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戰爭:世界政治中的美國與蘇聯(1941-199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五十年戰爭:世界政治中的美國與蘇聯(1941-1991)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理查德·剋羅卡特(Richard Crockatt)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14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78463
版次:1
商品編碼:1180119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叢書·參考係列·76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8
字數:445000
正文語種:中文

五十年戰爭:世界政治中的美國與蘇聯(1941-1991)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五十年戰爭:世界政治中的美國與蘇聯(1941-1991)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五十年戰爭:世界政治中的美國與蘇聯(1941-199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五十年戰爭》是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美國史和國際政治教授理查德·剋羅卡特的重要作品,對1941~1991年間世界政治中的美蘇關係及其在世界地緣政治變化中的作用做瞭詳盡、專業的研究,他引人入勝地描述瞭這五十年來美蘇對抗的起因、發展及演變,既對所有重大國際事件進行瞭詳略得當的介紹,又對兩國決策層在這些事件中的博弈過程進行瞭洞幽察微的理論剖釋,有助於思考當今國際政治力量的消長和重組,以及預測和麵對未來國際格局的風雲變北。

作者簡介

(英)理查德·剋羅卡特(Richard Crockatt),是英國知名學者,在東英吉利大學教授美國史和國際政治。他同時還是舊金山州立大學、密蘇裏大學和賓夕法尼亞迪金森學院的客座教授。。王振西,男,1934年生,陝西省高陵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1949年5月參軍,195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曆任西北軍政大學四大隊、俄文隊學員,西南軍政大學俄文團學員,西南軍區炮兵顧問翻譯,西南軍區司令部秘書、翻譯,石傢莊第二高級步兵學校學 員,軍事科學院外軍研究部翻譯、研究員。後任駐外大使館武官。迴國後,任國防大學高級指揮班學員,後在軍事科學研究院作領導工作,正軍職。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錢俊德,男,軍事科學院原外國軍事研究部研究員,大校軍銜,專業技術4級,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中國軍事學會會員,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從事外國軍事學術研究41年來,在軍事科學研究領域作齣瞭重大貢獻。

王振西,男,1934年生,陝西省高陵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1949年5月參軍,195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曆任西北軍政大學四大隊、俄文隊學員,西南軍政大學俄文團學員,西南軍區炮兵顧問翻譯,西南軍區司令部秘書、翻譯,石傢莊第二高級步兵學校學 員,軍事科學院外軍研究部翻譯、研究員。後任駐外大使館武官。迴國後,任國防大學高級指揮班學員,後在軍事科學研究院作領導工作,正軍職。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目錄

前言與緻謝/1

第一部分 視角
第一章 導言:五十年戰爭/3
  比例尺問題/4
  冷戰與國際政治/8
第二章 美國與蘇聯的外交政策傳統/19
  美國/19
  俄羅斯與蘇聯/30

第二部分 兩極世界的齣現(1941~1953)
導 言/45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為和平而鬥爭(1941~1946)/48
  全球主義與力量對比的變化/48
  大同盟與歐洲戰爭/52
  戰時聯盟的解體/57
  聯閤國/59
  世界經濟的重建/61
  波蘭問題/63
  德國問題/66
  原子彈/66
  1946年:國內形勢與國際衝突/71
第四章 “兩種生活方式”:歐洲的冷戰(1947~1953)/78
  冷戰根源剖析/78
  東歐/81
  蘇聯的動機/82
  美國的動機/85
  遏製政策與杜魯門主義/88
  馬歇爾計劃、德國,以及歐洲的分裂(1947~1949)/93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傢安全委員會第68號決議及遏製的軍事化/98
  斯大林主義與國內外的冷戰(1947~1953)/103
  結論/107
第五章 冷戰:遠東(1945~1953)/109
  亞洲與歐洲相比/109
  超級大國在亞洲的利益/112
  麥卡锡主義與美國遠東政策的變化/115
  中國與亞洲的動亂(1945~1950)/118
  美國對日本的占領/122
  朝鮮戰爭/124
  結論/132

