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1991)

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199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理查德·克罗卡特(Richard Crockatt) 著
图书标签:
  • 冷战
  • 美国史
  • 苏联史
  • 国际关系
  • 政治史
  • 外交史
  • 20世纪史
  • 历史
  • 世界政治
  • 军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84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11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参考系列·76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8
字数:4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五十年战争》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美国史和国际政治教授理查德·克罗卡特的重要作品,对1941~1991年间世界政治中的美苏关系及其在世界地缘政治变化中的作用做了详尽、专业的研究,他引人入胜地描述了这五十年来美苏对抗的起因、发展及演变,既对所有重大国际事件进行了详略得当的介绍,又对两国决策层在这些事件中的博弈过程进行了洞幽察微的理论剖释,有助于思考当今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和重组,以及预测和面对未来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北。

作者简介

(英)理查德·克罗卡特(Richard Crockatt),是英国知名学者,在东英吉利大学教授美国史和国际政治。他同时还是旧金山州立大学、密苏里大学和宾夕法尼亚迪金森学院的客座教授。。王振西,男,1934年生,陕西省高陵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1949年5月参军,195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北军政大学四大队、俄文队学员,西南军政大学俄文团学员,西南军区炮兵顾问翻译,西南军区司令部秘书、翻译,石家庄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学 员,军事科学院外军研究部翻译、研究员。后任驻外大使馆武官。回国后,任国防大学高级指挥班学员,后在军事科学研究院作领导工作,正军职。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钱俊德,男,军事科学院原外国军事研究部研究员,大校军衔,专业技术4级,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中国军事学会会员,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从事外国军事学术研究41年来,在军事科学研究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振西,男,1934年生,陕西省高陵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1949年5月参军,195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北军政大学四大队、俄文队学员,西南军政大学俄文团学员,西南军区炮兵顾问翻译,西南军区司令部秘书、翻译,石家庄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学 员,军事科学院外军研究部翻译、研究员。后任驻外大使馆武官。回国后,任国防大学高级指挥班学员,后在军事科学研究院作领导工作,正军职。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目录

前言与致谢/1

第一部分 视角
第一章 导言:五十年战争/3
  比例尺问题/4
  冷战与国际政治/8
第二章 美国与苏联的外交政策传统/19
  美国/19
  俄罗斯与苏联/30

第二部分 两极世界的出现(1941~1953)
导 言/45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为和平而斗争(1941~1946)/48
  全球主义与力量对比的变化/48
  大同盟与欧洲战争/52
  战时联盟的解体/57
  联合国/59
  世界经济的重建/61
  波兰问题/63
  德国问题/66
  原子弹/66
  1946年:国内形势与国际冲突/71
第四章 “两种生活方式”:欧洲的冷战(1947~1953)/78
  冷战根源剖析/78
  东欧/81
  苏联的动机/82
  美国的动机/85
  遏制政策与杜鲁门主义/88
  马歇尔计划、德国,以及欧洲的分裂(1947~1949)/93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决议及遏制的军事化/98
  斯大林主义与国内外的冷战(1947~1953)/103
  结论/107
第五章 冷战:远东(1945~1953)/109
  亚洲与欧洲相比/109
  超级大国在亚洲的利益/112
  麦卡锡主义与美国远东政策的变化/115
  中国与亚洲的动乱(1945~1950)/118
  美国对日本的占领/122
  朝鲜战争/124
  结论/132

第三部分 全球主义与两极格局的局限性(1953~1964)
导 言/137
第六章 和平共处与不可调和的冲突(1953~1964)/141
  超级大国的经济状况/141
  非斯大林化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53~1964)/145
  艾森豪威尔政府与苏联新领导/153
  走向日内瓦级会议/155
  日内瓦级会议/158
  危机及其意义(1956~1961)/160
  肯尼迪与赫鲁晓夫/163
第七章 核军备竞赛(1945~1963)/171
  引言/171
  美国的核战略/174
  苏联的核战略/184
  裁军还是控制军备?/189
  古巴导弹危机/196
第八章 美国、苏联与第三世界(1953~1963)/207
  依赖模式与独立模式/207
  超级大国与第三世界:基本估计/215
  中东:伊朗、苏伊士和黎巴嫩/218
  东南亚/227
  拉丁美洲:危地马拉与古巴/234
  非洲:刚果/244
  结论/247

