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下册:战史) [the History of Firefly Tank]

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下册:战史) [the History of Firefly Tan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法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
  • 英国坦克
  • 萤火虫
  • 中型坦克
  • 战史
  • 装甲战
  • 军事历史
  • 技术分析
  • 武器装备
  • 战场表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264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00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战史系列
外文名称:the History of Firefly Tan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盟军经典战车,造型优美的杰作;面对第三帝国黑色铁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正面击毁希特勒“虎豹军团”!扣人心弦的钢铁碰撞,血与火的战争传奇!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西方盟军坦克几乎无力抗衡德军装甲,而英国皇家装甲兵装备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力挽狂澜,是当时能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正面击毁德军“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式中型坦克的盟军坦克,成为盟军“屠虎驱豹”的“杀手锏”。《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下册:战史)》参考大量文献和资料,图文结合,详细地介绍了“萤火虫”中型坦克在盟军诺曼底登陆行动(西北欧战区)、意大利战区的作战情况,以及二战后服役情况等,记录了其进击第三帝国的光辉战史。

作者简介

  王法,1985年生于辽宁鞍山,法学本科毕业,军事研究爱好者。生来平凡,但不甘平庸。出版过多本军事历史类图书,并在多类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共67万余字。军事历史研究的主攻方向为二战时期北非、西线和太平洋战场的陆战,西方盟军的装备、人物与战史。愿以笔为枪,以墨为剑,努力再现那段历史的烽烟,以飨读者。

内页插图

目录

■ 前 言

■ 屠虎驱豹、驰骋欧陆

登陆日之战

血染的六月

七月流火

冲出诺曼底

1944年6月至8月西北欧战区的“萤火虫”坦克照片集

陷入泥泞

1944年9月至1945年1月西北欧战区的“萤火虫”坦克照片集

烽火亚平宁

意大利战区的“萤火虫”坦克照片集

直捣狼穴

1945年2月至终战的“萤火虫”坦克照片集

■“萤火虫”的战后服役生涯

在黎巴嫩重浴战火

远赴南美

■“萤火虫”彩绘

■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登陆日之战

  “萤火虫”是针对德军重型坦克设计的坦克。然而,在诺曼底战役中首次参战的“萤火虫”需要完成的首个任务,却是与其设计目的大相径庭的火力支援任务--摧毁海岸上的德军钢筋混凝土工事。

  以“萤火虫”炮击德军碉堡的任务,更多带有试验性色彩。1943年5月,就在布莱迪少校还在努力钻研如何将17磅炮安装在“谢尔曼”的炮塔里时,英军就使用牵引式17磅反坦克炮进行了轰击钢筋混凝土目标的试验。在位于泰晤士河河口湾北岸的舒博里内斯炮兵试验场上,英军调集了6门17磅反坦克炮,发射穿甲弹,轰击2.286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在众多观察员中,有卢沃斯皇家装甲兵炮术学校的奥罗克中校(O'Rorke)。在这里出现了他的身影,就表示英军皇家装甲兵对此很感兴趣。

  17磅反坦克炮开火时产生了严重的视障。当烟雾和沙尘散去后,试验结果使很多观察员感到沮丧。穿甲弹击穿了土墙,在上面打出了一个倒三角形的缺口,但用于加固的钢筋网仍然存在。观察员们对试验结果产生了怀疑--打开的缺口在墙基处过窄,坦克能否通过?碎裂的墙体在缺口处形成的瓦砾,是否会挡住坦克的通过?尚存的钢筋网,坦克能否冲破?当时,英军并没有准备坦克进行跟进试验。上级要求,下次进行试验,要调一辆“丘吉尔”步兵坦克来,看看其能否开过去。但是,是否进行过进一步试验,就不得而知了。

