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第二版)

德国(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俊礼 著
图书标签:
  • 德国
  • 欧洲
  • 历史
  • 文化
  • 政治
  • 经济
  • 旅游
  • 社会
  • 地理
  • 二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5707
版次:2
商品编码:118262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列国志·新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页数:512
字数:49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德国雄踞欧洲中部,是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国度”,也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它战后的“经济奇迹”令世人瞩目,它克服阻力实现国家统一让世人深刻感受到德意志民族的智慧。打开本书,读者将走近德国,全方位了解德国。

作者简介

顾俊礼,男,1939年生,江苏泰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德国研究会会长。1959年7日至1964年7月于北京外国学院(现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学习。1964年7日至1979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1979年5日至1981年5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1年5日至1983年8月任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国际政治。1983年8日至2004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欧洲研究所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并被聘任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研究中心祕书长,欧洲研究所德国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教学部主任、欧洲系主任等职。2004年11月2退休。长期从事德国研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再版序/1
自 序/1
第一章 概 览/1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1
    一 地理位置/1
    二 地形与气候/2
    三 行政区划/4
    四 人口、民族和语言/6
    五 国旗、国歌、国徽、国花和国鸟/9
  第二节 宗教、节日与民俗/12
    一 德国人的民族性格/12
    二 宗教与宗教团体/13
    三 主要节日/15
    四 区域性民间节日/25
    五 礼俗与禁忌/27
  第三节 特色资源/34
    一 名胜古迹/34
    二 主要城市/40
    三 建筑艺术/45
    四 特色游览线路/47
    五 美食与美酒/48
第二章 历 史/51
  第一节 德意志民族的起源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衰/51
    一 德意志民族的起源与日耳曼国家的兴起/51
    二 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衰/53
  第二节 普鲁士的崛起和德意志的统一/58
    一 普鲁士的崛起/58
    二 法国大革命与普鲁士国家改革/62
    三 德意志的统一/66
  第三节 1871~1918年:德意志帝国/70
    一 俾斯麦的内外政策/70
    二 威廉二世的内外政策/73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意志帝国的覆亡/75
  第四节 1919~1933年:魏玛共和国/79
    一 十一月革命与魏玛共和国的成立/79
    二 早期危机与国内斗争/81
    三 施特雷泽曼的黄金时代/82
    四 共和国的衰颓与纳粹党的崛起/83
  第五节 1933~1945年:纳粹时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84
    一 纳粹体制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建立/84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纳粹德国的初战得手/86
    三 同盟国反攻和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崩溃/88
  第六节 1945~1990年:从占领、分裂到统一/90
    一 盟军对德国的占领与德国的分裂/90
    二 冷战时期两个德国的发展概况/92
    三 德国重新统一/95
第三章 政 治/97
  第一节 国体与政体/97
    一 政体的演变/97
    二 宪法——《基本法》/99
    三 联邦总统/104
  第二节 联邦总理与联邦政府/106
    一 大权独揽的联邦总理/106
    二 国家权力中枢——联邦政府/109
    三 联邦政府管辖机构、联邦政府辅助机构和非正式决策中心/114
    四 联邦行政管理机构/119
    五 联邦制中的地方政府/121
    六 公务员制度/123
  第三节 立法与司法/126
    一 议会/126
    二 司法制度/132
  第四节 政党与选举/139
    一 政党与《政党法》/139
    二 选举制度/154
  第五节 利益集团/158
第四章 经 济/161
  第一节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161
