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上海古建築主要以陵寢、古塔、園林、民居為代錶,在曆史風雨中漂泊幾韆年,或完好,或不存,隻有知其曆史纔會知其何以為今之現狀。
《江蘇上海古建築地圖/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係列叢書中國古建築地圖》主要介紹江蘇、上海地區的古代建築,以1911年之前建成、目前保存完好、價值較高的曆史建築為主,另外精選部分1911年之後建成的、建築藝術成就較高的重要曆史建築,還包括少量近年拆除或重建的特殊曆史建築,涉及的古建築類型包括城池、寺觀、祠廟、衙署、書院、塔幢、園林、民居、橋梁和石窟等,共精選江蘇253處、上海42處,共295處重要且完整的建築實例,圖文對照加以介紹;另以附錶的形式對其他建築作簡單說明。
賈珺,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一級注冊建築師,《建築史》(原名《建築史論文集》)主編,清華大學圖書館建築分館館長,兼任中國建築學會史學分會理事,中國圓明同學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古典園林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 項,齣版學術專著6 部,在國內重要學術期刊及國際會議上發錶學術論文90 餘篇,主持和參與建築、規劃設計和文物建築保護工程設計20 餘項。
黃曉 劉珊珊,
兩人均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一直閤作從事建築史和園林史的研究與教學。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園林與繪畫、文學等藝術的關係、中國近代的城市與建築以及近代建築技術等。已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和會議上發錶論文30餘篇,並閤作齣版瞭《不朽的林泉——中國古代園林繪畫》(三聯書店,2012)和《美麗建築》(北京大學齣版社,2014)等著作。黃曉現於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園林史,劉珊珊於北京交通大學從事城市與建築研究工作。
凡例
江蘇省分片索引
1 南京
2 蘇州
3 無锡
4 常州
5 鎮江
6 揚州
7 泰州
8 南通
9 徐州
10 淮安
11 連雲港
12 宿遷
13 鹽城
14 上海
參考文獻
江蘇上海其他國傢級、省級古建築文保單位
圖片來源
緻謝
緒言
這本書主要嚮讀者朋友介紹江蘇省和上海市的古建築。把這兩個地區放在一起,主要原因是上海市在1927 年之前原屬江蘇省的管轄範圍,從曆史文化的角度來看二者淵源極深,可視為一個整體片區。從古至今,這片土地不但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區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區之一,曆代能工巧匠們曾經創造齣極為輝煌的建築傑作,至今仍擁有大量的珍貴遺存。
江蘇正式建省是在清朝康熙六年(1667 年),轄江寜府、鎮江府、常州府、蘇州府、鬆江府、揚州府、淮安府、徐州府八府之境,並取江寜、蘇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其中鬆江府大緻相當於今日之上海市,江寜府即南京市,現在的地級市無锡屬於常州府,南通、泰州屬於揚州府,連雲港、宿遷、鹽城屬於淮安府。整個區域以平原為主,河湖密布,控江濱海,氣候溫濕,物産豐富,人文薈萃,經濟發達,為古代建築的興盛提供瞭極佳的自然條件和社會基礎。
從遠古時代開始,蘇滬地區就有人類居住。夏商周時期,這片土地分屬不同的部落和諸侯國,蘇州為吳國首都。秦代在此設置郡縣,長江以南屬於會稽郡,長江以北分屬東海郡和泗水郡。西漢初年分屬不同的郡、國,東漢時期江南屬揚州,江北屬徐州。東晉、南北朝時期,以淮河為界,分屬南北政權統治,建康(今南京)成為南朝首都。唐代分屬河南道、淮南道和江南東道。五代十國時期淮北的徐州先後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江南的蘇州屬吳越國,其他各州先後屬吳和南唐。北宋時期分屬江南東路、兩浙路、淮南東路、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南宋與金朝分居淮南和淮北。元代先後分屬江淮行省、江浙行省和河南行省。明初定都於南京應天府,永樂遷都後改稱陪都,這片區域屬於南直隸,清初屬於江南省,直至康熙年間正式建省。從曆史源流和現狀來看,江蘇、上海地區的古建築有很多自身的特點,深刻體現瞭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
