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华古籍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使这些古代典籍更好地为今人所用,以更平易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一个课题。带着这样的使命感,中州古籍出版社全体同仁群策群力,精心帅选、倾力打造,为读者送上了一份宝贵的文化大餐。
这套丛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选目精当,框架清晰
从几千种古代典籍中为读者精心筛选了有代表性的百种典籍,囊括了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有心的读者若能认真读完全部图书,相信对中国文化的精髓会有一个全面的体认。
二、精工细作,态度谨严
作为一套普及国学的大众读本,中州古籍出版社将图书品质定位为“大家”写给大家的书。每本著作都约请了相关领域的一流学者,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原典进行导读、注释及翻译。导读部分融入了学者对原典内容的全面介绍,对该书的思想性、艺术性及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给以综合评价,对于读者进一步研读该书指明了方向。注释和翻译部分又为读者扫清了文言文的语言隔阂。体现了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完美统一,真正做到了雅俗兼呈。
三、版式疏朗,易读性强
封面及版式设计数易其稿,摒弃了芜杂的插图,将版面还给读者。原文、注释、译文部分的设计均按照体现读者易读性的原则设计,版式流畅、干净、舒适。十分适合阅读。
内容简介
国学百部系列(总定价2688)我社推出的这套《国学经典》丛书,目前已有百部,所选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例上以原文、注释、白话解读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明白晓畅的注解,引导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阂,真正亲近经典、领悟传统温暖的巨大魅力,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获得通透畅达的人生智慧,对于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套书采用国际流行的16开本,版式疏朗大方,装帧印刷精美,便于携带和阅读。此套丛书共分为三辑,第一辑1048元,第二辑1100元,第三辑540元
目录
《传习录》
《近思录》
《东京梦华录》
《了凡四训》
《金刚经》
精彩书摘
徐爱①录
先生于《大学》“格物”②诸说,悉以旧本③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④。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⑤。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⑥,处困养静,精一之功⑦固已超人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注释]
①徐爱(1488~1518年):字日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守仁的妹夫,也是王守仁的第一位和最得意的学生,有“王门颜回”之称,曾任工部郎中。下文中的“爱”即徐爱的自称。②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致知,意为扩展人心本有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获得对天理人性的充分认识。③旧本:指郑玄作注、孔颖达疏解的《礼记·大学》。④先儒:指程颢、程颐和朱熹。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洛阳人,官至监察御史。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号伊川,曾任西京国子监教授、崇正殿说书。程颢、程颐为兄弟,合称二程,为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卒谥文,徽州婺源人,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他继承发展了二程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影响深远。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误本:朱熹认为《大学》的旧本有误,便将《大学》的原文划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并对文字作了修改,增加了传一章。王守仁认为《大学》原来并无错误。⑤“断断乎”句:意为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世也不会有疑惑。语出《礼记·中庸》:“故君子之道……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⑥居夷三载: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因上疏抗辩,获罪下狱,后贬谪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前后三年。龙场当时尚未开化,故称“夷”。⑦精一之功:意为精纯的功夫。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格物”等观点,都是以“旧本”为准,即朱熹所说的有许多错误的那个版本。我刚听说时很吃惊,进而有点怀疑,后来,我竭尽全力,相互比较分析,又向先生本人请教。经先生悉心指教,我才明白先生的学说如同水性清寒、火性炽热一样,绝对是《中庸》中所说的,即使百代之后圣人出现也不会怀疑的真理。先生天资聪慧,为人却和蔼坦诚,乎易近人,不修边幅。人们只见先生年轻时豪放不羁,又曾经热衷于诗词文章,沉溺于佛、道两家学说。所以,猛然听到他的学说,都觉得是标新立异、荒诞不经而不屑深究。他们不了解先生在贬谪贵州的三年里,于困苦之中修养静思,精一的功夫已超凡入圣,进入绝对精纯的境界了。
我朝夕于先生门下亲聆教诲,深知先生的学说初接触感到很浅易,仔细研究就觉得很高深;乍看起来似乎很粗疏,认真钻研就觉得很精妙;刚接近好像很平常,深入学习却没有止境。十多年来,我竟然没能入门。当今的学者,有的仅与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从未听过先生的教诲,有的先入为主地怀有轻蔑、愤怒而激动的情绪,没谈上几句就急于根据传闻臆说,妄加揣度,这样怎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的学生们,聆听先生的教诲,经常是学到的少而遗漏的多,如同相马时,只看到了马的雌雄黑黄而忽略了千里马的特征。因此,我把平时听到的教诲全部记录下来,私下里给同学们看,相互考核订正,以不负先生的谆谆教诲