    一 西方国家对战后德国经济的改造/161
    二 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调整/163
  第二节 “经济奇迹”与“德国病”/166
    一 “经济奇迹”与德国经济的三个发展阶段/166
    二 “德国病”/168
    三 当前经济状况/170
  第三节 农业/174
    一 种植业与畜牧业/175
    二 林业/176
    三 渔业/178
  第四节 工业/178
    一 汽车工业/180
    二 机械设备制造业/181
    三 化学工业/181
    四 航空航天工业/182
    五 生物技术/184
    六 能源经济/184
    七 造船业/186
  第五节 交通与通信/187
    一 交通/187
    二 通信/189
  第六节 环境保护/190
    一 完备的环保法律体系/190
    二 高效的环境行政管理机制/192
    三 独特的环保产业/195
    四 经验与启示/199
  第七节 财政与金融/202
    一 财政/202
    二 金融制度与机构/207
  第八节 商业与服务业/215
    一 商业/215
    二 服务业/217
    三 旅游业/218
    四 展览业/219
  第九节 对外经济关系/221
    一 对外贸易概况/221
    二 对外贸易政策/222
    三 对外贸易的地区构成和商品构成/223
    四 外国投资与对外投资/227
第五章 军 事/235
  第一节 联邦国防军和联邦安全政策的形成与演变/235
    一 联邦国防军的建立/235
    二 联邦国防军的任务/236
    三 联邦安全政策的形成与演变/237
  第二节 国防体制与军队建设/242
    一 国防体制/242
    二 各军种编制/244
    三 训练体制/250
    四 思想教育工作/252
    五 国防工业/254
  第三节 军事思想、军队实力与装备/256
    一 军事思想演变/256
    二 统一后的军事安全战略/259
    三 军队的实力和装备/265
  第四节 进入新世纪后的军事改革/270
    一 军事改革的主要原因/270
    二 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272
    三 军事改革的进展与挑战/274
  第五节 国内安全体系/276
    一 警察类别/276
    二 组织机构/278
    三 教育训练/279
第六章 社 会/281
  第一节 国民生活/281
    一 基本生活水平/281
    二 生活方式与家庭观念/284
    三 女性地位、青少年与老人/286
    四 休假与社会活动/289
  第二节 社会管理/290
    一 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290
    二 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294
    三 社会规范与社会热点问题/299
  第三节 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303
    一 医疗卫生体系概况/303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305
    三 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目标和主要内容/307
    四 农村社会保障/311
    五 福利国家的困境与改革/313
第七章 文 化/315
  第一节 教育/315
    一 教育概况/315
    二 教育体系/317
    三 教育改革/325
  第二节 科学技术/326
    一 科技发展水平/326
    二 发明与创造概览/328
    三 科技体系与管理/331
    四 主要科研机构/333
    五 当前的科技投入与重点科研领域/336
    六 中德科技合作/340
  第三节 智库/341
    一 智库的历史与现状/341
    二 主要智库简介/343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文化艺术/348
    一 文化联邦制/348
    二 大众传媒/349
    三 文学与艺术/354
    四 图书出版/361
    五 图书馆、博物馆与世界文化遗产/363
  第五节 体育/368
第八章 外 交/371
  第一节 外交政策的演变/371
    一 阿登纳的向西方“一边倒”政策/371
    二 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375
    三 施密特、科尔的“东西方并举”的外交政策/379
    四 施罗德的“正常化”外交政策/386
    五 默克尔的“以欧盟为重心”的外交政策/388
  第二节 与美国的关系/389
  第三节 与法国的关系/394
    一 德法千年战争交往史/394
    二 德法和解、合作与欧洲联合/396
  第四节 与英国的关系/400
  第五节 与俄罗斯的关系/406
    一 德俄双边关系的历史/406
    二 冷战时期的德苏(俄)关系/408
    三 冷战后德俄关系的调整与发展/409
  第六节 与中国的关系/412
    一 德中交往的源起与演变/412
    二 当代中德关系的“正常化”与发展/415
  第七节 与主要国际组织的关系/422
    一 与欧盟的关系/422
    二 与北约的关系/427
    三 与联合国的关系/432
  第八节 对国际热点问题的态度与行动/435
    一 科索沃战争/435
    二 “9·11”事件/435
    三 伊拉克战争/436
    四 利比亚战争/437
    五 叙利亚问题/438
  第九节 发展援助政策/439
    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对外发展援助/440
    二 对世界各地区的发展援助/443
  第十节 对外文化政策/448
    一 对外文化政策的历史演变/448
    二 对外文化政策的主要执行机构/450
大事纪年/453
参考文献/467
索 引/473

