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讓之篆書吳均帖及其筆法

吳讓之篆書吳均帖及其筆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來一石 編
圖書標籤:
  • 篆書
  • 書法
  • 吳均帖
  • 吳讓之
  • 筆法
  • 漢魏六朝書法
  • 書法技法
  • 篆刻
  • 書法臨摹
  • 字體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泠印社齣版社
ISBN:9787805171203
版次:1
商品編碼:1023526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1994-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吳讓之篆書吳均帖及其筆法》是學習吳讓之篆書的教材。
  

內容簡介

  

  《吳讓之篆書吳均帖及其筆法》介紹瞭吳讓之的篆書吳均帖,並對該帖的基本筆畫、偏旁部首以及間架結構以圖示的方法進行瞭講解分析,全書內容豐富,講解深入淺齣,通俗易懂,從中讀者可對吳讓之的篆書有一個全麵的瞭解和認識。

作者簡介

  來一石,一九六三年九月生於浙江蕭山,本名來蕭敏,因喜弄石,又以老子“萬物始於一而歸於一”之意,自號一石。刻印、寫字時作雙重手段:好古而愈泥,欲新而姿意。故又自號泥巢、蕭然子,並相刻之而鈐諸所作。一九八九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係書法專業。現為浙江大學藝術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西泠印社社員,浙江省書協篆刻創作委員會委員。

內頁插圖

目錄

一、吳均帖簡介
二、用筆概述
三、梁·吳均與硃元思書帖
四、吳均帖釋文
五、吳均帖基本筆法圖例
六、吳均帖結體圖例

前言/序言

  用筆概述
  形狀對稱和諧,筆畫中鋒而見力度,墨色濃潤而顯厚重,是篆書的三個主要特徵。概括地說:形體、筆力、質感是篆書的三要素。篆書除講究其結體上的均衡布勢外,尤為講究筆力與墨色所並造的綫條本身,這便是筆法,或稱用筆。下麵就《吳均帖》的用筆特徵作一淺顯的概述:
  清代以前的篆書風尚,在起、收筆及行筆中大緻是藏頭護尾、骨法用筆的「玉箸式」,並以此一統天下。這從被譽為篆祖的三李小篆」可以證明。這種用筆講究「珠圓玉潤」,其起、收筆的力度與行筆的力度保持一緻,因此頗講究「意在筆先」,而不提倡「落墨成趣」。顯然,這種風尚還是以實用的賞玩性為主導的,其間,雖也有「釘頭釘尾」的險峻用筆,如戰國的《侯馬盟書》,三國的《吳天發神讖碑》等,但它們無法成其「正流」。正是如此,秦以後很長時間裏在篆藝上沒有多大自覺性也就不以為怪瞭。吳讓之在此帖的篆藝,在起、收筆上繼承「二李筆法」的同時,不斷精進,將書外功夫消化、引入,使較為單純的篆書綫條得以豐富、靈活,較具藝術情趣。其化隸法為篆筆的粗重筆觸,化行、草書意氣為篆勢的輕盈起落,頗得畫意;或方還圓,或側還銳,飛揚如風柳,靜穆似晨露的各種收筆,亦與其印藝相融。這一些,無不體現瞭吳讓之篆書對用筆的熟諳。
  不論秦前後諸篆在起、收筆上的正變,其行筆階段中保持用筆上的中鋒還是趨嚮一緻的。我們將《吳均帖》中諸筆畫截去頭尾,其行筆實質亦與之相同。《吳均帖》繼承這種紮實的中鋒行筆,作為作品全局,僅僅是基調的確立,即是其繼承傳統用筆的一麵,因為行筆過程中的輕重、快慢直接影響瞭綫條質感的産生及風格的形成,而《吳均帖》的風格是明顯的。有輕重,則有粗細;有快慢,則有枯潤(一般來說:筆畫的粗細是由用筆的提按(輕重)來完成,墨色的枯潤則是由用筆的快慢(緩急)來完成,這隻是指筆毫中所蓄的墨汁能充分應付所欲書寫的綫條而言)。細心的讀者在通讀此帖後可以留下一個印象,《吳均帖》中的諸多筆畫,並不是一律的「圓潤的中鋒綫條」,而是與各種「枯筆」、「側鋒」相融於一爐的。其「枯筆」的枯燥麵又是隨筆身的中正、左右而或中或左或右的安排,這種枯燥麵在筆畫麵上的左、中、右發毫,使空靈的綫條更增凝練、樸厚。基於此,這種強烈反差的用筆,其執筆是不可能「中正不側」的瞭,而是要有所欹側,真正發揮齣「掌虛」的功能,這正是吳讓之在篆書用筆上的活用,即其藝術創造的一麵。
  這種融繼承與拓新的大膽用筆技巧,在轉摺上更為顯明。若或橫或竪的筆畫中的行筆是連接起、收筆的橋梁,那麼,各種轉摺便是這橋梁的延伸與深邃。可以說《吳均帖》如果沒有似摺還轉,將轉忽蹤的虛實、緩急變化,而是一律的承襲圓潤、空靈的秦篆使轉,便不可能與完整的筆畫(起、行、收三階段)相和諧,也不可能將俊逸、倜儻的風格臻於完善。
  這種從精心的筆墨和隨意的使轉上煥發的情趣,要臨摹並掌握它,而又不為形式所囿,有必要瞭解吳讓之的使筆「筆性」。《清史類稿》傳吳讓之從包世臣學書,並恪守師法,而包世臣的執筆是「食指高鈎,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間,中指內鈎,小指帖名指外拒管嚮左」。
  


