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藏书系:四书五经详解(超值白金版)

国学典藏书系:四书五经详解(超值白金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春秋] 孔子 等 著,思履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
  • 四书五经
  • 经典
  • 详解
  • 文化
  • 传统
  • 教育
  • 中华文化
  • 启蒙
  • 修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379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95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典藏书系
开本:10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页数:5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自西汉“独尊儒术”后,这些经典就一直备受推崇。《国学典藏书系:四书五经详解(超值白金版)》通过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次地向读者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增加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项目,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使几千年前的经典浅显易解。1000多幅精美图片,包括人物画像、情景示意图等,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千百年来,四书五经启迪了中国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感受,启发了华夏儿女的智慧,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一生都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四书五经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其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使我们既可以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以及将来,也可以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增智广识、立德励志。

内容简介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所谓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本书,它们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所谓“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这五本书的合称,经朱熹编定之后广为流传。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四书五经自南宋定名后一直延续至今,影响极为深远。阅读四书五经,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国学典藏书系:四书五经详解(超值白金版)》在参考多个版本的基础上,对四书五经进行精编精选,通过增加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项目,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同时,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国学典藏书系:四书五经详解(超值白金版)》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图示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对于文章中难于理解的部分,更做详细图解,让人一目了然。阅读四书五经,通晓古今智慧,塑造完整人格,丰富美好情感,同时改进我们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目录

总论
第一卷 大学

第二卷 中庸

第三卷 论语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第四卷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章句下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章句下
离娄章句上
离娄章句下
万章章句上
万章章句下
告子章句上
告子章句下
尽心章句上
尽心章句下

第五卷 诗经
国风·周南
关雎
卷耳
桃夭
汉广
国风·召南
鹊巢
草虫

甘棠
国风·邶风
柏舟
绿衣
燕燕
击鼓
式微
静女
国风·鄘风
柏舟
君子偕老
桑中
相鼠
载驰
国风·卫风
硕人

河广
木瓜
国风·王风
黍离
君子于役
扬之水
采葛
国风·郑风
缁衣
叔于田
风雨
子衿
国风·齐风
东方未明
甫田
国风·魏风
园有桃
伐檀
硕鼠
国风·唐风
绸缪
有杕之杜
国风·秦风
蒹葭
无衣
国风·陈风
衡门
月出
国风·桧风
匪风
国风·曹风
蜉蝣
国风·豳风
七月
小雅
鹿鸣
常棣
采薇
鸿雁
鹤鸣
斯干
宾之初筵
采绿
何草不黄
大雅
文王
思齐


颂·周颂
维天之命
烈文
昊天有成命
颂·鲁颂

颂·商颂
玄鸟

第六卷 尚书
虞书
尧典
舜典
益稷
夏书
禹贡
甘誓
商书
汤誓
伊训
西伯戡黎
周书
牧誓
酒诰
君奭
秦誓

第七卷 易经
上经
乾卦第一
坤卦第二
屯卦第三
蒙卦第四
需卦第五
讼卦第六
师卦第七
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
履卦第十
泰卦第十一
否卦第十二
同人卦第十三
大有卦第十四
谦卦第十五
豫卦第十六
随卦第十七
蛊卦第十八
临卦第十九
观卦第二十
噬嗑卦第二十一
贲卦第二十二
剥卦第二十三
复卦第二十四
无妄卦第二十五
大畜卦第二十六
颐卦第二十七
大过卦第二十八
坎卦第二十九
离卦第三十
下经
咸卦第三十一
恒卦第三十二
遁卦第三十三
大壮卦第三十四
晋卦第三十五
明夷卦第三十六
家人卦第三十七
睽卦第三十八
蹇卦第三十九
解卦第四十
损卦第四十一
益卦第四十二
夬卦第四十三
姤卦第四十四
萃卦第四十五
升卦第四十六
困卦第四十七
井卦第四十八
革卦第四十九
鼎卦第五十
震卦第五十一
艮卦第五十二
渐卦第五十三
归妹卦第五十四
丰卦第五十五
旅卦第五十六
巽卦第五十七
兑卦第五十八
涣卦第五十九
节卦第六十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小过卦第六十二
既济卦第六十三
未济卦第六十四
系辞传
系辞上传
系辞下传

