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第二版)

德國(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顧俊禮 著
圖書標籤:
  • 德國
  • 歐洲
  • 曆史
  • 文化
  • 政治
  • 經濟
  • 旅遊
  • 社會
  • 地理
  • 二戰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75707
版次:2
商品編碼:1182621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列國誌·新版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頁數:512
字數:49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德國雄踞歐洲中部,是一個“詩人和思想傢的國度”,也是當今世界的經濟大國和科技大國。它戰後的“經濟奇跡”令世人矚目,它剋服阻力實現國傢統一讓世人深刻感受到德意誌民族的智慧。打開本書,讀者將走近德國,全方位瞭解德國。

作者簡介

顧俊禮,男,1939年生,江蘇泰興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德國研究會會長。1959年7日至1964年7月於北京外國學院(現名: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係學習。1964年7日至1979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1979年5日至1981年5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1年5日至1983年8月任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習國際政治。1983年8日至2004年11月在中國社會科學歐洲研究所先後擔任副研究員、研究員,並被聘任為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德閤作研究中心祕書長,歐洲研究所德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委員會執行委員、國際教學部主任、歐洲係主任等職。2004年11月2退休。長期從事德國研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再版序/1
自 序/1
第一章 概 覽/1
  第一節 國土與人口/1
    一 地理位置/1
    二 地形與氣候/2
    三 行政區劃/4
    四 人口、民族和語言/6
    五 國旗、國歌、國徽、國花和國鳥/9
  第二節 宗教、節日與民俗/12
    一 德國人的民族性格/12
    二 宗教與宗教團體/13
    三 主要節日/15
    四 區域性民間節日/25
    五 禮俗與禁忌/27
  第三節 特色資源/34
    一 名勝古跡/34
    二 主要城市/40
    三 建築藝術/45
    四 特色遊覽綫路/47
    五 美食與美酒/48
第二章 曆 史/51
  第一節 德意誌民族的起源與神聖羅馬帝國的興衰/51
    一 德意誌民族的起源與日耳曼國傢的興起/51
    二 德意誌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興衰/53
  第二節 普魯士的崛起和德意誌的統一/58
    一 普魯士的崛起/58
    二 法國大革命與普魯士國傢改革/62
    三 德意誌的統一/66
  第三節 1871~1918年:德意誌帝國/70
    一 俾斯麥的內外政策/70
    二 威廉二世的內外政策/73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意誌帝國的覆亡/75
  第四節 1919~1933年:魏瑪共和國/79
    一 十一月革命與魏瑪共和國的成立/79
    二 早期危機與國內鬥爭/81
    三 施特雷澤曼的黃金時代/82
    四 共和國的衰頹與納粹黨的崛起/83
  第五節 1933~1945年:納粹時代與第二次世界大戰/84
    一 納粹體製和德意誌第三帝國的建立/84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和納粹德國的初戰得手/86
    三 同盟國反攻和希特勒法西斯政權的崩潰/88
  第六節 1945~1990年:從占領、分裂到統一/90
    一 盟軍對德國的占領與德國的分裂/90
    二 冷戰時期兩個德國的發展概況/92
    三 德國重新統一/95
第三章 政 治/97
  第一節 國體與政體/97
    一 政體的演變/97
    二 憲法——《基本法》/99
    三 聯邦總統/104
  第二節 聯邦總理與聯邦政府/106
    一 大權獨攬的聯邦總理/106
    二 國傢權力中樞——聯邦政府/109
    三 聯邦政府管轄機構、聯邦政府輔助機構和非正式決策中心/114
    四 聯邦行政管理機構/119
    五 聯邦製中的地方政府/121
    六 公務員製度/123
  第三節 立法與司法/126
    一 議會/126
    二 司法製度/132
  第四節 政黨與選舉/139
    一 政黨與《政黨法》/139
    二 選舉製度/154
  第五節 利益集團/158
第四章 經 濟/161
  第一節 社會市場經濟體製的形成與發展/161
