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启蒙国文》:
《启蒙国文》原名《新国文》,共六册,编者为蒋维乔、庄俞。该书于民国二年(1913)初版,九年第72版,在当时影响之大无出其右,前后印制发行达到2560万册。它从教幼儿识字开始,向孩子们介绍了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生活器具、生活常识等各方面内容,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目的”。
《修身国文》:
《修身国文》原名《中华修身教科书》,共八册,编者为沈颐、路费达、戴克敦,出版于民国二年(1913)。该书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孩子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如何待人接物,它的内容基本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教育的传承和延续。
《女子国文》:
《女子国文》原名《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共六册,编者为沈颐、范源谦、杨喆,出版于民国三年(1914)。顾名思义,这是一套专门为女孩子编写的语文教材。这套书将女子的教育融入到了课文中,是一套教导女子成为有贤德、有思想、有内涵的女性的优秀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国民老课本(上册):启蒙国文》:
第一册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第十一课
第十二课
第十三课
第十四课
第十五课
第十六课
第十七课
第十八课
第十九课
第二十课
第二十一课
第二十二课
第二十三课
第二十四课
第二十五课
第二十六课
第二十七课
第二十八课
第二十九课
第三十课
第三十一课
第三十二课
第三十三课
第三十四课
第三十五课
第三十六课
第三十七课
第三十八课
第三十九课
第四十课
第四十一课
第四十二课
第四十三课
第四十四课
第四十五课
第四十六课
第四十七课
第四十八课
第四十九课
第二册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十课
第十一课
第十二课
第十三课
第十四课
第十五课
第十六课
第十七课
第十八课
第十九课
第二十课
第二十一课
第二十二课
第二十三课
第二十四课
第二十五课
第二十六课
第二十七课
第二十八课
第二十九课
第三十课
第三十一课
第三十二课
第三十三课
第三十四课
第三十五课
第三十六课
第三十七课
第三十八课
第三卡九课
第四十课
第四十一课
第四十二课
第四十三课
第四十四课
第四十五课
第四十六课
第四十七课
第四十八课
第四十九课
第五十课
第五十一课
第五十二课
第五十三课
第五十四课
第五十五课
第五十六课
第五十七课
……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国民老课本(中册):修身国文》:
第一册
第一课 入学
第二课 上课
第三课 游戏
第四课 好学
第五课 守规则
第六课 守时刻
第七课 仪容
第八课 敬师
第九课 爱同学
第十课 家庭之乐
第十一课 慈爱
第十二课 亲恩
第十三课 孝道
第卜四课友爱
第十五课早起
第十六课 衣服
第十七课 饮食
第十八课 清洁
第十九课 温课
第二十课 体息
第二册
第一课 进步
第二课 习劳
第三课 尽职
第四课 整理
第五课 诚实
第六课 敬客
第七课 睦邻
第八课 敬老
第九课 恤贫
第十课 爱生物
第十一课 惜物
第十二课 自立
第十三课 合群
第十四课 和睦
第十五课 竞争
第十六课 尚武
第十七课 尚智
第十八课 公德
第十九课 公益
第三册
第一课 父恩
第二课 母恩
……
《国民老课本(下册):女子国文》
前言/序言
这套《民国老课本》共三部,包括《启蒙国文》《修身国文》和《女子国文》。它们是民国时期的小学国文教科书,相当于现在通用的小学语文教材,编者均是当时热心教育事业的文学大家。
《启蒙国文》原名《新国文》,共六册,编者为蒋维乔、庄俞。该书于民国二年(1913)初版,九年第72版,在当时影响之大无出其右,前后印制发行达到2560万册。它从教幼儿识字开始,向孩子们介绍了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生活器具、生活常识等各方面内容,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目的”。因此,在选材时,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注重在介绍知识的同时融入伦理教育,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这正如编者在编辑大意中所说:本书注重立身、居家、处世以及重人道爱生物等,以扩国民之德量;注重实业以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
《修身国文》原名《中华修身教科书》,共八册,编者为沈颐、路费达、戴克敦,出版于民国二年(1913)。该书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孩子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如何待人接物,它的内容基本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教育的传承和延续。孔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先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才会懂得如何做人,将来才能有更大的作为。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出身背景有多好,但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出版前言
2
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和素养很差,那么他的前程可想而知。为了提高个人修养,孔子在《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顺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姊妹,平时要做事谨慎、诚实守信,与人相处要充满仁爱,并亲近品德高尚之人,向他们学习;在做到上述基本要求之后,还应该好好学习其他有益的知识。从这些方面来看,《修身国文》无疑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体现了编者对当时中国儿童教育的理念,而且充满了时代感。