前言/序言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序

自此书七年前首次出版以来,中德合作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取得了累累硕果。两国在最高政治层面的关系特别密切、充满信任。两国间今年密度非常高的互访表明了这一点: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3月对德国进行了极为成功的国事访问。不久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有望来北京进行回访。秋天,两国政府将在默克尔总理和李克强总理的主持下举行磋商。
两国经贸关系近年来也得到了巨大发展。如今,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则已成为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然而,有关德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以及中国人对德国的印象的研究表明,我们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陈旧刻板的观念的深刻影响。我们看到,我们彼此间的了解还很少并且落后于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密切交流。这同政治制度的不同也有关系。
反之,我们相互了解得越多、对对方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能理解伙伴方对各种挑战的看法。因此,我很高兴,这本书可以使感兴趣的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德国。顾俊礼教授是一位知名的、备受尊敬的德国问题专家。继第一版取得很大成功后,我祝愿本书的第二版也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
柯慕贤
2014年5月27日


Vorwort

Seit der Erstauflage dieses Buches vor sieben Jahren haben Deutschland und China ihre Zusammenarbeit mit groβem Erfolg weiter ausgebaut.Die Beziehungen auf der h?chsten politischen Ebene sindbesonders eng und vertrauensvoll.Das zeigt dieausgesprochen hohe Besuchsdichte in diesem Jahr: Pr?sident Xi Jinping absolvierte im M?rz 2014 seinen sehr erfolgreichen Staatsbesuch in Deutschland.In Kürze wird die Bundeskanzlerin Angela Merkel zu einem Gegenbesuch in Peking erwartet.Für den Herbst ist eine gemeinsame Kabinettsitzung beider Regierungen unter Leitung von Bundeskanzlerin Merkel und Premierminister Li Keqiang geplant.
Auch die Handelsbeziehungen haben sich in den letzten Jahren enorm entwickelt. Deutschland ist heute Chinas wichtigster Handelspartner in Europa.Umgekehrt ist China zum wichtigsten Handelspartner Deutschlands in Asien avanciert.
Gleichzeitig zeigen Studien zum Chinabild in Deutschland und zur Wahrnehmung Deutschlands in China,dass unser Bild voneinander teilweise noch durch Klischees und Stereotype gepr?gt ist.Wir sehen,dass das Wissen voneinander noch gering ist und dem intensiven Austausch auf politischer und wirtschaftlicher Ebene hinterherhinkt.Das h?ngt auch mit der Unterschiedlichkeit der politischen Systeme zusammen.
Umgekehrt gilt,je besser wir einander kennen und je mehr wir auch über die Geschichte und Politik des anderen wissen,umso mehr Verst?ndnis k?nnen wir für die Sicht unseres Partners auf Herausforderungen entwickeln.Darum freue ich mich,dass dieses Buch interessierten chinesischen Lesern Deutschland n?her bringt.Prof.Gu ist ein ausgewiesener und hoch respektierter Deutschlandexperte.Nach dem groβen Erfolg der Erstausgabe dieses Buches wünsche ich auch der zweiten Auflage viele interessierte Leser.

Michael Clauss
Botschafter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In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27.Mai 2014


前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序

今年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35周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审视一下我们的伙伴关系,或许也可以勾勒一下我们对彼此的看法。这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因为错误、错觉和误解,我们总是事后才看得更清楚。对一个富有进攻性的中国的恐惧,曾长达几十年之久地影响了德国对中国的看法,同样,后来对改革开放政策能持续多久也曾抱怀疑态度。反过来,中国的德国问题专家总喜欢戴着批判资本主义的有色眼镜来看德国,或许由于他们是倾向民主德国还是倾向联邦德国总是变换不定,因而他们的客观性受到了影响。
所以这是一项棘手的任务。但是,在过了35年之后,这又是一次必要的尝试。自从冷战结束以来,我们在建立牢固、可靠的关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我们彼此间有了清晰的了解。毕竟我们双方在35年这个时间段的后半部分里,做了许多正确的事情。我们在经济关系持续和迅速改善的基础之上扩大了双边关系,通过不断深入的政治交往加深了相互理解。这一切都是凭着双方的政治勇气和对塑造双边关系重要性的坚定信念才做到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专家又是如何评价这一段较近的德国历史的呢?评判这段历史,没有人比顾俊礼教授更专业了。我很高兴,他承担了这一任务并以这本书所取得的成就完成了这一任务。我祝愿这本好书能赢得很多读者。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
史丹泽 博士
2007年4月12日


