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1927年,奧威爾辭去在緬甸的職務,開始輾轉於英國本島和歐洲大陸。1933年,他以這段經曆為題材寫就瞭此書,敘述瞭在巴黎靠打零工度日,掙紮在社會底層,不久又迴到倫敦,生活狀況進一步惡化,淪為無業遊民並顛沛流離的種種經曆,展示瞭觸目驚心又不失真實的奧威爾式的真相,對貧睏與社會作瞭冷靜的感想和評論,並透著黑色的幽默。
作者簡介
喬治·奧威爾(1903—1950),英國偉大的人道主義作傢、新聞記者、社會評論傢。他一生顛沛流離,但始終以敏銳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筆記錄著他所生活的時代,緻力於維護人類自由和尊嚴,揭露、鞭笞專製和極權主義,並提齣瞭超越時代的預言,因此他被尊稱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精彩書評
這個骯髒的貧民窟和住在其中的古怪眾生,既是貧窮的實例教材,也是我親身經曆的背景環境。
奧威爾首先是先知,其次纔是聖徒。
——止庵
奧威爾是我們這一代人中僅有的幾位重要的作傢之一。
——Desmond MacCarthy
他能夠在目睹糟境況的同時為美好的東西而戰。
——Granville Hicks
非常有趣的一本書……真實的人類記錄,同時又極富藝術力量,雖然揭露瞭其中的骯髒墮落,但結果卻像精美的銅版蝕刻一樣齣奇漂亮。書中描寫的臨時收容所場景如但丁筆下的那些不可名狀的淒慘場景般令人恐懼。
——Compton Mackenzie
目錄
第一章 1
第二章 9
第三章 17
第四章 25
第五章 33
第六章 41
第七章 49
第八章 59
第九章 67
第十章 75
第十一章 83
第十二章 91
第十三章 97
第十四章 105
第十五章 117
第十六章 125
第十七章 131
第十八章 139
第十九章 145
第二十章 153
第二十一章 163
第二十二章 169
第二十三章 177
第二十四章 183
第二十五章 193
第二十六章 201
第二十七章 207
第二十八章 217
第二十九章 223
第三十章 233
第三十一章 243
第三十二章 253
第三十三章 261
第三十四章 271
第三十五章 281
第三十六章 291
第三十七章 301
第三十八章 309
精彩書摘
第三章
我在金雞街一帶住瞭大概一年半。夏季的一天,我發現自己隻剩下四百五十法郎,除此之外隻有每周教英語課掙來的三十六法郎。迄今為止我從沒考慮過未來,但現在我意識到必須馬上采取行動。我決定開始找工作,而且——事實證明,幸虧如此——為瞭以防萬一我提前付瞭一個月的房租兩百法郎。不算上英語課掙的錢,我可以靠著剩下的二百五十法郎活一個月,在此期間我很有把握能找到工作。我打算給某個旅行社做導遊,或是當個口譯員。然而,我走瞭黴運,沒能實現計劃。
一天,旅店裏來瞭一個自稱是排字工的年輕意大利人。他這個人難以捉摸,留著絡腮鬍子,這錶明他要麼是個惡棍,要麼是個知識分子,沒人說得清他是哪個階層的人。F太太不喜歡他的外錶,讓他預付瞭一周的房租。那意大利人付瞭租金,在旅店呆瞭六晚。在此期間他配瞭幾把鑰匙,在最後一晚洗劫瞭一打房間,包括我的在內。不幸之萬幸,他沒有找到我口袋裏的錢,所以我還不至於身無分文。我隻剩下瞭四十七法郎——相當於七先令十便士。
這終結瞭我找工作的計劃。我現在必須過每天隻花六法郎的日子,從一開始這就很難,我沒什麼心思去想彆的事情。從這時起我的貧窮之旅開始瞭,每天花六法郎如果不算是赤貧,也至少在它的邊兒上瞭。六法郎就是一先令,要是知道方法,你可以靠一先令在巴黎過一天。但這是件很復雜的事情。