《女子国文》原名《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共六册,编者为沈颐、范源谦、杨喆,出版于民国三年(1914)。顾名思义,这是一套专门为女孩子编写的语文教材。
网络曾流行这样一句话:“教育一个男人,是教育一个人;而教育一个女人,是教育一个家庭,教育三代人,教育一个民族。”古人云:“闺阃乃圣贤所处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可见对女子的教育比对男子的教育更重要。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对女子的教育,进入民国,社会对于女子的教育重视程度更甚。当时,帝制刚刚结束,旧私塾尚未完全废止,而新式学校教育在城市已经开始通行,过去很少有机会上学的女孩也可以上学了,为了适应女孩的性别和角色,当时的文学大家专门为女孩编写了这套教材。
综观这套民国女子国文教材,它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如《礼记》《论语》《孟子》及历代名家诗文,又包括西方历史文化知识,如《基督教》《英民之特性》《鲁滨孙》《达尔文》等;不仅倡导养成习劳、惜阴、友爱、诚实、礼貌、崇俭、交友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伦
3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出版前言
理观、审美观,还专门涉及女工和家政,如裁缝、烹饪、造花、婚姻、良妻、教子等。此外,编者还根据读者的性别特点,选编了一些女性人物的传记。总之,这套书将女子的教育融入到了课文中,是一套教导女子成为有贤德、有思想、有内涵的女性的优秀教材。
从胎儿受孕的那天起,母亲的一言一行就在影响着孩子,母亲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有贤女,才有贤妻,才有贤母,才能培养出圣贤。这套书是献给女孩子的最好礼物。
虽然时代在变迁,这套书因为时代原因,采用的是文言文和繁体字,但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孩子会逐渐掌握书中的内容,并自然而然地掌握文言文,从而获得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伟大宝库的钥匙。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我们在编辑出版这套书时,适当删除了部分文章,但这并不影响整体阅读。
穿越百年,这套老课本在经历时代的洗礼之后,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让我们细细品读这套老课本,再进入到那个时代,静静地体会当时的文化精英想把什么样的思想融入到教育中去,想为共和国培养什么样的新一代,想为我们的民族培养什么样的脊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未来的希望。
……
尘封的时光,文字的温度——重拾民国初年的教育初心 当我们步入书店,琳琅满目的新书总能吸引我们的目光。然而,在现代文明的洪流中,是否有人会驻足,去凝视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旧物?那些泛黄的书页,那些曾经陪伴无数孩子度过童年时光的课本,是否还藏着我们遗忘的宝藏? 本书籍,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民国课本的复刻”,而是试图唤醒一种珍贵的教育精神,一种对文字、对人格、对家国情怀的深切关怀。它精选了民国初年(约1911年至1949年间)最具代表性的启蒙、修身及女子国文教材,以精美的装帧和详实的考据,将这些尘封的智慧重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套书,是历史的信物,是文化的脉络,更是对那个时代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度回溯。 一、 启蒙之音:文字的初次启蒙与文化的根基 民国初年的启蒙教育,其核心在于“正音”、“正字”,以及通过文字建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初认知。本书中的“启蒙国文”部分,便是以此为出发点,精心选取了当时最广泛使用的启蒙教材。 这些教材,与我们今日的拼音、识字卡片有着截然不同的韵味。它们更注重汉字的音、形、义的系统学习,通过部首、偏旁、结构来层层剖析,让儿童在拆解与组合中理解汉字的奥秘。比如,我们会看到如何以“日”为基础,延展出“明”、“昌”、“早”等字,体会汉字蕴含的象形与会意之美。而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样的经典,并非仅仅作为背诵材料,而是被巧妙地融入到识字过程中,让儿童在咿呀学语的同时,便已接触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这些启蒙课本,在内容上,也极具匠心。它们往往以简短、易懂的童谣、故事、格言为主,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但又不失教育意义。例如,学习“孝”字,可能会引用“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之类的古语,通过生动的事例,让孩童懂得感恩与回报。学习“信”字,则会讲述“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告诫孩童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这些启蒙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们强调的是“德育先行”,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通过对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阐述,以及对忠、孝、节、悌等传统美德的强调,这些课本为下一代打下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它们培养的,不仅仅是会读书写字的“人才”,更是有根基、有品德的“公民”。 在排版和插图上,本书亦尽可能还原了民国初年课本的原貌。虽然当时的印刷技术有限,但朴拙的线条、古朴的字体,却别有一番韵味。这些图文并茂的页面,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孩童眼中的世界,感受到那份纯真与质朴。 