  1944年6月3日,在英国南安普敦码头的街道上,加军第1轻骑兵团团部和C中队的坦克正在排队等待登上坦克登陆艇。21岁的多伦多人、炮手拉尔夫·伯利(Ralph Burley)正在坦克旁边闲逛。此时,军官走过来发话:“这辆坦克不参加登陆日的战斗。”

  伯利和战友感到“很受伤”。为了这一刻,他们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现在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军官简短地告诉他们,他们的坦克将被调走,作为团后备梯队,在登陆行动完成后,再登陆法国。

  得知了这个令人沮丧的消息之后,军士长走来告诉他:“你可不是没差事了。你要跟着欧文中尉,他将去指挥两辆安置在坦克登陆艇上的17磅炮型谢尔曼。你,还有那三个家伙,得去负责弹药的事。”

  B中队的弗莱明·拉德·欧文中尉(Fleming Ladd Irving)负责这次特殊的行动。有2辆安置在坦克登陆艇艇艏的“萤火虫”,1辆由欧文中尉亲自指挥,1辆由兰姆中士(Lamb)指挥。这2辆“萤火虫”的任务是炮击法国滨海库尔瑟勒地区(Courseulles-sur-Mer)的德军炮台。欧文告诉伯利等4人,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坦克后面,将炮弹不断传递给装填手。欧文讲解了传递炮弹任务的细节,从而保证当坦克完成炮击任务之后,能够立即在满载弹药的情况下登陆。

  1944年6月7日,在与北新斯科舍高地人团(The North Nova Scotia Highlanders)一起向卡昂西郊的卡尔皮屈埃(Carpiquet)机场推进过程中,加军第2装甲旅舍布鲁克燧发枪团与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第12装甲团第2营的四号坦克爆发了激战。

  14时左右,舍布鲁克燧发枪团B中队长乔治·马洪少校(George Mahon)的座车在整个纵队领头前进。一发德军穿甲弹击中了其炮塔上的手枪射击孔,马洪少校的胳膊被打碎了。副中队长梅里特·贝特曼上尉(Merritt Bateman)刚接过指挥权,其座车紧接着也被击中了。当他反应过来时,自己已经躺在了地面上。至于是被从坦克中炸出来的,还是自己跳出来的,他已经记不清了。唯一知道的,其座车此时已经变成了燃烧的地狱。驾驶员逃了出来,但炮手和装填手已经在坦克中阵亡了。

  贝特曼上尉跑到了最近的一辆坦克上,命令部队后退,先撤出德军的反坦克陷阱。他撤到一栋小楼中清点B中队的兵力情况,发现只剩下了10辆坦克。他将这10辆坦克重组为两个分队,第1分队和第4分队残部的4辆坦克由斯蒂夫斯中尉(Steeves)指挥,第2和第3分队残部的6辆坦克由诺曼·戴维斯中尉(Norman Davies)指挥。

  没开出多远,戴维斯中尉的部队就遭到了德军反坦克炮和榴弹炮的猛烈射击。他忽然发现,其他坦克都不见了,只剩他这一辆孤零零的“萤火虫”在前进:

  “在左侧1000码(914.4米)之外,有7、8辆德军坦克。我停下来,用17磅坦克炮开火,击毁了德军2辆坦克。然后,我继续前进,再停下来开火,又击毁了一辆。

  “接下来,所有的炮火似乎都奔我这个‘出头鸟’来了。我军坦克正全速从后方向我赶来,左侧的德军坦克正在向我开火。我的左侧和后方,炮口焰此起彼伏,75毫米穿甲弹的曳光弹道纵横交错。

  “我再次开进,结果在瓶颈路段遭遇了坦克陷阱。在那里,道路被巨大的圆木拦住了。随后,我四周的坦克都被击中并燃烧了起来,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前方和右侧各有一辆坦克被击毁,炮弹将整个地区的树都打断了。我决定率领第2和第3分队剩下的坦克撤退。当时,第1分队正在掩护我们的侧翼,斯蒂夫斯中尉的座车就在几码之外炸成了火球。”