第八卷 春秋
隐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七年
桓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十二年
庄公
元年
二年
四年
五年
九年
十一年
十五年
十九年
二十三年
三十一年
闵公
元年
二年
僖公
元年
五年
十五年
二十三年
二十六年
三十一年
三十三年
文公
元年
二年
三年
五年
六年
九年
十年
十二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宣公
元年
四年
五年
九年
十年
十二年
十五年
十七年
十八年
成公
元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八年
九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襄公
元年
二年
五年
八年
九年
十一年
十四年
十六年
十九年
二十二年
二十九年
昭公
元年
六年
七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五年
二十二年
二十四年
二十九年
三十二年
定公
元年
二年
六年
十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哀公
元年
二年
六年
十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第九卷 礼记
曲礼上第一
曲礼下第二
学记第十八
冠义第四十三
婚义第四十四
燕义第四十七
聘义第四十八
……

精彩书摘

  【原文】
  11.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b。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解】
  野人:乡野平民或朴野粗鲁的人。b君子:指卿大夫等当权的贵族。他们享有世袭特权,可以先做官,后学习。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原文】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b。”
  【注解】
  陈、蔡:春秋时的国名。孔子曾在陈、蔡之间遭受困厄。b不及门:有两种解释:一、指不及仕进之门,即不当官;二、指不在门,即不在孔子身边。今从后说。
  【译文】
  孔子说:“跟随我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困厄的弟子们,都不在我身边了。”
  【原文】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注解】
  文学:文献知识,即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文献知识。这里文学的含义与今相异。
  【译文】
  (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娴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能办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原文】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助益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原文】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注解】
  间(jiàn):空隙。用作动词,表示找空子。不间,找不到空子。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异议。”
  【原文】
  11.6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解】
  三复白圭:多次吟诵“白圭”之诗。《诗经?大雅?抑》有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污点,还可以把它磨掉,但说话不谨慎而出错,却是无法挽回的。南容三复白圭,目的是告诫自己说话要谨慎。
  【译文】
  南容把“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几句诗反复诵读,孔子便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原文】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季康子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用功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用功,不幸短命早逝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
  【原文】
  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b,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c。以吾从大夫之后d,不可徒行也。”
  【注解】
  颜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名无繇(yóu),字路。椁(ɡuǒ):古代棺材有的有两层,内层叫棺,外层叫椁。b鲤:孔鲤,字伯鱼,孔子的儿子。c徒行:步行。d从大夫之后:跟随在大夫行列之后。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司寇,属于大夫的地位,不过此时已去位多年。
  【译文】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渊做一个外椁。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说来也都是各自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棺,没有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置办椁。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是不可以徒步出行的。”
  【原文】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上天是要我的命呀!上天是要我的命呀!”
  【原文】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b!”
  【注解】
  恸(tònɡ):极度悲哀。b夫(fú):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太过了!”孔子说:“有悲痛太过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原文】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以。”学生们还是厚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像对待儿子一样看待他。这不是我的意思呀,是那些学生们要这样办。”
  【原文】
  11.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注解】
  敢:冒昧之词,用于表敬。
  【译文】
  季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说:“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鬼神呢?”季路又说:“敢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对生都知道得不清楚,哪里能知道死呢?”
  【原文】
  11.13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b。”
  【注解】
  行(hànɡ)行:刚强貌。b然:用法如“焉”,可以译为“呢”。
  【译文】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边,样子正直而恭敬;子路是很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的样子温和快乐。孔子很高兴。但他说:“像仲由这样,恐怕得不到善终。”
  【原文】
  11.14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b,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注解】
  鲁人:指鲁国的执政大臣。长府:鲁国贮藏财货的国库名。b仍:沿袭。贯:事。
  【译文】
  鲁国的执政大臣要翻修长府。闵子骞说:“照老样子不好吗?何必一定要翻修呢?”孔子说:“闵子骞这个人平常不大说话,但一开口必定说到要害上。”
  【原文】
  11.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b。”
  【注解】
  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子路性情刚勇,他弹瑟的音调也很刚猛,不够平和。故孔子批评他说:为什么在我这里来弹呢?b堂:正厅,室:内室。先入门,次升堂,最后入室,比喻学问的程度。
  【译文】
  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其他学生因此而不尊重子路。孔子说:“仲由的学问啊,已经具备规模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原文】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问道:“颛孙师(即子张)与卜商(即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分,卜商有些赶不上。”子贡说:“这么说颛孙师更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
  【原文】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b。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解】
  周公:泛指周天子左右的卿士。一说为周公旦。b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译文】
  季氏比周天子左右的卿士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再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
  【原文】
  11.18柴也愚,参也鲁b,师也辟c,由也喭d。
  【注解】
  柴: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学生。b鲁:迟钝。c辟(pì):通“僻”,偏激。d喭:鲁莽,刚烈。
  【译文】
  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原文】
  11.19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b。赐不受命,而货殖焉c,亿则屡中d。”
  【注解】
  庶:庶几,差不多。b屡空:盛食物的器皿常常空虚,即贫困。c货殖:经营商业。d亿:通“臆”,猜测,料事。
  【译文】
  孔子说:“颜回呀,他的道德修养已经差不多了,可是他常常很贫困。端木赐不听天由命,而去做生意,猜测市场行情往往很准。”
  【原文】
  11.20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b。”
  【注解】
  践迹:踩着前人的脚迹走,即沿着老路走。b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译文】
  子张问成为善人的途径,孔子说:“不踩着前人的脚印,做学问也到不了家。”
  【原文】
  11.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注解】
  论笃是与:赞许言论笃实。这是“与论笃”的倒装说法。“与”是动词,表示赞许的意思。“论笃”是提前的宾语。“是”用于动宾倒装,无义。
  【译文】
  孔子说:“只是赞许说话稳重的人,但这种人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仅仅从容貌上看起来庄重呢?”
  【原文】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b,故退之。”
  【注解】
  求也退:冉有性懦弱,遇事退缩不前。b由也兼人:子路好勇过人。
  【译文】
  子路问:“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原文】
  11.23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注解】
  畏于匡:见《子罕篇第九》第五章注。
  【译文】
  孔子被囚禁在匡地,颜渊后来赶来。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哩!”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先死呢?”
  ……