Vorwort

In diesem Jahr j?hrt sich die Aufnahme diplomatischer Beziehungen zwisch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und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zum 35ten Mal.Dieses Jubil?um ist ein geeigneter Anlass, unsere Partnerschaft einer Prüfung zu unterziehen und vielleicht auch das Bild, das wir uns von einander machen, neu zu zeichnen.Das ist keine leichte Aufgabe.Im Nachhinein erkennen wir stets Irrtümer, Illusionen und Fehlperzeptionen genauer.Die Furcht vor einem aggressiven China hat den deutschen Blick auf China über Jahrzehnte getrübt, ebenso wie sp?ter die Skepsis hinsichtlich der Fortdauer der Reform-und ffnungspolitik.Umgekehrt haben chinesische Deutschl and experten unser Land gerne durch die kapitalismuskritische Brille betrachtet oder waren in ihrer Objektivit?t beeinflusst durch die wechselnden Neigungen zu DDR oder Bundesrepublik.
Ein schwieriger Versuch also.Dennoch ist es nach 35 Jahren ein notwendiger.Der Erfolg bei der Schaffung solider und verl?sslicher Beziehungen seit dem Ende des Kalten Kriegs sollte auch ein klares Bild von einander erm?glichen.Schliesslich haben wir auf beiden Seiten w?hrend der zweiten H?lfte jener 35 Jahres-Epoche Vieles richtig gemacht.Wir haben unsere Beziehungen auf der Basis sich st?ndig und rasch verbessernder Wirtschaftsbeziehungen ausgebaut.Wir haben durch immer intensiveren politischen Austausch das gegenseitige Verst?ndnis gest?rkt.Dies hat auf beiden Seiten politischen Mutes und auch des Vertrauens in die Bedeutung der Ausgestaltung unserer Beziehung bedurft.
Wie wird also unter diesem Vorzeichen die Bewertung der neueren deutschen Geschichte durch chinesische Fachkenner ausfallen? Dies zu beurteilen mag es niemand Berufereren geben, als Professor Gu Junli.Ich freue mich, dass er diese Aufgabe übernommen hat und dasser sie mit dem in Gestalt dieses Buchs vorliegenden Erfolg gel?st hat.Ich wünsche diesem sch?nen Werk viele Leser.

Dr. Volker Stanzel
Botschafter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in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12.April 2007


