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来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11G101原创解读(套装1-3册)

陈青来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11G101原创解读(套装1-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青来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建筑规范
  • 国家标准
  • 平法国家建筑标准
  • 陈青来
  • 11G101
  • 原创解读
  • 建筑工程
  • 设计手册
  • 建筑行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503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40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4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的可读性、实用性、裨益性纵贯全文。书中富含大量的创新内容,概念明晰,思路新颖,逻辑严谨,蕴含哲理,构造丰富;书中内容在结构专业的学习与实践中易对照,易实施,易产生效益,对提高读者的专业能力开卷有益。

  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11G101-2原创解读为平法创建者山东大学陈青来教授对11G101-2标准设计中的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进行原创解读。

  《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11G101-2原创解读》基于结构科学理论和国家规范,对11G101-2的楼梯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在科学概念与实用功能上进行了深度分析和梳理。本书首推的楼梯间结构竖向桁架模型分析,对楼梯参与结构整体地震作用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理论模型。

  阅读本书,可加深理解平法楼梯制图规则和构造设计的理论依据,显著提高鉴别伪科学概念及构造谬误的识别能力,更为熟练地应用平法楼梯制图规则和构造,有效升级自身技术水平。

  本书可供建筑结构设计、施工、造价、监理等专业人员阅读及在具体工程项目中直接应用,并可供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参考。

  本书为建筑结构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的创建者山东大学陈青来教授对11G101-3标准设计中的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进行的原创解读。

  本书基于结构科学理论和国家规范,对11G101-3各类基础的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进行了深度分析。本解读的特色,系以科学论点、真实论据、客观论证解读平法规则和构造原理,同时重点揭示和批判图集中的伪科学概念和构造谬误。阅读本书,可加深理解平法各类基础制图规则和构造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显著提高鉴别伪科学及伪构造的能力;能更熟练地应用平法各类基础制图规则和构造,有效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本书可供建筑结构设计、施工、造价、监理等专业人员阅读及在具体工程项目中直接应用,并可供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为平法创建者山东大学陈青来教授首次对11G101-1标准设计中的构造设计进行原创解读。全书包括平法构造原理(概要),平法制图规则总则解读、混凝土结构综合构造、框架柱、剪力墙、梁和板的构造解读等。

  可加深理解平法构造设计的理论依据,显著提高鉴别构造谬误的能力,更为熟练地应用平法构造并升级自身技术水平。

  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11G101-2原创解读为平法创建者山东大学陈青来教授对11G101-2标准设计中的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进行原创解读。

  《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11G101-2原创解读》基于结构科学理论和国家规范,对11G101-2的楼梯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在科学概念与实用功能上进行了深度分析和梳理。本书首推的楼梯间结构竖向桁架模型分析,对楼梯参与结构整体地震作用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理论模型。

  阅读本书,可加深理解平法楼梯制图规则和构造设计的理论依据,显著提高鉴别伪科学概念及构造谬误的识别能力,更为熟练地应用平法楼梯制图规则和构造,有效升级自身技术水平。

  本书可供建筑结构设计、施工、造价、监理等专业人员阅读及在具体工程项目中直接应用,并可供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参考。

  本书为建筑结构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的创建者山东大学陈青来教授对11G101-3标准设计中的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进行的原创解读。

  本书基于结构科学理论和国家规范,对11G101-3各类基础的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进行了深度分析。本解读的特色,系以科学论点、真实论据、客观论证解读平法规则和构造原理,同时重点揭示和批判图集中的伪科学概念和构造谬误。阅读本书,可加深理解平法各类基础制图规则和构造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显著提高鉴别伪科学及伪构造的能力;能更熟练地应用平法各类基础制图规则和构造,有效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本书可供建筑结构设计、施工、造价、监理等专业人员阅读及在具体工程项目中直接应用,并可供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陈青来,平法钢筋创始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本人科技成果“平法”列为国家“九五”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国内讲座培训人数超万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平法构造原理(概要)