第四部分 缓和及其局限性(1965~1981)
导 言/251
第九章 缓和的形成(1965~1973)/255
  国际环境/255
  缓和的国内因素/266
  缓和的理论/270
  缓和的实践/276
  欧洲的缓和/284
  结论/288
第十章 越南战争与超级大国的三角斗争/289
  引言/289
  越南与美国的国家利益/291
  北越与中苏冲突/300
  美国向中国开放/302
  中国的动机/303
  找到退出越南战争的方法/304
  尼克松:个人因素/305
  越南:胜利的代价/307
第十一章 压力下的缓和(1973~1981)/310
  引言/310
  美国:一个领袖受制约的国家?/312
  苏联:一个领袖不受制约的国家?/315
  军备控制与战略核论战(1974~1981)/319
  欧洲进退维谷:西方与东方/328
  控制不住的冲突:第三世界/341
  安哥拉/343
  非洲之角/346
  阿富汗/350
  伊朗革命/353
  阿以冲突/355
  古巴危机与尼加拉瓜危机/361
  结论/364

第五部分 冷战与国际政治:结局(1981~1991)
导 言/369
第十二章 里根主义与共产主义幽灵/373
  权力的过渡/373
  超级大国的经济形势回顾/380
  武器与人/386
  烦恼不堪的西方盟国/397
  超级大国、中东和中美洲/405
  结论/412
第十三章 戈尔巴乔夫与世界新的动乱(1985~1991)/414
  引言/414
  苏联与共产主义的崩溃/417
  东欧的革命/429
  美国、苏联与冷战的终结/436
  冷战终结与大千世界/448
第十四章 结束语/451
  稳定问题/451
  塑造未来/454