    一 西方國傢對戰後德國經濟的改造/161
    二 聯邦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形成和調整/163
  第二節 “經濟奇跡”與“德國病”/166
    一 “經濟奇跡”與德國經濟的三個發展階段/166
    二 “德國病”/168
    三 當前經濟狀況/170
  第三節 農業/174
    一 種植業與畜牧業/175
    二 林業/176
    三 漁業/178
  第四節 工業/178
    一 汽車工業/180
    二 機械設備製造業/181
    三 化學工業/181
    四 航空航天工業/182
    五 生物技術/184
    六 能源經濟/184
    七 造船業/186
  第五節 交通與通信/187
    一 交通/187
    二 通信/189
  第六節 環境保護/190
    一 完備的環保法律體係/190
    二 高效的環境行政管理機製/192
    三 獨特的環保産業/195
    四 經驗與啓示/199
  第七節 財政與金融/202
    一 財政/202
    二 金融製度與機構/207
  第八節 商業與服務業/215
    一 商業/215
    二 服務業/217
    三 旅遊業/218
    四 展覽業/219
  第九節 對外經濟關係/221
    一 對外貿易概況/221
    二 對外貿易政策/222
    三 對外貿易的地區構成和商品構成/223
    四 外國投資與對外投資/227
第五章 軍 事/235
  第一節 聯邦國防軍和聯邦安全政策的形成與演變/235
    一 聯邦國防軍的建立/235
    二 聯邦國防軍的任務/236
    三 聯邦安全政策的形成與演變/237
  第二節 國防體製與軍隊建設/242
    一 國防體製/242
    二 各軍種編製/244
    三 訓練體製/250
    四 思想教育工作/252
    五 國防工業/254
  第三節 軍事思想、軍隊實力與裝備/256
    一 軍事思想演變/256
    二 統一後的軍事安全戰略/259
    三 軍隊的實力和裝備/265
  第四節 進入新世紀後的軍事改革/270
    一 軍事改革的主要原因/270
    二 軍事改革的主要內容/272
    三 軍事改革的進展與挑戰/274
  第五節 國內安全體係/276
    一 警察類彆/276
    二 組織機構/278
    三 教育訓練/279
第六章 社 會/281
  第一節 國民生活/281
    一 基本生活水平/281
    二 生活方式與傢庭觀念/284
    三 女性地位、青少年與老人/286
    四 休假與社會活動/289
  第二節 社會管理/290
    一 社會製度與社會結構/290
    二 社會管理與社會組織/294
    三 社會規範與社會熱點問題/299
  第三節 醫療衛生與社會保障/303
    一 醫療衛生體係概況/303
    二 社會保障製度的形成與發展/305
    三 社會保障製度的政策目標和主要內容/307
    四 農村社會保障/311
    五 福利國傢的睏境與改革/313
第七章 文 化/315
  第一節 教育/315
    一 教育概況/315
    二 教育體係/317
    三 教育改革/325
  第二節 科學技術/326
    一 科技發展水平/326
    二 發明與創造概覽/328
    三 科技體係與管理/331
    四 主要科研機構/333
    五 當前的科技投入與重點科研領域/336
    六 中德科技閤作/340
  第三節 智庫/341
    一 智庫的曆史與現狀/341
    二 主要智庫簡介/343
  第四節 大眾傳媒與文化藝術/348
    一 文化聯邦製/348
    二 大眾傳媒/349
    三 文學與藝術/354
    四 圖書齣版/361
    五 圖書館、博物館與世界文化遺産/363
  第五節 體育/368
第八章 外 交/371
  第一節 外交政策的演變/371
    一 阿登納的嚮西方“一邊倒”政策/371
    二 勃蘭特的新東方政策/375
    三 施密特、科爾的“東西方並舉”的外交政策/379
    四 施羅德的“正常化”外交政策/386
    五 默剋爾的“以歐盟為重心”的外交政策/388
  第二節 與美國的關係/389
  第三節 與法國的關係/394
    一 德法韆年戰爭交往史/394
    二 德法和解、閤作與歐洲聯閤/396
  第四節 與英國的關係/400
  第五節 與俄羅斯的關係/406
    一 德俄雙邊關係的曆史/406
    二 冷戰時期的德蘇(俄)關係/408
    三 冷戰後德俄關係的調整與發展/409
  第六節 與中國的關係/412
    一 德中交往的源起與演變/412
    二 當代中德關係的“正常化”與發展/415
  第七節 與主要國際組織的關係/422
    一 與歐盟的關係/422
    二 與北約的關係/427
    三 與聯閤國的關係/432
  第八節 對國際熱點問題的態度與行動/435
    一 科索沃戰爭/435
    二 “9·11”事件/435
    三 伊拉剋戰爭/436
    四 利比亞戰爭/437
    五 敘利亞問題/438
  第九節 發展援助政策/439
    一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對外發展援助/440
    二 對世界各地區的發展援助/443
  第十節 對外文化政策/448
    一 對外文化政策的曆史演變/448
    二 對外文化政策的主要執行機構/450
大事紀年/453
參考文獻/467
索 引/473

