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啓濛國文》:
《啓濛國文》原名《新國文》,共六冊,編者為蔣維喬、莊俞。該書於民國二年(1913)初版,九年第72版,在當時影響之大無齣其右,前後印製發行達到2560萬冊。它從教幼兒識字開始,嚮孩子們介紹瞭曆史、地理、動物、植物、生活器具、生活常識等各方麵內容,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以養成國民之人格為目的”。
《修身國文》:
《修身國文》原名《中華修身教科書》,共八冊,編者為瀋頤、路費達、戴剋敦,齣版於民國二年(1913)。該書主要目的在於教育孩子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如何待人接物,它的內容基本體現瞭對中國傳統教育的傳承和延續。
《女子國文》:
《女子國文》原名《中華女子國文教科書》,共六冊,編者為瀋頤、範源謙、楊喆,齣版於民國三年(1914)。顧名思義,這是一套專門為女孩子編寫的語文教材。這套書將女子的教育融入到瞭課文中,是一套教導女子成為有賢德、有思想、有內涵的女性的優秀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國民老課本(上冊):啓濛國文》:
第一冊
第一課
第二課
第三課
第四課
第五課
第六課
第七課
第八課
第九課
第十課
第十一課
第十二課
第十三課
第十四課
第十五課
第十六課
第十七課
第十八課
第十九課
第二十課
第二十一課
第二十二課
第二十三課
第二十四課
第二十五課
第二十六課
第二十七課
第二十八課
第二十九課
第三十課
第三十一課
第三十二課
第三十三課
第三十四課
第三十五課
第三十六課
第三十七課
第三十八課
第三十九課
第四十課
第四十一課
第四十二課
第四十三課
第四十四課
第四十五課
第四十六課
第四十七課
第四十八課
第四十九課
第二冊
第一課
第二課
第三課
第四課
第五課
第六課
第七課
第八課
第九課
第十課
第十一課
第十二課
第十三課
第十四課
第十五課
第十六課
第十七課
第十八課
第十九課
第二十課
第二十一課
第二十二課
第二十三課
第二十四課
第二十五課
第二十六課
第二十七課
第二十八課
第二十九課
第三十課
第三十一課
第三十二課
第三十三課
第三十四課
第三十五課
第三十六課
第三十七課
第三十八課
第三卡九課
第四十課
第四十一課
第四十二課
第四十三課
第四十四課
第四十五課
第四十六課
第四十七課
第四十八課
第四十九課
第五十課
第五十一課
第五十二課
第五十三課
第五十四課
第五十五課
第五十六課
第五十七課
……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國民老課本(中冊):修身國文》:
第一冊
第一課 入學
第二課 上課
第三課 遊戲
第四課 好學
第五課 守規則
第六課 守時刻
第七課 儀容
第八課 敬師
第九課 愛同學
第十課 傢庭之樂
第十一課 慈愛
第十二課 親恩
第十三課 孝道
第蔔四課友愛
第十五課早起
第十六課 衣服
第十七課 飲食
第十八課 清潔
第十九課 溫課
第二十課 體息
第二冊
第一課 進步
第二課 習勞
第三課 盡職
第四課 整理
第五課 誠實
第六課 敬客
第七課 睦鄰
第八課 敬老
第九課 恤貧
第十課 愛生物
第十一課 惜物
第十二課 自立
第十三課 閤群
第十四課 和睦
第十五課 競爭
第十六課 尚武
第十七課 尚智
第十八課 公德
第十九課 公益
第三冊
第一課 父恩
第二課 母恩
……
《國民老課本(下冊):女子國文》
前言/序言
這套《民國老課本》共三部,包括《啓濛國文》《修身國文》和《女子國文》。它們是民國時期的小學國文教科書,相當於現在通用的小學語文教材,編者均是當時熱心教育事業的文學大傢。
《啓濛國文》原名《新國文》,共六冊,編者為蔣維喬、莊俞。該書於民國二年(1913)初版,九年第72版,在當時影響之大無齣其右,前後印製發行達到2560萬冊。它從教幼兒識字開始,嚮孩子們介紹瞭曆史、地理、動物、植物、生活器具、生活常識等各方麵內容,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以養成國民之人格為目的”。因此,在選材時,力求閤於兒童心理,不好高騖遠,注重在介紹知識的同時融入倫理教育,始終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這正如編者在編輯大意中所說:本書注重立身、居傢、處世以及重人道愛生物等,以擴國民之德量;注重實業以養成獨立自營之能力。
《修身國文》原名《中華修身教科書》,共八冊,編者為瀋頤、路費達、戴剋敦,齣版於民國二年(1913)。該書主要目的在於教育孩子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如何待人接物,它的內容基本體現瞭對中國傳統教育的傳承和延續。孔子說:“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司馬光說:“纔者,德之資也;德者,纔之帥也。”這就是說,一個人隻有先努力提高自身修養,纔會懂得如何做人,將來纔能有更大的作為。一個人不管多聰明,多能乾,齣身背景有多好,但
民國老課本啓濛國文齣版前言
2
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和素養很差,那麼他的前程可想而知。為瞭提高個人修養,孔子在《論語》中說:“弟子入則孝,齣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順父母長輩、友愛兄弟姊妹,平時要做事謹慎、誠實守信,與人相處要充滿仁愛,並親近品德高尚之人,嚮他們學習;在做到上述基本要求之後,還應該好好學習其他有益的知識。從這些方麵來看,《修身國文》無疑很好地繼承瞭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體現瞭編者對當時中國兒童教育的理念,而且充滿瞭時代感。
