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每一个正常人,都潜伏着“不正常”的一面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每一个正常人,都潜伏着“不正常”的一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冈田尊司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社会学
  • 人性
  • 怪诞
  • 反思
  • 隐秘
  • 观察
  • 个体
  • 异常
  • 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63018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7413
品牌:快读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日本出版10年,加印30次。长年占据日本心理学图书榜单前列。
  ★精准扫描你身边的每一个“不正常人类”:自恋型、表演型、分裂型、偏执型、依赖型、强迫型等十种人类。每一个“不正常人类”的行为特征背后,都隐藏着深层次的心理根源。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是一本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有趣的知识读物。书中大量引用了全球各领域名人(如香奈儿、卓别林、萨瓦尔多等)的亲身经历,将每一种“不正常”的成因、表现、应对方法生动地介绍给大家。
  ★“不正常人类”虽然在生活中面临着种种痛苦与困难,但也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本书将为每一个“不正常人类”选择适合自己的“活法”。从人格的角度,为大家提供发现自我,重新认识周围人的机遇。
  ★“快读·正能量生活馆”丛书005号。

内容简介

  你身边绝大多数貌似正常的人,实际上都潜伏着怪异、病态的“不正常”一面,心理学上称之为人格障碍。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拒绝杀人狂、性变态这类重口味的猎奇对象,而是隐身于表面上再普通、再正常不过的“不正常人类”中间,对心理学诡异、微妙的领域作了一次冷静而彻底的探索。作者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里,与上万名“不正常人类”直接接触、交流,并将他们逐一归结为边缘型、自恋型、偏执型、分裂型等10种典型人格障碍,其中,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一种到多种人格障碍,每一种人格障碍,从细小的行为特征到深层次的心理根源,都在书中被一一精准扫描,并给出全方位的应对方案。
  翻开本书,从这一刻起,生活中原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上司、同事、朋友、情人……都将在你的全新眼光中,彻底暴露他们的冰冷真相。

作者简介

  冈田尊司,日本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
  他就读于东京大学哲学系和京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长期在京都大学研究生院从事脑科学、精神医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职于京都医疗少年院,担任人格障碍治疗的第一线工作。此外,为了对自己进行“心理锤炼”,他还从事小说创作,作品曾荣获第20届横沟正史奖。
  他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里,接触了上万名形形色色的人格障碍患者,出版过多部心理学畅销著作,被誉为日本心理学界的“大神”。本书作为一部人格障碍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一经出版便在日本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烈的追捧浪潮,长期占踞日本某网站心理学图书榜单前列。