第三部分 全球主義與兩極格局的局限性(1953~1964)
導 言/137
第六章 和平共處與不可調和的衝突(1953~1964)/141
  超級大國的經濟狀況/141
  非斯大林化與國際共産主義運動(1953~1964)/145
  艾森豪威爾政府與蘇聯新領導/153
  走嚮日內瓦級會議/155
  日內瓦級會議/158
  危機及其意義(1956~1961)/160
  肯尼迪與赫魯曉夫/163
第七章 核軍備競賽(1945~1963)/171
  引言/171
  美國的核戰略/174
  蘇聯的核戰略/184
  裁軍還是控製軍備?/189
  古巴導彈危機/196
第八章 美國、蘇聯與第三世界(1953~1963)/207
  依賴模式與獨立模式/207
  超級大國與第三世界:基本估計/215
  中東:伊朗、蘇伊士和黎巴嫩/218
  東南亞/227
  拉丁美洲:危地馬拉與古巴/234
  非洲:剛果/244
  結論/247

第四部分 緩和及其局限性(1965~1981)
導 言/251
第九章 緩和的形成(1965~1973)/255
  國際環境/255
  緩和的國內因素/266
  緩和的理論/270
  緩和的實踐/276
  歐洲的緩和/284
  結論/288
第十章 越南戰爭與超級大國的三角鬥爭/289
  引言/289
  越南與美國的國傢利益/291
  北越與中蘇衝突/300
  美國嚮中國開放/302
  中國的動機/303
  找到退齣越南戰爭的方法/304
  尼剋鬆:個人因素/305
  越南:勝利的代價/307
第十一章 壓力下的緩和(1973~1981)/310
  引言/310
  美國:一個領袖受製約的國傢?/312
  蘇聯:一個領袖不受製約的國傢?/315
  軍備控製與戰略核論戰(1974~1981)/319
  歐洲進退維榖:西方與東方/328
  控製不住的衝突:第三世界/341
  安哥拉/343
  非洲之角/346
  阿富汗/350
  伊朗革命/353
  阿以衝突/355
  古巴危機與尼加拉瓜危機/361
  結論/364

第五部分 冷戰與國際政治:結局(1981~1991)
導 言/369
第十二章 裏根主義與共産主義幽靈/373
  權力的過渡/373
  超級大國的經濟形勢迴顧/380
  武器與人/386
  煩惱不堪的西方盟國/397
  超級大國、中東和中美洲/405
  結論/412
第十三章 戈爾巴喬夫與世界新的動亂(1985~1991)/414
  引言/414
  蘇聯與共産主義的崩潰/417
  東歐的革命/429
  美國、蘇聯與冷戰的終結/436
  冷戰終結與大韆世界/448
第十四章 結束語/451
  穩定問題/451
  塑造未來/454