總的來說,初嘗貧窮的滋味很怪異。關於貧窮你已經想過很多,終其一生你都在害怕它,知道它遲早會發生在你身上;它和你想的真是完全不一樣。你以為它很簡單,其實它極端復雜。你以為它很糟糕,其實它隻是可憐又無聊。你首先發現的,就是貧窮所緻的特彆低人一等的感覺,它帶給你的變化,以及一言難盡的吝嗇和錙銖必較。
比如,你發現瞭貧窮所屬的秘密。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之下,你淪落到每天隻有六法郎收入的地步。當然你不敢承認,而且必須裝得和以前活得一樣好。從一開始你就陷入瞭謊言的網中,甚至難以圓謊。你不再把衣服送到洗衣店去,洗衣婦在街上截住你逼問原因;你含糊應付,她就認為你把衣服送到彆處去洗,永遠跟你結瞭仇。賣煙草的一直問你為什麼減少瞭吸煙量。有些信需要迴復,但是你由於郵票太貴而沒法迴。還有吃飯,這是最大的睏難。每天到瞭飯點你就齣去,錶麵上是去餐館,其實是在盧森堡公園逛上一個小時看鴿子。之後你偷偷把食物裝在口袋裏帶迴去。你吃麵包和人造黃油,或是麵包和酒,甚至食物是什麼也要說謊。你必須買黑麵包而不是傢庭麵包,因為它雖然貴點,但卻是圓形的,可以藏在衣袋裏。這每天浪費掉你一法郎。有時候為瞭裝裝門麵,你還得花六十生丁喝酒,因而導緻沒飯可吃。你的衣服床單髒瞭,肥皂和剃須刀也用光瞭。你需要理發,試著自己動手結果不堪入目,最後不得不求助於理發師,然後花掉一天的飯錢。從早到晚你都在說謊,代價昂貴的謊言。
你發現每天六法郎的生活極其不穩定。刻薄的倒黴事降臨奪走你的食物。你花掉最後八十生丁買瞭半升牛奶,放在酒精燈上煮。煮的時候一隻蟲子在你的前臂上爬,你用指甲一彈,它就撲通一聲掉進牛奶裏。除瞭倒掉牛奶餓肚子之外你彆無他法。
你到麵包店去買一磅麵包,等付錢的時候女店員在給另一個顧客切一磅麵包。她笨手笨腳,切瞭不止一磅。“請原諒,先生,”她說,“我想您不介意多付兩個蘇吧?”麵包賣一法郎一磅,你隻有一法郎。你想到自己也可能被要求多付兩個蘇,但又不得不承認自己付不起,於是你隻能落荒而逃。幾個小時之後你纔敢再走進一傢麵包店。
你到果蔬店去花一法郎買一公斤土豆。但是湊齣這一法郎的硬幣裏有一個是比利時硬幣,店員拒收。你逃齣店鋪,以後再也去不瞭那裏。
你在一個高級街區閑逛,看到一個顯赫的朋友走來。為瞭避開他,你躲進最近的咖啡店。進瞭咖啡店你就必須買喝的,所以你花掉最後五十生丁買瞭一杯黑咖啡,結果裏麵有隻死蒼蠅。這類事情還有很多,它們都是缺錢生活的組成部分。
你明白瞭挨餓是什麼樣子。吃過瞭麵包和人造黃油,你齣門,看著路邊商店的櫥窗。到處都是大堆大塊的食物在捉弄你:整隻整隻的豬、一籃籃熱乎乎的麵包、大塊大塊嫩黃的黃油、一串串香腸、堆積如山的土豆,還有磨刀石一般的格魯耶爾乾酪。看著這麼多食物你幾欲落淚,被自哀淹沒。你想要搶一條麵包就跑,在被人抓住之前就把它吞進肚子,但由於膽怯你還是沒這麼做。
你發現隨貧窮而來的是無聊,當你無事可做又腹中空空時,彆的事情都無法讓你提起興緻。整整半天你躺在床上,感覺自己就像是波德萊爾詩中骨瘦如柴的年輕人。隻有食物纔能讓你起身。你發現人要是整周靠麵包和人造黃油過活,他也不算是人瞭,隻不過是一個肚子加上幾個附屬器官。
這,以及更多說不盡的同類事情,就是每天靠六法郎過活的日子。在巴黎有數韆人都是這麼活過來的:掙紮的藝術傢和學生、攬不到生意的妓女、各種各樣失業的人。可以說,這就是貧窮的邊緣瞭。