目录

序 章 “不正常人类”其实都有人格障碍
如果你有痛苦,那就意味着“不正常” 13
只要有一个“不正常人类”,其他人也会为之痛苦  14
重要的是,要有办法对付“不正常”  15
第一部分 一眼认出“不正常人类”的科学方法
第一章 “不正常人类”喜欢干的事
有过激思维和过度行为的人,要小心了  23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他们都是有共性的  26
有没有听说过自恋其实是一种病  27
你以为“有童心”是好事么  28
“不正常”其实也是有好处的  29
第二章 “不正常人类”不是自愿的——人格障碍的根源
父母应该为你的“不正常”负责——遗传和环境  35
好妈妈坏妈妈——个体化时期的障碍  39
自恋真的是一种病  42
那些年所受的伤  45
人生不顺怪环境,也有道理  47
“不正常人类”研究史  49
第二部分 “不正常人类”的症状和对策
第三章 贪恋爱情也是病——边缘型“不正常人类”
其实你没那么怪,只是个边缘人而已  59
患上想死病的女大学生  61
徒有其表的温柔也举双手欢迎  62
怪人都喜欢在高潮与低谷之间游走  63
自杀症患者  64
别老玩自杀了——畏惧抛弃与自我否定感 65
其实,还是怪父母  67
《移魂女郎》与薇诺娜·赖德  69
还是只能怪父母  70
如果你真的喜欢怪人——如何跟这种人交往
1、以不变应万变  73
2、不要与他同归于尽  74
3、同情会招来“背背怪”  75
4、别再跟着团团转了  77
万一你是怪人——自救的方法
1、两个极端之间的其他选项  78
2、感情和日子一样,细水长流才是真  79
3、自助者才能得到天助  80
第四章 求求你赞美我——自恋型“不正常人类”
我是最特别的  85
你们这么刁难我,我要回家  88
优雅的冷酷  89
宇宙我最美  90
两位萨尔瓦多·达利  91
失爱经历与名为傲慢的铠甲  93
香奈儿式的孤独  94
你们的世界装不下我的梦想  95
如果不幸遇到“我是最特别的那一个”——如何跟这种人交往
1、世界上的上司或同事都很自恋  97
2、特别的你遇到特别的他  99
3、罗丹与卡蜜儿的悲剧  100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不是“最特别的”——自救的方法
1、睁开眼睛,多向他人学习  102
2、找一位杰出的管理者当人生伴侣  102
3、齐心协力  105
第五章 世界不为我倾倒,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表演型“不正常人类”
与生俱来的诱惑者,与生俱来的骗子  109
马龙·白兰度与“抑郁”  111
卓别林的童年  113
可可·香奈儿与谎言  116
在影像媒体时代大放异彩  117
还是怪父母—为什么爱表演  118
有个演员在身边也挺好的——如何跟这种人交往
1、不要强行扯下他们的面具  119
2、有时候,这种人类真的是生病了  120
假如哪天你不想表演了——自救的方法
1、与自己对话  122
2、除了大事业,也干点小事情  122
3、找个有内涵、靠得住的人生伴侣  123
第六章 一个人活着也是不错的选择——反社会型“不正常人类”
除我之外,其他人都是工具  127
规则是为弱者制定的  129
不断被否定的人生——《复仇在我》  130
遇到谁也别遇到这种人——对付这种人的方法
1、其实他们没有表现的那么强  133
2、让他体验一下“生命无常”,也许有治愈功能  134
假如有一天你内心有了一丝善意——自救的方法
1、既然好斗,就找个能战斗的合法职业——武藏的活法  137
2、找到人生挚爱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138
第七章 全世界都是坏人——偏执型“不正常人类”
“你们人类根本不值得信任”  141
你到底有什么目的  144
我不独裁,是你们不听话  145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俄狄浦斯  146
你身边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怀疑主义者——如何跟这种人交往
1、没有感情就没有伤害  148
2、退避吧,你跟他们冲突不起  149
3、千万不要跟他们斗  149
信任的滋味也不错——自救的方法
1、偶尔听听别人的想法也没什么  152
2、地球人都很弱,就体贴一下他们吧  152
3、大度一点,心态比胜负更重要  153
第八章 有些人没生活在地球上——分裂型“不正常人类”
我们是超然物外的,你们地球人不理解  157
我有我的世界,跟你无关  159
荣格的灵异爱好  160
如果你身边有个完全不活在地球上的人——如何跟这种人交往
1、完全抛弃自己吧,万事按他的步调来  162
2、既然他不是地球人,那你就替他跟地球人打交道吧  162
假如那一天你从宇宙回到了地球——自救的方法
1、放过身边的那些琐碎杂事吧  164
2、偶尔也问问身边人的感觉  165
3、万一觉得自己不行了,就换个活法吧  165
第九章 喜欢社交的人,内心都是贫乏的——类分裂型“不正常人类”
人生总要独自前行  171
他们的世界每一天都是一样的  173
其实,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很丰富  173
拆了他们世界的堡垒——如何跟这种人交往
1、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慢慢地拆  175
2、真是爱无能啊,还是保持一点距离吧  175
普通人对你们是没办法的——自救的方法
把自己变成全宇宙的中心,就让其他人自己玩吧  178
第十章 为什么受伤的人总是我——回避型“不正常人类”
你这么胆小,还谈什么生活  183