卷二为学大要
2。1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①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②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③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④
——周敦颐《通书·志学》
[注释]
①天:指天人,即能顺天道,宗法于天的人。希:仰慕,由仰慕而效法、追求。②事见《尚书说命下》,记伊尹云:“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意思是说:我不能使我的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心中感到惭愧羞耻,感到像在闹市被鞭挞一样。天下有一个男人没有得到合适的安置,就说:这是我的罪过。伊尹:商汤时贤臣。③《论语雍也》载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不迁怒,不把对甲的怒气迁移(发泄)到乙(别的人和事)上。颜渊:名颜回,孔子弟子。④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伊尹和颜回是周敦颐在儒家先贤中标举出的两种类型的人格榜样,即伊尹是儒家致君泽民的榜样,颜回是人格修养的典范。
[译文]
周敦颐说:圣明的人希望自己成为天人,贤能的人希望自己成为圣人,普通的士人希望自己成为贤人。伊尹,颜回,是大贤人呀。伊尹以不能使自己的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为耻,天下有一个男人没有得到合适的安置,他就感到像在闹市被鞭挞一样耻辱;颜回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同一过错不会犯第二次,他的心长时间不离开仁德。如果一个人把伊尹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使其君为尧舜),学习颜回所学的东西(在体圣人之道中追求圣人的精神境界),若超过他们就成为圣人,赶上了他们就成了贤人,即使赶不上也能得到美名。
潘楼东街巷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以东街北赵十万宅,街南中山正店、东榆林巷、西榆林巷,北郑皇后宅。东曲首向北墙畔单将军庙,乃单雄信墓①也,上有枣树,世传乃枣槊②发芽生长成树,又谓之枣冢子巷。又投东则旧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又李生菜小儿药铺、仇防御药铺。出旧曹门,朱家桥瓦子。下桥南斜街、北斜街,内有泰山庙,两街有妓馆。桥头人烟市井,不下州南。以东牛行街、下马刘家药铺、看牛楼酒店,亦有妓馆,一直抵新城。自土市子南去,铁屑楼酒店、皇建院街。得胜桥郑家油饼店,动二十馀炉。直南抵太庙街、高阳正店,夜市尤盛。土市北去乃马行街也,人烟浩闹。先至十字街,曰鹩儿市③,向东曰东鸡儿巷,西向曰西鸡儿巷,皆妓馆所居。近北街曰杨楼街,东曰庄楼,今改作和乐楼,楼下乃卖马市也。近北曰任店,今改作欣乐楼,对门马铛家羹店。
[注释]
①单雄信:隋末济阴人,曾为李密部将,后降于王世充,唐平定东都,将他擒获,斩于洛阳。其墓在汴京城中。②枣槊:即单雄信使用的兵器长槊,枣木柄,称为枣槊。单雄信勇武过人,能在马上使槊,军中号称“飞将”。③鹩儿市:即鹌儿市。《说郛》本的《东京梦华录》“鹩”字作“鹌”为是。
[译文]
从潘楼街往东去的那条十字街,叫做土市子,又叫做竹竿市。再往东的那条十字大街,叫做从行裹角,这里的茶坊每天早上五更时就点亮了灯,开始做生意,如买卖服装、图画、花环、领抹之类,到天亮就散场了,因此称之为“鬼市子”。往东的街北是赵十万宅,街南是中山正店、东榆林巷、西榆林巷,北边是郑皇后宅。东边拐弯往北的围墙旁边有单将军庙,就是单雄信的墓地,墓上有枣树,世人传说这是单雄信使用的枣木槊发芽生长而成的树,所以这里又叫做枣冢子巷。再往东,就是旧曹门,街北是山子茶坊,里面有仙洞、仙桥,城里的仕女往往在夜间到此游玩,在他们这里吃茶。又有李生菜小儿药铺、仇防御药铺。出了旧曹门往东,是朱家桥瓦子。下桥后就到了南斜街、北斜街,里面有泰山庙,这两条街上都有妓院。桥头人烟稠密,市井繁华,不次于城南。往东是牛行街、下马刘家药铺、看牛楼酒店,这里也有妓院,一直通到新曹门城墙边。从土市子往南去,是铁屑楼酒店、皇建院街。得胜桥的郑家油饼店,通常是二十多座烤炉。一直往南抵达太庙街、高阳正店,这里的夜市特别兴盛。从土市子往北去,就是马行街,这里人烟密集,更为喧闹。先经过的十字街,叫鹌儿市,往东叫东鸡儿巷,往西叫西鸡儿巷,都是妓院集中区。附近的北街叫杨楼街,往东叫庄楼,如今改称为和乐楼,楼下就是卖马市。附近往北叫任店,如今改称为欣乐楼,对门是马铛家羹店。
……
五卷国学经典,开启人生智慧 人生如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航行,若无指引,极易迷失方向。幸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下了无数璀璨的智慧瑰宝,为我们点亮前行的道路。这套精选的五卷国学经典读本,便是其中瑰丽的明珠,它们穿越时空,凝聚着先哲们的生命体验与人生洞见,为当代读者开启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户,探寻超越物质的生命真谛。 《传习录》:心学之光,知行合一的践行者 王阳明,这位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的思想家,以其“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传习录》便是其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它是王阳明与其弟子问答、论学、讲学等言行的记录,展现了他如何将深奥的哲学理论,融入到日常生活和人生实践中。 全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晰,从“四句教”这一核心思想的阐释,到关于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家核心概念的重新解读,无不体现着王阳明将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社会责任融为一体的哲学主张。他强调,良知是人人生而具有的本心,是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然尺度。所谓“致良知”,便是将这内在的良知发掘、彰显并付诸实践。这与传统儒家强调的“格物致知”有所不同,王阳明认为,“格物”并非仅仅是研究外在事物的道理,而是在于“格”心,“格”自己的心。