我又這樣過瞭大概三周。那四十七法郎很快就花光瞭,我隻能靠著上英語課掙的三十六法郎勉強過活。由於缺乏經驗,我很不善於理財,有時一整天都吃不上飯。這種時候我就隻能變賣衣服,偷偷把它們裝在小包裏帶齣旅店,拿到聖吉納維芙山大街上的一傢二手商店。店主是一個極難相處的紅發猶太人,一看到顧客就大發脾氣。從他的舉止可以推測,我們的光顧給他帶來瞭很大的傷害。“他媽的!”他大叫道,“你又來瞭?你以為這是什麼?施粥場嗎?”他齣的價低得難以置信。一頂我花瞭二十五先令買來、還沒戴過幾次的帽子他隻願齣五法郎;一雙好鞋,五法郎;襯衫,每件一法郎。他總是喜歡以物易物而不是花錢收購,並且常玩花樣,強行把沒用的東西塞進彆人手裏,然後假裝人傢接受瞭。有一次我看見他從一個老太婆那兒收瞭一件好大衣,往她手裏塞瞭兩個白颱球,她還沒來得及抗議就被他快速推齣瞭店門。要不是怕擔不起後果,打扁這個猶太佬的鼻子絕對大快人心。
這三周過得又髒又難受,而且顯然更糟的還在後頭,因為我的房租馬上就要到期。然而,事情遠遠沒有我想象的那樣糟糕。因為當你接近貧窮時,你總會得到一些比其他更有價值的發現。你發現瞭無聊、卑賤的並發癥和飢餓的開始,但你也會發現貧窮的可取之處:事實上它蓋過瞭未來。在一定條件之下,你的錢越少你越不擔心。當你有一百法郎時你會陷入極度的恐慌。當你隻有三法郎的時候你卻會很淡定;因為三法郎能讓你挺到明天,你也不會想再以後的事情。你感到厭煩,但並不害怕。你茫然地想,“我應該會挨餓個一兩天——太可怕瞭,不是嗎?”然後就開始想其他事情。在某種程度上,隻有麵包和人造黃油的食譜本身就聊以自慰。
受窮時,還有一種感覺很可以安慰人。我相信每個曾經受過窮的人都經曆過。知道自己終於真真正正地窮睏潦倒瞭——那是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幾乎令人愉悅。你曾無數次談論過一蹶不振的情況——看,現在就是瞭,你已經到瞭這步境地,而且還能忍受。這能消除很多焦慮。
……
前言/序言
《巴黎倫敦落魄記》:一段漂泊靈魂的都市挽歌 這部作品,初看似是一本記錄主人公在巴黎與倫敦兩座繁華都市中拮據生活的流水賬,然而,撥開那些關於食物短缺、住宿簡陋、工作粗鄙的錶象,我們會發現,作者以一種近乎殘酷的誠實,剖析瞭金錢的虛無、社會的冷漠以及個體在現代都市洪流中掙紮求生的孤獨與堅韌。這並非僅僅是一次窮睏潦倒的旅行遊記,而是一次對人類生存境況的深刻洞察,一次對所謂“文明”社會的辛辣反諷。 故事的開端,我們將主人公置於浪漫之都巴黎。然而,這裏的浪漫,對於一個身無分文的異鄉客來說,不過是冰冷現實的精緻包裝。他棲身於狹窄擁擠、空氣汙濁的閣樓,為填飽肚子不惜屈尊於洗碗工的卑微職位,在油膩的廚房裏忍受著同事的嘲諷和老闆的嗬斥。這裏的每一頓飯,都彌足珍貴,每一次微薄的收入,都經過精打細算。他觀察著周遭形形色色的人們,有同樣落魄的藝術傢和勞工,有衣冠楚楚卻內心空虛的資産階級,更有那些在光鮮背後操縱著一切的冷血資本傢。作者筆下的巴黎,不再是明信片上的埃菲爾鐵塔和塞納河畔的咖啡館,而是充斥著汗水、油汙、以及被壓抑的欲望與絕望的氣息。 在巴黎的經曆,如同一次痛苦而必要的洗禮,讓主人公深刻體會到金錢在社會運作中的絕對權力,以及貧窮所帶來的羞辱和不公。他目睹瞭食物的浪費與飢餓的並存,看到瞭人性的善惡在極端境遇下的徹底暴露。即便如此,他從未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以及對人性的微弱希望。他在短暫的間隙裏,依然會沉醉於塞納河畔的夕陽,依然會聆聽街頭藝人的歌聲,在最卑微的處境中尋找一絲靈魂的慰藉。 隨後,敘事的焦點轉移至工業革命的搖籃、現代文明的中心——倫敦。這裏的景象,與巴黎的喧囂不同,倫敦以其龐大、冰冷、機械化的運作方式,展現瞭另一種形式的生存挑戰。主人公在這座偉大的城市裏,繼續著他跌跌撞撞的生活,從事著更為艱苦、更少尊嚴的工作,例如充當一名“推銷員”,在寒風中敲開一扇扇門,卻屢屢遭遇冷遇和拒絕。他行走在倫敦骯髒的街道,穿梭於擁擠的地鐵,與各種各樣的社會底層人士打交道。這些人,有的是失業的工人,有的是被社會拋棄的流浪漢,有的是為瞭生計而不得不齣賣尊嚴的女性。 在倫敦,主人公更加清晰地看到瞭金錢對人性的腐蝕,以及階級固化所帶來的絕望。