转换
  3.7.2 NFA的模拟
  3.7.3 NFA模拟效率
  3.7.4 从正则表达式构造NFA
  3.7.5 字符串处理算[0法0]的效率
  3.7.6 3.7节的练习
 3.8 词[0法0]分析器生成工具的设计
  3.8.1 被生成的词[0法0]分析器的结构
  3.8.2 基于NFA的模式匹配
  3.8.3 词[0法0]分析器使用的DFA
  3.8.4 实现向前看运算符
  3.8.5 3.8的练习
 3.9 基于DFA的模式匹配器的[0优0]化
  3.9.1 NFA的重要状态
  3.9.2 根据抽象语[0法0]树计算得到的函数
  3.9.3 计算nullable、first [p1o1s] 及last [p1o1s]
  3.9.4 计算follow [p1o1s]
  3.9.5 根据正则表达式构建DFA
  3.9.6 小化一个DFA的状态数
  3.9.7 词[0法0]分析器的状态小化
  3.9.8 在DFA模拟中用时间换取空间
  3.9.9 3.9节的练习
  3.9.10 [0第0]3章的总结
 3.11 [0第0]3章参考文献
[0第0]4章 语[0法0]分析
 4.1 引论
  4.1.1 语[0法0]分析器的角色
  4.1.2 代表性的文[0法0]
  4.1.3 语[0法0]错误的处理
  4.1.4 错误恢复策略
 4.2 上下文无关文[0法0]
  4.2.1 上下文无关文[0法0]的正式定义
  4.2.2 符号表示的惯例
  4.2.3 推导
4.2.4 语[0法0]分析树和推导
  4.2.5 二义性
  4.2.6 验证文[0法0]生成的语言
  4.2.7上下文无关文[0法0]和正则表达式
  4.2.8 4.2节的练习
 4.3 设计文[0法0]
  4.3.1 词[0法0]分析和语[0法0]分析
  4.3.2 消除二义性
  4.3.3 左递归的消除
  4.3.4 提取左公因子
  4.3.5 非上下文无关的语言构造
  4.3.6 4.3节的练习
 4.4 自[0顶0]向下的语[0法0]分析
  4.4.1 递归下降的语[0法0]分析
  4.4.2 FIRST和FOLLOW
  4.4.3 LL(1)文[0法0]
  4.4.4 非递归的预测分析
  4.4.5 预测分析中的错误恢复
  4.4.6 4.4节的练习
 4.5 自底向上的语[0法0]分析
  4.5.1 归约
  4.5.2 句柄剪枝
  4.5.3 移入-归约语[0法0]分析技术
  4.5.4 移入-归约语[0法0]分析中的冲突
  4.5.5 4.5节的练习
 4.6 LR语[0法0]分析技术介绍:简单LR技术
  4.6.1 为什么使用LR语[0法0]分析器?