再版序

《列国志·德国》初版的出版发行已经过去八年了。八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可能发生许多变化,可能出人意料地发生一些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重大事件,从而为该国的历史、国际关系,甚至人类文明史留下不可忽视的篇章。
八年中,德国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联邦政府更迭、政党生态变化等;另一方面,中国读者因为中国国情的迅速变化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知识需求。鉴于上述情况,本书再版时对初版内容作了必要的补充、修改和调整。此次再版补充的内容主要有:德国再生能源和核能政策;德国环保法律体系、行政管理机制和环保产业;德国智库的基本特点和运行机制;德国对科索沃战争、“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问题等国际热点问题所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此次再版根据八年来的发展变化、最新统计数据和科研成果,对原有的数据资料进行更新。再版的数据和资料基本上都来自联邦统计局和德国的知名智库,不少数据更新到了2013年和2014年,最大可能地保证了数据和资料的“新”和“准”。另外,重新审视初版,我对部分内容作了调整和修改,例如对第一章作了较大调整,突出了名胜古迹、建筑艺术、特色游览线路等特色资源;再如针对德国社会治理的诸多特色,增加了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以及社会规范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内容;此外,还增补了德皇威廉二世、威廉·冯·洪堡、阿道夫·希特勒等著名历史人物的简介,使全书内容更显丰满。
德国经历了近200年的现代化进程,才由过去的一个传统、分裂、专制独裁、落后的农业社会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现代化、统一、民主、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它虽然只是当今世界的第四大经济体,但其国民经济中知识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知识储备非常厚实、科学技术能力超强。社会经济以及国家和社会机器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深刻变化:就业领域从工业大生产正向服务行业转移并发生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变化;经济发展中不断增长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行各业管理机构实现了非集权化以及动态运行机制;知识和信息爆炸式增长等。这一切表明,德国社会正酝酿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型。
德国是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不但拥有发展经济、治理社会的成熟经验,而且拥有治国理政、管理国家的丰富经验,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但是中国和德国的社会、经济不在同一个发展阶段,加之社会制度不同、文化各异,因此在学习、借鉴时,一方面要有汲取一切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宽阔胸怀,另一方面,“要注意分析、研究并借鉴其中于我们有益的成分,但决不能离开中国具体实际而盲目照搬照套”。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才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长期全身心地学习和研究德国,本书即体现了长期研习的积累和心得体会。但德国至今对我来说仍然“深奥莫测”,加之我才疏学浅,书中失误之处,在所难免,尚希读者不吝指正。我在撰写过程中也借鉴、汲取了一些同行的科研成果,他们的论著直接或间接地有助于我编著此书。在此,我向所有这些同行表示深深的谢忱。
德国是我永远的记忆,有无数条理由让我心系神往。我渴望参加我的母校慕尼黑大学的校庆活动,拜望我的恩师和同窗;我渴望看望居住在英国公园附近、奥姆大街18号我的那位慈祥的房东老人;我渴望重新仔细地看看柏林市中心巴黎广场上那座已成德意志象征的勃兰登堡门,并重游它东边那条闻名遐迩的菩提树下大街;我渴望重游享有“世界精神之都”美誉并诞生了德意志第一共和国的魏玛,在这座千年古城,德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等文学泰斗曾长期生活和创作,作曲家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和哲学家尼采后来也都曾在此生活和工作;我渴望……总之,我有无数条理由飞到那里,漫步在蓝色天空下,沐浴在灿烂阳光中。