这样的人生跟豪猪有什么两样  184
可怜的你,从小没得到过表扬  186
江湖上总会有些刀光剑影  188
你们到底有没有想过我要什么  189
《怕飞》  190
如果你的他那么胆小——如何搞定这种人
1、算了,就尊重他们的玻璃心吧  193
2、压力自己抗,自由给他们  194
3、给他们点时间,他们会醒悟的  196
4、他们的痛苦够多了,别再否定他们  197
5、放手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197
如果哪天你想出来走走——自救的方法
1、失败有什么好怕的  199
2、只防守的缩头乌龟会被人嘲笑  200
第十一章 我能把人生交给你么——依赖型“不正常人类”
上帝最合适你,既是保姆,也是人生导师  205
人类就是无法独活的  208
明明做不到的事,说个“不”会死吗  209
《不一样的天空》——被无力的母亲困住的孩子  211
如果你不幸被这种人缠上——如何搞定这种人
1、别搭理他们,下次他就会自己判断了  213
2、急死他,就是不告诉他答案  213
假如有一天你意识到人生要靠自己——自救的方法
试试那个一直没说出口的“不”  215
你不说,别人怎会懂—说出自己的感受吧  216
这辈子干脆就奉献到底吧  217
第十二章 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才是完美的——强迫型“不正常人类”
我们都是讲规矩、有责任感的好人  221
“努力总有回报”才是人生唯一的信条  224
“断舍离”什么的不适合我  225
战胜一个有强迫症的人很难——赢得友谊的方法
1、他有他的规则,我有我的底线  227
2、虽然很累,但还是得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  227
要是哪天你实在累了——自救的方法
1、人不是机器,该休养的时候就休养吧  229
2、你不是救世主,不需要对所有人负责  230
3、用你的标准去要求人,会害死人  230
结 语 化人格障碍为动力
曾几何时,陶冶人格才是学习的目的  233
磨掉性格的棱角  234
摸索全新的社会形态  235
附录一 人格倾向自我诊断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与生俱来的诱惑者,与生俱来的骗子
  “要是我无法让他人倾倒,我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这就是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本源。为了吸引周围人的注意,让他们惊讶,让他们拜倒在自己的脚下,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可谓绞尽脑汁。因为不这么做,他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因此他们不会在他人面前展露真我,而是扮演惹人注目的角色。时而化身为人人艳羡的女主角,时而变为清纯可人的千金小姐,时而沦落为可怜的受害者,时而脱胎换骨,成为妖艳性感的妖妇。他们塑造的角色都有些矫揉造作,但角色的完成度非常高,总能将周围人骗得团团转。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最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赏,但表演型患者则不然。只要能迷住他人,吸引他人的注意,他们甚至愿意贬低自己,或是伤害自己。从这个角度看,表演型人格障碍比自恋型人格障碍更不稳定。
  事实也证明,表演型人格障碍是冲动性最高的人格障碍之一。这类患者极易自杀,还会沉迷于危险的情事,滥用药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对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而言,唯一重要的就是他人的视线与评价。然而,他们对自己的爱不如自恋型患者那般深,所以他们不会用真正的自己去吸引周围人的注意,而是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假我”。他们会误以为,那个活在空想中的人,才是真正的自己。当然,想象与现实肯定会有差距。而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会用演技与谎言去弥补。因此谎言癖也是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症状之一。谎言,好似迷倒他人的小道具。患者会被自己骗到,沉醉在自己的谎言中。谎言的内容必须夸张到能震住听话人才行。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说谎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欺骗对方,而是享受谎言所带来的反应。他们会伪装成重病患者,或是犯罪案件的被害者,甚至说一些很容易败露的谎言。周围的人免不了为他们担心,提心吊胆。而患者本人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他们也会伪装学历,以名门之后自居,总而言之就是在身份上造假。因为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很注重面子、外表与社会地位等“身外物”。
