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霍费尔

朋霍费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埃里克·梅塔萨斯 著,顾华德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神学
  • 宗教
  • 基督教
  • 存在主义
  • 伦理学
  • 二战
  • 抵抗运动
  • 纳粹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26516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069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54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出生于1906年,他是20世纪杰出的德国神学家,被德国文化界尊称为“柏林之子”,他积极从事普世主义和反纳粹活动,因参与反对纳粹的刺杀希特勒行动,1943年被捕,在狱中度过18个月,1945年4月9日被希特勒下令杀害。 埃里克·梅塔萨斯编*的《朋霍费尔:牧师殉道者先知间谍》是朋霍费尔的传记,这是一本综合了历史、神学、传记与小说情节的巨*,在朋霍费尔作为神学家、牧师、殉道者、间谍的多重身份下,交织出一个面对黑暗和邪恶展现出无比道德勇气、毫不退缩的扣人心弦的生命故事。本书大量引用他在92号牢房中写的书信,揭示出他和贝特格深刻的友谊,尤其是他和未婚妻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

内容简介

希特勒上台之后,一步步残害犹太人,蹂躏整个德国,甚至欧洲大陆。面对惨无人道的暴政,身为牧师和神学家的朋霍费尔,起初奋起抗击纳粹政权对于教会的侵入和控制,建立认信教会联盟来对抗帝国教会的妥协。随着纳粹暴政的巨轮碾碎无数人的生命,朋霍费尔和反抗组织的其他成员一道,越过抵抗的边界,采取了刺杀希特勒的密谋行动,试图从内部瓦解第三帝国,力阻狂轮。朋霍费尔倾听良心的声音,寻求上帝的旨意,在纳粹的邪恶面前挺身而出,为了捍卫真理和正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本书构思精巧、描写生动、内容详实,既扣人心弦,又发人深省,出版后很快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多项图书奖。


作者简介

埃里克?梅塔萨斯(Eric Metaxas),美国作家,《纽约时报》畅销书《奇异恩典:威伯福斯与废奴运动》的作者。曾任寇尔森(Charles Colson)主办的广播节目《突破点》的作者和编辑。常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今日基督教》等较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并担任CNN和Fox新闻频道的文化评论员。


目录

序 前言  1945年7月27日,伦敦 第1章  家庭与童年 第2章  图宾根  1923年 第3章  罗马假期  1924年 第4章  柏林求学时期  1924~1927年 第5章  巴塞罗那  1928年 第6章  柏林  1929年 第7章  朋霍费尔在美国  1930~1931年 第8章  柏林  1931~1932年 第9章  元首至上  933年 第10章  教会与犹太人问题 第11章  纳粹神学 第12章  教会斗争开始爆发 第13章  伯特利信条 第14章  朋霍费尔在伦敦  1934~1935年 第15章  越演越烈的教会斗争 第16章  法诺会议 第17章  岑斯特与芬根瓦得之路 第18章  岑斯特与芬根瓦得 第19章  进退维谷  1935~1936年 第20章  战火燃起  1938年 第21章  破釜沉舟  1939年 第22章  德国的终结 第23章  从认信到密谋 第24章  密谋暗杀希特勒 第25章  朋霍费尔的斩获 第26章  朋霍费尔陷入情网 第27章  刺杀希特勒 第28章  泰格尔监狱92号牢房 第29章  瓦尔基里与施陶芬贝格 第30章  布痕瓦尔德 第31章  自由之路 注释 参考书目 结语与补正 致谢