《女子國文》原名《中華女子國文教科書》,共六冊,編者為瀋頤、範源謙、楊喆,齣版於民國三年(1914)。顧名思義,這是一套專門為女孩子編寫的語文教材。
網絡曾流行這樣一句話:“教育一個男人,是教育一個人;而教育一個女人,是教育一個傢庭,教育三代人,教育一個民族。”古人雲:“閨閫乃聖賢所處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可見對女子的教育比對男子的教育更重要。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對女子的教育,進入民國,社會對於女子的教育重視程度更甚。當時,帝製剛剛結束,舊私塾尚未完全廢止,而新式學校教育在城市已經開始通行,過去很少有機會上學的女孩也可以上學瞭,為瞭適應女孩的性彆和角色,當時的文學大傢專門為女孩編寫瞭這套教材。
綜觀這套民國女子國文教材,它的內容極為豐富,既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如《禮記》《論語》《孟子》及曆代名傢詩文,又包括西方曆史文化知識,如《基督教》《英民之特性》《魯濱孫》《達爾文》等;不僅倡導養成習勞、惜陰、友愛、誠實、禮貌、崇儉、交友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倫
3
民國老課本啓濛國文齣版前言
理觀、審美觀,還專門涉及女工和傢政,如裁縫、烹飪、造花、婚姻、良妻、教子等。此外,編者還根據讀者的性彆特點,選編瞭一些女性人物的傳記。總之,這套書將女子的教育融入到瞭課文中,是一套教導女子成為有賢德、有思想、有內涵的女性的優秀教材。
從胎兒受孕的那天起,母親的一言一行就在影響著孩子,母親個人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未來。有賢女,纔有賢妻,纔有賢母,纔能培養齣聖賢。這套書是獻給女孩子的最好禮物。
雖然時代在變遷,這套書因為時代原因,采用的是文言文和繁體字,但通過循序漸進地學習,孩子會逐漸掌握書中的內容,並自然而然地掌握文言文,從而獲得進入中國傳統文化偉大寶庫的鑰匙。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時代背景不同,我們在編輯齣版這套書時,適當刪除瞭部分文章,但這並不影響整體閱讀。
穿越百年,這套老課本在經曆時代的洗禮之後,今天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輝。讓我們細細品讀這套老課本,再進入到那個時代,靜靜地體會當時的文化精英想把什麼樣的思想融入到教育中去,想為共和國培養什麼樣的新一代,想為我們的民族培養什麼樣的脊梁——隻有這樣,我們纔能看到未來的希望。
……
塵封的時光,文字的溫度——重拾民國初年的教育初心 當我們步入書店,琳琅滿目的新書總能吸引我們的目光。然而,在現代文明的洪流中,是否有人會駐足,去凝視那些承載著曆史印記的舊物?那些泛黃的書頁,那些曾經陪伴無數孩子度過童年時光的課本,是否還藏著我們遺忘的寶藏? 本書籍,並非簡單意義上的“民國課本的復刻”,而是試圖喚醒一種珍貴的教育精神,一種對文字、對人格、對傢國情懷的深切關懷。它精選瞭民國初年(約1911年至1949年間)最具代錶性的啓濛、修身及女子國文教材,以精美的裝幀和詳實的考據,將這些塵封的智慧重新展現在讀者麵前。這套書,是曆史的信物,是文化的脈絡,更是對那個時代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度迴溯。 一、 啓濛之音:文字的初次啓濛與文化的根基 民國初年的啓濛教育,其核心在於“正音”、“正字”,以及通過文字建立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初認知。本書中的“啓濛國文”部分,便是以此為齣發點,精心選取瞭當時最廣泛使用的啓濛教材。 這些教材,與我們今日的拼音、識字卡片有著截然不同的韻味。它們更注重漢字的音、形、義的係統學習,通過部首、偏旁、結構來層層剖析,讓兒童在拆解與組閤中理解漢字的奧秘。比如,我們會看到如何以“日”為基礎,延展齣“明”、“昌”、“早”等字,體會漢字蘊含的象形與會意之美。而像《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這樣的經典,並非僅僅作為背誦材料,而是被巧妙地融入到識字過程中,讓兒童在咿呀學語的同時,便已接觸到中華文化的精髓。 這些啓濛課本,在內容上,也極具匠心。它們往往以簡短、易懂的童謠、故事、格言為主,內容貼近兒童生活,但又不失教育意義。例如,學習“孝”字,可能會引用“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之類的古語,通過生動的事例,讓孩童懂得感恩與迴報。學習“信”字,則會講述“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告誡孩童誠實守信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這些啓濛教材,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孩童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它們強調的是“德育先行”,而非單純的知識灌輸。通過對仁、義、禮、智、信等基本道德的闡述,以及對忠、孝、節、悌等傳統美德的強調,這些課本為下一代打下瞭堅實的人格基礎。它們培養的,不僅僅是會讀書寫字的“人纔”,更是有根基、有品德的“公民”。 在排版和插圖上,本書亦盡可能還原瞭民國初年課本的原貌。雖然當時的印刷技術有限,但樸拙的綫條、古樸的字體,卻彆有一番韻味。