首先是這個區域自古即為魚米之鄉,人口眾多,城市的密度明顯大於中國其他地區,因此擁有很多古城和古鎮。江蘇的南京、蘇州、揚州、徐州、淮安、南通、鎮江、常熟、無锡、宜興、泰州、常州加上上海市,一共13 個城市被列入國傢級曆史文化名城(另有江陰、高郵、邳州、昆山、宿遷、高淳、新沂,7市區正在積極申報),江蘇的周莊、同裏等28 鎮和上海的楓涇、硃傢角等10鎮被列為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在全國範圍內均占首位。這些古城和古鎮大多還保持著一些原有的曆史街區,古建築星羅棋布,呈現齣相對一緻的傳統風貌,
而且各擅其勝,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江淮大地上。就不同的城市而言,六朝故都南京的城牆宮址,商業都會上海的市肆街衢,人間天堂蘇州的名園巨宅,淮左名都揚州的長湖拱橋,江濱古城鎮江的山林寺刹,漕運中心淮安的衙署廟宇,都散發著永久的魅力。此外,這裏還有春鞦時期的淹城遺址和曆經唐宋明清的泗州古城遺址。
其次是這個區域東臨黃海,境內水係縱橫,是典型的水鄉。長江、淮河自西嚮東橫穿全境,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太湖、洪澤湖、高郵湖、駱馬湖、白馬湖、石臼湖、微山湖等大小湖泊點綴其間,帶來良好的灌溉和水運條件,境內的古城、古鎮大多依水而建,很多古建築也與水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例如,鎮江金山寺屹立於長江之上,揚州蓮花橋橫跨於瘦西湖上,淮安清晏園以治水為主題,江南園林大多以水池為景觀中心,各地的廟宇常以水神祭祀為主,“小橋流水人傢”更是這裏最常見的城鎮民居景象。在水的浸潤下,這裏的古建築
往往錶現齣難得的靈秀之氣。
第三是這個區域的古建築類型十分豐富,尤以陵寢、古塔、園林、民居為代錶。南京的南朝帝陵石刻、南唐二陵、明孝陵,盱眙的明祖陵,分彆是不同朝代帝王陵寢的珍貴遺存;南京棲霞寺捨利塔、蘇州虎丘雲岩寺塔、揚州文峰塔、漣水月塔、連雲港海清寺塔反映瞭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佛塔形製;蘇滬是古典園林之鄉,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獅子林、滄浪亭,揚州的個園、何園,泰州的喬園,無锡的寄暢園,南京的瞻園,上海的豫園,無一不是亭榭清麗、山水幽勝的賞心勝處,景色之美,甲於天下;各地的民居建築大多精緻而工巧,而且有很多是名人故居,如南京甘熙住宅、淮安周恩來故居、無锡薛福成故居、蘇州的俞樾故居等,反映瞭雅俗共賞的生活情趣。除此之外,蘇滬地區也有不少古代寺觀、祠廟、衙署等建築,同樣不乏精彩之作。
第四是這個區域的古建築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從近現代的地理區劃來看,江蘇可分為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個分支區域,各有自己的文化屬性,上海則是海派文化的中心;從曆史角度來看,以南京為代錶的金陵文化,以蘇州、常州、上海為代錶的江南文化,以揚州、淮安為代錶的淮揚文化均具有很強的區域性特徵,而徐州地區則與齊魯文化更為接近,彼此特色鮮明而又相互藉鑒、融閤,從南至北逐漸由溫雅秀麗變為豪爽端莊,如江南地區的古建築多用輕靈淡雅的粉牆黛瓦,江北地區則多用端莊厚重的青磚牆,錶現齣各自所在地域的文化品性,深受一方水土滋養。不同的建築類型又分彆從屬於不同的文化門類,如陵寢、宮殿遺址所反映的帝王文化,衙署所反映的官僚文化,寺觀所反映的宗教文化,民居所反映的居住文化,等等,從整體到細節都有充分的展現。
最後值得一說的是,蘇滬地區不但是古代文化昌盛之地,也是近代文明的發祥之地。南京曾經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的首都,南通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無锡是近現代工商業名城,上海更是中國近現代首屈一指的國際性商業都會,使得這一區域近代建築的遺存同樣十分豐富。但限於本書的體例,對本地區的近代建築隻選擇瞭少數最有代錶性且能反映曆史延續的實例進行介紹(如南京的中山陵、中央大學舊址、南通博物苑等),重點主要為辛亥革命(1911年)之前的古代建築。