參考文獻/463

前言/序言

序  言
牛軍
牛軍,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五十年戰爭:世界政治中的美國與蘇聯(1941~1991)》(以下簡稱《五十年戰爭》)是英國曆史學傢理查德·剋羅卡特(Richard Crockatt)教授的名著。這部著作齣版於1994年,後來由王振西和錢俊德先生翻譯成中文齣版,目前這個版本已是中文的第二版瞭。我很榮幸受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的邀請為新版寫序,這對我也是一次再讀國際冷戰曆史的機會,當然也是一種督促。
和所有的讀者一樣,我最初獲知《五十年戰爭》要齣新的中文版時,立即會問這是為什麼。我認為首先是社會中有巨大的需求,即越來越多的人希望確切地瞭解二戰後持續瞭四十年的冷戰的真實曆史,包括冷戰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它到底給世界帶來瞭什麼影響。
“冷戰”這個詞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由美蘇兩國對抗導緻的國際體係的概括,這個“體係”一直延續到1991年,以蘇聯陣營崩潰和蘇聯解體而告結束。英國作傢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於1945年提齣這個概念,爾後被美國政論傢們當作專有名詞廣泛傳播。奧威爾最初試圖強調的是美蘇對抗已很激烈,隻是沒有發生戰爭。不過隨著美蘇對抗的特殊狀態的固定化,這個詞中的“冷”變得更重要瞭。因為美蘇都認為自己在進行殊死搏鬥,同時卻一直維持著和平的狀態。後來的發展證明,“冷戰”非常準確地概括瞭那個新時代的本質特徵,其影響之久遠,即使在當今的諸多國際紛爭中,涉入其中的各方通常還會用“冷戰”“冷戰思維”等互相指責,盡管多數人未必確切知道冷戰的諸多特徵。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話語的延續在深層次上反映瞭一個時代的影響,世界仍然沒有完全走齣冷戰的陰影。
對於中國讀者,還有一層更迫切的需要,即對當下中美關係及其未來走嚮的特殊關注和擔心。自1979年中美建交,三十五年來兩國關係獲得前所未有的迅速和大規模發展,但雙方目前正經曆前所未有的睏難,甚至被認為處於建交以來“最不好的狀態”。一些所謂的“戰略傢”們如此經常和隨意地使用諸如“遏製”“滲透”“核戰略威懾”等冷戰詞語來界定中美兩國的對外政策和戰略選項。毫無疑問,這些話語未必能反映我們今天麵對的事務的復雜性和新特點,但它們的確會導緻人們越來越懷疑,中美是否正在滑嚮一場類似冷戰的新的大國對抗。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經指齣,大量研究都能證明,每當麵臨曆史關頭,人總是根據自己認識的世界而非真實的世界做齣選擇。20世紀著名的學術理論傢卡爾·波普爾(SirKarl Raimund Popper)對曆史研究價值的論述指齣瞭人類認知的這一特點。他說:“不可能有‘事實如此’這樣的曆史,隻能有對曆史的各種解釋,而且沒有一種解釋是最終的,每一代人都有權形成自己的解釋。他們不僅僅有權形成自己的解釋,而且有義務這樣做,因為的確有一種尋求答案的緊迫需要。”國際冷戰曆史就屬於有“緊迫需要”尋求新解釋的領域,它滿足瞭成為曆史研究者必須予以關注的兩個基本條件,同時這也是促使讀者發生興趣的兩個基本驅動力。其一是它的特殊重要性足以勾起人們的好奇心,使人們非常希望知道當時到底發生瞭什麼並造成瞭什麼後果。其二是它同今天的諸多事態有密切關聯,人們渴望盡可能地搞清楚它對當今世界包括自己生活的影響及其達到瞭何種程度。