参考文献/463

前言/序言

序  言
牛军
牛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1991)》(以下简称《五十年战争》)是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克罗卡特(Richard Crockatt)教授的名著。这部著作出版于1994年,后来由王振西和钱俊德先生翻译成中文出版,目前这个版本已是中文的第二版了。我很荣幸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邀请为新版写序,这对我也是一次再读国际冷战历史的机会,当然也是一种督促。
和所有的读者一样,我最初获知《五十年战争》要出新的中文版时,立即会问这是为什么。我认为首先是社会中有巨大的需求,即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确切地了解二战后持续了四十年的冷战的真实历史,包括冷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到底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
“冷战”这个词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由美苏两国对抗导致的国际体系的概括,这个“体系”一直延续到1991年,以苏联阵营崩溃和苏联解体而告结束。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于1945年提出这个概念,尔后被美国政论家们当作专有名词广泛传播。奥威尔最初试图强调的是美苏对抗已很激烈,只是没有发生战争。不过随着美苏对抗的特殊状态的固定化,这个词中的“冷”变得更重要了。因为美苏都认为自己在进行殊死搏斗,同时却一直维持着和平的状态。后来的发展证明,“冷战”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那个新时代的本质特征,其影响之久远,即使在当今的诸多国际纷争中,涉入其中的各方通常还会用“冷战”“冷战思维”等互相指责,尽管多数人未必确切知道冷战的诸多特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话语的延续在深层次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影响,世界仍然没有完全走出冷战的阴影。
对于中国读者,还有一层更迫切的需要,即对当下中美关系及其未来走向的特殊关注和担心。自1979年中美建交,三十五年来两国关系获得前所未有的迅速和大规模发展,但双方目前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困难,甚至被认为处于建交以来“最不好的状态”。一些所谓的“战略家”们如此经常和随意地使用诸如“遏制”“渗透”“核战略威慑”等冷战词语来界定中美两国的对外政策和战略选项。毫无疑问,这些话语未必能反映我们今天面对的事务的复杂性和新特点,但它们的确会导致人们越来越怀疑,中美是否正在滑向一场类似冷战的新的大国对抗。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指出,大量研究都能证明,每当面临历史关头,人总是根据自己认识的世界而非真实的世界做出选择。20世纪著名的学术理论家卡尔·波普尔(SirKarl Raimund Popper)对历史研究价值的论述指出了人类认知的这一特点。他说:“不可能有‘事实如此’这样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各种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终的,每一代人都有权形成自己的解释。他们不仅仅有权形成自己的解释,而且有义务这样做,因为的确有一种寻求答案的紧迫需要。”国际冷战历史就属于有“紧迫需要”寻求新解释的领域,它满足了成为历史研究者必须予以关注的两个基本条件,同时这也是促使读者发生兴趣的两个基本驱动力。其一是它的特殊重要性足以勾起人们的好奇心,使人们非常希望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并造成了什么后果。其二是它同今天的诸多事态有密切关联,人们渴望尽可能地搞清楚它对当今世界包括自己生活的影响及其达到了何种程度。
上述情况可以被中国图书界大量翻译介绍有关冷战的论著和国际冷战史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的趋势所证明,从这股热潮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国的研究者和读者对国际冷战历史日益增长的兴趣。尤其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冷战研究名著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包括最负盛名的著作,如约翰·刘易斯·加迪斯(John L. Gaddis)的《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长和平:冷战史考察》;梅尔文·P.莱弗勒(Melvyn P. Leffler)的《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文安立(Odd Arne Westad)的《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梅尔文·P.莱弗勒和文安立主编的三卷本《剑桥冷战史》;弗拉基斯拉夫·祖博克(Vladislav M. Zubok)的《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等等。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专题、涉及美苏之外诸多国家的论著,在此不一一列出。这些译著同许多中国学者的论著一样,都已经成为中国的国际关系史、冷战史和世界史领域教学及研究的必读书。由此自然会产生一个问题:理查德·克罗卡特教授1994年出版的《五十年战争》这本书的特点是什么?重读这部著作会给读者带来哪些教益和启发呢?
我曾经就上述问题与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文安立教授讨论过,他非常热情和肯定地介绍了《五十年战争》的学术价值和独到之处,我读过后有同感。我本人最深的印象概括地说,就是从中发现了后来国际冷战史研究发展的诸多重要线索。仅此一点,就有理由将该书收入了解国际冷战史的重要图书之列,何况它还展示了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和宽阔的视野,以及不少堪称睿智的分析和判断,尤其对历史研究者是很有启发的。
与作者写作的时代(1989~1994)相比,国际冷战史研究最突出的进展,也是引起世人关注的最重要原因,是大量历史档案的发现、收集和整理,并为读者展示了太多闻所未闻的历史故事。它们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丰富繁杂、波澜壮阔的难以想象的历史画面。从国家间的冲突与战争,到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和移民潮等,无不被打上冷战的烙印。诚如这本书的作者在二十年前出版《五十年战争》时所做出的论断:冷战是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其他因素无法与之相比的国际体系。