当心念不正时,外在的万事万物都会失其本真。因此,他主张“心即理”,认为理并非外在于心,而是存在于心之中。 “知行合一”更是王阳明思想的另一核心。他认为,真正的“知”一定是“行”,而“行”则能验证“知”的真伪。如果只是空谈理论,却不付诸实践,那么这种“知”便是虚假的,无益于人生的提升。因此,他鼓励弟子们在事上磨练,在实践中体悟真理。无论是处理公务,还是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都应以良知为出发点,以知行合一为行事准则。 《传习录》的语言生动鲜活,充满了哲理的启迪和人生智慧的闪光。通过阅读此书,我们能够深刻理解王阳明如何打破ativistic 的僵化束缚,重塑儒家思想的生命力,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更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澄明,践行人生价值的实用指南。书中关于战胜私欲、坚定信念、克服困难的论述,对于每一个渴望在人生道路上有所作为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近思录》:理学之巅,沉潜内省的道德修养 《近思录》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四位先贤思想的汇编,代表了宋明理学的早期成就。它以问答、语录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理学关于本体、工夫、德性等方面的核心观点,是理解宋明理学发展脉络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本书的中心思想在于“理”。理学家们认为,天地万物皆由“理”构成,而“理”是永恒不变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法则。人的心性之中也蕴含着“理”,因此,修养的目标便是“格物致知”,去穷究事物的道理,最终达到明理、存天理、灭人欲的境界。 《近思录》中,程颐的“天理”、“人欲”之辩尤为引人注目。他认为,天理是至公无私、合乎大道之理的,而人欲则是私情私欲,是妨碍天理的。修养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抑制人欲,保存天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道的准则。书中还强调了“静坐”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静坐可以达到“虚心”、“定性”,从而更清晰地体悟“理”的境界。 张载的“气”的哲学,为理学提供了本体论基础。他认为,天地万物皆由“气”化生,而“气”并非完全的虚无,而是有其运行的规律。他的“乾称父,坤称母,予 Likewise 独立,予 Likewise 统一”的宇宙观,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抱负,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是理学体系的奠基之作。他以阴阳五行之说解释宇宙的生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仁”的普遍性,认为“仁”是天地万物之生生不息的根本。 《近思录》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道德修养方法。它引导我们反观内心,审视自己的行为,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内省,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重读《近思录》,能够帮助我们洗涤心灵,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力量。它教导我们如何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中,保持道德的纯粹,如何通过对“理”的体悟,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 《东京梦华录》:繁华旧梦,大宋都市的市井画卷 《东京梦华录》是北宋孟元老所著,生动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在神宗、徽宗年间的繁华景象。这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幅鲜活的社会风情画卷,让我们得以穿越千年,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市井百态。 本书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汴京的城市格局、建筑风貌、街道设置,以及春节、清明、七夕等重要节日的盛大庆典。从皇宫贵族的奢华生活,到市井小民的日常琐事,书中无不涉及。它详细记载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各类精美的点心、佳肴,以及酒楼茶肆的名称和特色;描绘了当时的娱乐活动,如歌舞、杂技、说唱等,以及人们在瓦舍勾栏中的欢声笑语;还展现了当时的商业贸易,街头巷尾的热闹景象,以及各种商品的琳琅满目。 《东京梦华录》最令人称道的,在于其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记录。它不仅记录了达官贵人的生活,更关注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作者以一种平实的叙述风格,将汴京的繁华、热闹、甚至隐藏在繁华之下的种种细节,都一一呈现出来。无论是城门外的喧嚣,还是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抑或是节日庆典的盛大场面,都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 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了解北宋的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窗口。它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王朝的辉煌,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军事上,更体现在其繁荣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中。