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推荐1: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莆田广化寺、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杂志主编——学诚法师第一部专业的开示文集,在佛教信众心目中威望极高。一代高僧与您面对面谈如何对治烦恼与亲近善知识、善友。
推荐2:
内容通俗易懂,僧众皆宜。既有佛法的教理教义,又有结合现世生活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佛法诠释,将深奥庄严的佛学智慧化作口耳相传的浅显妙语,娓娓道来,十分亲切。
学诚法师始终以一颗慈悲佛心为芸芸众生指引道路,召唤佛教徒与所有困惑迷茫的人,认清世间的过患,远离恶友、恶法,多亲近善知识、善友。
推荐3:
首部写给僧众的一套充满法喜的学佛修行指南。借助佛法的力量自觉发愿承担,开启智慧、通达、慈悲的人生。打开本书,沐浴“具幸福能量寺庙”龙泉寺的佛法智慧,拈花问佛,洞察世事,从凡夫通往佛地。
内容简介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 04:佛法与人生》是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的第四本。学诚法师开示说:佛法能让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能“破迷惑、破无明,启发我们内心的自性光明”。我们要在各种境界的历练下不断地学习成长,不断地增长我们的慈悲、智慧和能力。
本书如同一位传递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够帮助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奋斗的年轻人、渴望修身养性的中老年人,开启内在智慧和慈悲,重拾一份热切的时代责任感,过上吉祥、喜乐、幸福、圆满的人生。
作者简介
学诚法师,俗名傅瑞林,1966年出生,福建仙游人。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授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行政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央机关青联副主席、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驻会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主编、《福建佛教》主编等职务。
目录
I 章前语/ 006
人生的苦与乐/ 008
人生的究竟意义/ 032
省思物欲过患 获得佛法真谛/ 078
II 章前语/ 120
漫谈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122
明记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144
III 章前语/ 178
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 180
团体修行 共业增上/ 235
精彩书摘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以智慧为指导,而发展出高端的物质文明来。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越来越丰富,那么我们的人生是否也变得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快乐呢?这就很难说了。富饶的物质能让我们的身体获得一定的安乐,无止境的欲望却只能让心灵越来越干渴。如《大庄严论经》所说:“若其多欲者,诸根恒散乱,贪求无厌足,希望增苦恼。然此多欲人,常生于欲想,贪利无有极,如摩竭鱼口。”(卷第二)《十住毗婆沙论》说:“若不知足者,设得满世间财物,意犹不足。”(卷第二)即使我们物质方面的生活应有尽有,但是如果精神生活很空虚、精神食粮很匮乏、精神信仰很迷茫的话,那么人还是会觉得生活得无可奈何,感到痛苦和郁闷。尤其是当我们面临老、病、死的痛苦时,物质更是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对我们保持身心快乐起不了丝毫帮助。
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两位居士朋友。第一个人得了癌症,接受化疗住了一年医院,但病情还是没有好转。我就劝诫他说:“既然生了这个病,目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治疗,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那么你就应该学会去坦然地面对,让自己内心放松,不要老把这个病放在心里,否则病还会加重。”他接受了劝告,慢慢地,人的心态逐渐平静下来,生病带来的痛苦就随之减少了很多。
试想我们一旦听到自己得了绝症,一般都很不容易、也很不愿意去接受这个事实。这样肉体上的痛苦再加上精神上的折磨,就会苦上加苦。而接受这个事实不等于人就会死得快,其实病情反而会因为心情放松而好转。
后来,又有一天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显得非常不高兴,情绪波动得很厉害,原来是因为他前几天丢了一块很昂贵的手表。其实仔细想一想,手表与治病有什么关系呢?很显然,生命比手表重要,如果生命失去了,手表也不再属于自己;即使活着,手表的价值也只是看时间而已。但我们往往会认为,这个手表很值钱,丢了手表,就是丢了很多钱,心里不容易接受这个事实。
所以我们有时候丢了东西后,心情会变得不愉快,其实并不在于这个东西本身有多么重要,只是内心中的观念不容易转变。仔细观察,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如此,一些很小的事情就会让我们心里很痛苦。丢了东西,心里会很难受;在工作单位跟别人产生矛盾、纠纷,物质分配不均等等,就更不容易接受。一位得了绝症的病人,丢了一块手表,心里还过不去,这就是人生处于无明状态的表现。如《成实论》说:“以贪著此少利事故,亡失大利。智者不应贪著小事以妨大利。”(卷第十)