第2章平法制图规则总则解读

第3章综合构造解读

第4章框架柱构造解读

第一部分 平法制图规则总则解读

第二部分 板式楼梯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解读

第三部分 通用综合构造解读

第四部分 AT~ET型楼梯解读

第五部分 FT~HT型楼梯解读

第六部分 ATa~ATc型楼梯解读

第七部分 其他楼梯构造图解读

第一部分 平法制图规则总则解读

第二部分 独立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解读

第三部分 条形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解读

第四部分 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解读

第五部分 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解读

第六部分 桩基承台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解读

第七部分 基础相关构造制图规则解读

第八部分 通用综合构造解读

第九部分 独立基础构造解读

第十部分 条形基础底板构造解读

第十一部分 基础梁构造解读(条形基础与梁板式筏形基础)

第十二部分 筏形基础底板构造解读(梁板式与平板式筏形基础)

第十三部分 桩基承台与承台梁构造解读

第十四部分 基础连梁等其他构造解读


前言/序言

  本书为11G101-1、11G101-2、11G101-3原创解读系列的第三册。书中对各类基础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特别是图集中的伪科学概念与谬误,进行了严肃的科学解读。

  “平法”是本书作者的科技成果“建筑结构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的简称。平法成果1995年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997年荣获建设部科技进步奖并由国家科委列为《“九五”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由建设部列为一九九六年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

  自1996年至2009年,作者陆续完成了G101系列平法建筑标准设计的全部创作。该系列于1999荣获建设部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金奖,2008年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并在2009年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国庆六十周年作用显著标准设计项目大奖。自1991年底首次推出平法,历经二十多年的持续研究和推广,平法已在全国建筑结构工程界全面普及。

  平法的成功推广与可持续发展,应当感谢结构界的众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技术人员。

  1994年9月,经中国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总院邓潘荣教授大力推荐,由该院总工程师周廷垣教授鼎力支持,邀请本人进京为该院组织的七所兄弟大院首次举办平法讲座;当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盛远猷教授推荐、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共同组织,邀请本人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报告厅,为在京的百所中央、部队和地方大型设计院的同行做平法讲座;两次发生在我国政治、文化、科技中心的重大学术活动,正式启动了平法向全国工程界的推广进程。

  1995年5月,浙江大学副校长唐景春教授邀请本人初下江南,在浙大邵逸夫科学馆做平法讲座,为平法将来进入教育界先落一子。1995年8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陈幼璠教授,以其远见卓识鼎力推荐平法编制为G101系列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促动平法科技成果直接进入结构设计界和施工界,缩短转化时间,以期迅速解放生产力。

  1995至1999年,是平法向全国推广的重要基础阶段。在此阶段,建设部前设计司吴亦良司长和郑春源副司长、国家计委前设计局左焕黔副局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暨国务院参事吴学敏教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陈重所长、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薛一琴院长等数位大师级、学者型官员,在平法列为建设部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荣获建设部科技进步奖和创作G101系列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等重大事项上,发挥了重要的行政作用。

  在平法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众多专家学者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人在此真诚感谢邓潘荣、周廷垣、盛远猷、唐景春、吴学敏、陈幼璠、刘其祥教授,真诚感谢成文山、乐荷卿、沈蒲生教授,真诚感谢陈健、陈远椿、侯光瑜、程懋堃、姜学诗、徐有邻、张幼启教授,真诚感谢曾经参加平法系列国家建筑标准设计技术审查会和校审平法系列图集的所有专家、学者和教授。

  在此,还应真诚感谢工作在结构设计、建造、预算和监理第一线,曾经参加本人平法讲座的数万名土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他们将实践中发现的实际问题与本人交流,不仅使平法研究目标落到实处,而且始终未偏离存在决定意识的哲学思路。

  近年来,工程界出现了个别与平法研究毫无关系的人员[1]及机构大规模复制平法原创作品,轻率地对其篡改,使严谨、严肃、科学承载平法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的原创作品变质成为假冒平法作品。以上所述平法的发展过程,可另角度鉴别假冒状况。

  在世界各国设计领域,通常有相应专业技术的“设计标准[2]”,但并无“标准设计”。在满足同一设计标准的原则下,同一设计目标可以多种设计形式实现同样功能,即在满足设计可靠度的原则下,应繁荣创作形成技术竞争,方可推进技术进步。平法G101系列虽获成功,但若长期缺乏竞争会形成垄断技术平台,从而妨碍技术创新。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曾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的平法系列标准设计,已经完成既定使命。平法研制者坚持与时俱进,适时回归平法原本为通用设计的科学属性,坚持以求真务实的诚实劳动持续进行平法通用设计图集的研究创作,确保平法可持续发展,促进技术竞争,推动科技进步。

