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上海古建筑地图/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地图

江苏上海古建筑地图/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地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珺,黄晓,刘珊珊 著
图书标签:
  • 古建筑
  • 江苏
  • 上海
  • 中国古建筑
  • 地图
  • 建筑史
  • 文化遗产
  • 传统建筑
  • 历史
  • 普及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025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4332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江苏上海古建筑主要以陵寝、古塔、园林、民居为代表,在历史风雨中漂泊几千年,或完好,或不存,只有知其历史才会知其何以为今之现状。

内容简介

  《江苏上海古建筑地图/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地图》主要介绍江苏、上海地区的古代建筑,以1911年之前建成、目前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为主,另外精选部分1911年之后建成的、建筑艺术成就较高的重要历史建筑,还包括少量近年拆除或重建的特殊历史建筑,涉及的古建筑类型包括城池、寺观、祠庙、衙署、书院、塔幢、园林、民居、桥梁和石窟等,共精选江苏253处、上海42处,共295处重要且完整的建筑实例,图文对照加以介绍;另以附表的形式对其他建筑作简单说明。

作者简介

  贾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史》(原名《建筑史论文集》)主编,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馆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理事,中国圆明同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园林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 项,出版学术专著6 部,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90 余篇,主持和参与建筑、规划设计和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设计20 余项。


  黄晓 刘珊珊,

  两人均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一直合作从事建筑史和园林史的研究与教学。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园林与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关系、中国近代的城市与建筑以及近代建筑技术等。已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并合作出版了《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三联书店,2012)和《美丽建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等著作。黄晓现于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园林史,刘珊珊于北京交通大学从事城市与建筑研究工作。

目录

凡例

江苏省分片索引

1 南京

2 苏州

3 无锡

4 常州

5 镇江

6 扬州

7 泰州

8 南通

9 徐州

10 淮安

11 连云港

12 宿迁

13 盐城

14 上海

参考文献

江苏上海其他国家级、省级古建筑文保单位

图片来源

致谢

前言/序言

  绪言

  这本书主要向读者朋友介绍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古建筑。把这两个地区放在一起,主要原因是上海市在1927 年之前原属江苏省的管辖范围,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二者渊源极深,可视为一个整体片区。从古至今,这片土地不但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区之一,历代能工巧匠们曾经创造出极为辉煌的建筑杰作,至今仍拥有大量的珍贵遗存。

  江苏正式建省是在清朝康熙六年(1667 年),辖江宁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八府之境,并取江宁、苏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其中松江府大致相当于今日之上海市,江宁府即南京市,现在的地级市无锡属于常州府,南通、泰州属于扬州府,连云港、宿迁、盐城属于淮安府。整个区域以平原为主,河湖密布,控江滨海,气候温湿,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经济发达,为古代建筑的兴盛提供了极佳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

  从远古时代开始,苏沪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夏商周时期,这片土地分属不同的部落和诸侯国,苏州为吴国首都。秦代在此设置郡县,长江以南属于会稽郡,长江以北分属东海郡和泗水郡。西汉初年分属不同的郡、国,东汉时期江南属扬州,江北属徐州。东晋、南北朝时期,以淮河为界,分属南北政权统治,建康(今南京)成为南朝首都。唐代分属河南道、淮南道和江南东道。五代十国时期淮北的徐州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江南的苏州属吴越国,其他各州先后属吴和南唐。北宋时期分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南宋与金朝分居淮南和淮北。元代先后分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和河南行省。明初定都于南京应天府,永乐迁都后改称陪都,这片区域属于南直隶,清初属于江南省,直至康熙年间正式建省。从历史源流和现状来看,江苏、上海地区的古建筑有很多自身的特点,深刻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

  首先是这个区域自古即为鱼米之乡,人口众多,城市的密度明显大于中国其他地区,因此拥有很多古城和古镇。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徐州、淮安、南通、镇江、常熟、无锡、宜兴、泰州、常州加上上海市,一共13 个城市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另有江阴、高邮、邳州、昆山、宿迁、高淳、新沂,7市区正在积极申报),江苏的周庄、同里等28 镇和上海的枫泾、朱家角等10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全国范围内均占首位。这些古城和古镇大多还保持着一些原有的历史街区,古建筑星罗棋布,呈现出相对一致的传统风貌,

  而且各擅其胜,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淮大地上。就不同的城市而言,六朝故都南京的城墙宫址,商业都会上海的市肆街衢,人间天堂苏州的名园巨宅,淮左名都扬州的长湖拱桥,江滨古城镇江的山林寺刹,漕运中心淮安的衙署庙宇,都散发着永久的魅力。此外,这里还有春秋时期的淹城遗址和历经唐宋明清的泗州古城遗址。

