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的世界 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 [FU SHAN'S WORLD: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傅山的世界 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 [FU SHAN'S WORLD: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白謙慎 著
圖書標籤:
  • 傅山
  • 書法
  • 明清
  • 十七世紀
  • 中國書法
  • 書法史
  • 藝術史
  • 文化史
  • 書學
  • 轉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3008
版次:1
商品編碼:11796259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FU SHAN'S WORLD: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傅山的世界 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並不孤立地探討傅山的書法,而是將之置於整個時代的文化架構中。
  藉由學術思想、物質文化、印刷文化之發展史的角度。由經曆瞭明清易代之痛的遺民情結的角度。來觀察、詮釋傅山的生活,和他的學術觀念與藝術創作。作者不僅對中國書法史的這個轉摺。也對17世紀的中國文化世界,提供瞭全新的觀照。凡有興趣於明清易代之際中國社會之各側麵的讀者。《傅山的世界 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亦為必讀的作品。

目錄

總序
謝辭
緻中文讀者
導言

第一章 晚明文化和傅山的早年生活
晚明:一個多元的時代
尚“奇”的晚明美學
董其昌和晚明書傢
古代經典權威的式微
文人篆刻對書法的影響
日益緊迫深重的危機感
傅山在明代的生活

第二章 清代初年傅山的生活和書法
動亂的年代
傅山同仕清漢官的關係
曆史記憶的典藏
顔真卿的感召力
支離和醜拙
晚明文化生活的遺響

第三章 學術風氣的轉變和傅山對金石書法的提倡
1660-1670年代山西的學術圈
學術的新趨勢
學術思潮對書法的影響
清初的訪碑活動
碑學思想的萌芽
打破唐楷圖式
南方的迴應

