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年鉴(2015) [Shen Yang Yearbook 2015]

沈阳年鉴(2015) [Shen Yang Yearbook 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阳市统计局 编
图书标签:
  • 沈阳
  • 年鉴
  • 2015
  • 地方志
  • 统计年鉴
  • 辽宁
  • 城市发展
  • 经济数据
  • 社会数据
  • 人口统计
  • 政府出版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统计出版社
ISBN:97875037753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0443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Shen Yang Yearbook 201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8
字数:1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沈阳年鉴(2015)》旨在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2014年沈阳市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基本资料,为海内外各界人士了解沈阳、研究沈阳和建设沈阳提供翔实的资料和信息,为“让沈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沈阳”提供窗口,发挥桥梁作用。

目录

特辑
沈阳概貌
党政机关
群众团体
地方军事
政法
工业
交通·邮政
城乡建设和管理
商务
旅游
农村经济
经济管理
财政·税收
金融
科学技术
教育
文化
卫生·体育
社会·民生
区、县(市)及开发区
人物
统计资料
文献·法规选编
沈阳大事记(2014年)
附录
2015年中国城市发展蓝皮书 本书聚焦2015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发展动态与治理成就,力求为理解当年中国城镇化进程提供一份全面、深入的宏观观察与微观剖析。 第一部分:全国宏观经济格局与城市群发展 本部分首先概述了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重点分析了“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深化所带来的区域发展差异。通过对全国30个重点城市的GDP增速、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服务业占比的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等关键指标的量化分析,描绘出区域经济版图的微小位移。 1.1 经济增长的“新常态”透视: 详细阐述了2015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不同类型城市的影响,例如资源驱动型城市在去产能压力下面临的转型挑战,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城市的逆势上扬。重点分析了“互联网+”战略在城市经济转型中的驱动作用,以及由此催生的新业态和就业结构变化。 1.2 城市群协同发展报告: 深入研究了当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珠三角城市群升级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进展。本报告不局限于统计数据的罗列,而是通过分析跨城市基础设施(如城际轨道交通、能源管网)的互联互通程度,以及在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上的协同机制,评估了城市群内部要素流动的效率和一体化水平。例如,探讨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对周边卫星城人口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供给带来的实际压力与机遇。 1.3 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竞争力排名: 采用多维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投入强度、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人才净流入率等),对2015年排名前50位的城市进行了竞争力动态评估。特别关注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成效,以及服务外包、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二线城市中的崛起速度。 第二部分:社会治理与民生福祉 本卷深入考察了2015年中国城市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市治理现代化方面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2.1 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市民化: 2015年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之年。本部分收集了多个特大城市在放宽落户限制、保障随迁子女教育权利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执行情况。通过对比流入地和户籍地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方面的差距,量化分析了市民化进程中“半市民化”群体的生活困境与政策可及性。 2.2 住房市场与保障体系: 详细梳理了2015年全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走势,区分了不同城市群在去库存压力上的差异。重点分析了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应规模、轮候机制,以及首次置业群体在信贷政策和税收优惠下的购房能力分析。探讨了“老有所养”的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推广效能。 2.3 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鉴于当年发生的一些城市安全事件,本部分对城市的风险评估体系、消防安全投入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进行了复盘研究。关注了城市生命线工程(供水、供电、燃气)的韧性建设和数字化监测水平的提升。 第三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环境质量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2015年中国城市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技术应用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探讨了绿色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落地情况。 3.1 大气污染治理的“组合拳”效应: 全面评估了“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幅度。数据细化到PM2.5、臭氧等关键指标的月度变化趋势,并分析了燃煤锅炉改造、机动车尾气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实际效果。 3.2 城市水环境与海绵城市试点: 考察了国家重点流域城市的水环境治理项目进展,包括黑臭水体整治的完成率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提标改造。详细介绍了当年启动或深化实施的“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分析了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在城市内涝治理中的应用案例与初期效果。 3.3 绿色交通与慢行系统: 研究了城市公共交通的结构优化,如轨道交通的里程增长速度、公交专用道的覆盖率。探讨了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的恢复与建设,以及共享单车(虽未全面普及,但理念已萌芽)对城市交通模式的潜在影响。 第四部分:城市文化、空间形态与规划法制 本卷关注城市在物质空间构建之外,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以及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与法制化水平。 4.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 针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文化遗产流失问题,本部分选取了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城市风貌区,分析了保护性修缮、风貌控制与商业活化之间的平衡艺术。案例分析了在不破坏原真性的前提下,通过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4.2 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活力: 评估了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的覆盖率、人均占有量以及使用效率。重点分析了城市核心区路网密度、街区尺度的宜人性,以及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激发这些空间在夜间的经济与社会活力。 4.3 城市规划的精细化管理: 探讨了2015年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进入后期评估阶段的情况。分析了城市开发强度、容积率控制、蓝线和绿线划定等刚性约束指标的执行情况,并对规划审批流程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 结语:展望2016 本蓝皮书最后对2015年中国城市发展中显现出的主要矛盾与发展趋势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对2016年城市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人口持续向城市群核心区聚集带来的承载压力等,做出了前瞻性研判。本书旨在为城市管理者、规划师、经济研究者以及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公众提供一份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深刻的洞察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学者,我对年鉴中涉及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有着近乎苛刻的审视标准。2015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其“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早期效果尤其值得分析。我需要年鉴提供详细的财政收支明细,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变动——这直接关系到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更细致地,我想看到关于重点产业扶持基金的实际拨付情况和预期的产出效率对比。如果能有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的量化指标,比如资产重组的比例、非主营业务剥离的进度,那将是极具价值的。很多年鉴在这一块往往流于表面,只给出“年度增长率”这种模糊的数字。我期望这份年鉴能够更进一步,展示出清晰的资金流向图和政策干预的效果评估,用无可辩驳的数字来还原当时地方政府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具体行动路径和资源配置逻辑。

