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长篇小说新作《匿名》
这一次,更出乎你的预料
故事开始于一起阴差阳错的绑架。当绑匪把他抛在荒芜的深山,当失忆使他忘记了一切,万物恍如回到原初,当他在山野村镇遇到那些精灵一般的奇异人物,故事怎样发展,才能走向合理的结局?
生活中藏着隐喻,也布着陷阱。读者,你要小心。
王安忆,当代作家。原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亲移居上海。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流逝》《小鲍庄》《发廊情话》《叔叔的故事》《我爱比尔》《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启蒙时代》《天香》等数百万字的小说和散文、文学理论作品。长篇小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等他开始意识自己的处境,暗叫一声“不好”,事情已经变得不可挽回。
杨莹瑛这时候还没觉得异常。不过比平日略迟,不定哪一刻,电梯门“哗”一响,然后,钥匙在锁眼里一转,一老一小进来了。接下去,杨莹瑛就耳尖起来,电梯口一有动静,便开出门去,还有一次误听,以为电梯上来,结果一动不动,没有人。下班放学,开门闭门的纷沓平息了,楼道里有一股煎炸的油香,不知从哪一扇缝隙漏出来。杨莹瑛关上门,心里嘀咕一句:外公昏头了!
…………
错结打开,线索顺畅了,他朝真相接近一步。那就是他们其实并没见过吴宝宝,信息又不准确,简直就是摸瞎子,摸错人再正常不过了。有什么呢?小时候摸瞎子,他也是有过小时候的,他们在“瞎子”茫然的捕捉下逃窜,发出阵阵怪叫,意欲声东击西,更出格的,是将伙伴往“瞎子”手下推,这就带有出卖的意思。想到这里,心头一亮,或者说一暗,他会不会是被推出去的那一个!为什么要推出去一个?他自问自答:为了躲藏得好。为什么要躲藏?此时此刻,他算是触及事情的核心。说是核心,其实在最表象,就是“躲藏”。
…………
哑子扔掉烟蒂,站起身继续赶路。他踉跄跟上,很快又看不见人影,但哑子的烟臭还在,这一种沉重的物质,很难弥散,就在与人齐鼻的高度凝结起来,他不怕哑子会撇下他了。柏树越来越密,树冠挤树冠,遮住天光,就像在黑夜里。偶尔,会有一枚针粗细的光刺下来,几乎将人穿透,走过去,又陷入黑夜。有禽类和动物的鸣叫,古怪地接近人声,但是另一个语系。他学样叫一声,哑子回过头来,锐亮地扫过一眼。他又一次发现,哑子是有听力的,而且,在哑子厚重的眼皮底下,有一双刀子般的眼睛,他不禁有些胆寒。这时候,一个问题涌上心头,那就是,哑子引他去哪里?
…………
二点从窗户里看见他,这个人。果然,是有人,那满屋子里的静物不都是有人!真看见人,二点还是惊吓不小,倒不是因为在无人的山里,在山里行走,偶尔会遇上人,那是让二点高兴的事。他总是走近去,摊开手心,那人便心领神会,在手心里放上一支烟,山里的路遇就是这样的礼数。也有那人向二点摊开手心的时候,二点放上的是一角麦饼;或者,一把野果子,桑椹和枸杞;也有时候,握住的拳头在对方手心上方轻轻一松,空气!双方就都大笑起来。二点有二点的风趣,空气那么充沛丰盈,抓一把给你也不算失礼。可是,窗下的这个人显然不是山里的路遇,而是在空茫中——就连这块地方,不也是在空茫中,涧水潺潺流淌,喧哗极了,更加拓深了空茫——空茫里的一个邂逅,像是有着些渊源。那不是父亲吗?施法时候的父亲,同样的长发,在顶上结一个髻,身披法衣,就仿佛从下游追溯上来,怦地撞在一起。
