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规划教材:桩基工程

高等学校规划教材:桩基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忠苗 编
图书标签:
  • 桩基工程
  • 地基处理
  • 土力学
  • 岩土工程
  • 高等教育
  • 规划教材
  • 工程建设
  • 岩土力学
  • 基础工程
  • 土木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0966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11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2
字数:8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按照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我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筑师的考试内容要求及最新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等要求而编写的桩基工程学教材。内容上以工业与民用建筑桩基工程为主,兼顾交通、港口、桥梁、水利、电力等领域的桩基工程。本书在阐明桩基工程学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施工方法、检测方法的同时,尽可能介绍一些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并提出各种桩基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写作方式上尽量简明、易懂,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书共分为十章,内容主要包括:绪论、桩基工程勘察、抗压桩受力性状、桩基沉降计算、抗拔桩受力性状、水平桩受力性状、桩基础设计、桩基工程施工、支护桩设计、桩基工程试验与检测。本书编写方式上采用了每章开始提出带启发性的在学完本章后应掌握的内容和学习中注意事项及存在问题。每节简明扼要阐述桩基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方法,并结合计算实例和工程实例分析桩基工程问题的解决思路;每章结束附有思考题。本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桩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广大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考试相关内容的复习教材,同时可供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地基基础问题的提出
1.2 桩基的定义
1.3 桩基的作用
1.4 桩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1.5 桩基工程学的研究分析方法
1.6 桩的发展过程
1.7 桩基设计思想
1.8 桩基分类及我同的桩型体系
1.9 桩基应用概况
1.10 桩基发展新趋势
1.11 本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思考题

第2章 桩基工程勘察
2.1 概述
2.2 桩基勘察目的
2.3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及相应的勘察方法
2.4 勘探点平面和深度设置原则
2.5 岩土的工程分类
2.6 岩土参数的物理意义
2.7 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及内容
2.8 勘察报告的阅读及桩基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2.9 桩型选择和桩基优化及基坑开挖建议
思考题

第3章 抗压桩受力性状
3.1 概述
3.2 单桩竖向抗压静荷载试验
3.3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
3.4 桩侧阻力
3.5 桩端阻力
3.6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
3.7 打桩挤土效应
3.8 群桩受力性状及群桩效应
3.9 群桩的极限承载力计算
3.10 桩基竖向承载力的时间效应
3.11 桩基负摩阻力
3.12 桩端后注浆的理论研究
思考题

第4章 桩基沉降计算
4.1 概述
4.2 单桩沉降计算理论
4.3 荷载传递法
4.4 剪切位移法
4.5 弹性理论法
4.6 路桥桩基简化方法
4.7 单桩沉降计算的分层总和法
4.8 单桩的数值分析法
4.9 群桩沉降计算理论
4.10 等代墩基法
4.11 明德林一盖得斯法
4.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法
4.13 浙江大学考虑桩身压缩的群桩沉降计算方法
4.1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方法
4.15 群桩沉降计算的沉降比法
4.16 桩筏(箱)基础沉降计算
4.17 桩基沉降计算实例
思考题

第5章 抗拔桩受力性状
5.1 概述
5.2 单桩竖向抗拔静荷载试验
5.3 抗拔桩的受力机理
5.4 抗拔桩与抗压桩的异同
5.5 抗拔桩的设计方法
思考题

第6章 水平受荷桩受力性状
6.1 概述
6.2 单桩水平静荷载试验
6.3 水平受荷桩受力机理
6.4 单桩水平受荷计算
6.5 群桩水平受荷计算
6.6 水平受荷桩的设计
6.7 提高桩基抗水平力的技术措施
思考题

第7章 桩基础设计
7.1 概述
7.2 地基基础的设计总原则
7.3 桩基础的设计思想、原则与内容
7.4 按变形控制的桩基设计
7.5 桩型的选择与优化
7.6 桩的平面布置
7.7 桩基持力层的选择
7.8 桩长与桩径的选择
7.9 承台中桩基的承载力计算与平面布置
7.10 承台的结构设计与计算
7.11 桩基础抗震设计
7.12 特殊条件下桩基的设计原则
7.13 桩端桩侧后注浆设计
7.14 桩土复合地基设计
7.15 刚柔复合桩基设计
7.16 刚性桩基础设计实例
7.17 桩基设计程序思路简介
思考题