  4.6.2 项和LR(0)自动机
  4.6.3 LR-语[0法0]分析算[0法0]
  4.6.4 构造SLR-分析表
  4.6.5 可行前缀
  4.6.6 4.6节的练习
 4.7 更强[0大0]的LR语[0法0]分析器
  4.7.1 规范LR(1)项
  4.7.2 构造LR(1)项集
  4.7.3 规范LR(1)分析表
  4.7.4 构造LALR语[0法0]分析表
  4.7.5 LALR语[0法0]分析表的高效构造方[0法0]
  4.7.6 LR语[0法0]分析表的压缩
  4.7.7 4.7节的练习
 4.8 使用二义性文[0法0]
  4.8.1 用[0优0]先级和结合性解决冲突
  4.8.2 “悬空-else”二义性
  4.8.3 LR语[0法0]分析中的错误恢复
  4.8.4 4.8节的练习
 4.9 语[0法0]分析器的生成工具
  4.9.1 语[0法0]分析器的生成工具Yacc
  4.9.2 使用Yacc处理二义性文[0法0]
  4.9.3 用Lex创建Yacc的词[0法0]分析器
  4.9.4 Yacc中的错误恢复
  4.9.5 4.9节的练习
 4.10:[0第0]4章的小结
 4.11 [0第0]4章的参考文献
[0第0]5章 语[0法0]制导的翻译
 5.1 语[0法0]制导定义
  5.1.1 继承属性和综合属性
  5.1.2 在一棵语[0法0]分析树的结点上对一个SDD求值
  5.1.3 5.1节的练习
 5.2 SDD的求值顺序
  5.2.1 依赖图
  5.2.2 属性求值的顺序
  5.2.3 S-属性定义
  5.2.4 L-属性定义
  5.2.5 具有受控副作用的语义规则
  5.2.6 5.2节的练习
 5.3 语[0法0]制导翻译的应用
  5.3.1 抽象语[0法0]树的构造
  5.3.2 类型的结构
  5.3.3 5.3节的练习
 5.4 语[0法0]制导的翻译方案
  5.4.1 后缀翻译方案
  5.4.2 后缀SDT的语[0法0]分析栈实现
  5.4.3 产生式内部带有语义动作的SDT
  5.4.4 从SDT中消除左递归
  5.4.5 L-属性定义的SDT
  5.4.6 5.4节的练习
 5.5 实现L-属性的SDD
  5.5.1 在递归下降语[0法0]分析过程中进行翻译
  5.5.2 边扫描边生成代码
  5.5.3 L-属性的SDD和LL语[0法0]分析
  5.5.4 L-属性的SDD的自底向上语[0法0]分析
  5.5.5 5.5节的练习 
 5.6 [0第0]5章的总结
 5.7 [0第0]5章的参考文献
[0第0]6章 中间代码生成
[0第0]7章 运行时刻环境
[0第0]7章 总结
[0第0]8章 代码生成
[0第0]9章 机器无关[0优0]化
[0第0]10章 指令级并行
[0第0]11章 并行性和局部性的[0优0]化
[0第0]12章 过程间分析
 编辑推荐
编译[0领0]域里程碑式的经典*作——龙书,20年后终于出版新版!这是一个延绵30年的故事,这是一部关于龙书的传奇!*新版本,增添两章节内容,使龙书地位***!
本书是编译[0领0]域无可替代的经典*作,被广[0大0]计算机专业人士誉为“龙书”。本书上一版自1986年出版以来,被世界各地的*[0名0]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本书为[0第0]2版,书中对每一章都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全面介绍了编译器的设计,并强调编译技术在软件设计和开发中的广泛应用。每章中都包含[0大0]量的习题和丰富的参考文献。



《算法导论(第3版)》 内容简介: 《算法导论(第3版)》是享誉全球的经典计算机科学教材,由麻省理工学院的Charles E. Leiserson、Thomas H. Cormen、Ronald L. Rivest和Clifford Stein四位教授合著。这本书以其严谨的数学分析、全面的算法覆盖以及清晰易懂的讲解方式,成为了全球无数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教材,以及业界程序员、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参考书。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详细阐述了算法设计、分析以及各类经典算法的原理与应用。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Foundations) 本部分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算法学习基础,从最基本的数学概念入手。 第一章:算法导论(Introduction):本章首先对算法的重要性及其在计算机科学中的核心地位进行阐述。通过一些直观的例子,介绍什么是算法,以及如何衡量算法的优劣,引入了“渐近记号”(Big O, Big Omega, Big Theta)的概念,为后续的算法复杂度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章:插值排序(Sorting in Insertion Order):这一章详细讲解了插值排序算法,包括其工作原理、伪代码以及时间复杂度分析。通过这个相对简单的排序算法,读者能够初步理解排序问题的基本思想和分治法的雏形。 第三章:渐近记号(Asymptotic Notation):本章系统地定义和解释了渐近记号,这是分析算法效率的关键工具。详细介绍了大O、大Omega和大Theta记号的含义,并给出了如何用它们来描述算法运行时间的上限、下限和精确渐近界。 第四章:分治法(The Divide-and-Conquer Approach):分治法是一种强大的算法设计策略,本章将深入介绍其基本思想:将问题分解为规模更小的子问题,分别解决子问题,最后将子问题的解合并起来。通过经典的快速排序和归并排序算法,以及求解循环不变量和主定理等内容,读者将掌握如何应用分治法设计和分析算法。 第五章:基数排序(Counting Sort):本章介绍一种非比较排序算法——基数排序。它适用于处理整数,其复杂度与数字的大小以及位数有关,与插值排序等比较排序算法不同。 第六章:最坏情况的排序(Worst-Case Sorting):本章将深入探讨各种排序算法在最坏情况下的性能表现,并引入随机化算法的思想,如随机化快速排序,以期通过概率的手段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 第七章:基数排序(Radix Sort):虽然前面提到了基数排序,但本章将可能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和不同版本的基数排序,例如LSD(Least Significant Digit first)和MSD(Most Significant Digit first)方法,并讨论其适用范围和与其他排序算法的比较。 