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他乡与故乡

莫问他乡与故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
图书标签:
  • 游记
  • 散文
  • 文化
  • 旅行
  • 乡愁
  • 人生
  • 随笔
  • 记忆
  • 情感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103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002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怅惘,有留恋,有惋惜。
  流光如是,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1.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怀乡念师思友之作,展现了学界泰斗的家国情怀。
  2.在平淡的笔调中,感受作者极其真实的感受,体味世事变迁,人情冷暖,对于青年们不无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述了季羡林在北京和德国生活的经历,以及对师友的追忆。季羡林在高中结束以后便离开了山东,后来在德国待了十年,在北京更是生活了大半辈子,这两个地方对他而言,故乡与他乡的概念已然融合在一起,既是他乡,也是故乡,所以还是莫要“问”了吧。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精彩书评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钟敬文(中国民俗学之父、散文家)

  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胡适

目录

第一辑 漂洋过海求真知
002 / 遥远的怀念
011 /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016 / 初抵柏林
027 / 哥廷根
031 / 表的喜剧——欧游散记之一
038 / 听诗——欧游散记之一
002 / 遥远的怀念
011 /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016 / 初抵柏林
027 / 哥廷根
031 / 表的喜剧——欧游散记之一
038 / 听诗——欧游散记之一
045 / 我的老师们
054 / 反希特勒的人们
057 / 我的女房东
065 /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069 / 迈耶(Meyer)一家
073 / 盟国
076 / 优胜记略
079 /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085 / 章用一家
091 / 忆章用
104 /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109 / 重返哥廷根
119 / 追忆哈隆教授
第二辑 北京城的人和事
128 / 黎明前的北京
131 / 北京忆旧
135 / 我爱北京
140 /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143 / 我和北大图书馆
147 / 春归燕园
151 / 燕园盛夏
155 / 春满燕园
158 / 梦萦未名湖
164 / 梦萦红楼
167 / 清华颂
169 / 梦萦水木清华
173 / 清华梦忆
177 /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181 / 赞通州大顺斋——居京琐记
183 / 《家居北京五十年》序
第三辑 风义平生师友间
188 / 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
191 /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
197 / 悼念沈从文先生
203 / 回忆雨僧(吴宓)先生
206 / 哭冯至先生
215 /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223 / 我眼中的张中行
230 / 回忆陈寅恪先生
244 / 回忆汤用彤先生

