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册:技术与装备史) [The History of Firefly Tank]

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册:技术与装备史) [The History of Firefly Tan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法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坦克
  • 英国坦克
  • 萤火虫坦克
  • 技术史
  • 装备史
  • 军事历史
  • 装甲武器
  • 战车
  • 历史
  • 军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264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00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战史系列
外文名称:The History of Firefly Tan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盟军经典战车,造型优美的杰作;面对第三帝国黑色铁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正面击毁希特勒“虎豹军团”!扣人心弦的钢铁碰撞,血与火的战争传奇!

海报: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西方盟军坦克几乎无力抗衡德军装甲,而英国皇家装甲兵装备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力挽狂澜,是当时能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正面击毁德军“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式中型坦克的盟军坦克,成为盟军“屠虎驱豹”的“杀手锏”。本系列分两册,《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册:技术与装备)》参考大量文献和资料,图文结合,详细地介绍了“萤火虫”中型坦克其历史渊源、研制、发展、生产编制等技术发展史,重点分析其炮塔、弹药储备、坦克炮与炮弹、辅助武器、通信设备、装甲防护、机动性、型号等技术参数。

作者简介

  王法,1985年生于辽宁鞍山,法学本科毕业,军事研究爱好者。生来平凡,但不甘平庸。出版过多本军事历史类图书,并在多类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共67万余字。军事历史研究的主攻方向为二战时期北非、西线和太平洋战场的陆战,西方盟军的装备、人物与战史。愿以笔为枪,以墨为剑,努力再现那段历史的烽烟,以飨读者。

内页插图

目录

■ 前 言

■ 前“萤火虫”时代

英军坦克炮与隆美尔的影响

17磅炮

失败的“挑战者”

他山之车

M4

M4A3

M4A4

“灰熊”1型

■“萤火虫”的研制与发展

“萤火虫”的摇篮

“萤火虫”的研制

炮 塔

弹药储备布局

坦克炮与炮弹

辅助武器

通信设备

装甲防护

机动性

“萤火虫”的命名

型号区别与辨认

“萤火虫”的生产与编制

产量之谜

英军与英联邦军装甲兵编制

“萤火虫”编制

配发与装备

战 术

车组乘员

■ 美军的“萤火虫”

固步自封

伸手求援

美军“萤火虫”测试

■ 现存的“萤火虫”

■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对于在北非战场上饱受德军反坦克炮之苦的英军装甲兵来说,美军75毫米坦克炮无异于一剂解药。据此,英国陆军部决定研制与美军75毫米坦克炮类似的武器。

  最初,英军从损毁的“谢尔曼”上卸下火炮,安装进“丘吉尔”Mk 4型步兵坦克的炮塔,取代其6磅坦克炮,再将炮塔安装在“丘吉尔”Mk 3型和Mk 4型步兵坦克的底盘上。首批48辆的改装是在北非进行的,因此其被定型为北非75毫米炮型“丘吉尔”步兵坦克(Churchill NA75)。1944年3月至6月,英军共改装了200辆该型坦克。

  同时,英军也不满足于在损毁的“谢尔曼”上卸装坦克炮。英国皇家兵工厂在6磅坦克炮的基础之上进行扩膛,研制出75毫米Mk 5型坦克——亦称75毫米Mk 5A型坦克炮,装备“丘吉尔”Mk 4型、Mk 6型和Mk 7型步兵坦克以及“半人马”Mk 3型巡洋坦克(Centaur Mk III)、“克伦威尔”Mk 4型、Mk 5型和Mk 7型巡洋坦克。