前言/序言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它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他们修身、齐家、治国、立德都以四书五经为根本依据。现代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华国学传统文化经典,就必须阅读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之名始见于南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进行编校整理后合称四书五经。所谓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本书,它们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所谓“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这五本书的合称,经朱熹编定之后广为流传。四书五经自南宋定名后一直延续至今,影响极为深远。
  四书五经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时必须仔细琢磨品味。南宋理学家朱熹在阅读“四书”时曾说,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按照这个由浅入深的次序,我们将逐一介绍“四书”,以便对“四书”的大致内容有个基本的把握。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经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主要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这也成为儒家传统思想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和最高的理想。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孟子》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是孟子言论的汇编,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重要一篇,相传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庸也是完美之意,即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使人生变得完美。
  《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这“四书”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的最重要文献。与“四书”相比,“五经”则是儒家学子最为重要的五本基础研究书籍。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最古老且最深邃的哲学经典。《周易》在内容上特别强调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提出了“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主张;又提出通变观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发挥了“物极必反”的思想,强调“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还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史书,是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个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其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便为现实提供借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三百余首诗歌,根据音乐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全面反映了先秦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诗中广泛运用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并开创了我国传统诗歌的现实主义之先河。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里面包含的儒家思想史料相当丰富。它的思想理论性内容深厚而丰富,它以礼乐为核心,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记录孔子和其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等,涉及政治、伦理、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学说。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内容包括诸侯国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书中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这种“微言大义”的写法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四书五经是中国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自西汉“独尊儒术”后,这些经典就一直备受推崇。阅读四书五经,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然而,传统国学经典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可能存在着某些阅读障碍,因此我们在编辑本书时,增加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项目,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使两千年前的经典浅显易解。同时,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本书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图,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对于文章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更做详细图解,让人一目了然。图文配合,意境悠远,与经典古籍相得益彰,为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不少趣味,使阅读变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阅读四书五经,通晓古今智慧,塑造完整人格,丰富美好情感,同时改进我们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国学经典,智慧长存:一部穿越时空的思想瑰宝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思想瑰宝,其中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国学经典,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根脉。它们不仅仅是古老的文献,更是指导我们人生、塑造我们品格、传承我们文化的永恒灯塔。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生活智慧与人生哲学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而成,如同一部生动的人生指南,渗透着至圣先师孔子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它以简洁质朴的语言,记录了孔子在不同场合下与弟子们的对话,以及他对于人生、社会、政治、教育等各方面的精辟论述。 翻开《论语》,我们仿佛能听到夫子循循善诱的声音,感受到他那颗仁爱之心。“仁者爱人”,是贯穿《论语》的核心思想,它教导我们要推己及人,关怀他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到“泛爱众,而亲仁”的实践路径,无不展现了孔子对构建美好社会的深刻思考。 《论语》也为我们提供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指引我们不断进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揭示了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鼓励我们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从任何人身上汲取养分。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格言,跨越千年,至今仍是我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法宝。 在个人修养方面,《论语》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省机制,引导我们时刻审视自己的言行,不断完善自我。它也倡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胸怀,鼓励我们追求内心的光明与磊落。对于为政,《论语》强调“为政以德”,主张以身作则,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化民众,实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理想政治境界。 