第8章 桩基工程施工
8.1 概述
8.2 桩基施工前的调查与准备
8.3 预应力管桩施工
8.4 预制混凝土方桩的施工
8.5 钢桩的施工
8.6 沉管灌注桩施工
8.7 钻孔灌注桩施工
8.8 人工挖孔桩施工
8.9 挤扩支盘灌注桩施工
8.10 大直径薄壁筒桩施工
8.11 水泥搅拌桩施工
8.12 碎石桩施工
8.13 桩端桩侧后注浆施工技术
8.14 桩基工程事故的处理对策
8.15 桩基工程预决算
8.16 桩基工程施工监理
思考题

第9章 支护桩设计
9.1 概述
9.2 基坑支护桩的设计概论
9.3 水土压力计算
9.4 自立式支护设计
9.5 排桩支护结构设计
9.6 地下连续墙支护
9.7 注浆锚杆土钉墙支护
9.8 基坑开挖施工与监测要点
9.9 基坑支护桩工程实例分析
9.10 边坡抗滑桩的设计
思考题

第10章 桩基工程试验与检测
10.1 概述
10.2 桩基室内模型试验内容与现场检测内容
10.3 模型桩室内静载试验
10.4 模型桩室内离心试验
10.5 桩基现场成孔质量检测
10.6 桩身混凝土钻芯取样法检测
10.7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身质量
10.8 孔中超声波法检测桩身质量
10.9 桩基承载力检测方法——静荷载试验
10.10 基桩高应变检测
10.11 自平衡法检测原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现代桩基工程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桩基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与最新实践,旨在为从事岩土工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工程师、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一本系统、深入的学习和参考资料。全书紧密结合当前桩基工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复杂工程应用的各个层面,力求理论与实践并重,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精深的桩基工程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桩基工程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对桩基工程的核心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为后续深入探讨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章 桩基工程概论 1.1 桩基工程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详细介绍桩基工程的定义,阐释其在现代工程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追溯桩基技术的发展脉络,从古代经验式桩基到现代科学化、标准化的桩基体系,重点介绍各个历史阶段的代表性成就和技术革新。 分析桩基工程发展的驱动因素,包括对承载能力的要求提高、场地复杂化、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以及技术进步等。 1.2 桩基的分类与适用范围 系统梳理各类桩基的分类方法,包括按成孔方式(如钻孔桩、打入桩、挤土桩)、按材料(如混凝土桩、钢桩、木桩、复合桩)、按承载机理(如摩擦桩、端承桩、混合桩)等。 针对不同类型桩基,详细分析其各自的特点、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地质条件、工程荷载及环境要求下的适用性。 提供实际工程案例,说明在特定工程背景下选择何种桩基类型更为经济、高效和安全。 1.3 桩基工程相关法规、标准与规范 介绍国内外与桩基工程相关的最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规范,重点解读其在设计、施工、检测与验收等环节的强制性要求和推荐性条文。 分析不同标准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强调理解和遵循规范的重要性。 强调标准更新的趋势,如对绿色施工、节能环保、抗震设防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 第二章 土力学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 2.1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测试方法 深入阐述土的物理性质(如土粒组成、塑性、含水量、密度等)和力学性质(如抗剪强度、压缩性、渗透性等)对桩基性能的影响。 详细介绍各类土工试验方法,包括室内试验(如三轴剪切试验、直剪试验、固结试验、击实试验等)和现场试验(如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动力触探试验、平板载荷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重点讲解各种试验的原理、操作规程、数据处理与结果判读。 强调不同地质条件下,应选用合适的试验方法来准确获取地层参数。 2.2 土的应力应变分析与孔隙水压力 讲解土的应力分析原理,包括总应力、有效应力与孔隙水压力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土体强度和变形的影响。 重点分析桩基施工过程中土体的应力重分布和固结变形问题,特别是对于饱和软土。 介绍孔隙水压力消散的规律及其对桩基承载能力和沉降的影响,探讨固结理论在桩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2.3 土的抗剪强度理论与应用 系统介绍莫尔-库仑强度理论及其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包括确定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依据。 分析不同土体(如砂土、粘性土、特殊土)的抗剪强度参数,以及影响因素(如含水量、密度、应力历史、固结状态等)。 