作者在全书的开始即坦承,他“主要依靠的是第二手资料”,也“参考了不少政府出版物、文件汇集、杂志、报纸和回忆录”,以及许多学者的论著。换句话说,发现和利用新发掘的历史档案不是这本书的特点,也不是目的,当然当时的条件也难以同今天相比。这本书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富有启发性的特点是“从全球角度论述1941~1991年期间美苏关系史”,以及“论述美国和苏联得以适应或者未能适应全球变化的原因”。
《五十年战争》分五个部分,加上结束语共十四章,涵盖了国际冷战史的大部分主要问题,可以说是一部对国际冷战历史全景式的叙事。作者在序言中清楚地告诉读者自己写作的初衷和论述的两个主题。他首先强调了冷战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互动的产物,“必须把美苏关系看作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行动过程”。这一判断对中国读者尤为重要。国际冷战史研究首先是也主要是在欧美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中展开的,有关冷战的缘起及其整个过程的研究一直存在尖锐的争论,那时中国甚至都很少使用冷战这个概念,所以对有关研究所知甚少,人们通常是从反映官方观点的报刊宣传中了解有关事件,故对冷战进程复杂性的了解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很有必要从不断更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中获取必要的知识。
在美国,第一代研究冷战的历史学家通常都将冷战的发生归咎于苏联,而美国的战略则是对苏联挑战的回应。这批学者被称为“正统派”。越南战争之后,美国新一代历史学家提出了相反的论断,他们被称为“修正派”。这派学者倾向于认为,苏联的政策更具有防御性,反而是美国的误判和扩张导致了冷战对抗。随着1980年代所谓“新冷战”的出现和苏联在第三世界咄咄逼人的扩张,有关谁对冷战负主要责任的争论再度激化,美苏双方的政策都被置于学界更加严苛的审视之下。值得深思的是,不论是在冷战阶段,还是在此之前,苏联学术界(如果有的话)都在相关的学术领域中缺席,他们的集体“失语”导致现在的研究者没有可以借助的来自当年苏联及其阵营的研究成果,因而,重建作为冷战一方的苏联的历史,成了冷战后国际学术共同体的艰巨任务。
在冷战的年代,对于所有参与研究的历史学家来说,最大的难题是完全无法获得苏联及其阵营方面的档案资料。这种情况在冷战后一个时期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俄罗斯保存的大量苏联时期的档案和东欧国家的档案被挖掘和整理出来,历史学家们终于得以在来自“铁幕”两边档案的比较基础上,重新构建国际冷战历史的叙事。这些新的叙事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对于这本书来说,特别重要的是新的研究成果为冷战是“美苏互动的产物和过程”这一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尽管它并非无可置疑。人们既不能简单地确认是美国发动了冷战,也不能简单地断定是苏联挑起了冷战。在整个冷战发生、演变的过程中,美苏的确存在对抗性的战略利益冲突,但并不能因此否认诸多它们难以掌控的重大事件(如1971年的印巴战争等)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还有些重大事件则是由双方的战略误判造成的。诸多研究成果告诉读者,仅通过意识形态的透镜观察和解读像冷战这样复杂的历史过程,是非常不可取的,那样不仅会导致对世界政治的极为狭隘的理解,而且有可能导致悲剧性的战略错误。
第二个特点是从《五十年战争》中,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深刻影响。作者很明确地指出,他力图将整个叙事置于根据国际政治体系理论搭建的框架之中,将美苏对抗视为二战后国际体系导致的结构性对抗的结果。二战的结果之一是结束了多极体系,欧洲的衰落导致出现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两极体系。作者认为,在所有影响世界政治进程的各种因素中,美苏对抗的冷战体系是压倒性的,严重影响了世界政治的各个方面和世界的各个地区。
作者从美苏对抗的历史根源开始叙述,将两国对外政策的历史传统作为分析体系性对抗的起点,叙述了在全球变迁的过程中,冷战是如何爆发的,“缓和”是如何出现的,又是什么导致了两个超级大国再度紧张对抗的“新冷战”,以及冷战最终因苏联解体而和平终结的过程。在宏大而有序的叙述中,作者显然试图在体系理论的导引之下,揭示冷战体系的内在机理,包括美苏两国的国内政治结构和重要人物的作用,例如在第四章对美国和苏联两国国内体制的特征和领袖的素描式分析。要在一部历史著作中完成这样的任务并非易事,作者的尝试很有价值,尤其是还能使全书读起来相当引人入胜。
《五十年战争》试图“从全球角度”审视冷战体系,实际上不可避免地会将国际冷战置于全球进程的更大的背景之下。由此就有必要充分和系统地阐述冷战时代发生的、在冷战体系之外的、属于全球视野的各种事务,包括地区问题、第三世界、跨国因素、非政府行为体等的发展,与冷战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果将冷战体系置于影响全球进程的中心地位,就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其他方面的重要性和意义,例如第三世界的影响。毕竟这个概念涉及幅员辽阔、国家和人口数量巨大,并且被证明影响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地区。2010年出版的文安立的名著《全球冷战: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与当代世界的形成》在这方面是有开拓性的,他的研究证明,冷战时代第三世界中的各种力量和行为体的实际影响,比之前人们所了解的要大得多。显然,从全球进程中研究美苏互动这个命题,理应展示更为丰富的内容,以及产生更为深刻的见解。《五十年战争》能早在二十年前提出这方面的问题并做出独到的努力,是非常有意义的;读这本书对理解国际冷战史研究的进程也有特殊的价值。
《五十年战争》的确有很多值得推荐的内容,它会引起读者认真阅读和深刻思考。书中的叙事固然很有吸引力,很多素描式的论述会使读者比较容易地了解重点并留下印象,更重要的是书中的很多分析和判断会刺激读者不断诘问和思考。实际上作者在叙述冷战过程时,一直在不断地提问,也没立即做出回答,从而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感兴趣的读者必定是开卷有益的,由此也证明了译者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见地,他们为这本书的再版所做的努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2015年7月于北京