…………
再举发廊为例,那店堂里很冷清吧,价目表上游离子烫都有,事实上,连个修面的师傅都没得,小妹依着门看街景,寂寞的身影,好像深闺里思春。但是,店堂后面,不是还有门吗?这就要说到老街房屋的结构了。老街的门面一律很窄,窄到一肩宽,来回过人都要侧身,纵向却极深。在那店堂后面巷道似的空间里,门挨门的,可是火热的小世界。这营生和发廊即无关又有关,无关是从狭义上说,要从广义说则是有关,都是身体的劳动与享受。头发不也是身体的一部分?看小妹给客人洗头,肥皂泡里的一双纤手,几乎要睡过去了。好,这是发廊,再说服装,塑料的盛装的模特儿身后,也是有进深的,那一进一进,从气味嗅,就嗅得出衣服来源的复杂和丰富,布臭里有人身的体味、潮气、羊膻、鸭屎、樟脑、灰尘、皂粉、除臭剂、柔顺剂、来苏水,不说从哪里来,就从哪里来。牙诊所里的郎中差不多就是屠夫,身上的白大褂血迹斑斑,求医的无不是烂牙根,凿子顶住,锤子一敲,就下来了,钳子一夹,也下来了。麻药都不用上,因为拔牙的疼远比不上炎症的苦楚。
…………
那个人大概没命了,男人想。云雾忽聚忽散,聚起时满满一谷,散开时,就有无数瀑布环壁而垂,静谧无声,直泻而下。老猫又来了,向他们微微一点头,掉头沿石壁过去。跟定它了!男人举步尾随,脚底却打滑,被二点扯住。这回是由二点领他,他这被平地驯化了的腿脚,心是一办对一半。要是从对面山看,他们可叫人心悬,直接走在石头棱上,刀锋一般,底下是万丈深渊。云雾涌上来,埋住脚踝,照理是险的,可心里却不害怕,还有着飘飘然怡怡然的喜悦,反正有二点的手,爹爹把二点交代给他,其实是把他交代给二点,二点的手真有力气,还有主张。老猫一探头,又一探头,这天外来的生灵,仿佛明白些什么。云雾潮水般退去,直退到脚底下很远,他们站在一个山头,日头在另一个山头,顶上是无云的碧空。
…………
院长从发乌的白大褂兜里掏出听诊器,按在病孩子前胸后背听一阵。院长最早先也是医生,后来才做行政,最后做老板。听过心肺,收起听诊器,又看舌苔,正对着孩子的眼睛,心里就一格登。这眼睛黑得发乌,看进去就出不来似的。院长轻轻托起孩子的小下巴,移开目光,转头让护士取一瓶葡萄糖,加注维生素。小护士到注射台底下柜子里摸出一大瓶和一小瓶,都是平时紧下的存货。小瓶药水注入大瓶,一手拿皮管针筒一手推着输液架,过来了。所长院长两位领导的逼视里,护士的针头抖得像筛糠,模糊中,依稀看见一只鸡爪般的小手,刚一触及,小手便钻进掌心里,乖乖地握成拳。姑娘的眼泪又干了,针头也不抖了,斜刺到皮下,回血了,因供氧不足几近透明的粉红血。皮管解开,药水滴注,将粉红血推回静脉。
…………
老新头疼,疼啊!他叫不出声,聋和瞎之后,他又哑了,他想起哑子——思想活动一点,哑子,是的,哑子这孽障,遮蔽了那一星破绽。可是,这个遮蔽同时成为引导,哑子是他的带头人。那些人里有:二点,二点他哥,茭白地里的人家,所长,医院院长,养老院的女人,老头儿,瘫子,小先心,水碓子的江西人家……人越来越多,排成一支队伍,哑子可不是带头人吗?然后,还有敦睦!哑子带着那队人走到前面去了,队尾的就是敦睦。老新想着“敦睦”这名字,是个什么人啊!
