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尔雅

国学经典:尔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邹德文 注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尔雅
  • 古代汉语
  • 辞书
  • 文化
  • 传统
  • 语言学
  • 文献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383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71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尔雅》是第一部按照词义内容和事物含义分类编纂的上古汉语词典,是我国第一部百科性质的辞书,是古代重要的经书之一,是阅读古代文献典籍的要津,是学习研究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词源学、古文字学、方言学、音韵学、文献学、历史学、哲学甚至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目录

释诂第一
释言第二
释训第三
释亲第四
释宫第五
释器第六
释乐第七
释天第八
释地第九
释丘第十
释山第十一
释水第十二
释草第十三
释木第十四
释虫第十五
释鱼第十六
释鸟第十七
释兽第十八
释畜第十九
《尔雅》词语索引

精彩书摘

  《国学经典:尔雅》:
  [注释]
  5.16.1閍:古代宗庙门。或作“枋”。《诗经·小雅·楚茨》:“祝祭于枋。”毛传:“枋,门内也。”
  5.16.2应门:王宫正门。《礼记·明堂位》:“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孔颍达疏:“李巡云:‘宫中南向大门,应门也。’应是当也。以当朝正门,故谓之应门。”
  5.16.3观:古代宫门外高台上的望楼。因中有通道,似为缺口,故又称阙。《诗经·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5.17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嗣,衡门谓之闳。
  [注释]
  5.17.1闱:古代宫室、宗庙的旁侧小门。郭璞注:“谓相通小门也。”《左传·闵公二年》:“共仲使卜龄贼于武闱。”杜预注:“宫中小门谓之闱。”
  5.17.2闺:宫中小门。《公羊传·宣公六年》:“有人荷畚,自闺而出者。”
  5.17.3阁:宫中侧门、小门。《墨子·杂守》:“罔通守舍,相错穿室。”
  5.17.4衖:同“巷”。
  5.17.5闳:巷门,亦泛指门。《左传·成公十七年》:“齐庆克通于声孟子,与妇人蒙衣乘辇而入于闳。”杜预注:“闳,巷门。”
  5.18门侧之堂谓之塾。
  [注释】
  塾:古时门内东西两侧的屋。《汉书·食货志上》:“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颜师古注:“门侧之堂日塾。”
  5.19橛谓之圈。阖谓之扉。所以止扉谓之闳。
  【注释】
  5.19.1酮:门中所竖短木。《仪礼·士冠礼》:“布席于门外,明西阈外。”郑玄注:“阕,门橛。”橛,短木棍,此指在门中央竖立的短木。
  5.19.2阖:门扇。《管子·八观》:“闾闹不可以毋闺,宫垣关闭不可以不修。”尹知章注:“阖,扉也。”
  5.19.3扉:门扇。《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尾抽桷击扉三。”杜预注:“扉,门扇也。”
  5.19.4闳:阮元校作“阁”。阁,门开后插在两旁用来固定门扇的长木柱。郭璞注:“门辟旁长橛也。”
  5.20瓴甋谓之甓。
  [注释】
  瓴甋:长方形砖,即甓。汉·蔡邕《吊屈原文》:“啄碎琬琰,宝其瓴甋。”《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唐有甓。”毛传:“甓,瓴甋也。”
  ……
国学经典:尔雅——探索中华文明的词源与智慧 一、 何为《尔雅》? 《尔雅》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也是一部集古代词汇、名物、典故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尔雅》的编纂年代和作者历来存疑,但普遍认为其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历经多人增补修订而成。《尔雅》全书分为十九篇,分别是:《释诂》、《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鸟》、《释兽》、《释鱼》、《释木》、《释草》、《释虫》、《释马》、《释羊》、《释犬》、《释畜》、《释时》、《释地》、《释丘》、《释水》。 《尔雅》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训诂”的体例,即通过解释词语的意义来阐释万事万物。《尔雅》以“六书”理论为基础,将汉字分为形、名、义、事、假、借六种造字和用字方式,通过对词语的解释,揭示了汉字的演变和古代社会的风貌。它不仅是一部语言学著作,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哲学、天文、地理、民俗等知识的百科全书。 二、 《尔雅》的价值与意义 1. 语言学价值:《尔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按义类分篇的训诂学著作,它对词语的解释,为后世研究汉字、词汇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材料。许多古代词语的意义,如果没有《尔雅》的记载,后人将难以理解。例如,《释鸟》篇对各种鸟类的名称、形态、习性的描述,为我们了解古代鸟类知识提供了依据。 2. 文化价值:《尔雅》不仅解释词语,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书中涉及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神话传说、风俗人情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尔雅》,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例如,《释亲》篇对亲属称谓的详细解释,反映了中国古代重视家族伦理的传统。 