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彩图全解)》精选了其中具代表性的、精彩的篇章,让人们能够以精达全、深入浅出地体悟整部《资治通鉴》的精神。由于在精选的同时,本书完好地保留了《资治通鉴》的通史体例,这样就确保了整部作品灵魂的完整性。
阅读古代经典,语言文字是一大难关,古人的行文方式和今人有很大区别,再加上《资治通鉴》的语言虽然简繁得宜,飞扬生动,却并不通俗浅显,很多人对其望而却步。因此,本书在原文后面搭配了注释、译文,帮助读者理解,并对全书进行了精编精校,保证了原文、注释、译文的严谨性、准确性。除此之外,还随文配图600余张,用色彩鲜艳的工笔彩绘插图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相应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无论是人物的服装,还是建筑的样式、器物的形貌,都经过悉心考据,再现了当时的情境。人们读文观图,便如身临其境。
内页插图
目录
周纪
三家分晋
围魏救赵
胡服骑射
即墨之战
长平之战
秦纪
李园乱楚
荆轲刺秦
王翦伐楚
汉纪
韩信破赵
四面楚歌
诛灭诸吕
飞将李广
大将卫青
巫蛊之乱
昆阳之战
赤壁之战
魏纪
夷陵之战
政归司马氏
晋纪
桓温废立
淝水之战
宋纪
刘裕受禅
元嘉之治
齐纪
魏迁洛阳
梁纪
侯景之乱
陈纪
杨坚篡周
隋军灭陈
隋纪
杨广篡位
唐纪
玄武门之变
贞观治道
中宗复辟
韦后乱政
李林甫为相
安史之乱
马嵬事变
张巡守城
郭子仪破吐蕃
元和中兴
雪夜袭蔡州
前言/序言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加在一起,共有294卷,其中数隋唐五代的部分所占比重最大。
《资治通鉴》全书约300万字,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经济、文化、人物评价等多个方面。其所取材料除了正史以外,还有不少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传……周密而完备。和司马光一同编写该书的刘攽、刘恕、范祖禹都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其中刘攽负责战国、两汉部分;刘恕负责三国、南北朝部分;范祖禹负责隋、唐、五代部分。他们对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辨析、选择,然后再交由司马光取舍要点、编辑定度,制成初稿。这样,在保证全书内容的丰富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又让彼此独立的材料得以系统化。
《资治通鉴》所引之书多达数百种,有极高的史实价值,但因为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目的,它又并非一部单纯叙述历史事件的书,而是有很强的政治功用。这还要从《资治通鉴》诞生的背景说起。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中唐以后开始的战乱局面,再一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然而,北宋的君主、大臣都十分清楚,于内,国家政治积弊甚多;于外,边疆地区又极不稳定。对此,司马光、范祖禹等大臣心急如焚,他们试图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的方式,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1066年,司马光献给宋英宗一本书——《通志》,即《资治通鉴》的前身。该书记述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共195年的历史,讲述了秦、楚、齐、燕、韩、赵、魏等七国的兴亡。司马光希望宋英宗能够从这本书中得到治世启发。
宋英宗对《通志》非常满意,遂命司马光写作《历代君臣事迹》。为此,他特地下诏设置书局,拨出专款,要司马光自选助手,专事编写,并允许司马光阅览皇家图书。司马光大为感动,用了19年的时间,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将该书编写完成。不过,宋
前言
二
前言
资治通鉴彩图全解
神宗并没有沿用当年英宗所定的书名,而是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为该书定名“资治通鉴”。
由于这个缘故,《资治通鉴》的选材非常讲究,它“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即使不抱任何目的地阅读它,人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己的历史观,以善为法,以恶为戒。而其在叙事之后,还有议论,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议论了解司马光所在时代的价值观。这些议论共186篇,司马光所做的占102篇,为“臣光曰”。历史学家陈垣认为,司马光“志在续《左氏传》,有所感触,亦仿左氏设辞‘君子曰’而称‘臣光曰’”。
无论是在史学史,还是在文学史上,《资治通鉴》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和司马迁的《史记》并称“史学双璧”。宋元之交的史学家胡三省称它:“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评价它:“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自《资治通鉴》后,以编年体为形式的史书多了起来。不少学者参考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方法考辨史实,选取史料不限于正史实录,注重史据和史事的情理,掀起了一股考辨之风。而南宋的史学家袁枢更是从《资治通鉴》中得到启发,取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创造了新的写史体例——纪事本末。
一部伟大的史书不只可以帮助人们知悉过去。它就像一条深沉舒缓的大河,人们可以临河照影,把它当做了解自己的镜子,也可以以身涉河,如渔夫捕鱼一般,于其中攫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或许还会得到自己想都未曾想过的宝藏。而纵览它的奔流之貌,人们还能借它来推求未来。
当然,读完30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既需要坚强的毅力,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本书精选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最精彩的篇章,让人们能够以精达全、深入浅出地体悟整部《资治通鉴》的精神。由于在精选的同时,本书完好地保留了《资治通鉴》的通史体例,这样就确保了整部作品灵魂的完整性。
此外,阅读古代经典,语言文字是一大难关,古人的行文方式和今人有很大区别,再加上《资治通鉴》的语言虽然简繁得宜,飞扬生动,却并不通俗浅显,很多人对其望而却步。因此,本书在原文后面搭配了注释、译文,帮助读者理解,并对全书进行了精编精校,保证了原文、注释、译文的严谨性、准确性。除此之外,还随文配图600余张,用色彩鲜艳的工笔彩绘插图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相应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无论是人物的服装,还是建筑的样式、器物的形貌,都经过悉心考据,再现了当时的情境。人们读文观图,便如身临其境。
阅读既是获取知识、充盈思想、陶冶身心的过程,也是一种美妙的精神享受的过程。本书将原文、注释、译文、插图以及图注,有机地结合起来,层次清晰,赏心悦目,将阅读古代经典由一件枯燥耗神的事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美好体验。