精彩书摘

  遥远的怀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部出了一个绝妙的题目,实在是先得我心。我十分愉快地接受了写这篇文章的任务。
  唐代的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之学者亦然。各行各业都必须有老师。“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修行要靠自己,没有领进门的师傅,也是不行的。
  我这一生,在过去的六十多年中,曾有过很多领我进门的师傅。现在虽已年逾古稀,自己也早已成为“人之患”(“人之患,在患为人师”),但是我却越来越多地回忆起过去的老师来。感激之情,在内心深处油然而生。我今天的这一点点知识,有哪一样不归功于我的老师呢?从我上小学起,经过了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到出国留学,我那些老师的面影依次浮现到我眼前来,我仿佛又受了一次他们的教诲。
  关于国内的一些老师,我曾断断续续地写过一些怀念的文章。我现在想选一位外国老师,这就是德国的瓦尔德施密特教授。
  我于1934年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在故乡济南省立高中当了一年国文教员。1935年深秋,我到了德国,在哥廷根大学学习。从1936年春天起,我从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曾旁听过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课程,我当时就对梵文产生了兴趣。但那时在国内没有人开梵文课,只好画饼充饥,徒唤奈何。到了哥廷根以后,终于有了学习的机会,我简直如鱼得水,乐不可支。教授也似乎非常高兴。他当时年纪还很轻,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更年轻,他刚在哥廷根大学得到一个正教授的讲座。他是研究印度佛教史的专家,专门研究新疆出土的梵文贝叶经残卷。除了梵文和巴利文外,还懂汉文和藏文,对他的研究工作来说,这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一个中国人为什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他完全理解。因此,他从来也没有问过我学习的动机和理由。第一学期上梵文课时,班上只有三个学生:一个乡村牧师,一个历史系的学生,第三个就是我。梵文在德国也是冷门,三人成众,有三个学生,教授就似乎很满意了。
  教授的教学方法是典型的德国式的。关于德国教外语的方法我曾在几篇文章里都谈到过,我口头对人“宣传”的次数就更多。我为什么对它如此地偏爱呢?理由很简单:它行之有
  效。我先讲一讲具体的情况。同其他外语课一样,第一年梵文课(正式名称是:为初学者开设的梵文课)每周两次,每次两小时。德国大学假期特长特多。每学期上课时间大约只有二十周,梵文上课时间共约八十小时,应该说是很少的。但是,我们第一学期就学完了全部梵文语法,还念了几百句练习。在世界上已知的语言中,梵文恐怕是语法变化最复杂、最烦琐,词汇量最大的语言。语法规律之细致、之别扭,哪一种语言也比不上。能在短短的八十个小时内学完全部语法,是很难想象的。这同德国的外语教学法是分不开的。
  第一次上课时,教授领我们念了念字母。我顺便说一句,梵文字母也是非常啰唆的,绝对不像英文字母这样简明。无论如何,第一堂我觉得颇为舒服,没感到有多大的压力。我心里满以为就会这样舒服下去的。第二次上课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教授对梵文非常复杂的连声规律根本不加讲解。教科书上的阳性名词变化规律他也不讲。一下子就读起书后面附上的练习来。这些练习都是一句句的话,是从印度梵文典籍中选出来的。梵文基本上是一种死文字,不像学习现代语言那样一开始先学习一些同生活有关的简单的句子,什么“我吃饭”“我睡觉”等等。梵文练习题里面的句子多少都脱离现代实际,理解起来颇不容易。教授要我读练习句子,字母有些还面生可疑,语法概念更是一点儿也没有。读得结结巴巴,译得莫名其妙,急得头上冒汗,心中发火。下了课以后,就拼命预习。一句只有五六个字的练习,要查连声,查语法,往往要做一两个小时。准备两小时的课,往往要用上一两天的时间。我自己觉得,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过了一段时间,自己也逐渐适应了这种学习方法。头上的汗越出越少了,心里的火越发越小了。我尝到了甜头。
