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了得,非常知识

非常了得,非常知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阳 著
图书标签:
  • 科普
  • 知识
  • 趣味
  • 学习
  • 成长
  • 思维
  • 探索
  • 儿童
  • 青少年
  • 益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440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42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4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有人把非常知识称为“笨蛋问题”,因为所有的问题都很简单。可是,自以为聪明的人并答不上来这些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看起来很愚蠢,可是,自以为聪明的我们却经常不知道答案。我们经常对身边的知识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可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这些小问题面前,那些以解决“大事”为己任的人总会手足无措、目瞪口呆。这样的刻意忽略,让我们越来越缺乏常识,远离真理,并因此犯过不知多少低级错误,变得一天比一天愚蠢和无知。
  虽“大道至简”,世间万物也许都很简单,但是,只要开动脑子仔细钻研,就会发现,它就会变得很不简单。要知道,知识没有大小之分。有时也正是对小问题的关注和探究形成了大问题,跳出隐藏在常识中的思维陷阱,从而就可改变人类的历史进程。

内容简介

  非常知识非但有用,且更吸引人。这些知识看似有些稀奇古怪。而一旦走近会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之感,不觉进入一个异彩纷呈的别样世界,备感新鲜好玩,既增长见识,又开阔视野,还能启迪思维,引发强烈求知欲。

作者简介

  王阳,中国人民大学在读研究生。写过帝王往事、漂浮的都市、中国梦知识竞赛500题等书。

目录

二、文 化 追 踪
“猴年马月”到底是啥时候? 24
广东为什么简称“粤”? 25
为什么有“不管三七二十一”之说? 25
“定心丸”真的存在吗? 25
“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几点? 26
你听说过“画虎点睛”吗? 26
国家最高领导人为何被称为“主席”? 27
皇宫是红墙碧瓦,为什么被称作“紫禁城”? 27
为什么用“学富五车”形容饱学之士? 28
成语“三长两短”源于何处? 28
“青红皂白”中的“皂”是什么颜色? 29
“梦笔生花”的典故出自哪里? 29
“关键”的初义是指什么? 29
“规矩”最初是什么意思? 29
“青梅竹马”为什么会与爱情有关? 29
“鸳鸯”最早的含义是什么? 30
古时的青楼是什么样的? 30
古人为何把养子称为“螟蛉”? 31
“出恭”一词从何而来? 32
古代人爱送什么定情信物? 32
“鸿雁传书”源于哪个历史故事? 34
“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位于现在哪个省? 34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 34
“小题大做”中的“小题”原指什么? 3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衿”指的是什么? 35
为什么失败叫“败北”而不是“败南”? 35
“三秦大地”的“三秦”指的是哪里? 36
什么是“千年寿纸”? 36
为什么我们称兄长为“哥哥”? 36
“端午节”因什么而得名? 37
端午为什么被称为毒月恶日? 37
为什么是“乱七八糟”而不是“乱九十糟”? 38
“蛛丝马迹”的“马”究竟指什么? 39
为什么“倒霉”最初是“倒楣”? 39
“百闻不如一见”的说法从何而来? 39
“入木三分”源于王羲之吗? 40
“雅”和“俗”原来指什么? 40
为何将再娶叫作“续弦”? 41
“书香门第”中的书香是一种什么香味? 41
为什么总是说男左女右? 41
我国第一部详尽的地理书是什么? 42
现在流行的唐装改良自哪个时代的服饰? 42
中国象棋中的“二鬼”指的是哪两个棋子? 42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43
为何把结了婚的夫妇称为“结发夫妻”? 43
风筝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43
象征祥瑞的“如意”最初的用途是什么? 44
最早称丈夫为“老公”的说法始于什么时候? 44
古人为什么以白色作为孝服的颜色? 45
春节压岁钱是怎么来的? 45
唐三彩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46
中国人什么时候才吃上炒菜? 46
中国人最早是从何时开始抽烟的? 47
黄瓜为什么叫“黄瓜”,不叫“绿瓜”? 47
古代男子手中握有的“三尺”指什么? 47
“黄花闺女”的“黄花”指什么? 48
“总角之交”是指怎样的朋友? 48
“白寿”是指多少岁? 48
“期颐之年”是指多大岁数? 48
“米寿”是指多少岁生日? 49
为什么清明节总在公历4月5日左右? 49
麻将的前身是谁设计出来的? 50
人们常说的“五福临门”是指哪“五福”? 50
为什么古人把女儿称作“千金”呢? 50
为什么古代人们把医生叫“郎中”呢? 51
为什么古代人们把完成一件事叫“杀青”呢? 51
为什么民国以前人们把银圆叫“大洋”呢? 51
为什么人们习惯把公路称为“马路”呢? 52
“三朝”就是春节吗? 52
清明节为什么吃冷饭呢? 53
为什么很多人要拜关公呢? 54
为什么冬至之“吃”各有所好呢? 54
为什么解雇被称为“炒鱿鱼”呢? 55
为什么物体叫“东西”而不叫“南北”? 56
“福”字在任何地方都能倒着贴吗? 56
为什么一件事没结果要叫“黄”了? 56
为什么事情办砸了叫“砸锅”? 57
“宇宙”一词是舶来词吗? 57
“望洋兴叹”中的“洋”是海洋吗? 58
真正的“康庄大道”在哪里? 58
筷子因何得名? 58
“跑龙套”一词是怎么来的? 59
“语文”这门课程是何时出现的? 59
“天长地久”源自于走后门吗? 59
“三宝殿”指什么? 60
为何称女孩子为“丫头”? 60
“太监”和“宦官”有什么不同? 61