精彩书摘

  德国战败 如果1918年可以被视为迪特里希·朋霍费尔脱离 孩提时期的一年,那么也可以被视为德国脱离孩提的 一年。莎宾称呼战前的时代是一个“由特别体系主导 的时代,一个在我们眼中根基稳固足以永远常存的体 系,一个弥漫着基督教义的体系,我们可以在其中平 安稳定地度过童年。”1918年改变了这一切。代表教 会和国家的最高权威,同时也以其象征地位代表德国 和德国民众生活方式的德皇被迫退位,这一切让人惊 愕不已。  德国在8月份发动的最后一波攻击失败后,事情 的发展逐渐明朗,此后,每况愈下的局势超乎所有人 的想象。许多德国士兵逐渐感到不满,转而背叛他们 的指挥官。士兵又疲惫又饥饿,加上对带领他们陷入 目前惨境的政权愤怒高涨,遂而逐渐接受在他们当中 已经流传一段时间的想法。共产主义依旧响亮新鲜— —斯大林的暴行和古拉格群岛要到数十年后才会发生 ——而这重新燃起他们的希望,并找寻到代罪羔羊。  罗莎·卢森堡(Rosa huxemburg)发行的《斯巴达克 斯通讯》(Spartacus Letter)四处流传,更进一步 挑起士兵不满的情绪,鼓吹如果混乱的局势还有一丝 希望的话,他们就应该揭竿起义。俄国军队不是起而 反叛他们的指挥官吗?不久之后,德国士兵推选出他 们自己的代表,并且公开宣称他们不再信任旧政权和 德皇。  梦魇终于在11月成真:德国战败。紧接着发生的 是史无前例的动乱。仅仅几个月之前他们还认为光明 的胜利即将到来。这是怎么回事?许多人都责怪共产 党在关键时刻于军中散布不满的种子。这就是著名的 “背后插刀”(Dolchstoss)传言的来源。传言表示 战场上真正的敌人不是协约国,而是亲共产党、亲布 尔什维克派的德国人,那些人从内部摧毁德国战胜的 机会,那些就是“背后插刀”的人。那些人的背叛比 德国在所有战场上面对的敌人还阴险,因此,一定要 将他们绳之以法。这种“背后插刀”的思想在战后越 演越烈,而特别欢迎这个想法的就是新兴的国家社会 主义党及其首脑希特勒,他决心要严惩犯下这种恶行 的共产党叛徒。他极为成功地掮动起这个观念,并逐 渐宣传布尔什维克派其实就是国际犹太民族 (international Jewry),而犹太人和共产党就是 毁灭德国的元凶。  1918年底共产党发动政变的危机似乎一触即发, 每个德国人对前一年发生在俄国的事件都记忆犹新, 执政领袖必须不计代价,避免同样的惨事在德国上演 ,并坚信只要推翻旧德皇,德国就能借着另一种形式 ,也就是民主政体,延续下去。这种做法需要付出极 高的代价,但别无选择:德皇必须下位。此举不但顺 应百姓的呼声,也符合协约国的要求。  这个最恶劣的工作就在11月份落到受众人爱戴的 冯·兴登堡(von Hindenburg)总统身上,他必须前 往最高司令部说服德皇威廉(Wilhelm)结束德国的 君主制度。  对主张君主制度的兴登堡来说,这是一个既诡异 又伤感的使命。不过,为了整个国家的未来,他还是 前往比利时的斯巴市(Spa)把划时代的最后通牒递 交给德皇。会议结束后,兴登堡离开会议厅时,一位 来自格鲁尼沃尔德的十七岁勤务兵就站在走廊上,这 个勤务兵就是克劳斯·朋霍费尔,他绝对不会忘记魁 梧的兴登堡跟他擦身而过的那一刻。华特死后,卡尔 一费德里希仍然在步兵服役,也难怪朋霍费尔夫妇会 想办法让家中最年轻的军人调离作战部队,结果他被 调派到斯巴市,在那一天目睹了历史的发展。他后来 描绘当时心情激荡的兴登堡,“脸庞和举止都僵硬得 像座雕像”。  德皇眼见自己别无选择,于是在11月9日宣布退 位。转眼间,过去五十年的德国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包围柏林的暴民依旧不满足,空气中弥漫着革命的 气息。极左的斯巴达克斯党,以罗莎·卢森堡和卡尔 ·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为首,占领了德 皇的宫殿,随即预备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社会民主 党在德国众议院虽然占有多数席位,但这一切随时都 可能不保,皇家法院窗外的愤怒群众呼喊求变,他们 不但有所要求,而且能顺利得到任何要求。把政治谨 慎抛在脑后,只想随便敷衍户外大批群众的菲利普· 谢德曼推开巨大的窗户,在没有得到任何特别授权的 情形下,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国!整件事就这样定案 。  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魏玛共和国是在仓促中宣 布成立的,对任何民主政权来说,这都是糟糕透顶的 开始,是一个让各方都不满意的妥协。