阅读《东京梦华录》,就像在品味一杯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它让我们对历史产生更深的理解和共鸣,也让我们反思当下的社会,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了凡四训》:命运之书,改过迁善的生命叙事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所作,以自身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改过迁善,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本书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励志经典。 全书分为“立命”、“改过”、“积善”、“谦德”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讲述了作者从幼年时期相信命运的束缚,到中年时期经历种种挫折,最终在高僧的指引下,通过深刻反省自身过错,积极行善,最终实现人生转折的过程。 “立命”部分,袁了凡记述了他幼年时遇见一位算命先生,得知自己一生无子无孙,且寿命不长。在命定的轨迹中,他一度消沉。然而,他遇到了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命运并非完全不可改变,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心”和“行”。 “改过”是本书的核心。袁了凡深刻反省自己过去种种不善之行,如嫉妒、傲慢、欺骗等,并下决心改过自新。他详细列举了自己的过错,并提出了具体的改正方法。他认为,改过并非易事,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积善”则是改过的必然结果。在改过的基础上,袁了凡开始积极地行善。他从积小善开始,如戒杀、放生,到后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救济贫困,做出了许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他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善能够为自己积累福报,改变命运。 “谦德”部分,袁了凡强调了谦虚的重要性。他认为,骄傲自满是阻碍人生进步的最大敌人,而谦虚则能够让人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 《了凡四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掌控自己命运的渴望。它告诉我们,命运并非注定,而是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去创造。通过改过迁善,我们可以净化心灵,积累功德,从而改变人生的轨迹,实现更美好的未来。本书对于每一个希望改变现状、追求更好人生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人物志》:识人宝典,洞察人心的智慧之钥 《人物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相书,也是一本关于识人、用人的经典著作。作者刘邵,字季,东汉末年魏郡人,他通过对人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分析,总结出了一套识别人才的方法,为后世识人、用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全书分为“材性”、“勇怯”、“忠愚”、“智愚”、“巧拙”等篇章,系统地阐述了不同类型的人物特征,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特征来判断一个人的品德、能力和潜力。 《人物志》强调,“识人”的关键在于“察形”。形,即外在的表现;神,即内在的精神。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神态表情、处事方式等外在表现,可以推断出其内在的精神品质。例如,在“材性”篇中,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材”和“性”的组合所表现出的不同人物特质,如“有才而无性者,伪也”、“有性而无才者,拙也”等,深刻揭示了才与性的相互关系。 书中还提出了“八观”和“九征”等识人方法。八观包括:一曰“德”,二曰“能”,三曰“论”,四曰“度”,五曰“才”,六曰“学”,七曰“忠”,八曰“智”。九征则是在八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观察的角度,例如,通过一个人是否“无所不惑”来判断其“智”,通过一个人是否“善恶必报”来判断其“德”。 《人物志》不仅是识别个人才能的工具,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识人、用人、治人、育人的宝典。它教导我们,在识人时,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看到其缺点;既要看到其现在,也要看到其未来。它提醒我们,用人要讲究“量才而用”,根据不同人的特质,安排适合其能力和性格的岗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 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拥有一双识人的慧眼至关重要。《人物志》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识人框架和方法,帮助我们在识人、用人方面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它不仅适用于古代的政治和军事领域,在现代的商业管理、人才招聘、团队建设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卷合璧,智慧启迪人生 这五卷国学经典,涵盖了哲学、伦理、历史、励志、识人等多个方面,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国学知识体系。 《传习录》引领我们探索内心,致良知,知行合一;《近思录》指导我们沉潜内省,格物致知,存天理;《东京梦华录》带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繁华与温度;《了凡四训》激励我们改过迁善,掌握命运的主动权;《人物志》助我们洞察人心,识人善用,成就事业。 这套“国学经典读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智慧的启迪。它鼓励我们超越琐碎的日常,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去理解历史的厚重,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重温这些经典,汲取先哲们的智慧,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把握未来,成为一个更有深度、更有智慧、更有担当的人。这套精选的五卷经典,必将成为您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