  由于电台被打坏,戴维斯中尉只好打开舱盖,疯狂地向其他3辆“谢尔曼”挥动手臂,示意他们向北新斯科舍高地人团后方的制高点集结,等待旅部的进一步命令。

  9月17日,英军发起“市场-花园”行动(Operation Market-Garden),计划夺取荷兰境内的数座莱茵河大桥,进而攻入德国本土。英军禁卫装甲师将在“花园”行动中担任第2集团军攻势的先锋。

  爱尔兰禁卫团第2装甲营B中队的伯蒂·考恩代理中士(Bertie Cowan)是位传奇的“萤火虫”车长。他的“萤火虫”绰号“神炮手迪克”(Deadeye Dick)。9月17日,在一座农场附近,他的座车击毁了德军第559重装甲歼击营的一辆三号突击炮。不顾可能存在的德军步兵进行的伏击,他指挥“萤火虫”开了上去,俘虏了从三号突击炮中爬出来乘员。他命令他们坐在“萤火虫”的发动机舱盖上,将他们带回了英军阵地。

  9月18日,在阿尔斯特(Aalst)外围,英军王室禁卫骑兵团(Household Cavalry)发现了一辆三号突击炮。考恩代理中士的“萤火虫”再次开了上去,发射了5发炮弹,全部命中目标。随后,王室禁卫骑兵团的装甲侦察车开了上去,才发现三号突击炮已经因为履带脱落而被德军遗弃了。

  9月20日,爱尔兰禁卫团第2装甲营B中队在奈梅亨发现远处的德军炮兵正在用一匹白马拖拽一门反坦克炮。考恩代理中士接到命令,上级要求他击毁那门反坦克炮。他回答:“我这就去,但是我不想伤害那匹马。”他的指挥官埃迪·泰勒(Eddie Tyler)警告说:“别耍花样,用高爆弹。”

  “神炮手迪克”号“萤火虫”开炮,击毁德军反坦克炮,那匹白马毫发无损地站在园地。考恩代理中士承认,他的“萤火虫”发射的是一发穿甲弹,而没有使用高爆弹。他申辩道:“长官,如果伤到那匹马,那多可惜啊!”

  在实战中,意大利战场的“萤火虫”并不是总能遭遇德军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就更不用说与“虎”式坦克或“黑豹”一决高下的机会了。17磅坦克炮的穿甲效能少有用武之地,射程远的优势却成了备受青睐的特点。在没有装甲目标可打时,远程火力支援、火力侦察、干扰性炮击、试探性炮击,什么“打杂”的任务都得干。

  1945年4月,在皮拉斯彻洛(Pilastrello),英军第6装甲师第17/21枪骑兵团的一辆“萤火虫”发现了一辆坦克。此时,战争已经濒临结束。大概是觉得再不干掉什么德军装甲目标,就没有战绩可言了,这辆“萤火虫”二话不说就开了一炮。这发炮弹幸好没有命中,因为它瞄准的目标是一辆美军坦克。这可能是二战中英军第17/21枪骑兵团发射的最后一发炮弹。

  对于意大利战场上的英军与英联邦军装甲兵来说,与西北欧战场最明显的不同点,就是他们从来没用过“萤火虫”这个名字。在意大利战场上,盟军装甲兵对其只有两种称呼--“打孔器”、17磅炮型“谢尔曼”。多年之后,意大利战场上归来的英军与英联邦军队老兵与西北欧战场上的战友一起接受媒体的采访。他们惊讶地发现,西北欧战场的战友将这种坦克称为“萤火虫”。尽管说起来很别扭,而且内心不太认可这个闻所未闻的名字,但他们还是遵从了大众对这种坦克的普遍称呼,称其为“萤火虫”。