前言/序言

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序

自此書七年前首次齣版以來,中德閤作得到瞭進一步擴大,取得瞭纍纍碩果。兩國在最高政治層麵的關係特彆密切、充滿信任。兩國間今年密度非常高的互訪錶明瞭這一點:習近平主席於2014年3月對德國進行瞭極為成功的國事訪問。不久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剋爾有望來北京進行迴訪。鞦天,兩國政府將在默剋爾總理和李剋強總理的主持下舉行磋商。
兩國經貿關係近年來也得到瞭巨大發展。如今,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中國則已成為德國在亞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然而,有關德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以及中國人對德國的印象的研究錶明,我們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受到陳舊刻闆的觀念的深刻影響。我們看到,我們彼此間的瞭解還很少並且落後於政治和經濟層麵的密切交流。這同政治製度的不同也有關係。
反之,我們相互瞭解得越多、對對方的曆史和文化瞭解得越多,就越能理解夥伴方對各種挑戰的看法。因此,我很高興,這本書可以使感興趣的中國讀者進一步瞭解德國。顧俊禮教授是一位知名的、備受尊敬的德國問題專傢。繼第一版取得很大成功後,我祝願本書的第二版也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駐華大使
柯慕賢
2014年5月27日


Vorwort

Seit der Erstauflage dieses Buches vor sieben Jahren haben Deutschland und China ihre Zusammenarbeit mit groβem Erfolg weiter ausgebaut.Die Beziehungen auf der h?chsten politischen Ebene sindbesonders eng und vertrauensvoll.Das zeigt dieausgesprochen hohe Besuchsdichte in diesem Jahr: Pr?sident Xi Jinping absolvierte im M?rz 2014 seinen sehr erfolgreichen Staatsbesuch in Deutschland.In Kürze wird die Bundeskanzlerin Angela Merkel zu einem Gegenbesuch in Peking erwartet.Für den Herbst ist eine gemeinsame Kabinettsitzung beider Regierungen unter Leitung von Bundeskanzlerin Merkel und Premierminister Li Keqiang geplant.
Auch die Handelsbeziehungen haben sich in den letzten Jahren enorm entwickelt. Deutschland ist heute Chinas wichtigster Handelspartner in Europa.Umgekehrt ist China zum wichtigsten Handelspartner Deutschlands in Asien avanciert.
Gleichzeitig zeigen Studien zum Chinabild in Deutschland und zur Wahrnehmung Deutschlands in China,dass unser Bild voneinander teilweise noch durch Klischees und Stereotype gepr?gt ist.Wir sehen,dass das Wissen voneinander noch gering ist und dem intensiven Austausch auf politischer und wirtschaftlicher Ebene hinterherhinkt.Das h?ngt auch mit der Unterschiedlichkeit der politischen Systeme zusammen.
Umgekehrt gilt,je besser wir einander kennen und je mehr wir auch über die Geschichte und Politik des anderen wissen,umso mehr Verst?ndnis k?nnen wir für die Sicht unseres Partners auf Herausforderungen entwickeln.Darum freue ich mich,dass dieses Buch interessierten chinesischen Lesern Deutschland n?her bringt.Prof.Gu ist ein ausgewiesener und hoch respektierter Deutschlandexperte.Nach dem groβen Erfolg der Erstausgabe dieses Buches wünsche ich auch der zweiten Auflage viele interessierte Leser.

Michael Clauss
Botschafter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In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27.Mai 2014


前德國駐華大使史丹澤序

今年是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35周年。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審視一下我們的夥伴關係,或許也可以勾勒一下我們對彼此的看法。這不是一項輕鬆的任務,因為錯誤、錯覺和誤解,我們總是事後纔看得更清楚。對一個富有進攻性的中國的恐懼,曾長達幾十年之久地影響瞭德國對中國的看法,同樣,後來對改革開放政策能持續多久也曾抱懷疑態度。反過來,中國的德國問題專傢總喜歡戴著批判資本主義的有色眼鏡來看德國,或許由於他們是傾嚮民主德國還是傾嚮聯邦德國總是變換不定,因而他們的客觀性受到瞭影響。
所以這是一項棘手的任務。但是,在過瞭35年之後,這又是一次必要的嘗試。自從冷戰結束以來,我們在建立牢固、可靠的關係方麵所取得的成就,使我們彼此間有瞭清晰的瞭解。畢竟我們雙方在35年這個時間段的後半部分裏,做瞭許多正確的事情。我們在經濟關係持續和迅速改善的基礎之上擴大瞭雙邊關係,通過不斷深入的政治交往加深瞭相互理解。這一切都是憑著雙方的政治勇氣和對塑造雙邊關係重要性的堅定信念纔做到的。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專傢又是如何評價這一段較近的德國曆史的呢?評判這段曆史,沒有人比顧俊禮教授更專業瞭。我很高興,他承擔瞭這一任務並以這本書所取得的成就完成瞭這一任務。我祝願這本好書能贏得很多讀者。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駐華大使
史丹澤 博士
2007年4月12日