  除了梵文和巴利文以外,我在德国还学习了几种别的外语。教学方法都是这个样子。相传19世纪德国一位语言学家说过这样的话:“拿学游泳来打个比方,我教外语就是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一下子把他们推下水去。如果他们淹不死,游泳就学会了。”这只是一个比方,但是也可以看出其中的道理。虽然有点儿夸大,但道理不能说是没有的。这就是瓦尔德施密特教授留给我的第一个也是最深刻的一个印象。从那以后,一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被征从军为止,我每一学期都必选教授的课。我在课堂上(高年级的课叫作习弥那尔)读过印度古代的史诗、剧本,读过巴利文,解读过中国新疆出土的梵文贝叶经残卷。他要求学生极为严格,梵文语法中那些古里古怪的规律都必须认真掌握,绝不允许有半点儿马虎和粗心大意,连一个字母他都不放过。学习近代语言,语法没有那样繁复,有时候用不着死记,只要多读一些书,慢慢地也就学通了。但是梵文却绝对不行。梵文语法规律有时候近似数学,必须细心地认真对付。教授在这一方面是十分认真的。后来我自己教学生了,我完全以教授为榜样,对学生要求严格。等到我的学生当上了老师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丢掉这一套谨严细致的教学方法。教授的教泽真可谓无远弗届,流到中国来,还流了几代。我也总算对得起我的老师了。
  瓦尔德施密特教授的专门研究范围是新疆出土的梵文贝叶经。在这一方面,他是蜚声世界的权威。他的老师是德国的梵文大家吕德斯教授,也是以学风谨严著称的。教授的博士论文以及取得在大学授课资格的论文,都是关于新疆贝叶经的。这两本厚厚的大书,里面的材料异常丰富,处理材料的方式极端细致谨严。一张张的图表,一行行的统计数字,看上去令人眼花缭乱,头脑昏眩。我一向虽然不能算是一个马大哈,但是也从没有想到写科学研究论文竟然必须这样琐细。两部大书好几百页,竟然没有一个错字,连标点符号,还有那些稀奇古怪的特写字母或符号,也都是个个确实无误,这实在不能不令人感到吃惊。德国人一向以彻底性自诩,我的教授忠诚地保留了德国的优良传统。留给我的印象让我终生难忘,终生受用不尽。
  但是给我教育最大的还是我写博士论文的过程。按德国规定,一个想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必须念三个系:一个主系和两个副系。我的主系是梵文和巴利文,两个副系是斯拉夫语文系和英国语文系。指导博士论文的教授,德国学生戏称之为“博士父亲”。怎样才能找到博士父亲呢?这要由教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决定。学生往往经过在几个大学中获得的实践经验,最后决定留在某一个大学跟某一个教授做博士论文。德国教授在大学里至高无上,他说了算,往往有很大的架子,不大肯收博士生,害怕学生将来出息不大,辱没了自己的名声。越是名教授,收徒弟的条件越高。往往经过几个学期的习弥那尔,教授真正觉得孺子可教,他才点头收徒,并给他博士论文题目。
  对我来讲,我好像是没有经过那样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第四学期念完,教授就主动问我要不要一个论文题目。我听了当然是受宠若惊,立刻表示愿意。他说,他早就有了一个题目《〈大事〉伽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问我接受不接受。我那时候对梵文所知极少,根本没有选择题目的能力,便满口答应。题目就这样定了下来。佛典《大事》是用所谓“混合梵文”写成的,既非梵文,也非巴利文,更非一般的俗语,是一种乱七八糟杂凑起来的语言。这种语言对研究印度佛教史、印度语言发展史等都是很重要的。我一生对这种语言感兴趣,其基础就是当时打下的。