  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以迷倒他人为己任。他们尤其热衷于迷倒异性。他们是为了“迷倒”而“迷倒”。这种行为与爱情没有任何关系。只要能让对方晕头转向,俘获对方的心,与那人共度良宵,表演便会落下帷幕。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从头到脚都极其性感。他们必须不断释放出魅力,诱惑他人,否则就无法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是绝佳的性伴侣,却不一定是最完美的配偶。在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看来,家庭生活只会让他们起鸡皮疙瘩。演员不能在舞台上过日子。话剧已经落幕了,他们却还要和观众打交道,那该有多扫兴啊。
  他们也许会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步入婚姻殿堂,但要不了多久,他们便会察觉到自己已铸下大错。这类患者需要不断吸引新的观众。要是有人禁止他们这么做,他们便会发“蔫”。他们与同性朋友建立起的联系总是流于表面,因为他们无法用自己的性魅力去勾引对方。
  马龙·白兰度与“抑郁”
  人为何会患上表演型人格障碍呢?因为患者从小就需要扮演他人,而不是以真我示人。好莱坞巨星马龙·白兰度(MarlonBrando)本是一名话剧演员。23岁那年,他凭借《欲望号街车》(AStreetcarNamedDesire)中的出色表演一举成名。打那时起,抑郁症便缠上了他。白兰度虽已功成名就,却依然坚信:我是个没有价值的人。
  每晚话剧散场后,总有七八个女人在台下等候他的到来。他能随意挑选其中的一个共度良宵。他的每一句话都会化作时事点评,登上报刊杂志。每个人都在关注他的一举一动。他收获了无穷的财富与极高的社会声誉。
  然而,他的内心依然空虚。
  他在弗洛伊德派的精神分析医生处接受过长达数年的治疗,但他在后来回忆道,“治疗毫无用处”。找出抑郁症病根的人,恰恰是他自己。然而,那已经是他年过四十之后的事了。
  他的“抑郁症”,来源于他与母亲的关系。
  他的母亲患有重度的酒精依赖症,精神状态极不稳定。母亲对孩子非常冷淡,白兰度脑中的第一段记忆,恐怕就是喝着琴酒的母亲散发出的甘甜酒香了。白兰度曾提起,他会对散发出同样香味的女人产生强烈的性兴奋。当然,这句话也有“引人注目”的成分,所以,我们听的时候需要打个折扣,但“对父母的性兴趣没有最终升华”,也是表演型人格障碍常见的症状。
  懂事后,他便对只顾饮酒的母亲产生了厌恶。母亲烦透了孩子,对白兰度毫无兴趣。
  学生时代的白兰度非常叛逆。他原本在军队的附属学校念书,却因违反校规被开除了。他心中不仅有无尽的空虚,更有激烈的愤怒。从这一点看,他的症状也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倾向。表演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好似一家人,时常并发。白兰度的愤怒与“抑郁”,都起因于母亲没有将无条件的爱倾注在他身上。
  其实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很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因为他们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一样,都怀揣着对爱情的渴望。与母亲的关系存在问题,是大多数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共同点。
  这类病患每次见到母亲,或是每次与母亲分别后,常会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
  白兰度的第一次“抑郁”,就出现在母亲离开纽约之后。换言之,他虽然在舞台上取得了成功,台下却少了母亲这位最重要的观众。取悦母亲,本是他致力于表演事业的根本原因。母亲走了,他的表演也就失去了意义。
  白兰度如此描述自身的模仿才能:
  “儿时若是得不到旁人的关爱与认可,一个人就会开始去模仿他人。孩子会以旁人的脸庞为模板。他们会掌握观察的本领,摸索旁人的语气与思维方式。为了保护自己,模仿旁人的表情与动作。因为人总会在他人的行为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久而久之,我便掌握了触动人心的演技。”(《妈妈教我唱的歌》第三章)
  卓别林的童年
  喜剧奇才查尔斯·卓别林(SirCharlesSpencerChaplinJr)的才华,也建立在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上。精神状态不稳定的母亲,也对年幼的卓别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卓别林的自传,始于他12岁那年的一个星期天。那天,小卓别林一如既往地跑去肯宁顿路凑热闹,之后便回到了位于小巷的破房子。只见母亲正一脸消沉地发着呆。母亲是个很爱干净的人,可那天母亲没有打扫卫生,所以屋里特别乱,可谓乌烟瘴气。母亲想把儿子打发走,就告诉他,家里没吃的东西,去朋友家玩一会儿吧。然而,小卓别林就是不愿离开母亲的身边。母亲问,你怎么就不走呢?少年噙着热泪回答道:
  “因为我想跟妈妈在一起啊。”
  为什么卓别林会对这一幕记忆犹新?因为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神志正常的母亲。
  几天后,母亲的精神状态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她被送去了精神病院。之后母亲也有过短暂的恢复,但她终究还是没有变回他最爱的好妈妈。
  卓别林的母亲曾是个众星捧月的演员。她有两个儿子,长子西德尼以及四年后出生的查尔斯。查尔斯·卓别林出生后,她依然从事着演员的工作。母亲登台时,会有保姆来照顾两兄弟的起居。