介绍基于不同土力学模型的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计算方法,并进行比较分析。 第三章 桩土相互作用理论 3.1 桩土界面的力学行为 深入探讨桩与土体之间的界面接触特性,包括界面摩擦、界面剪切、界面滑移等。 分析桩身荷载传递机理,阐明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在荷载传递过程中的相对贡献。 介绍界面剪切试验的原理与方法,及其在确定桩侧摩阻力参数中的应用。 3.2 桩土相互作用对荷载传递的影响 分析单桩受荷时,桩土相互作用如何影响桩身内力分布和桩顶位移。 讲解桩基群效应,即密集布置的桩基之间相互影响,导致整体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发生变化。 介绍群桩沉降计算的常用方法,如等效面积法、等效直径法、有限元法等,并分析群桩效应的影响因素(如桩间距、桩数、桩长、土体性质等)。 3.3 桩土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方法 介绍利用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边界元法等数值模拟技术分析桩土相互作用。 详细说明数值模型建立的步骤,包括几何模型、材料模型、边界条件、荷载施加等。 通过实例展示数值模拟在预测桩基承载能力、沉降、桩身应力以及群桩效应等方面的优势。 第二部分:桩基设计理论与方法 本部分将围绕桩基的设计理念、方法与流程展开,强调基于性能的设计理念。 第四章 单桩承载能力极限分析 4.1 单桩竖向承载能力极限分析 详细阐述单桩竖向承载能力的确定方法,包括根据土力学参数进行理论计算。 重点介绍不同桩型(如混凝土桩、钢桩)和不同地质条件(如砂土、粘土、复合地层)下的承载能力计算公式和方法。 介绍静载荷试验、动测法等现场试验成果在确定单桩竖向承载能力中的应用。 分析影响单桩竖向承载能力的因素,如桩径、桩长、桩身材料强度、土体强度、桩端持力层性质等。 4.2 单桩水平承载能力极限分析 阐述单桩水平承载能力的确定方法,重点分析桩身弯曲、桩土相对位移等。 介绍基于p-y曲线方法的水平承载能力分析,包括p-y曲线的建立与应用。 分析水平荷载下桩身内力(弯矩、剪力)和位移的计算方法。 讲解不同地质条件和不同桩型对水平承载能力的影响。 4.3 单桩抗拔承载能力极限分析 详细介绍桩的抗拔承载能力计算,主要考虑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锚固力。 分析桩身材料强度、土体抗剪强度、桩表面粗糙度等对抗拔承载能力的影响。 介绍抗拔桩的设计要点和相关规范要求。 4.4 桩基的沉降计算与控制 深入讲解桩基沉降的计算理论,包括瞬时沉降、固结沉降、次固结沉降等。 介绍单桩和群桩的沉降计算方法,包括经验公式法、解析法和数值模拟法。 分析桩长、桩径、桩间距、荷载大小、土体性质等对桩基沉降的影响。 提出控制桩基沉降的有效措施,如调整桩长、桩径、桩距,以及采用桩筏基础等。 第五章 群桩基础设计 5.1 群桩基础的受力特点与群桩效应 分析群桩基础的整体受力行为,与单桩受力状态的差异。 深入探讨群桩效应,包括承载能力增强或减弱、沉降差异增大、桩身内力重分布等。 分析影响群桩效应的因素,如桩的布置方式(矩形、圆形、梅花形等)、桩距、桩数、桩长、桩身材料、土体性质等。 5.2 群桩承载能力极限分析 介绍群桩承载能力极限分析的常用方法,如按桩组整体受力分析、按单桩极限承载力折减等。 重点讲解桩身和桩周土体共同发挥作用的分析模型。 分析群桩基础中桩与桩、桩与承台之间的相互作用。 5.3 群桩基础的沉降计算 详细介绍群桩基础沉降计算的复杂性,以及需要考虑的多种因素。 分析不同沉降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如等效粘滞层法、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等。 强调沉降差异的计算和控制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高层建筑和精密设备基础中。 5.4 群桩基础的设计原则与优化 提出群桩基础设计的优化原则,包括经济性、安全性、施工便利性等。 讲解如何通过调整桩的布置、桩数、桩长、桩径等参数,优化群桩基础的整体性能。 介绍桩网格化设计、桩分布优化等现代设计方法。 第六章 特殊桩基设计 6.1 桩锚一体化技术设计 介绍桩锚一体化技术在边坡支护、基坑围护等工程中的应用。 详细阐述桩锚一体化结构的受力机理,包括桩身受力、锚杆受力、土体作用。 分析桩锚一体化设计的关键参数,如桩径、桩长、锚杆孔位、锚杆角度、预应力等。 介绍桩锚一体化结构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 6.2 复合桩基设计 介绍复合桩基的类型,如桩-土复合地基、桩-排桩复合地基等。 分析复合桩基的荷载传递机理,以及桩与周围土体或桩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 讲解复合桩基的承载能力与沉降计算方法。 提供复合桩基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案例。 6.3 桩基础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的设计 6.3.1 软土地区桩基设计 详细分析软土的特性及其对桩基设计的影响,如低承载力、大变形、固结沉降等。 介绍在软土地区常用的桩基类型,如预制桩、挤土桩、桩间换填等。 重点阐述软土地区桩基的沉降计算与控制方法。 6.3.2 膨胀土地区桩基设计 分析膨胀土的胀缩特性及其对桩基的破坏机理,如桩身开裂、上浮等。 介绍膨胀土地区桩基的设计原则,如减小桩身与土体的接触面积,增加桩身强度等。 介绍采用桩基础的技术措施,如设置保护层、采用桩外径大于桩内径的桩、设置桩顶垫层等。 6.3.3 冻土地区桩基设计 分析冻土的力学性质及其在季节性冻融循环中的变化。 介绍冻土地区桩基的设计要求,如防冻胀、防融沉等。 讲解在永久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区桩基的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 6.3.4 边坡地带桩基设计 分析边坡地带桩基设计的特殊性,如斜向荷载、地基不均匀性等。 介绍桩基在边坡稳定和加固中的应用。 重点讲解边坡桩基的抗滑稳定性分析和设计方法。 