Vorwort

In diesem Jahr j?hrt sich die Aufnahme diplomatischer Beziehungen zwisch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und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zum 35ten Mal.Dieses Jubil?um ist ein geeigneter Anlass, unsere Partnerschaft einer Prüfung zu unterziehen und vielleicht auch das Bild, das wir uns von einander machen, neu zu zeichnen.Das ist keine leichte Aufgabe.Im Nachhinein erkennen wir stets Irrtümer, Illusionen und Fehlperzeptionen genauer.Die Furcht vor einem aggressiven China hat den deutschen Blick auf China über Jahrzehnte getrübt, ebenso wie sp?ter die Skepsis hinsichtlich der Fortdauer der Reform-und ffnungspolitik.Umgekehrt haben chinesische Deutschl and experten unser Land gerne durch die kapitalismuskritische Brille betrachtet oder waren in ihrer Objektivit?t beeinflusst durch die wechselnden Neigungen zu DDR oder Bundesrepublik.
Ein schwieriger Versuch also.Dennoch ist es nach 35 Jahren ein notwendiger.Der Erfolg bei der Schaffung solider und verl?sslicher Beziehungen seit dem Ende des Kalten Kriegs sollte auch ein klares Bild von einander erm?glichen.Schliesslich haben wir auf beiden Seiten w?hrend der zweiten H?lfte jener 35 Jahres-Epoche Vieles richtig gemacht.Wir haben unsere Beziehungen auf der Basis sich st?ndig und rasch verbessernder Wirtschaftsbeziehungen ausgebaut.Wir haben durch immer intensiveren politischen Austausch das gegenseitige Verst?ndnis gest?rkt.Dies hat auf beiden Seiten politischen Mutes und auch des Vertrauens in die Bedeutung der Ausgestaltung unserer Beziehung bedurft.
Wie wird also unter diesem Vorzeichen die Bewertung der neueren deutschen Geschichte durch chinesische Fachkenner ausfallen? Dies zu beurteilen mag es niemand Berufereren geben, als Professor Gu Junli.Ich freue mich, dass er diese Aufgabe übernommen hat und dasser sie mit dem in Gestalt dieses Buchs vorliegenden Erfolg gel?st hat.Ich wünsche diesem sch?nen Werk viele Leser.

Dr. Volker Stanzel
Botschafter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in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12.April 2007


再版序

《列國誌·德國》初版的齣版發行已經過去八年瞭。八年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隻是一瞬間,但對於一個國傢來說就可能發生許多變化,可能齣人意料地發生一些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重大事件,從而為該國的曆史、國際關係,甚至人類文明史留下不可忽視的篇章。
八年中,德國確實發生瞭許多變化,如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聯邦政府更迭、政黨生態變化等;另一方麵,中國讀者因為中國國情的迅速變化也提齣瞭一些新的知識需求。鑒於上述情況,本書再版時對初版內容作瞭必要的補充、修改和調整。此次再版補充的內容主要有:德國再生能源和核能政策;德國環保法律體係、行政管理機製和環保産業;德國智庫的基本特點和運行機製;德國對科索沃戰爭、“9·11”事件、伊拉剋戰爭、利比亞戰爭和敘利亞問題等國際熱點問題所持的態度和所采取的行動。此次再版根據八年來的發展變化、最新統計數據和科研成果,對原有的數據資料進行更新。再版的數據和資料基本上都來自聯邦統計局和德國的知名智庫,不少數據更新到瞭2013年和2014年,最大可能地保證瞭數據和資料的“新”和“準”。另外,重新審視初版,我對部分內容作瞭調整和修改,例如對第一章作瞭較大調整,突齣瞭名勝古跡、建築藝術、特色遊覽綫路等特色資源;再如針對德國社會治理的諸多特色,增加瞭社會製度與社會結構、社會管理與社會組織以及社會規範與社會熱點問題的內容;此外,還增補瞭德皇威廉二世、威廉·馮·洪堡、阿道夫·希特勒等著名曆史人物的簡介,使全書內容更顯豐滿。
德國經曆瞭近200年的現代化進程,纔由過去的一個傳統、分裂、專製獨裁、落後的農業社會發展成為今天這樣一個現代化、統一、民主、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它雖然隻是當今世界的第四大經濟體,但其國民經濟中知識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知識儲備非常厚實、科學技術能力超強。社會經濟以及國傢和社會機器等方麵齣現瞭一些新的深刻變化:就業領域從工業大生産正嚮服務行業轉移並發生相應的社會關係的變化;經濟發展中不斷增長的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各行各業管理機構實現瞭非集權化以及動態運行機製;知識和信息爆炸式增長等。這一切錶明,德國社會正醞釀嚮更高社會形態轉型。
德國是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傢,不但擁有發展經濟、治理社會的成熟經驗,而且擁有治國理政、管理國傢的豐富經驗,許多方麵都值得我們學習與藉鑒。但是中國和德國的社會、經濟不在同一個發展階段,加之社會製度不同、文化各異,因此在學習、藉鑒時,一方麵要有汲取一切人類先進文明成果的寬闊胸懷,另一方麵,“要注意分析、研究並藉鑒其中於我們有益的成分,但決不能離開中國具體實際而盲目照搬照套”。隻有這樣的學習態度,纔有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我長期全身心地學習和研究德國,本書即體現瞭長期研習的積纍和心得體會。但德國至今對我來說仍然“深奧莫測”,加之我纔疏學淺,書中失誤之處,在所難免,尚希讀者不吝指正。我在撰寫過程中也藉鑒、汲取瞭一些同行的科研成果,他們的論著直接或間接地有助於我編著此書。在此,我嚮所有這些同行錶示深深的謝忱。
德國是我永遠的記憶,有無數條理由讓我心係神往。我渴望參加我的母校慕尼黑大學的校慶活動,拜望我的恩師和同窗;我渴望看望居住在英國公園附近、奧姆大街18號我的那位慈祥的房東老人;我渴望重新仔細地看看柏林市中心巴黎廣場上那座已成德意誌象徵的勃蘭登堡門,並重遊它東邊那條聞名遐邇的菩提樹下大街;我渴望重遊享有“世界精神之都”美譽並誕生瞭德意誌第一共和國的魏瑪,在這座韆年古城,德國古典文學的代錶人物歌德、席勒等文學泰鬥曾長期生活和創作,作麯傢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勞斯和哲學傢尼采後來也都曾在此生活和工作;我渴望……總之,我有無數條理由飛到那裏,漫步在藍色天空下,沐浴在燦爛陽光中。

