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帆,甄锐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中国抗战
  • 装甲战
  • 军事历史
  • 中日战争
  • 钢铁洪流
  • 战争纪实
  • 军事科技
  • 历史研究
  • 武器装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95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79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抗战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5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穿越70年的战火记忆,解读二战中神秘的东方战场。本书两名作者辗转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等地,考证大量史料。深度解析1918-1945年间中日两国装甲兵史,重现了中国军民抗敌卫国的珍贵事迹。

大多数人认为在抗日战争及二战中,中国装甲部队的发展远不及欧洲战场。殊不知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前线的士兵们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明了各类武器,与敌人誓死顽抗。

本书希望以此唤醒我们对全民族抗战中,流血牺牲的中国装甲兵英烈的回忆,将这份民族的尊严与信仰世代传承下去。

内容简介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是一套关于中、日两国装甲部队在上世纪初组建及使用情况的历史科普丛书。《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讲述了自1938年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在中国及太平洋地区爆发的装甲部队作战经过。于上半年出版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18-1937》则为大家呈现了中、日两国从1922年初组建装甲兵到1938年前双方发生的装甲部队交战的历史。

作者简介

  徐帆,1987年1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财经大学法学系毕业。中国抗日战争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日两国装甲部队军史与武器装备、模型制作及民国时期中国国术发展史等有着较深入的研究。


  甄锐,1978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军事及装备史学者,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特约撰稿人。著有《抗战中国坦克装甲车辆图鉴1924-1945》、《丹青难写是精神——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陆军单兵装备详解》等文章。并制作了大量中国抗日战争题材仿真比例模型及场景,代表作为《血战台儿庄之告急》、《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炮啸岳麓》、《重庆大轰炸》和《南京受降》等,中央电视台十套节目《人物》、《手艺》曾对其进行了专访,并制作了专题记录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中日战争(1938)

第一节 浴火重生的中国装甲部队

第二节 日本陆军战车的再发展

第三节 徐州会战

第四节 兰封会战

第五节 广州战役


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远东战场(1939)

第一节 1939年春《日本东京的战车大博览会》

第二节 日本陆军骑兵的装甲机械化演变

第三节 中国境内的各伪军装甲部队

第四节 “国中之国”——驻华国外租界内的装甲部队

第五节 日本关东军第一战车团

第六节 惊涛中成长的中国装甲部队

第七节 中日桂南会战

第八节 国民革命军第五军装甲兵团之整编

第九节 日本陆军机甲(装甲)兵教育及管理机构


第三章 中日战争·敌后战场(1938-1944)

第一节 华北地区的日军装甲部队

第二节 1939年华北地区敌后作战

第三节 1941年华北地区敌后作战

第四节 1943年华北地区敌后作战

第五节 1944年华北地区肃宁县解放战


第四章 日本装甲部队的战时发展(1939-1942)

第一节 日本陆军战车师团的诞生

第二节 战车第三师团(泷兵团)

第三节 日军炮兵的机械化·自走炮(自行火炮)的开发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滇缅路战役(1942)

第一节 勃固地区战斗

第二节 日军战车第十四联队

第三节 中国远征军入缅

第四节 同古保卫战

第五节 叶达西及南阳车站地区作战

第六节 仁安羌大捷

第七节 棠吉之战

第八节 中国远征军全线撤退作战

第九节 陆军第四十八师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1943-1945)

第一节 豫湘桂会战/大陆打通作战

第二节 平汉线作战/豫中会战

第三节 豫西灵宝作战

第四节 抗战末期的陆军机械化学校


第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缅印战场(1943-1944)

第一节 中国陆军机械化学校驻印战车训练班(中国驻印军战车训练班)

第二节 中国驻印军战车营

第三节 日本缅甸方面军战车第十四联队

第四节 孟关、瓦鲁班之战

第五节 加包河谷之战

第六节 孟拱地区战斗

第七节 萨迪亚整训

第八节 英帕尔地区作战


第八章 胜利1945(1944-1945)

第一节 第二期缅北反攻作战

第二节 豫西鄂北会战(老河口作战)

第三节 中国战区受降


第九章 新疆地区装甲战史(1930-1945)

第一节 新疆内战

第二节 新疆省军钢甲车队/战车队

第三节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新兵营)