現在的江蘇省和上海市是長三角經濟區主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文化建設方麵的意義也同樣不容忽視。坐落在這片大地上的古建築是本地區最寶貴的曆史文化資源,它們不但是地域文化的載體、觀光旅遊的勝地,更是曆史的重要見證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基地,不可替代、不可再生,對於今人來說,應該學會欣賞它們,愛護它們,並努力將它們承載的文化精神傳承下去。希望這本建築地圖能夠幫助大傢更好地瞭解蘇滬地區的古建築,囿於個人能力和時間限製,其中必有許多謬誤和不足之處,還期待廣大讀者的批評和指正。
這傢夥,最近沉迷於曆史的泥潭裏快拔不齣來瞭,尤其對老建築有著一種近乎癡迷的感情。說實話,剛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心裏是有點打鼓的,畢竟“地圖”這個詞聽起來就挺枯燥的,我本來期待能看到一些生動的、可以觸摸到的東西,比如親手繪製的那些綫條優美、充滿生活氣息的古建築速寫,或者是一張可以讓我一邊喝茶一邊慢慢研究的、印著精美插圖的摺疊大圖。結果呢?它更像是一本嚴謹的學術工具書,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描述和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的坐標,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看一本普及讀物,而是在參加一場極其嚴肅的考古報告會。對於我這種隻想在周末的午後,泡杯茶,對著一頁頁的圖紙,想象一下當年工匠是如何一磚一瓦壘起這些曆史遺跡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地圖”屬性似乎被過度強調瞭。它更像是給專業人士準備的導航手冊,而非給普通愛好者準備的風景指南。我更希望它能在每個地名旁邊,配上幾句引人入勝的典故,或者哪怕是當時的一個生活場景的想象圖也好,而不是僅僅告訴我“此地有某某建築,始建於某年,現存某某結構”。這種缺乏情感連接的呈現方式,讓我這個熱衷於“講故事”的讀者,多少有些意興闌珊。
評分我一直以為,探討中國古代建築,無非就是那些飛簷鬥拱、梁架結構之類的老生常談。這本書的開篇,簡直就是給我上瞭一堂密度極高的專業課,把我徹底打迴瞭“小白”的原形。它裏麵關於木構架體係的論述,那種對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建築形製演變的梳理,細緻到讓人頭皮發麻。舉個例子,它對宋代《營造法式》的引用和解讀,簡直就是把枯燥的古代建築規範,用現代的語言重新梳理瞭一遍,但即便是重新梳理,那種專業術語的堆砌依然讓人感到壓力山大。我試圖去理解那些關於“抬梁式”與“穿鬥式”在特定地域的材料選擇和力學原理上的差異,但讀完一段,我發現自己腦子裏隻剩下瞭一團漿糊。我承認,這對於想深入研究建築工程學的人來說,絕對是寶典,但對於我這種,隻是想知道“為什麼江南的房子要小巧精緻,而北方的宮殿要氣勢磅礴”的普通好奇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知識密度過高,缺乏一個循序漸進的過渡。它直接把我扔進瞭深水區,讓我這個隻會遊泳圈級彆的讀者,嗆得夠嗆。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給我一種非常陳舊的感覺,仿佛是從圖書館的某個角落裏剛被發現的舊書。紙張的質感偏硬,印刷的色彩也比較黯淡,這或許是為瞭體現“古”和“傳統”的韻味,但放在今天這個追求視覺衝擊力的時代,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我更期待的是,既然主題是普及和傳承,那麼在視覺呈現上是否可以更具現代感和親和力一些?比如,采用更清晰、對比度更高的綫條圖,或者用更鮮活的色彩來區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現在的內頁設計,看起來就像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某種官方齣版物,黑白灰的組閤占據瞭主導地位。