  75毫米Mk 5型坦克炮炮管长度为口径的36.5倍(2.74米),可以发射M72型实芯穿甲弹、M61型被帽穿甲弹和M46型高爆弹,且与美制75毫米M2型和M3型坦克炮弹药通用。M72型实芯穿甲弹与美军同型号弹药无异,M61型被帽穿甲弹则没有像美军同型号弹药那样装有爆炸药,因此是纯粹的“穿甲弹”,而非“穿甲高爆弹”。M46型高爆弹重14.9磅(6.76公斤),炮口初速624.84米/秒,可以配用M48型引信或M54型引信;M48型引信可以设定为瞬时碰炸或延迟爆炸模式,即使瞬时碰炸模式的设定出现故障,高爆弹也会在延迟后发生爆炸;M54型引信可设定多种延迟爆炸模式,高爆弹一旦发射,引信即开始燃烧。其爆炸装药有3种模式:1.49磅(0.68公斤)TNT炸药,1.36磅(0.62公斤)50/50(50%TNT炸药与50%硝酸铵)的“阿马托”炸药(Amatol)或1.52磅(0.69公斤)“特里莫奈特”炸药(Trimonite)。

  就高爆弹威力来看,75毫米Mk 5型坦克炮与美制75毫米M3型坦克炮持平,大于美制76.2毫米M7型坦克炮、英军6磅坦克炮和17磅坦克炮。但是,其穿甲弹能力平平,与美制75毫米M3型坦克炮相当,尚不如6磅坦克炮。而且,由于英军M61型被帽穿甲弹没有爆炸药,因此其击穿装甲后的杀伤后效不如美军的M61型被帽穿甲弹。

  尽管如此,被隆美尔的战术和美制75毫米坦克炮的反制能力鬼迷了心窍的英军装甲兵还是毅然决然地将各型坦克上的6磅坦克炮撤下来,换装仿造自美军75毫米坦克炮的75毫米Mk 5型坦克炮。对此,美军装甲兵也颇为欣喜,认为自己对坦克的定位得到了肯定和印证,因而对现有的作战教义更加深信不疑。

  不同的是,英军装甲部队明白,德军坦克的装甲一定会不断加厚。除了提升高爆弹威力,坦克炮的穿甲效能亦不能忽视——17磅反坦克炮因而转身为坦克炮。英军装甲兵与美军装甲兵对坦克炮的发展和选择,就此分道扬镳。

  与英军坦克的设计相比,英军皇家炮兵对未来战争的思考就要高瞻远瞩得多。

  1940年11月21日,英军皇家炮兵首次提出了研制17磅反坦克炮的技术需求。此时,距离6磅炮进入量产还有一年时间,德军甚至还没有任何战斗全重超过30吨的量产型坦克问世。根据情报,德军已经开始研制能在2000码(1828.8米)距离上击穿80毫米装甲的75毫米反坦克炮,这更加刺激了英军研制新型反坦克炮的决心。

  本质上,需要什么样的反坦克炮,应取决于面对什么样的敌军坦克,而不是敌军装备什么样的反坦克炮。毕竟,反坦克炮的目标是敌军坦克,而不是反坦克炮。如果没有相应的敌军坦克,那么装备威力过大的反坦克炮反而成了浪费。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反坦克炮。小巧的37毫米M3型反坦克炮,从1941年一直用到1945年,始终不存在任何技术上的压力,因为日军坦克的装甲始终薄弱。二战末期,少量投入太平洋战场的57毫米M1型反坦克炮反而遭到美军步兵的唾弃。对于太平洋战场的环境来说,这种反坦克炮过于笨重,而且其穿甲效能用于打击日军坦克实在多余。从这个角度来说,英军研制17磅反坦克炮的“导火索”似乎显得有些“不健康”。然而,正是这种急迫的心态,以及对德军坦克装甲不断加厚保持的敏感度,使英军及时装备了足以对抗德军重型坦克的利器。

  1941年4月15日,英军军械评议委员会在伦敦的英国供给部召开会议,讨论6磅坦克炮和6磅反坦克炮的升级换代计划。英国陆军部、皇家装甲兵和皇家炮兵的代表都参与了会议。

  会议明确:“新型火炮与2磅炮和6磅炮一样,是兼为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的武器;牵引式反坦克炮应该装有传统的两分式大架,水平射界60°;能够在800码(731.52米)击穿120毫米至150毫米厚装甲,以应对传说中正面装甲厚达150毫米的德军新式重型坦克。”