  在意大利战场的首次亮相,“萤火虫”就遭遇了“黑豹”。加军一辆“谢尔曼”的下士车长发现了300码(274.32米)外有一辆“黑豹”。他将目标指示给副分队长,并向其发射了一发75毫米穿甲弹。副分队长的炮手报告,17磅坦克炮已经瞄准了“黑豹”,炮塔正跟随“黑豹”的前进而慢慢转动。坦克开火时,炮塔已经转动了30°夹角,发射的4发穿甲弹全部命中目标。“黑豹”被击毁,但并未爆炸起火。为了防止德军回收,加军步兵巡逻队在夜间摸了上去,将其付之一炬。

  这辆“黑豹”的残骸至今仍可以在保加利亚(Bulgaria,不是国名,而是意大利地名)看到。坦克上有2个弹孔和3个炮弹凿痕。其中,有1个弹孔在炮管侧面,距离防盾76.2毫米,但在炮管另一侧的对应位置却没有穿出来的弹孔。炮弹的入射角为60°法线角,因此炮弹很可能顺着炮闩打进了炮塔里。另1个弹孔位于炮塔侧面。

  ……

前言/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中后期的西方盟军坦克令人产生了“火力贫弱”的印象。英军皇家装甲兵装备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是个反例。一旦其他型号的英军坦克陷入了与德军重型坦克的鏖战而叫苦不迭时,“萤火虫”中型坦克就成了“屠虎驱豹”的“杀手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萤火虫”中型坦克是美英盟军技术交流与联合的产物。英军将皇家兵工厂的杰作——17磅炮,安装在了通用性极佳的美制M4系列中型坦克上,成就了二战时期M4/“谢尔曼”系列战车中最著名型号--“萤火虫”的诞生。面对希特勒的“虎豹军团”时,穿盔彻甲的17磅炮使英军装甲兵有了反戈一击的机会。在诺曼底战役前两个月的战斗中,“萤火虫”是唯一能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正面击毁德军“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式中型坦克的盟军坦克。在美军M26“潘兴”重型坦克登陆安特卫普之前,任何型号的盟军坦克都没有如此强劲的火力。

  当然,这种名声在外的武器也存在诸多问题。本质上,“萤火虫”中型坦克是“临时抱佛脚”的过渡性产物,存在设计上无法解决的缺陷。其拥有摧毁德军重型装甲目标的能力,但并不具备抵御德军反坦克火力打击的能力。因此,可以称其为“虎豹杀手”,却很难称其为“虎豹克星”。毕竟,“有能力对抗”不等于“克制”。另一方面,战场上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在实战中忠实地完成了“猎杀虎豹”的任务,在扣人心弦的钢铁碰撞中,生动地演绎了一幕幕交织着血与火的战争传奇。

  武器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武器背后有着研制、设计、指挥和操纵武器的人。武器永远冰冷无情,是有血有肉的人赋予其生命。由于种种原因,二战时期的西方盟军未能像德军那样产生数量如此多、战绩如此惊人的装甲王牌。在“萤火虫”中型坦克的车组中,能够取得击毁几辆德军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战绩,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他们所取得的战绩“含金量”可能更高。他们所面对的对手是甲坚炮利的“虎豹军团”,绝非德军所面对的“软柿子”可比。

  至今,那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已经结束70载。博物馆中的“萤火虫”型坦克,与当年的“战友”和“敌手”陈列在一起,成为了纪念那场史诗与浩劫的无言丰碑。17磅炮黑洞洞的炮口依然指向远方,指向天际,指向诺曼底,仿佛垂暮的老兵在回想那段清晰而又模糊的记忆——那年夏天,寻歼“虎豹”,直捣黄龙,进击第三帝国!