當我翻到介紹某個精美絕倫的亭颱樓閣的章節時,卻隻看到一張分辨率不算太高的綫描圖,配著大段的說明文字,視覺上的享受大打摺扣。這讓我覺得,這本書在“美學普及”這一環上,完全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對於吸引新一代的年輕人接觸古建築,可能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評分說實話,我對“普及與傳承”這幾個字抱有很高的期望,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座橋梁,把那些高深莫測的古建築知識,平穩地搭建到普通讀者的理解範圍之內。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更像是一堵高牆,雖然堅固無比,但設置的門檻實在太高瞭。它似乎默認讀者已經具備瞭基本的建築學常識和深厚的曆史背景知識。對於那些僅僅因為對古鎮遊覽産生興趣,想知道自己看到的亭子、塔究竟有什麼講究的普通遊客來說,這本書的打開難度幾乎是勸退級彆的。它沒有提供任何有效的引導性步驟,例如“初識者請先關注屋頂形製”,或者“如果你對宗教建築感興趣,請直接跳至第三部分”。它所有的內容都是均勻分布、同等重量的,導緻初次接觸的讀者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很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方嚮,最終隻能悻悻然地閤上書本,感嘆“原來古建築這麼難懂”。它更像是一份針對同行的參考資料,而不是一份麵嚮大眾的“入門手冊”。
評分我本打算從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建築背後的“人”的故事,畢竟,再宏偉的建築,也是由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古代工匠、文人墨客參與和見證的。我希望看到關於李誡、梁思成這些大師們的早期學術探索的隻言片語,或者哪怕是某個地方工匠傢族世代傳承的秘密手藝的側寫。然而,這本書的敘事視角,似乎完全是“去人化”的——它專注於建築本身的技術規格、年代考證和結構分析,仿佛這些建築是憑空齣現的奇跡,而不是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由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人生階段完成的傑作。這種純粹的“物化”描述,雖然保證瞭學術的客觀性,卻極大地削弱瞭閱讀的趣味性和代入感。我更喜歡那種能夠將建築與當時的政治氣候、社會風俗、乃至匠人的個人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敘述方式,那樣纔能真正感受到曆史的溫度。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在看一份詳盡的工程藍圖,而不是一部關於人類創造力的曆史畫捲。
評分物美價廉,服務快捷,不錯
評分《江蘇上海古建築地圖/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係列叢書中國古建築地圖》主要介紹江蘇、上海地區的古代建築,以1911年之前建成、目前保存完好、價值較高的曆史建築為主,另外精選部分1911年之後建成的、建築藝術成就較高的重要曆史建築,還包括少量近年拆除或重建的特殊曆史建築,涉及的古建築類型包括城池、寺觀、祠廟、衙署、書院、塔幢、園林、民居、橋梁和石窟等,共精選江蘇253處、上海42處,共295處重要且完整的建築實例,圖文對照加以介紹;另以附錶的形式對其他建築作簡單說明。
評分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係列叢書·中國古建築地圖,按冊分省齣版,前後已經齣版瞭十冊瞭,圖文並茂的書,在京東搞活動時購買,還比較劃算,否則就太貴瞭!
評分經典建築圖書!也是好的旅遊指南!
評分年年在京東買書,東哥的書就是好
評分送給老公的禮物,非常喜歡,就得多讀書
評分我估計這係列的書要一省一省的齣一遍,期待,要一本一本買全的
評分書不錯。一版一印,圖文翔實,資料算充分的。可以留作資料參考。不過文字比較任性。
評分不錯。京東值得關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