第四节 新疆地区曾经装备和使用过的部分坦克装甲车辆概述


附录 抗战期间中日两军装甲兵制服赏析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根据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顺利进展,中国也开始作最后反攻,准备歼灭在华的日本中国派遣军。此时第一期由二十一个军为基础的战略机动兵团已经编成;第一期战略后备部队之“青年军”九个师亦已组建;三十五个师的美式武器装备也正在换装。预定在秋季进行总反攻代号为“冰人”和“白塔”的作战计划亦已制定,即首先从广西发动进攻,切断日军从湖南经广西,再至越南的大陆交通线,同时攻占雷州半岛的广州湾,从该处直接取得同盟国经海上运输的大宗作战物资转往各战区,然后东进攻向广州,继而攻占衡阳和韶关,沟通各战区之间的联系;敌后战场由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于日军兵力较薄弱的察哈尔、绥远、山西、河北、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浙江及湖北等地区开展局部反攻作战,收复失地。

  随着形势的急转直下,日本也准备做最后的挣扎。计划准备在本土与美军决战;增强在华沿海对美军登陆之防御;加紧对苏战争的准备。对其伪附庸国进行新的政治怀柔。

  为增强在华对美军登陆作战的准备,日军大本营于4月18日下令,调在广西的第3、第13、第34师团,在广州的第27师团,归中国派遣军直辖,开抵华东和华北,部署沿海对美军之防御;德国覆灭前,日军大本营除令关东军加强对苏战备外,4月30日又令中国派遣军以对美战备为主,同时进行对苏作战之准备,期间决定将第110师团及战车第3师团向上海方面转移。随后根据西峡口方面中国军队的情况,令第110师团按原计划继续转进,令战车第3师团停止向上海转移改向平津地区迅速集结。5月以后,战车第6旅团向上海移动中,于6月10日基于总军命令改向北京转进。战车第3师团主力在老河口作战结束后,师团司令部于7月10日从驻屯地襄城出发,至平津地区集结完成。并未防备张家口方面的苏军南下,混成两个中队的战车派遣给驻蒙军。

  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对日本予以“最后之打击”。而此时美国的原子弹已试验成功,为了避免采取大量伤亡的登陆战以及在苏军前占领日本本土,美军于8月6日上午8时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三天后又在长崎投下了第二枚原子弹。8月8日苏联红军也根据《雅尔达密约》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翌日零时10分,苏联红军分四路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驻守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动全线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18集团军(八路军)为配合苏军作战,出关沿长城线发动反攻,先后收复了张家口、山海关等地。与此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进入大反攻阶段。

  ……

前言/序言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鄙人主笔,甄锐兄副笔(《抗日战争中国军队坦克装甲车辆图鉴》之作者)的首部《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18-1937》及第二部《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都已完成。在本系列首部出版后,即引起了热衷此题材的众多读者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近代军事史学界各位前辈及老师们的指点和好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系列丛书均以特别的多线程叙述风格,其上部详细地描写了从1918年至1937年12月,中日两国军队在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属于铁道兵的装甲列车(铁甲车)上的发展、编制、沿革、装备、参战情况等,极大程度地弥补了国内这一方面的历史空白。该系列的下部,《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中,由于在此段时间线内中日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已全面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蔓延至全球,反法西斯侵略战争已经不再是中日两国间的局部战事,中日两军装甲部队的角逐也扩展到了除中国领土以外的缅甸及印度地区(不包含美日太平洋战场),使得下部的内容较上部来说,更为丰实。而且,在下部中,除详细描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装甲作战之外,笔者还特别注入了大量在其他史料中很少提及的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在敌后战场对侵华日军的各战车部队、铁道装甲列车部队的作战情况,以及在华外国租界和各路日伪军装甲部队等等鲜为人知的内容。

  笔者编著该系列丛书的初衷,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在中国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日两军尤其是中国军队因为军事工业技术落后于西方列强,其装甲部队的发展及作战都远不及欧洲战场。加之文献资料匮乏,而被不明觉厉者耻笑或忽略,长久以来也未被学界所重视,更没有进行过系统且完整的梳理,导致被现今许多书籍或文章所误读和曲解,而互联网上更是充斥着大量不着边际的谣传。但笔者和合著作者等人始终认为,欧洲战场虽然丰富多彩,但始终没有自己祖国土地上发生的全民族抵抗侵略的战争来得熟悉与真切。更加无法忍受的是那些在此次全民族抗战中流血牺牲的中国装甲兵英烈们的丰功伟绩被埋没于历史尘埃之中,被后人所误解或遗忘。