  根据估计,只有3英寸(76.2毫米)口径的火炮,发射17磅(7.71公斤)重的炮弹,炮口初速达到2700英尺/秒(822.96米/秒),才可能符合这样的标准。最初,英军希望用现有型号的火炮进行改进。这样能够使新式武器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实战,并降低成本。3英寸20英担高射炮(QF 3?inch 20 cwt AA gun)一度成为考虑对象,但各种改进方案最终被否决了。英军只能在仓促之中设计新型17磅反坦克炮。

  此时,17磅反坦克炮几乎是盟军阵营中唯一能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虎”式坦克正面装甲的反坦克炮,对抗三号和四号中型坦克更是不在话下。但是,牵引式反坦克炮只能用于静态阵地防御战,无法用于机动作战。牵引车拖拽着17磅反坦克炮,在战场上一路狂追德军坦克的场面是无法想象的。即使将其安装在机动车辆或装甲战斗车辆的底盘上,改装为坦克歼击车或自行反坦克炮,也只是造就了用于机动防御作战的武器。如果想要在进攻作战中,以17磅炮对抗德军重型装甲目标,就必须将其安装在坦克上。正所谓“好马配好鞍”,如17磅炮这样无坚不摧的利器,也应该安装在与之匹配的坦克上。然而,正是这个问题,让英军一筹莫展。

  英军皇家装甲兵炮术学校的布莱迪少校认为,将17磅炮安装在坦克上,“谢尔曼”才是最佳选择。然而,17磅炮的驻退系统尺寸太大,“谢尔曼”炮塔的内部空间容纳不下。布莱迪少校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对此进行研究,因此他采用了看似“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将17磅炮固定在火炮护盾上,开炮时产生的后坐力会被坦克车体吸收,悬挂亦能起到缓冲作用。最初,对于布莱迪少校进行的这项非官方的研究,军方只是简单地表示允许,并没有反对。或许这是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但也可能永远不会进行实际应用,而且谁也不知道多长时间才能制造出这样的坦克。

  1943年6月,威瑟里奇结束了在美国的访问。他毫不掩饰对美军坦克的喜爱和赞美,尤其是“谢尔曼”。英军迫切需要既能发射穿甲弹、又能发射高爆弹的坦克炮,“谢尔曼”不仅能满足这项需求,而且综合性能远在“格兰特/李”之上。经过了诺克斯堡的“洗脑”后,威瑟里奇将首要关注点放在了坦克炮的高爆弹发展上。但是,在关注高爆弹威力的同时,他也关注坦克炮穿甲效能的改进。在结束了美国的访问后,他想回到埃及的英军中东炮术学校。没想到的是,自己却被调回到了卢沃斯皇家装甲兵炮术学校。

  威瑟里奇回到卢沃斯时,皇家装甲兵炮术学校对“挑战者”的抱怨方兴未艾。他看过了这个丑家伙之后,立即加入了众口一辞的“吐槽”行列中。威瑟里奇中校认为,17磅炮就应该安装在“谢尔曼”上,哪怕需要设计全新的炮塔,也在所不惜。

  ……

前言/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中后期的西方盟军坦克令人产生了“火力贫弱”的印象。英军皇家装甲兵装备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是个反例。一旦其他型号的英军坦克陷入了与德军重型坦克的鏖战而叫苦不迭时,“萤火虫”中型坦克就成了“屠虎驱豹”的“杀手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萤火虫”中型坦克是美英盟军技术交流与联合的产物。英军将皇家兵工厂的杰作——17磅炮,安装在了通用性极佳的美制M4系列中型坦克上,成就了二战时期M4/“谢尔曼”系列战车中最著名型号--“萤火虫”的诞生。面对希特勒的“虎豹军团”时,穿盔彻甲的17磅炮使英军装甲兵有了反戈一击的机会。在诺曼底战役前两个月的战斗中,“萤火虫”是唯一能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正面击毁德军“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式中型坦克的盟军坦克。在美军M26“潘兴”重型坦克登陆安特卫普之前,任何型号的盟军坦克都没有如此强劲的火力。