他觀察著那些富裕階層如何揮霍無度,而底層人民卻為瞭一點點施捨而卑躬屈膝。他體驗著社會規則的無情,以及個體在龐大機器麵前的渺小與無力。然而,即使身處最深的泥沼,他也未曾完全喪失自我。他依然保持著敏銳的觀察力,以一種冷靜甚至帶點戲謔的筆調,記錄下所見所聞。他與同樣落魄的酒鬼、毒販、小偷為伍,卻能在他們身上看到閃爍著人性微弱的光芒,看到在絕境中依然存在的友情和互助。 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夠長久地打動人心,在於其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作者並沒有將主人公塑造成一個苦情英雄,而是以一種近乎坦白的姿態,呈現瞭一個普通人在極端環境下的真實反應。他有過沮喪、有過憤怒、有過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種不屈服的精神。他用自己的經曆,揭示瞭物質貧睏與精神富有之間的復雜關係,以及在物質至上的社會中,個體如何保持獨立思考和人格尊嚴。 “落魄”二字,並非僅僅是物質上的匱乏,更是精神上的孤寂與迷失。主人公在巴黎和倫敦的經曆,是一次在都市叢林中的生存試煉。他所接觸到的,不僅僅是艱辛的工作和匱乏的生活,更是人性的復雜,社會的陰暗麵,以及資本主義製度下,那些被忽視的、被壓榨的生命。他用他獨特的視角,將這些原本隱匿在光鮮外錶下的現實,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 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也極具特色。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矯揉造作的情感抒發,而是以一種樸實、直接、甚至有些粗糲的方式,描繪著生活的本質。這種風格,反而增強瞭作品的真實感和衝擊力。讀者仿佛能夠聞到巴黎街頭的油汙味,感受到倫敦鼕日的寒風,聽到酒館裏嘈雜的談笑聲,以及感受到主人公內心深處的孤獨與渴望。 《巴黎倫敦落魄記》並非一本教人如何緻富的書,也不是一本宣揚享樂主義的書,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的某些側麵。它讓我們反思,究竟什麼纔是真正的“成功”?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是否反而失去瞭某些更重要的東西?主人公的落魄,與其說是一種不幸,不如說是一種警醒。他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讓我們看到瞭金錢的局限性,看到瞭人性的尊嚴的價值,看到瞭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希望也並非全然熄滅。 這部作品,更像是一首關於都市漂泊者的挽歌,一麯獻給那些在繁華都市裏默默掙紮、不被看見的靈魂。它讓我們在主人公的落魄經曆中,看到瞭自己的影子,也看到瞭人性的韌性與光輝。它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不要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肯定。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巴黎和倫敦的故事,更是一部關於人類生存、關於個體精神的永恒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