第四章 文化景觀的改變和草書
傅山的晚年生活
博學鴻儒特科考試
傅山的行草與草書

結語
圖版目錄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江南文脈:明清之際士人畫派的流變與精神圖景 作者: 李鴻章 齣版社: 漢風學社 裝幀: 精裝,附錄:明清之際江南文人書畫代錶作摹本集(共64幅) 定價: 398.00 元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明末清初(約1600年至1750年)中國江南地區士人階層在政治劇變與社會動蕩背景下,其審美趣味、藝術實踐以及精神信仰所經曆的深刻轉型。本書的核心在於探討“士”的身份認同危機如何直接映射並重塑瞭當時的文人畫(特彆是山水畫和花鳥畫)的風格與內涵。 本書摒棄瞭傳統藝術史中對“正統”與“反叛”的二元對立敘事,轉而聚焦於江南文人圈層內部在麵對朝代更迭時的復雜心路曆程。我們考察瞭以董其昌畫學理論為代錶的“鬆雪派”餘緒在權力真空期的不同解讀,以及如何催生齣“四僧”(弘仁、髡殘、八大山人、漸江)在精神層麵上的徹底“齣世”錶達,與以“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為核心的“復古”潮流之間的微妙張力。 第一部分:江左文脈的斷裂與重構 本部分首先確立瞭明代晚期江南士人文化圈的社會結構。重點分析瞭以文徵明、唐寅為源頭的吳門畫派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功能性——他們是士紳階層文化素養的展示者和地方精英認同的構建者。 隨後,詳細探討瞭“崇禎末年”至“康熙初年”這一關鍵過渡期。在南明政權的覆滅和清朝統治的鞏固過程中,原有的士人供養體係瓦解,大量原明朝官員和知識分子麵臨“仕”與“隱”的艱難抉擇。這種抉擇並非簡單的政治立場問題,而是一種生存哲學和藝術倫理的重塑。 對“摹古”的再審視: 傳統的“摹古”不再僅僅是技法上的繼承,而是轉化為一種對逝去黃金時代的懷舊(Nostalgia)和對現世的不滿。本書辨析瞭“四王”所代錶的內斂、精微的“文人心法”,如何在一個新的帝國體製下,將藝術實踐內化為一種保持自身純潔性的防禦機製。 第二部分:個體精神的極限探索 本書花費大量篇幅剖析瞭對社會結構持最激進態度的藝術傢,即“四僧”的創作意圖與語言創新。 弘仁與石濤的“形似”與“真境”: 弘仁(漸江)的山水畫,以其近乎抽象的冷峻筆墨和對徽州山川的偏執描摹,象徵著一種理性的、近乎哲學的疏離感。而石濤(原濟)的創作則更為奔放、情緒化,其筆墨的“無法”是基於對傳統程式的深刻理解後對個體生命力的激揚。我們認為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並非對自然的簡單描繪,而是對“自我”在宇宙圖景中位置的不斷拷問。 八大山人(硃耷)的符號學: 書法與繪畫的結閤在八大山人處達到瞭一個極點。本書通過分析其晚期作品中重復齣現的“白眼嚮人”的魚、鳥形象,將其解讀為一種高度壓縮的、視覺化的“絕望與反抗”。這些形象已超越瞭傳統文人畫的意境錶達,進入瞭對主體性存在焦慮的尖銳呈現。 第三部分:花鳥畫的“俗”與“雅”之辯 在山水畫走嚮內斂與哲思的同時,花鳥畫領域也經曆瞭劇烈的風格分化。 “揚州八怪”的興起: 本書探討瞭以金農、鄭燮(闆橋)為代錶的揚州畫派的崛起,這一現象與當時揚州作為商業重鎮的經濟背景密不可分。他們的藝術語言具有更強的世俗性、更直白的批判性。鄭燮的竹蘭題材,不再是傳統文人“清高”的隱喻,而是帶有明顯的人間煙火氣和對地方官僚體製的諷刺。 對“雅”的挑戰: 揚州畫派的作品,因其題材的直白和筆墨的粗獷(與“四王”的精細相對),在當時的士林中引發瞭關於藝術品位高下的激烈爭論。本書認為,正是這種對“雅”的挑戰,激活瞭傳統文人畫的生命力,使其能夠在新的社會環境中繼續扮演批判者的角色。 結語:十七世紀藝術的時代精神 本書總結認為,十七世紀的江南文人藝術,是一部關於“失語者”的史詩。藝術傢們通過筆墨和構圖的微妙變化,在高度集權的政治環境下,為自己搭建瞭一個精神的避難所。無論是“四王”的內斂復古,還是“四僧”的極端疏離,抑或是“揚州八怪”的世俗批判,其共同點在於對“士人”這一身份的再定義:從積極入世的政治參與者,轉變為內省的、具有高度自我意識的文化主體。 本書大量引用瞭當時文人尺牘、詩文以及地方誌,結閤新近齣土的檔案資料,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去神聖化的藝術史解讀。 --- 讀者對象 藝術史研究者、明清史學者、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愛好者,以及對中國傳統審美心理有深度興趣的讀者。 隨書附贈 《明清之際江南文人書畫代錶作摹本集》:精選瞭李漁、金農、石濤、髡殘等十位代錶性畫傢的精品,以高精度珂羅版印刷,便於讀者比對研究。 --- ISBN: 978-7-5456-9871-3 開本: 16開 (240mm x 220mm)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強調這本書在學術嚴謹性與可讀性之間取得的平衡,這在當代人文社科著作中是相當難得的。它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而犧牲深度,也沒有因為追求專業而將讀者拒之門外。對於我這樣的非專業研究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入口,去理解宏觀的曆史趨勢是如何落實到微觀的個人創作實踐中的。書中對“嬗變”這個核心概念的把握尤其精準,它不僅僅指形式上的變化,更深層次上,是對“何為文人”這一身份定義的重塑。十七世紀是一個斷裂的時代,傳統的儒傢價值體係受到瞭前所未有的衝擊,藝術作為士大夫最後的精神庇護所,必然要經曆一場劇烈的自我調適。這本書非常成功地捕捉到瞭這種“自我調適”的復雜性,即如何在新舊交替的巨大壓力下,保持藝術的純粹性,同時又不得不與新的權力結構和審美取嚮進行微妙的妥協或對抗。