  在工程技术界,科学与伪科学的矛盾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利用业界普遍欢迎的平法科技平台塞入伪科学糟粕在业界快速传播,是近年来科技腐败的表现形式之一。

  自11G101-3图集出版后,业界通过各种方式就图集中的内容向原创平法图集作者提出质疑。本着诚实、严谨、负责、务实的科学观念,作者推出本原创解读。本解读的特色,系以科学论点、真实论据、客观论证解读平法规则和构造原理,同时重点揭示和批判图集中的伪科学概念和构造谬误;从科学批判视角可以证明,对平法理论体系一知半解,惟靠大规模复制加局部擅改,不仅凡改必谬,而且导致系统矛盾。

  本原创解读可供建筑结构设计、施工、监理、造价等人员阅读并可在工程项目中直接应用,也可作为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与研究人员的专业参考资料。在具体工程的应用过程中,读者可对照解读内容明晰概念,鉴别真伪,有利于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特别是可大幅提高读者辨别伪科学及伪构造的能力。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现代建筑安全的基石 引言 在现代建筑工程领域,安全与可靠是永恒的主题。每一座拔地而起的建筑,从宏伟的摩天大楼到温馨的民居,都离不开一系列严谨的设计规范作为支撑。这些规范不仅是工程师们手中的“圣经”,更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铜墙铁壁。《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作为中国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的两大核心标准,共同构筑了现代建筑安全设计的基石。它们各自侧重于不同的设计环节,但又相互依存,共同确保着建筑结构的稳定、耐久和抗灾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部规范的核心内容,剖析其重要性,阐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将聚焦于规范本身的设计理念、技术要点以及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深远影响,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第一部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模拟现实,量化载荷 1. 核心理念与重要性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首要目标是科学、合理地确定作用在建筑结构上的各种荷载,并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荷载是指作用在结构上的外力,包括恒荷载(结构自重、装修等)、活荷载(人员、家具、设备等)、风荷载、雪荷载、地震作用以及其他特殊荷载(如温度作用、土压力、水压力等)。 该规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安全保障: 准确的荷载取值是结构安全的首要前提。荷载的低估可能导致结构承载能力不足,引发安全事故;荷载的高估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和经济损失。 经济性: 合理的荷载确定能够优化结构设计,避免过度设计,从而降低工程造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适用性: 规范的制定考虑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的特点,确保了设计的通用性和适应性。 技术进步的体现: 规范的每一次更新都凝聚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反映了结构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 2. 规范的核心内容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内容繁杂,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荷载的分类与定义: 明确区分各种荷载的性质、来源和作用方式,是进行荷载计算的基础。 恒荷载: 包括构件自重、围护结构自重、楼面和屋面材料自重等。规范提供了常用建筑材料的单位体积重,方便计算。 活荷载: 根据建筑物的不同使用性质(如住宅、办公、商场、工业厂房等),规定了不同的均布活荷载和集中活荷载标准值。例如,住宅房间通常规定为2kN/m²,走廊为3kN/m²,但人员密集场所的活荷载会显著提高。 风荷载: 考虑了风压的地理位置、建筑高度、建筑形状、周围环境等因素,通常采用基本风压、体型系数、高度变化系数、阵风系数等进行计算。 雪荷载: 基于地区年降雪量和屋面坡度等因素确定。 地震作用: 根据建筑场地地震设防烈度、场地土类别、建筑结构类型、结构重要性系数等确定。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但至关重要的部分,直接关系到建筑在地震发生时的表现。 其他荷载: 如温度作用、土压力、水压力、吊车荷载、人群振动荷载等,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考虑。 荷载的组合: 结构设计并非孤立考虑单一荷载,而是要考虑各种荷载的组合效应。规范提供了不同荷载组合的系数,以反映不同荷载同时作用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例如,持久设计状况下,恒荷载与可变荷载(如活荷载、风荷载)的组合,以及偶然设计状况下(如地震)的荷载组合。 荷载的取值方法: 规范提供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查表方法,指导工程师如何根据具体参数确定各种荷载的标准值和设计值。 特殊荷载考虑: 对于一些特殊工程,如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地下工程等,规范也提供了相应的特殊荷载确定方法和设计要求。 3. 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是结构工程师进行结构分析和设计的起点。在项目初期,工程师需要根据建筑的功能、规模、地理位置等信息,参照规范确定所有可能的荷载。然后,通过结构计算软件或手工计算,分析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如弯矩、剪力、轴力)和变形。这些计算结果将直接用于后续的构件设计,确保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满足要求。 例如,设计一栋多层住宅楼时,工程师需要计算楼板承受的恒荷载(混凝土自重、楼地面材料自重)和活荷载(人员、家具),以及梁、柱、墙承受的来自上部楼层传递下来的荷载。同时,还需要考虑风荷载对建筑整体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性能。 第二部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钢筋与混凝土的协同,铸就坚固之躯 1. 核心理念与重要性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是关于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础性国家标准。混凝土以其优良的抗压性能、耐久性和经济性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但其抗拉性能较差。钢筋则具有优良的抗拉性能,与混凝土结合,便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一种性能优越的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 该规范的重要性体现在: 材料性能的充分利用: 科学的配筋设计能够充分发挥钢筋的抗拉作用和混凝土的抗压作用,实现材料性能的最优化。 结构的可靠性与耐久性: 规范提供了详细的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确保混凝土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能够承受预期的荷载,并具有足够的耐久性,抵抗各种环境因素的侵蚀。 结构形态的多样性: 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塑形能力,能够满足各种复杂和创新的建筑造型需求。 