上述情況可以被中國圖書界大量翻譯介紹有關冷戰的論著和國際冷戰史研究在中國方興未艾的趨勢所證明,從這股熱潮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國的研究者和讀者對國際冷戰曆史日益增長的興趣。尤其是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冷戰研究名著被翻譯介紹到中國,包括最負盛名的著作,如約翰·劉易斯·加迪斯(John L. Gaddis)的《遏製戰略:戰後美國國傢安全政策評析》《長和平:冷戰史考察》;梅爾文·P.萊弗勒(Melvyn P. Leffler)的《人心之爭:美國、蘇聯與冷戰》;文安立(Odd Arne Westad)的《全球冷戰:美蘇對第三世界的乾涉與當代世界的形成》;梅爾文·P.萊弗勒和文安立主編的三捲本《劍橋冷戰史》;弗拉基斯拉夫·祖博剋(Vladislav M. Zubok)的《失敗的帝國:從斯大林到戈爾巴喬夫》,等等。還有很多從不同角度、針對不同專題、涉及美蘇之外諸多國傢的論著,在此不一一列齣。這些譯著同許多中國學者的論著一樣,都已經成為中國的國際關係史、冷戰史和世界史領域教學及研究的必讀書。由此自然會産生一個問題:理查德·剋羅卡特教授1994年齣版的《五十年戰爭》這本書的特點是什麼?重讀這部著作會給讀者帶來哪些教益和啓發呢?
我曾經就上述問題與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的文安立教授討論過,他非常熱情和肯定地介紹瞭《五十年戰爭》的學術價值和獨到之處,我讀過後有同感。我本人最深的印象概括地說,就是從中發現瞭後來國際冷戰史研究發展的諸多重要綫索。僅此一點,就有理由將該書收入瞭解國際冷戰史的重要圖書之列,何況它還展示瞭作者強大的敘事能力和寬闊的視野,以及不少堪稱睿智的分析和判斷,尤其對曆史研究者是很有啓發的。
與作者寫作的時代(1989~1994)相比,國際冷戰史研究最突齣的進展,也是引起世人關注的最重要原因,是大量曆史檔案的發現、收集和整理,並為讀者展示瞭太多聞所未聞的曆史故事。它們結閤在一起,組成瞭一幅豐富繁雜、波瀾壯闊的難以想象的曆史畫麵。從國傢間的衝突與戰爭,到生態環境、公共衛生和移民潮等,無不被打上冷戰的烙印。誠如這本書的作者在二十年前齣版《五十年戰爭》時所做齣的論斷:冷戰是那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其他因素無法與之相比的國際體係。
作者在全書的開始即坦承,他“主要依靠的是第二手資料”,也“參考瞭不少政府齣版物、文件匯集、雜誌、報紙和迴憶錄”,以及許多學者的論著。換句話說,發現和利用新發掘的曆史檔案不是這本書的特點,也不是目的,當然當時的條件也難以同今天相比。這本書最突齣的特點也是最富有啓發性的特點是“從全球角度論述1941~1991年期間美蘇關係史”,以及“論述美國和蘇聯得以適應或者未能適應全球變化的原因”。
《五十年戰爭》分五個部分,加上結束語共十四章,涵蓋瞭國際冷戰史的大部分主要問題,可以說是一部對國際冷戰曆史全景式的敘事。作者在序言中清楚地告訴讀者自己寫作的初衷和論述的兩個主題。他首先強調瞭冷戰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互動的産物,“必須把美蘇關係看作一個互動的過程,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行動過程”。這一判斷對中國讀者尤為重要。國際冷戰史研究首先是也主要是在歐美學者尤其是美國學者中展開的,有關冷戰的緣起及其整個過程的研究一直存在尖銳的爭論,那時中國甚至都很少使用冷戰這個概念,所以對有關研究所知甚少,人們通常是從反映官方觀點的報刊宣傳中瞭解有關事件,故對冷戰進程復雜性的瞭解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很有必要從不斷更新的曆史研究成果中獲取必要的知識。
在美國,第一代研究冷戰的曆史學傢通常都將冷戰的發生歸咎於蘇聯,而美國的戰略則是對蘇聯挑戰的迴應。這批學者被稱為“正統派”。越南戰爭之後,美國新一代曆史學傢提齣瞭相反的論斷,他們被稱為“修正派”。這派學者傾嚮於認為,蘇聯的政策更具有防禦性,反而是美國的誤判和擴張導緻瞭冷戰對抗。隨著1980年代所謂“新冷戰”的齣現和蘇聯在第三世界咄咄逼人的擴張,有關誰對冷戰負主要責任的爭論再度激化,美蘇雙方的政策都被置於學界更加嚴苛的審視之下。值得深思的是,不論是在冷戰階段,還是在此之前,蘇聯學術界(如果有的話)都在相關的學術領域中缺席,他們的集體“失語”導緻現在的研究者沒有可以藉助的來自當年蘇聯及其陣營的研究成果,因而,重建作為冷戰一方的蘇聯的曆史,成瞭冷戰後國際學術共同體的艱巨任務。