第八章:桶式排序(Bucket Sort):本章介绍另一种非比较排序算法——桶式排序。它将待排数据分配到有限数量的桶里,然后对每个桶进行排序。本章将讨论桶式排序的平均和最坏情况复杂度,以及它在处理均匀分布数据时的优势。 第二部分: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s) 本部分将介绍几种重要的数据结构,它们在算法设计和实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第九章:堆(Heaps):堆是一种特殊的树状数据结构,它满足堆属性(最大堆或最小堆)。本章详细讲解堆的构建、插入、删除等操作,并介绍优先队列(Priority Queue)的概念及其实现。 第十章:堆排序(Heapsort):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本章介绍高效的堆排序算法,分析其时间复杂度,并将其与之前介绍的排序算法进行比较。 第十一章:二叉搜索树(Binary Search Trees):二叉搜索树是另一种重要的树形数据结构,它具有有序的特性,使得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高效。本章将介绍二叉搜索树的基本性质、操作以及平均和最坏情况下的复杂度。 第十二章:平衡二叉搜索树(Balanced Binary Search Trees):为了克服普通二叉搜索树在某些情况下性能退化的缺点,本章将介绍平衡二叉搜索树的概念,如AVL树和红黑树(虽然红黑树可能在后续章节更详细介绍)。重点将放在如何在插入和删除操作时维持树的平衡,从而保证操作的对数复杂度。 第十三章:图(Graphs):图是一种非常通用的数据结构,可以用来表示实体之间的关系。本章将介绍图的基本概念,包括顶点、边、有向图、无向图、连通性等。 第十四章:深度优先搜索(Depth-First Search):深度优先搜索(DFS)是一种重要的图遍历算法,它沿着图的深度方向探索。本章将详细介绍DFS的实现,以及它在检测环、拓扑排序、强连通分量等问题中的应用。 第十五章:广度优先搜索(Breadth-First Search):广度优先搜索(BFS)是另一种重要的图遍历算法,它按照距离图的源点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搜索。本章将介绍BFS的实现,以及它在求解最短路径(无权图)等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算法设计技术(Algorithmic Techniques)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几种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常用的算法设计范式。 第十六章: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动态规划是一种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相互重叠的子问题,并通过存储子问题的解来避免重复计算的算法设计技术。本章将详细介绍动态规划的原理,并通过典型的例子,如背包问题、最长公共子序列、矩阵链乘法等,展示如何构建动态规划解决方案。 第十七章:贪心算法(Greedy Algorithms):贪心算法在每一步选择当前看起来最优的解,以期得到全局最优解。本章将介绍贪心算法的设计思想,并分析其适用条件以及何时会失败。经典的例子包括霍夫曼编码、活动选择问题等。 第十八章:数据结构的分析(Analysis of Data Structures):本章可能进一步深入分析各种数据结构在不同操作下的摊还分析(Amortized Analysis)。摊还分析考虑了一系列操作的平均成本,而不仅仅是单个操作的最坏情况成本。 第四部分:中级算法(Intermediate Algorithms) 本部分将涉及一些更复杂的算法,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第十九章:高级图算法(Advanced Graph Algorithms):本章将深入探讨更高级的图算法。 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s):介绍Prim算法和Kruskal算法,用于找到图中连接所有顶点的最小权重生成树。 单源最短路径(Single-Source Shortest Paths):介绍Dijkstra算法(用于非负权重的图)和Bellman-Ford算法(用于允许负权重但无负权环的图),求解从一个源顶点到图中所有其他顶点的最短路径。 所有顶点对最短路径(All-Pairs Shortest Paths):介绍Floyd-Warshall算法,用于计算图中所有顶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 第二十章:字符串匹配(String Matching):字符串匹配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本章将介绍朴素的字符串匹配算法,以及更高效的算法,如Knuth-Morris-Pratt(KMP)算法和Rabin-Karp算法,并分析它们的性能。 第二十一章:计算几何(Computational Geometry):计算几何是研究用算法解决几何问题的领域。本章可能涉及一些基础的计算几何问题,如凸包的查找(如Graham扫描法)或点在多边形内的判定。 第二十二章:NP完全性(NP-Completeness):本章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引入了计算复杂性理论的核心概念。介绍P类问题、NP类问题、NP-完全问题和NP-难问题。将展示如何利用规约(Reduction)来证明一个问题是NP-完全的,并讨论NP-完全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中处理这类问题的策略(如近似算法)。 第五部分:高级主题(Advanced Topics) 本部分将介绍一些更具挑战性但非常重要的算法主题,通常用于解决更复杂或大规模的问题。 第二十三章:多线程算法(Multithreaded Algorithms):随着多核处理器的普及,多线程算法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章将介绍如何设计和分析并行算法,利用多线程技术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 第二十四章:数论算法(Number-Theoretic Algorithms):数论在密码学、编码理论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将介绍一些基本的数论算法,如欧几里得算法(求最大公约数)、模运算、素数判定等。 