精彩书摘

  三皇五帝是谁?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中,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所处的年代。汉代以后,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说逐渐成为定制,唐代曾在京师立庙奉祀。
  现在人们对于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存在很多争议,但是对于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原始社会的认知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现存的资料大多和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使得人们对许多事情很难判断真伪。基于史料,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最早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这个部落大约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劳动。附近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结为联盟。最后,黄帝又收复了周边各个部落。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就是由此产生的。现在的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也是来源于此。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迎亲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离开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岳父母叩拜道别。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也多为女性)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两人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娘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拜堂是婚礼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仪宾主持,新郎新娘站列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乐起,礼成。礼后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同拜见公婆,新郎也要将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新娘。然后,新郎新娘向长辈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为家中的―员,婚礼正式结束。
  比娃娃来自哪国?
  这个有名的娃娃诞生于德国。1955年,有人根据《画报》上一个名叫莉莉的漫画人物仿造出这个娃娃,目的其实是要在男士们的交际场合上用来插科打诨。一年后,马特尔玩具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韩德勒发现了这个娃娃,并且将莉莉带去给她的女儿芭芭拉。没多久芭芭拉就买下莉莉的版权,并在1959年将芭比带到美国的市场上。另外,这个金发娃娃的全名是芭芭拉·米丽森·罗杰斯。
  制作木乃伊时,大脑是从鼻子取出来的吗?
  只有富有的人才会这么做。著名的木乃伊制作方法,不仅取出大脑,连所有的内脏也都要仔细地挖出来,这么做自然所费不赀,所以只有上层阶级的人才负担得起。想要花费少一点的话,就是将松油直接从人体的孔窍灌进去分解内脏。至于穷人家的做法,则是将整个尸体浸泡在盐水或氢氧化钠的溶液中而已。
  “七情六欲”的“六欲”指什么?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进行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为什么人会产生神奇的似曾相识感?
  人们经常会在某一瞬间觉得所处的场景无比熟悉,好像曾经历过了—样。有人认为,这是所谓“前世”的记忆。也有人认为,这是在另一个世界中自己的经历在这个世界的投射。而心理学家提出,其实这个现象没有那么玄妙,主要是无意识的记忆突然跑出来造成的。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在脑子里都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会蹦出来,透射到意识识中,便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不吃早餐就能减肥吗?
  不吃早餐,事实上减肥效果相反,会更肥胖,因相隔进餐时间太长,下次进食时会吃得更多。不吃早餐,经常让自己空腹,还易生胆结石,因为没有食物在肚内,胆会排出一些分泌物,久而久之,会变成石。而且不吃早餐,还会减低新陈代谢。减肥的原理是加强新陈代谢,才可燃烧脂肪。而早餐是每天最重要的,也应该是最丰富的。无须怕早餐热量高,因为人体经过一天的活动,自然会消耗掉这些热量。
  中国长城为何能屹立千年不倒?
  这是因为在建筑砂浆中掺有糯米汤。现代研究显示,如今已成为亚洲人饮食主要组成部分的美味糯米,是使中国古代建筑中砂浆性能超强的根本原因。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砂浆仍是现代修复古代建筑的最好材料。砂浆是一种用于填充砖块、石块和其他建筑材料之间缝隙的糊状物。研究发现距今大约1500年前,古代中国的建筑工人通过将糯米汤与标准砂浆混合,发明了超强度的“糯米砂浆”。其主要成分是熟石灰,即经过煅烧或加热至高温,然后放入水中的石灰岩。糯米砂浆或许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有机和无机原料制成的复合砂浆。糯米砂浆比纯石灰砂浆强度更大,更具耐水性,这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技术创新之―。建筑工人利用糯米砂浆修建墓穴、宝塔、城墙,其中一些建筑存在至今。有些古建筑物非常坚固,甚至现代推土机都难以推倒,还能承受强度很大的地震。
  为什么厚玻璃杯更容易遇热水而炸裂?
  一般冬天气温很低的时候往玻璃杯里倒开水,比较厚的玻璃杯更容易出现炸裂的现象。因为玻璃杯是凉的,当倒入热水后,内壁由于热胀冷缩,会迅速膨胀;但由于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杯壁很厚的话,温度不会很快传到外壁,所以会造成内壁膨胀,但外壁依旧保持原来的状态,所以就会造成玻璃杯的爆炸破碎。而越薄的杯子,因为倒入热水时导热较快,内外壁温差小,内外壁变形差电小,所以不容易破裂。如果慢慢地、少量地倒进开水,并且同时晃动杯子,使杯子里外均匀受热,就能更好地避免炸裂。
  动物园里的熊也会冬眠吗?
  野生的熊会冬眠,不过动物园里的熊却是不会冬眠的。
  基本上,熊之所以会冬眠,是因为冬天比较难找到食物,所以才要静静地睡觉,以减少能量消耗来度过冬天。动物园里的熊,因为在冬天也有食物可以吃,所以秋天就不需要狼吞虎咽,这么一来,皮下脂肪的厚度就跟平时没两样,身体机能也就不会切换到冬眠模式了。
  ……