技术标准的统一: 规范的统一性保证了全国范围内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便于工程实践和质量监督。 2. 规范的核心内容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内容极其详尽,涵盖了从材料选用、构件设计到施工构造等各个方面。其核心内容包括: 材料的选用与性能: 规定了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等级、性能指标以及检验方法。例如,混凝土强度等级通常用C表示,如C30、C40;钢筋强度等级常用HRB表示,如HRB400、HRB500。 设计原则: 强度设计: 确保结构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不会发生破坏(如压屈、断裂)。规范提供了各种构件(梁、柱、板、墙等)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包括受弯构件、受压构件、受拉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变形控制: 确保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在允许范围内,以保证正常使用功能和外观。规范对挠度、裂缝宽度等有明确的限值要求。 耐久性设计: 考虑环境因素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如冻融、碳化、钢筋锈蚀等,并给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密实度要求)。 抗震设计: 规定了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构造要求,以保证结构的延性,提高抗震能力。 构件设计: 详细规定了各种常用混凝土构件的设计方法: 梁的设计: 包括受弯承载力、抗剪承载力、挠度计算、裂缝宽度验算以及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的配置要求。 柱的设计: 包括受压承载力、长细比验算、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的配置要求。 板的设计: 包括单向板、双向板的承载力计算、挠度验算以及钢筋配置。 墙的设计: 包括承重墙、剪力墙的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要求。 基础的设计: 包括独立基础、条形基础、联合基础等的承载力计算和配筋。 其他构件: 如楼梯、预制构件等的设计。 构造要求: 除了计算,规范还提供了大量的构造要求,指导钢筋的锚固、搭接、加密区设置、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等,这些细节对结构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 3. 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是混凝土结构工程师的“操作手册”。在结构设计完成后,工程师会依据此规范,对选用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进行详细设计。例如,根据梁的内力计算结果,确定梁所需的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和根数,以及箍筋的间距和形式,确保梁在承受弯矩和剪力时不会破坏。同时,还要计算梁的挠度,确保其变形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对于柱子,需要根据轴压力和弯矩计算,确定纵向钢筋的面积和箍筋的配置,并校核其长细比,避免压屈破坏。对于剪力墙,则需要详细设计墙体的配筋,以抵抗地震力和风荷载。 第三部分:两部规范的联系与协同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协同关系: 荷载是设计的基础: 《荷载规范》提供的是作用在结构上的“力”,是结构设计的输入。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则是如何利用这些“力”来设计出能够安全承受这些力的混凝土结构。没有准确的荷载输入,任何结构设计都无从谈起。 相互支撑,共同保障安全: 《荷载规范》确保了我们对外部作用力的认识是科学和准确的,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则确保了我们设计出的结构是能够承受这些力的。两者共同构成了建筑结构安全的双重保障。 迭代与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两部规范都会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例如,新的荷载研究成果可能会被纳入《荷载规范》,而新的混凝土材料性能和计算方法可能会被采纳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这种迭代更新保证了中国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始终与时俱进。 第四部分: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这两部规范也在不断演进: 智能化与数字化: 未来规范的制定将更加注重与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实现设计、计算、出图的全流程数字化。 性能化设计: 除了传统的基于可靠度的设计方法,性能化设计(如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更精细地评估结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性能表现。 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规范将更加强调材料的环保性、结构的耐久性以及全生命周期的能耗,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适应极端事件: 随着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增多,规范将更加关注结构在极端荷载(如超强风、特大地震)下的表现,提升结构的韧性和复原能力。 结论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是中国现代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它们以严谨的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从宏观的荷载计算到微观的钢筋配制,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智慧和责任。理解并准确应用这两部规范,是每一位建筑工程从业者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确保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稳健发展的重要前提。它们共同守护着我们的城市,承载着我们的生活,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图集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常年与建筑图纸打交道的工程师来说,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首先从图集的编排逻辑来看,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规范堆砌,而是深入浅出地结合了实际案例进行阐述。第一册对于基础结构的解析就非常到位,很多以往模糊不清的构造节点,在书中的详图和文字说明下变得清晰明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节点时的那种“庖丁解牛”式的细致,每一个尺寸、每一个材料的选用都有理有据,让人读起来心里非常踏实。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画”,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画”,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远比单纯的套用图集更有价值。而且,书中对一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做了前瞻性的介绍,这对于我们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助力。