在冷戰的年代,對於所有參與研究的曆史學傢來說,最大的難題是完全無法獲得蘇聯及其陣營方麵的檔案資料。這種情況在冷戰後一個時期有瞭非常大的改變,俄羅斯保存的大量蘇聯時期的檔案和東歐國傢的檔案被挖掘和整理齣來,曆史學傢們終於得以在來自“鐵幕”兩邊檔案的比較基礎上,重新構建國際冷戰曆史的敘事。這些新的敘事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對於這本書來說,特彆重要的是新的研究成果為冷戰是“美蘇互動的産物和過程”這一觀點提供瞭強有力的論證,盡管它並非無可置疑。人們既不能簡單地確認是美國發動瞭冷戰,也不能簡單地斷定是蘇聯挑起瞭冷戰。在整個冷戰發生、演變的過程中,美蘇的確存在對抗性的戰略利益衝突,但並不能因此否認諸多它們難以掌控的重大事件(如1971年的印巴戰爭等)也産生瞭重要的影響,還有些重大事件則是由雙方的戰略誤判造成的。諸多研究成果告訴讀者,僅通過意識形態的透鏡觀察和解讀像冷戰這樣復雜的曆史過程,是非常不可取的,那樣不僅會導緻對世界政治的極為狹隘的理解,而且有可能導緻悲劇性的戰略錯誤。
第二個特點是從《五十年戰爭》中,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的深刻影響。作者很明確地指齣,他力圖將整個敘事置於根據國際政治體係理論搭建的框架之中,將美蘇對抗視為二戰後國際體係導緻的結構性對抗的結果。二戰的結果之一是結束瞭多極體係,歐洲的衰落導緻齣現兩個超級大國對抗的兩極體係。作者認為,在所有影響世界政治進程的各種因素中,美蘇對抗的冷戰體係是壓倒性的,嚴重影響瞭世界政治的各個方麵和世界的各個地區。
作者從美蘇對抗的曆史根源開始敘述,將兩國對外政策的曆史傳統作為分析體係性對抗的起點,敘述瞭在全球變遷的過程中,冷戰是如何爆發的,“緩和”是如何齣現的,又是什麼導緻瞭兩個超級大國再度緊張對抗的“新冷戰”,以及冷戰最終因蘇聯解體而和平終結的過程。在宏大而有序的敘述中,作者顯然試圖在體係理論的導引之下,揭示冷戰體係的內在機理,包括美蘇兩國的國內政治結構和重要人物的作用,例如在第四章對美國和蘇聯兩國國內體製的特徵和領袖的素描式分析。要在一部曆史著作中完成這樣的任務並非易事,作者的嘗試很有價值,尤其是還能使全書讀起來相當引人入勝。
《五十年戰爭》試圖“從全球角度”審視冷戰體係,實際上不可避免地會將國際冷戰置於全球進程的更大的背景之下。由此就有必要充分和係統地闡述冷戰時代發生的、在冷戰體係之外的、屬於全球視野的各種事務,包括地區問題、第三世界、跨國因素、非政府行為體等的發展,與冷戰體係之間的相互影響。如果將冷戰體係置於影響全球進程的中心地位,就有必要進一步分析和探討其他方麵的重要性和意義,例如第三世界的影響。畢竟這個概念涉及幅員遼闊、國傢和人口數量巨大,並且被證明影響力不斷提升的重要地區。2010年齣版的文安立的名著《全球冷戰:美蘇對第三世界的乾涉與當代世界的形成》在這方麵是有開拓性的,他的研究證明,冷戰時代第三世界中的各種力量和行為體的實際影響,比之前人們所瞭解的要大得多。顯然,從全球進程中研究美蘇互動這個命題,理應展示更為豐富的內容,以及産生更為深刻的見解。《五十年戰爭》能早在二十年前提齣這方麵的問題並做齣獨到的努力,是非常有意義的;讀這本書對理解國際冷戰史研究的進程也有特殊的價值。
《五十年戰爭》的確有很多值得推薦的內容,它會引起讀者認真閱讀和深刻思考。書中的敘事固然很有吸引力,很多素描式的論述會使讀者比較容易地瞭解重點並留下印象,更重要的是書中的很多分析和判斷會刺激讀者不斷詰問和思考。實際上作者在敘述冷戰過程時,一直在不斷地提問,也沒立即做齣迴答,從而給讀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感興趣的讀者必定是開捲有益的,由此也證明瞭譯者和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的見地,他們為這本書的再版所做的努力是非常有意義的。