  题目定下来以后,我一方面继续参加教授的习弥那尔,听英文系和斯拉夫语文系的课,另一方面就开始读法国学者塞那校订的《大事》,一共厚厚的三大本,我真是争分夺秒,“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我把每一个动词形式都做成卡片,还要查阅大量的图书杂志,忙得不可开交。此时国际环境和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不但黄油和肉几乎绝迹,面包和土豆也仅够每天需要量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黄油和面包都掺了假,吃下肚去,咕咕直叫。德国人是非常讲究礼貌的。但在当时,在电影院里,屁声相应,习以为常。天上还有英美的飞机,天天飞越哥廷根上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炸弹落下,心里终日危惧不安。在自己的祖国,日本军国主义者奸淫掳掠,杀人如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是根本收不到家书的。家里的妻子老小,生死不知。我在这种内外交迫下,天天晚上失眠。偶尔睡上一会儿,也是噩梦迷离。有时候梦到在祖国吃花生米,可见我当时对吃的要求已经低到什么程度。几粒花生米,连龙肝凤髓也无法比得上了。
  我的论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慢慢地写下去的。我想,应当在分析限定动词变化之前写上一篇有分量的长的绪论,说明“混合梵语”的来龙去脉以及《大事》的一些情况。我觉得,只有这样,论文才显得有气派。我翻看了大量用各种语言写成的论文,做笔记,写提纲。这个工作同做卡片同时并举,经过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写成了一篇绪论,相当长。自己确实是费了一番心血的。“文章是自己的好”,我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文章分析源流,标列条目,洋洋洒洒,颇有神来之笔,值得满意。我相信,这一举一定会给教授留下深刻印象,说不定还要把自己夸上一番。当时欧战方殷,教授从军回来短期休假。我就怀着这样的美梦,把绪论送给了他。美梦照旧做了下去。隔了大约一个星期,教授在研究所内把文章退还给我,脸上含有笑意,最初并没有说话。我心里咯噔一下,直觉感到情势有点儿不妙了。我打开稿子一看,没有任何改动。只在第一行第一个字前面画上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后面画上了一个后括号。整篇文章就让一个括号括了起来,意思就是说,全不存在了。这真是“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掉了。我仿佛当头挨了一棒,茫然、懵然,不知所措。这时候教授才慢慢地开了口:“你的文章费劲很大,引书不少。但是都是别人的意见,根本没有你自己的创见。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上毫无价值。你重复别人的话,又不完整准确。如果有人对你的文章进行挑剔,从任何地方都能对你加以抨击,而且我相信你根本无力还手。因此,我建议,把绪论统统删掉。在对限定动词进行分析以前,只写上几句说明就行了。”一席话说得我哑口无言,我无法反驳。这引起了我激烈的思想斗争,心潮滚滚,冲得我头晕眼花。过了好一阵子,我的脑筋才清醒过来,仿佛做了黄粱一梦。我由衷地承认,教授的话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我由此体会到:写论文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这是我一生第一次写规模比较大的学术论文,也是我第一次受到剧烈的打击。然而我感激这一次打击,它使我终生头脑能够比较清醒。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有了创见写论文,也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空洞的废话少说、不说为宜。我现在也早就有了学生了。我也把我从瓦尔德施密特教授那里接来的衣钵传给了他们。
  我的回忆就写到这里为止。这样一个好题目,我本来希望能写出一篇像样的东西。却是事与愿违,文章不怎么样。差幸我没有虚构,全是大实话,这对青年们也许还不无意义吧。
  1987年3月18日晨
  ……