前言/序言

  非常知识,或称冷知识,指的是生活中无人关注但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或知识。
  更有人把非常知识称为“笨蛋问题”,因为所有的问题都很简单,可是,自以为聪明的我们却经常不知道答案。我们经常对身边的是指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可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这些小问题面前,那些以解决“大事”为己任的人总会手足无措、目瞪口呆。这样的刻意忽略,让我们越来越缺乏常识,远离真理,并因此犯过不知多少低级错误,变得一天比一天愚蠢和无知。
  “大道至简”,世间万物也许都很简单,但是,只要开动脑筋仔细钻研,就会发现,世间万物并不简单。事实上,知识并没有大小之分,有时也正是对小问题的关注和探究形成了大问题,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
  非常知识非但有用,而且更吸引人。这些知识看似有些稀奇古怪,然而一旦走进会让人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之感,使人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别样世界,倍感新鲜好玩,既增长见识,又开阔视野,还能启迪思维,引发强烈求知欲。
  如果你是一个非常知识“达人”,那么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你会表现出很大的优势。在与人的交往中,不时冒出的非常知识定会让对方对你心生敬佩,使他们更喜欢你、信任你,从而使你的工作更轻松、更出色。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将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却不知道原因的事情都归纳到非常知识一族,而非常知识的涉及领域也越发宽广,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吃、穿、住、行中。生活在现代社会,如果不了解一点非常知识,那么你还真算得上落后了。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非常知识,也为了探讨这些令人费解的问题,本书从历史反思、文化追踪、奇闻轶事、异国异事、生活观察、人体奥秘、饮食学问、科学谜团、常识真相和动物奇观等方面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进行了探讨,以前沿着科学视角进行解读,为我们提供了认知的新方法。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在了解这些非常知识的同时充分地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成为了一个无所不知的“神人”。