  当然,这种名声在外的武器也存在诸多问题。本质上,“萤火虫”中型坦克是“临时抱佛脚”的过渡性产物,存在设计上无法解决的缺陷。其拥有摧毁德军重型装甲目标的能力,但并不具备抵御德军反坦克火力打击的能力。因此,可以称其为“虎豹杀手”,却很难称其为“虎豹克星”。毕竟,“有能力对抗”不等于“克制”。另一方面,战场上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在实战中忠实地完成了“猎杀虎豹”的任务,在扣人心弦的钢铁碰撞中,生动地演绎了一幕幕交织着血与火的战争传奇。

  武器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武器背后有着研制、设计、指挥和操纵武器的人。武器永远冰冷无情,是有血有肉的人赋予其生命。由于种种原因,二战时期的西方盟军未能像德军那样产生数量如此多、战绩如此惊人的装甲王牌。在“萤火虫”中型坦克的车组中,能够取得击毁几辆德军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战绩,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他们所取得的战绩“含金量”可能更高。他们所面对的对手是甲坚炮利的“虎豹军团”,绝非德军所面对的“软柿子”可比。

  至今,那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已经结束70载。博物馆中的“萤火虫”型坦克,与当年的“战友”和“敌手”陈列在一起,成为了纪念那场史诗与浩劫的无言丰碑。17磅炮黑洞洞的炮口依然指向远方,指向天际,指向诺曼底,仿佛垂暮的老兵在回想那段清晰而又模糊的记忆——那年夏天,寻歼“虎豹”,直捣黄龙,进击第三帝国!