  王法


《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下册:战史)》 穿越硝烟的钢铁雄狮,书写二战战场上的传奇篇章 本书深入剖析英国“萤火虫”(Firefly)中型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波澜壮阔的技战史,重点聚焦其在实战中的辉煌战绩与惨痛教训。作为“谢尔曼”坦克的强力升级版本,“萤火虫”以其精准而致命的17磅炮,成功挑战了德军令人生畏的“虎”式和“豹”式坦克,为盟军扭转战场局势,最终赢得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本书(下册:战史)将以详实、生动、严谨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欧洲、北非乃至亚洲的战火纷飞之地,亲历“萤火虫”坦克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历程。 第一章:初露锋芒,战场破晓(1944年初至春季) 本章将聚焦“萤火虫”坦克在1944年初的首次大规模投入实战,详细回顾其在诺曼底登陆战前夕及登陆初期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深入分析“萤火虫”坦克如何在战前集结、训练和部署过程中,迅速融入盟军的作战体系。 战前部署与演习: 详细描述“萤火虫”坦克抵达前线后的组建、人员培训以及与盟军其他战车协同作战的演习情况。我们将着重探讨其装备的17磅炮的性能优势,以及如何通过演习来检验其对德军重型坦克的威胁程度。 诺曼底登陆: 细致描绘“萤火虫”坦克在“霸王行动”中的首批登陆场景。我们将分析其在滩头阵地、内陆突进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以及如何凭借其强大的火力,摧毁德军坚固的防御工事和装甲单位。读者将能感受到登陆部队在突破德军防线时的艰难险阻,“萤火虫”坦克如何成为撕裂敌阵的利刃。 初步交锋与战术调整: 详细记录“萤火虫”坦克与德军早期装备的“虎”式坦克以及其他装甲单位的首次正面交锋。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战斗实例,分析“萤火虫”坦克在面对德军优势火力时的表现,以及战场上即时产生的战术调整,例如如何利用地形、协同作战以弥补自身在装甲防护上的不足。 战场初期印象: 收集并分析当时盟军士兵、指挥官以及敌军对“萤火虫”坦克的第一反应和评价。我们将探讨其火力优势是否如预期般有效,以及它对德军装甲部队心理上的震慑作用。 第二章:血染诺曼底,铸就传奇(1944年夏季) 诺曼底战役是“萤火虫”坦克真正意义上的“试金石”。本章将详尽展现“萤火虫”坦克在诺曼底平原、峡谷和城镇中,与德军装甲洪流展开的殊死搏斗。 卡昂的血与火: 重点描绘“萤火虫”坦克在争夺卡昂及其周边地区的残酷战斗。我们将分析其在城市巷战、丘陵地带的作战表现,以及如何与步兵紧密协同,克服德军强大的反坦克炮火力。 法莱斯口袋的围歼战: 详细记录“萤火虫”坦克在法莱斯口袋战役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分析其如何追击溃逃的德军,以及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如何运用其远程打击能力,为盟军的合围做出贡献。 遭遇“虎”与“豹”: 本章将聚焦“萤火虫”坦克与德军“虎”式和“豹”式中型坦克之间的一系列经典对决。我们将通过详实的战例,分析“萤火虫”坦克如何运用其17磅炮的穿透力,以及如何在劣势下凭借精准射击,击毁这些令人生畏的德军坦克。例如,将详细阐述著名的“卡昂走廊”之战,以及“萤火虫”坦克如何伏击并摧毁多辆“虎”式坦克。 战损分析与战术演变: 分析“萤火虫”坦克在诺曼底战役中的实际战损情况,探讨其在面对德军重型坦克和反坦克炮时的防护弱点。同时,我们将分析战场经验如何促使盟军调整坦克战术,例如如何利用“萤火虫”坦克的火力优势,配合其他坦克的机动性和防护能力,形成更有效的联合作战体系。 第三章:穿越法国,迈向德国(1944年秋季至冬季) 随着诺曼底战线的突破,盟军迅速向德国本土推进。“萤火虫”坦克作为装甲部队的先锋,继续在法国各地的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中,与负隅顽抗的德军展开激战。 解放法国城市: 描绘“萤火虫”坦克在解放法国各大城市和交通枢纽中的角色,例如在阿尔萨斯地区的战斗。我们将分析其在狭窄街道、复杂地形中的作战特点,以及如何配合步兵进行城市作战。 防线上的阻击战: 重点描写“萤火虫”坦克在面对德军在塞纳河、摩泽尔河等防线上的顽强阻击时的战斗。我们将分析其如何在不利地形下,利用火力优势进行阵地防御和反击。 阿登战役的考验: 详细回顾“萤火虫”坦克在1944年末的阿登战役中的表现。我们将分析其在德军突然反攻中的应对情况,以及如何利用其火力在恶劣天气和复杂地形中,与德军装甲部队展开消耗战。虽然阿登战役暴露了盟军部分坦克的不足,但“萤火虫”坦克依然在一些关键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勤与维护的挑战: 探讨在漫长而艰苦的战役中,“萤火虫”坦克的后勤保障、维修和弹药供应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持续作战能力。 