《非常了得,非常知识》:开启认知边界的探索之旅 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个体往往感到渺小而无力。我们被海量的信息包围,却常常迷失方向,难以辨别真伪,更遑论深入理解。如何在纷繁芜杂的知识碎片中寻找到有价值的宝藏,如何将零散的知识整合成体系,进而转化为影响深远的洞见?《非常了得,非常知识》正是应运而生,它并非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也非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份引领读者跨越认知界限、系统构建知识体系、激发深度思考的指南。 本书的诞生,源于作者对当下知识获取与传播模式的深刻反思。我们是否过于依赖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而忽略了深度学习的价值?我们是否满足于“知道”的表象,而止步于对“为何如此”的追问?《非常了得,非常知识》试图打破这种惰性,引导读者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它不是告诉你“是什么”,而是教你“如何去理解”、“如何去连接”、“如何去创造”。 一、 洞悉知识的本质:从认知到建构 《非常了得,非常知识》首先探讨的是知识的本质。作者认为,真正的知识并非死记硬背的零散事实,而是经过消化、理解、内化,最终形成个人认知框架的有序信息。本书将带领读者认识“元认知”的力量,即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这意味着,我们将学习如何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了解信息是如何被我们的大脑处理和储存的,以及如何识别和克服认知偏差。 书中会详细阐述“知识建构论”的核心观点,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我们将学习如何提炼概念、建立模型、寻找规律,如何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网络进行连接,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的认知图谱。例如,在介绍某个科学原理时,作者不会止步于公式的罗列,而是会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追溯其思想的演变,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让读者真正理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 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跨越学科的界限 当今世界,许多重大的问题和挑战都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交叉。然而,许多人的知识体系仍然是割裂的、孤立的,这极大地限制了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非常了得,非常知识》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帮助读者构建一个融会贯通、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书将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指导读者如何跨越文理、科学与人文的界限,寻找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作者可能会从物理学的熵增定律出发,探讨其在社会学、经济学甚至信息论中的哲学意义;或者从心理学的认知失调理论,引申到历史事件中的群体行为分析。通过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读者将学会从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普适性规律。 书中还会介绍一些经典的“知识模型”,如系统思维、范式转移、复杂性科学等,并演示如何运用这些模型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这些模型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维的工具,能够帮助读者将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将零散的信息组织成有条理的框架。 三、 深度思考的力量:从理解到洞察 《非常了得,非常知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读者的深度思考能力。在信息洪流中,我们很容易被表面的信息所迷惑,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判断的能力。本书将引导读者从“知道”走向“理解”,再从“理解”升华到“洞察”。 书中会深入探讨“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方法,教授读者如何质疑假设、识别逻辑谬误、评估证据的可靠性,以及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作者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剖析社会现象、解读科学理论、评价观点论证。 更进一步,《非常了得,非常知识》会引导读者进行“创造性思考”。在理解和掌握了既有知识的基础上,如何提出新的问题?如何产生新的想法?如何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性的组合,从而产生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本书将提供一些激发创造力的练习和思维导图方法,鼓励读者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挑战现状,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非被动的消费者。 四、 实践的应用:让知识赋能人生 《非常了得,非常知识》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它强调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本书的许多章节都将提供具体的“知识应用指南”,帮助读者将书中阐述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例如,在介绍“决策模型”时,作者可能会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演示如何运用逻辑推理和概率分析来做出更明智的个人决策。在探讨“沟通技巧”时,则会运用认知心理学和博弈论的原理,分析如何更有效地进行人际互动。 书中还会分享一些“知识管理”的策略,包括如何高效地阅读、如何构建个人知识库、如何利用工具来辅助学习和思考等,让读者掌握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具体方法。作者相信,真正的“了得”在于将所学化为所用,让知识成为驱动个人成长和解决问题的强大引擎。 五、 告别知识焦虑,拥抱终身学习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许多人感到知识更新的速度太快,自身知识体系无法跟上步伐,从而产生“知识焦虑”。《非常了得,非常知识》旨在帮助读者摆脱这种焦虑,拥抱终身学习的理念。 本书将揭示“学习型组织”的思维模式,以及“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作者会分享如何培养对未知的好奇心,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如何享受学习过程本身带来的乐趣。通过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心态,《非常了得,非常知识》将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学习体系,让他们在知识的长河中,不仅能够保持航向,更能乘风破浪,不断抵达新的彼岸。 总而言之,《非常了得,非常知识》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理解世界的书。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给予读者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它不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朴实深刻的语言,引领读者踏上一段充满启迪的认知之旅。如果你渴望超越平庸,渴望拥有更深刻的洞察力,渴望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那么,这本书将是你不容错过的绝佳选择。它将教会你如何真正地“了得”,如何成为一个真正“非常知识”的拥有者。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内页,首先感受到的是纸张的品质,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让阅读过程变得异常舒适,眼睛完全没有那种强烈的刺激感。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是下了大工夫的,每一页的裁切都精准无误,书页之间的装订牢固得仿佛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的文字风格,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却又在关键之处,陡然掷出一块坚实的思想磐石,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枯燥晦涩的概念,用最贴近生活的比喻串联起来,让原本遥不可及的理论,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他那种旁征博引的能力,看似不经意的引用,却精准地指向了某个思想的源头,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底蕴。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时不时会做笔记,不是因为内容太难,而是因为那些句子本身就极具启发性,它们更像是诗歌,而非纯粹的论述。