《论语》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更在于其应用的广泛。它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品格。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在《论语》中找到共鸣,获得启迪。 《孟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人性善的坚定捍卫者 《孟子》,作为孟子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其磅礴的气势和犀利的辩才,将儒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以“性善论”为核心,系统阐述了仁政、民本等重要的政治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对“性善论”的坚定阐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人人生而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都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他通过“孺子入井”的生动比喻,证明了人天生具有同情心和恻隐心,这种与生俱来的善性,是人类道德的根基。 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关心民生疾苦,实行“保民而王”的政策。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人民的利益置于国家和君主之上,这是何等超前的政治理念!孟子对“暴政”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强调了推翻暴君的合法性,这在当时极具革命意义。 《孟子》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常以辩驳的方式,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他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来阐述道义的重要性;“虽千万人吾往矣”,展现了面对困难的勇气与担当。他的言辞慷慨激昂,充满智慧,读来令人振奋。 孟子对后世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性善论”为中华民族注入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而他的“民本思想”更是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大学》与《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 《大学》与《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完整体现,为个体乃至国家的修身治国提供了系统而精妙的理论框架。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后被独立出来,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其核心在于“三纲八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治学之道,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步骤。 《大学》强调,个人的修养是根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来认识事物,“诚意正心”来端正自己的思想,才能“修身”以达到完善的道德境界。进而,将这种个人修养的原则推及家庭,实现“齐家”;再将其延伸至国家,最终达到“平天下”的宏大目标。 《大学》的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内向外、从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实践路径,指导我们如何一步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 《中庸》,同样出自《礼记》,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中庸之道”的阐释。 “中庸”并非指平庸,而是指一种恰到好处、不过不失的和谐状态。 《中庸》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认为人的本性是天命所赋予的,遵循本性就是“道”,而学习和实践“道”就是“教”。它主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指出人生在情感的表达上,要做到恰如其分,达到“中和”的状态。 《中庸》也探讨了“诚”的哲学。“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它认为“诚”是天道的体现,而努力去实现“诚”则是人的根本遵循。通过“诚”,可以预知未来,成就万物。 《中庸》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教导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做到事事恰当,不过不及。 《大学》与《中庸》的结合,构成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体成长与社会治理的完整体系。它们不仅是理论上的指导,更是实践上的操作手册,历来受到统治者和士大夫的推崇,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情感与历史的生动记录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它以其真挚的情感、朴素的语言和丰富的题材,成为中华文学的源头活水,更是了解古代社会生活、风俗人情和思想观念的宝贵史料。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含十五国风,多为民间歌谣,内容广泛,涉及劳动、爱情、婚姻、战争、思念等方方面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情态,情感真挚动人,如《关雎》描绘的男女情爱,《氓》表达的女子哀怨,都以其朴素的笔触打动人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宴饮、朝会时所唱的诗歌,内容多反映政治、历史、社会事件,具有较强的史诗性质。“颂”则是宗庙祭祀时所用的乐歌,内容多为歌颂君王、赞美祖先,带有浓厚的宗教和政治色彩。 《诗经》的艺术成就极高,其艺术手法如赋、比、兴,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触景生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些手法共同造就了《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经》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历史的镜子。通过阅读《诗经》,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当时人民的思想情感,感受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的面貌。它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即便在今天阅读,依然能够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尚书》: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政治与思想的奠基石 《尚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史书,收录了上古时期君王、诸侯的言论和行动,以其史料的珍贵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被誉为“政书之祖”。它主要记录了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古代圣贤的治国理念和施政方略。 《尚书》的内容以“书”为核心,即帝王的诰命、训诫、誓言等。例如,“尧典”记录了尧帝禅让于舜的经过,展现了古代“天下为公”的美德;“舜典”记载了舜帝选贤任能,治理国家的方方面面;“禹贡”则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的地理、山川、河流以及各地的物产,具有重要的地理学和经济学价值。 《尚书》中所体现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它强调“德治”,认为君王应以德行感化民众,实行仁政。“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天命的根本在于德行。《尚书》也强调“敬天保民”,要求君王要敬畏上天,爱护百姓。《尚书》中许多关于治国用人的原则,如“任人唯贤”、“察纳言谏”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尚书》的语言古朴典雅,其内容常常涉及政治、哲学、伦理等多个层面,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史的重要文献。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历史画卷,展现了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曙光。 《易经》:宇宙万物的变化之道,智慧的终极密码 《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古老而又深邃的哲学著作,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以阴阳八卦为基本符号,通过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深刻洞察,揭示了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及其相互转化的奥秘,是中国哲学、科学、文化的重要源头。 