前言与致谢

本书是从全球角度论述1941~1991年期间美苏关系史的新作。它既不是简单地论述两个超级大国的双边关系,也不是一部全面的世界史。其主题是论述美国和苏联得以适应或者未能适应全球变化的原因。
作者于1989年秋开笔,于1994年1月完成全书。毫无疑问,这些年间世界的风云变幻必然会在本书的各个阶段有所体现。朋友们问我是如何与事件保持同步的,我的答复像往常一样:共产主义的崩溃与冷战的终结与其说使我的任务更加困难,不如说更有利于打造本书的主题框架,我们终于可以用超脱的态度来评说战后年代了。冷战现在真的成了历史。
要通览许多学者和记者对冷战及其终结的评论文章是不可能的。这方面的书刊很多,而且还在迅速增多,任何人也不可能全部通读它们。我按照自己的希望做到了审慎地选择适用的材料。我在此书中不时地中断一些问题的叙述,以便讨论学者们对事件的解释有争议的文章,或者那些新的理解明显会改变对重大事件看法的文章。前一方面的例子是关于冷战根源的争论,后一方面的例子是古巴导弹危机。
尽管我主要依靠的是第二手资料,但也参考了不少政府出版物、文件汇集、杂志、报纸和回忆录。众多学者和记者就本书所谈问题曾发表过不少文章,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其中的两位: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和雷蒙德·加特霍夫。他们的文章实际上在每个关键问题上都使研究冷战的学者颇受启发。对研究冷战的历史学家来说,最有价值的资料来源是华盛顿特区伍德罗·威尔逊国际研究中心的冷战国际史研究处。该处出版的工作文件和简报,通报了新近公开的苏联和东欧文献中的新发现。
我自始至终遵循了这样一条原则,即必须把浩繁复杂的事件归纳出一个头绪。首先想到两个重点。第一,必须把美苏关系看作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行动过程。关于冷战时期美国政策的论著很多,关于苏联政策的论著却比较少,而力图同时论及两个超级大国政策的论著就更少。当然,关于苏联政策的资料相对来说比较少,关于美国政策的资料很丰富,也是造成这种不平衡的一个原因。即使现在,尽管关于苏联的新资料几乎每天都有,可是这种不平衡依然存在。尽管有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已经被揭露出来,但是要挖掘对美国有用的(假设它们存在的话)大量苏联资料仍需要若干年的时间。要对它们进行编纂需要的时间就更长。因此关于苏联政策的许多结论必然还是暂时的。
然而,这一缺陷不应当被用来当作对苏联政策——无论是其本身的政策,还是与美国关系方面的政策——研究不够的理由。苏联的行为是明摆着的,只是对它们的解释存在不同看法。对美国政策的解释同样存在巨大的分歧,尽管有丰富的资料。或者可以说,出现分歧的部分原因也许正是因为资料太丰富。这并不是说我们对苏联的决策过程知道得相对不多情有可原,也不是说第一手资料不重要,而是说,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不能只根据资料。同样重要的是要做出一种判断,即人们会怎样理解和看待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博学广识的社会学家说:“你站在什么地方,你就从什么角度看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历史学家尽管身不在华盛顿或莫斯科,倒也能够设身处地地去看问题。在本书中,我把自己置于这两个极端之间。我出生的时间和历史发生的时间使我更容易做到这一点,能够比1989年以前的历史学家更客观地看问题。
我的第二个重点是把历史学家和国际关系理论家的观点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讲,这两派观点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提出的问题不同,使用的语言也不同。历史学家对理论家使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表示怀疑,认为他们的方法是人为地把复杂纷繁的事实简单化。而理论家则对史学家苦心研究现象性的东西是否有意义提出质疑。理论家起码要问问史学家,他们的研究到底有多大价值,是否能够揭示国家之间的关系、战争的起源以及和平的条件等。
实际上,可以说这两种方法都吸收了彼此的做法。如果历史研究不把观点条理化,或者得出的结论与人们始终关注的哲学或社会问题毫不相干,那么这就不算是历史研究或者说不算是正确的历史研究。同样道理,如果理论家抽象出来的结论没有详细的史实做依据,不对现象性的东西进行研究,那么也毫无价值。这一点的确千真万确。但在很大程度上,史学家和理论家之间仍有分歧。这可能是因为史学家认为理论家无法对历史的变革做出解释,而理论家则认为史学家忽视了制定外交政策的结构性因素。冷战的终结无疑有助于缩小这种人为的分歧。看似稳定的国际结构突然之间解体了。这使我们能把关注的焦点准确地置于国际政治中变革与结构的关系上。
当然,本书没有在这方面对国际关系理论做出贡献,但它运用了一些理论方法,相信这些方法能为理解历史问题提供指南。具体说,这种从世界格局的角度考察问题的方法,有助于阐明美苏进行争夺的全球背景。如果跳出人们通常采用的只分析单个国家或美苏双边关系的方法,那么,对关于冷战起源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就能得出新的观点。第一章、第四章第一节以及第十四章阐明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贯穿本书的主要观点。为了阐明某些具体历史问题,我还在许多地方采用了其他的理论,如决策理论、“复杂相互依存”理论等。
我按上述方法打破史学家与理论家的界限,肯定会使二者都感到失望。但应该说明的是,我选用何种理论方法的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助于理解历史的变革。
本书一至五章中对我的《美国与冷战,1941~1953》一书(1989年由英国的美国研究协会出版)做了重大修改与补充。本书十四章中使用了我的《稳定理论与冷战的终结》一文中的某些资料。该文被收入迈克·鲍克尔和罗普·布朗合编的《从冷战到苏联瓦解:1980年代的理论与世界政治》一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我对上述两个出版单位表示衷心感谢。
在撰写本书过程中,我得到一些研究机构、朋友和同事的大力相助。东英吉利大学允许我休一个学期的学术研究假来撰写本书,而且多年来给我创造了发挥我对历史和政治科学兴趣的条件。我非常感谢后来几年的大学生选修我研究的冷战专题。感谢国际关系研究生班的大学生。我感谢宾夕法尼亚卡里斯尔市迪金森学院在1992~1993学年给我提供了非常合适的教学与写作环境,同时感谢富尔布雷特委员会向我提供赞助,使我得以在卡里斯尔待下去。
在知识方面给我最大帮助的是斯蒂夫·史密斯先生,他原在东英吉利大学任教,现在威尔士大学任教。在和他一起工作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曾合作写过一本书,并曾一同在东英吉利大学攻读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他仔细阅读了本书的大部分章节,并回答了我提出的许多问题。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和同事。多亏他,我才得以涉足国际关系领域。