评分

阅读这本书带给我的情感冲击是多层次的,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只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而是直击心灵深处,引发深刻的自我反思。在某些章节,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近乎孤注一掷的真诚与热忱,仿佛他把自己最宝贵的一些思考结晶,毫无保留地倾倒在了这些纸页之上。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时而被其洞察力所折服,时而又为自己过去的认知局限感到一丝羞愧。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在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日常的新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乃至观察自然现象的方式,都发生了一种微妙但根本的转变。这种知识带来的“赋能感”,是任何娱乐产品都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地拓宽了我认知世界的天花板。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将内容组织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思想模块”。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初看之下可能会让人有些许迷失,但一旦适应了作者设定的逻辑节奏,就会发现这种安排的精妙之处——它鼓励读者跳跃式地探索,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线性灌输。每一次我从一个模块跳到另一个模块,都会有“啊哈!”的顿悟时刻,感觉像是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精心布置的谜题。而且,那些插图和图表的运用,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它们是视觉化的逻辑推导,用最简洁的线条,清晰地勾勒出了复杂的内在联系。这种对结构美的极致追求,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智力探险。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富有张力,那种深邃的蓝与跳跃的橙色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比,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在一家老旧的书店里偶然翻到的,那种被油墨和纸张混合的气息,让这本书仿佛自带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当我拿起它时,那种精装的质感,指尖传来的微微的粗粝感,都让我觉得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易翻阅的作品。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的光芒,传递出一种“内涵丰富”的信号。我当时就有一种预感,这本书里的内容,或许会像这封面一样,需要我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它没有那些花哨的宣传语,只是用一种近乎傲慢的姿态,静静地待在那里,仿佛在对每一个拿起它的人说:“你准备好了吗?” 这种不言自明的强大气场,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实在太难得了。我甚至花了好几分钟,只是端详着封面的几何图案,猜测着设计者想通过这种抽象的造型,隐喻着何种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最终,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因为光是这份设计带来的仪式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摆设品”,而是我愿意反复翻阅、随时查阅的工具书。特别是它在某些关键概念的阐释上,提供了一种极其精炼的总结,当我需要快速回顾某个复杂体系的核心要义时,这本书总能提供最精准的锚点。我甚至已经开始向我周围那些对深度思考感兴趣的朋友们推荐它了,但我总是会附带一个前提:这不是一本能让你轻松拿在手里刷手机时阅读的书。它要求专注,要求投入时间,更要求读者拿出与作者同等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拥有并反复研习的重量级作品,它不仅仅是信息量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淬炼过程。

评分

物美价廉活动囤货不错不错不错物流很快

评分

内容很有趣,作为打发时间的书还是不错的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看看!玩玩!乐趣多多!

评分

,,,,,,,,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还可以吧!给孩子们买的。

评分

应该是一本好书哦

评分

挺不错的书,孩子很喜欢,就是物流太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