评分

我最近正在进行一项关于东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变迁的课题研究,因此对于地方性年鉴的需求是极其迫切的。我主要关注的是2015年前后,沈阳在人口结构、主要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以及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年度变化趋势。我希望年鉴能提供足够细致的横向和纵向对比数据,比如,它是否清晰地划分了不同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变化,以及在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就业人数上是否有年度增量分析。更重要的是,我特别留意“城乡结合部发展”这一块,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地方政策的落地情况往往会在这一年的数据中集中体现。如果这份年鉴能够详尽记录例如棚户区改造的完成率、新增公共设施的投入额,甚至能提供一些关于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年度快照,那么它对于我论文的实证部分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期待它能是一个详实、不加修饰的“年度体检报告”,而非一份美化过度的宣传册。

评分

这部《沈阳年鉴(2015)》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采用了硬壳精装,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资料的权威性。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大气,主色调偏向于深沉的蓝色或墨绿色,与沈阳这座老工业基地的气质非常契合。字体选择上,楷体和宋体的结合运用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官方资料的严肃性,又不至于显得过于刻板。翻开内页,纸张的选取是那种哑光的高磅数铜版纸,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最小的图表和数据都纤毫毕现,这对需要仔细查阅统计数字和官方文本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工艺看得出是经过精心处理的,即便是频繁翻阅,也能保证书脊的完整性,不会轻易散页。唯一略感遗憾的是,在整体的视觉引导上,索引和目录的排版方式略显传统,如果能加入更多现代化的图形元素或导览符号,或许能让初次接触年鉴的读者在海量信息中更快地定位目标会更好。总而言之,从实体感官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绝对称得上是一份制作精良的年度档案,拿在手里就让人对其内容的严谨性抱有极高的期待。

评分

我通常会在一个新城市开始深度工作前,习惯性地查阅其最近一年的官方年鉴,这是一种建立城市基本认知框架的快捷方式。对于《沈阳年鉴(2015)》,我希望能快速建立起该年度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地图”。具体来说,我对交通运输系统的数据特别感兴趣:2015年,沈阳地铁网络的运营里程、日均客流量变化,以及主要的公交线路调整情况,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居民的出行效率。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投入和突发事件应对记录也是关注点,例如,当年的重大自然灾害应对机制是否有效运转,以及对城市管网(水、电、气)的年度升级改造项目清单。这些看似琐碎的民生数据,实则构成了城市日常运转的骨架。如果年鉴能够清晰地列出各项公共服务指标的年度目标达成率,就能让我迅速评估出2015年沈阳在提升城市宜居性方面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力度和实际成效,从而为我后续的区域规划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基准点。

评分

从一个文化观察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份年鉴,我更关心的是它如何捕捉和记录这座城市的“微观生活切片”。我们都知道,宏大的经济数据往往掩盖了普通市民的日常体验。我希望翻阅2015年的沈阳,能看到一些关于文化活动的记录,比如当年举办的重要艺术展览、成功的戏剧演出场次统计,或是市民利用率最高的公园和公共绿地数据。此外,关于城市精神和市民风貌的记录也十分吸引我,是否有专门的篇幅记录了那一年度具有代表性的劳动模范事迹,或者是在特定社会事件中展现出的城市凝聚力?这些非量化的、带有温度的记录,恰恰是历史研究中最难获取的“活的档案”。如果年鉴能通过一些侧面的数据(例如,图书馆借阅量的变化、博物馆参观人次的季度波动),侧面烘托出2015年沈阳市民的精神生活状态,那么这份年鉴的意义就超越了纯粹的统计工具,而成为了一部具有人文关怀的城市史编年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