第四章:东方战线的阴影与东进的脚步(1944年末至1945年初) 虽然“萤火虫”坦克的主战场在西线,但其技术和战术理念也对其他战场产生了影响。本章将简要分析“萤火虫”坦克的出现,对苏联战场上中型坦克的研发和战术使用可能带来的启示,以及其在亚洲战场上(尽管数量较少)的一些零星使用情况。 技术交流与影响(推测性分析): 探讨“萤火虫”坦克17磅炮的强大威力,是否通过情报或俘获的装备,对苏联方面的坦克研发,尤其是T-34系列坦克的后期型号,产生了一定的技术影响和战术思考。 亚洲战场上的零星身影: 收集并分析“萤火虫”坦克在缅甸等亚洲战场上可能存在的少量使用记录,以及其在热带雨林等特殊环境下的作战适应性。 为胜利的最终冲刺: 简要回顾“萤火虫”坦克在1945年初,与盟军一同为最终胜利而进行的最后攻势中的表现。 第五章:战后余晖与历史遗产 战争结束,“萤火虫”坦克的战场使命告一段落。本章将探讨其在战后的命运,以及它留给后世的宝贵历史遗产。 战后去向与转型: 描述“萤火虫”坦克在战后被大量封存、拆解、出售或改造为其他用途(如装甲侦察车、工程车)的情况。 实战经验的总结与传承: 深入分析“萤火虫”坦克在实战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例如火力优先的战术理念,以及如何在装甲防护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通过精准打击来弥补不足。这些经验如何被后世的坦克设计和战术发展所借鉴。 历史意义与文化影响: 探讨“萤火虫”坦克在二战史上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武器装备,更是盟军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它如何激发了士兵的信心,又如何在无数的战场故事中,被铭记为“屠虎驱豹”的钢铁雄狮。 至今仍在的遗产: 提及目前仍保存完好的“萤火虫”坦克在博物馆中的展出,以及它们作为历史见证,继续向后人讲述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 结语: 《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下册:战史)》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坦克的历史,更是一幅描绘二战战场风云变幻的宏伟画卷。通过对“萤火虫”坦克实战历程的细致梳理,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坦克在现代战争中的关键作用,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壮烈,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启示。本书所呈现的,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历史爱好者、坦克迷以及对二战历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不容错过的精彩篇章。它将以其丰富的史料、严谨的分析和生动的叙述,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那段峥嵘岁月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当得知《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下册:战史)》终于问世,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尽管下册的重点在于“战史”,但我依旧被书中描绘的战争宏大图景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将叙述局限于冰冷的战役数据和坦克性能,而是巧妙地将“萤火虫”这一具体载体融入了二战那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之中。通过对“萤火虫”在各类战场上的表现的细致描绘,我仿佛置身于炮火纷飞的诺曼底登陆前线,感受着装甲洪流推进的震撼,或是穿越西欧平原,目睹它如何与德军的虎式和豹式坦克展开殊死搏斗。书中对每一次关键战斗的分析都鞭辟入里,不仅指出了“萤火虫”的战术运用,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战略考量,以及它在整个战役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读着这些章节,我不仅了解了“萤火虫”是如何“屠虎驱豹”的,更深刻理解了战争的残酷与复杂,以及技术装备在其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同时又能引发深刻思考的著作,它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充满力量的画面。