《易经》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经”部分是六十四卦及其卦辞、爻辞,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描述了不同卦象所代表的各种情境及其变化。《传》部分,即“十翼”,是孔子及其后学对《易经》的解释和阐发,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易经》的思想内涵。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变化”。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昼夜交替,四季轮回,都是变化的体现。《易经》通过阴阳的相互作用,阐述了事物如何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易经》提出的“刚柔”、“动静”、“进退”等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告诉我们,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就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易经》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它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占卜之书,通过卦象来预测吉凶祸福。《易经》的智慧,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洞察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最明智的决策。它教导我们要顺应时势,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实现自身的价值。《易经》的晦涩与深邃,也吸引了无数智者对其进行解读,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宇宙观、人生观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礼记》:古代社会生活与礼乐文化的百科全书 《礼记》,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汇集了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学者对礼学思想的阐述和对古代礼仪制度的记录。它并非一部体系完整的著作,而是由一系列关于礼的文章汇编而成,堪称古代社会生活与礼乐文化的百科全书。 《礼记》的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政治、教育、伦理、道德、宗法、祭祀、饮食、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关于“礼”的阐释是其核心。“礼”在古代中国,不仅仅是简单的规矩,更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礼记》中著名的篇章如《大学》、《中庸》,已经成为儒家独立的经典。此外,如《学记》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长善救失”、“教不教,教不尽”等教育理念;《乐记》探讨了音乐与社会、情感的关系,认为“乐者,治也”,音乐能够陶冶情操,促进社会和谐;《曲礼》则详细规定了日常生活的各种礼仪规范,从言谈举止到待人接物,事无巨细。 《礼记》所记载的礼仪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体现。通过阅读《礼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等级观念、道德风尚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它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礼记》所倡导的“礼”的精神,强调了尊重、和谐、秩序,对塑造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民族品格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时代变迁,但《礼记》中所蕴含的关于人际交往、社会规范的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春秋》:史笔的公正与批判,历史真相的忠实记录 《春秋》,是东周时期鲁国史官所著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它以简洁、严谨的笔法,记载了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战争、天象以及重要人物的活动,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最直接、最可靠的史料。 《春秋》的语言极其精炼,字字珠玑,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洞察和价值判断。孔子曾对《春秋》进行“删修”,并作“春秋三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后世也对《春秋》进行了诸多解读。 《春秋》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史料的珍贵,更在于其“春秋笔法”。孔子“春秋笔法”的精髓在于,通过对事件的记载,委婉地表达褒贬之意,褒扬被认为应该褒扬的,贬斥被认为应该贬斥的,从而达到“拨乱反正,明是非”的目的。例如,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春秋》的记载看似平淡,但其中隐藏的褒贬意义,却能让有心人洞察其中的是非曲直。 《春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历史真相的审视和判断。它所蕴含的“以史为鉴”的思想,也对后世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阅读《春秋》,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进程,体会到历史的脉络,并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结语 “四书五经”,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记录了古代圣贤的智慧,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它们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支撑。通过研读这些经典,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洞察当下的现实,并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它们穿越时空的界限,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探寻人生的真谛,追求道德的完善,贡献于社会的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简直就是我对《四书五经》的“启蒙导师”!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道德非常好奇,但市面上能找到的资料要么过于艰深,要么过于浅薄,总感觉抓不住核心。这套《四书五经详解》的优点太多了,我都不知道从何说起。首先,它的内容编排非常系统,从最基础的《大学》《中庸》到《论语》《孟子》,再到《诗经》《尚书》等等,循序渐进,逻辑清晰。最重要的是,它的讲解方式非常接地气,它不会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把那些古老的智慧讲得明明白白。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哲学概念的解释,它会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还会引用大量的古代史料和名家观点,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同一个概念。而且,它的注释非常详尽,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典故,都有详细的解释,完全不用担心会遇到理解障碍。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四书五经》的书太多了,我之前也尝试过几本,但都觉得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通俗化,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套《四书五经详解》恰恰弥补了我的遗憾。它的学术深度足够,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考证都非常严谨,引用的都是权威的学说和文献。但同时,它的解读又非常人性化,一点也不枯燥。我特别欣赏它在解析一些复杂的哲学思想时,能够用现代的语言和逻辑进行阐释,而且还穿插了很多实际生活的例子,让我能够把书中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有时候读到某个观点,会觉得跟自己现在的困惑很有共鸣,然后书里就会给出一些前辈的智慧,感觉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过去的礼物。另外,它的章节划分也很合理,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择阅读的篇幅,不会觉得压力太大。整体来说,这套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阅读的乐趣,是我近来读到的最满意的一套传统文化读物。