  兄弟俩的父亲也是个演员,但他的酒瘾特别大。不喝酒的时候,父亲经常发呆,也挺老实,可一喝酒,他便会与平时判若两人。卓别林出生一年后,他的父母便离婚了。离婚的原因正是父亲的酒瘾。卓别林的人生才刚开始,父母的婚姻却已分崩离析。
  刚离婚时,母亲的收入还非常可观,因此一家人衣食无忧。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母亲的嗓子出了问题。她渐渐发不出声音了。焦虑与失意,让母亲患上了神经衰弱。
  5岁那年,卓别林首次登台。这个机会来得特别突然—那天,母亲突然发不出声音了。观众们纷纷起哄。母亲哭着走下舞台。导演便牵着卓别林的手,将他带了上去。年幼的卓别林被独自留在舞台上。他只得唱起他记得的歌曲,表演几个模仿秀,又巧妙地模仿了母亲用沙哑的嗓音唱歌的模样。观众们笑得前仰后合,零钱如雨点般撒向舞台。卓别林的表演大获成功。最后,被观众们轰下舞台的母亲,也在欢呼声中被请回了舞台。
  这是卓别林的第一次表演,也是母亲演员生涯的终点。当不了演员的母亲,只能靠针线活补贴家用。可偏头疼又找上了她,害得她无法专心工作。一家人穷困潦倒。打那以后,他们便开始频繁进出收容所了。母亲的精神状态不断恶化。卓别林7岁时,母亲首次住进精神病院。起初,是父亲收留了孤苦无依的两兄弟。之后,母亲的状态稍稍恢复了一些,兄弟俩也回到了母亲身边。但卓别林始终活在恐惧之中—也许母亲会逐渐远离他的世界,日渐疯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本会支付一些抚养费的父亲因常年酗酒丢了饭碗,最终一命呜呼。父亲去世后,小卓别林别上代表家门不幸的臂章,在舞台以外的地方展现出了早熟的表演才能……
  他去集市进了些水仙花,分成小把,换上寒酸破烂的衣裳,来到小酒馆叫卖:“卖水仙花,水仙花要不要……”若是有顾客看到他的臂章,问道:“你的亲人去世了?”那他的花就铁定能卖出去,还能拿到不少小费。后来他的电影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画面。由此可见,卓别林儿时便掌握了魅惑人心的技巧。他通过演技,巧妙刺激了观众们的伤痛,操纵了他们的心。然而,他的演技正来源于悲惨而又残酷的身世。
  卓别林凭借着他的才华与幸运,克服了童年时代的创伤与种种困难。这样的人生经历极为罕见。源自无尽悲痛的演技,又怎么可能打动不了观众的内心呢?
  可可·香奈儿与谎言
  不少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都有“谎言癖”。他们说谎时连草稿都不打,再假的事都能说得跟真的一样。不过表演型患者的谎言,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谎言不尽相同。后者的谎言,是为了欺骗他人,利用他人,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但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绝不会为了利益撒谎。他们只想让旁人惊讶,引起众人的关注与关心罢了。抑或是为了让自己与梦境中的主人公化为一体,过一把主人公的瘾。
  渴望赞赏与关注—这一点与自恋型患者极为相似。而且表演型人格障碍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并发的病例也十分多见。
  在上一章中介绍过的可可·香奈儿就属于这种情况。她以敏感的时尚嗅觉而著称,但她的谎言癖也是远近闻名。
  我曾在上一章中介绍过香奈儿少女时代的凄美故事。其实那个“神话故事”的核心部分中,也有不少虚构成分。
  她说,她在6岁那年成了孤家寡人。后来人们才查出,其实她的母亲在她12岁那年才去世。她还事无巨细地描述了在姑姑家受到的虐待,惹人同情。然而,母亲去世后,她和姐姐并没有被送去姑姑家,而是去了附属于修道院的孤儿院。
  许多有关可可·香奈儿的评传都提到,她的虚荣心极强,也留下了许许多多虚构的故事。这也许是因为她出身贫寒,却有高人一等的自尊心吧。但这也与她吸引他人、魅惑他人的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饰演主人公的才华,其实也是“捕捉他人情感”的能力。要打造出新的流行潮流,这种能力必不可缺。杰出的艺术家与作家,都有高超的表演能力。否则他们就无法孕育出原本不存在的事物了。表演,就是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原本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东西。而表演能力,与“撒谎的水平”休戚相关。
  不过,如果一个人没有将撒谎的能力加以升华,而是将谎言用在了“自私自利”上,旁人就要吃苦头了。
  为了得到爱情与关注,这类人格障碍患者可谓不择手段—连自杀都在所不惜。有时,他们甚至会把毫无瓜葛的第三者拖下水。
  他们会谎称自己被猥亵了,或是被强暴了,并把脏水泼在与他们毫无关系的第三者身上。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感到良心的苛责。
  秋田县就发生过这样一起案子:某个患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女子(四十多岁)谎称某陌生男子猥亵了她,并将男子告上法庭。拜其所赐,男子失去了社会信用,而他耗费大半辈子构筑起来的公司也垮了。当时,女子才刚结婚没多久。为了吸引新婚丈夫的注意,她便撒了这种弥天大谎。谎言败露之后,她竟满不在乎地说道:
  “我终于得到了丈夫的爱。现在的我,过得非常幸福。”
  这类人会沉浸在自己的谎言中无法自拔,对谎言坚信不疑。这也是这类人很容易受心理暗示的缘故。
  ……