评分

作为一名对二战历史,尤其是坦克战史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期待着能有一本能够全面、深入地解析“萤火虫”坦克在战争中的实际表现的书籍。《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下册:战史)》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份期待。这本书以其严谨的考证和宏大的叙事,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萤火虫”真实战场经历的大门。作者在描述战役时,不仅仅是罗列交战双方的兵力部署和损失,更是通过对“萤火虫”在不同作战环境下的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展现了它作为一款中型坦克所能发挥的潜力和局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萤火虫”如何被用于突破德军防线,以及在反击战中的作用的详细论述。每一次的战斗描写都充满了画面感,仿佛我正亲临前线,感受着坦克乘员们在炮火下的勇气和智慧。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萤火虫”的战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二战时期装甲部队的作战艺术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

《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下册:战史)》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萤火虫”坦克在实战中的“成长”轨迹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勾勒。这本书并非一味地赞美“萤火虫”的强大,而是将其置于真实的战争环境中,展现了它如何在实战中被运用,以及在对抗更强大的敌人时所面临的挑战。书中详尽地描述了“萤火虫”在不同战场上,面对不同型号的德军坦克时,是如何发挥其优势,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又如何依靠战术和协同作战来弥补自身在某些性能上的不足。我尤其对书中对“萤火虫”炮兵支援、侦察以及与步兵协同作战的描写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了“萤火虫”不仅仅是一台独立的战斗机器,更是整体作战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全面而立体的视角,让我对“萤火虫”的实战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二战时期盟军的装甲战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下册:战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作者以“战史”为主线,却将“萤火虫”这款坦克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烙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书中对“萤火虫”在不同阶段、不同战场上的实际作战表现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描述。我仿佛能够跟随“萤火虫”的足迹,从北非的黄沙漫天,到西欧的泥泞战场,再到东线的冰天雪地,亲历它与各种德军坦克的殊死搏杀。作者对于每一次战斗的分析都十分到位,不仅仅停留在战术层面,更深入挖掘了“萤火虫”在实战中暴露的问题和所进行的改进,以及这些改进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战场的走向。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战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萤火虫”的战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评分

翻开《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下册:战史)》,我立即被一种史诗般的叙事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萤火虫”的战史写成一篇枯燥的战斗报告,而是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将无数次炮火纷飞的战斗场景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能够听到那震耳欲聋的炮声,感受到大地在坦克碾压下的颤抖,以及士兵们在生死边缘的挣扎与呐喊。书中对“萤火虫”在关键战役中的表现,如突破德军坚固防线、支援步兵进攻、以及与德军重型坦克缠斗的描写,都极具感染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萤火虫”如何克服自身在防护和火力上的劣势,通过巧妙的战术运用和协同作战,最终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刻画。这些真实而残酷的战斗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战争的复杂性,以及“萤火虫”坦克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京东好书,活动购入

评分

印刷的不错,价格太贵

评分

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评分

买买买,一次买了一大堆

评分

好书值得收藏!

评分

量产型“萤火虫”式坦克的外观构造由于美国提供的不同类型的车体及外部装备类(OVM)的变更存在少许外观差异,但其基本规格仍属于在拉尔瓦斯军工厂所生产的试生产型车的样式。

评分

1992年,旗舰产品Oracle 7面世,使该公司业务重新步上轨道,年收入达到11.79亿美元。曾被视为甲骨文接班人、但后来被踼出局的Raymond Lane担任首席运营官

评分

作者很用心,支持一下,折后25一本,能接受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