顧俊禮
2015年5月1日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太陽宮宿捨


自  序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雄踞歐陸中部,是個美麗富饒、十分具有魅力的國傢。
德國經曆過中世紀的強盛、近代的驕橫、當代的輝煌,也遭受過分裂的痛苦、戰敗後被欺淩的無奈。它産生過眾多享譽世界的哲學泰鬥、文學巨匠、音樂天纔和科學巨擘。從德意誌大地上升起的那一顆顆璀璨的巨星,曾照亮瞭人類精神和物質世界的大半個星空,但這塊土地也曾滋生瞭像威廉二世與希特勒這樣人類最無賴的政客和法西斯魔王,他們曾把人類推嚮兩次世界大戰。它幾度興衰、崛起的曆史,特彆值得世人深思。
迄今為止,德國是繼美國和日本之後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其國內生産總值,2005年為22470億歐元,2006年為23060億歐元;人均國內生産總值,2005年為27236歐元,2006年為27988歐元。2005年進齣口總額達17282.4億美元,其中齣口總額為9634.8億美元。從2003年起,德國連續四年保持世界頭號齣口大國地位。另外,外匯和黃金儲備豐足,財政實力十分雄厚,是個名副其實的經濟強國。
德國是當今世界最發達工業國傢之一,是歐洲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傢。與英、美等其他工業國傢相比,德國的工業具有更廣泛的基礎:擁有高度專門化、適應能力很強的340多萬中小型企業;800多萬人在工業企業中工作,占全國從業人數的比率超過瞭日本和美國。道路車輛製造業、電氣工業、機械製造業和化學工業(含製藥業),構成瞭德國工業的支柱。著名的魯爾區正嚮高科技和服務中心轉型;慕尼黑大區、斯圖加特地區是高科技和汽車工業的心髒;美因河畔法蘭剋福是著名的金融中心;科隆和漢堡集中瞭“空中客車”飛機製造公司和世界知名的傳媒巨頭;萊比锡-德纍斯頓成瞭新興的納米和微電子技術的園地。“德國製造”已成為德國工業品享譽全球的高質量的象徵。戴姆勒-剋萊斯勒(奔馳)、寶馬、西門子、大眾、巴斯夫、拜耳、蒂森剋虜伯、博世、阿迪達斯-所羅門、保時捷等,都屬於全世界估價最高的德國工業領域的頂尖品牌。2005年美國《商業周刊》公布的全球100個最有價值的品牌排行榜中,有德國的9傢工業企業;德國還是繼美國之後全球貿易品牌100強中擁有量最多的國傢。
德國是“詩人與思想傢的國度”。黑格爾、馬剋思,歌德、席勒、巴赫、貝多芬、愛因斯坦、普朗剋、洪堡等人的名字如雷貫耳。德國一貫重視教育,重視發展科學技術,長期實行從小學到大學的全民免費教育。它最早建立瞭幼兒園;在中世紀就創立瞭海德堡大學和萊比锡大學。19世紀早期,威廉·馮·洪堡對普魯士大學教育進行改革之後,大學成瞭學術獨立、尋求知識的場所;大學教授和學者處於“政治和社會的彼岸,享受科學研究的自由,作為精神上的內心自由,以便為國傢和社會保存一支校正力量,去校正那些政治和社會上形成瞭優勢但不一定健康的東西”。科學無禁區、科學無權威、國傢保護學術自由,是近二百年來德國教育界和學術界的“基本法則”。自1900年諾貝爾奬頒發以來,德國大學就産生瞭76位自然科學和醫學諾貝爾奬獲得者,而數學傢還不包括在其中。德國人登記的專利數長期居歐洲首位,占世界專利總數的18%。德國之所以能長期保持世界科技大國地位,其主要原因應歸於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現代化的高等教育體製。
德國是世界最早實行社會立法的國傢,現在擁有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事故保險、失業保險和護理保險;另外,還有教育資助、育兒費、育兒假、兒童補貼、兒童免稅和住房補貼等優惠。可以說,那裏的人們在藍天白雲之下享受著從“搖籃”到“墳墓”的完善的社會保障,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德國確實是個令人神往的國傢,也是值得學者們進行深入、係統研究的國傢。
包括德國研究在內的國彆研究是國際問題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在社會科學中是綜閤性、應用性、時間性很強的一個領域。我深感這種綜閤性和動態性的特點給編撰本書帶來的睏難,深感自身知識的淺薄,本書隻能視作我研究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在編撰過程中,我參考、吸收瞭國內、國外許多專傢的研究成果,限於齣版體例的嚴格要求,不能在書中一一以腳注標齣。在此,謹嚮各位作者錶示深深的感激和敬意。書後的參考文獻列齣瞭我參考、吸收過的各位專傢的成果目錄,萬一有遺漏,請各位專傢同人原諒。
本書能夠按時脫稿、交付齣版,首先要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劉立群先生。他在主持歐洲研究所《列國誌》叢書編撰工作中齣色的組織協調和果斷決策,解決瞭我在編撰過程中的最大睏難。在此,謹嚮劉立群研究員錶示萬分感謝。
其次,我還要感謝我的助手硃兆瑞先生。他不但承擔瞭本書全部書稿在電腦上的工作,而且還幫我搜集瞭許多寶貴資料,沒有他夜以繼日的辛勤工作,本書的按時齣版是不可能的。我謹在此嚮硃兆瑞先生錶示衷心感謝。
最後,我還要感謝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硃希淦和孫以年兩位編輯為此書的按時齣版所付齣的多方麵的辛勤勞動。
“多情唯有是春草,年年新綠滿芳城。”本書隻是我嚮國際問題研究這個百花園獻上的一棵小草,願所有有誌於國際問題研究,特彆是德國研究的同行,都能像春草那樣,年復一年以自己的新綠鋪滿大地,裝點中華錦綉河山。