碑刻流韻:清代碑學大傢鄧石如的藝術世界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究瞭清代碑學巨匠鄧石如(1743—1805)的藝術生涯、思想淵源及其對後世篆刻、書法藝術的深遠影響。鄧石如以其融鑄金石碑版入書法的創新實踐,徹底扭轉瞭康熙、乾隆時期館閣體盛行的文人書風,開闢瞭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嶄新的時代——碑學時代。本書旨在全麵梳理鄧石如的藝術成就,解析其獨到的筆法奧秘,並將其置於清代中葉社會思潮和藝術變革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 一、 時代背景與學術思潮的交匯 清代中葉,隨著對漢魏六朝碑刻的廣泛搜集與考證,一股崇尚古樸、追溯源頭的學術思潮在金石學領域悄然興起。這種思潮,與當時文人對僵化程式化書風的反叛心理相契閤,為鄧石如的藝術探索提供瞭肥沃的土壤。 本書首先詳細介紹瞭這一時期碑學興起的社會動因,包括乾嘉學派對考據學的推崇,以及對秦漢篆書、魏晉碑刻的“齣土”與重估。鄧石如雖然早年師法傳統,但其內心深處對筆墨的古拙意趣有著強烈的嚮往。他通過對《石鼓文》、秦詔版、漢碑如《乙瑛碑》《史晨碑》等的長期浸潤和臨摹,逐漸形成瞭以“拙、厚、雄強”為核心的美學追求。 二、 篆書的革命性突破:融鑄百傢,自成一傢 鄧石如的藝術成就集中體現在其篆書上。在當時,篆書多以李斯小篆為準繩,追求勻淨縴細。而鄧石如的篆書,則明顯地脫離瞭“小巧”的藩籬,展現齣一種渾厚、雄健的氣勢。 筆法核心解析: 1. “印從書齣”的理論實踐: 鄧石如首次將篆刻的刀法趣味融入書法筆法之中。他主張“學書以用筆為上”,強調運筆時的力量感和提按頓挫。書寫時,他追求筆畫的“方摺”和“盤麯”,而非圓轉。筆入紙時,起筆多為方筆或藏鋒,收筆處則常有凝重之勢,仿佛刀刻斧鑿,使得綫條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和“金石氣”。 2. 結構上的“宕開一格”: 鄧石如的篆書在結構上打破瞭秦篆的端莊對稱,吸收瞭戰國文字的靈動和金文的錯落變化。他擅長在字形上進行誇張處理,例如拉長字的左右筆畫,或將某些筆畫極度肥厚,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這種處理,使得其篆書在保持古意的同時,兼具瞭恣肆的文人情懷。 3. 墨色的變化與層次感: 本書分析瞭鄧石如晚期作品中墨色的運用。他不再滿足於單一的濃墨,而是巧妙地利用濃淡乾濕的變化,在綫條的內部製造齣枯澀的肌理,增強瞭綫條的滄桑感和蒼勁感,使作品更具生命力。 三、 篆刻的“吳門畫派”源頭 作為“篆刻傢”的聲譽甚至一度超過瞭書法傢。鄧石如的篆刻,被譽為開創瞭清代中晚期的“皖派”高峰,是繼明代文彭、何震之後的又一次重大變革。 刀法與布局的革新: 鄧石如的篆刻徹底顛覆瞭明代流傳的“甜美秀麗”風尚。他推崇秦漢鑿印的古樸雄強。他的刻法,多采用雙刀並進的“衝刀法”或厚重的“切刀法”,使硃文印麵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和鑿刻的痕跡。其綫條多取“硬朗瘦勁”之態,與他書法的用筆高度統一。 在布局上,他極為講究章法的疏密得宜,尤其推崇漢印的“參差錯落”與“自然殘破”,避免瞭形式上的刻意工整,追求一種“天真爛漫”的古趣。本書通過對《吾學》印、《雨石》印等代錶作的細緻分析,揭示瞭其刀法與書法的互文關係。 四、 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鄧石如的書法和篆刻,如同石破天驚,直接影響瞭晚清至民國初期的藝術格局。他為碑學的勃興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他的成功宣告瞭館閣體時代的徹底終結。 本書詳細闡述瞭鄧派藝術如何通過其弟子(如包世臣、吳熙載)薪火相傳,並輻射至整個金石藝術圈。後世的碑學大傢如吳昌碩、趙之謙等,雖然在風格上各有側重,但無不從鄧石如開闢的道路上汲取養分,無論是書法的厚重取勢,還是篆刻的雄強意趣,都能清晰地看到鄧石如的影子。 結語 鄧石如以其“筆墨當隨時代”的藝術自覺,將沉寂已久的兩漢碑刻藝術重新引入主流視野,並以極高的創造力將其熔鑄於自身的篆書和篆刻之中,達到瞭“融鑄百傢,自成大傢”的藝術高度。本書力求通過詳實的文獻考證和精妙的技法分析,讓讀者得以全麵領略這位清代碑學開創者的不朽藝術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在內容編排上,展現瞭一種獨特的節奏感和敘事張力。它沒有采用傳統的、平鋪直敘的分類方式,而是像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起承轉閤自然流暢。從開篇的宏觀介紹,到中段的技法剖析,再到結尾的藝術升華,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感。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十分瞭得,用詞精準,感情充沛,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精妙的綫條時,那種文字與圖像的完美結閤,極大地激發瞭我拿起筆來實踐的欲望。這本書讀完之後,留下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藝術不竭的熱情和敬畏之心。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厚實的封麵,那種紙張的質感,初次上手就能感受到匠心獨運。內頁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留白得當,使得原本就很精美的字帖內容在視覺上得到瞭極大的舒展。尤其是那種對細節的把控,比如裝訂處的平整度,以及油墨的印刷質量,都體現瞭齣版方對藝術品般的尊重。對於長期研究書法的人來說,這種高品質的呈現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讓翻閱的過程變成瞭一種儀式感,而不是簡單的信息獲取。這樣的書籍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完全符閤我對高品質藝術類圖書的期待。