顾俊礼
2015年5月1日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太阳宫宿舍


自  序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雄踞欧陆中部,是个美丽富饶、十分具有魅力的国家。
德国经历过中世纪的强盛、近代的骄横、当代的辉煌,也遭受过分裂的痛苦、战败后被欺凌的无奈。它产生过众多享誉世界的哲学泰斗、文学巨匠、音乐天才和科学巨擘。从德意志大地上升起的那一颗颗璀璨的巨星,曾照亮了人类精神和物质世界的大半个星空,但这块土地也曾滋生了像威廉二世与希特勒这样人类最无赖的政客和法西斯魔王,他们曾把人类推向两次世界大战。它几度兴衰、崛起的历史,特别值得世人深思。
迄今为止,德国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其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为22470亿欧元,2006年为23060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为27236欧元,2006年为27988欧元。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17282.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9634.8亿美元。从2003年起,德国连续四年保持世界头号出口大国地位。另外,外汇和黄金储备丰足,财政实力十分雄厚,是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
德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工业国家之一,是欧洲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与英、美等其他工业国家相比,德国的工业具有更广泛的基础:拥有高度专门化、适应能力很强的340多万中小型企业;800多万人在工业企业中工作,占全国从业人数的比率超过了日本和美国。道路车辆制造业、电气工业、机械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含制药业),构成了德国工业的支柱。著名的鲁尔区正向高科技和服务中心转型;慕尼黑大区、斯图加特地区是高科技和汽车工业的心脏;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是著名的金融中心;科隆和汉堡集中了“空中客车”飞机制造公司和世界知名的传媒巨头;莱比锡-德累斯顿成了新兴的纳米和微电子技术的园地。“德国制造”已成为德国工业品享誉全球的高质量的象征。戴姆勒-克莱斯勒(奔驰)、宝马、西门子、大众、巴斯夫、拜耳、蒂森克虏伯、博世、阿迪达斯-所罗门、保时捷等,都属于全世界估价最高的德国工业领域的顶尖品牌。2005年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排行榜中,有德国的9家工业企业;德国还是继美国之后全球贸易品牌100强中拥有量最多的国家。
德国是“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黑格尔、马克思,歌德、席勒、巴赫、贝多芬、爱因斯坦、普朗克、洪堡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德国一贯重视教育,重视发展科学技术,长期实行从小学到大学的全民免费教育。它最早建立了幼儿园;在中世纪就创立了海德堡大学和莱比锡大学。19世纪早期,威廉·冯·洪堡对普鲁士大学教育进行改革之后,大学成了学术独立、寻求知识的场所;大学教授和学者处于“政治和社会的彼岸,享受科学研究的自由,作为精神上的内心自由,以便为国家和社会保存一支校正力量,去校正那些政治和社会上形成了优势但不一定健康的东西”。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国家保护学术自由,是近二百年来德国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基本法则”。自1900年诺贝尔奖颁发以来,德国大学就产生了76位自然科学和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数学家还不包括在其中。德国人登记的专利数长期居欧洲首位,占世界专利总数的18%。德国之所以能长期保持世界科技大国地位,其主要原因应归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制。
德国是世界最早实行社会立法的国家,现在拥有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失业保险和护理保险;另外,还有教育资助、育儿费、育儿假、儿童补贴、儿童免税和住房补贴等优惠。可以说,那里的人们在蓝天白云之下享受着从“摇篮”到“坟墓”的完善的社会保障,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德国确实是个令人神往的国家,也是值得学者们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国家。
包括德国研究在内的国别研究是国际问题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在社会科学中是综合性、应用性、时间性很强的一个领域。我深感这种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给编撰本书带来的困难,深感自身知识的浅薄,本书只能视作我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在编撰过程中,我参考、吸收了国内、国外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限于出版体例的严格要求,不能在书中一一以脚注标出。在此,谨向各位作者表示深深的感激和敬意。书后的参考文献列出了我参考、吸收过的各位专家的成果目录,万一有遗漏,请各位专家同人原谅。
本书能够按时脱稿、交付出版,首先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刘立群先生。他在主持欧洲研究所《列国志》丛书编撰工作中出色的组织协调和果断决策,解决了我在编撰过程中的最大困难。在此,谨向刘立群研究员表示万分感谢。
其次,我还要感谢我的助手朱兆瑞先生。他不但承担了本书全部书稿在电脑上的工作,而且还帮我搜集了许多宝贵资料,没有他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本书的按时出版是不可能的。我谨在此向朱兆瑞先生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我还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朱希淦和孙以年两位编辑为此书的按时出版所付出的多方面的辛勤劳动。
“多情唯有是春草,年年新绿满芳城。”本书只是我向国际问题研究这个百花园献上的一棵小草,愿所有有志于国际问题研究,特别是德国研究的同行,都能像春草那样,年复一年以自己的新绿铺满大地,装点中华锦绣河山。