此举不但无法 修补德国政坛的裂缝,反而粉饰太平,并在未来引发 出更严重的问题。大家呼吁右翼的保皇派和军方要支 持新政府,但二者始终不从,他们反而跟新政府保持 距离,并把战争失败归咎于新政府以及所有左翼团体 ,尤其是共产党和犹太人。  同一时间,在同一条街相距不到一英里远的地方 ,共产党已经占据皇宫(Stadtschloss),而且没有 放弃的打算,他们仍然想要建立一个彻底的苏维埃共 和国,就在谢德曼于众议院窗口宣布成立“德意志共 和国”后两个小时,李卜克内西推开皇宫的一扇窗户 宣布成立“自由社会主义共和国”!一场大灾难就以 这种幼稚的方式,透过两栋古老建筑敞开的窗户揭开 序幕。为期四个月的内战,也就是所谓德意志革命( German Revolution),就此爆发。  P29-31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典音乐史与美学的图书简介,它不会提及您提到的那本书: 《和声的演进:从巴洛克到二十世纪的音乐结构与精神》 一部深入剖析西方古典音乐数百年演变历程的宏大叙事 导言:聆听历史的回响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最精微的表达载体,其发展轨迹是西方文明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和声的演进:从巴洛克到二十世纪的音乐结构与精神》并非仅仅是一本曲目赏析手册,而是一部旨在揭示音乐形式如何随时代精神、社会结构和技术进步而深刻变革的学术专著。我们将追溯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直至德彪西、勋伯格等巨匠所构建的音乐宇宙,探究驱动这些伟大作品诞生的底层逻辑——即和声、对位、曲式以及配器法的演变。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结构与精神”的统一性:音乐的形式创新总是精神内核转变的外在投射。巴洛克的严谨秩序如何反映了宗教与君权的绝对性?古典主义的清晰平衡如何体现了启蒙运动对理性与和谐的追求?浪漫主义的无限激情如何呼应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与民族主义的兴起?二十世纪的实验性探索,又如何折射出世界大战后的破碎感与对既有真理的反叛? 我们将通过对关键作品的细致分析,辅以详实的时代背景,构建起一条清晰、深入且充满洞察力的音乐发展脉络。 第一部分:秩序与虔诚——巴洛克时代的辉煌(约1600-1750年)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走向成熟的奠基阶段。本部分将重点分析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这一革命性实践的出现,它如何为复调音乐提供了统一的骨架,并催生了协奏曲、赋格曲和清唱剧等体裁的成熟。 焦点议题: 对位法的巅峰: 深入解析J.S.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与《赋格的艺术》,探究复调织体中“逻辑”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探讨对位如何从一种技艺升华为一种形而上的表达方式。 歌剧的诞生与规范: 考察蒙特威尔第等人如何将戏剧、音乐和舞台艺术融合,确立“宣叙调”与“咏叹调”的二元结构,以及这一体裁如何成为贵族炫耀权力的工具。 协奏曲的张力: 以维瓦尔第的《四季》为例,阐释大协奏曲中“独奏组”与“合奏组”之间的对话与竞争,以及音色在色彩描绘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论证,巴洛克音乐的复杂性并非源于无序,而是源于对上帝秩序的模仿——一种结构严密、逻辑自洽的宇宙观的音乐体现。 第二部分:理性与均衡——古典主义的典范确立(约1750-1820年) 启蒙运动的思潮对音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本部分探讨音乐如何从服务于教会或宫廷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面向更广泛市民阶层的“艺术”。 焦点议题: 奏鸣曲式的确立: 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被视为古典主义音乐的“理性蓝图”。我们将分析海顿如何系统化这一形式,使其成为组织宏大器乐作品(如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的黄金标准。 