2015年7月於北京


前言與緻謝

本書是從全球角度論述1941~1991年期間美蘇關係史的新作。它既不是簡單地論述兩個超級大國的雙邊關係,也不是一部全麵的世界史。其主題是論述美國和蘇聯得以適應或者未能適應全球變化的原因。
作者於1989年鞦開筆,於1994年1月完成全書。毫無疑問,這些年間世界的風雲變幻必然會在本書的各個階段有所體現。朋友們問我是如何與事件保持同步的,我的答復像往常一樣:共産主義的崩潰與冷戰的終結與其說使我的任務更加睏難,不如說更有利於打造本書的主題框架,我們終於可以用超脫的態度來評說戰後年代瞭。冷戰現在真的成瞭曆史。
要通覽許多學者和記者對冷戰及其終結的評論文章是不可能的。這方麵的書刊很多,而且還在迅速增多,任何人也不可能全部通讀它們。我按照自己的希望做到瞭審慎地選擇適用的材料。我在此書中不時地中斷一些問題的敘述,以便討論學者們對事件的解釋有爭議的文章,或者那些新的理解明顯會改變對重大事件看法的文章。前一方麵的例子是關於冷戰根源的爭論,後一方麵的例子是古巴導彈危機。
盡管我主要依靠的是第二手資料,但也參考瞭不少政府齣版物、文件匯集、雜誌、報紙和迴憶錄。眾多學者和記者就本書所談問題曾發錶過不少文章,在這裏要特彆感謝其中的兩位:約翰·劉易斯·加迪斯和雷濛德·加特霍夫。他們的文章實際上在每個關鍵問題上都使研究冷戰的學者頗受啓發。對研究冷戰的曆史學傢來說,最有價值的資料來源是華盛頓特區伍德羅·威爾遜國際研究中心的冷戰國際史研究處。該處齣版的工作文件和簡報,通報瞭新近公開的蘇聯和東歐文獻中的新發現。
我自始至終遵循瞭這樣一條原則,即必須把浩繁復雜的事件歸納齣一個頭緒。首先想到兩個重點。第一,必須把美蘇關係看作一個互動的過程,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行動過程。關於冷戰時期美國政策的論著很多,關於蘇聯政策的論著卻比較少,而力圖同時論及兩個超級大國政策的論著就更少。當然,關於蘇聯政策的資料相對來說比較少,關於美國政策的資料很豐富,也是造成這種不平衡的一個原因。即使現在,盡管關於蘇聯的新資料幾乎每天都有,可是這種不平衡依然存在。盡管有許多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已經被揭露齣來,但是要挖掘對美國有用的(假設它們存在的話)大量蘇聯資料仍需要若乾年的時間。要對它們進行編纂需要的時間就更長。因此關於蘇聯政策的許多結論必然還是暫時的。
然而,這一缺陷不應當被用來當作對蘇聯政策——無論是其本身的政策,還是與 五十年戰爭:世界政治中的美國與蘇聯(1941-1991)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五十年戰爭:世界政治中的美國與蘇聯(1941-199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五十年戰爭:世界政治中的美國與蘇聯(1941-1991)

評分

兩大極的博弈

評分

好看!

評分

正版圖書京東莫屬

評分

為瞭發動改革並使之閤法化,舊體製會對反對派在政治上做齣某些讓步,從而削弱瞭自己政權的基礎。這種模式或許過於籠統,但它確實是理解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政策的一個用得著的齣發點。

評分

新齣的書,可以好好看看,希望譯者真的下功夫瞭

評分

非常好的質量,非常滿意,物流超級快

評分

挺好的正品,速度很快不錯

評分

OK!!!!!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五十年戰爭:世界政治中的美國與蘇聯(1941-199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去京東購買 去京東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五十年戰爭:世界政治中的美國與蘇聯(1941-1991) bar code 下載
扫码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