這些圖文並茂的頁麵,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隧道,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孩童眼中的世界,感受到那份純真與質樸。 二、 修身之要:人格的雕琢與品格的塑造 “修身”二字,在民國初年的教育理念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僅是指個人的行為舉止,更是關乎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和社會責任感。本書中的“修身國文”部分,正是對這一教育理念的深刻體現。 與現代教育中將“品德教育”拆解為不同模塊不同,民國初年的修身課本,是將人格的培養融入到語言文字的學習之中。它們通過講述曆史故事、人物傳記、哲理小品等形式,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的意義,認識社會的美德,培養健全的人格。 例如,在學習“誠實”時,可能會選取“曾子殺豬”的故事,讓學生體會母親的教誨和誠實的價值。在學習“勇敢”時,可能會介紹嶽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犧牲精神。而在學習“勤儉”時,則會引用古人的勵誌箴言,鼓勵學生腳踏實地,珍惜勞動成果。 這些修身課本,內容豐富,視角廣泛。它們不僅關注個人的道德修養,也觸及瞭傢庭倫理、社會責任、國傢觀念等方方麵麵。比如,會強調“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的傢庭美德;會教導“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的社會公德;會灌輸“愛國奉獻,報效國傢”的國民意識。 值得注意的是,民國初年的修身教育,並非枯燥的說教,而是充滿瞭智慧和趣味。它善於運用比喻、象徵、寓言等手法,將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領悟人生的真諦。同時,這些課本也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和批判性的判斷,而非盲目接受。 本書在呈現這部分內容時,力求還原其教育的語境和邏輯。通過對原文的梳理和對背景的介紹,讀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這些修身課本所承載的時代精神,以及它們對塑造一代中國人的品格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這部分內容,對於當下注重“全人教育”的理念,依然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三、 女子之誌:獨立之思與時代的新篇 在男性主導的傳統社會中,對女性的教育往往被忽視或狹隘化。然而,民國初年,隨著社會變革的深入,女性教育的地位也逐漸得到提升。本書中的“女子國文”部分,正是這一曆史進程的生動見證。 這些女子國文課本,在內容上,既保留瞭與男性教材相似的基礎國文知識,又特彆強調瞭對女性品德、能力和社會角色的塑造。它們試圖在傳承傳統美德的同時,引導女性接受新思想,培養獨立自主的精神。 在品德教育方麵,女子課本同樣注重“三從四德”等傳統觀念的傳承,但其解讀方式,往往更加 nuanced。例如,對“婦德”的解釋,可能不再局限於順從,而是強調“溫良恭儉讓”的內在修養,以及對傢庭的責任感。同時,也開始鼓勵女性學習“女學”,掌握知識,提升自我。 在能力培養方麵,女子課本開始引入一些現代化的知識,如衛生常識、傢政管理、基本算術,甚至一些淺顯的科學知識。這體現瞭當時教育者對女性未來在傢庭和社會中扮演更積極角色的期待。 更重要的是,部分女子國文課本,開始流露齣對女性獨立意識的啓濛。例如,可能會通過一些描寫女性纔情、智慧的篇章,鼓勵女性發揮潛能;可能會通過一些介紹進步女性事跡的故事,樹立女性榜樣;甚至會觸及一些關於女性權益的初步討論。 這些教材,在字裏行間,流淌著那個時代女性覺醒的脈動。它們是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為女性開闢的一條新的成長之路。本書對這部分內容的呈現,力求客觀,既展現瞭其曆史局限性,也突齣瞭其在推動女性解放和進步方麵所做的努力。 結語:重拾教育的初心,與古人對話 “民國老課本”不僅僅是一套懷舊的書籍,它更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充滿變革與希望的時代,得以感受那個時代教育者的初心與智慧。 這套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炫酷的排版,但它擁有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傳承,一份對人格塑造的深切關懷,一份對國傢未來的殷切期盼。它所傳達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閱讀這套書,我們可以: 重溫漢字的魅力:在部首、偏旁、結構中,重新認識漢字的古樸與智慧。 感悟經典的韻味:在簡短的篇章中,體會古人的生活智慧與道德情操。 理解教育的初心:在文字背後,探尋那個時代教育者對“育人”的深刻理解。 反思當下的教育:藉鑒民國初年的教育精髓,為當下的教育提供新的視角和啓示。 這套“民國老課本”,是一次與古人的對話,是一次對教育初心的重拾。它邀請你一同走進那段塵封的時光,感受文字的溫度,品味智慧的光芒。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場關於文化、關於人格、關於未來的深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