3. 历史价值:《尔雅》的训诂内容,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书中对古代官制、兵制、度量衡、历法等方面的记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例如,《释宫》篇对古代宫殿建筑的描述,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参考。 4. 哲学价值:《尔雅》虽然不是一部哲理著作,但其中蕴含的朴素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书中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解释,体现了古人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认识,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三、 《尔雅》的篇章解析 《尔雅》全书共十九篇,每一篇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对相关词语进行解释。 《释诂》:篇名取“言其义”、“解释其义”之意,是《尔雅》的首篇,也是最重要的一篇。它主要解释了大量通用的、抽象的词语,如“老”、“少”、“疾”、“安”、“大”、“小”等,为全书奠定了训诂的基础。 《释训》:此篇解释了许多与道德、品行、行为规范相关的词语,如“仁”、“义”、“礼”、“智”、“信”、“勇”等,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品德的要求。 《释亲》:详细解释了古代亲属的称谓,如父、母、兄、弟、子、女等,以及各种旁系亲属的称呼,展现了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特点。 《释宫》:描述了古代建筑的各个部分,如宫室、城郭、台榭、门、窗等,是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 《释器》:记载了古代各种器具的名称及其用途,涉及衣食住行、祭祀、军事等方方面面,反映了古代物质文明的丰富程度。 《释鸟》:详细列举了各种鸟类的名称,并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生活习性、鸣叫等特征。 《释兽》:记载了各种兽类的名称,并对其体貌特征、栖息地、生活习性等进行了描述。 《释鱼》:介绍了各种鱼类的名称、形态、生活习性等。 《释木》:记载了各种树木的名称、形态、用途等。 《释草》:列举了各种草本植物的名称、形态、用途等。 《释虫》:记载了各种昆虫、爬行类、两栖类动物的名称和相关知识。 《释马》:专篇论述马的种类、器官、毛色、驾驭方法等。 《释羊》:记载了羊的种类、器官、毛色等。 《释犬》:介绍了犬的种类、形态、用途等。 《释畜》:记载了牛、羊、猪等家畜的名称及其相关知识。 《释时》:解释了时间单位、节气、月份、季节等相关词语。 《释地》:记载了地理名称、方域、地貌等相关词语。 《释丘》:专篇论述山丘的名称、种类、特征等。 《释水》:记载了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相关的名称和特征。 四、 《尔雅》的流传与影响 《尔雅》自成书以来,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后世训诂学、文字学的源头,更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学者对《尔雅》进行了大量的注释和研究,其中以晋代郭璞的《尔雅注》最为著名,对《尔雅》的解释最为详尽,至今仍是研究《尔雅》的重要参考。 《尔雅》的影响也超越了学术领域,渗透到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方面。许多成语、典故都来源于《尔雅》,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例如,“一言九鼎”、“罄竹难书”等成语,都可以在《尔雅》中找到其渊源。 五、 结语 《尔雅》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智慧的经典。它以其独特的训诂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中国社会、文化、语言的窗口。在现代社会,重读《尔雅》,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演变和词汇的丰富性,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从中汲取智慧,传承优秀传统。它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深入研究的国学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尔雅》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份宝藏。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就必须先从它的语言入手,而《尔雅》恰恰扮演了这样一个关键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本古代的词典,更像是一部关于古代社会万事万物的“百科全书”。书中对动植物、器物、地名、官制、祭祀等等都有详细的解释,这些解释不仅准确,而且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各种亲属称谓的界定,非常严谨,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复杂性。通过阅读《尔雅》,我不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古籍中的词汇,更能够从中体会到古人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构建他们的社会秩序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去理解那些更复杂的古代文献。读《尔雅》,就像在考古,一点点挖掘出古老文明的细节,每一次发现都充满了惊喜。