顾俊礼
2007年12月23日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太阳宫宿舍九如斋
德国(第二版) 概览 《德国(第二版)》是一部全面深入地展现德国社会、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的权威著作。本版在继承第一版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更新与拓展,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立体、鲜活、及时的德国全貌。本书不仅适合对德国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更是历史研究者、社会学者、国际关系专家以及希望深入了解德国的商务人士不可多得的参考。 内容构成 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从宏观视角切入,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社会议题。主要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德国的地理与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详细介绍德国所处的欧洲中心位置,其多样的地貌,包括北德平原、中部山地以及阿尔卑斯山脉的南部边缘。分析这些地理特征如何影响了德国的历史发展、经济活动以及文化分布。 气候与自然资源: 探讨德国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深入分析德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钾盐等,以及这些资源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同时,也关注现代德国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河流与交通网络: 重点介绍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等主要河流的水系,以及它们作为古代和现代交通大动脉的历史意义。分析德国发达的内河航运、公路和铁路网络是如何支撑其经济繁荣和国家统一的。 第二部分:德国历史的深度回溯 古日耳曼人的起源与罗马帝国的影响: 追溯日耳曼部落的早期历史,以及罗马帝国在其边缘地带留下的深刻印记,包括语言、法律和城市建设。 神圣罗马帝国与中世纪的演变: 详细梳理神圣罗马帝国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分析其分散的政治结构对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描绘中世纪德国在宗教、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宗教改革与三十年战争: 深入探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分析三十年战争给德意志地区带来的巨大破坏和长期分裂。 普鲁士的崛起与德意志统一: 阐述18世纪以来普鲁士作为欧洲强国的崛起之路,以及俾斯麦在实现德意志统一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分析统一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和对外政策。 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 客观、深入地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后果,以及随之而来的魏玛共和国的动荡。重点剖析纳粹主义的兴起、二战的罪行以及战后德国的分裂。 冷战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详细描绘德国在冷战时期东西两大阵营对峙下的分裂局面,以及两德社会、经济、文化的不同发展轨迹。着重阐述柏林墙的倒塌和德国统一的伟大历史进程,以及统一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三部分:现代德国的政治与社会结构 联邦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全面解析德国联邦议院、联邦参议院、联邦总统、联邦总理等关键政治机构的职能和运作。深入探讨德国的权力制衡机制、政党体系以及选举制度。 司法体系与法律制度: 介绍德国先进而独立的司法体系,包括宪法法院、普通法院等。分析德国法律的渊源、基本原则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利方面的重要作用。 德国的社会福利体系: 详细阐述德国享誉世界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养老金、失业救济、家庭津贴等。分析该体系的运作模式、资金来源以及其对社会公平和稳定的贡献。 社会结构与人口变化: 探讨德国的社会阶层、家庭结构、性别平等状况以及移民问题。分析德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低生育率等挑战,以及社会对此的应对策略。 地方行政与区域差异: 介绍德国各州(Bundesländer)的行政区划、自治权以及在联邦体系中的地位。分析德国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和政治倾向上的差异。 第四部分:德国的经济成就与挑战 “德国经济奇迹”的根源: 回顾战后德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与发展,分析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如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工程师文化、强大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以及勤奋的劳动力。 工业强国的地位与优势产业: 详细介绍德国在汽车制造、机械工程、化工、电气工程等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分析其核心竞争力,如精湛的工艺、强大的研发能力和高质量的产品。 中小型企业(Mittelstand)的角色: 重点突出德国“隐形冠军”的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其家族传承、专业化生产和创新能力。 德国的对外贸易与欧盟经济: 深入分析德国作为全球贸易大国的地位,其主要的贸易伙伴和商品。阐述德国在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核心角色和影响。 当前经济面临的挑战: 关注德国经济在数字化转型、能源转型、全球供应链重塑、劳动力短缺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方面的挑战,以及德国政府和企业为应对这些挑战所做的努力。 第五部分:德国的文化、艺术与思想 语言与文学: 追溯德语的演变,介绍歌德、席勒、托马斯·曼等伟大文学家的作品及其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分析当代德国文学的发展趋势。 哲学与思想: 深入探讨德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从康德、黑格尔到尼采、海德格尔等,分析其思想体系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介绍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音乐大师的辉煌成就,以及德国在歌剧、交响乐等领域的持续贡献。关注当代德国音乐的发展。 绘画、雕塑与建筑: 梳理德国不同历史时期在视觉艺术领域的代表性流派和艺术家。展示德国在建筑设计上的独特风格和世界遗产。 电影与戏剧: 介绍德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从默片时代的表现主义到当代现实主义和实验电影。探讨德国戏剧的传统与创新。 教育与科研: 强调德国在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介绍其大学的特点、科研机构的优势以及其在推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第六部分:德国的国际地位与未来展望 欧盟核心国家的角色: 分析德国在欧洲联盟中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影响力,以及其在塑造欧盟政策方面的重要作用。 跨大西洋关系与全球伙伴: 探讨德国与美国的关系,以及德国在联合国、G7、G20等国际组织中的参与和贡献。分析德国的全球外交策略。 安全政策与国防: 介绍德国的国防政策、军事力量以及在国际安全事务中的角色,包括在北约框架下的合作。 能源转型与环境保护: 详细阐述德国“能源转型”(Energiewende)的战略目标、实施路径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全球领导力。 德国的未来挑战与机遇: 展望德国在人口结构变化、技术创新、地缘政治动荡、气候变化等宏观趋势下的发展前景,以及德国如何继续在全球舞台上发挥其影响力。 特点与价值 《德国(第二版)》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客观性、系统性与时效性。本书的作者团队由多位在德国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组成,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海量一手和二手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梳理。 客观分析: 本书在梳理德国历史时,力求避免意识形态的干扰,以事实为依据,对德国的辉煌与曲折、成就与失误都进行了客观的呈现。尤其在涉及二战及纳粹时期等敏感话题时,作者展现了高度的审慎和负责。 系统全面: 本书打破了单一学科的局限,将德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剖析,从地理环境到文化思想,从历史脉络到当下现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 时效更新: 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近十年来德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了详尽的更新,包括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新角色、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策略、以及在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进展。 