前言/序言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每一个正常人,都潜伏着“不正常”的一面 引言 我们常常将“正常”与“不正常”划分为泾渭分明的界限,仿佛一旦越过了那条无形的线,便坠入了不可名状的深渊。然而,人类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曲折。在这本《不正常人类研究所》中,我们将一同踏上一场深入探索人性幽微之处的旅程。它并非一次简单的病理学分析,也不是对社会边缘人物的猎奇式描摹。相反,它是一次对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潜藏的、被压抑或被忽视的“不正常”侧面的审视与理解。 第一章:正常与不正常的边界:模糊的迷雾 我们首先要打破的,是关于“正常”的僵化定义。社会构建了无数的准则与期待,将我们塑造成符合某种模板的个体。然而,那些被视为“异类”的声音,那些在集体意识中被边缘化的想法,真的就“不正常”吗?这一章将通过历史上的思想家、艺术家,乃至社会变革的先行者们的故事,来探讨“不正常”的价值。我们会发现,许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火花,恰恰源于那些敢于质疑、敢于特立独行、甚至被当时视为“疯子”的个体。 我们将深入剖析“正常”的社会建构过程,审视媒体、教育、家庭等社会机制如何无形中塑造我们的认知,以及我们如何内化这些标准,甚至主动地将自己剔除出“不正常”的群体。这里,你会看到,所谓“正常”有时是一种沉默的暴力,一种扼杀个性的温水。我们可能会审视那些被广泛接受的行为模式,例如集体主义的某些极端表现,亦或是某些看似“健康”的生活方式背后可能存在的精神压抑。 第二章:潜藏的阴影:每个人心中的“怪兽” 我们每个人,在光鲜亮丽的“正常”外壳之下,都可能藏匿着不为人知的欲望、恐惧、冲动,甚至是扭曲的念头。这些,并非邪恶的种子,而是人性的一部分,是经历、是环境、是潜意识的复杂作用下形成的。本章将聚焦于那些我们不愿承认、甚至刻意回避的内心角落。 我们会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和案例,描绘不同类型的“潜藏不正常”。例如,那些看似温顺平和的人,内心深处可能涌动着强烈的控制欲;那些谨小慎微、一丝不苟的背后,或许隐藏着对失序的极度恐惧;那些表面上顺从,内心却充斥着反叛和虚无。我们将探讨这些“怪兽”的来源,它们是如何在童年经历、创伤事件、社会压力、甚至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下,悄然滋长,并时刻准备着伺机而动。 我们会借用心理学中的概念,如“阴影人格”(Shadow Self),来解释这些被压抑的特质。然而,重点不在于妖魔化它们,而在于理解它们。这些“怪兽”并非必然导致破坏,它们也可以是创造力、韧性、甚至洞察力的源泉。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它们、接纳它们,并以一种健康的方式与之共处。 第三章:行为的裂缝:当“正常”不再是答案 当内心的“不正常”开始渗透到行为层面,我们称之为“裂缝”。这些裂缝可能表现为微不足道的习惯,也可能演变成令人震惊的举动。本章将着眼于这些行为上的表现,但不是以审判者的姿态,而是以观察者的视角。 我们将分析各种看似“不正常”的行为模式,例如强迫症的某些表现,仅仅是为了寻求内心秩序的稳定;过度社交的背后,可能是极度的孤独感;言语上的刻薄,或许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脆弱;而那些看似“疯狂”的艺术创作,也可能是一种与现实世界失联的自我疗愈。 我们会区分,哪些是暂时的应激反应,哪些是长期积累的心理困扰,哪些又是一种独特的个体表达。重要的不是简单地给这些行为贴上“病态”的标签,而是理解它们背后的心理动因,以及它们对于个体而言的意义。例如,有些人可能通过重复的仪式来对抗内心的混乱,有些人可能通过冒险来体验生命的真实感。 第四章:潜意识的低语:被遮蔽的真实 潜意识,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广袤海洋,它深藏着我们未被意识到的冲动、欲望、记忆和信念。正是这些潜意识的低语,常常驱动着我们看似“正常”的行为,同时也可能导致我们意想不到的“不正常”反应。本章将深入潜意识的领域,揭示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关系,以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我们将探讨梦境的解析,原型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那些无意识的重复模式。你可能会发现,一些看似随机的巧合,其实是潜意识在向你传递信息;而一些你无法理解的恐惧和吸引,也可能根植于深层的潜意识体验。 