旋律的清晰化: 对比巴洛克时期的复杂织体,古典主义音乐强调歌唱性的旋律线与清晰的伴奏结构(如“阿尔贝蒂低音”),展现了对形式美感和可理解性的追求。 交响乐的崛起: 研究曼海姆乐派对管弦乐队编制的规范化,以及莫扎特如何以其无与伦比的旋律天赋,将这一体裁推向精致与完美的高峰。 古典主义代表着一种人文主义的理想:在限制中寻求自由,在结构内实现和谐。 第三部分:激情与自由——浪漫主义的个体宣言(约1820-1900年) 随着社会变革和个体意识的空前高涨,音乐的边界被彻底打破。浪漫主义音乐不再满足于形式的完美,而是力求表达最深层的、难以言喻的内在体验。 焦点议题: 和声的拓展与模糊化: 贝多芬晚期作品中开始显现的对调性稳定性的挑战,如何为舒伯特、肖邦和李斯特的“色彩和声”铺平道路。探讨增三和弦、减七和弦的滥用如何营造出强烈的心理张力。 标题音乐的兴盛: 阐述李斯特的“交响诗”如何打破了传统器乐体裁的束缚,使音乐直接服务于文学、绘画或哲学叙事。 瓦格纳与“乐思的无限延伸”: 深入解析瓦格纳的“主导动机”系统及其在歌剧中对传统调性功能带来的颠覆性冲击,探讨其如何追求“整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的极致。 民族乐派的兴起: 研究德沃夏克、斯美塔那等作曲家如何从民间音乐中汲取灵感,将地方特色融入到宏大的欧洲音乐传统中,构建民族音乐身份。 浪漫主义的核心在于主观性的无限扩张,音乐成为了英雄式个体的史诗。 第四部分:瓦解与重构——二十世纪音乐的探索与挑战(约1900年至今) 进入二十世纪,工业革命、心理学(弗洛伊德)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彻底摧毁了十九世纪建立起来的听觉信仰。音乐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实验期。 焦点议题: 印象主义与印象的消散: 分析德彪西如何通过全音阶、五声音阶以及模糊的节奏,捕捉光影与氛围,宣告了对精确描绘的放弃。 表现主义与十二音体系: 重点探讨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如何系统地“解构”调性——“十二音序列法”并非偶然的噪音,而是对调性体系僵化后的理性反抗与重组尝试。 原始主义与节奏的回归: 考察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如何通过不协和的强力和声与失衡的节奏,将听众拉回更原始、更具冲击力的体验层面。 后调性时代的多种路径: 简要介绍极简主义(赖利、赖希)对重复与过程的迷恋,以及序列音乐(布列兹)对传统概念的彻底扬弃,展示了音乐如何分裂为无数条平行发展的探索之路。 二十世纪的音乐是对“美”的定义发起挑战的时代。它强迫听众直面不适感,并在结构性的破碎中寻找新的真理。 结语:永恒的对话 《和声的演进》旨在证明,音乐史并非简单的风格更迭,而是一系列复杂互动的结果:技术上的突破(如键盘乐器的改进)、哲学思潮的渗透(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社会阶层的变动,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听到的音乐形态。通过理解其深层结构和时代精神的联系,听众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与历史对话的深度参与者。本书将为严肃的音乐爱好者、学生和学者提供一个结构清晰、论证严谨且充满启发性的学术导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感受着朋霍费尔的挣扎与抉择。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他也有他的困惑、他的痛苦,但他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那种在绝望中保持希望的能力,是我最想从他身上学习的。 读到书中关于“跟随基督的代价”的部分,我深有感触。朋霍费尔的思想,不是轻松的慰藉,而是带着沉甸甸的责任感。他提醒我们,真正的信仰,需要付出代价。这种代价,可能是在社会压力面前的坚持,也可能是为了更伟大的目标而牺牲。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依然选择前进。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但绝对是一本能够深刻影响你思维的书。