  王法


《烈焰荣光:二战中型坦克的征途》(暂定名) 上册:钢铁的脉搏——技术革新与战场实效 1939年9月1日,硝烟弥漫的波兰大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在这场席卷全球的宏大冲突中,陆地钢铁巨兽——坦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力量。从早期战场上的蹒跚学步,到后期战场上的雷霆万钧,中型坦克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技术革新史,更是无数官兵用鲜血与智慧书写的英勇战歌。 本书《烈焰荣光:二战中型坦克的征途》,将带领读者深入探寻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型坦克,特别是它们在战争中的技术演进、设计理念、性能突破以及如何被实战检验与塑造。我们不会将目光局限于某一款单一型号,而是试图勾勒出二战时期中型坦克技术发展的一幅全景图,从早期设计的局限到后期型号的成熟,从火力、装甲、机动性的不断平衡,到战术运用对技术提出的持续要求。 第一章:战前萌芽与早期碰撞——从“坦克服”到“雷诺FT”的启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催生了坦克的诞生,但早期的坦克往往笨重、脆弱,战术运用也处于摸索阶段。本章将回顾战后时期,各国军事思想家们如何从一战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对未来战争中的装甲力量进行预判。我们将探讨早期设计理念的差异,例如英国对“陆地巡洋舰”的构想,法国对“突击炮”的定位,以及美国试图通过速度和火力来实现“闪电战”的尝试。 早期坦克设计的局限性: 动力系统不足,装甲防护薄弱,火力单一,通信和指挥系统简陋。 战术思想的萌芽: 古迪尔、富勒、德·高尔等人的装甲战理论,为后续坦克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关键早期型号的分析: 如英国的“维克斯E”系列,法国的“H35”和“R35”等,它们代表了当时技术和战术思想的某些方向,也暴露出诸多不足。 “雷诺FT”的深远影响: 这款经典设计所开创的炮塔独立旋转、乘员分工等理念,将贯穿整个中型坦克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战争爆发的考验——中型坦克初露锋芒 二战的爆发,是检验一切军事理论和装备的终极试金石。本章将聚焦战争初期的战场,分析德军“闪电战”为何能在初期取得辉煌胜利,其中中型坦克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同时,我们将考察盟军在面对德军装甲突击时的反应,以及他们如何根据实际战斗经验,开始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坦克设计。 德意志的“Blitzkrieg”与坦克集群: 德军如何将坦克,特别是其早期中型坦克(如“I号”、“II号”、“III号”和“IV号”),作为核心突击力量,实现战术上的突破和战役上的合围。 早期中型坦克的性能评估: 分析德军早期中型坦克在火力、装甲和机动性上的相对优势与劣势,以及它们在面对波兰、法国战场上的实际表现。 盟军的初步应对: 法国、英国等国家在战争初期装备的中型坦克,如“夏尔B1”、“马蒂尔达II”、“丘吉尔”等,它们的战场表现如何?为何未能有效阻挡德军的攻势? 战术层面的教训: 盟军如何从失败中学习,认识到仅靠步兵支援坦克的模式已不再适用,急需发展能够与德军中型坦克相抗衡的型号。 第三章:技术竞赛的升级——火力、装甲与机动性的三重奏 随着战争的深入,双方的技术竞赛愈演愈烈。本章将深入剖析中型坦克在火力、装甲和机动性三大核心要素上的技术演进。我们将重点关注各个参战国为了应对日益强大的对手,在这些方面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研发和改进。 火力的飞跃: 反坦克炮的演进: 从早期的小口径速射炮,到能够摧毁重型坦克的长身管高压炮。 新型弹药的开发: 高爆弹、穿甲弹、破甲弹(HEAT)、硬芯穿甲弹(APCR)以及后期出现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等的出现及其对坦克作战的影响。 火炮口径与威力: 对比不同国家中型坦克所装备的主炮,如75毫米、76毫米、85毫米、90毫米等,分析其穿深、射程和毁伤能力。 瞄准与稳定技术: 早期光学瞄准镜的局限,以及后期稳定瞄准系统、测距仪的引入如何提高首发命中率。 装甲的升级: 装甲材料与厚度: 从均质钢板到倾斜装甲,再到复合装甲的初步探索。 车体与炮塔的设计: 倾斜装甲的应用如何增加有效防护,炮塔形状的变化如何降低被击中的概率。 反坦克武器的压制: 坦克面对反坦克步枪、反坦克炮、磁性水雷、早期反坦克导弹等威胁时的防护需求。 机动性的追求: 发动机技术的进步: 从汽油机到柴油机,功率的提升以及可靠性的改进。 悬挂系统的革新: 螺旋弹簧悬挂、扭杆悬挂等技术如何提高坦克的越野性能和乘坐舒适性。 传动与转向系统: 变速箱、离合器、转向机构的改进如何提升坦克的操控性和战场灵活性。 战场环境适应性: 坦克在不同地形、气候下的机动能力,以及涉水、爬坡等性能的要求。 第四章:战场的试金石——性能数据与战术运用 理论的再美好,也需要经历残酷的实战检验。本章将通过具体的战役和战斗实例,分析不同型号中型坦克的真实表现。我们将量化它们的性能,并探讨技术特点如何影响战术运用,以及战术需求又如何反过来驱动技术发展。 数据背后的故事: 深入分析一些标志性中型坦克的具体技术参数,如“T-34”的机动性与火力平衡,“M4谢尔曼”的可靠性与生产性,“虎式”和“豹式”(作为重型和中型坦克代表)的火力与装甲突破。 以战养战: 战争如何迫使各国根据战场反馈,对现有型号进行频繁的改进和升级。 战术的演变: 坦克协同作战: 如何从早期简单的步兵支援,发展到坦克部队之间的协同,以及与航空兵、炮兵的联合。 反坦克战术的发展: 伏击、诱敌、利用地形等反坦克战术,以及侦察、情报在坦克战中的重要性。 “火力支援”与“主战”角色的辩证: 中型坦克在战争不同阶段,其定位和核心使命的变化。 具体战役中的案例分析: 如库尔斯克会战中“T-34”与德军新锐坦克的对抗,北非战役中“谢尔曼”的适应性,以及诺曼底登陆后,盟军坦克部队如何面对德军重型坦克的挑战。 第五章:生产的洪流——工业制造与后勤保障 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作为支撑。本章将探讨二战时期各国中型坦克的设计理念如何与工业生产能力相结合。我们将分析大规模生产的挑战,以及后勤保障对于维持坦克部队战斗力的极端重要性。 工业化设计理念: 简化设计、标准化生产、易于维护的理念如何贯穿某些坦克型号的研发。 生产线的速度与质量: 对比不同国家在坦克产量上的差异,以及质量控制的挑战。 材料与供应链: 钢铁、橡胶、稀有金属等战略物资的争夺,以及对生产的影响。 后勤的命脉: 燃料、弹药、备件的供应,维修保障体系的建立,以及战场损失与补充的速度。 “流水线上的奇迹”: 如M4谢尔曼坦克为何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惊人的产量,以及其生产流程的创新。 结语:钢铁的遗产 《烈焰荣光:二战中型坦克的征途》上册,将以严谨的史料考证,辅以翔实的图文资料,力求还原二战中型坦克技术与装备发展的真实面貌。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钢铁巨兽背后技术革新、设计理念和战场实践的深入剖析,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坦克本身,更能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科技的力量,以及人类在困境中迸发出的智慧与勇气。这些曾经驰骋沙场的钢铁伙伴,它们的荣光与沉浮,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铭记。