深入浅出: 尽管内容翔实,但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清晰易懂,避免了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使之能够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同时,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和数据图表,也增强了内容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阅读建议 本书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初学者可以从第一、二部分入手,对德国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对德国政治经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重点阅读第三、四部分。而对德国文化艺术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则可以深入第三、五部分。对于希望全面了解德国的读者,建议按章节顺序阅读,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德国(第二版)》不仅是一本关于德国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扇理解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窗口。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欧洲核心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它对世界产生的持久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德国经济发展史非常感兴趣的读者,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工业革命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德国在科技创新、工业组织、劳工政策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独特路径。从重商主义到自由经济,再到战后的“社会市场经济”,每一个经济模式的演变,都与德国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鲁尔工业区兴衰的描述,那种对工业遗产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探讨,都让我看到了德国经济模式的深层思考。书中关于德国企业文化、工会作用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的分析,也都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德国经济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和独特的制度设计之上。即便是对于我这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读者,这本书的分析也依然新颖且具有参考价值。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数据,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德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德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学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深刻的见解。作者对于德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从俾斯麦时期的社会保险制度,到二战后“北欧模式”的借鉴与本土化,再到当前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和移民融合等挑战,都有着全面而深入的阐述。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德国“社会契约”精神的讨论,以及它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塑造了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关于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具体制度的设计,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并结合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案例分析,让我对德国社会福利的实际运行情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书中还对德国社会在家庭结构、性别平等、教育体系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这些都与社会福利体系息息相关,构成了德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德国社会福利体系的独特性及其面临的挑战,对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上,一幅精美的德国地图剪影若隐若现,仿佛诉说着一段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故事。我一直对欧洲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德国,作为欧洲大陆的核心,其丰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都令我着迷。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资料所吸引。作者在开篇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从日耳曼部落的起源,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辉煌,再到近代德国的崛起与两次世界大战的沉重教训,每一个时期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描述历史事件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人物的动机。比如,在讨论普鲁士的崛起时,作者不仅仅强调了腓特烈大帝的军事才能,更深入地探讨了其改革措施如何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眼见证着德国的每一次转型与变革。书中穿插的地图、照片和引用文献,更是增加了其学术价值和阅读的趣味性。即使是对德国历史了解不多的人,也能在这本书的引导下,逐步建立起清晰的历史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且引人入胜,即便是在讨论一些较为复杂的政治制度和外交关系时,作者也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其阐释清楚。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历史著作,不仅要有扎实的史料支撑,更要具备良好的叙事能力,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笔触,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时,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政治层面的分析,而是通过对当时欧洲各国的社会氛围、民族情绪以及关键人物心理的刻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风雨欲来前的紧张气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的文笔所打动,那些对于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以及对时代变迁的细腻捕捉,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历史学习并非枯燥乏味的记忆过程,而是一次与过去对话、与伟人共鸣的美妙体验。

评分

说实话,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一次旅行的契机,我计划去德国,希望在出发前能对这个国家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而这本书,无疑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德国“灵魂”的探索。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描绘了德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他们的民族性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魏玛共和国时期社会文化变迁的描述,作者通过对艺术、文学、音乐以及社会思潮的细致分析,生动地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独特魅力和内在矛盾。那些关于表现主义艺术的讨论,以及对卡夫卡、勃莱希特等人的介绍,让我对德国的文化创新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书中对于德国统一过程的描绘,以及战后德国如何克服分裂、实现复兴的历程,也让我对德国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有了新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解一个国家,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层面,更要深入到其文化、社会以及人民的精神世界。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尝试将书中的内容与我所了解的现代德国联系起来,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