評分

我最欣賞這本書的整體學術視野的廣度和深度。它不僅僅停留在對單一作品的臨摹和解讀上,而是將作品置於更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作者似乎投入瞭大量的精力去梳理瞭相關時期的社會風貌、藝術思潮,甚至是書傢個人的心路曆程。這種多維度的解析,使得我們不再隻是看字帖,而是能夠“走進”那個時代,理解那些筆畫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個人情懷。這種深挖底層邏輯的寫作方式,對於希望實現自我超越的習書者來說,無疑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更高境界的門。

評分

這本書的文獻考證部分做得非常紮實,看得齣作者的嚴謹態度。它在論證某些觀點時,引用瞭大量的旁證材料,包括相關的信劄、碑刻拓本,甚至是曆史文獻中的隻言片語,構建瞭一個非常令人信服的證據鏈條。這種對史料的尊重和梳理,讓整本書的論述充滿瞭力量感和權威性。對於那些對書法史和碑帖流變有深入探究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參考資料和引文注釋體係,無疑是一座寶庫,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研究視野,也讓我對這件作品的價值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

從實用性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細節講解細緻入微,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程度。它沒有那種空泛的“力度要夠”或者“氣韻要足”的套話。相反,作者好像坐在旁邊手把手地教導一樣,將每一個運筆的轉摺、提按的幅度,甚至於墨色的濃淡變化,都進行瞭極其精確的文字描述和圖解標注。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提示調整瞭自己的運筆習慣,效果立竿見影,感覺到對筆下力量的控製力增強瞭不少。對於還在“用蠻力”階段的書法愛好者,這本書提供瞭非常科學且可操作的改進路徑。

評分

《吳讓之篆書吳均帖及其筆法》介紹瞭吳讓之的篆書A吳均帖E,並H對該J帖M的基本O筆畫P、S偏旁部首以及間架結構以

評分

速度快呀

評分

挺好的,看起來也挺清晰的

評分

字帖很喜歡.書是正版!

評分

講解詳細。

評分

吳讓之諸體皆擅,而篆隸功力尤深,特彆是他的圓勁流美的小篆為世人所重。在篆法上,吳讓之師法鄧石如及漢篆法,更因其善於“鐵筆寫篆”擷取金石精華,故有“氣貫長虹、剛勁有力、咄齣新意”之態。包世臣對吳讓之也有直接影響,他繼承瞭包氏衣鉢,恪守師法而自成麵目,給人以清澹甜潤之感。所書小篆《梁吳均與宋元思書》、《宋武帝與臧燾敕》、《三樂三憂帖》等,用筆渾融清健,篆法方圓互參,體勢展蹙修長,有“吳帶當風”之妙。吳讓之隸書結體,中心緊斂而肢體舒展,頗富古意,被譽為清初以來篆隸書體創新者之一。其行書動勢顯著,生發瞭流動、通暢之氣,單字雖隔,然意氣綿延不斷;楷書蒼厚鬱茂,俊逸爽勁,並摻有北碑意韻,一掃“館閣體”縴弱之風。

評分

暫時還沒發現缺點哦!暫時還沒發現缺點哦!

評分

篆書離開現在久遠,字形差異很大,情人連篆書彆齣心裁,吳均帖很好看,講解也不錯,最愛西泠這套。

評分

有人說,讀書沒有什麼好處。讀書是一種負擔,讀書好比把自己關在籠子裏,讀書仿佛魔鬼訓練,使你生不如死,讀書多麼痛苦。但是,我要告訴你,你錯瞭。讀書是一種美的享受。而且從書中你會發現世界原來這麼奇妙!“猿人是人類的祖先;恐龍高大可怕;遠古時代,人們鑽木取火,動物和植物種類繁多、韆姿百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