评分

我一直觉得《四书五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但真正去啃读原著,往往会因为语言的障碍而望而却步。这套《四书五经详解》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最让我赞赏的一点就是“化繁为简”的功力。它不是简单地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而是在翻译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剖析了字句背后的含义,以及作者在写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情感。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既有严谨的学术考证,又有生动的语言表达。我尤其喜欢它在解读过程中,会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典故和故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有趣。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坐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身边,他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一点一点地为你揭开古人智慧的奥秘。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这套《四书五经详解》真的太超出我的预期了!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总是觉得原著晦涩难懂,碎片化的阅读体验也让我难以深入。这次入手这套书,完全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它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首先,装帧设计就非常精美,很有收藏价值,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仿佛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翻开书,它的排版清晰,注释详细,而且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现代读者理解的方式来解读的。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经典句子的延伸阐释,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翻译,更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历史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时候读到一段很有感触的文字,书里还会提供一些相关的古代故事或者名人事迹,让理解更加立体和生动。我感觉自己不是在枯燥地“啃书”,而是在与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尤其是一些难懂的典故,通过书中生动有趣的讲解,立刻就变得豁然开朗。感觉这套书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着我探索国学宝库。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古文有点“敬而远之”的人,总觉得那些繁复的字句读起来特别费劲。这套《四书五经详解》算是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简直是为我这样基础薄弱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打开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它不像有些书那样直接抛出一大堆理论,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然后慢慢深入。每个章节都配有非常详细的白话文翻译,而且这种翻译不是那种生硬的直译,而是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神韵和意境。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关键词语的解释特别到位,会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都罗列出来,还给出很多例句,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词的用法和变化。而且,它还特别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绍,比如在讲到儒家思想时,会顺带介绍一下当时的社会形态和政治环境,这样读起来就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不那么突兀了。每次读完一段,都会有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这种成就感真的太棒了。

评分

很好的书,印刷也不错,厚重,佳作

评分

不错,只是内容难,不适合小孩子

评分

开本有点大,内容还没看

评分

物超所值,印刷精美!

评分

装订经典,纸质好。是收藏古籍爱好者值得购买的好书。

评分

好书好书,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

很厚实的一本书,闲暇时可以看看,趁打折买的很实惠

评分

很好的书,给儿子买的,自己也翻

评分

一次买了好多本,但是都还没空看,看封面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