评分

从这本书里,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行动中的信仰”是什么意思。朋霍费尔不是一个只会在象牙塔里思考的人,他是个身体力行者。他的人生本身就是对他的信仰最深刻的诠释。在那个道德沦丧、人性泯灭的年代,他没有选择沉默,而是选择了用生命去捍卫那些他所珍视的价值。这本书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如何在黑暗中点燃光明。 我尤其对书中描绘的朋霍费尔在监狱中的心路历程印象深刻。那种与世隔绝,但精神世界却更加丰盈的冲突感,让人动容。他通过祈祷、反思、写作,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构建了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他的思考,触及了最根本的生存困境,也展现了人类精神的强大韧性。读到他关于“责任”的那些段落,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当头棒喝,也像是在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指引方向的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评分

《朋霍费尔》这本书,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脑子里就嗡的一声,像是有什么东西被点醒了。不是那种哗啦啦一下子全明白了的顿悟,而是一种漫长的、沉甸甸的共鸣,细细密密地渗透进来。我之前对这个人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和纳粹德国对着干的,是个牧师,是个殉道者。但这本书,把这一切都变得异常鲜活。朋霍费尔的那些思想,那种在黑暗时代里对上帝的信仰,对责任的坚持,对自由的渴求,真的,真的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灵魂深处挖掘出来的。那种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中,一个人如何保持清醒,如何做出艰难选择的挣扎,我感同身受。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他那些关于“基督徒的代价”、“伦理学”之类的论述。不是学院派的枯燥理论,而是充满了血泪与生命体验的洞见。他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者,而是一个和你我一样,在困境中努力寻找出路的人。尤其是他那些在狱中写下的诗句,寥寥数语,却力量无穷,仿佛能穿透高墙,直达人心。我总觉得,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个灵魂高贵的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真的让我重新审视了很多事情。朋霍费尔的思想,那种“不以终点衡量一切”的智慧,让我对许多所谓的“成功”和“失败”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他的目光,放得很远,看得也很深。他关注的,是人本身,是人的自由,是人与上帝的关系,是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活出真正的意义。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没有戏剧性的夸张,却充满了真实的力量。朋霍费尔的成长经历,他的信仰探索,他与周围人的互动,都被描绘得细致入微。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学者的成长,一个牧师的坚定,一个反抗者的勇气。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一个人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纯净和高贵。我读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思考了很多关于生命、关于信仰、关于责任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和平”和“抵抗”有了全新的理解。朋霍费尔并非一个激进的革命者,他的反抗,源于他对上帝的忠诚,对正义的呼唤,对人性的尊重。他选择了一条极其艰难的道路,这条道路充满了牺牲和风险。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朋霍费尔思想演变的细致描绘,他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的思想在不断深化,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经历了很多磨难之后。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思想家,一个行动者,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发出自己的声音。我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伟大的灵魂深处,感受到了他的智慧、他的勇气,以及他那份永不磨灭的爱。这本书,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评分

物超所值啊 东西很好哦。。。。。

评分

物超所值啊 东西很好哦。。。。。

评分

物超所值啊 东西很好哦。。。。。

评分

京东,你为何不开发票?

评分

谢谢亲 密码为实在感谢

评分

物超所值啊 东西很好哦。。。。。

评分

有破损

评分

京东,你为何不开发票?

评分

谢谢亲 密码为实在感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