其他朋友也为本书花费了不少时间,并提出了不少建议。爱德华·阿克顿看了第二章,拉塞尔·博瓦看了第十三章,而迈克·鲍克则看了本书的大部分原稿。他们都是研究苏联/俄罗斯的专家,由于我学的是美国问题研究,因此发现他们的详细意见对我特别有用。鲁斯马利·福特和安德鲁·帕特莫尔都是研究超级大国在亚洲的政策的专家,他们分别看了本书的第五章和第十章。道格拉斯·斯图尔特是军备竞赛和安全政策方面的专家,他认真看了第七章和第十一章。他和拉塞尔·博瓦在迪金森学院政治科学系工作,他们总是乐于听取我的不成熟的想法,使我顺利完成了后几章的写作。我还要感谢那些读过初稿的朋友,特别是理查德·阿尔德里奇,他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当然,上述任何人都不对最后结果负责,本书所有不完善之处完全由我个人负责。
鲁特利吉大学的戈登·史密斯是一位令人鼓舞和有耐心的编辑。我高兴的是,许多年以前将我们从安温-海曼带向不同方向的命运和分久必合的机缘,又让我们在鲁特利吉走到了一起。
感谢斯特凡妮·哈里在文字加工方面的帮助。感谢格拉斯迪·卡什曼帮助我准备手稿,他从来都是兴致勃勃地出现在迪金森大学的历史系里。
有些朋友很少看或者根本没有看过此书稿,但他们很关心它,给了我不少精神鼓励。他们是约翰·阿什沃思、勒格斯、奥利·诺兰、利迪·帕克斯顿、罗杰·汤普森和鲍勃·温斯顿,我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格雷姆·温常常让我在他的寓所里进行不受干扰的写作。在写作的最后阶段,与莱奥尼德·戈兹曼的交谈很有用。20多年前在苏塞克斯大学听迈克尔·邓恩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他在那里撒下的种子在第二章中开花结果。
克拉拉和我的三个孩子——山姆、玛萨和约翰——给了我极温暖的支持,没有这种支持这本书就写不出来。因此,愿将此书献给他们,以表我的爱心。
本书作者和出版商努力寻找并显示本书引用图表的版权所有者。每幅图的来源均显示在图的下方。此外,我们在此还想向下列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图0.1的作者图米什·哈米尔顿和W.W.诺顿;图2.2、8.2和10.1的作者诺顿;图0.2的作者巴塞尔·布莱克威尔;图2.1和3.1的作者D.C.赫斯;图4.1的作者A.及C.布莱克;图5.1的作者哈珀·柯林斯;图8.1、11.1和11.2的作者麦克劳-希尔。图0.1欧洲(1939~1940)资料来源是R.埃德蒙兹著《三巨头》(纽约:诺顿出版社,1993)。此处未提到的版权所有者,请与出版商联系。
《铁幕之下:冷战格局下的全球裂痕与巨变(1941-1991)》 一、序章:破碎的盟约与新生的大陆 1941年,当纳粹德国的铁蹄践踏欧洲大陆,法西斯主义的阴影笼罩全球,两个在意识形态上截然不同的超级大国——美国与苏联,为了共同的敌人,暂时搁置了深刻的分歧,结成了“不情愿的联盟”。然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逐渐平息,曾经并肩作战的盟友,转瞬之间就站到了新的战场。这场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并非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热战,却以一种更加隐蔽、更加广泛的方式,深刻地重塑了世界政治的版图,改变了无数国家的命运,并在全球范围内播下了希望与恐惧的种子。 本书《铁幕之下:冷战格局下的全球裂痕与巨变(1941-1991)》,旨在拂去历史的尘埃,拨开迷雾,深入剖析这场波澜壮阔的冷战史。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试图挖掘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权力博弈、意识形态的较量、国家战略的演变,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宏大史诗。我们将聚焦于这场冲突的两大主角——美国与苏联,但这绝非一部仅仅关于两国互动的编年史。相反,我们将清晰地展现,这场在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进行的战略博弈,是如何以“多米诺骨牌”效应,牵动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塑造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引发了地区冲突的烈焰,也孕育了和平谈判的曙光。 二、铁幕拉开:世界进入两极对峙时代 战争的结束并非和平的开始。1945年,雅尔塔会议的余温未散,美苏之间的猜疑与敌意便已开始发酵。东欧的铁幕,如同一个无形的屏障,将欧洲分裂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美国秉持“遏制”政策,试图通过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等一系列措施,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而苏联则以华沙条约组织为回应,巩固其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意识形态的鸿沟,从欧洲大陆延伸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两大集团的对峙。 本书将详细回顾这一时期的关键事件。我们将探讨“铁幕演说”如何成为冷战的标志性宣言,丘吉尔的警示言犹在耳。我们将深入分析杜鲁门主义的诞生,它如何将美国的全球战略从孤立主义转向积极干预。当然,我们也无法回避苏联的视角,斯大林时期对“帝国主义”的警惕,以及苏联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支持世界各地的革命运动。 三、代理人战争的火焰:全球舞台上的局部冲突 尽管美苏双方极力避免直接军事对抗,以防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但他们却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通过扶持代理人,展开了激烈的“代理人战争”。这些冲突,往往成为了冷战宏大叙事下的悲剧缩影。 从朝鲜战争的爆发,到越南战争的泥潭,再到阿富汗战争的漫长拉锯,这些地区的战火,不仅仅是当地人民的苦难,更是美苏两大阵营力量较量和意识形态对抗的集中体现。本书将不仅仅描述战争的残酷,更会深入剖析每一场代理人战争背后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驱动,以及两国如何通过军事援助、政治干预,甚至是派遣军事顾问,将局部冲突升级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事件。我们将审视古巴导弹危机,这个让世界一度悬于核战争边缘的惊心动魄的时刻,它不仅暴露了双方的底线,也催生了有限的缓和与沟通。 四、太空竞赛与军备竞赛:科技的冰与火 冷战的竞争,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军事和政治领域,延伸到了科技和军事能力的比拼。太空竞赛,成为了一场争夺科技制高点和国家声望的史诗级较量。