  其次是这个区域东临黄海,境内水系纵横,是典型的水乡。长江、淮河自西向东横穿全境,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太湖、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白马湖、石臼湖、微山湖等大小湖泊点缀其间,带来良好的灌溉和水运条件,境内的古城、古镇大多依水而建,很多古建筑也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镇江金山寺屹立于长江之上,扬州莲花桥横跨于瘦西湖上,淮安清晏园以治水为主题,江南园林大多以水池为景观中心,各地的庙宇常以水神祭祀为主,“小桥流水人家”更是这里最常见的城镇民居景象。在水的浸润下,这里的古建筑

  往往表现出难得的灵秀之气。

  第三是这个区域的古建筑类型十分丰富,尤以陵寝、古塔、园林、民居为代表。南京的南朝帝陵石刻、南唐二陵、明孝陵,盱眙的明祖陵,分别是不同朝代帝王陵寝的珍贵遗存;南京栖霞寺舍利塔、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扬州文峰塔、涟水月塔、连云港海清寺塔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佛塔形制;苏沪是古典园林之乡,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沧浪亭,扬州的个园、何园,泰州的乔园,无锡的寄畅园,南京的瞻园,上海的豫园,无一不是亭榭清丽、山水幽胜的赏心胜处,景色之美,甲于天下;各地的民居建筑大多精致而工巧,而且有很多是名人故居,如南京甘熙住宅、淮安周恩来故居、无锡薛福成故居、苏州的俞樾故居等,反映了雅俗共赏的生活情趣。除此之外,苏沪地区也有不少古代寺观、祠庙、衙署等建筑,同样不乏精彩之作。

  第四是这个区域的古建筑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从近现代的地理区划来看,江苏可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分支区域,各有自己的文化属性,上海则是海派文化的中心;从历史角度来看,以南京为代表的金陵文化,以苏州、常州、上海为代表的江南文化,以扬州、淮安为代表的淮扬文化均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而徐州地区则与齐鲁文化更为接近,彼此特色鲜明而又相互借鉴、融合,从南至北逐渐由温雅秀丽变为豪爽端庄,如江南地区的古建筑多用轻灵淡雅的粉墙黛瓦,江北地区则多用端庄厚重的青砖墙,表现出各自所在地域的文化品性,深受一方水土滋养。不同的建筑类型又分别从属于不同的文化门类,如陵寝、宫殿遗址所反映的帝王文化,衙署所反映的官僚文化,寺观所反映的宗教文化,民居所反映的居住文化,等等,从整体到细节都有充分的展现。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苏沪地区不但是古代文化昌盛之地,也是近代文明的发祥之地。南京曾经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首都,南通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无锡是近现代工商业名城,上海更是中国近现代首屈一指的国际性商业都会,使得这一区域近代建筑的遗存同样十分丰富。但限于本书的体例,对本地区的近代建筑只选择了少数最有代表性且能反映历史延续的实例进行介绍(如南京的中山陵、中央大学旧址、南通博物苑等),重点主要为辛亥革命(1911年)之前的古代建筑。