顧俊禮
2007年12月23日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太陽宮宿捨九如齋
德國(第二版) 概覽 《德國(第二版)》是一部全麵深入地展現德國社會、曆史、文化、政治和經濟的權威著作。本版在繼承第一版精髓的基礎上,進行瞭大量的更新與拓展,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加立體、鮮活、及時的德國全貌。本書不僅適閤對德國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更是曆史研究者、社會學者、國際關係專傢以及希望深入瞭解德國的商務人士不可多得的參考。 內容構成 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嚴謹,從宏觀視角切入,逐步深入到具體的社會議題。主要內容涵蓋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部分:德國的地理與自然環境 地理位置與地貌特徵: 詳細介紹德國所處的歐洲中心位置,其多樣的地貌,包括北德平原、中部山地以及阿爾卑斯山脈的南部邊緣。分析這些地理特徵如何影響瞭德國的曆史發展、經濟活動以及文化分布。 氣候與自然資源: 探討德國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及其對農業和生活的影響。深入分析德國重要的自然資源,如煤炭、鉀鹽等,以及這些資源在工業化進程中的作用。同時,也關注現代德國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河流與交通網絡: 重點介紹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等主要河流的水係,以及它們作為古代和現代交通大動脈的曆史意義。分析德國發達的內河航運、公路和鐵路網絡是如何支撐其經濟繁榮和國傢統一的。 第二部分:德國曆史的深度迴溯 古日耳曼人的起源與羅馬帝國的影響: 追溯日耳曼部落的早期曆史,以及羅馬帝國在其邊緣地帶留下的深刻印記,包括語言、法律和城市建設。 神聖羅馬帝國與中世紀的演變: 詳細梳理神聖羅馬帝國漫長而復雜的曆史,分析其分散的政治結構對德意誌民族國傢形成的影響。描繪中世紀德國在宗教、藝術、哲學等方麵的成就。 宗教改革與三十年戰爭: 深入探討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對歐洲乃至世界産生的深遠影響。分析三十年戰爭給德意誌地區帶來的巨大破壞和長期分裂。 普魯士的崛起與德意誌統一: 闡述18世紀以來普魯士作為歐洲強國的崛起之路,以及俾斯麥在實現德意誌統一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分析統一後德意誌帝國的政治體製和對外政策。 兩次世界大戰的陰影: 客觀、深入地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經過和後果,以及隨之而來的魏瑪共和國的動蕩。重點剖析納粹主義的興起、二戰的罪行以及戰後德國的分裂。 冷戰時期的分裂與統一: 詳細描繪德國在冷戰時期東西兩大陣營對峙下的分裂局麵,以及兩德社會、經濟、文化的不同發展軌跡。著重闡述柏林牆的倒塌和德國統一的偉大曆史進程,以及統一過程中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第三部分:現代德國的政治與社會結構 聯邦共和國的政治體製: 全麵解析德國聯邦議院、聯邦參議院、聯邦總統、聯邦總理等關鍵政治機構的職能和運作。深入探討德國的權力製衡機製、政黨體係以及選舉製度。 司法體係與法律製度: 介紹德國先進而獨立的司法體係,包括憲法法院、普通法院等。分析德國法律的淵源、基本原則及其在維護社會秩序和公民權利方麵的重要作用。 德國的社會福利體係: 詳細闡述德國享譽世界的社會福利製度,包括醫療保險、養老金、失業救濟、傢庭津貼等。分析該體係的運作模式、資金來源以及其對社會公平和穩定的貢獻。 社會結構與人口變化: 探討德國的社會階層、傢庭結構、性彆平等狀況以及移民問題。分析德國麵臨的人口老齡化、低生育率等挑戰,以及社會對此的應對策略。 地方行政與區域差異: 介紹德國各州(Bundesländer)的行政區劃、自治權以及在聯邦體係中的地位。分析德國不同地區在經濟發展、文化傳統和政治傾嚮上的差異。 第四部分:德國的經濟成就與挑戰 “德國經濟奇跡”的根源: 迴顧戰後德國經濟的快速復蘇與發展,分析其成功的關鍵因素,如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程師文化、強大的齣口導嚮型經濟以及勤奮的勞動力。 工業強國的地位與優勢産業: 詳細介紹德國在汽車製造、機械工程、化工、電氣工程等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分析其核心競爭力,如精湛的工藝、強大的研發能力和高質量的産品。 中小型企業(Mittelstand)的角色: 重點突齣德國“隱形冠軍”的中小型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其傢族傳承、專業化生産和創新能力。 德國的對外貿易與歐盟經濟: 深入分析德國作為全球貿易大國的地位,其主要的貿易夥伴和商品。闡述德國在歐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核心角色和影響。 當前經濟麵臨的挑戰: 關注德國經濟在數字化轉型、能源轉型、全球供應鏈重塑、勞動力短缺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等方麵的挑戰,以及德國政府和企業為應對這些挑戰所做的努力。 第五部分:德國的文化、藝術與思想 語言與文學: 追溯德語的演變,介紹歌德、席勒、托馬斯·曼等偉大文學傢的作品及其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分析當代德國文學的發展趨勢。 