从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到美国实现载人登月,“阿波罗计划”的辉煌,每一次的太空探索成就,都不仅仅是科学的进步,更是两大阵营实力对比的风向标。 与此同时,核武器的不断升级和军备竞赛的白热化,给世界笼罩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双方都在不断研发和部署更具毁灭性的武器,核威慑理论成为维系某种脆弱平衡的关键。本书将详细梳理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历程,探讨核武器的发展如何改变了国际关系的逻辑,以及双方如何在“相互确保摧毁”(MAD)的阴影下,试图寻找裁军与军备控制的可能。我们将审视SALT和START等一系列军控条约的签署,它们是冷战缓和时期努力的产物,也预示着双方对核战争风险的警惕。 五、非殖民化浪潮与第三世界:新国家崛起下的博弈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股不可阻挡的非殖民化浪潮席卷全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被压迫民族,纷纷奋起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解放运动中,美国与苏联都试图将这些新兴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本书将深入探讨非殖民化进程如何成为冷战的重要舞台。我们既要看到,第三世界国家在美苏两大阵营的拉拢与威胁下,是如何艰难地寻求自主发展道路,又是如何试图在大国夹缝中保持独立自主。我们也会审视,诸如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一些国家如何利用冷战的国际格局,为本国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国际话语权。从印度独立后的不结盟政策,到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再到拉丁美洲的政治动荡,这些都深刻地反映了冷战对全球权力格局的复杂影响。 六、缓和与对抗的交织:裂缝中的希望与反复 冷战并非一直是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缓和与对抗的交织,构成了冷战史的复杂图景。从第一次缓和时期,到后来因地区冲突和意识形态分歧而再次紧张,再到80年代末的再次缓和,这个过程充满了起伏。 本书将细致地梳理这些缓和与对抗的周期。我们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之间建立“红色电话”等沟通机制的意义;我们将探讨赫鲁晓夫时期与尼克松时期,双方在某些领域达成的共识,以及这些共识如何为全球局势带来短暂的喘息。同时,我们也会深入分析,为何一些事件,例如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或是美国对伊朗的干预,会再次将双方推向对抗的边缘。这种动态的平衡,既是冷战的常态,也使得理解其发展脉络更具挑战性。 七、巨人的陨落与新秩序的曙光:冷战的终结 1989年的柏林墙倒塌,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终结。这场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全球对峙,最终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落幕。苏联的经济困境、内部改革的失败,以及东欧国家日益高涨的民主呼声,共同促成了这个曾经强大的帝国的瓦解。 本书将深入分析冷战终结的原因。我们将审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开放”政策,它如何加速了苏联的内部动荡;我们将探讨东欧人民为自由而发出的呐喊,以及他们如何最终推翻了共产主义政权。同时,我们也会分析美国在冷战后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和制度如何在意识形态的较量中占据优势。 八、余音与启示:冷战的遗产与未来的回响 冷战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国际关系的平静。它留下了深刻的遗产,影响至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地区冲突的遗留问题,以及一些国家未能摆脱的经济困境,都与冷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冷战的遗产进行总结和反思。我们将探讨冷战如何塑造了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我们将审视那些未能及时消散的旧有裂痕,以及新的挑战如何应运而生。通过对这场漫长历史的回顾,我们希望能为理解当今国际关系中的诸多复杂现象提供更深的洞见,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以期在未来的世界政治舞台上,能够避免重蹈覆辙,走向更加和平与繁荣的明天。 《铁幕之下:冷战格局下的全球裂痕与巨变(1941-1991)》,是一次对二十世纪下半叶波澜壮阔历史的深度回溯。它将带领读者穿越风云变幻的时代,理解两大超级大国如何塑造了世界,理解意识形态的较量如何撕裂了大陆,理解无数个国家和人民如何在巨人的阴影下,追寻着自己的命运。这是一部关于权力、理想、冲突与希望的宏大叙事,一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历史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1991)》,我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方式。我一直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有浓厚的兴趣,也读过不少关于冷战的书籍,但这本书在细节的挖掘和叙事的流畅性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对于每一次国际危机,都进行了极其细致的考证,引用的史料翔实,论证严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两国领导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情报机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有着精彩的刻画。比如,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心理博弈,以及CIA和克格勃之间的暗战,都写得引人入胜,仿佛就在眼前。此外,这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它不仅仅关注了美苏两国的直接对抗,还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夹在两大阵营之间的第三世界国家,分析了它们是如何在这场全球性的权力斗争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纠正了许多过去以欧美为中心的叙事,展现了冷战对全球更广泛地区的影响。