  因此,本系列丛书的作者们辗转于中国大陆、台湾及日本等地收集各种文献、档案资料,进行了较为严谨而深入的考证,以求尽量贴近真实历史。在编著《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系列丛书期间,幸得笔者们的各位亲朋好友(尤其是徐帆及甄锐两位作者的夫人,杨扬女士和孟庆锐女士)及指文图书虎贲工作室创作团队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该丛书能够得以顺利地出版,展示给世人。也因此结识了众多同样对抗战题材有着无限探究热情的同行们,如冯杰、胡博、霍安治、谭飞程、胡卓然等师友。其中要特别感谢本系列丛书的副笔、合著作者之一的甄锐兄,在为此书稿进行辛苦校对的同时,还精心为本系列丛书绘制了大量插图;以及台湾的张之维先生(著有《抗战陆军武备图志》、《国共内战时期国军美制、日制装备》等)为此系列丛书提供的个人收藏照片资料。而在编著该系列丛书下部时,笔者更是有幸诚邀到了国内对坦克装甲车辆有较深研究的钟卜先生提供了其中关于日军对“维克斯”水陆坦克对比测试、第一次入缅作战(叶达西作战及全线撤退部分)及T-26、CV35、雷诺ZB、UE坦克部分资料内容,力求集合国内对此题材有深入研究的同行们共同协力,向所有读者们呈现出一篇完整的中日装甲兵全史。