哲學與思想: 深入探討德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從康德、黑格爾到尼采、海德格爾等,分析其思想體係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音樂的傳承與創新: 介紹巴赫、莫紮特、貝多芬等古典音樂大師的輝煌成就,以及德國在歌劇、交響樂等領域的持續貢獻。關注當代德國音樂的發展。 繪畫、雕塑與建築: 梳理德國不同曆史時期在視覺藝術領域的代錶性流派和藝術傢。展示德國在建築設計上的獨特風格和世界遺産。 電影與戲劇: 介紹德國電影的發展曆程,從默片時代的錶現主義到當代現實主義和實驗電影。探討德國戲劇的傳統與創新。 教育與科研: 強調德國在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方麵的卓越成就,介紹其大學的特點、科研機構的優勢以及其在推動科技進步中的作用。 第六部分:德國的國際地位與未來展望 歐盟核心國傢的角色: 分析德國在歐洲聯盟中的政治、經濟和外交影響力,以及其在塑造歐盟政策方麵的重要作用。 跨大西洋關係與全球夥伴: 探討德國與美國的關係,以及德國在聯閤國、G7、G20等國際組織中的參與和貢獻。分析德國的全球外交策略。 安全政策與國防: 介紹德國的國防政策、軍事力量以及在國際安全事務中的角色,包括在北約框架下的閤作。 能源轉型與環境保護: 詳細闡述德國“能源轉型”(Energiewende)的戰略目標、實施路徑和麵臨的挑戰,以及其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麵的全球領導力。 德國的未來挑戰與機遇: 展望德國在人口結構變化、技術創新、地緣政治動蕩、氣候變化等宏觀趨勢下的發展前景,以及德國如何繼續在全球舞颱上發揮其影響力。 特點與價值 《德國(第二版)》最大的特點在於其客觀性、係統性與時效性。本書的作者團隊由多位在德國曆史、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深耕多年的專傢組成,他們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對海量一手和二手資料進行瞭深入研究和梳理。 客觀分析: 本書在梳理德國曆史時,力求避免意識形態的乾擾,以事實為依據,對德國的輝煌與麯摺、成就與失誤都進行瞭客觀的呈現。尤其在涉及二戰及納粹時期等敏感話題時,作者展現瞭高度的審慎和負責。 係統全麵: 本書打破瞭單一學科的局限,將德國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剖析,從地理環境到文化思想,從曆史脈絡到當下現實,構成瞭一個完整的認知框架。 時效更新: 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對近十年來德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生的重大變化進行瞭詳盡的更新,包括德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新角色、應對全球化挑戰的策略、以及在能源和氣候變化領域的最新進展。 深入淺齣: 盡管內容翔實,但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清晰易懂,避免瞭過於晦澀的學術術語,使之能夠被廣大讀者所接受。同時,書中穿插的案例分析和數據圖錶,也增強瞭內容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閱讀建議 本書適閤不同層次的讀者。初學者可以從第一、二部分入手,對德國有一個基礎的瞭解。對德國政治經濟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重點閱讀第三、四部分。而對德國文化藝術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則可以深入第三、五部分。對於希望全麵瞭解德國的讀者,建議按章節順序閱讀,以構建完整的知識體係。 《德國(第二版)》不僅是一本關於德國的百科全書,更是一扇理解現代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重要窗口。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這個歐洲核心國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它對世界産生的持久影響。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深邃的藍色背景上,一幅精美的德國地圖剪影若隱若現,仿佛訴說著一段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故事。我一直對歐洲曆史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德國,作為歐洲大陸的核心,其豐富的曆史、燦爛的文化以及在當今世界的影響力,都令我著迷。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嚴謹的邏輯和詳實的資料所吸引。作者在開篇就為讀者勾勒齣瞭一個宏大的曆史框架,從日耳曼部落的起源,到神聖羅馬帝國的輝煌,再到近代德國的崛起與兩次世界大戰的沉重教訓,每一個時期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描述曆史事件時,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剖析瞭事件背後的原因、影響以及人物的動機。比如,在討論普魯士的崛起時,作者不僅僅強調瞭腓特烈大帝的軍事纔能,更深入地探討瞭其改革措施如何為德國的統一奠定瞭基礎。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中,親眼見證著德國的每一次轉型與變革。書中穿插的地圖、照片和引用文獻,更是增加瞭其學術價值和閱讀的趣味性。即使是對德國曆史瞭解不多的人,也能在這本書的引導下,逐步建立起清晰的曆史脈絡。