评分

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1991)这本书,我最近才刚刚读完,简直是让人欲罢不能。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将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从二战末期开始的漫长博弈,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佩服的是,他并没有仅仅关注两个超级大国的宏观战略,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比如朝鲜战争的爆发、古巴导弹危机时的剑拔弩张、越南战争的泥潭,以及苏联解体前的内部危机。读到这些章节时,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充满紧张与不确定性的年代,对当时的决策者们面临的巨大压力有了更深的体会。书中对双方意识形态的冲突、军备竞赛的疯狂以及全球代理人战争的描绘,都让我对冷战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描绘成绝对的正义或邪恶,而是试图展现两国各自的动机、顾虑以及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这本书让我对世界格局的形成,以及当下许多国际问题的根源,都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评分

读完《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1991)》,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这本书并非那种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情味。作者善于捕捉那些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人物性格的细节。我尤其喜欢他描述马歇尔计划的章节,不仅仅是经济援助的数字,更是对战后欧洲重建的深切关怀,以及美国希望以此来遏制共产主义蔓延的战略考量。同时,他也毫不避讳地揭露了冷战时期双方的非人道行为和犯下的错误,比如苏联的政治迫害,以及美国在一些国家扶植独裁政权。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更加客观。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紧张激烈,时而娓娓道来,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宏大,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进程,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选择和行动汇聚而成。

评分

《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1991)》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像一部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但又充满了对细节的敏锐捕捉。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能够将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印象深刻。他没有将责任简单归咎于戈尔巴乔夫个人的改革失误,而是深入探讨了苏联体制僵化的根源、经济发展的停滞以及民族主义的暗流涌动。这与许多将苏联解体视为一夜之间发生的事件的观点有所不同,提供了一个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解释。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冷战对全球科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它既催生了太空竞赛和核武器的研发,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思想的碰撞。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的书,它不仅讲述了一个国家的故事,更讲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以及人类在面对巨大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韧性。

评分

我对《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1991)》这本书的评价是,它是一部关于人类政治智慧与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审慎的笔触,剖析了美苏两国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抗中,所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外交手腕,以及有时令人难以置信的决策失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均势”理论在冷战时期应用的探讨,以及作者如何分析两国如何通过代理人战争、意识形态渗透等多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影响力。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进程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充满了博弈、妥协与妥协中的意外。它也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拥有强大实力的超级大国,在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时,也可能陷入困境,甚至犯下严重错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认识现在,并对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评分

很好的书,物流速度快!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这个商品不错,快递小哥挺好的!

评分

五十年战争》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美国史和国际政治教授理查德·克罗卡特的重要作品,对1941~1991年间世界政治中的美苏关系及其在世界地缘政治变化中的作用做了详尽、专业的研究,他引人入胜地描述了这五十年来美苏对抗的起因、发展及演变,既对所有重大国际事件进行了详略得当的介绍,又对两国决策层在这些事件中的博弈过程进行了洞幽察微的理论剖释,有助于思考当今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和重组,以及预测和面对未来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北。

评分

对1941~1991年间世界政治中的美苏关系及其在世界地缘政治变化中的作用做了详尽、专业的研究,他引人入胜地描述了这五十年来美苏对抗的起因、发展及演变,既对所有重大国际事件进行了详略得当的介绍,又对两国决策层在这些事件中的博弈过程进行了洞幽察微的理论剖释,有助于思考当今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和重组,以及预测和面对未来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北

评分

还不错,满减买的

评分

美苏争霸的历史纪实,很好看。

评分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两大极的博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