第二十五章:多项式与快速傅里叶变换(Polynomials and th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是信号处理、数据压缩和科学计算中的一个核心算法。本章将介绍多项式表示和运算,以及FFT算法,展示其如何高效地进行多项式乘法,并探讨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第二十六章:查找结构(Finding Structures):本章可能涵盖更高级的查找结构,例如2-3查找树、B树(常用于数据库和文件系统)以及空间查找结构(如k-d树)。 第二十七章:最小公共祖先(Lowest Common Ancestors):在树结构中,查找两个节点的最低公共祖先(LCA)是一个常见问题,本章将介绍高效求解LCA的算法。 第二十八章:基数查找(Radix Search):本章可能介绍基于基数的查找算法,例如Trie树(前缀树)以及它们在字符串处理和数据检索中的应用。 第六部分:附加主题(Appendix) 本书通常包含附加章节,用于补充一些读者可能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或者对某些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A:求和(Summations):详细介绍如何计算和估算各种类型的求和,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以及更复杂的求和。 B:集合、函数和逻辑(Sets, Functions, Relations, and Logic):回顾和梳理离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集合论、函数、关系以及逻辑推理,为算法分析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 C:基本的计数技术(Basic Counting Techniques):介绍组合数学中的基本计数原理,如排列、组合,以及鸽巢原理,这些在分析算法的可能性和平均情况时非常有用。 D:概率与随机变量(Probability and Random Variables):回顾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包括随机变量、期望、方差以及概率分布,为分析随机化算法和期望复杂度提供基础。 E:矩阵(Matrices):介绍矩阵的基本运算和性质,以及一些与算法相关的矩阵应用,例如在图论或线性代数中的应用。 F: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ming):介绍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如单纯形法,并讨论其在优化问题中的应用。 《算法导论(第3版)》以其系统的结构、深入的讲解和丰富的示例,不仅帮助读者掌握各类核心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严谨的算法思维和分析能力。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开发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为解决实际的计算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为一个对计算机底层运作原理一直充满好奇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人,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龙书这个名字果然名不虚传,它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初次翻开,那种浩瀚的知识海洋感扑面而来,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初生的探险家,站在一片未知的陆地上,渴望去了解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作者的讲解循序渐进,虽然初看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但当你真正沉下心来,跟着书中的例子一步步推演,你会发现那些复杂的概念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尤其是关于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的部分,我之前一直觉得这是个黑箱,现在总算有点眉目了。那些正则表达式、有限自动机,还有各种解析树,都让我看到了代码是如何被计算机一步步理解和处理的。而且,书中对各种算法的讲解非常透彻,不仅仅是给出公式,更会解释其背后的思想和适用场景,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有些章节的难度系数很高,需要反复琢磨,但我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我一定能在这条学习之路上有所收获。这本书的出版年份虽然不是最新,但它所阐述的核心原理是永恒的,即使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领域,这些基础知识依然是构建更高级技术的大厦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蕴含的“工程之美”。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庞大的软件工程是如何被精巧地分解、设计和实现的。作者不仅仅关注理论的严谨性,更注重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和效率。例如,在讲解代码优化部分时,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优化算法,还讨论了它们在实际编译器中的权衡和取舍,以及如何平衡编译时间和生成代码的质量。这种对工程实践的深刻洞察,让我认识到,编写一个优秀的编译器,需要将理论、算法和工程经验完美地结合起来。书中对各种数据结构的巧妙运用,比如哈希表、树状结构等,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是如何被用来高效地存储和管理程序信息的。