  现在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是长三角经济区主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意义也同样不容忽视。坐落在这片大地上的古建筑是本地区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它们不但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观光旅游的胜地,更是历史的重要见证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地,不可替代、不可再生,对于今人来说,应该学会欣赏它们,爱护它们,并努力将它们承载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希望这本建筑地图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苏沪地区的古建筑,囿于个人能力和时间限制,其中必有许多谬误和不足之处,还期待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踏寻古韵,探微东方建筑智慧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其勤劳与智慧,在建筑领域留下了璀璨夺目的篇章。从巍峨的宫殿到宁静的园林,从坚固的城池到精致的民居,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审美情趣。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的重要一环,旨在深入浅出地揭示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份厚重的历史底蕴与非凡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绝非仅仅是冰冷的石木结构,它们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科技水平以及生活习俗的生动载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古人认为,建筑应当顺应自然,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这体现在选址的“风水”学问,对山川地貌的巧妙利用,以及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洽结合。无论是依山傍水而建的皇家园林,还是坐北朝南、错落有致的民居,都无不体现着这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从。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系统地梳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与核心特征。我们将首先追溯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聚落,历经夏商周的早期夯土建筑,到秦汉时期建筑的初步规制与规模化发展,再到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兴盛,隋唐宋元的辉煌成熟,直至明清时期建筑的集大成与最后的演变。每一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建筑印记,塑造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貌。 在建筑体系上,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木构架体系为骨干,成为区别于西方石质建筑的重要标志。我们将深入剖析斗拱的精巧结构,阐释它如何支撑起庞大的屋顶,又如何成为装饰与象征的双重载体。榫卯结构的智慧,更是展现了古人对材料性能的深刻理解与高超的工艺水平,使得建筑无需一钉一铆,却能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挺立。此外,屋顶形式的多样性,如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不仅关乎建筑的功能与等级,更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追求。 本书还将重点关注中国古代建筑的“礼制”与“等级”。建筑的规模、形制、色彩、装饰,都与居住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建筑的用途息息相关。例如,紫禁城的金碧辉煌与普通民居的朴素淡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背后蕴含的是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的体现。宫殿、坛庙、陵墓、寺观、园林、住宅、城池、桥梁、塔等各类建筑,虽然功能各异,但在设计理念、结构体系以及装饰风格上,都遵循着一套内在的逻辑与美学原则。 我们还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实例。从气势恢宏的北京故宫,体验皇家威严;到小巧玲珑的苏州园林,感受文人雅士的意境;再到巍峨耸立的悬空寺,惊叹其工程的鬼斧神工;或是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领略古代的防御智慧。每一处古建筑都是一本无字的历史书,蕴含着无数的故事与传说。我们将通过详实的文字介绍与精美的图文资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近距离地欣赏这些宏伟的建筑杰作。 除了宏观的体系与实例,本书还将在微观层面,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细节魅力。色彩的运用,如琉璃瓦的五彩斑斓,宫墙的朱红,影壁的青砖灰瓦,都各有其深意。雕刻与彩绘的精美绝伦,从龙凤吉祥纹样的祥瑞寓意,到花鸟山水的诗情画意,都展现了工匠们精湛的手艺与丰富的想象力。砖石的砌筑工艺,木材的选用与加工,材料的天然属性与人文创造的完美结合,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当然,中国古代建筑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其背后的技术支撑。书中也将适时介绍一些古代的测量、制图、施工等方面的知识,揭示古人是如何凭借有限的工具,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建筑成就。对这些技术的了解,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在当今社会,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书的编写,也是希望能够唤醒更多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关注与热爱,理解其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地位与重要价值。通过知识的普及,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尊重、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古老的建筑智慧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建筑图册或技术手册,它更是一次文化之旅,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探索。它将帮助读者: 建立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整体认知: 从宏观的历史发展、风格演变到微观的构造细节,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理解建筑背后的哲学与文化: 领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何渗透于建筑之中。 欣赏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惊叹于榫卯结构、斗拱体系等复杂构造的巧妙设计与高超工艺。 品味建筑的审美意境: 感受色彩、雕刻、空间布局等方面所蕴含的东方古典美学。 认识不同类型建筑的特点与功能: 区分宫殿、园林、民居、寺庙等建筑的独特风格与时代特征。 激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了解古建筑的价值,认识到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通俗易懂,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同时又保证内容的严谨性与准确性。丰富的插图、图表与案例分析,将使抽象的建筑知识变得生动直观。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本书,无论是建筑专业的学生,还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开启一段激动人心的古建筑探索之旅。 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无字的历史书”,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用智慧去理解,共同追寻那份属于东方古韵的深邃与永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家伙,最近沉迷于历史的泥潭里快拔不出来了,尤其对老建筑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感情。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地图”这个词听起来就挺枯燥的,我本来期待能看到一些生动的、可以触摸到的东西,比如亲手绘制的那些线条优美、充满生活气息的古建筑速写,或者是一张可以让我一边喝茶一边慢慢研究的、印着精美插图的折叠大图。结果呢?它更像是一本严谨的学术工具书,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描述和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坐标,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普及读物,而是在参加一场极其严肃的考古报告会。对于我这种只想在周末的午后,泡杯茶,对着一页页的图纸,想象一下当年工匠是如何一砖一瓦垒起这些历史遗迹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地图”属性似乎被过度强调了。它更像是给专业人士准备的导航手册,而非给普通爱好者准备的风景指南。我更希望它能在每个地名旁边,配上几句引人入胜的典故,或者哪怕是当时的一个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也好,而不是仅仅告诉我“此地有某某建筑,始建于某年,现存某某结构”。这种缺乏情感连接的呈现方式,让我这个热衷于“讲故事”的读者,多少有些意兴阑珊。