用户评价

评分

《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册:技术与装备史)》——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和力量感。它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一辆英国坦克,却拥有着能够对抗当时最强大的德军“虎”和“豹”的勇气与能力。我对“萤火虫”坦克早有耳闻,知道它在二战后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对其技术细节的了解却十分有限。上册专注于“技术与装备史”,这正是我求知欲最旺盛的部分。我渴望了解“萤火虫”坦克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设计理念是否融合了当时英国陆军的实战需求和技术前沿?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它之所以能被称为“屠虎驱豹”的根本原因——那门标志性的17磅炮,包括它的弹药种类、穿甲能力、射速以及炮组的训练要求?我同样对坦克的内部构造非常感兴趣,例如它的发动机性能如何,传动系统是否可靠,炮塔的旋转和主炮的俯仰机构是否高效?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质量如何?是否能清晰地展现坦克的装甲布局、内部组件排列,甚至是一些罕见的细节?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萤火虫”坦克在技术层面上最全面、最深入的解读,了解它究竟是如何在那个钢铁与烈火交织的战场上,书写自己的传奇。

评分

刚看到《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册:技术与装备史)》这个书名,就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军事装备介绍。它似乎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背后无数工程师和士兵的智慧与汗水。“屠虎驱豹”这个词组,让人立刻联想到二战中那些令人闻风丧胆的德军重型坦克,而“萤火虫”作为一款中型坦克,却敢于承担起“屠虎驱豹”的重任,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上册将重点放在“技术与装备史”,这正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挖掘“萤火虫”坦克从概念到成型,再到大规模生产的整个过程。它在设计上有没有汲取之前型号的经验教训?它在面对当时欧洲战场上最先进的德国坦克时,技术上存在哪些劣势,又通过哪些巧妙的设计弥补了这些不足?比如,在机动性方面,它使用了怎样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在火力方面,17磅炮的性能究竟如何,它与其他坦克的同代主炮相比有什么优劣?书中是否会分析“萤火虫”坦克的不同改进型号,以及它们在技术上的演进?我对它在防护上的设计也很好奇,它的倾斜装甲是否有效,对同类坦克的影响有多大?如果书中能提供详细的技术参数,例如炮塔的旋转速度、最大行程、履带的宽度等等,那就太棒了。我期待的是一种严谨、深入的学术研究,而非浅尝辄止的泛泛而谈。

评分

《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册:技术与装备史)》——这个书名瞬间击中了我的“坦克迷”神经。我一直对二战中那些性能优异、战功卓著的坦克情有独钟,“萤火虫”绝对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曾听闻它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但对其技术细节却知之甚少。上册专注于“技术与装备史”,这正是我最渴望深入了解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严谨的工匠,为我细致地剖析“萤火虫”的每一个零件,它的每一个设计理念。它在诞生之初,英国的坦克工业处于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萤火虫”在整合了强大的17磅炮之后,对坦克的整体设计提出了哪些全新的挑战?书中会否详细介绍它采用的乘员配置,每个位置的职责,以及当时的通信系统状况?我特别想知道,它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有遇到过重大的技术瓶颈,又是如何克服的?例如,17磅炮的弹药兼容性问题,或者坦克的维修保养便利性等等。如果书中能提供详细的尺寸数据、重量分布、发动机功率、最大速度,甚至是装甲板的材质和厚度等信息,那将是对我极大的馈赠。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种“亲手触摸”坦克的真实感,让我仿佛置身于当年的工厂车间,见证“萤火虫”的诞生。