我接触的第二个朋友也是生了大病。我告诉他:“你只要天天念阿弥陀佛,就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比较听劝,每天没事就静静地念佛,念了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年……最后他的病也一天天好了起来。这固然有佛菩萨加持的力量,也跟他内心放得开、心情舒畅、情绪快乐有很大的关系。人一旦有了乐观的精神,那么整个人体的细胞、神经也都会发生变化,好的细胞越来越多,坏的细胞越来越少,生命的力量也越来越强,身心状态就会大大改善。正如《般泥洹经》中说:“又欲近道,当有四喜,宜善念行:一曰念佛,意喜不离。二曰念法,意喜不离。三曰念众,意喜不离。四曰念戒,意喜不离。念此四喜,必令具足,而自了见,当望正度,求解身要,可以除断地狱、畜生、鬼神之道。”(卷第一)
面对痛苦时,我们内心的观念、心态都是非常重要的,正确地观待自己所面对的一切,是我们的人生获得快乐的关键所在。
人际相处有智慧,亲睦和谐乐人生
人生的苦乐,除了身心状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人际关系如何。亲人与朋友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难相信一个与亲友有矛盾的人会感到快乐。
(一)家庭伦理孝为本,一视同仁勿分别
在家庭里,存在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子女等关系。
一般而言,父母对子女都非常牵挂、爱护,但是子女对父母则很难有如同父母对子女的那种心情,甚至现在很多人都处理不好与父母的关系,许多家庭矛盾和纠纷由此产生。不孝顺的家庭就会产生不和谐的问题。现在社会上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不孝顺父母演化出来的。有些人认为,父母退休以后,在社会、在家里似乎没什么作用,既不赚钱,头脑也过时,又喜欢管闲事,身体不好还需要人照顾……这些观念都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不孝顺父母就是折磨自己,这就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涵义。佛法讲因果,如果自己对父母不孝顺,那么儿女看到你对自己父母不孝顺,以后对你也同样不孝顺。我们应当时时感念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心怀报恩之想,像对待子女一样对待父母,才是做人的根本、快乐的根本。如《正法念处经》中说:“知恩报故,一切亲友悉皆坚固;以功德故,一切怨家犹如亲友。若人少恩,常念不忘。知恩报恩,得大功德。”(卷第六十三)
再比如,有时家庭里夫妻双方处理不好与彼此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容易闹矛盾。若男方对女方的父母不孝顺,那么女方对男方的父母也会不孝顺,反过来也是如此。就像《十住毗婆沙论》中所讲:“行于恶业者,令他善不易,自不行善故,他则不信受。”(卷第十四)其实,只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对方的父母,便能化解这些矛盾。
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为什么会做不到呢?这是因为我们有分别心的缘故。我们通常对某些人会特别好,对另一些人就不那么好,这种好坏的差别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实际上,一家人衣食住行都在一起,物质生活上不会有太大差别,而是人心里有分别、有烦恼。所以外在的语言、表情和举动就让别人感觉到你对不同的家庭成员有分别之心,矛盾也就由此产生。对待彼此父母是如此,对待其他亲人,如兄弟、姐妹、子女等也是如此;如果大家都起分别心,互相比较、观过、排斥,整个家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引发许多烦恼纷争。
找到家庭不和谐的原因之后,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化解这些问题了。在家庭中,我们应该努力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亲人,多换位思考,勿起分别心,这样才能减少许多矛盾,营造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与人相处贵沟通,不应排斥与自恃
在我们与朋友、领导、同事、下属相处的过程中,要注意三条:
第一,不要拒绝沟通。
沟通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来取代别人的看法,而是为了缩短彼此之间认识的差距。对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通过沟通,才能知道别人的看法和理由,反过来说,别人也才能够理解自己的思路。沟通是没有前提、没有条件的,是平等的,是需要的,是必要的。
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会沟通,自己很多很好的想法就不容易被别人领会,我们也很难准确理解别人的意思,就造成了彼此的误会,内心当中也会产生障碍。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大多是因为缺乏沟通或沟通不善所致。《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能说法者欲适他方丰乐之所,能听法者欲随其去时,说法者方便诫言:‘汝虽为利欲随我往,而汝至彼,岂必遂心?宜善审思,勿后忧悔。’时听法者闻已念言:‘是彼不欲令我去相,设固随往,岂必闻法?’由此因缘不随其去,两不和合,不获说听、书写、受持、读诵、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知是为菩萨魔事……能说法者欲往他方,所经道路旷野险难,多有贼怖、旃茶罗怖、猎师、恶兽、毒蛇等怖,能听法者欲随其往时,说法者方便诫言:‘汝今何故无事随我欲经如是诸险难处?可善审思,勿后致悔。’时听法者闻已念言:‘此应不欲令我随往,设固随往,何必闻法?’由此因缘不随其去,两不和合,不获说听、书写、受持、读诵、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知是为菩萨魔事。”(卷第三百零四)
第二,不要排斥别人。