…………
敦睦开口道:你,究竟是谁?老新的眉关锁住,有一处地方在疼痛。敦睦问:姓甚名谁?疼痛在加剧。可敦睦不罢休,紧逼不休:何方人氏?老新的手指头忽然在膝盖上敲击起来,节奏渐趋急骤。敦睦说:你说上海话,认识那哑人!老新的手指头敲击得更急速,雨点子一般,其实是颤栗。他在颤栗。敦睦不由害怕,却不松口:到底什么人?车沿着山谷盘旋,绕着麻花。拐角处过来一辆车,紧急刹住,到底是老手,刹得极稳,盘山路上尽是老手。两车交错,外车道的车轮几乎凌空。这时候,后座上人说话了:急不得!敦睦压住性子,缓行绕过陡角,问:急不得什么?后座人说:凡事急不得!
…………
他们老小正蹲在老街上,忽有一辆车驶来,车窗摇下一半,传出激烈的音乐。音乐休止的瞬间,听车里人叫喊:吴宝宝!老新一回头,车窗摇上了,闭合的一秒钟里,看见敦睦墨镜后面的脸。汽车擦身而过,老新站起身,那三个字振聋发聩:吴宝宝!他原来是叫“吴宝宝”啊!这名字是多久远的事情了,没错,他认得这名字,要不,为什么一叫一回头!吴宝宝的名字后面,浮起一张模糊的脸,谁的脸?当然是他,不是他,是谁?他的手被摇动几下,张乐然仰脸看他,说:吴宝宝?小耳朵就像兔子耳朵,风吹草动,都错不过去。张乐然又说:吴宝宝!他听出怀疑,这孩子不相信!
…………
鹏飞说:你不是吴宝宝,是谁呢?吴宝宝蹙起眉,表情有些苦痛,想一阵,泄了气:我是吴宝宝。鹏飞倒不同意了:不,你不是!吴宝宝央求地看着少年:你说我是谁?少年说:你是老师!眉头展开了。两人站得那么近,近得看不清学生,学生却看清老师了,老师在笑。于是说出一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吴宝宝说:惭愧。少年说:不惭愧!吴宝宝则坚持:惭愧。鹏飞叹一口气:拿你没办法。这一时像是倒过来,学生为长,师长为幼。少年又说:没关系!老的说:有关系。旁人听不懂在说什么,连他们自己,也是在似懂非懂之间。
…………
看不出来吗?警官问。两人面面相觑,没有回答。警官再放一遍,定格,放大,放大,里面人的侧脸占满全画面,轮廓涣散开来。但是,老新的眼睛向屏幕凑近去,有一个点,一旦凑近,那个点又解体,消失。于是再退回,总之,有一个点,就在那人持电话的手上,有一个斑,是什么呢?警官很聪明,注意到他的视线,就缩小一格,再缩小一格,回到原状,然后重新放大,放大。这时候,老新他忽然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左手的无名指,这动作出于何种原因?他的目光更加茫然,茫然中夹杂怅惘,某一种情绪在起来。鹏飞视力有限,他甚至看不出视频的具体细节,只能了解大致内容。但他有视力以外的直觉,而且,而且除了他,还有谁更了解这老东西?他们一起做过多少游戏,度过多少夜晚。于是,他说出两个字:戒指!警官回放视频,定格,放大,果然有个疑是戒指的物件,就是那个斑!是你吗?警官问。这一发问,简直石破天惊,那两人都惊呆,原来,原来是这样!