评分

《尔雅》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我之前一直觉得,阅读古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常常被那些晦涩的字词所困扰。直到我开始接触《尔雅》,我才意识到,原来理解古代的语言和文化,可以有如此便捷且有效的方式。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精密的“解码器”,它为我们解释了大量古代的词汇和概念。我特别喜欢它对于事物分类和定义的严谨性,这种系统性的梳理,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古代社会的基本脉络。从动植物的名称,到官职的划分,再到祭祀的礼仪,《尔雅》几乎无所不包。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进行了一次细致的文化扫描,让我对古代社会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古代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解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让我们能够更自信、更深入地去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无穷魅力。

评分

初次翻开《尔雅》,着实被它的古朴与深邃所吸引。我一直对古代的文化典籍抱有浓厚兴趣,但总觉得许多文本晦涩难懂,像是隔着一层纱,难以窥探其真正的精髓。这次有幸接触到《尔雅》,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门。它并非像《论语》那样,直接阐述人生哲理,也不是《诗经》那样,以优美的诗句抒发情感,而是以一种更为基础、更为根本的方式,为理解古代文献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更像是一本古代的“词典”或“百科全书”,对事物的名称、类别、属性等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解释。我发现,许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概念,在《尔雅》中都有其清晰的源头和演变。例如,关于动植物的名称,它能精确地分辨出不同物种的细微差别;关于官职、礼仪,它也能给出准确的定义和划分。这对于我深入理解那些古籍中的描述,有着拨云见雾般的作用。我尤其喜欢它那种朴实无华的表述方式,没有多余的修饰,直指事物本质,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耐心地教导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古人是如何观察、归纳和命名这些事物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奇妙的文化体验。

评分

自从开始研读《尔雅》,我感觉自己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都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流传至今的古籍,常常因为字词的生僻而望而却步。《尔雅》的出现,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语言的迷雾。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的“解说”功能。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词语,而是对这些词语所指代的事物进行精细的描摹和分类。举个例子,书中关于“器”的解释,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工具,还会细致地说明它的用途、材质,甚至形状。《尔雅》对于天文、地理、祭祀、丧葬等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系统性的知识梳理,让我得以窥见古人是如何构建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先哲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常常会联想到,在那个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年代,古人是如何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知识和经验一代代传承下去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知识体系,着实令人钦佩。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的典籍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古老的韵味。最近接触到《尔雅》,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温故而知新”。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大门。它不同于那些直接讲述哲理或故事的书籍,而是从最基础的词汇和概念入手,为我们梳理和解释古代的各种事物。我发现,《尔雅》就像一本古代的“使用手册”,它告诉我们古人是如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并且是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这一切的。书中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天文地理到礼仪制度,几乎无所不包。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许多我们现在看来已经非常陌生的概念,都给出了清晰的定义和解释。这使得我在阅读其他古籍时,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仿佛有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身边。这种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归纳,不仅展现了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为我们后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评分

包装美观有品位,纸张柔顺有质感,内容丰富有条列,给一个赞!

评分

《国学经典丛书-论语》《国学经典丛书-周易》《国学经典丛书-诗经》《国学经典丛书-尔雅》《国学经典丛书-礼记》《国学经典丛书-孟子》《国学经典丛书-尚书》《国学经典丛书-仪礼》《国学经典丛书-左传》《国学经典-孝经》《国学经典-公羊传 谷梁传》《国学经典丛书-周礼》

评分

价廉物美快递神速,收藏了

评分

东西很好,很喜欢。物超所值

评分

国学经典入手几本,不废话,618京东大大的赞(≧▽≦)

评分

很好啊!经典著作,常读常新!

评分

不算瓦尔登湖的英文版总共七本书,满100减50活动时买的,才花110,非常合适,超值,每本书都有塑料膜封装,很好。目前正在看第一本《周易》,很有收货!

评分

纸质不错 赞一个

评分

本套丛书译注评赏较为详细,适合以之进入各经典的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