我们内心不应有排斥他人的想法。因为,周围的人跟自己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排斥别人就是排斥自己;排斥别人,自己就没有生活的空间。社会上,与别人接触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种种矛盾、隔阂、问题和障碍,大家就容易互相排斥,排斥再发展下去就是斗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人们内心互相排斥所造成的。如果我们没有排斥他人的作意,这些问题自然也就没有了。如《佛说自爱经》说:“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作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
第三,不要自以为是。
我们常常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别人的想法不如自己。可是过了一个小时以后,可能觉得自己的想法也是有问题的。过了一年、两年、三年以后,甚至会觉得自己当时的想法很幼稚。过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想法变化就更大了。这都说明,我们对事情的认识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正确无误。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活在自我意识当中,不容易认识自己的对和错,需要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人指导我们、帮助我们,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其实,世界上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件工作都需要经验的指导,更何况我们修行的进步和生命的提升呢?如《大智度论》说:“欲为何事故教亲近善知识?答曰:虽有好法,若无教者,行时多错。譬如虽有好药,亦须良医。”(卷第九十六)接受他人的指导,最重要的前提是我们有一颗谦虚的心。如果我们老是自以为是,就不容易接受别人的经验和帮助。
我们往往只听自己愿意听的、喜欢听的话,不喜欢、不愿意听的话就不去听。其实有时候恰恰是那些我们不喜欢、不愿意听的话才是最需要的,才是对我们的一生有真正帮助的。古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医生开的药,虽然很苦,不喜欢吃,但这才是对健康有好处的。自己平时喜好吃的东西,反而往往是致病之因。
因此,与人相处要学会沟通,不要排斥他人,不要自以为是。如《释氏要览》中寓言说:“过去有一婆罗门,于旷野造井,以给行人。至暮,有群野干趣井饮水。其野干主便内头汲罐中,饮已,戴起高举,扑破而去。诸小野干谏主曰:‘若树叶可用者,犹护惜之,况此利济之具,何忍坏也?’主曰:‘我但戏乐耳!’损坏既多,施者怀恨,乃作木罐用机,故头可入不可出,置于井侧,执杖屏处伺之。及暮果至,作戏如初,内头入罐,求扑不脱。婆罗门以杖打死。时空有神说偈曰:‘知识慈心语,狼戾不受谏,守顽招此祸,自丧其身命。’”(卷第二)
……
前言/序言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4:佛法与人生》 编者语: 学诚法师,当代中国佛教界的重要领军人物,其深厚的佛学造诣与对现代社会的敏锐洞察,使其著作不仅是佛教徒的精神食粮,更是引发社会各界人士思考人生、寻求智慧的指南。本系列文集,汇聚了法师多年来在讲经、开示、答疑及评论中精炼出的智慧法语,力求以系统、深入、贴近时代的方式,呈现佛法对人生诸般困境的解答,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揭示。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4:佛法与人生》作为系列中的一册,专注于探讨佛法与人生这两个宏大而又紧密相连的主题。法师以其一贯的慈悲心和清晰的逻辑,将深奥的佛理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引导读者从佛教的视角审视人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化解烦恼,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本书不仅仅是一部阐释佛法的书籍,更是一场关于人生意义的深度对话,一次关于生命觉醒的温情召唤。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佛教教义,而是通过法师的开示和论述,将佛法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解答读者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惑与挑战。全书围绕“佛法如何照亮人生之路”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佛法的智慧如何应用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理解自我、处理人际关系、应对生活变迁,乃至实现生命价值。 第一部分:认识人生:佛法揭示的生命真相 在此部分,法师从佛法的根本教义出发,为读者构建一个全新的生命认知框架。他会阐述“无常”、“苦”、“无我”等核心概念,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现实的案例,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无常性,从而破除对恒常的执着;理解“苦”的真实含义,认识到烦恼的根源并非外境,而是源于内心的颠倒妄想;以及“无我”的智慧,如何破除狭隘的自我中心,生发出更广阔的悲悯情怀。 生命的无常与实相: 法师会深入浅出地讲解佛法中关于“生灭”、“变化”的论断,从微观的粒子运动到宏观的宇宙演化,都印证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真理。他会引导读者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变幻是客观规律,执着于某个阶段、某种状态,只会带来痛苦。理解无常,并非是消极的悲观,而是积极的觉醒,它能促使我们珍惜当下,不虚度光阴,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命的起伏。 