评分

说实话,我对“普及与传承”这几个字抱有很高的期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座桥梁,把那些高深莫测的古建筑知识,平稳地搭建到普通读者的理解范围之内。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更像是一堵高墙,虽然坚固无比,但设置的门槛实在太高了。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建筑学常识和深厚的历史背景知识。对于那些仅仅因为对古镇游览产生兴趣,想知道自己看到的亭子、塔究竟有什么讲究的普通游客来说,这本书的打开难度几乎是劝退级别的。它没有提供任何有效的引导性步骤,例如“初识者请先关注屋顶形制”,或者“如果你对宗教建筑感兴趣,请直接跳至第三部分”。它所有的内容都是均匀分布、同等重量的,导致初次接触的读者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很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方向,最终只能悻悻然地合上书本,感叹“原来古建筑这么难懂”。它更像是一份针对同行的参考资料,而不是一份面向大众的“入门手册”。

评分

我本打算从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建筑背后的“人”的故事,毕竟,再宏伟的建筑,也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古代工匠、文人墨客参与和见证的。我希望看到关于李诫、梁思成这些大师们的早期学术探索的只言片语,或者哪怕是某个地方工匠家族世代传承的秘密手艺的侧写。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视角,似乎完全是“去人化”的——它专注于建筑本身的技术规格、年代考证和结构分析,仿佛这些建筑是凭空出现的奇迹,而不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由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人生阶段完成的杰作。这种纯粹的“物化”描述,虽然保证了学术的客观性,却极大地削弱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我更喜欢那种能够将建筑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社会风俗、乃至匠人的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叙述方式,那样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看一份详尽的工程蓝图,而不是一部关于人类创造力的历史画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给我一种非常陈旧的感觉,仿佛是从图书馆的某个角落里刚被发现的旧书。纸张的质感偏硬,印刷的色彩也比较黯淡,这或许是为了体现“古”和“传统”的韵味,但放在今天这个追求视觉冲击力的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更期待的是,既然主题是普及和传承,那么在视觉呈现上是否可以更具现代感和亲和力一些?比如,采用更清晰、对比度更高的线条图,或者用更鲜活的色彩来区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现在的内页设计,看起来就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某种官方出版物,黑白灰的组合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我翻到介绍某个精美绝伦的亭台楼阁的章节时,却只看到一张分辨率不算太高的线描图,配着大段的说明文字,视觉上的享受大打折扣。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在“美学普及”这一环上,完全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吸引新一代的年轻人接触古建筑,可能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评分

我一直以为,探讨中国古代建筑,无非就是那些飞檐斗拱、梁架结构之类的老生常谈。这本书的开篇,简直就是给我上了一堂密度极高的专业课,把我彻底打回了“小白”的原形。它里面关于木构架体系的论述,那种对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建筑形制演变的梳理,细致到让人头皮发麻。举个例子,它对宋代《营造法式》的引用和解读,简直就是把枯燥的古代建筑规范,用现代的语言重新梳理了一遍,但即便是重新梳理,那种专业术语的堆砌依然让人感到压力山大。我试图去理解那些关于“抬梁式”与“穿斗式”在特定地域的材料选择和力学原理上的差异,但读完一段,我发现自己脑子里只剩下了一团浆糊。我承认,这对于想深入研究建筑工程学的人来说,绝对是宝典,但对于我这种,只是想知道“为什么江南的房子要小巧精致,而北方的宫殿要气势磅礴”的普通好奇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密度过高,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的过渡。它直接把我扔进了深水区,让我这个只会游泳圈级别的读者,呛得够呛。

评分

有收藏意义的工具书。所谓按图索骥也就是如此吧。装帧精美,印制上佳。略贵,搞活动时可半价入。

评分

这套书总共5本,都已经买了,内容很全面,都是彩图,很值。

评分

参加满六免三的活动,还是比较划算的,相当于4折以内。

评分

好哈哈哈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京东这一次的活动很给力,特别是最后的满三百减一百的券基本都抢到了,没有玩虚的。所以我又屯了这么多书,不知好久能看完呢?不过心里是高兴的。这一套书清华做的很好,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作为了解和科普兴趣来说值得珍藏。

评分

很好很好,老家的建筑都想走一走,参考一下哈哈哈。

评分

宝贝收到,有纸箱保护,书品相很好,物流也很给力,这次特别给京东书品相点个赞,比之前好。考研借助这书了解下家乡的古建筑,增加见识和对家乡的了解,清华大学出版得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广东海南古建筑地图/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地图》扼要介绍了广东省和海南省的主要古建筑,具体为1938年之前建成,由文物行政部门核定文物保护单位(含世界文化遗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包括对2个省5大片34个县市的372处古建筑群的介绍,以及208处古建筑群的列表说明。采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配以实地踏勘取照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以期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文物单位的特点和艺术成就。既可作为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的案头收藏和导游手册,也可作为研究广东、海南两省城市、建筑的参考资料。

评分

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