评分

“屠虎驱豹”这四个字,配合着“萤火虫”坦克的名称,瞬间点燃了我对二战军事史的探索欲。《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册:技术与装备史)》——单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它预示着一曲关于勇敢、智慧与钢铁的史诗。作为一名对军事科技发展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尤其关注“技术与装备史”这部分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梳理“萤火虫”坦克的设计初衷,它在当时是否是出于一种“以弱胜强”的战略考量?它的核心竞争力——那门著名的17磅炮,是如何被成功整合进“萤火虫”有限的炮塔空间内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其火炮的俯仰角度、弹道性能,以及与当时德军坦克的火力对比?我同样好奇它的车体设计,包括装甲防护的重点区域,是否采用了某些创新的焊接技术或装甲材料?坦克的悬挂系统、动力传动装置,这些关乎其机动性的关键部分,书中是否会进行详细的图文解析?我想了解它与其他盟军坦克,如美国的谢尔曼,在技术上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如果书中能提供不同时期“萤火虫”型号的技术演变,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分析,那将是一场视觉和知识的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非常吸引我——《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册:技术与装备史)》。单是“屠虎驱豹”这四个字,就充满了力量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看到当年战场上,这辆坦克英勇的身影。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坦克历史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型号。“萤火虫”(Firefly)这个名字也很特别,它不像一些苏联或德国坦克的命名那样直白,反而带有一种神秘和灵动感。我很好奇,为什么它会有这样一个代号?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独特的之处,能够配得上“萤火虫”这样的名字?上册专注于“技术与装备史”,这正是我最想了解的部分。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萤火虫”坦克的研发背景,它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被设计出来的?当时的英国坦克工业面临着哪些挑战?“萤火虫”在武器系统、装甲防护、动力系统等方面有哪些革新?它又是如何借鉴了其他国家的设计理念,或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关于它的17磅炮的详细介绍,这门炮在当时可是名声赫赫,足以对抗德军的虎式和豹式坦克。书中是否会分析17磅炮在“萤火虫”上的安装过程和遇到的技术难题?还有它的装甲布局,是如何在保证机动性的前提下,提供有效的防护的?书中会不会配有详尽的图纸、剖面图以及不同角度的实物照片,让我能直观地了解它的构造?这些细节对于一个坦克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90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东西还不错,价格比较便宜。

评分

在特萨尔森林,英军第24轻骑兵分队的柯尔菲尔得上士的单台ShermanMk.ⅤC连续击毁了4辆“豹”式。同一时间在罗·莱伊地区道林格中士的ShermanMk.ⅤC击毁了1辆“虎”和3辆“豹”式。另外在伯姆威地区英皇家龙骑兵近卫第4/7连的ShermanMk.ⅤC取得了击毁“虎王”,Ⅳ式坦克,Ⅳ式坦克歼击车各1辆的战绩。以上几则战果记录在英陆军第8装甲师的战史上,仅为两天内取得的战果。

评分

看起来还可以,慢慢再看吧

评分

用优惠券,价格合算,书还不错

评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西方盟军坦克几乎无力抗衡德军装甲,而英国皇家装甲兵装备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力挽狂澜,是当时能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正面击毁德军“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式中型坦克的盟军坦克,成为盟军“屠虎驱豹”的“杀手锏”。本系列分两册,《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册:技术与装备)》参考大量文献和资料,图文结合,详细地介绍了“萤火虫”中型坦克其历史渊源、研制、发展、生产编制等技术发展史,重点分析其炮塔、弹药储备、坦克炮与炮弹、辅助武器、通信设备、装甲防护、机动性、型号等技术参数。

评分

指纹出品,值得推荐。

评分

这次可以知道和谢尔曼有什么区别了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