《烽火钢铁:中国装甲兵抗战征程(1938-1945)》 序言 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撕裂了东亚的宁静,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由此拉开序幕。面对拥有强大工业基础和精锐陆军的侵略者,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上存在着巨大的劣势。然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以及无数仁人志士的牺牲奉献,最终赢得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卫国战争。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一支崭新的军事力量——装甲兵,在中国战场上初露锋芒,虽然彼时他们尚显稚嫩,但其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留下的印记,却是不容忽视的。 本书《烽火钢铁:中国装甲兵抗战征程(1938-1945)》旨在梳理和呈现中国装甲兵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至1945年)的艰辛历程。我们将深入探究这支新兴军事力量的诞生、发展、作战以及其在整个抗战全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细致的中国装甲兵的战时图景。 第一章:萌芽与初创(1938-1939)—— 来自异域的钢铁洪流 1938年,随着战争的深入,国民政府深感仅依靠传统步兵和炮兵难以有效抵御日军的机械化攻势。在当时的国际援助框架下,尤其是来自苏联和美国的支持,中国开始筹建自己的装甲部队。这一时期,中国装甲兵的“启蒙”阶段,主要依靠进口的坦克和装甲车,以及由此衍生的训练和组织体系。 兵工厂的曙光与采购的挑战: 中国当时的兵工厂尚未具备生产现代坦克的条件。因此,装甲部队的装备几乎完全依赖对外采购。我们将在本章中详细分析国民政府在战乱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从苏联、美国等国争取到有限但宝贵的装甲车辆。这些早期采购的车辆,如苏联的T-26、BT系列坦克,美国的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等,成为了中国装甲部队的骨干。 “装甲兵团”的酝酿与组建: 随着装备的到位,组建一支独立的装甲兵部队成为必然。本章将追溯“战车团”、“战车营”等早期装甲单位的组建过程,以及其指挥机构的初步建立。我们还将探讨早期装甲兵的训练模式,如何从零开始,学习驾驶、操作、维修和战术配合。 早期的试探性作战: 尽管力量薄弱,但中国装甲兵在这一时期也参与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战斗。本章将重点关注这些早期的“试水”之战,分析其战斗表现,评估其对战局的影响,以及暴露出的装备、训练和战术上的不足。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日后装甲部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淬炼与成长(1940-1942)—— 困境中的坚韧前行 1940年至1942年,是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时期。国民政府在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努力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装甲兵部队也在逆境中寻求发展。这一时期,尽管外部援助时有时无,且装备更新缓慢,但中国装甲兵在组织、训练和战术运用上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装甲兵学校”的建立与人才培养: 为了解决装甲部队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国民政府积极筹建专业的装甲兵学校。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些学校的建立过程、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为装甲部队输送的大量合格人才。这些学校成为了中国装甲兵知识和技能传承的摇篮。 装备的有限更新与老旧装备的坚持: 尽管新的坦克和装甲车引进困难,但本章仍将梳理这一时期有限的装备更新情况,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老旧装备的作战效能。我们将探讨中国工兵在维修和保养方面的艰辛努力,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改造,延长装备的使用寿命。 实战的历练与战术的探索: 在与日军的多次交锋中,中国装甲兵不断积累实战经验。本章将重点分析在这一时期,中国装甲兵在配合步兵、炮兵作战,以及独立执行侦察、支援任务等方面的表现。我们将探讨,在缺乏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情况下,中国装甲兵如何在复杂地形和不利条件下,探索有效的战术运用,如利用地形掩护、集中优势兵力突击等。 “缅甸远征军”中的装甲力量: 1942年,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装甲部队也随之参与其中。本章将独立章节,深入剖析中国装甲兵在缅甸战场上的作战情况,包括其面临的严峻环境、与日军装甲部队的对抗,以及在协同作战中的表现。这是中国装甲兵第一次大规模走出国门作战,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挺进与反攻(1943-1945)—— 黎明前的钢铁洪流 1943年至1945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自身军事力量的增强,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此时,中国装甲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装备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开始在中国广阔的战场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美合作所”的成果与装备的飞跃: 在“中美合作所”等国际合作项目的推动下,中国装甲部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为先进的装备,如M4“谢尔曼”坦克、M3A3“斯图亚特”坦克等。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些新装备的引进过程、性能特点,以及它们对中国装甲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新一军”、“新六军”等精锐部队的装甲化: 随着装备的更新,一些精锐的中国远征军部队也开始实现机械化和装甲化。本章将重点分析这些部队的装甲力量组成、作战编成,以及他们在滇西反攻等重大战役中的关键作用。 大规模反攻中的装甲作战: 随着中国军队的战略反攻,装甲部队在各种战役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章将详细分析装甲部队在收复失地、突破日军防线、支援步兵作战等方面的战术运用。我们将还原一些具体的战斗场景,展现装甲兵英勇无畏的精神。 装甲兵的后勤保障与维修体系: 在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中,后勤保障和维修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本章将关注装甲部队的后勤补给、维修保障体系的建设和运转情况,以及他们在战争后期所面临的挑战。 抗战胜利的见证: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本章将回顾抗战胜利前夕,中国装甲部队在各地执行的防御和进攻任务,以及他们作为胜利的组成部分,为民族独立和解放所付出的努力。 第四章:反思与传承(战后至今)—— 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启示 抗战胜利并非终点,而是中国军事发展的新起点。本章将对中国装甲兵在抗战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经验教训的总结: 我们将梳理中国装甲兵在抗战期间所取得的成就,也深入剖析其面临的困难和教训,例如装备的不足、技术人才的匮乏、战术理论的滞后等。 历史地位的评定: 本章将探讨中国装甲兵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历史地位,以及他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中的贡献。 精神传承与启示: 中国装甲兵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以顽强的斗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我们将挖掘和弘扬这种精神,为当代中国军队建设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启示。 后续发展线索: 简要提及抗战后中国装甲兵的发展方向,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 结语 《烽火钢铁:中国装甲兵抗战征程(1938-1945)》不仅是一部军事史著作,更是一曲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不屈不挠、奋勇前进的壮丽史诗。本书希望通过对中国装甲兵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的细致梳理和深入研究,让更多人了解这支曾经在战火中淬炼出的钢铁力量,铭记那段峥嵘岁月,传承民族精神,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看到《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这个书名,我就知道这绝对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战争史。专注于“装甲兵”这个细分领域,并且明确了“中日”对抗的视角,再加上1938-1945这个关键的时间段,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在思考,在抗日战争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中国是如何发展起一支能够与日军装甲部队相抗衡的力量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大量的技术引进、人才培养、以及战术思想的形成。 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对中日双方在不同时期、不同战场上的装甲兵部署和作战情况进行详细对比和分析。例如,日军在侵华战争初期,其装甲部队的优势在哪里?又是如何在战场上取得早期胜利的?而中国方面,又是如何一步步学习、发展,最终在后期能够对日军装甲力量形成有效的打击?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一些具体的战例,比如中国装甲部队在防御战中的作用,或者是在反攻作战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比如装备型号、部队番号、人员伤亡等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进行解读,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场宏大战争中,钢铁对决的残酷与壮烈。