第三部分:桩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桩基工程的施工工艺、技术要点及质量保障体系。 第七章 桩基施工技术 7.1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详细介绍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流程,包括钻孔、清孔、下钢筋笼、灌注混凝土等。 重点阐述泥浆性能的控制、钻孔过程中塌孔的防治、清孔质量的保证、钢筋笼的定位与固定、混凝土的灌注与振捣等关键技术。 介绍导管法、卡簧法等混凝土灌注工艺。 分析钻孔灌注桩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施工特点与难点。 7.2 打入桩施工技术 介绍打入桩(如预制桩、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包括锤击法、射水法、振动法等。 详细讲解不同打桩方法的原理、设备要求、施工参数控制。 分析打入桩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土体和环境的影响,如噪音、振动等。 介绍打入桩的沉桩过程控制与质量检测。 7.3 挤土桩与非挤土桩施工技术 区分挤土桩(如CFG桩、桩锚复合桩)与非挤土桩(如钻孔灌注桩、管桩)的施工特点。 详细介绍各类挤土桩的成孔与填料工艺。 分析挤土桩对周围土体的挤密作用与固结效应。 介绍非挤土桩在施工中如何减小对土体的扰动。 7.4 桩基施工中的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 重点关注桩基施工中的环境影响,如泥浆排放、噪音污染、振动影响等,并介绍相应的环保措施。 详细阐述桩基施工的安全技术要点,包括高处作业、机械操作、用电安全、防火防爆等。 强调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与控制。 第八章 桩基施工质量控制 8.1 桩基施工前的准备与技术交底 强调施工前地质勘察资料的复核与分析。 明确施工图纸的审查与理解。 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 进行充分的技术交底,确保施工人员明确各项技术要求。 8.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8.2.1 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 重点监控钻孔直径、深度、垂直度、孔底沉渣厚度。 控制泥浆的性能指标(密度、粘度、失水量等)。 确保钢筋笼的位置、尺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强度、密实度。 监督导管埋深、拔管速度、混凝土灌注量。 8.2.2 打入桩的质量控制 监控桩位、桩顶标高、桩身垂直度。 记录每根桩的实际沉桩桩数、桩顶标高等关键数据。 检查桩身混凝土的质量和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8.2.3 复合桩基的质量控制 控制桩的间距、直径、桩长。 确保桩体材料的质量。 监控桩体与土体的密实度。 8.3 桩基检测技术与验收 8.3.1 静载荷试验(Vertical Static Load Test) 详细介绍静载荷试验的原理、方法、设备要求、试验步骤。 讲解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如何判定桩的承载能力和沉降性能。 强调其作为桩基承载力检测“金标准”的地位。 8.3.2 动力检测(Dynamic Load Test, PDA) 介绍动力触探、低应变动测法(PDA)等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 分析其快速、经济的优点,以及在桩基完整性检查中的作用。 探讨动力检测结果与静载荷试验结果的关联性。 8.3.3 声波透射法(Crosshole Sonic Logging, CSL) 介绍声波透射法在检测钻孔灌注桩身混凝土完整性方面的原理与应用。 详细讲解检测步骤、数据解释与结果判定。 分析其对发现桩身断裂、夹泥、蜂窝等缺陷的有效性。 8.3.4 电法检测(Electrical Resistivity Test) 介绍电法检测在桩基完整性检测中的应用。 分析其对发现桩身裂缝、疏松带等缺陷的敏感性。 8.3.5 其他检测方法 简要介绍斜插管法、地质雷达法等其他桩基检测技术。 8.4 桩基验收标准与流程 阐述桩基工程验收的依据、程序和验收标准。 明确分项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的要点。 强调形成完整的桩基工程施工技术档案。 第四部分:桩基工程应用与前沿技术 本部分将展示桩基工程在各类复杂工程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 复杂工程中的桩基设计与应用 9.1 高层建筑桩基设计 分析高层建筑对桩基提出的特殊要求,如巨大的竖向荷载、较大的水平荷载、苛刻的沉降控制等。 介绍适用于高层建筑的桩基类型,如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群桩基础、桩筏基础等。 重点讲解高层建筑桩基的沉降分析与控制策略。 结合高层建筑实例,分析其桩基设计的特点与难点。 9.2 桥梁桩基设计 阐述桥梁桩基设计中需考虑的特殊因素,如水流冲刷、船舶撞击、冰载、地震等。 介绍桥梁常用的桩基类型,如钻孔灌注桩、沉管桩、桩柱式基础等。 重点分析桥梁桩基的抗冲刷设计、抗侧移设计和抗拔设计。 结合桥梁工程实例,分析其桩基设计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9.3 海工与水利工程桩基设计 介绍海上平台、码头、堤坝等海工与水利工程的桩基设计特点。 分析海洋环境下桩基受力的复杂性,如波浪力、潮流力、风力、盐腐蚀等。 介绍适用于海工与水利工程的桩基类型,如钢管桩、沉箱基础、桩板结构等。 重点讲解桩基在抗海浪、抗冲刷、抗腐蚀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9.4 地下空间开发中的桩基应用 阐述地下工程(如地铁、隧道、地下停车场)对桩基的要求,如围护桩、隔水桩、抗浮桩等。 介绍桩基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如单排桩、排桩、地下连续墙等。 分析桩基在地下水控制、防止周边环境变形中的作用。 