《月落寒山》 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人生的史诗,一次跨越时空的灵魂追寻。 在这个故事里,时间仿佛是一位沉默的雕塑家,用无形的手,一点点打磨着每一个生命的轮廓,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月落寒山》并非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场深入心灵的旅程,它带领读者潜入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触摸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情感,最终在一次次回溯与前瞻中,拼凑出关于“存在”最真实的模样。 故事的开端,在一片被古老传说笼罩的山脉之中。这里,云雾缭绕,瀑布如练,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仿佛有着自己的呼吸与故事。主角,一个名叫“暮青”的年轻学者,因一份尘封已久的家族信件,踏上了探寻隐匿于这座山脉深处的古老寺庙的旅程。这寺庙,据信是古代一位传奇僧侣的修行之地,而那僧侣,据说是能够“窥探时间之痕”的智者。暮青并非为了猎奇,他的心中怀揣着一个更深沉的疑问,一个关于他幼年时一场神秘事件的疑惑。那场事件,夺走了他年幼的妹妹,也在他心中留下了永远的阴影。他相信,或许在那座寺庙,在那位僧侣留下的遗迹中,他能找到一丝关于真相的线索,甚至……关于救赎的可能。 然而,踏入寒山,暮青便意识到,这趟旅程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寒山并非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更像是一个时间的结界,一个现实与幻象交织的维度。随着他深入,他开始经历一些奇异的现象:那些明明已经湮灭在历史中的场景,会毫无征兆地浮现在眼前;那些早已被遗忘的面孔,会清晰地出现在他的梦境之中;甚至,他会听到来自过去的低语,感受到那些逝去之人的情绪。 最令人不安的是,他开始在这些“时间的回响”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一个与他已故的妹妹惊人相似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时而天真烂漫,时而又带着一种不属于她年龄的忧伤,她在那些模糊的画面中闪烁,仿佛在引导他,又仿佛在呼唤他。暮青的心被撕裂,他既希望那是妹妹的灵魂在向他传递信息,又恐惧这只是自己内心深处对失去的执念所产生的幻觉。 在探寻的过程中,暮青遇到了几位同样被寒山吸引而来的人。一位是年迈的历史学家,他毕生致力于研究那些被官方历史所忽略的民间传说和失落的文明,他对寒山充满了敬畏与好奇,相信这里隐藏着关于人类文明起源的秘密。另一位,则是一位神秘的艺术家,她能够通过画笔和音乐,捕捉到那些无形的情感和时间的流动,她的作品充满了超验的美感,仿佛是来自另一个维度的低语。还有一个,是曾经是军人的冷峻男子,他的过去充满了谜团,他来到寒山,似乎是为了寻找某种失落的荣誉,或是为了逃避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这些人,带着各自的目的,在这片充满魔幻色彩的山脉中相遇。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同行,而是因为共同面对寒山的神秘而产生的羁绊。他们互相试探,互相依靠,也在一次次的交流与碰撞中,逐渐揭开了寒山的真正面纱。 暮青逐渐意识到,寒山并非只是一个物理空间,它是一个巨大的、活着的记忆库。传说中的那位僧侣,并非真的能够“窥探时间”,而是通过某种我们难以理解的方式,与时间的“物质”产生了共鸣。他并非能预知未来,而是能够感知那些尚未完全消散的过去。而那些他所经历的“时间回响”,实际上是寒山本身,在以一种低语的方式,向他展示那些被它所“收藏”的片段。 随着暮青的深入,他发现,他幼年时妹妹的失踪,并非一起单纯的意外。那场意外,似乎与寒山本身的力量有所关联,甚至,他幼年时无意中触碰到的,是寒山某种古老能量的碎片。那股能量,在不经意间,将他妹妹的灵魂,以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卷入了时间的洪流之中。 暮青在古老寺庙的遗迹中,找到了一本残破的经卷。这本经卷,并非佛教经典,而更像是一部记录着时间运行规律的哲学著作。它讲述了时间的非线性,讲述了因果的循环,讲述了意识与物质的某种奇妙联系。通过研读经卷,暮青开始逐渐理解,那些他所看到的“回响”,以及妹妹的身影,并非是简单的幻觉。而是因为他内心的执念和对真相的渴望,让他能够感知到那些被时间“缝隙”所连接的真实存在。 他开始尝试,运用经卷中所记载的某种“意念引力”的原理,去触碰那些模糊的画面,去呼唤那个熟悉的身影。他不再是单纯的寻找,而是开始尝试理解,理解妹妹在那段“时间洪流”中的可能遭遇,理解她为何会以那种方式“存在”。 在故事的高潮,暮青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沉潜。他仿佛穿透了时间的壁垒,进入了一个由纯粹的意识和记忆构成的世界。在那里,他看到了妹妹,她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接近本源的形态,存在于时间的某个节点。她并非痛苦,也非被遗弃,而是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感受着生命。 这次经历,让暮青的内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是那个被悲伤和疑惑所困扰的年轻人。他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并非在于永恒的拥有,而在于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他理解了,即使是分离,也并非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 最终,暮青并没有“救回”妹妹,也没有找到一个简单的、物质的答案。因为,他明白了,有些东西,是无法被强行挽回的。他所能做的,是放下内心的执念,接纳生命的无常,并将这份感悟,带回他自己的生活。 他离开了寒山,带着对时间、记忆和生命的全新理解。他知道,寒山的力量,并非邪恶,也非奇迹,它只是宇宙运行规律的一种奇特展现。而他所追寻的,也并非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一次自我认知和灵魂升华的历程。 《月落寒山》是一部关于“存在”的咏叹调。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去思考,去感受。它探讨了记忆如何塑造我们,时间如何改变我们,以及在生命的无尽轮回中,我们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它是一场关于放下与接纳的旅程,是一次关于理解与释怀的追寻,最终,它将带领读者,在寂静的月光下,与寒山一同,凝视时间的深邃,感受生命的辽阔。 它没有关于乡愁的片段,没有对故土的思念,更没有关于“故乡”与“他乡”的二元对立。它关注的是一个更普遍、更普适的存在命题:个体在浩瀚时间长河中的位置,以及个体与宇宙之间那份难以言喻的联系。这是一个关于寻找,但又非寻找某个具体事物的旅程;这是一个关于理解,但又非理解某个具体事件的旅程;这是一个关于生命,但又超越了狭义生命范畴的旅程。它是一声低沉的叹息,也是一次悠扬的歌唱,在时间的回响中,低语着生命最深刻的秘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旅行充满好奇的人,总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百态。但与此同时,我内心深处又有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那里有我最初的记忆,有我最亲爱的人。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那种矛盾而又真实的情感。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讲述一些关于旅途中的遇见与别离,关于在陌生环境中如何安顿心灵的故事。也许,作者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异乡的风土人情,也可能,会穿插着对故乡往事的回忆,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在读者心中交织。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关于“在路上”和“回家”的平衡点,学习如何在广阔的天地间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又如何不忘初心,珍藏那份来自故土的温暖。