评分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勒出了战争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钢铁洪流在战场上奔腾,与敌军的钢铁堡垒展开殊死搏杀。对于我这样一位对军事史,尤其是陆战史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的邀请。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中国军力普遍落后的年代,装甲部队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其组建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或许书中会有关于早期坦克训练、装备维修、以及部队组建的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分析中国装甲兵在面对日军现代化装甲力量时的挑战和应对。例如,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中国装甲部队是如何通过战术创新、灵活运用,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具体的战役,比如那些中国装甲部队参与并取得辉煌战果的战斗,或者是在极端不利条件下,仍然奋勇作战的悲壮故事?我希望看到书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战役记录,更能触及到士兵的个人经历、指挥官的战略决策,以及装甲部队在整个抗战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如果这本书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双方装甲兵的得失,并且对战役的胜败原因进行深入剖析,那将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军事史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钢铁”二字,总是让人联想到坚韧、力量和无畏。而“抗战”两个字,则直接将我们拉回那个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1938-1945年,这正是抗日战争最惨烈、最胶着的阶段,而装甲兵,作为那个时代新兴的、极具破坏力的军事力量,其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发展,无疑是值得深入探究的。我个人一直对军事史,特别是陆军装备的发展非常感兴趣,而坦克、装甲车这些“陆地巡洋舰”,更是战场上的焦点。 我非常好奇,在这段时间内,中国方面是如何在几乎是白手起家的情况下,组建和发展自己的装甲部队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中国装甲兵的早期装备来源,比如从苏联、美国等国引进的坦克型号,以及这些装备的性能特点,和在实战中的表现?同时,书中对于日军装甲部队的描述,又会是怎样的?他们当时的装甲技术水平如何?有哪些经典的坦克型号,例如九七式、一式等,在战场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如果能将两国装甲部队的装备、战术、训练水平,以及在战火中不断演进和对抗的过程,进行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梳理,那将是一部关于近代军事工业和军事思想在中国战场上的生动写照,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评分

从《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这个书名来看,它所涵盖的地理范围和时间跨度都相当可观,不仅仅是中国单方面的装甲兵史,而是将视角放在了中日两国装甲兵的全面较量之上。这一点让我觉得尤为兴奋,因为这意味着我不仅能了解到中国装甲部队在战争中的发展和表现,更能看到他们与日本帝国陆军的装甲力量,是如何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进行残酷对抗的。我想象着书中会对日军的装甲部队进行详细的分析,比如他们的装备型号、战术思想、优势与劣势,以及在中国的战场上,这些优势和劣势是如何被放大或削弱的。 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能够对两国装甲部队在特定战役中的交锋进行详细的复盘。比如,在中条山战役、豫湘桂战役等中国军队遭受重创的战役中,日军的装甲部队是如何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反过来,在昆仑关、常德会战等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战役中,中国装甲兵是否扮演了关键角色?书中是否会运用大量的地图、作战序列和战术图表,来直观地展示装甲部队的运动、部署和作战过程?如果能深入到战术层面,分析不同型号坦克在不同地形下的表现,以及步坦协同的有效性,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趣味,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场史诗般的装甲对决。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光看书名就觉得分量十足,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以及那咆哮着冲锋的钢铁巨兽。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军事史,尤其是装甲战,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这本书自然是我的必读之选。我特别好奇的是,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时期,中国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起自己的装甲力量的?史料中往往是零散地提到一些装甲部队的英勇事迹,但如果这本书能够将1938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内,中国装甲兵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艰难组建、装备引进,到战火中的实战运用,再到最终的浴血奋战,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呈现,那将是多么宝贵的财富。 我更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例如,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背景下,究竟是哪些有识之士,凭借着怎样的毅力和智慧,推动了装甲兵的建立?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政治阻力、技术瓶颈和资源匮乏?书中是否会细致描述中国装甲部队在抗日战场上,面对日军精良装备时,是如何凭借着灵活的战术、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牺牲,打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战果的?比如,在一些关键战役中,中国装甲部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是如同少数精锐的尖刀,撕裂敌人的防线,还是作为协同作战的力量,为步兵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这些细节的呈现,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认知,让那些在装甲车里谱写悲壮诗篇的战士们,不再仅仅是模糊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英雄。

评分

书不错。满详细的。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书很厚,但是价格好贵啊

评分

很不错的历史书,值得购买,鼎力推荐

评分

很喜欢在京东买书,很实惠,图文很好!建议收藏!!

评分

这本书是全面记录了抗战时期中国日本装甲兵的巨著,书非常的厚重,而且印刷质量都是铜版纸,可以说是一本档次很高内容翔实,可以作为收藏着一本好书,我强力推荐

评分

很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非常棒的一本书,中日装甲兵全史可谓是上下册完全上市了,虽然有点小错误,但是瑕不掩瑜哦。

评分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是一套关于中、日两国装甲部队在上世纪初组建及使用情况的历史科普丛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