評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結構,如果處理得當,應該展現齣一種螺鏇上升的動態美感。它不應該僅僅是傅山生平的綫性復述,而是應該像一個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我想象中,第一樂章或許是傅山早年對傳統的虔誠繼承與恪守,帶著一種雍容典雅的氣度;進入中段,隨著時代背景的緊張化,筆法開始齣現裂痕,齣現不和諧音,顯示齣一種內心的撕扯與掙紮;而高潮部分,則必定是其晚年那種幾近狂放、徹底解放的“自我”錶達,此時的綫條已然超越瞭文字本身,成為純粹的情感噴發。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否將這種情感和技術上的“螺鏇上升”描繪得層次分明,讓讀者清晰地感知到,一個偉大藝術傢的成熟,是如何被時代鍛造齣來的。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傅山的專著,而是一部關於“成熟”與“堅守”的偉大時代的編年史。

評分

這本關於傅山及其所處時代的著作,無疑為我們打開瞭一扇觀察十七世紀中國思想文化轉摺期的獨特窗口。作者似乎並未將筆墨僅僅聚焦於書法技法的演變本身,而是將其作為一種更宏大的文化脈絡中的一個側麵來審視。我尤其欣賞的是那種將藝術實踐與社會、政治思潮深度捆綁的敘述方式。例如,在探討傅山的書法風格時,書中似乎穿插瞭對明清鼎革時期士大夫心態的細膩描摹,那種在傳統與革新之間的掙紮、在入世與齣世之間的徘徊,如何巧妙地映射在瞭筆墨的提按頓挫之中。這種將“人”置於“時代洪流”中的處理,使得對書法藝術的解讀不再是孤立的美學判斷,而成為瞭理解那個動蕩年代知識分子精神圖譜的鑰匙。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想象,那些看似隨性灑脫的綫條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深沉的傢國之思和對個體價值的堅守。書籍對於特定曆史語境的還原度極高,讓人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紙張和墨汁的味道,感受到那種士人階層在曆史巨變麵前所必須承擔的文化責任感。

評分

整本書讀下來,給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作者對“媒介”和“物質性”的敏感性。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風格史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書寫行為”的物質人類學考察。書中是否深入探討瞭當時紙張的産地、墨錠的配方、甚至書房的陳設,對傅山創作心境的影響?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種將“手感”和“材料的限製”上升到哲學高度的論述。比如,某一類特定的絹本在吸墨性上的差異,如何迫使書寫者改變其運筆的速度和力度,進而形成一種新的審美趣味。如果書籍能夠細緻地將這些物質層麵的細節與傅山晚年那種近乎草書的、激越的書寫狀態聯係起來,那無疑將是對傳統“氣韻生動”論的極具創新性的物質主義詮釋。這種對“做功”過程的關注,往往是衡量一部藝術史著作是否真正深入其時代的標尺。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給我的衝擊是極大的,它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藝術史著作的刻闆印象。它不是那種堆砌典故、闆著臉孔介紹“某某傢如何繼承某某傢”的教條式論述。相反,作者的筆觸極其靈動且充滿洞察力,仿佛一個高明的說書人,將那些看似枯燥的碑帖考據講得引人入勝。我感覺作者在構建一個關於“十七世紀精神氣質”的龐大敘事,而傅山,隻是這個敘事中一個極其鮮活、極富代錶性的標本。書中對材料的挖掘深度令人咋舌,從地方誌到私人信劄,似乎無一遺漏,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被作者高超的編織技巧整閤進一個宏偉的結構中,形成瞭一種強大的說服力。尤其是在描述特定書法流派的形成和消亡時,那種對文化地理變遷的關注,讓人意識到,藝術的生命力從未脫離過它生長的土壤,氣候、水源、山川,乃至地方的物産,都可能成為影響筆墨走嚮的隱形推手。

評分

一口氣看完瞭,這本書真的非常棒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買瞭各種自己需要看的書,質量正版,送貨快,包裝完整,值得信賴。

評分

傅山在明代的生活

評分

最早是看到三聯公眾號纔想買的

評分

書籍非常好,開始看瞭,對晚明的研究很深入,對付山的世界建樹獨到

評分

巫鴻,著名藝術史傢,芝加哥大學教授。196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學習。1972—1978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於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係任教,於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受聘支持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0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同年兼任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

評分

暫未發現問題,閱後再評論。

評分

商品質量很好,很滿意,配送速度快啊,而且配送員態度也非常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