而且,这本书的逻辑组织非常清晰,每个章节都承接前一个章节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使得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碎片化,能够逐步构建起对编译器的整体认知。虽然这本书的篇幅较长,内容也相当丰富,但它所带来的系统性学习体验,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技术,更是在学习一种工程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书籍,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思考”的书。在阅读它的过程中,我被迫去思考那些我从未曾深入考虑过的问题:代码究竟是如何被计算机理解的?一个程序从源代码到可执行文件,经历了哪些神奇的蜕变?书中对编译器各个阶段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了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讲解了算法和数据结构,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将复杂的系统进行分解,如何设计清晰的接口,以及如何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优的选择。例如,在讲解语法分析的时候,书中对不同解析策略的对比分析,让我明白了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具体的语言特性和工程需求,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权衡能力。而且,书中对各种错误处理机制的讨论,也让我认识到,一个健壮的编译器,不仅要能够正确地处理合法的输入,还要能够优雅地应对各种错误情况。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洗礼,让我对计算机科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为我将来从事更复杂的软件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技术能力,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更在于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和思想。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难度确实不低,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上手可能会有些挑战。我当初抱着学习的态度开始阅读,但很快就发现,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阅读能力,更需要数学基础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特别是关于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理论的部分,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抽象的数学世界,各种定义和定理层出不穷,一度感到有些迷失。然而,当我克服了初期的困难,真正理解了这些理论是如何应用于编译器设计的,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书中的很多例子都非常经典,通过这些例子,我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编程过程联系起来。例如,关于递归下降分析的讲解,我尝试着自己去实现一个简单的语法解析器,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但最终成功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巨大魅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是告诉你“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它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思路,这种能力不仅仅局限于编译原理,在计算机科学的其他领域同样受用。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已经从中受益匪浅,我正在努力理解书中的每一个细节,希望能将这些宝贵的知识融会贯通。

评分

作为一名刚开始接触编译原理这个领域的学生,我被这本书的系统性深深吸引。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深入的学习路径,从最基础的词法分析,到更复杂的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几乎涵盖了编译器的全部生命周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图的运用,比如控制流图、数据流图等,这些图形化的表示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抽象的概念,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书中对各种中间代码表示的讲解,比如三地址码、P-code等,也让我对程序在不同阶段的形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作者在讲解每个概念时,都会给出详细的数学推导和算法描述,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于理论学习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能够通过这些严谨的推导,去理解每一个细节的来龙去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但这种深入的讲解方式,让我对编译器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扎实的理解,也为我将来深入研究编译器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引导我在这个复杂而迷人的领域里探索前行。它让我明白,编写高效、可靠的编译器,背后是多么精巧的设计和精深的理论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