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实例,分析桩基技术的应用。 第十章 桩基工程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10.1 智能桩基技术 介绍传感器技术在桩基中的应用,如桩身应力监测、沉降监测、桩土相互作用监测等。 探讨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的桩基健康监测与预警系统。 展望智能桩基在提高工程安全性、可靠性方面的潜力。 10.2 新型桩基材料与施工工艺 介绍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在桩基中的应用。 探讨绿色环保的桩基材料和施工技术,如再生骨料、低碳混凝土、无振动打桩等。 分析新型施工机械和自动化施工技术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方面的优势。 10.3 基于性能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阐述基于性能的设计理念,即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和风险等级,确定桩基的性能指标。 介绍可靠度分析、概率设计等方法在桩基设计中的应用。 展望未来桩基设计将更加注重性能的可预测性与可控性。 10.4 桩基工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探讨BIM技术在桩基工程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 介绍桩基工程的仿真模拟技术,如多场耦合分析、长期变形预测等。 展望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桩基设计优化、施工智能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本书力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系统性地介绍桩基工程的知识体系,为读者提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引领读者把握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本书特点: 系统性强: 涵盖桩基工程的基础理论、设计方法、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及前沿应用。 理论与实践结合: 既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又结合大量工程实例,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前沿性: 关注桩基工程的最新发展和技术趋势,介绍智能桩基、绿色施工等新兴领域。 实用性: 针对工程实践中的常见问题,提供分析方法和解决方案。 易于理解: 结构清晰,语言流畅,配以必要的图表,便于读者学习和掌握。 目标读者: 岩土工程师、结构工程师 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 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的师生 从事桩基施工、检测、监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对桩基工程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辅助学习材料和排版细节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制作精良的。书后的习题部分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不是孤立的计算题,而是很多都以小型的工程场景作为背景,确保了做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这些习题的难度梯度划分得非常科学,从最基础的参数检验到综合性的方案比选,层次分明。另外,书中附带的任何图表或者公式的索引系统都做得十分人性化,当你需要回顾某个特定公式的原始推导时,通常都能在页眉或者页脚处找到清晰的页码指向,大大减少了反复翻找的时间。这种对读者体验的重视,体现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细节里,让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非常顺畅和高效。可以说,这本书在内容深度之余,还兼顾了作为一本教材应有的教学友好度,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典范之作。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性,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没有采用那种零散堆砌知识点的写法,而是遵循了工程实践中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应用层层递进的思路。开篇部分对基础理论的回顾和梳理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重复概念,而是巧妙地将这些概念与后续的工程问题紧密挂钩,让人在还没进入具体计算环节时,就已经对“为什么需要这些理论”有了深刻的理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读者的“痛点”,在处理那些公认比较晦涩难懂的数学推导时,他大量运用了类比和形象化的语言来辅助解释,而不是一股脑地抛出公式。例如,在解释地基承载力的概念时,他用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描述应力分散的过程,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所在。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门槛,让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过程变得顺畅和连贯。