……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阴郁的黑白电影马拉松。它的节奏把握得极其克制,大量的留白和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氛围。这种克制感让少数几个爆发性的场景显得格外震撼,如同在寂静的雪夜里突然响起的一声惊雷。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空间”的运用,那些被遗弃的建筑、永不散场的雨雾,都仿佛成为了书中人物心境的实体化外壳。角色塑造上,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只有一群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努力维持着微小尊严的“幽灵”。他们的对话充满了张力,很多时候,真正重要的信息并非被说出,而是被那些沉默、那些犹豫的停顿所承载。我甚至开始怀疑,作者是不是在故意挑战读者的耐心?但正是这种缓慢的、近乎折磨的推进方式,最终换来了结局时那种近乎宗教性的顿悟。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精力去重建被碎片化叙事打乱的逻辑链条,但回报是,你最终得到的成品,是自己亲手搭建出来的意义。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开头部分有些慢热,前三分之一的篇幅似乎都在铺陈一个庞大的、难以捉摸的背景设定,充斥着各种晦涩的术语和家族的旧日恩怨。但如果能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这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最后那一次壮阔的爆发。它的气势磅礴,如同史诗一般。作者的叙事视野非常宏大,涉及了几代人的兴衰荣辱,但又能在宏大叙事中精准地捕捉到个体情感的微小波动,这种尺度上的拿捏,堪称一绝。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权力腐蚀”的描写,它不是通过简单的道德批判来完成,而是通过对人物行为逻辑的层层剖析,展现权力如何一步步扭曲一个人的灵魂,直到他自己都无法辨认曾经的自己。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前期是好奇和困惑,中期是逐渐清晰的认知,而后期则是为书中人物命运的无可挽回而发出的深深叹息。
评分这本让我魂牵梦绕的书,简直是文字构建的迷宫,每当我以为找到了出口,它又将我引向更深邃的未知。作者的笔触如同最精密的雕刻刀,对人性的幽微之处进行了令人不安却又无比精准的剖析。我尤其欣赏它对于“选择”这一主题的处理,它没有给出任何道德上的裁决,而是将人物置于一个又一个无法两全的境地,迫使读者自己去掂量重量。那种撕裂感,那种在两个同样沉重的选项中挣扎的无力感,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叙事结构的设计也极为巧妙,它采用了非线性的时间跳跃,但每一次跳跃都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印证一个核心的、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母题。读到中间部分时,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片段,因为我知道,每一个词语背后都埋藏着未来某个高潮的伏笔。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轻松放下的作品,它更像一种持续的低语,在你独处时,在你面对日常琐事时,不时地提醒你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困境。这种深刻的代入感,是我近年来阅读体验中极为罕见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强烈的、接近于哲思层面的冲击。它探讨的主题非常“大”,关乎时间、记忆、艺术的永恒性与个体生命的短暂。作者的叙事策略非常大胆,他经常使用“元小说”的笔法,让故事中的角色意识到自己正在被书写,这使得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变得极其模糊。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清哪些是人物的内心独白,哪些是作者本人的声音,这种“找茬”的过程本身也是阅读乐趣的一部分。它的文学性毋庸置疑,语言密度极高,每一个段落都值得反复揣摩。虽然整体氛围略显沉重,但其中闪烁着对知识和真理不懈追求的光芒。这本书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是用来挑战你的智力,并重新校准你对世界认知的工具。读完之后,我的书架上多了一本需要被频繁翻阅和思考的“圣经”级别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读时让我有些吃力,它不像当代小说那样追求流畅和直白,反而带着一种古老、晦涩的诗意。作者似乎热衷于使用长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仿佛要模仿历史文献的庄重感。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语调,我便被它迷住了。它有一种魔力,能让最平凡的场景也染上宿命的色彩。比如对一盏老旧煤油灯光线的描绘,能让你感受到时间流逝的重量。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身份模糊性”的探讨。书中的主人公们似乎都在扮演着一系列不断切换的角色,你永远无法确定你现在面对的是真实的他们,还是他们为了生存而精心编织的剧本。这种不确定性,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悬疑感,但它不是那种追求情节反转的悬疑,而是一种存在主义层面的迷惘。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和标签,这本书无疑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近乎残酷的拷问。
评分产品质量好!快递给力!
评分书很好,很喜欢。赞一个
评分小说蛮不错 才看了一半 还没有看完呢……
评分不错,不错,京东就是快,头天晚上下单第二天就到货!价格还便宜!
评分很好,非常好,特别要赞一下快递小哥服务周到,送货上门,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质量有保证,价格也实惠,有活动的时候更是惊喜,关键是物流非常快。
评分帮同事买的,京东买书确实方便快捷,快递小哥辛苦了,多谢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据董雪冰就听到许久也非常 v 被扣分多次 v 九月份的的儿童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