这一章将不再仅仅关注“不正常”的表现,而是探究其更深层次的根源。我们将理解,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正常”,是因为我们不理解自己的潜意识,不理解那些驱动我们行为的、未被察觉的力量。 第五章:共存的艺术:拥抱你的“不正常” 如果说前几章是解剖和探索,那么这一章则是实践和疗愈。认识到每个人都潜藏着“不正常”的一面,并非让我们陷入绝望,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自己和他人。本章将探讨如何与内心的“不正常”和平共处,甚至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力量。 我们会讨论自我接纳的重要性,如何放下对“完美”的执念,以及如何停止对他人的评判。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自己内心“不正常”的信号,理解它们带来的信息,并找到健康的方式来释放和转化。这可能涉及到正念练习,艺术疗法,甚至是与信任的人进行真诚的沟通。 我们也会审视社会如何能够以更包容的态度对待“不正常”。从支持个体差异,到创造更具弹性的社会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构建一个更加理解和接纳“不正常”社群的一份子。最终,这本书并非为了将每个人都变成“不正常”的人,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所有人,在成为“正常”的社会人的同时,也能拥抱内心那份独特而宝贵的“不正常”。 结论:人性的光谱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的旅程,将引领我们走出“正常”与“不正常”的二元对立。我们会明白,人性并非简单的黑白,而是一道丰富多彩的光谱。那些被我们视为“不正常”的特质,往往是我们之所以成为独特个体的基石。通过深入的探索和真诚的理解,我们或许能发现,那“不正常”的一面,恰恰是我们最真实、最动人的部分。这趟旅程,是一次对自我认知的重塑,一次对人类复杂性的深刻礼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和文字功底着实令人称道。它没有采用那种直白的、教科书式的分析方法,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文学性和隐喻性的表达方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每一个角落、每一次对话都似乎经过了精心雕琢,充满了暗示。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因为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解读那些潜台词,但一旦你沉浸进去,就会发现那种抽丝剥茧的快感。特别是对那些“研究所”成员的描绘,他们身上的标签感很重,但作者却能赋予他们超越标签的人性深度。我一直在思考,这种“不正常”究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环境塑造的结果?书里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正是它高明之处。它强迫我们接受模糊性,接受人性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划分为好与坏、正与邪。那种压抑而又充满爆发力的情感张力,贯穿始终,让人读完后久久无法平静,仿佛心底那些沉积已久的情绪被突然激活了一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智力冒险。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理解力去跟上作者那些跳跃性的思维导图。它不像那种可以轻松消磨时间的读物,而更像是需要你准备好咖啡和笔记本,随时准备记录下那些让你拍案叫绝的洞察力瞬间。我尤其欣赏它在科学概念与哲学思辨之间的游走。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通过极富画面感的描述融进日常场景中,让那些原本冰冷的知识点瞬间拥有了温度和生命力。每一次阅读的间隙,我都会停下来,试图整理思绪,因为信息量实在太密集了,每一句话似乎都承载着多重含义。这种需要“主动参与”的阅读过程,反而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和记忆深度。最终,它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阅读经历,更像是一次对自身认知边界的拓展,让人对“自己”以及“他人”的判断标准,有了更具弹性的理解。