二、 修身之要:人格的雕琢与品格的塑造 “修身”二字,在民国初年的教育理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指个人的行为举止,更是关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本书中的“修身国文”部分,正是对这一教育理念的深刻体现。 与现代教育中将“品德教育”拆解为不同模块不同,民国初年的修身课本,是将人格的培养融入到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它们通过讲述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哲理小品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认识社会的美德,培养健全的人格。 例如,在学习“诚实”时,可能会选取“曾子杀猪”的故事,让学生体会母亲的教诲和诚实的价值。在学习“勇敢”时,可能会介绍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而在学习“勤俭”时,则会引用古人的励志箴言,鼓励学生脚踏实地,珍惜劳动成果。 这些修身课本,内容丰富,视角广泛。它们不仅关注个人的道德修养,也触及了家庭伦理、社会责任、国家观念等方方面面。比如,会强调“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家庭美德;会教导“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会灌输“爱国奉献,报效国家”的国民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民国初年的修身教育,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了智慧和趣味。它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寓言等手法,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同时,这些课本也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批判性的判断,而非盲目接受。 本书在呈现这部分内容时,力求还原其教育的语境和逻辑。通过对原文的梳理和对背景的介绍,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修身课本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以及它们对塑造一代中国人的品格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部分内容,对于当下注重“全人教育”的理念,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三、 女子之志:独立之思与时代的新篇 在男性主导的传统社会中,对女性的教育往往被忽视或狭隘化。然而,民国初年,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女性教育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升。本书中的“女子国文”部分,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生动见证。 这些女子国文课本,在内容上,既保留了与男性教材相似的基础国文知识,又特别强调了对女性品德、能力和社会角色的塑造。它们试图在传承传统美德的同时,引导女性接受新思想,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 在品德教育方面,女子课本同样注重“三从四德”等传统观念的传承,但其解读方式,往往更加 nuanced。例如,对“妇德”的解释,可能不再局限于顺从,而是强调“温良恭俭让”的内在修养,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同时,也开始鼓励女性学习“女学”,掌握知识,提升自我。 在能力培养方面,女子课本开始引入一些现代化的知识,如卫生常识、家政管理、基本算术,甚至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这体现了当时教育者对女性未来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更积极角色的期待。 更重要的是,部分女子国文课本,开始流露出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启蒙。例如,可能会通过一些描写女性才情、智慧的篇章,鼓励女性发挥潜能;可能会通过一些介绍进步女性事迹的故事,树立女性榜样;甚至会触及一些关于女性权益的初步讨论。 这些教材,在字里行间,流淌着那个时代女性觉醒的脉动。它们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为女性开辟的一条新的成长之路。本书对这部分内容的呈现,力求客观,既展现了其历史局限性,也突出了其在推动女性解放和进步方面所做的努力。 结语:重拾教育的初心,与古人对话 “民国老课本”不仅仅是一套怀旧的书籍,它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时代,得以感受那个时代教育者的初心与智慧。 这套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炫酷的排版,但它拥有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一份对人格塑造的深切关怀,一份对国家未来的殷切期盼。它所传达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阅读这套书,我们可以: 重温汉字的魅力:在部首、偏旁、结构中,重新认识汉字的古朴与智慧。 感悟经典的韵味:在简短的篇章中,体会古人的生活智慧与道德情操。 理解教育的初心:在文字背后,探寻那个时代教育者对“育人”的深刻理解。 反思当下的教育:借鉴民国初年的教育精髓,为当下的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这套“民国老课本”,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是一次对教育初心的重拾。它邀请你一同走进那段尘封的时光,感受文字的温度,品味智慧的光芒。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场关于文化、关于人格、关于未来的深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