《千古风云: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通史》 穿越时空的史诗画卷,品读英雄豪杰的传奇人生,洞察王朝兴衰的深刻奥秘 这是一部融汇了史学家严谨考证与文学家生动笔触的宏大史诗,它以磅礴的气势、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洞察,将中国数千年跌宕起伏的历史,从遥远的先秦时代,直至近世风云,徐徐展现在读者面前。不同于枯燥的年代陈述,本书旨在唤醒沉睡的史料,让那些曾经的辉煌与苦难、智慧与愚昧、忠诚与背叛,以鲜活的姿态重现于世。它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与历史伟人的深刻对话,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追溯与回望。 内容梗概: 本书以时间为轴线,从早期文明的萌芽伊始,逐步展开中华民族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上古洪荒与诸子争鸣: 读者将追溯文字的起源,感受先民在艰辛环境中求生存的智慧;聆听神话传说,理解先民对宇宙与生命的朴素认知。随后,历史的镜头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思想空前活跃、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从孔子的仁爱之道,到老子的道法自然,从墨子的兼爱非攻,到法家的严刑峻法,每一位思想巨匠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将剖析这些思想流派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探讨它们在乱世之中寻求秩序与统一的努力,以及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看到各国君主如何为了生存与扩张而明争暗斗,谋臣武将如何运用智慧与勇气,谱写出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大一统帝国的崛起与辉煌: 秦朝的出现,如同破晓的晨曦,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建立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帝国。本书将深入探究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壮举,从统一文字、度量衡,到修建长城、兵马俑,这些伟大的成就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智慧与铁腕手段?随之而来的是汉朝的鼎盛,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峰。我们将目睹汉武帝如何巩固统治,开疆拓土,将中华文明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地域。同时,本书也将描绘丝绸之路的繁荣,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以及汉赋、史学等文化艺术的辉煌成就。读者将有机会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卫青、霍去病的传奇战功,以及司马迁《史记》的伟大价值。 分裂与融合的交响曲: 汉朝的衰落并非历史的终结,而是新一轮变革的开始。三国时代的英雄辈出,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义之举,孙权的雄踞江东,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本书将深入剖析三国鼎立背后的政治博弈与军事策略,品味那些耳熟能详的战役,感受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与命运沉浮。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对峙,带来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佛教的传入与兴盛,鲜卑等北方民族在中原的统治,以及南方士族的衰落与迁移,都共同谱写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篇章。我们将看到,即使在分裂动荡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依然在不断地传承与演变。 隋唐盛世的恢弘气象: 隋朝的短暂却意义非凡,它结束了长期的分裂,重新统一了中国,并修建了大运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本书将解析隋朝统一的模式,以及其迅速灭亡的深层原因。随后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我们将置身于长安城的繁华,感受万国来朝的气象,品味唐诗的浪漫与豪放。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武则天的传奇一生,再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本书将详细展现唐朝在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流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我们将看到,唐朝是如何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转化为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 五代十国的纷乱与宋朝的文治武功: 唐朝的衰落带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王朝更迭频繁,战乱不断。本书将勾勒出这一时期的动荡与不安,以及隐藏在乱世中的权力斗争与民生疾苦。宋朝的建立,虽然在军事上相较于前朝有所逊色,但在经济、文化、科技方面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将深入了解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以及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伟大发明。同时,本书也将探讨宋朝文人的风骨与智慧,理学的兴起,以及其对后世思想的影响。读者将有机会感受宋词的婉约与豪放,理解宋代绘画的意境深远。 元明清的民族融合与王朝变迁: 蒙古族的崛起,建立起庞大的元朝,实现了中华大地的再次统一,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变革。本书将分析元朝的统治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明朝的建立,恢复了汉族统治,但也经历了政治的起伏与社会的变迁。我们将回顾明朝的辉煌与危机,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到后期的政治腐败与对外战争。清朝的建立,则标志着满族入主中原。本书将深入探讨清朝的崛起过程,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以及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将反思清朝后期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理解近代中国的苦难与奋斗奠定基础。 本书特色: 宏大叙事与细节并重: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梳理了中国数千年历史的脉络,将各个时代、各个事件有机地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完整而连贯的历史画卷。同时,书中也注重对细节的描绘,通过生动的史实、鲜活的人物,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故事。 理性分析与人文关怀: 作者在梳理史实的同时,不乏对历史事件、人物行为的深刻剖析,力求揭示历史发展背后的规律与逻辑。然而,本书并非冷冰冰的学术论著,它饱含着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关怀,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热爱,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 引人入胜的叙述风格: 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叙述生动流畅,如同品读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将复杂的历史概念变得浅显易懂。同时,书中穿插的精彩故事、人物对话,更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沉浸于历史的长河。 历史的镜鉴与现实的启示: 阅读本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汲取历史的智慧,理解现实。通过对王朝兴衰、政治得失、文化变迁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我们认识当下、思考未来提供宝贵的镜鉴。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历史观,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 《千古风云: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通史》是一部值得所有对中华文明、对人类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深入品读的巨著。它将带领您踏上一场意义非凡的精神之旅,让您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坚韧,洞察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