评分

如果让我从结构和主题的深度来评价,这本书无疑是近期读到的大胆且富有野心的作品之一。它似乎在挑战传统叙事中对“一致性”的追求,结构上充满了碎片化的闪回和多重视角的切换,这非常贴合其探讨的主题——即“正常”本身就是一种被构建出来的幻觉。我感觉作者试图构建的是一个多维度的空间,在不同的维度里,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准则完全不同,从而“不正常”得以成立。尤其是几次关键性的情节转折,处理得非常干净利落,没有一丝拖泥带水,却在信息量上达到了最大化。这种“少即是多”的叙事策略,使得每一次信息的揭露都像是一次小型的心灵震撼。它不仅仅是关于“人”的故事,更像是一场关于社会规范和个体自由之间永恒博弈的深刻探讨。读完后,我对那些我习以为常的社会规则产生了强烈的质疑,这种引发深层思考的能力,是区分优秀作品和平庸作品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猎奇和引人深思的意味,我一开始是被这种反差感吸引的。《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这个设定本身就很有趣,它似乎在暗示着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压抑的、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特质,其实都暗藏在我们每一个“正常”人心里。读完之后,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在探讨心理学上的“边缘”人群,更像是在解构我们对“正常”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作者很巧妙地避开了那种刻板印象式的描绘,而是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让我们看到,所谓的“不正常”可能只是一种观察角度的转换。比如,书中对某些行为动机的剖析,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和对身份认同的挣扎,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会联想到自己过往的一些细微感受,那种“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的共鸣感非常强烈。它不是那种一味贩卖猎奇的通俗读物,而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触碰的阴影面。整体的氛围营造得非常到位,那种介于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模糊地带,让人欲罢不能,总想探究下一个“研究所”里会揭示出何种惊人的真相。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情感处理上的细腻与克制。虽然主题听起来很沉重,充满了对社会异类的关注,但作者并没有落入滥情的俗套。相反,它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极致的脆弱和突发的勇气。我印象最深的是某个角色在面对外界压力时,那种近乎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和最终选择面对现实的挣扎过程。那种情绪的起伏不是外放的咆哮,而是内敛的、如同冰面下暗流涌动的力量。这种处理方式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可信,你不会觉得他们是文学上的工具人,而是真正存在于某个灰色地带的、有着复杂灵魂的个体。这种对人性深层动机的挖掘,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调显得非常成熟和高级。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或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邀请读者进入这个研究领域,亲身感受那些复杂情感的重量。读罢,心中留下的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

发货挺快的,不要运费就更好了。在京东买东西就是冲着京东的服务跟发货速度过来的,结果要运费,感觉很不好。本来感觉很优惠,一加运费,就不优惠了,不得不放弃那些东西。

评分

一次买了好多书慢慢一本一本看吧

评分

非常優秀的一本走心的應用心理學書籍。非常值得購買。

评分

非常優秀的一本走心的應用心理學書籍。非常值得購買。

评分

帮朋友买来送人的,书不错

评分

好书,不错,下次会继续购买!

评分

产品正宗,活动力度大。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质量渣渣 只不过坐了一下就掉了好几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