苦的根源与解脱: 很多人将“苦”理解为痛苦的感受,但佛法所说的“苦”更为广阔,包含了生、老、病、死,以及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等一切不如意的境况。法师会细致地剖析这些苦的根源,指出它们往往源于我们对“我”的执着,对物质、名誉、情感等外境的贪爱和排斥。通过对“苦谛”的深入理解,读者将明白,解脱的关键不在于改变外境,而在于净化内心,从烦恼的根源上断除无明。 无我的智慧与慈悲: “无我”是佛法中最为精深也最为重要的智慧之一。法师将通过各种方式,如比喻、故事,帮助读者打破“有个实实在在的‘我’”的错觉。他会阐述,我们所认为的“我”,不过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暂时聚合,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当真正理解无我,就能破除我执,随之而来的是对一切众生生起无量的慈悲心,因为“我”与“他”的界限将变得模糊,众生皆苦,皆可悯。 第二部分:智慧人生:佛法指导下的生活实践 在建立了对生命真相的基本认识后,本书将着重阐述佛法如何具体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帮助我们过上更有意义、更有智慧的生活。这部分内容将涵盖个人修养、人际交往、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 修心养性:净除烦恼的法门: 法师会系统介绍佛法中关于修心的实践方法,如戒、定、慧的次第,以及禅修、念佛、持咒等修行法门。他会详细解释如何通过持戒来约束身口意,减少恶业;如何通过禅定来收摄散乱的心,培养专注力;以及如何通过闻思修来开启智慧,辨别真伪,认识真相。这些方法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切实可行、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烦恼、增长善念的工具。 和谐人际:慈悲与智慧的交融: 人际关系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环,也是烦恼的重要来源。法师将以佛法的慈悲和智慧为指导,教导我们如何处理与家人、朋友、同事等的关系。他会强调“冤亲平等”的观念,不以好恶之心对待他人;以及“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生活态度,在顺境中不放逸,在逆境中不退失。如何化解冲突,如何建立真诚的信任,如何用爱与包容化解隔阂,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深入的解答。 安顿生活:无常中的平静力量: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法师将引导读者如何运用佛法的智慧来安顿生活,寻找内心的平静。他会讲解如何以“平常心”来面对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如何在繁忙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如何在得失之间保持淡定。通过对“苦集灭道”的理解,以及对“缘起性空”的体悟,读者将学会如何在动荡的世界中,找到那份不动摇的内心力量。 事业与学业:以善念为基石: 很多人认为佛法与世俗的事业、学业是相互矛盾的。法师将指出,恰恰相反,佛法可以成为事业与学业的强大助推力。他会讲解如何以“无我”的精神去服务他人,如何以“慈悲”的心态去对待竞争对手,如何以“精进”的毅力去克服困难。佛法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目标,避免走向歧途,实现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部分:生命圆满:超越生死,回归本真 本书的最高层次,是带领读者去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如何超越生死轮回,实现生命的圆满。法师将以深邃的佛法智慧,点亮这条通往究竟解脱的光明大道。 生死观的转变:从恐惧到坦然: 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许多人恐惧的根源。法师将从佛法的角度,深刻地剖析生死轮回的真相,以及如何通过修行来改变业力,实现往生善道,乃至往生极乐世界。他会教导我们如何调整心态,将对死亡的恐惧转变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解脱的向往。 智慧的修行:直达菩提的捷径: 在这一部分,法师将重点阐述佛法修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不断地增长善根,积累福德,逐步走向觉悟。他会强调“信、愿、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精进不懈的努力,最终达到“破烦恼、证菩提、成佛道”的圆满境界。 生命价值的实现:利他与奉献: 佛法的最高境界在于利他。法师会引导读者认识到,真正的生命价值,不在于个人的得失,而在于能否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通过践行菩萨道,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众生,就是在实现自己生命最圆满的价值。 结语: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4:佛法与人生》是一本凝聚着佛法智慧的宝贵典籍。它并非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理论著作,而是贴近生活、解答疑惑、指引方向的实践指南。法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深切的悲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生命、改造人生、实现生命圆满的大门。无论您是佛教信徒,还是对人生意义有所探索的人士,本书都将为您带来深刻的启迪和宝贵的收获。阅读本书,就是与一位智者同行,在佛法的光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通往幸福与解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