评分

我个人特别关注教材中对最新规范和行业标准的引用情况。对于土木工程领域来说,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一本滞后的教材很快就会失去参考价值。欣喜的是,这本书显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修订和校对,它紧密结合了当前国家和行业的主流设计规范。书中很多案例分析和具体数值的选取,都明显参照了最新的设计参数和安全等级标准。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直接应用于实际项目的设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保鲜期”。比如,在涉及环境影响和施工安全这块的内容中,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安全系数讨论上,而是引入了更现代的风险评估思路,这体现了作者对行业发展前沿的敏锐洞察力。这种与时俱进的特点,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本随时可以拿来核对和参考的“活”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种沉稳、专业的质感。封面选用了低饱和度的蓝色调,配上清晰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严谨、可靠的初步印象。内页的纸张质地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反光的纸张,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和查阅的教材来说太重要了。翻开扉页,作者的介绍和出版社的Logo都排版得十分考究,显示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很多图表的清晰度和墨水的着色度都非常高,即使是那些复杂的结构示意图,线条的粗细变化和标注的清晰度也做得极佳。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土层变形机理的配图,那张剖面图的层次感和深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很多网络上的资料都要直观得多。装订方面,我特意试着将书本完全摊开,它竟然能平整地保持在桌面上,这对于边看边做笔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不用担心书脊被撑坏或者书页合拢。整体来看,从触感到视觉的每一个接触点,这本书都散发着一本优秀专业教材应有的分量感和实用性。

评分

这本书在案例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很多同类教材往往倾向于使用过于理想化的、标准化的案例来演示计算过程,这虽然便于理解公式本身,但在面对真实复杂的地质条件时,读者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然而,本书似乎刻意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甚至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工程实例。这些案例涵盖了软土地基、岩溶地区、高边坡等多种复杂环境,并且对每个案例的背景地质、设计挑战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案都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更可贵的是,它不仅展示了“正确答案”,还会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其他备选方案的优缺点和取舍依据,这培养的不是简单的计算能力,而是工程师的决策思维。通过对这些真实场景的模拟推演,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理论是如何在现实的约束(成本、时间、地质不确定性)下被灵活应用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挺详细!!!!

评分

很好很强大,只是很是全面,讲的很好,至少我看懂了

评分

评分

全书共分为十章,内容主要包括:绪论、桩基工程勘察、抗压桩受力性状、桩基沉降计算、抗拔桩受力性状、水平桩受力性状、桩基础设计、桩基工程施工、支护桩设计、桩基工程试验与检测。本书编写方式上采用了每章开始提出带启发性的在学完本章后应掌握的内容和学习中注意事项及存在问题。每节简明扼要阐述桩基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方法,并结合计算实例和工程实例分析桩基工程问题的解决思路;每章结束附有思考题。本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桩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

评分

最终话载图

评分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广大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考试相关内容的复习教材,同时可供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使用。

评分

信赖的人:艾尔文·史密斯(另译埃尔温·史密斯)(出自公式书)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参考,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