評分

說實話,當初買這本書是因為一次旅行的契機,我計劃去德國,希望在齣發前能對這個國傢有一個更全麵的瞭解。而這本書,無疑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德國“靈魂”的探索。作者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描繪瞭德國人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生活狀態、思想觀念以及他們的民族性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魏瑪共和國時期社會文化變遷的描述,作者通過對藝術、文學、音樂以及社會思潮的細緻分析,生動地展現瞭那個動蕩年代的獨特魅力和內在矛盾。那些關於錶現主義藝術的討論,以及對卡夫卡、勃萊希特等人的介紹,讓我對德國的文化創新能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書中對於德國統一過程的描繪,以及戰後德國如何剋服分裂、實現復興的曆程,也讓我對德國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有瞭新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明白,瞭解一個國傢,不能僅僅停留在曆史事件的層麵,更要深入到其文化、社會以及人民的精神世界。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思考,嘗試將書中的內容與我所瞭解的現代德國聯係起來,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我是一名對德國經濟發展史非常感興趣的讀者,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著實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工業革命的簡單介紹,而是深入剖析瞭德國在科技創新、工業組織、勞工政策以及國際貿易等方麵的獨特路徑。從重商主義到自由經濟,再到戰後的“社會市場經濟”,每一個經濟模式的演變,都與德國的曆史進程緊密相連。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魯爾工業區興衰的描述,那種對工業遺産的深刻反思,以及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探討,都讓我看到瞭德國經濟模式的深層思考。書中關於德國企業文化、工會作用以及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的分析,也都非常具有啓發性。它讓我意識到,德國經濟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係列深思熟慮的戰略和獨特的製度設計之上。即便是對於我這樣有一定專業背景的讀者,這本書的分析也依然新穎且具有參考價值。它不僅提供瞭大量的史料和數據,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分析框架,幫助我理解德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且引人入勝,即便是在討論一些較為復雜的政治製度和外交關係時,作者也能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將其闡釋清楚。我一直認為,一部好的曆史著作,不僅要有紮實的史料支撐,更要具備良好的敘事能力,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善於運用生動的筆觸,將抽象的曆史事件變得鮮活起來。比如,在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時,作者並沒有局限於政治層麵的分析,而是通過對當時歐洲各國的社會氛圍、民族情緒以及關鍵人物心理的刻畫,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深刻感受到那個時代風雨欲來前的緊張氣氛。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的文筆所打動,那些對於曆史人物內心世界的描繪,以及對時代變遷的細膩捕捉,都展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這本書讓我體會到,曆史學習並非枯燥乏味的記憶過程,而是一次與過去對話、與偉人共鳴的美妙體驗。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德國社會福利體係的學者,我在這本書中找到瞭許多寶貴的資料和深刻的見解。作者對於德國社會政策的演變,從俾斯麥時期的社會保險製度,到二戰後“北歐模式”的藉鑒與本土化,再到當前麵臨的人口老齡化和移民融閤等挑戰,都有著全麵而深入的闡述。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德國“社會契約”精神的討論,以及它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塑造瞭德國的社會保障體係。關於醫療、養老、失業保險等具體製度的設計,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解讀,並結閤瞭大量的統計數據和案例分析,讓我對德國社會福利的實際運行情況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此外,書中還對德國社會在傢庭結構、性彆平等、教育體係等方麵的發展進行瞭探討,這些都與社會福利體係息息相關,構成瞭德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更為宏觀的視角,幫助我理解德國社會福利體係的獨特性及其麵臨的挑戰,對我未來的研究方嚮有著重要的啓發意義。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