评分

第一次读到这个书名,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莫问他乡与故乡”,这几个字仿佛自带了一种淡淡的乡愁,又有一种豁达的释然。我一直觉得,人这一生,总会在某个时刻,被故乡的影子缠绕,又在某个阶段,向往远方的未知。这本书的出现,正好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那根最柔软的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否能找到共鸣,是否能从中获得一些慰藉。也许,它会是一场关于成长,关于寻根,关于告别的旅程,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家乡的关系,也理解那些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内心最真实的呐喊。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感受那些被时间和空间隔开的情感,最终,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

最近读到一些关于“漂泊”和“归属感”的书,感觉都各有千秋,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而“莫问他乡与故乡”,这个书名,却像是一股清流,不直接点明主题,却又包含了太多可以解读的空间。它让我想起很多在外打拼的朋友,他们时常提起家乡,有时是怀念,有时是无奈,有时又带着一丝骄傲。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两种看似对立,实则又紧密相连的情感?是会有一位主人公,在旅途中不断寻找,还是会用一种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人生在不同地域的印记?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触及灵魂的叙述,一种能够让人在读完后,对自己的身世和未来有更深刻的思考。也许,它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与过去和解,如何拥抱未来的视角,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像是一首低吟浅唱的歌,不喧哗,却能直抵人心。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异乡努力生活,却始终无法割舍故乡的人们,也让我思考,那些离乡背井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勇气和蜕变。“莫问他乡与故乡”,这个句子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对过往的释然,和对未来的期许。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去描绘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不同地域的人生际遇,通过他们的故事,来折射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份对归属感的追寻,以及在不断迁徙中,寻找自我价值的历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温暖而深刻的体验,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对“家”更广阔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越来越少有机会去静下心来,好好审视自己与“家”的关系。而“莫问他乡与故乡”这个书名,无疑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反思契机。它没有直接询问“你来自哪里”,也没有强迫你去定义“你属于哪里”,而是用一种更加委婉,更加诗意的方式,引发我们内心的共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关于人在异乡的挣扎与坚持,看到那些关于故乡的风景与人情,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游记或者乡愁散文,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生命体验的呈现。我期待着,它能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关于“根”的意义,也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在外打拼的人们,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求。

评分

早早就报心仪的图书加入购物车,一直在关注活动,赶上世界读书日京东的活动价下单,满减加上优惠券后到手价很划算,两箱书,又可以看一阵子了。京东的物流一直有保障,送货快、包装好,有活动还会继续囤书。

评分

季老的系列小文,如聊天,细细倒出,意义深刻,值得深思的人生细语。

评分

做活动的时候买书实在是太值得啦!虽然用了白条。算下来三折差不多。除了这本其他都有塑封,很开心。威尼斯不如这本,柏林真是相当美!可惜其他的没活动或者没货。总之表白618。旅行系列有望集齐一套!自从看了刀锋就对毛姆念念不忘,这次又买了三本他的。

评分

618图书活动超级给力,停不下来

评分

从内容到印刷装帧都非常精良,收藏慢慢拜读。

评分

书收到,真的不错,我要慢慢地阅读,好喜欢

评分

京东618很给力,书是正品,快递员态度很好,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评分

一蓑烟雨任平生》第一部分,季羡林以耄耋老人的身份谆谆善诱地告诉人们一些质朴的哲理:人生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如何看待不完满的人生,以及对待时间应采取的态度。他以慈爱的教诲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盼,用淳朴的话语告诫年轻人为何要珍惜光阴。每年除旧迎新之际,他便展望未来、回首过去,坦然直面年龄、回忆与死亡。

评分

一直想买,这次活动的时候买了,领券巨划算,很满意,书质量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