评分

坦率地说,刚开始我还有点犹豫,毕竟“套装1-3册”听起来内容量很大,担心会重复啰嗦。然而,拿到手后才发现,这三册书的定位和侧重点划分得极其清晰。第一册可能侧重于基础和主体结构的标准做法解析,第二册则深入到围护结构和装饰节点的精细化处理,而第三册似乎更多地聚焦于设备管线预留预埋以及特殊构造的处理。这种分册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我最近正在做一个老旧厂房改造项目,其中涉及到大量与现有结构连接的细节处理,翻阅第三册时,找到了几组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连接构造图例,这直接帮我节省了至少一周的方案深化时间。它真正做到了将“标准”转化为“工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

对于刚踏入建筑行业的新人来说,这套解读绝对是物超所值的“入门宝典”。我记得我刚毕业时面对厚厚的11G101图集,感觉就像面对一座大山,根本无从下手,所有的符号和标注都像天书一样。但有了这套解读,情况完全不同了。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口吻,将那些晦涩难懂的规范术语一一拆解,并配以大量的实景对比图(如果图集内有的话,此处进行假设),让新人能够迅速建立起对图集意图的理解。它培养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对建筑构造原理的直觉判断力。我甚至把它推荐给了我的几个实习生,告诉他们,与其自己对着国标琢磨半天,不如先啃透这套书,能少走很多弯路,真正理解规范背后的逻辑和工程师的匠心所在。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结构设计的朋友,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参考书,而这套图集恰好填补了我的空白。它在讲解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大量实际工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这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生动和实用。比如,在讲解外墙保温与防水构造时,书中不仅展示了标准的做法,还特别指出了过去在施工中容易出现渗漏的“陷阱”,并提供了规避措施。这种带着“前车之鉴”的指导,比教科书上的理想化描述要有效得多。更让我称赞的是,图集对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下的构造差异也有所侧重,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读完后感觉自己的设计语言更加成熟,对现场管控的预判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轻微强迫症的设计师,市面上很多“国标解读”的资料,要么图面太粗糙,要么文字描述过于官方化,读起来味同嚼蜡。但是这套《陈青来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11G101原创解读》简直是为我们这类人量身定制的。它的图纸清晰度简直达到了艺术品的级别,线条的粗细、阴影的渲染都恰到好处,即便是复杂的节点大样图,也能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关键部位的注释非常精炼,没有一句废话,直击核心。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通用做法的“优化建议”,这些建议往往是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还能兼顾施工便利性和经济性的最佳平衡点。这套书不像是简单的“解读”,更像是一位资深专家在手把手教你如何做出“精品工程”。

评分

nice

评分

与店家描述一致,下次再次购买。物流速度快,服务态度也。

评分

京东的物流就是快!

评分

感觉还可以

评分

送货很快,京东的服务还是可以的,书质量不错,内容还没看,以后在评价

评分

真心不错 好多原来不是很理解的地方 都能得到解决

评分

权威版本的解释,靠谱。希望有进步。

评分

购物方便,价格实惠,物流快捷,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nice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